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老電影是怎麼拷成數字電影的

老電影是怎麼拷成數字電影的

發布時間:2024-02-24 17:35:35

Ⅰ 老電影是怎麼轉化為數字信號的不會是像舊照片那樣掃描的嗎

老電影變數字就和現在的老片出BD(高清)的原理很相似,因為老電影都是膠片機拍攝的,那些膠片的清晰度很一般,現在就是把那些膠片經行分幀處理,使每幀變得很清晰~~~
所以製作這些電影的成本很高~~~

Ⅱ 請問膠片電影是怎樣轉為數字電影的

大不了直接掃描底片唄

數字電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它有三種製作方式:
一是計算機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攝像機拍攝;
三是將膠片拍攝的影片掃描轉為數字格式。
數字電影不僅避免出現膠片老化、退色, 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
使觀眾再也看不到任何畫面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膠片,既
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以數字方式傳輸節目,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也
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區的觀眾同時欣賞到同一個高質量的數位元組目。
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
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數字電
影技術的巨大潛能,使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Ⅲ 問個問題,膠片電影怎樣轉化成數字電影

電影膠片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技術一般稱作「膠轉磁」。

以前是為了將膠片轉為錄像等電視播出的版本。電影集團一般配有專門膠轉磁的設備。國外還有民用的膠轉磁設備。具體轉換原理附在答案最後面。

膠轉磁是電影製作的重要工序。在過去還是將後期完成的電影拷貝轉成錄像,後來則發展成膠片洗印完就膠轉磁,然後在數字版本中做後期(剪輯調色等,錄像帶素材導入數碼設備很方便,然後再上非線等,編輯會更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現在電影院大部分都是放數字拷貝了。也就是膠片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轉為數字拷貝,直接放映。

而且現在的很多電影特效豐富,影片素材部分就已經基本都是數字的了。

至於你說的網上的文件,基本都是從光碟上抓取信息去硬碟上吧。

老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製作–膠片拷貝–膠轉磁–錄像帶或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新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膠轉磁–後期製作–數字拷貝–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PS:膠轉磁技術很老了,不知道現在膠片轉數字信號還是通過膠轉磁設備嗎?還是有更先進的設備了?

「膠轉磁技術本身的轉換,是把電影膠片用放映機播放的同時,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

這需要使用專業設備,而設備根據不同原理分三種:

  1. 使用「攝像機組型」:

  2. (此設備有點像翻錄,一邊輸出一邊記錄)

  3. 「其原理是用攝像機拍攝放映機內間歇運行的影片。影片圖像由固定光源照明,攝像機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將彩色影片圖像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使其在三個獨立的攝像器件(如氧化鉛光導攝像管)的光敏層上成像。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4. 2.「飛點掃描型」:

  5. (如果說第一種能理解,這種我則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6. 「其原理是,從飛點掃描管(一種單搶陰極射線管)發出的瞬時即逝的光點形成的光柵,對連續勻速運行的影片進行掃描;透過影片的光束被分光器件分解成紅、綠、藍三基色光後,分別由三支光電倍增管接收,產生電信號。近年來,為了配合高清晰電視膠轉磁的發展,出現了激光掃描裝置,利用激光光點的運動來掃描影片,其光電轉換元件仍為光電倍增管。」

  7. 3.「電荷耦合器件(CCD)掃描型」:

  8. (這個較好理解,圖片攝影也學到類似)

  9. 「其原理是,由固定光源照明連續勻速運行的透過影片圖像的光由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由三個與影片運行方向相垂直的CCD線陣(通常由1024個沿直線排列的光敏感測元件組成)所接收。利用CCD線陣的連續采樣功能(相當水平掃描)和膠片的連續運行(相當垂直掃描)產生電信號。」

Ⅳ 電影膠片是怎樣轉換成數字視頻的

就是通過光源照射膠片,將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再轉化成數字信號,這樣才能成為電腦可存儲的數據文件。
這些需要通過轉磁機或掃描儀來完成。
其實原理上和普通的掃描儀掃描紙介質是差不多的。

