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
看八佰電影的學生觀後感4篇
《八佰》全篇的戰場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畫展現,在家國情懷、民族危難之際,小人物隨之成長,以細膩的心理寫實手法層層遞進情感,電影《八佰》根據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這一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八佰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你是否在找正准備撰寫「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1
因為疫情,已經有一年多沒有進電影院了,由於疫情得到了有唯顫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媽媽觀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電影——《八佰》。通過觀影介紹,才知這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歡的演員鄭凱和俞灝明,讓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好奇。
對歷史沒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媽媽的初步講解當中,大約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這部電影由管虎導演執導,電影出現的人物眾多。它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末期,中國軍隊西撤,只留下420餘人,固守上海,但是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報出虛假人員800人,這才有了「800壯士」之說。在生與死的決擇中,「800壯士」為和平奔赴沙場,發出了「不當亡國奴」的怒吼,他們以血肉之軀誓死堅守上海,彰顯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氣節。電影的開頭是一條河,隔著四行倉庫和租借,河這邊斷壁殘桓,滿目蒼夷;河的那邊,萬家燈火,歌舞昇平,影片一開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進入,這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自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團。
這些人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卻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軍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條,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了這場戰斗。 「兄弟們,我們這些軍人一步都沒有退守!東北淪陷,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這段台詞,簡直將現場觀眾的愛國情懷和淚點激發到了極致,全場充滿了嚶嚶的抽泣聲,中國正是有這樣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強大。 電影結束時,全場鴉雀無聲,都在悲痛的情緒中默默地離開,這樣的場景是我沒有見過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沒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沒有真正的英雄,畢竟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只是凡胎肉體,是父母細心呵護養育長大的。歷史雖然過去了,但是要牢記歷史,要努力讓自己更強大,少年強則國強,吾輩應當自強自立!
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2
看完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國民革命軍為守住上海最後一個陣地---四行倉庫,與相差十倍的日本進行血拚。在這場戰斗之中,僅僅只有四百多人的524團卻要面對30萬日軍。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但那四百多人卻讓我們看到中國人誓死保守祖國的心。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主角,但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記憶深刻。
陳樹生,在敵軍的猛烈攻擊下,他選擇在身上綁了七八個爆破彈,視死如歸,沒有絲毫猶豫,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與敵軍同歸於盡,他說,必須要有人去打開一個口子。那一瞬間,我哭了,陳樹生他不是沒有猶豫,他有母親在家,怎麼可能不怕死,但是他沒有選擇,自指帆敗己的犧牲會帶來更大的勝利。還有端午,原本只是湖北保安隊的一員,以為來上海只是清理戰場的,一心只想和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好好活下去,等戰亂結束一起去英國看看。但他為了國旗能夠順利升起,也沖出去英勇殺敵,最終中彈而亡。
整部影片導演並沒有想當然的把主角定為銘記歷史的第八十八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而是用了一個長的篇幅來描繪524團的戰士形象。其實在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逃兵,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遇到危險時,他們會逃會怕死,但正是這種形象,讓我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可最後他們不還是站了起來嘛,為了國家的尊嚴,他們不轎扮再退縮了,他們站了起來,去和敵人拚命!所以中華兒女都是好樣的,中國必勝!
