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特效該怎麼做

電影特效該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4-03-18 14:35:08

Ⅰ 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

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

特效電影在熒幕前一直都備受觀眾注視,它以自己獨特的視覺藝術和精湛的創作技藝贏得觀眾的熱捧。特效片段,是許多科幻巨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憑靠它可以升華整部電影的欣賞水平。下面給大家介紹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歡迎閱讀!

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

R&D(研發):在大型特效電影製作中,研發占據主要地位。很多效果的實現都要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就需要研發部門的研發了,可以在其基礎上改造或是另外製作。研發部門人員以科學家、程序員、數學家為主,為現有的特效製作軟體,比如Maya、Nuke等提供插件,或者是一些獨立的軟體來不斷的進行技術的研發。比如《阿凡達》因為大量採用表演捕捉的虛擬角色動畫方式,在捕捉現場使用了新開發的虛擬攝影機能夠觀看到初步合成的效果。

技術試驗:這個階段是向投資方、製片人、導演等展示特效製作部門的總體製作能力,使得客戶相信他們所需要的效果是可以完成的,除此之外,還展示某種新技術的效果、影像風格等。這個階段通常由經驗最豐富的技術人員來完成試片。

概念設計:這個階段由導演、美術指導、攝影指導、特效指導等技術人員共同商定,由概念設計師以精美細致的彩繪圖像來呈現影片的視覺風格,不同概念的設計都要找該領域精通的人士來完成,創作過程繁復。待概念設計完成後,會衍生出精細的製作圖用於計算機三維模型,實體模型的製作。

分鏡故事版:分鏡階段可以與概念設計同時進行,也可以推後進行。分鏡故事版和實拍電影的功用相同,都是對拍攝製作流程安排的初步指導。在製作視覺預演故事版(動態故事版)的時候,這個分鏡故事版也可以精簡。

模型製作:模型分為實體模型和數字模型。實體模型由三維製作人員製作出數字版本,數字模型會製作出不同的面數級別,精細的高面數模型用於最終渲染,中級的模型用於動畫,低面數模型用來視覺預演。現在的大型特效電影需要低面數的模型用於視覺預演故事版的製作。概念設計後製作的圖或者美術部門提供的實物都是進行三維製作的標准,有時也可以直接進行實體模型的製作,用於虛擬角色、重要道具等的製作提示或掃描。

視覺預演:即動態故事版,通過運用三維軟體將整個劇本或者手繪分鏡故事版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導演藉此可以直接預見攝影機的調度方式、布景情況等,這更有利於現場拍攝指導和後期製作。

三維模型掃描:三維掃描指的是使用精密掃描儀器進行高精度模型掃描,還有一種方式是種基於圖像的建模方式,不需使用三維掃描儀。但這種模型不能直接使用,建模人員會繼續加工,製作出用於預演、動畫、渲染的不同版本。

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拍攝:在獲取圖片資料時,用於渲染軟體的「基於圖像的照明」的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需要使用魚眼鏡頭或者金屬反光球進行多角度拍攝,並在修圖軟體中展開,拼接成全景圖,還需要進行包圍曝光拍攝低動態范圍合成的高動態范圍圖像。

底片掃描:現場拍攝完畢,當導演及剪輯師確定鏡頭後,特效部門開始對底片掃描文件進行特效製作。大部分電影會被掃描成2K(2048x1556)解析度的LOG圖像格式,盡可能多的保留圖像細節。如果是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那麼數據文件需要轉碼,轉換成適宜特效加工的格式。

畫面初級校色:指的是對掃描好的底片文件或者轉碼完畢的數字底片文件進行初步校色,使得鏡頭與鏡頭間的色調、曝光度等能夠進行銜接。而影片的創作性質的調色將會在影片的特效製作完成後由攝影指導及調色師在調色車間進行。

畫面修復:這是專指膠片拍攝的項目,因膠片的沖洗是化學工藝,難免會出現污點、劃痕等,在進入特效製作系統前,工作人員會對此進行畫面修復。有些電影項目還會進行降噪,以降低膠片或者數字攝影機拍攝文件的顆粒度。

裝配:裝配要求嚴格,需要裝配師深刻理解運動的物理過程以及運動時各關節間的相互影響。比如動物體的裝配需要處理骨骼的層級關系、肌肉、皮膚的相互影響。裝配完成後會由動畫師進行測試。

