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看《流浪地球》的視聽設計和效果
視聽語言的設計相當貧乏和扁平,整體用了後天的劇情結構搭建模式和模仿星際穿越的鏡頭語言。中影集團在擁有亞洲最大全景聲混錄棚的情況下製作出的作品還是這樣低頻打人而忽視了聲音的敘事效力。外包的各個特效鏡頭也是充分表現了合作的縫隙十足明顯,物件大小和美學效果的管理做得極差,整個影片中有厚度的道具設計都是由德國人完成的。台詞更加與演員的行動,表情毫無關聯,也不對劇情有什麼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按照如此套路的格式來拍,估計換成猩猩都是可以的,說不定還有更深的想像空間。音樂片段感很強,沒有自己的作品內核,導演的目的只是想去迫近某些已經極其爛俗的電影效果。如果想了解類似影片的視聽語言設計的巔峰,可以仔細用閱讀的態度觀摩《地心引力》
我們從大禹治水,到98抗洪,再到汶川地震,中國人一直在努力去戰勝災難,改造自然。五千年的文化熏陶賦予了我們民族,勤勞踏實肯干,永不服輸的民族性格,為解決南北運輸不便的問題,那麼就挖上千公里的大運河;為解決洪水問題和灌溉問題,那麼就造可以使用2000多年都江堰;為抵禦外敵,一里長不夠用,那就修一萬里的長城……所以,《流浪地球》里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就不要再大驚小怪了。都是常規操作。
最後一點就是:《流浪地球》更多的是贊頌集體主義的優點,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貫穿全劇的英雄,更不是說拯救地球只是靠著誰的一腔熱血和愛情激情就可以辦得到。虎哥觀看《流浪地球》時,就看到了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全球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讓地球和人類活下去」,團結在一起的理念,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撰寫,這比好萊塢那種單純宣揚個人主義的英雄情懷在境界上明顯高出許多。
Ⅱ 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評價電影
我是學影視專業的,剛開視聽語言這門課,感覺不怎麼難。
首先應明確什麼是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大體分為:1、視覺語言—畫面,2、視覺語言—鏡頭,3、聽覺語言—聲音
畫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別,就是近景、中景、遠景、特寫什麼的,還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調還是暖色調,背光還是側光等的;鏡頭指拍攝的角度和方法,與攝影機的運用和場面調度有關,最後聲音,關鍵就是要明白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聲音對影片氛圍的表現有何作用。
評價電影時應該從整體和經典片段兩部分入手,以經典的片斷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緊緊圍繞畫面、鏡頭與聲音三個方面就不會錯了。
推薦你參考一下我們教材,鄒建著《視聽語言基礎》書中的下編——影視作品分析,看看對你會有很大幫助的!網上有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視聽語言大概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影視作品鏡頭(畫面)運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Ⅲ 《霸王別姬》經典影評,視聽語言分析怎麼分析
同學你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是湃樂思學員寫的一篇高分範文,節選了其中的兩段對《霸王別姬》光影色彩的視聽分析,全文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裡面還收錄了許多經典電影、熱門電影等高分影評。相信會對你的影評寫作有很大幫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戲,戲若人生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我會讓光線來書寫影片。」誠然,布光同樣成了本片中攝影師顧長衛嫻熟運用的造型手段,人生與戲劇的交織糾葛便在誇張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線中生動展露。
光效的誇張化——影片中常用頂光凸顯人物輪廓,造成一種頗為誇張的舞台式效果。開頭倒敘情節蝶衣與小樓唱的最後一場戲里,直射的白色頂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長的影子放大了一種無可名狀的孤獨與扭曲,喻示著「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給獄中的蝶衣送小樓絕交信的一幕,二人對坐遙望,冷調頂光突兀而壓抑,兩道光束彷彿把人分別束縛在了兩個無法掙脫的囚籠里,象徵著其相抵觸的心理與為時代社會所縛的悲劇命運。
色彩語言:冷暖浮生,紅塵若夢
色彩是電影中最能影響觀眾情緒的視聽元素之一,在《霸王別姬》通過冷暖色調、特殊色彩的設計,詮釋了色彩作為影片靈魂的深刻意義。
形成強烈對比的冷暖色調。黑、灰、藍色等冷色調顯示消極情緒:如「賣子」時的黑白調、「斷指」一幕的灰藍調、被張公公強暴後的小豆子走出府門時整個場景被一層詭異的幽藍色濾鏡所籠罩......冷調營造幽遠回憶氣氛的同時,擴大了「冷」的主觀體驗,我們可從中察覺到政局動亂的民國年代給人的壓抑與迫害,為蝶衣悲劇的一生埋下伏筆。而積極感受多以暖色調,如每次戲劇舞台的布置與臉譜、戲服的設計採用紅、粉、橘等明麗的色彩,充分展現了舞台的輝煌與作為「角兒」的榮光,對應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戲台上真正閃耀過,京劇正是他內心最為溫熱的存在。冷暖色調的交叉對比,既豐富了色彩層次,又使人物對溫暖與愛的渴望、現實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為清晰震撼,觀影者得以體會黑暗社會下生命掙扎的無力感。
《影評高分範文集》
Ⅳ 誰知道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准確而深刻地鑒賞評析電影
