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時隔四年,薩姆·門德斯攜最新力作《1917》席捲而來,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十提三中」,成為年度最熱門電影之一。是的,曾執導《美國麗人》《007:大破天幕危機》的他,這次將目光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如願以償地完成了一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
1.一鏡到底的想法
《1917》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他們需要盡快將放棄對德進攻的命令文件傳遞給前方的英軍作戰部隊,因為這是一個圈套,關繫到數千人的存亡——而布萊克的兄弟正是這支部隊的其中一員。但他們卻只有一天的時間完成任務,與時間的緊迫相比,更大的問題還在於,他們將穿越大片的敵占區,才能到達這個主力團所處的方位。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情節發展是一直處於行動之中的,而薩姆·門德斯也想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製作這部電影。門德斯說,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戰爭類的電子游戲,這使他產生了一鏡到底的想法。《1917》這部片子跟隨了兩名士兵的腳步,而薩姆·門德斯正是想讓觀眾體驗到那種與主角們同呼吸,共進退的身臨其境。
歷史題材的電影,對電影製作的每一個部門來說都是挑戰,尤其是藝術概念設計、布景、服化道等細微處。為了實現這一幾乎無法完成的巨制,薩姆·門德斯第四次邀請世界頂級DP羅傑·迪金斯先生出山掌機。
2.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
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說笑。電影製作方細致入微地大量前期設計,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技術上的每一個細節,才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如你所見,拍攝一部像《1917》這樣的史詩電影,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Dennis Gassner)在拍攝前首先製作了整個置景地的模型,這樣能使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與薩姆·門德斯和羅傑·迪金斯保持一致的設想。這無疑是很有用的,工作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演員的位置,也可以知道攝影機的運動軌跡和燈光角度。這樣,整個攝制組才可以在拍攝前行之有效地調整畫面中每條街道和戰壕的長度。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電影置景地,你不可能總想著即興發揮——除非你不折不扣地按計劃去做了,然後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預算去「隨心所欲」。
3.攝影機運動與鏡頭
如果你曾經製作過一鏡到底的項目,那麼你一定意識到排練是多麼的重要。你需要片場里的每一個因素都能在攝影機鏡頭前完美地同步演繹,這包括了演員、攝影機運動、現場爆破特技等等。為了實現這樣的拍攝,羅傑·迪金斯和他的團隊使用了兩種穩定器:一種是傳統的三軸穩定器,另一種則是五軸穩定器——ARRI Trinity。對於那些無法人為操作的大范圍調度鏡頭,他們會接力般地將穩定器安裝在各種索道、伸縮搖臂以及車輛等移動設備上。
也是為了能靈活地進行運動設計,他們選用ARRI Alexa Mini LF拍攝《1917》。這是ARRI Alexa Mini的全畫幅版,羅傑·迪金斯描述說,這是「他使用過的最小巧的數字攝影機之一。」在鏡頭使用方面,整部電影都是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s系列鏡頭拍攝的,具體包括了35mm、40mm和47mm這三枚鏡頭在內。
4.布光和剪輯
羅傑·迪金斯在攝制早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怎樣在如此大的置景場地上進行布光,同時還要兼顧到幾乎是360°移動的攝影機。是的,在有太陽的情況下,這根本做不到。所以他們只能依靠照度相對穩定的陰天來拍攝白天的外景——如果你想要場景之間的視覺連續性,天氣肯定是要保持一致的。這也意味著,在足夠方便拍攝的大片雲朵到來前,劇組將會有數天無法開工。
但對於夜間的外景布光來說,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小鎮部分的夜景戲,整個場景基調是昏暗的,整場戲要給人在噩夢與現實之間不斷穿梭的感覺。為了對該場景進行布光,迪金斯使用了一些看起來像是附著在線上的煙花類型的燃燒物。這樣,光會在天空中持續的散射,照亮演員與場景。
說到後期製作,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會出現在每一個需要剪輯的鏡頭的拍攝場地。相關鏡頭的拍攝期間,他一直在片場,然後在晚上剪輯場景之間的連接鏡頭,以便團隊第二天決定是否可以繼續下一場次的拍攝。
在拍攝現場定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你必須在現場,堅決果斷地判斷出最完美的鏡頭,直接做出選用的決定。事實上,你所選擇的鏡頭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拍攝。剪輯點看起來會很不尋常,因為我們通過道具等手法隱藏了剪切痕跡。說真的,我很好奇,想去電影院看一下成片來了解最終呈現的效果。
『貳』 都說「一鏡到底」特別難拍,究竟能難拍到什麼程度呢
到今天,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的電影其實沒幾部。最近大熱的《1917》看著象,但實際上不是,只是拍攝/剪接手法巧妙到讓人感覺是無縫銜接(當然它每個鏡頭都的確拍得很長)。