動作捕捉:特效電影中的重要環節。在《阿凡達》之前,動作捕捉以形體動作捕捉為主,通常用於中遠景的虛擬角色演員的動畫製作,或者如恐龍、大猩猩等怪物生物的動畫製作。後來《返老還童》嘗試製作高度模擬的人物面部表情,於是動作捕捉的技術開始朝著「表演捕捉」的方向進行。

運動跟蹤匹配:鏡頭跟蹤在底片掃描完成後立刻開始,首先做的是鏡頭軌跡反求,使用諸如BOUJOU、PFTRACK等三維跟蹤軟體,在拍攝現場記錄的鏡頭的參數此時就派上了很大用場,但軟體默認的跟蹤能否應付高難度的鏡頭運動,還需要跟蹤人員手工的參數調整或者使用新開發的針對項目的跟蹤軟體進行運作。精確的鏡頭跟蹤完成後,攝影機軌跡會被送入三維軟體或二維合成軟體。除了鏡頭軌跡的反求,還需要進行物體(角色、道具等)的運動軌跡跟蹤。

模型動畫:這一步,動畫師通常使用中級精度的模型進行演示。動畫調整完成後,通常不需要帶有光影材質的渲染,直接用灰色的模型動畫向導演、特效指導等人展示即可。

效果動畫:指的是使用模擬方式生成的動畫,包含粒子、剛體柔體動力學和流體。進行各項模擬除了需要反求出的虛擬攝影機外,還需要包含動畫好的'虛擬元素所處的三維場景。

紋理貼圖:模型只有通過紋理貼圖處理才能呈現出真實感,紋理貼圖的范圍包含色彩細節,置換貼圖、法線貼圖等用於增強模型形體細節的貼圖,然後經過動畫師的測試,修正扭曲、拉伸等問題。材質師會利用收集來的圖片資料按照模型拓撲結構繪制固有色、高光貼圖、反射貼圖、凹凸貼圖等,貼圖的解析度要足夠大,有時甚至達到8K像素以上才能確保攝影機靠近模型的時候不出現問題。

材質受光研究:這一階段將綜合材質、貼圖、光照來研究模型渲染後呈現出來的觀感,比如高光屬性、反射屬性、粗糙度、透射度、發光度等等表面細節。模型賦予材質後經過渲染要和實際的物體極為接近,達到「照片級」渲染水平。如果是自然界不存在的模型,那麼材質人員就需要和導演、視覺效果指導來決定該物體應該呈現的觀感。

打光及渲染:在動畫及材質調整好後,燈光師開始為虛擬場景進行燈光設置及渲染,為一個場景或一個模型的渲染進行分通道渲染,並會在底片數據文件上做初步的合成測試,及至效果達標後,分層渲染的文件才會提交合成部門進行合成。高動態范圍貼圖會在這一階段使用,但通常需要添加額外的數字燈光以達到更高的真實度。

遮罩分層Rotoscoping:實拍畫面需要仔細的分層,以使得虛擬合成元素完美地添加到實拍畫面中去。比如演員和機器人的打鬥片段,在實拍時只有演員在布景中進行表演,對於這種素材就需要用Rotoscoping處理,遮罩製作人員會逐幀按照真人演員的輪廓繪制遮罩,這樣真人演員就和背景分離了,然後用三維軟體製作的機器人添加進去。

元素實拍:全部使用CG軟體進行自然物質的模擬未必是個好主意。如果選擇在黑背景、藍綠幕前拍攝,進行獲取的方式或許更好。除了這些,有些使用小模型製作的道具、局部布景也可以使用實拍來獲得。經過若干項目後,會組建起來一個素材庫,方便製作人員獲取。

合成:是特效鏡頭製作的最後一步,所有部門的工作成果將在此整合。合成師在充分了解鏡頭和畫面的構成原理後利用合成軟體使各個CG元素真實自然的融合。數字繪景師的工作也隸屬這個階段,他將利用其他部門提供的CG元素結合拍攝現場獲得的圖片資料進行背景的繪制合成工作完成後,鏡頭就會送交給特效指導或導演以供評判。

輸出:最終的輸出要使用和底片掃描文件(或數據轉碼文件)同樣的格式,特效鏡頭要和實拍無特效鏡頭整裝後提交給數字中間片校色部門進行統一校色,後續工藝和實拍電影相同。


;

