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⑵ 簡述好萊塢電影的特點
1、表現手法
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抄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2、情節結構
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襲的涇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2)好萊塢電影怎麼延緩故事結構擴展閱讀:
好萊塢大片票房排行榜:《復仇聯盟4》,《阿凡達》,《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復仇者聯盟3》,《侏羅紀公園》等。
1、《復仇聯盟4》
2019年4月28日,影片以12.09億美元票房的成績打破「首映周末全球票房最高電影」以及「全球票房最快達到10億電影」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超越了2009年上zd映的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影片《阿凡達》27.897億美元的票房,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影片。
2、《阿凡達》
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專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這就是《阿凡達》。
3、《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商業是左膀,愛情是右臂,對於愛情的大膽歌頌,超越了那個年代觀眾對愛情片尺度所能想像的范圍,要知道,這可是在大銀幕上看一屬男一女彼此追逐、親吻、大膽表示愛意。影片所表現的愛情,沒有貧富差距限制,看重一見鍾情,渴望瞬間燃燒,這是放之全球而皆準的愛情普世價值。
⑶ 好萊塢有哪些經典敘事手法
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⑷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情節模式是指結構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傳統劇作模式。
相關介紹:
在電影劇作的教學領域里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教材:悉德.菲爾德撰寫的《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其中在論述結構的部分依然將「沖突律」作為劇作家必須嚴格遵守的定律。
他認為:一部影片的開端就是建置沖突;中段就是發展沖突並使沖突雙方反復地較量;所謂高潮就是沖突的總爆發是沖突的至高點,因此也就是沖突的決戰時刻;至於結尾,無非是沖突過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
(4)好萊塢電影怎麼延緩故事結構擴展閱讀
黑格爾總結出「沖突律」的結構思想的,他認為戲劇沖突是布局的依據,他進一步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頭、身、尾」的三段式說法:「合式的起點就應該在導致沖突的那一個情境里,這個沖突盡管還沒有爆發,但是在進一步發展中卻必然要暴露出來。
結尾則要等到沖突糾紛都已解決才能達到。落在頭尾之間的中間部分則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沖突的人物之間的斗爭。」其實,從那以後,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包括電影在內的劇作藝術所普遍遵循的結構法則。
可以說,以這樣的原則創作出來的電影劇本在今天仍然是電影結構類型的主流。這種被今天的人們稱作「戲劇式結構」的原則依然是我們進行電影劇作教學的基礎。
⑸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5)好萊塢電影怎麼延緩故事結構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⑹ 好萊塢經典三段式解讀,以《肖申克的救贖》為例
研究發現,好萊塢電影的編劇都在遵循三段式結構敘事,而這些結構大都為情節遞進和人物塑造服務,創作者往往利用觀眾對故事進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觀眾帶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觀眾闡明創作者想要抒發的思想。本文以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敘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為例,分析這部影片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電影劇本結構的定義是: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變、情節和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戲劇性結局。這就意味著,故事是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結尾,在劇本的前10分鍾需要向觀眾介紹三件事情:誰是主要人物,戲劇性的前提是什麼。戲劇性情境是什麼,而這些設置就是為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理機制和對人物的移情心理機制。
結構是為抒發主題服務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結構就是一種深刻的主題,還有一些影片結構是隱藏在故事之下的,結構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傳達了主題。《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的結構不但隱藏在故事之下傳達了主題,而且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主題。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整個故事,結構是傳統的三段式結構,講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獄最終逃離監獄的故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但是這只是這部影片的淺在意義,其深層涵義則來源於三段式結構。在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曾把兩個情節點劃分的三段分別稱為:建置、對抗和結局。建置意在指開端部分 前三十分鍾對人物和規定情境的建置,中間的對抗部分寫人物如何與阻力作斗爭,結局講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講述的是安迪入獄,一心希望能夠逃離。第二段講的是逃離監獄無望,安迪逐漸融入了監獄生活。第三段講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證明是被冤枉的,這個監獄也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安迪成功的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應該稱為:逃離、融入、逃離。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與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的三段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為走向與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麼第二段落肯定是對抗,第三段落則又會回歸和解。《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段落是對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則又回歸對抗。這便是好萊塢傳統劇作的一種結構規律,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成突轉和波盪,否則整個故事一個行為走向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贖》的深層涵義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寫照,主人公進監獄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嬰兒進入人生的過程,先後經歷了孩提時:反抗來到這個世界;中年:融入這個世界;老年:離開這個世界。於是,返回頭來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節安排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強暴不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後,而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前,因為 「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侵犯意味著這個社會對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適,監獄里的規矩和犯人之間相處的規則都如同整個社會生存的一種規則,包括性在內。孩子進入整個人生,首先是帶著內心的恐懼去觀察生活,並且帶有一絲反抗,雖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抗衡。這就像主人公安迪剛進監獄的樣子,內心恐懼想逃離,但是又沒有能力,他接受了這個監獄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終步入成熟,開始融入監獄生活。第二個段落則是人逐漸融入了社會,被社會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個監獄里的白領,他在監獄里如魚得水的工作著。放佛我們的人生,成年階段開始慢慢融入這個社會。第三個段落就像看透世間一切的老人,有足夠的能力擺脫這個人生獲得重生。安迪逃離了監獄生活,在海洋的彼岸獲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證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這就是《肖申克救贖》所闡述的更深一層的人生思考。整個《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個人生的寫照,很少有這樣的影片能夠把影片做出雙層的故事涵義,然而《肖申克的救贖》做到了,成為一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