什麼是一鏡到底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為什麼一定要這么做呢?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切打破時間空間的呈現都是不著邊際的,所有的節奏都只能通過現場演出安排來實現。每一位參與拍攝的人都是動態螺絲釘,在正確的節奏下,在合適的位置,正確的動作,正確的節奏下,是多麼困難啊!再說了,電影現在一般都是一百分鍾往上看,你怎麼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只有一種視角一直無縫進行下去,而且還一直保持著觀看的興趣呢?
形式終歸是為內容服務,一鏡到底只是N+N+N種表現形式里的一種。這種原始的彪悍型的玩法倒是很值得欽佩了,但它的空間其實不大。
『叄』 一鏡到底是如何拍攝的
一鏡到底,是指拍攝中沒有cut情況,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
一鏡到底的意思簡單理解是源鉛鏡頭不cut,所謂一鏡到底的實現大致來說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前期的表演祥遲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基謹裂李本上適用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用在商業片上,國際人士認同的拍攝手法。
『肆』 電影長鏡頭一鏡到底方法 是怎麼解釋的
1、一鏡到底的意思簡單理解是鏡頭不cut,所謂一鏡到底的實現大致來說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攝的「硬功夫」或後期修飾。基本上適用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用在商業片上,國際人士認同的拍攝手法。
2、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這是網路上對於長鏡頭的定義,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伍』 電影裡面的「一鏡到底」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一口氣拍下來,對演員、調度、整體配合都是一個考驗。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但一鏡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謂的一鏡到底,基本上適用於紀綠片的拍攝手法, 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 ,用在商業片上這就是國際人士認同的厲害。
舉例:
《冬蔭功》:3分54秒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闖進一個房間,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幾個打手擺平之後鏡頭馬上轉到門外,這時一幫人很快沖進這個房間,但是沒發現Tony轉身走了,鏡頭又馬上轉到門上方,原來Tony已經在那裡了。這里雖然寫了很長一句話,但實際上時間非常短,Tony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攀上門緣,並且是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層樓的情況上做的,實在佩服。其實如果不用連續長鏡頭,而是剪輯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里卻是完全真實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拍這里時也出現過失誤的,有一次在Tony從門緣上跳下來時,右腳不慎在右門上掛了一下。雖然這並無大礙,但總是美中足,所以還要重拍。
『陸』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最近有不少人對影視的拍攝技巧感興趣,這不僅能滿足我們的愛好,還能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影視的拍攝和我們一般的拍照是截然不同的。那麼接下來我帶大家一起詳細了解下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平視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斜角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仰角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俯角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過肩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特寫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中景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遠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單人雙人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POV視點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橫搖直搖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變焦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跟隨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不規則運動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360度環拍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1、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柒』 電影開拍幾鏡幾次怎麼喊
一場一鏡一次。
場記板上幾鏡幾次寫清楚,方便後期剪輯用的,敲猛棚板喊場鏡次一場一鏡一次這樣喊下去。
打陵山板是為枝汪則了在剪輯時看清鏡號、場次等信息,以免搞亂,不打板就沒法剪輯。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