Ⅱ 影視特效是怎麼做出來的

電影特效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旨在為觀眾營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盛宴,給觀眾們真切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好萊塢大片大量運用了電影後期製作技術,尤其是數字特效,在創造影視藝術中的現實世界時,又在創造異乎尋常的「夢幻世界」及「超人」故事。點擊進入網校在線試聽(也可預約13家分校現場了解)

一些高難度、大投入的科幻片、災難片、動作片廣泛地使用了數字特效,變幻出了「虛擬現實」和「未來世界」。這些電影特效是通過以下方法運用的:

1、微型模型
人、妖怪、建築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來製作電影特效。當模型必須被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來移動它們:用手、機械,或者電來使它們移動。運用手工來移動它們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模型在銀幕上一秒種內的活動,至少需要有24個動作。

2、電影中的假象
按正常的速度,電影膠片在每一秒內能拍攝24張靜止的圖片。改變每一秒內拍攝的畫面數量可以製造出一些基本的特效。每秒內拍攝的畫面多於24張,就會產生一種慢動作的效果。相反,如果每秒內的畫面少於24張,那麼電影中的動作就會加快,這樣就會顯得更加劇烈,刺激。

3、關於流體、粒子、剛體、柔體等常用特效專業術語解析
流體是基於動力學計算的,可以產生真實的流體運動效果。流體可以模擬霧、火焰、煙、雲、水等效果。粒子是動力學的一部分,而動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用來描述物理世界物體的運動方式。粒子在製作特效時是非常有用。粒子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可以製作水花、火焰、沙塵、煙霧等等。

剛體則可以使三維軟體中的物體模型參與動力學的解算(理解為電腦計算),比如手上一個物體掉到地上,在地上彈跳的過程,其實動畫師可以根據運動規律的理解,去手動的定義這個動畫過程。

柔體,簡單說柔體就是柔軟的物體,在MAYA將通過動力學的解算,使物體得到柔軟的運動,例如:衣服、有彈性的皮膚、窗簾或者是會隨風飄動的毛發等等。

學習影視特效要選擇專業的機構,王氏教育不僅能教出專業的影視特效師,還與業內上千餘家知名企業合作,為這些企業打造專屬定製人才,辦學以來,就業學員由於技能扎實、職業素養高,受到企業的一致好評。

Ⅲ 電影製作特效都有哪些步驟

1.預製作


研發


任何視覺特效流水線的第一步通常是研究和開發。在此期間,工作人員會專注於軟體偏好和技術,決定使用什麼技術方法來製作特效。


預覽


可視化預覽本質上就是將故事板和腳本轉換為低質量、三維動畫形式的特效鏡頭。雖然這並不總能准確反映最終結果,但導演可以知道鏡頭大概是什麼樣子,更好准備攝影風格。


2.製作


三維建模


CG最廣泛使用,最關鍵的用途之一就是三維建模。三維建模發生在整個製作過程的三個階段,因為不同目的而變成有著不同細節的迭代。例如,預可視只要求展示最終產品的低細節版本。


遮罩繪畫


雖然3D模型構成了大部分環境,但很多背景仍是用遮罩創造的。在數字特效崛起之前,遮罩就常用來創建背景,時至今日,它們仍然和以前一樣重要。


主要攝影和參考攝影


在實際拍攝過程中,特效團隊的某些成員通常會呆在現場。雖然他們對於主要攝影沒什麼影響,但會拍攝從環境到個人到看似不重要的道具的大量照片。這些照片用於創建3D模型的紋理,並且對場景的真實屬性如照明,對象的大小等等提供參考。


3.後期製作


現場准備


現場准備涵蓋多種過程,但服務於同樣的目的:准備素材以供要插入的元素使用,其中包括運動跟蹤、遮罩、摳像和色彩校正。


綁定


是綁定使3D模型(如角色和車輛)移動。比方說,一個動物的3D模型最初是靜態的,但一旦被操縱,它的四肢和身體可以進行調整並且做出給定的動作。


動畫


動畫師把運動添加到綁定的模型,並負責大部分CG的物理性。動畫師往往會測試綁定,並試圖“破解”它們,把它們送回綁定部門進行細化,直到完美。


效果/模擬


爆炸,水流和煙霧都是基於模擬才能實現的效果。拋光效果(從鏡頭光暈到虛假的香煙煙霧)被加入現有的場景,在此時最終成品已經隱約可見。


紋理


紋理化是為3D模型增加表面顏色和紋理,使它們可識別並且接近完成。在這個過程中,金屬物體有了光澤,人類有了皮膚。


燈光


現實CGI中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燈光有多逼真。優秀的照明將准確地模仿設置,而蹩腳的照明往往是虛假感的罪魁禍首。