關於轉磁,這里有具體解釋,有興趣可以看下。

Ⅳ 用膠卷拍好的電影是怎樣復制的

拷貝一詞就是從復制電影而來的,早期的電影都是用電影拷貝機復制的,我們說的膠片指的是感光膠片,早期電影拷貝機的原理就像我們看到的DV拍的槍片原理一樣,注意,只是原理一樣,具體要復雜的多,要不然我們看到的拷貝會一個比一個不清楚。現在拷貝是用膠轉磁設備來做,將光膠片的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將數字信號轉換成光信號照射到感光膠片上完成復制,這樣速度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你要想把膠片轉成DVD教你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找一個電視卡,把膠片輸入的電視卡(當然得有膠片輸入電視的設備,你要只有老式8毫米攝影機我可幫不了你了)。然後像錄電視一樣錄下來,壓縮成DVD格式刻盤OK。要想要高清只有用膠轉磁專用設備了。

Ⅵ 經過修復以後的老電影不再是膠片電影而是數字視頻,對嗎

你所說的經過修復以後的老電影,當然已經不再是膠片電影,他是通過把以前的電影膠片掃描成數字信號,然後經過電腦模擬,把其中的缺失的像素以及色彩通過一些特殊的軟體優化填充之後形成的數字視頻。

Ⅶ 電影拷貝長什麼樣,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關內容

拍電影時,拍攝的膠片是反轉片,即與拍攝的照片底片一樣,是補色的。在洗印廠將反轉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貝片,並可以大量復制幾十、幾百部拷貝片發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膠片也叫拷貝,為了使幾家戲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電影製片商常多分給各家授權影院。電影的一般程序,拍攝負片-翻正片-剪輯-翻底片-印製正片(拷貝)。早年膠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間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膠片,送到影院,上映結束會取走,送到下一個影院;近幾年的數字版,一個普通電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會以硬碟拷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將數字拷貝放到連接播放機的伺服器上,再用從授權方得到的密鑰解密,就可以播放了。電影檔期結束,密鑰失效,數字拷貝作廢。

Ⅷ 從膠片到數字電影

昨日的夢甚是奇怪,去一個朋友家吃飯,他拿出一套古老的茶具給我泡茶,喝著喝著發現茶具里居然隱藏著小秘密,我把它打開,驚奇地看見,這不是一個八毫米的膠片放映機嗎?

你看這人的大腦,就像計算機一樣,儲存著各種信息,就連夢境也不例外。那些和膠片電影打交道的日子,它刻在生命的痕跡里,從不曾忘記過。

特別是父親,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是在和膠片電影相伴,成千上萬的影片都從他的手指上劃過並修剪接補。

檢查過的影片要拿去院線上映,有些要發行到鄉下去放映。等周轉回來還得再檢查送回市裡,如此巡迴是父親全部的工作。

弟弟所有的幼小啟蒙全是電影,每日跟著父親上班,父親放什麼他就看什麼,言情,槍戰,武打等等,魚龍混雜。以至於他小小年紀與人說話全是台詞,背得爛熟,男女老少神情,也模仿地惟妙惟肖。

數百年來,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膠片作為時間軸,膠片也見證了電影的發展史。從黑白到彩色,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人們通過一卷卷膠片,不斷追求還原世界的最大可能。

在最初的膠片電影時代,那時的單位還是紅火的,小院里人來人往,人們安居樂業。院子里的桂花樹被悉心照料,每年秋天香飄萬里,葡萄藤架枝葉招展,每年的葡萄像一顆顆珍珠掛滿藤蔓。

膠片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通過不斷的技術改良和工業沉澱,以其優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畫質促進著影像的美學和表達能力不斷發展。

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感測器面積,還是解析度、動態范圍等技術越來越接近甚至達到了膠片的水平後,膠片必然會被淘汰了。

