㈠ 電影《劉三姐》故事,主角背後另有什麼高人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馬季曾有一個很好玩的相聲《打電話》,這段相聲短小精悍又非常有趣,諷刺辛辣又很接地氣。
有意思的是,有一種說法是,馬季寫這段相聲其實是為了打廣告,當然是自發自願的,其廣而告之的「廣告主」則是歌劇《劉三姐》。
影片末尾劉三姐和阿牛哥拋綉球的那顆大榕樹,現在已經成為當地一個著名景點,在景點附近有個製作和售賣綉球的杜老太,她也曾經是《劉三姐》劇組的群眾演員,還參加過合唱。
當年劇組拍攝這場戲時,劉三姐拋了好多次綉球都不成功,導演一急把她給罵哭了。後來等劇組走了,當年還是杜小妹的杜老太撿到了劇組落下的那個綉球,她回家後將綉球拆開研究,後來就學會了製作一模一樣的綉球,一開始只是做著玩送人用,再後來就成了自己的謀生手段。
電影《劉三姐》上映後迅速風靡全國,同時也在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爆紅,據說在新加坡曾連續上映120天,在馬來西亞更是一票難求。香港的院線還為《劉三姐》做了大幅的廣告,廣告詞是:譽滿東南亞,風靡全港九,山歌片王之王。
㈡ 劉三姐電影什麼時候拍出來的
1960年上映的
㈢ 電影《劉三姐》 拍攝地點的是在桂林的哪個具體位置
中國廣西、桂林、柳州。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壯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在中國廣西、桂林、柳州進行拍攝。
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自幼聰穎過人,被視為「神女」。她十二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涌,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在當地有「歌仙」的美譽。
(3)劉三姐怎麼拍新電影擴展閱讀
評價:
作為文藝作品,《劉三姐》的主題仍是勞動人民與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抗,只是這種對抗卻沒有了血與火的殘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充滿了機智、詼諧、娛樂的元素,以及廣西民族歌舞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美。
這使得《劉三姐》從誕生之初就有別於當時多數文藝作品苦大仇深的特點,與生俱來地帶有輕松、優美的喜劇血統。正是這一特色,使得《劉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
㈣ 著名導演張藝謀是什麼時候到桂林拍攝《印象劉三姐》的
印象·劉三姐[1]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歷經5年零5個月、1 .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00多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
這部作品於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遊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張機票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議為世界旅遊組織目的地最佳-休閑度假推薦景區;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為核心項目的中國·灕江山水劇場(原劉三姐歌圩)榮獲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