合成


最後階段已經來臨!在視覺特效解析中,你會經常看到合成,是合成把所有東西結合為成品。


關於 電影製作特效都有哪些步驟,環球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Ⅳ 電影中的特效是怎麼拍出來的

很感謝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1、基礎

對於電影特效目前世界上做的最好的當屬好萊塢,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電影的製作工藝,而科幻片的靈魂當屬這些驚奇的特效,首先從電影的道具、服裝、場景、演員等構築一個大的環境,而一部好的科幻題材電影其特效至少佔據影片的75%以上,甚至與90%,幾乎所有帶科幻奇幻色彩的全部需要通過計算機圖形處理,例如生物這類角色,生物將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創建草圖,並將變化之前設計好的造型草圖統統掃描進計算機。然後動畫師最終根據的詳細掃描件從著色開始畫草圖。而且這只是工作中最基礎的部分,另外需要根據電影中每種角色,定製創建高度逼真的數字微型遠景的眾多替身,以及大量的特技,例如《指環王》中的精靈角色咕嚕,它是一個逼真的CG創作出來的產物,其背後是一個真人,安迪·瑟金斯在幕後創造咕嚕的聲音和動作,以及需要完成在電影中各種面部活動等運動捕捉。將這些參數已經寄出鏡頭輸入到電腦中經過動畫師的CG處理後變成了精靈咕嚕,但你在影片中並沒有看到安迪·瑟金斯這個人。

2、公司

當然好的特效出來基礎的動作捕捉、人物、造型、場景等的建設,還需要強大的處理工具,來解決這些素材的結合再創造,例如業界鼎鼎大名的維塔數碼,我們熟知的電影如《魔戒三部曲》、《金剛》、《阿凡達》等片中的視效均出自於維塔的製作團隊。維塔數碼曾5次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維塔工作室為大規模戰爭場景,專門研發了大規模人群模擬計算機程序,可創建自動的戰斗動畫,另外還有大量的模擬建模和模擬軟體等,例如在《阿凡達》中維塔要為兩台3D攝影機拍攝的立體畫面進行後期合成。為了完成這些工作,維塔使用了伺服器集群,共4000台伺服器,總共有35000顆處理器,是《指環王3》時期的三倍,而這個伺服器群甚至可以在超級計算機500強中排進前200位。

電影中的特效是用軟體做, 電影中可能使用的軟體實在太多了。

三維動畫類軟體:MAYA,XSI,CINEMA 4D,HOUDINI

特效合成類軟體:FLAME,NUKE,FUISON

比如阿凡達吧....那些人物,植物,建築之類的場景,是用CINEMA 4D做的。

一些比如爆炸,倒塌的鏡頭是用FLAME做的,最後用NUKE合成。

再比如泰坦尼克號,那艘船是MAYA做的,合成是用一個已經停產的叫SHAKE的軟體。

再比如星球大戰,那把光劍,還有那些建築物,卡通人物,是CINEMA 4D做的,後期合成是用FLAME。

前期拍攝+後期數字技術合成=特效。簡單來說就是用綠色的電影幕布,將要加特效的地方遮蔽起來,後期用數字技術製作完成。

現在其實很少有什麼時期特效做不出開的,比如後期給槍加火光或者給人身上加噴血的效果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做到逼真到無法辨別真假的話,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和精力的。

一般導演都喜歡能真正排出來的盡量不用特效,因為那樣更「真實」。。。。但是現在真實是一個很相對的詞。。。因為只要特效做的好,可以做到不管什麼樣的專家都看不出是不是特效的程度。所以用不用特效基本上都是導演的選擇,各有利弊。在衣服里加裝置的話後期會在製作商節省很多時間,但是裝置需要花錢,需要監導,如果一次沒有拍好還要換衣服之類的比較麻煩,用後期製作的話,製作時間可能會長一些,但是會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如果在兩種方法上都願意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的話可以做出基本上等同級的效果。

電影中的特效是怎麼拍出來的?