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3
6月初,我有幸參加了《八佰》的一場內部交流觀影。160分鍾左右的時間內,置身於82年前那個特殊戰場,蘇州河兩岸,一邊是繁華的英美租界,一邊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奮戰的四行倉庫。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導演,用最簡潔的空間重建,即實現了對整場戰役的全方位還原,解決了戰爭片最困難的微觀戰場與宏大敘事之間的矛盾。這樣舉重若輕的結構,甚至連《敦刻爾克》也無法做到。
如預期中的,《八佰》中的確不乏「燃」點、「淚」點,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對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壯懷激烈的想像,但是這種填補因為審慎而讓我剛看完時甚至微微有點不滿足,覺得導演在對這場戰役的正面褒揚也即「熱血」的敘事上稍顯吝嗇,讓人看到了更多熱血之外的多角度審視。然而回頭細想時,又恰好是這些多角度的審視讓戰役更加真實和耐人回味。
比如說,影片一開始就是從逃兵的視角進入的。這是一個不同凡響的開場。幾個老百姓以及逃兵誤打誤撞被編入了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其實是第一營,為了對外營造倉庫內有一個團的守軍的假象,在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這些人中有從鄉下來的青年和孩子,本來想見識大上海的繁華,被誤當成逃兵抓起來,送進四行倉庫;也有積極領餉消極上陣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隊的一員。這些本來習慣於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被迫經歷這場特殊戰役的洗禮,成為熱血寫就的「八佰」。
看八佰電影的觀後感4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說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敘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裡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說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飢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故事的高潮在楊惠敏乘船送國旗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大姑藝人唱八百壯士,在烽火連天的上海四行倉庫已陷入日軍圍攻謝晉元沉穩的指揮戰斗,楊瑞符營長足智多謀,八百壯士英勇頑強,打退多路進攻。上海各界人民熱情支援八百壯士抗敵。女軍楊惠敏身負國旗,在日軍飛機轟炸下潛入倉庫,將旗幟送入倉庫。播音員為市民報告八百壯士戰斗的情況。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著「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著,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埃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沉甸甸的祖國。
❷ 《八佰》讀後感怎麼寫
思路:根據電影的情節展開,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感悟。
《八佰》電影是歷史基礎上面的真實故事,八百壯士世人皆知,95年前,1937年10月,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第72軍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
民族英雄謝晉元是廣東梅州蕉嶺縣人,我們客家人,和我同屬一個專區,可以說是我們的老鄉,我為他感到自豪。謝晉元於1925年,從國立廣東大學(今國立中山大學)畢業,投筆從戎轉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
《八佰》電影真實的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殘酷,我們中華民族因為日本人的侵略所承受的災難。我作為一個曾經的軍人,看電影的過程中,熱淚橫流,特別是看到我們的戰士視死如歸,身上綁著炸彈往樓下跳的時候,我止不住我的淚水。
抗日戰爭,我們中國人軍隊死了幾百萬。就是因為有這些英勇的勇士,才有我們的今天。一個國家,不能沒有這些視死如歸的勇士。中國有八百壯士的精神,中國才不會亡,我們中華民族才不會亡。
我記得以前有讀過一本《世界戰爭史》, 書中有序,其中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這個世界,平靜安寧的時候不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爭。中國現在經歷了一些和平時期,但是戰爭危機始終就是在家門口,特別是現在,如果不居安思危,當戰爭來臨時,可能就會措手不及。95年前,一個小小的日本,就讓我們中國大亂十年。
《八佰》電影真實的再現了當時復雜的情況,河的一邊是我軍和日本人的殊死搏鬥,另外一邊是上海法租界燈火通明,歌舞昇平,和平的生活依舊。我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在和平的法租界,我同胞奮勇支援一河之隔的我孤軍將士。
❸ 精選三篇有關電影《八佰》實用觀後感範文
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珍惜,看完電影《八佰》,你是不是靜思良久,感慨萬千,以下是我整理的精選三篇有關電影《八佰》實用觀後感範文,快來看看吧。
《八佰》實用觀後感範文
由於疫情的原因,相信大家已經很久沒踏入電影 院了,在前幾天,隨著八佰的上映,我也去電影 院觀看了這部電影。眾所周知,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10月26日晚,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400餘燃慎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這是一項死亡任務。當時,大勢潰敗,為了保住大部隊撤退,留下了這400餘人,他們都是亂世中的小人物,也是日後無名的英雄。指揮官謝晉元接到的命令是: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最後的陣地,便是後來的文具市場,曾經的皮族敬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始建於1931年,五層樓高,曾是4家銀行共用的倉庫,毗鄰蘇州河,河的另一邊是租界。站在處,可以看見國際飯店。
1936年3月初,卓別林攜帶新婚妻子寶蓮·高黛等一行四人到亞洲蜜月旅行,與梅蘭芳和電影明星胡蝶等100多位上海文藝界人士就在那座國際飯店談笑風生。沒成想,一年後的上海,已陷入硝煙之中。
1937年10月,上級對謝晉元說:你們是孤軍,沒有後援。這句話,等於間接的判了他們死刑。謝晉元帶著400多名士兵在四行倉庫里宣誓:此地就是我們埋骨之處!10月27日,日軍開始進攻四行倉庫,但毗鄰租界,日本人不敢使用重型武器瘋狂轟炸。悲壯的一幕出現了,對岸的上海市民隔著蘇州河親眼目睹了這場戰爭,成群結隊的人站在那裡為對岸的將士們吶喊、助威。
有人舉著大黑板高呼,告訴將士們日軍的行動,當一個日本兵被擊斃後,岸那邊就會響起陣陣歡呼聲。
這是歷少有的一幕悲愴,多年後,每當聽到上海的老人提起,那眼神里除了泛著淚花,還有一種堅定且無法言說的力量。
當然,電影穗哪的反響有好有壞,但是這場電影,至少讓我們知道了史時、知道了八百戰士、知道了在敵我雙方懸殊如此大的情況下,依舊有中華兒女寧死不屈;知道了現在安穩和平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想,這就夠了。
《八佰》實用觀後感範文
八月份,電影大作《八佰》即將上映的`消息紛紛刷爆朋友圈,可以看出各位觀眾們還是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的。有人預測,《八佰》上映後,其票房很有可能會超過2017年的票房冠軍《戰狼2》。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影片,本應該於2019年7月5日全國上映,最後卻擱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樣都很清楚,《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而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便加快了侵華的步伐,並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而電影《八佰》,便講述了發生在淞滬會戰期間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18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後,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隻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後來,謝晉元與全體官兵一起齊心協力,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第一天戰斗,我軍共消滅敵兵80餘名,傷敵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國人民的嚴厲懲罰,"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實,堅守四行倉庫的只有一個營的兵力。該營士兵陳德松在《殊死報國的四行孤軍》一文詳細記述道:"以該團第一營為基幹,組成加強營,仍用團番號。全團410人左右,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排。"為迷惑敵人,在記者采訪時,謝晉元假告800人。這才有了"八百壯士"之說。
《八佰》實用觀後感範文
哲人曾說:一個民族愈加經歷苦難,愈會變得頑強!