特別是網路的普及,迅速沖擊著原來單調的生活,忽然有一天,看電影已經不再需要去電影院了,一根網線,一張碟片就可以自己在家大快朵頤。

多元的生活更是在網路的帶領下,迅速改變著人們原有的消費習慣,電影慢慢地沒落了。曾經繁華的小院,終於恢復了平靜,工作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也終於要面臨失業的局面。

我也一樣,在和父親成為同事不過短短幾年的光景,也要面臨職業生涯的斷裂,重新去開啟自己未知的生活。

那些和電影打交道的時間,也曾經嵌入生命的痕跡,偶爾還會潛入夢來。

如今數字電影早已遍布世界,膠片已然成為歷史。科技的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在膠片時代,對電影發行人員、放映人員來說,送拷貝、放電影,都是責任重大的工作。

如今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拷貝只需一個小小的U盤,即可快遞至各大影院,方便快捷。

無論發行人員還是電影放映人員,再也無需擔心膠片丟失、放映卡頓或出現損壞。更不再需要檢片這樣的工作。

在膠片時代,一部90分鍾的電影製作成膠片拷貝,膠片長度近 3000米,需5至6本拷貝,每個拷貝的重量可達25公斤,價值近萬元。若有緊急任務,甚至要連夜坐飛機送拷貝。

膠片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膠片的美學不會消失。那種多層次、復合的、緩慢變化的質感以及美學的觀念,會在數字的自由度中繼續保留下來。

如今,院里的葡萄藤架早已荒蕪,桂花樹倒是挺拔蒼翠,每年秋季依然桂花香飄。

只是不知在這經年不變的香氣里,這一樹一樹的桂花,可否還會保留著從前繁華的記憶?

Ⅸ 數字電影的製作方式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碟里。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解析度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確定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電影院大片的「數字版」即為上述技術的成功實踐。
另: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因為數字技術的顏色,全是靠人工模擬的色彩種類,比方說:如果被攝物體中某一個點上的顏色是CCD耦合電路中所沒有的,那麼,CCD就只能找一個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這種情況多起來,色彩的還原度就會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寬容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很弱。同等條件下,膠片攝影機只需要打一盞燈甚至不需要打燈,但數字攝影機卻需要兩盞甚至更多的燈光來彌補CCD的感光問題,而在對比度上,數字技術的細節還原度則大大降低,當被攝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對細節的捕捉和「寬容性」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看數字拍攝的電影之時,會發現,當畫面明暗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的電影,暗部的細節就會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膠片電影卻能呈現出非常微妙的細節和色彩對比。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最後的結論是:「在現今條件下,我們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全面取代膠片技術,仍舊沒有充足的理由,我們看不到數字技術的決定性優勢。」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前景,更加接近於電視藝術,而非電影。在數字技術出來30年的今天,世界拍攝電影的主流仍然是膠片攝影機,大概能夠說明問題。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成本和作品母帶的保存效果,同等條件下,賽璐珞膠片對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內,甚至30年。因為鹵化銀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從時間上說,硬碟的數字技術,幾乎是無損的。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是怎麼拷成數字電影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漢娜電影好看嗎 瀏覽:876
什麼電影用了奧迪a7 瀏覽:923
賈樟柯導演電影免費看 瀏覽:276
今晚他們一起去看電影怎麼說 瀏覽:411
哪些明星是從北京電影大學出道 瀏覽:717
好看的好看的電影 瀏覽:980
怪物襲擊城市電影有哪些 瀏覽:567
有多少電影在故宮拍的 瀏覽:307
好看懸疑電影的推薦 瀏覽:945
星際穿越一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20
加拿大電影人質好看嗎 瀏覽:912
電影攝制許可證多久過期 瀏覽:461
倪妮黃渤合作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15
2016年內地有哪些好電影 瀏覽:707
9點電影商場十點開門怎麼辦 瀏覽:442
美人為餡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691
電影邪魔通道講的是什麼 瀏覽:426
帶有都字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23
電影李連傑免費 瀏覽:915
鬼父免費高清電影網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