相信你看了這個視頻你會很清楚的明白其中的道理和過程,本視頻由《反腦工作室》製作剪輯,由"With香蕉強"解說……

電影中的特效也就是後期製作。 這個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到很多專業領域。一般流程是前期拍完後根據場景 建模,動畫,打燈光,特效,材質,渲染 以及最後編輯等等等等用計算機製作出來的模擬效果。而且各個部門有分不同的領域。比如特效的話分 水啊,火啊,粒子啊,沙子,布料,還有TD。。。。。

反正影視後期不是1-2個人就能乾的事情。 一部電影假設投資一億那麼後期按照3000萬來計算。

一個電影絕大部分最多也就90分鍾- 到2個小時=<120分鍾。一個億的電影裡面特效部分不會超過60分鍾,一般情況30分鍾都已經是大規模特效了。(這里說的都是估計,並不是什麼准確的規定)那麼每一分鍾的特效投入隨便算算也是很恐怖的。

特效就是利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計算機還有其他很多設備製作出來的假象。

電影中的特效目前來說絕大部分都是用計算機製作出來的。

不是拍出來的,是後期專業的團隊製作的,費時費力,老燒錢了,一個幾秒的鏡頭可能都得幾百萬,所以有的為了省錢拍出來的低特效不倫不類,跟美國大片完全沒法比。

如果你是學這方面的你可以去找沒有特效處理過的大片看看,有這方面的視頻,看完你會覺得演員就跟個「傻子」一樣,一個火爆的場景基本上就是演員現在綠布前面「群魔亂舞」,特效就是後期在綠布上加進去的。

那些肯定是特效做出來的在電腦上,雖然不是很清楚怎麼加工的特效現在手機也可以做出來

綠布,然後後期製作,Ae什麼的處理軟體。

特效?是用軟體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是3D軟體做的特效,也有用AE等軟體做出來的。特效都是後期加上去的。

Ⅳ 影視特效製作有哪些要點

1、學會參考優秀的素材


國外優秀的搜索引擎和素材網站很多,盡可能多搜集參考素材,例如各種高清圖片、實拍視頻、電影、案例甚至論文。


先構思後製作,以事實為參考,不單單是憑空想像去做鏡頭,有時也需要有一定的思維邏輯。製作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多進行對比參考分析。


2、好的內容比好的製作技巧更重要


其實視覺效果是用來輔助講故事的,很多人對鏡頭理解沒那麼深刻,因此主要以完成鏡頭為目的。這個步驟是想像力、視覺和技術進行碰撞融合的過程。


3、整體決定下限,細節決定上限


首先在確定好一個大局整體的前提下,再去討論細節才有價值。有時候領導會給出一些反饋,例如這里細節不好,那裡細節不夠。畢竟細節的問題比較好找,但其實整體感覺上的東西反而很難描述清楚。因此你要學會自己去分辨,避免掉入“細節”的坑裡。


4、科學評估計算效率比


針對特效模塊:通常復雜的動力學模擬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計算。在搭建FX Set時,任何新增加的設定,理論上都是要增加計算量(時間)的。


比如復雜的特效,通常是約束套約束,判斷乘判斷,最終增加的計算時間是幾何倍數往上漲的。假設多耗費200%的時間,但是帶來的效果增益也許只有10%。這個效率比太低,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Ⅵ AE影視後期特效製作的29個小技巧

AE影視後期特效製作的29個小技巧

影視後期製作基本上是初剪-正式剪輯-作曲選曲-特效錄入-配音合成這樣一個流程。下文是我整理的AE影視後期特效製作的29個小技巧,歡迎閱讀參考!

1、閃白:合成節目時,如果不直接使用白幀疊化,而是在原素材上調高gamma和亮度做一個簡單的動畫,然後再疊化,這樣畫面的亮部先泛出白色,然後整個畫面才顯白。感覺就像光學變化,不單調,而且最好保持即使在最白的時候也隱約有東西可見,也就是說不採用純白的單色。

2、切:合成的時候以1-2幀的疊化來代替用純粹的切,過渡將會平滑一些。

3、畫面色彩:畫面中盡量避免純黑,純白色,即使是黑色,採用壓到非常暗的紅色,藍色等來代替,將會使整體的色彩更協調,由整體色調來決定具體的色調。如果感覺片子不夠亮或不夠暗,盡量盡量避免整體加亮或減暗的絕對方法處理,代之以增大亮部面積和比例之類的相對方法解決。使用曲線工具更易控制畫面局部的調整。

