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好萊塢災難題材電影中是怎樣體現崇高美
不是吧?你是認真的?
老美的片子,很少出現團隊英雄,都是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在災難片中,表現崇高無非就是犧牲精神和懸崖勒馬。要不然就是一直捨己救人,要不然就是在罪惡的盡頭醒悟,為了大多數人犧牲自己。
《獨立日》:那個聲稱自己被外星人劫持過的人,最後一刻犧牲自己炸掉了母艦。
《絕世天劫》:小隊引爆核彈,炸掉了小行星。
《先知》:雖然是地球毀滅,但是凱奇仍然一個人在尋找希望直到最後一刻。
就這么幾個例子,哥們你稍微看一下你就明白了。一個戰爭中創造的國家,自然離不開英雄。那麼表現崇高美的方式,就是創造英雄。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不管是官員還是平民,只要有英雄願意為了大眾犧牲,那就是崇高……
『貳』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2)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叄』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肆』 美國電影的風格一般是怎樣的
美國電影可以說一直都是世界電影的一張亮麗名片,說到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的電影最好看,許多人的回答肯定毋庸置疑,美國好萊塢。時至今日也是如此,畢竟美國好萊塢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電影資源,不管是硬體設備,技術支持還是價值IP。都擁有龐大的內容儲備。
一,美國電影,好萊塢說到美國電影就不得不說好萊塢,好萊塢對於美國電影來說,就像日本動漫秋葉原。隨著美國電影的不斷發展壯大,好萊塢也已經變成了世界電影史上巔峰的存在。許多國內外的演員也以進入到美國好萊塢出演電影為榮。
以上,歡迎各位評論補充,寫作不易,歡迎大家點贊關注。
『伍』 美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華麗的場面和逼真的特級
反傳統精神
黑色電影
新好萊塢——後經典主義電影
直接電影:現實主義
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美國文化的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
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美國思想與美國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許多特點。它順應了美國人熱鬧好動
的天性和積極進取的人格,同時,也表現了美國人的樂觀處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國電影在注重商業性和票房價值的同時,在追求大眾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非常關注社會與現實的,非常關注藝術的。對美國生活作了詩意的描寫,動作迅猛,對話簡潔,表演乾脆利落,不拖泥
帶水,也表現了傳統的好萊塢娛樂片的特點。
後現代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這至少有3
點。
1. 電影事業的組織體系具有後現代的特點。好萊塢經歷了從福特式的大生產(電影制
片廠體系)到更為靈活的獨立電影製作體系(新好萊塢和後新好萊塢時期),獨立電影製作
體系具有後現代經濟的特點。同時,好萊塢融入多元的媒體大集團公司使工業、技術、和文
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模糊,這也是後現代的一大特點。
2. 電影在許多方面表現後現代的主題和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當代科幻片表現那些糟透
了的社會形象,這是與後現代對社會進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關。
3. 電影表現與後現代文化實踐有關的美學特徵(如折衷主義和傳統的藝術階梯的喪
失)。
黑色電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緒,成為60年代的民權運動、青年的反叛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美國社會充斥的叛逆,對傳統和主流文化價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電影。美國60年代的電影以多元化和試驗性為特徵,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好,充滿了活力。電影中裸露的鏡頭增多,有不少明顯的性愛鏡頭,這對於年輕的觀眾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變得更為自由放任。保守主義讓位於流行文化。新的現代風格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當時,生活條件和民權方面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願望特別迫切。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亞文化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國的主流價值。為了適應這種情勢,好萊塢拍了描述年輕人叛逆的電影,描述代溝、緊張的種族關系、吸毒和挑戰有關性愛禁區的電影。好萊塢的匪幫片揭示美國的經濟與道德狀況。美國人大量失業並陷於貧困。社會秩序混亂,在社會底層滋生了暴力的種子。觀眾正是出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情緒,對那些用子彈來解決社會與道德問題的歹徒懷有敬佩之情。匪幫片充滿了硬漢子和暴力,通過揭示犯罪行為的原因,並顯示罪惡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和冷漠的無能的政府造成的。這些無情無義的反英雄,厭膩無聊的生活,一般都來自小鎮,不斷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這些電影中,導演試圖嘲弄與揶揄美國社會,表現正發生在美國的道德衰落。
綜上觀之,在反映社會的問題上,美國電影有其本身的特點:
1.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並不是刻意表現社會現實;
2. 在表現社會現實的主題中,每每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暴力。通過暴力反映底層人民的
生活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
3. 暴露與商業價值(票房)共存,從來不是為了暴露而暴露,帶有純政治性的目的;
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平衡的;
4. 大投資,追求巨片效果,場面宏大壯觀,充滿動作和戲劇性;
5. 它的終極目的是通俗性,取悅於最廣大的電影觀眾的趣味和愛好,因此充滿新奇,
不拒絕高科技手段。無論時代怎麼演變,通俗性始終是美國電影的信條。通俗性始終優於藝
