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中的植入性廣告收費標准
目前此行業沒有價格標准,通常是參考播出平台廣告刊例價格再乘以時間。電影電視劇又不太一樣。
馮小剛的電影一般百萬以上才可以談合作,大部分的影視劇植入要根據客戶投入資金多少來決定植入的時長效果,幾十萬到幾百萬都有,抵值也有。大的影視公司不會為太少植入費用的進入而麻煩,小的影視公司很渴望有資金進入但是鑒於其影片前景又不太有商家喜歡考慮進來。
2. 拍一部微電影大概需要多少錢急,在線等,必採納
拍一部微電影大概花費在1萬元左右(按照拍攝一周計算)。
1.設備購買和租借:、
數碼攝像機(使用膠片攝影機成本將大大增加),三腳架,音麥等拍攝道具;一天的租借費用在300左右。
2.專業人員的僱傭:
化妝師,燈光師,攝影師等(根據自身團隊可適當縮減);非資深人員,每人一天的費用在300-500元左右。
3.團隊人員的衣食住行:
攝影團隊,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編輯,後期處理,後勤,同時兼職演員,至少需要7人左右團隊,每天衣食住行在500元左右。
4.其他開銷:
設備維護,水電花費,場景租借等額外開銷,可以控制在一天100左右。
總體計算微電影一天的開銷在1300元左右,按照一周的拍攝計劃,花費在9100元左右;根據團隊的專業程度,團隊對攝影技術越專業,花費就能夠越低。
「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台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製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8-15分鍾)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電影)短片。
「微電影」的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但是微電影必須具備電影的所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主題和故事情節。
3. 好萊塢電影的植入廣告具體是怎樣操作的
基本上,好萊塢的廣告植入有三種類型:第一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硬塞到鏡頭里。第二種是出現方式經過一定的設計,表現方法相對會克制、隱晦一點。第三種是作為電影中的關鍵道具出現,符合劇情設定,既推動劇情又打了一個完美廣告。
因而,影片中出現的各類互聯網品牌logo大多數並非是刻意植入,而是劇情本身需要的場景設置,如同我們每天行走在城市間隨處可見的地標一樣自然。導演也曾在采訪中透露「這些商標並沒有花費劇組多少版權費,幾乎都是免費的。」
4. 在電影的片尾曲上植入品牌廣告一丁點,需要多少錢
看是什麼電影了 而且得參加競標
就算最後那個小植入 如果是投資的大片 也得進行投標
還有的企業與製片商合作的關系的話 會有交易籌碼
友情價位等等 有的時候這不光涉及的一個簡單廣告的問題
拋除一切外觀因素 單單講價格的話
按一個正常的小影片來計算 某些影片能夠上映與不上映的價錢也是存在較大的差異
最少十多萬 高達千萬不等 看情況了
5. 影視植入式廣告,所需廣告費用的計算公式
就拿春晚來舉例!
2010年央視春晚與往年春晚一樣,播出後便惹起諸多討論,這次人們議論的議題之一是春晚中的廣告。以至有人戲稱為「廣告中插播春晚」、「收視率最高的電視購物節目」。央視春晚中的「植入式廣告」(proct placement,在台灣則譯作「置入式行銷」)尤遭責備。①固然,央視春晚植入廣告並非今年才開端的,但的確是在今年成了一個「話題」。
有數據顯現,自2004年以來,央視春晚廣告收入呈逐年上升之勢。據業內人士預算,2010年央視春晚整體廣告收入已超越6.5億元,其中,植入式廣告奉獻近億元。②固然在植入式廣揭發布活動中,廣告主是發起者,廣告主與央視一樣是受益者,但觀眾的調侃(以至是埋怨)為何單單指向央視而非廣告主?緣由在於觀眾用普通廠商的規范來請求廣告主,而用公共利益規范來評判央視。
用普通廠商規范評判廣告主的行為
廣告主為市場中的普通廠商,其購置央視春晚植入式廣告資源的行為屬投資行為,只需其投資廣告的行為契合市場主體逐利的行為邏輯(合理),並且恪守了市場游戲規則及相關法律政策(合法),便可認定為合理。
首先,央視春晚廣告主的投資行為契合市場主體逐利的行為邏輯
廣告主在投放廣告時,所思索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投資收益率。由於單筆廣告經費的收益很難定量把握,我們在這里無妨退而求其次,用廣告主所購商品能否「物美」、「價廉」來粗略評判其投資行為的趨利性。
廣告主購置的產品是廣告資源,當遙控器使觀眾越來越容易跳過硬廣告、當網路等新媒體擠佔掉公眾越來越多的看電視時間時,廣告主不得不想方設法地尋覓「優質」廣告資源。央視春晚植入式廣告資源當屬「優質」:
第一,收視率高且「稀缺」。 央視·索福瑞調查數據顯現,2008年央視春晚在北方各省份的收視率普遍超越60%(見表1),在全國的總收視率到達32.39%;2009年其在全國的總收視率為34.82%。在受眾越來越「碎片化」的今天,能在全國范圍內凝聚起如此高收視率的節目全年僅此一個。
表1:2008年央視春晚局部省份收視率