對於金屬光澤的質感,主要原則是「金不怕黑」,也就是說金屬質感的產生必須要有暗部,盡量使用移動的燈光營造流動的高光效果來代替反射貼圖,可以使用負值的燈光來製造暗部。

4、構圖:除了嚴肅、權威、力量等表現場合以外,盡量採用不對稱構圖,盡量從剪輯,銜接的角度考慮構圖,不要太執著於單畫面構圖,以電視的長寬比,單個鏡頭的構圖非常困難,構圖的時候我們通常考慮的不僅僅是電視上展現出來的那一部分,應該全面考慮動態的、時間與空間都有變化的立體構圖。

5、聲音與畫面:對於是環境聲,不必和畫面剪輯嚴格對應,一般來說環境聲先入後出。根據波形圖和畫面的剪切點錯開1-2幀感覺比較好,用眼睛和耳朵去感覺,不要太執著與波型圖和剪切點的一致。有的時候要考慮聲音傳到您的機器裡面所對應的環境聲比「環境場景」(錄制到機器內的)可能要稍有延遲,對於一些大的場景的'現場收音與後期製作,我們要注意這點,畢竟光速與聲音的傳遞速度相差很多。

6、正常的畫面色彩:電視上正常的畫面色彩在電腦上的表現往往是過於飽和的,電視的特性之一就是,亮度會增加,飽和度會下降,但是過於飽和的色彩容易看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顏色層次過渡,不要僅僅把注意力放在色塊上。

7、顏色的調整:首先去掉顏色,只看灰度圖,調整出正確的過渡和明暗層次,避免過度調整。然後先調好色塊部分顏色,也就是最有色彩對比傾向的部分。比如說遠處是冷色調,近處是暖色調,也就是顏色的設計過程。

控制顏色過渡,使得過渡不單調,顏色曲線工具與線性過渡相比具有更多的調節控制。畫質第一,顏色的調整不應明顯導致畫質下降,否則寧可不調,或微調。

8、光效:通常,過度模糊的、僵硬的光效不是很好,硬的、快速變化或者說始終保持變化的光效更出色。盡量自己製作最合理的光效,比如說使用PS畫個幾層,然後再在合成中去調整,直接使用軟體插件的光效雖然簡單實用,但是很多時候不適合具體的問題。不要濫用光效,避免長時間使用光效。控制光效的層次,即使是最簡單的glow發光特效,建立2-3層亮度和顏色都有偏差的層上去分別調整,效果會更出色。

9、動畫:避免過度的規律和協調,安排好動畫節奏關系,適當打破節奏,四平八穩的畫面將缺少沖擊力。

10、學會做假來破壞點規律性:對於變化不大的鏡頭,可以用圈mask來控制調整范圍,這點上類似在畫面上畫畫。有時候可能會有些小破綻,但是運動起來,或者在整片中卻感覺很好,這點上需要取捨,不必只著眼於一個鏡頭。

11、結合前後鏡頭來預覽:這點在flint或者cyborg之類的軟體里沒問題,在有些軟體里還真是挺麻煩的。總之不能單獨只通過一個鏡頭來調節,要把握整體的感覺。

12、多學習多借鑒:多學習多借鑒優秀的表現形式、動畫和配色方案。加入自己的理解,不要僅是抄襲,應該在學習和借鑒中提升和升華。

13、考慮合成的真實性:真實分成三種方式:物理真實、視覺真實和心理真實。心理真實通常指在合成一些我們沒有視覺經驗的鏡頭時候,比如說太空中的爆炸,真實的太空爆炸很可能不同於我們在電影上看見的那些,對於這種我們沒有真實經驗的場景,強調先要心理真實。找到合適的借鑒視覺經驗,在畫面上往往70%的畫面真實就足以讓觀眾滿意,另外30%可以作為視覺效果的考慮而不去管真實與否。

具體而言,在要求真實的合成中,我們通常考慮的是:飽和度接近、暗部色類似、光源位置一致。同畫面中飽和度通常都比較一致、灰濛蒙的環境中不會有特別艷麗的景物,但是要注意,飽和度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時候也用飽和度的不一致來拉開距離感,暗部色是沒有直接光照的環境光影響的,同一環境中不管什麼質感,只要距離在一定范圍之內肯定接近。光源位置這個道理大家肯定都懂。

