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劇本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用電影劇本塑造人物需要用影像化來看待和表現人物,不能像寫小說一樣用一些類似「滄桑」「有故事」等詞彙來形容,劇本是在沒有具體演員形象的前提下撰寫的,所以不需要太詳細的相貌描述,需要的是些事,通過可拍出來的影像化事件來塑造人物,因為你的人物是要融入到故事中去的,這么說不知道lz喜歡嗎
Ⅱ 微電影中如何塑造人物
人物是微電影劇本描寫的主要對象,是構成微電影藝術造型形象的主題。創作者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寄託相傳達他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是微電影劇本的根本任務。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在於性格描寫。微電影劇本的典型性,其核心就是人物性格的典型件。優秀的微電影劇本都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從而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社會關系。 微電影劇本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環境兩部分組成。所謂環境,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及人情關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會環境。所謂人物,則是指被這一社會環境中諸多現實矛盾,以及種種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約的性格。就藝術對生活的把握而言,劇作者的膽識與才幹,集中體現於對人物性格的發現和創造。 微電影劇本要想起脫庸而獲得新鮮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必須把人物的刻畫放在藝術描繪的核心位置。人物性格的刻畫,在透過時代、社會、人生脈搏的跳動,給人以某種思想的啟迪。微電影劇本所不同於其他敘事性文學藝術之處在於,它是用微電影的特殊藝術手段來刻畫性格。 人物還是什麼呢?人物還是一種態度。態度是展現人物觀點的一種感情和行動方式。你的人物的態度是高傲的還是卑下的?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還是意志消沉? 人物還是什麼呢?人物還是個性。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顯示出一種個性。你的人物是歡快的還是機智的或外向的?是嚴肅的還是內向的?是舉止可愛還是難以接近?是死心眼還是缺乏幽默感?為人冷淡還是對人熱情?
Ⅲ 好萊塢經典三段式解讀,以《肖申克的救贖》為例
研究發現,好萊塢電影的編劇都在遵循三段式結構敘事,而這些結構大都為情節遞進和人物塑造服務,創作者往往利用觀眾對故事進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觀眾帶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觀眾闡明創作者想要抒發的思想。本文以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敘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為例,分析這部影片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電影劇本結構的定義是: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變、情節和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戲劇性結局。這就意味著,故事是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結尾,在劇本的前10分鍾需要向觀眾介紹三件事情:誰是主要人物,戲劇性的前提是什麼。戲劇性情境是什麼,而這些設置就是為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理機制和對人物的移情心理機制。
結構是為抒發主題服務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結構就是一種深刻的主題,還有一些影片結構是隱藏在故事之下的,結構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傳達了主題。《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的結構不但隱藏在故事之下傳達了主題,而且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主題。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整個故事,結構是傳統的三段式結構,講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獄最終逃離監獄的故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但是這只是這部影片的淺在意義,其深層涵義則來源於三段式結構。在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曾把兩個情節點劃分的三段分別稱為:建置、對抗和結局。建置意在指開端部分 前三十分鍾對人物和規定情境的建置,中間的對抗部分寫人物如何與阻力作斗爭,結局講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講述的是安迪入獄,一心希望能夠逃離。第二段講的是逃離監獄無望,安迪逐漸融入了監獄生活。第三段講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證明是被冤枉的,這個監獄也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安迪成功的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應該稱為:逃離、融入、逃離。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與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的三段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為走向與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麼第二段落肯定是對抗,第三段落則又會回歸和解。《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段落是對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則又回歸對抗。這便是好萊塢傳統劇作的一種結構規律,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成突轉和波盪,否則整個故事一個行為走向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贖》的深層涵義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寫照,主人公進監獄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嬰兒進入人生的過程,先後經歷了孩提時:反抗來到這個世界;中年:融入這個世界;老年:離開這個世界。