第二,較易剋制觀眾接觸廣告意願偏低的傾向。植入式廣告雖也是一種廣告主付費以傳達特定內容的方式,但其區別於硬廣告的特性是鑲嵌在節目內容中,與節目的邊境不清楚,讓觀眾察覺不到或不明白曉得他們所聞所見的信息是有特定人付費的,如此一來,植入式廣告就比擬容易剋制觀眾接觸廣告意願偏低的傾向。
央視春晚植入式廣告資源能否「價廉」,關鍵看千人本錢。千人本錢簡稱CPM(cost per one thousand impssions),指由某一媒介送達1000人所需的本錢。其計算公式為:
千人本錢=(廣告費用/抵達人數)×1000
由於2010年的相關數據尚未發布,因而,我們只能依據2009年的數據大致推算一下今年春晚植入式廣告的千人本錢:2009年央視春晚總收視率為34.82%,以13億人口計,大致可以為央視春晚廣告抵達人數為45266萬人,以2010年某電器集團所支出的5201萬元植入廣告費計算,該電器集團此筆廣告的千人本錢約為114元。思索到全國掩蓋,這樣的千人本錢不算高。
其次,廣告主取得廣告資源的手腕契合正常的市場游戲規則
廣告主經過招招標取得央視春晚廣告資源。固然並不是一切有購置意向的廣告主都能如願以償,但是由於招招標的游戲規則得到參與者的認同,並且操作過程正常,因而不論「花落誰家」,都名正言順。
再次,廣告主在春晚植入廣告的行為不違犯現行的政策法規
翻檢現有政策法規,中國大陸目前尚無明白針對植入式廣告的條款。在法律無明白制止的范疇行事,自然稱不上違法。
由此觀之,面對央視春晚植入式廣告這樣優質且不貴的「產品」,廣告主趨之若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並且廣告主獲取廣告資源的手腕契合市場游戲規則,因而用普通廠商規范看,廣告主投資央視春晚植入式廣告的行為並無不當之處。
用公共利益規范權衡央視的行為
2010年央視春晚從植入式廣告中取得的收入約為1億元,直播期間僅植入式廣告一項每秒就進賬約12萬元。從經濟角度看,春晚植入廣告當屬有效率的行為,並且由於監管部門並未出台規制媒體在綜藝、文娛節目中植入廣告的條款,因而,央視行為亦不違法。不過,需求留意的是,觀眾評判央視春晚時採用的並非普通廠商規范,而是公共利益規范。
「公共利益」是美國媒體監管者從鐵路管制中借用的一個概念。從1865年開端,美國鐵路運輸業步入開展「黃金時期」,逐漸確立起在運輸業中的壟斷位置。但是由於管理不善、相關利益集團互相勾搭等積弊甚重,社會各界多有微詞。特別是客運與貨運所實行的價錢歧視直接損傷了廣闊社會公眾的利益。在這種狀況下,政府以維護公共利益之名規制鐵路公司的行為。③爾後,政府對鐵路公司的管制時緊時松,但政策調整所根據的規范均為「公共利益」。
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定義公共利益的主要規范,包括消費者福利、分配的公正性和外部性等經濟觀念。④在這里,我們用外部性簡單剖析一下央視春晚植入廣告對觀眾的影響。
「當一個人從事一種影響旁觀者福利而對這種影響既不付報酬又得不到報酬的活動時,產生了外部性。假如對旁觀者的影響是不利的,就稱為『負外部性』,假如這種影響是有利的,就稱為『正外部性』」。⑤普通以為,具有正外部性的行為契合「公共利益」,而具有負外部性的行為則會損傷公共利益。
觀眾是廣告主與央視買賣春晚植入式廣告的「旁觀者」。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肯定會影響到觀眾,並且收視率越高,影響面就越廣。不過,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對觀眾既有正面的影響,又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廣告加強了央視的財力,而財力則支持央視運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優秀的演員辦出更受觀眾歡送的精彩節目。負面影響則是觀眾不「被迫」觀看的權益遭到進犯。
固然亦有一些觀眾在觀看春晚時並沒明顯認識到其中植入的廣告,但是,1957年維卡里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家影院所做的實驗證明即便信息只作用於用戶的潛認識也會有效果,⑥何況直接展露至用戶眼前的植入式廣告信息呢?從倫理上講,觀眾接納或不接納某些信息的權益應得到尊重。觀眾有「知」的權益,亦有「不知」的權益。另外,廣告植入影響到節目質量。固然春晚總導演辯白稱植入式廣告「契合情節就沒問題」,但觀眾覺得到的是過火赤裸的廣告植入實踐上「傷害節目自身」,「阻礙藝術觀賞」。⑦大量廣告(包括植入式廣告)使春晚看起來更像是反映了廣告主的需求,而不是觀眾的需求。
既然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對觀眾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那麼,至少從理論上看,應該在綜合權衡之後,才可定量判別央視春晚植入廣告行為所產生的總體外部性為正或是為負,才可從外部性角度判別該行為能否契合公共利益。不過,由於央視在全國性媒體中的壟斷位置;由於央視財務並不受公眾或公眾拜託的權威部門的監視;由於公眾從一些公開曝光的事情(譬如央視大火)中理性地領略到央視的財大氣粗……因而很難讓人置信央視假如不在春晚中植入廣告,便搭不起這個「檯子」。如此一來,植入廣告對觀眾的正面影響常被疏忽掉,觀眾感遭到的多是負面影響。固然這感受只停留於理性層面,但誰又能拿出足夠理性的證據來反駁觀眾的這種感受呢?