當然透視也要看上去准確,一般來說做到70%就夠了,如果做到100%那麼那就是電影大片了而不是創作或者廣告了,另外30%可以留給畫面效果表達上。

14、重視文字、圖片、音樂等素料以及優秀作品的收集:多訪問國內外較新較好的合成學習素材。多學習多充電。

15、強烈節奏的剪切:碎切,在2段或者快速白閃的素材之間放入2-3段局部畫面或強烈偏色的畫面,長度一般每段不超過2幀,可以是有關系的,也可以毫無關系的,將形成強烈的節奏和沖擊。

16、因果剪輯法:在一些時間緊湊但是無法省略的廣告片中,有時候不考慮動作是否連續,採用因果剪輯法。可能一個鏡頭才有起步的趨勢,下一鏡頭已經出了門口。

17、手動調節:要獲得更多的控制和更好的效果,通過簡單點擊滑鼠,指望自動生成恐怕是無法實現的,依靠優秀的技術和豐富的思維,才能實現更好的與眾不同的效果。

18、摳像:摳像最重要的就是根據原素材,結合多種調節方式,把差異最大化。

19、水墨效果:水墨暈開的部分並不僅僅是一個blur的部分,往往加上一點gamma來破壞下線性過渡會有更好的效果。枯筆或者寫實的部分,呈下降拋物線變換,寫意的一般呈上升拋物線變換。

20、調色:不要相信任何顯示器和監視器,不管他們有多貴。最好是在您的系統上創建一張標准pal色卡,對比著調。

21、顏色的選擇:當在選擇不好某個顏色時,可以通過遮罩,渲染一段動畫,然後選出顏色最好看的那張。

22、電視的顯示範圍和安全框:每台電視機的顯示範圍都不同,因此在攝像和後期的影視製作中,安全框只能作為參考。左右安全框比上下安全框更不保險,一些16:9的電視完全可以看見左右安全框外的東西,titile safe在純平電視機出來後就基本只剩下構圖上的意義了。

23、謹慎使用黃色:在片頭色彩上,謹慎使用黃色,如果不準的話很容易顯得既土且臟,可惜每台電視機都多少有點差異。因此在暖色調中應給黃色加入一點紅,使用橙色代替。

24、色彩和景深:色彩和景深,非常容易調得過度,導致片子強烈偏向某一色調或景深層次太過分明,粗看一眼覺得好看,多看幾遍就不耐看了。

視覺很容易疲勞,因此建議片子至少要隔天再檢查下,往往在你覺得OK的時候,參數再回來點,才是好的。

25、調整心態,積極積累:成熟的片子應該沒有明顯的缺點。在後期合成的學習階段,往往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所以應該多吸取經驗,多積累。

26、尊重客戶:客戶才最了解產品,也最清楚他們的產品怎麼賣才好,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地做過基礎調查工作,不是我們作為製作人員一拍腦袋就會比他們強的。

因此對於產品宣傳點和打動目標群體產生購買力方面,應尊重客戶的意見,但是在畫面和藝術性上,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要是這方面比你強又何必找你做片。

27、激發創作靈感:好的創意和藝術的表現,能增強觀賞性,吸引受眾的視覺感官。

28、善於交流:交流可以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可以從別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對快速提高製作水平有很大的幫助。也許一個自己冥思苦想多日不能解決的問題,經別人一句話的點撥便豁然開朗。

29、重視收集和記錄:平時有好的創意和想法要有做記錄的好習慣,重視素材的收集,為創作提供良好的借鑒。

;

閱讀全文

與電影特效該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新的日本電影有哪些 瀏覽:915
你們都花了多少錢買電影光碟 瀏覽:821
歐美經典的動作電影有哪些 瀏覽:721
好看的老戰爭片電視劇大全電影大全 瀏覽:160
童養媳電影免費看 瀏覽:274
手機電影天堂如何下載 瀏覽:659
馬什麼的戰爭電影 瀏覽:190
韓國色情電影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725
哪些電影里有美女泳裝 瀏覽:376
陳百祥娶吳君如什麼電影 瀏覽:696
我哥太愛了我怎麼辦電影在線 瀏覽:30
印度電影哪些好看 瀏覽:330
西行紀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版 瀏覽:281
好看的少女出軌電影 瀏覽:389
美國電影美人魚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22
日劇不要亂連wifi是什麼電影 瀏覽:47
概率值多少電影 瀏覽:570
鍾漢良演的偵探電影有哪些 瀏覽:489
免費下載迪士尼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38
有哪些好看的av動漫電影排行榜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