猶記得年少時,歷史課本上曾有過這樣一段描寫:1937年,蘇滬會戰最後一役,國民革命軍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抵抗數萬強敵四天四夜,殲敵數百,擊退日軍數次進攻,聲震海內外。
彼時的我,連同一眾懵懂的同學,都深深的被這一段簡短的話語所震撼。
我華夏兒郎自果然英勇,列強只能匍匐而行,終步於我方陣地之前。
轉眼三十餘載,再看八佰壯士之事跡,除了無以復加的震撼,更有一份刻骨銘心的悲痛,以及一份無以倫比的沉重。
一座殘破的倉庫,被一群軍人鑄就成不倒的長城,一條染血的蘇州河,見證了生命在最後時刻的怒吼與不甘。
硝煙彌漫,血肉橫飛!故來征戰幾人回,尚可馬革裹屍還!
明知必死,雖死無悔!我以我血鑄長城,生為人傑死鬼雄!
殘酷的畫面,我熱血沸騰,咬緊了牙關卻依然淚流滿面。
這是滲入血液的震撼,亦是痛入骨髓的悲痛,但更是壓在了靈魂上的沉重。
先有918,再有盧溝橋,而那些英勇犧牲的將士,更不知數十天後,便是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再向前,鴉片戰爭、甲午海戰……
生靈塗炭、國破家亡!這是百年浩劫,這是亡國滅種!
我不禁想問,這一場浩劫,為何要降臨我泱泱華夏?這一群虎狼,為何偏要分食我炎黃子孫之血肉?
偉人曾說:落後就要挨打!
曾經創造了強漢盛唐的我們,曾經萬國來朝屹立世界中央的我們,只是一次沉睡,便被污為「東亞病夫」,便成了列強分食的蛋糕。
這一場浩劫,用億萬同胞的鮮血將我們從沉睡中潑醒,這一場苦難,似燒紅的烙鐵烙印在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靈魂之上。
然而,就在當下,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有人覺得,劫難已在昨日,國恥恍如隔世,該到了放鬆的時候,該到了享樂的時候。
我想說,劫難雖過,國恥猶在,列強亡我之心不死,民族振興之路猶長。
在這民族振興的關鍵時刻,忘記苦難,忘記國恥,忘記初心,貪圖享樂,只會再一次被列強超越,再一次萬劫不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華夏山河埋英骨,烈日青天照我心!
那些逝去的先輩,那些遠去的英烈,他們在最後時刻的吶喊,要讓列強滾出去,要讓誰都不能小看中國人,要讓家中的親人再不收到欺辱,歸結起來,便是要讓中華民族振興富強,要讓中華人民新福安康。
而我們,唯有銘記那一份沉重的苦難,深知當今的幸福乃是先輩英烈的鮮血造就,唯有不忘傳承至今的初心,牢記人民幸福民族振興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才能無愧先烈,無愧後人。
看著屏幕最後那一個個英烈的簡介,回想著他們在炮火中的英勇與悲壯,我的心中雖沉重,身體卻更加充滿力量,我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
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在風雨中洗禮!華夏兒女,飽受苦難,在苦難中成長!
只要銘記苦難, 不忘初心 !
終能人民幸福,民族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