可以從電影藝術視聽語言的一下幾個角度評論: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頭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Ⅳ 從視聽的角度來分析某個影片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視聽語言,
所謂視聽角度其實就是要你分析畫面和聲音,
一般的簡單分析具體表現為:畫面的色調,用光,蒙太奇等等。
至於聲音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你分析它聲畫對位,聲畫合一,或者分離就可以了。
這我自己寫的,我是學電影的大二學生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Ⅵ 《千與千尋》視聽語言分析的作文怎麼寫800字
《千與千尋》是一部由宮崎駿執導的日本動畫電仔慶影,於2001年上映。這部電影採用了豐富的視聽語言,包括圖像、音樂、聲音等多種元素,營造出了一個奇幻的世界觀。在本文中,我們將分析《千與千尋》中的視聽語言,探究它如何影響觀眾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我們來看看《千與千尋》中的圖像語言。整部電影的畫面都呈現出了一種夢幻般的美感,這得益於電影的製作和美術設計。在畫面的構圖和色彩的運用上,宮崎駿採用了豐富的細節和變化,從而營造出了一個充滿魔力和生動感的世界。比如在片中千尋所工作的餐廳中,那些巨大的食物和神秘的客人們段戚裂,都在營造出一種詭異而又奇妙的氛圍。此外,電影中還採用了許多特殊的握閉視覺效果,如變形、加速、減速等等,這些效果不僅加強了電影的戲劇性,也為觀眾呈現出一個更加豐富的畫面。
其次,我們來看看《千與千尋》中的音樂語言。電影的配樂由宮崎駿的老搭檔久石讓執筆,他的音樂為電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氛圍和情感支撐。在電影中,久石讓採用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曲調,為電影中的不同場景和情感狀態賦予了不同的音樂語言。比如在千尋追趕「無臉人」的場景中,久石讓採用了快節奏的音樂,強調了緊張和刺激的氛圍;而在千尋與花生交流的場景中,久石讓採用了柔和的鋼琴曲,為場景帶來了溫馨和感動的情感表達。
最後,我們來看看《千與千尋》中的聲音語言。在電影中,聲音的運用同樣為電影提供了獨特的氛圍和情感表達。比如在電影開頭的場景中,千尋和父母駕車行駛在林間小路上,這時,觀眾可以聽到汽車的引擎聲和輪胎摩擦路面的聲音,這些聲音營造出了一個安靜而又神秘的氛圍。在後來的場景中,觀眾可以聽到千尋在餐廳工作時,不同客人的聲音和不同食物的烹制聲音,這些聲音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了電影的真實感和情感表達。
總的來說,電影《千與千尋》中採用了豐富的視聽語言,通過圖像、音樂和聲音等多種元素的運用,為觀眾營造出了一個奇幻的世界。這些語言元素的運用不僅使電影更加生動和真實,也為電影提供了獨特的情感表達和意義深層次的探究。觀眾通過欣賞這些視聽語言,可以深刻地理解電影中所表達的主題和情感,從而獲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的觀影體驗。
Ⅶ 如何從視聽,主題。敘事的角度分析戰爭電影
視聽:看戰爭場面及音效的真實度、視聽效果感染力的強弱、畫面剪輯是否合理節奏適度
主題: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是講戰爭中的人性、對戰爭的反思,也有人物傳記的戰爭片(《巴頓將軍》、《漢尼拔》),還有一些以戰爭為背景的喜劇,主題其實並不重要,除非主題有新意,關鍵在於怎樣表現主題
敘事:細節是否真實完整(重點不草草帶過,也不事無巨細)、情節是非能很好地表達和突出主題、情節是否吸引人、情節中人物的構造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看完電影後是否有感動,有震撼,或是有愉悅的心情,你自己的感受就是對這部電影的最好評價,你要用心去分析電影里每個方面帶給你的感受,畢竟看這部電影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Ⅷ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視聽語言分析
影評視聽語言分析:《辛德勒的名單》情節感人,氣勢悲壯,而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更使該片具有了一種真實的效果,感人肺腑,發人深思。
一、影評視聽語言分析
《辛德勒的名單》情節感人,氣勢悲壯,而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更使該片具有了一種真實的效果,感人肺腑,發人深思。該片中電影語言的運用十分出色,在表現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時,有一個鏡頭中出現了紅色,在沖鋒隊屠殺猶太人的場景中。
《辛德勒的名單》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電影在此之前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國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片,這還是第一部。
該片中,辛德勒開始時並不是位英雄,為什麼最後他成了一名英雄,該片並未作出解答,所表現的只是他的行為。
二、影片信息
《辛德勒的名單》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艾伯絲·戴維茲等主演的一部戰爭片。該片於1993年11月30日在美國華盛頓點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該片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身在波蘭的德國人辛德勒,在二戰時僱用了1100多名猶太人在他的工廠工作,幫助他們逃過被屠殺的劫數。
Ⅸ 怎麼去分析影片的視聽語言
你好,很高興能幫助你。
從鏡頭運動、景別、構圖、色彩、光線和一些特技方面做分論點分析.
在音響方面,則抓住音樂、畫外音和一些特效的聲音做論點。
在抓住他們的同時再深入的寫出導演要表達的主題和用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