不過,即便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違犯了公共利益規范,但是假如「板子」全打在央視身上,似乎它也有些「冤枉」。正如前文所述,公共利益規范是政府規制提供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產品或效勞時所根據的規范,政府規制的目的在於補償市場這一隻「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時所呈現的「市場失靈」(效率低下或有失公平)。也就是說,央視雖是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執行者,但市場不是萬能的,政府規制的缺位實踐上亦應對觀眾承當起義務。
結 論
廣告主、央視與觀眾共同捲入了央視春晚植入廣告這件事情中。
以普通廠商的規范看,作為市場主體的廣告主爭相購置央視春晚廣告資源合理合理,也正由於如此,觀眾並不責備廣告主——雖然他們是廣告活動的發起者。
基於央視及春晚的特殊定位,公眾採用公共利益規范評判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目前來看,缺乏有足夠壓服力的證據證明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給觀眾帶來的外部性為正。也正由於如此,對央視春晚的責備聲不絕於耳。觀眾的責備雖可能令央視春晚覺得「逆耳」,但實踐上央視「春晚」應該感激這些在2010年初公開討論春晚植入式廣告問題的人們,由於,正是這些人將觀眾已有的或潛在的不滿表達出來,提示央視自我反省,使其防止在「溫開水」中漸漸失去騰躍求生存的認識。央視假如對質疑者的聲音表現出足夠的回應誠意,或許,我們還能夠等待它再多辦些年頭。
固然科斯以為「廣告……顯然是行動、意見市場的一局部」,因而應完整由市場調控,政府不應對其停止規制,⑧但是,美國FCC、英國Ofcom、歐盟及世界上許多國度的理論都證明,雖然政府失靈亦客觀存在,但政府與市場兩只手配合可能更有利於效率與公平的完成。公眾自然可根據「公共利益」規范批判央視在春晚中植入廣告的行為,但是公共利益規范的拿捏及公共利益的維護最終要靠政府這只要形的手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監管部門亦有義務。
國外經歷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在媒體與監管者還不曉得該如何應對觀眾的不稱心時,無妨先看看國外同行怎樣做。
1.BBC——透明傳媒組織的經費運用
英國BBC是世界上政府規制傳媒業的模範。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延聘倫敦會計參謀公司檢查BBC的經費運用能否恰當,會計公司的結論是BBC提供這些效勞所花的錢物合所值(Value for money)。多年以來,BBC年度報告都包括經費運用狀況闡明。
感受:央視雖不再承受財政補貼,亦不徵收執照費,但是理論上仍為「事業性質」的央視,能否也應透明地檢查一下經費運用能否「物合所值」?
2.歐盟的政策法規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在2007年5月24日修正完成的《影視傳媒效勞指令》中,請求植入式廣告不能用於兒童、新聞與紀錄片這三類節目,煙與酒這兩類商品則不能運用植入式廣告;並且,傳媒在節目之前或之後,必需告知受眾植入式廣告的停止。英國的傳媒主管單位Ofcom則表示,將採取比歐盟更嚴厲的規范。⑨
感受: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央視當然要考究收益。在當前的贏利形式下,收益的重要來源便是廣告。因而,央視刊播廣告也是合情合法的。不過,基於傳媒業的共同屬性,相關政策制定部門理應根據公共利益規范劃定央視「可為」與「不可為」的界線。
6. 京東廣告植入《哥斯拉大戰金剛》,在電影里植入廣告有沒有什麼規則要求
清明節假期唯一的美國大片:
《哥斯拉大戰金剛》是在清明節的唯一美國大片,應該說有美國特有的特點,所以喜歡這一類型片的,應該也會去看一看。
而唐人街探案3就是帶了招商銀行的廣告。
所以可以帶廣告,只要你不讓觀眾覺得煩也就可以了。
7. 有木有人知道電影映前廣告的投放費用是腫么計算的啊
額,電影映前廣告的費用是按照廣告片的時長(譬如說10s、30s、60s)不等,投放的周期(一個月、一季度、一年)不等,投放的范圍(一個影院、一個省、全國投放)不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投放越多,折扣越給力。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