術性;
6. 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它們從來沒有忘記所謂的「成人語言」,用性自由來表現美國
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
總之,無論主流電影還是非主流電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紀中期之後在歐洲電影新現
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影響與啟迪下,開始關注美國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的方法對美國
所處的戰後時代作出回應。這些作品,無論是反叛的,黑色的,還是地下獨立製作的,都不
同程度地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講,它們無愧當代美國
電影的精華。
美國大多電影的核心主題都是以信仰相關話題有關,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等等
美國電影比較誇張,場面華麗(後天,星戰等),很多科幻片帶有英雄主義(蜘蛛俠。007等。
亞洲片比較注重內涵(如日本的大逃殺)和美感(我國的英雄、黃金甲等)
美國片宏大壯觀,亞洲片細致內涵
美國片是外在的刺激,亞洲篇是從內里引導
一般電影都是會融入很多美國本土的文化特徵~
比如~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
真正的愛情片~是純美的~~一般~在結尾處才會有性的出現~
往往~出現「性」的~都不是單純的「性」~而是會引出一個故事~或其他~
美國的恐怖片~大多數是血肉模糊型~多數是~突然出現嚇你一跳~
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惡心的搞笑片~
美國的災難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大多都是歌頌大愛~~勇敢的~~~
還有~~美國電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結局~~
亞洲電影~~
個人認為~日本的~唯美變態~~可能挺矛盾~~但就是這樣~
韓國的~~搞笑輕松~~色情成分也不少~~~這兩年真是開放了不少~~但是個人覺~~高麗棒子的腦子還是不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比較適合~~
泰國電影不錯~~除了泰國話難聽點~~挺有內涵的~
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就是鬧騰~
香港電影是大雜燴~~
國產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
中國電影:黑色幽默,農村電影,武俠,偏向色情化(失望……)
美國電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
法國電影:暗喻+人文關懷+奇妙聲色
我覺得中國電影比較生活化,美國電影商業化,法國電影文藝化,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關。
『陸』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美國善於以好萊塢電影輸出其普世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價值觀是民族或國家文化的表徵,也是一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主編的一本討論文化重要作用的文集中引用了丹尼爾的話:「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④這里的文化,往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信念等,還包括人們對於某一事物普遍持有的見解。美國第一批移民來自英國清教徒,「美國的宗教與美國文化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數美國人相信上帝並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對美國人的價值觀有很深刻的影響,電視及媒體有大半的時間在宣揚宗教。《聖經》更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最重要的遵循守則,而美國好萊塢電影所生產的電影核心價值觀即圍繞聖經基督教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博愛、家庭等普世的價值取向。而保守主義的傾向,避免種族或國家之間政治的沖突等使得美國好萊塢電影能夠贏得全世界人民對文化的認同。
最後,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這導致好萊塢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在人才上可以吸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製作團隊。其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融合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要素,從而提升文化親近感,在對不同國家進行跨國傳播中,能充分調動電影中的不同文化要素,有利於規避文化折扣現象,促進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全球化進程。
『柒』 如何解讀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
在社會分工十分精細的今天,那種大包大攬式的英雄主義固然不置得提倡.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作縮頭烏龜,這社會也就完了.
『捌』 美國的3片指的是什麼
美國的3片指的是是指好萊塢大片、美式快餐薯片以及晶元。分別代表了美國的價值觀理念、通俗文化、核心實力。
好萊塢的地理環境
好萊塢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是一個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早是由攝影師尋找外景地時發現的,大約在20世紀初,這里便吸引了許多拍攝者,而後是一些為了逃避專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獨立製片商們紛紛涌來,逐漸形成了一個電影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格里菲斯和卓別林等一些電影大師們為美國電影贏得了世界名譽,華爾街的大財團插手電筒影業。
好萊塢電影城由此迅速形成並興起,電影產業恰恰適應了美國在這一時期的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電影也進一步納入經濟機制,成為謀取利潤的一部分,資本的雄厚,影片產量的增多,保證了美國電影市場在世界上的傾銷。
洛杉磯郊外的小村莊最終成為一個龐大的電影城,好萊塢也在無形中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