於是,返回頭來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節安排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強暴不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後,而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前,因為 「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侵犯意味著這個社會對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適,監獄里的規矩和犯人之間相處的規則都如同整個社會生存的一種規則,包括性在內。孩子進入整個人生,首先是帶著內心的恐懼去觀察生活,並且帶有一絲反抗,雖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抗衡。這就像主人公安迪剛進監獄的樣子,內心恐懼想逃離,但是又沒有能力,他接受了這個監獄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終步入成熟,開始融入監獄生活。第二個段落則是人逐漸融入了社會,被社會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個監獄里的白領,他在監獄里如魚得水的工作著。放佛我們的人生,成年階段開始慢慢融入這個社會。第三個段落就像看透世間一切的老人,有足夠的能力擺脫這個人生獲得重生。安迪逃離了監獄生活,在海洋的彼岸獲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證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這就是《肖申克救贖》所闡述的更深一層的人生思考。整個《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個人生的寫照,很少有這樣的影片能夠把影片做出雙層的故事涵義,然而《肖申克的救贖》做到了,成為一個經典。
Ⅳ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Ⅳ 類型電影有哪些手法
手法: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白描手法 、象徵手法、電影寫實手法
專業手段:哥特,蒙太奇,羅曼史
一、關於主題和題材的選擇 劇本的主題思想,即所謂的 「 靈魂 」 和 「 主腦 」 。是作者在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是劇作者對生活、社會、歷史和現實的理解、認識、評價和理想的表現。也是劇作者用電影思維對所寫的素材進行選擇、剪裁、提煉後得以體現的。另外,劇作者在確立主題思想時,要考慮主題的個性、即它的獨特性。劇本的題材,即是所描寫的事件和內容,是經作者加工的服從主題思想所需要的素材。
二、關於素材的搜集和提煉 搜集素材的中心和目的是為了刻劃劇本中的中心——人物。因此,搜集的素材應該是最能集中、有力地揭示人物心理、刻劃人物性格、表達人的思想。對生活中的事件經過選擇、加工和改造,使它變為從藝術要求的典型化,變為符合美學欣賞的要求。這就是提煉的作用。
三、人物性格的塑造 人在電影劇本中是最重要的主要描寫對象,是構成電影藝術形象的主體。而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是人物性格描寫,其主要大核心問題是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問題。
四、情節構思和矛盾沖突 電影中的情節是由一系列體現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構成,並顯示這種關系的變化和發展。在情節構思中,對情節線的鋪設,主要情節線和副情節線之間的配合、陪襯關系都得有一個得體合理的安排。在電影劇作中,矛盾沖突是構成情節的基礎,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正是通過矛盾沖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質。同時,通過矛盾沖突刻劃了人物性格、品質,塑造起人物形象。
五、語言的運用和特徵 電影劇本的語言分成兩類:一類是敘述性語言,具體表現在劇本里以文字為媒介、描述聲畫結合的銀幕形象。另一類是有聲語言,指獨白、旁白、對話、解說等。
六、劇本的基本敘述形式和藝術手法 1 、各種敘述形式:電影劇作的敘述形式一般分順敘、倒敘、中間插敘等。不同的敘述形式形成了不同的劇作結構。 2 、各種劇作藝術手法:劇作者在作品中常常採取各種藝術手法。比較常用的有對比、誇張、比喻(明喻和隱喻)、重復、鋪陳、排比等。劇作者是通過以上這些藝術手法,使影片變得更生動、藝術、感人。
Ⅵ 如何在動畫電影中塑造眾多人物的同時又賦予他們鮮明的個性
1、要讓多數人的性格都很簡單。如:莽撞勇猛、純潔幼稚、軟弱猶豫、純正邪惡、娘娘腔等等,讓每個人都能用一兩個關鍵詞來描述。不要試圖塑造所有人的完善人格。
2、主角性格的確立。要建立一條發展線,而不是從頭到尾一樣。要設計一個過程,並在其中有標志性事件來影響。
3、根據主角性格,來設計周圍人的性格。如,主人公是熱血傻瓜,那麼要有個智慧型或堅忍型的朋友,有個要照顧的純潔對象,有個要崇拜的精神導師,有個完全敵對的強大敵人,有個亦友亦敵的神秘人,等等。這要結合故事線,如果認為故事裡的人物缺少或過多,可做大的修改。
4、根據大眾的喜好,要安排以下分工。要有些人負責耍酷,有些人負責決定團隊方向,有些人負責耍寶,有些人負責被人痛恨(一般都是自己陣營內容易誤事的那些人),有些人負責展現美好一面然後死掉,等等。
根據自己的一些經驗隨口說的,希望有些幫助。
Ⅶ 如何精準塑造劇作中的人物
我們將探討這些話題:
1、人物塑造是劇作的靈魂。
2、編劇如何愛上角色,讓人設生動真實。
講師簡介:
閆鳳祥,編劇。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2010年開始從事編劇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不二神探》、《夢想合夥人》。
主題分享
本期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精準的塑造劇作中的人物」,藝術作品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歸根結底「戲的根本點,也就是故事的根基,就落在了人上」。
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性格塑造與人性的真相,才是故事本身真正能夠打動觀眾,並引起共鳴的靈丹妙葯。也是所有喜歡故事想要成為編劇的人,去開啟劇作成功之門的金鑰匙。所以,人物的塑造與人物真相的揭示,才是劇作的靈魂所在。
人物塑造是劇作的靈魂
作為編劇,我覺得創作劇本寫故事,還是一切以人為本、人物驅動故事。完成一個作品,起手要先去寫人物小傳,而後再去豐富故事大綱,最終完成劇本寫作。人立住了,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當然,大家可能會問,我們平時看電影電視劇,都是看事也看人,那麼情節結構和人物,哪個更為重要呢?亞里士多德曾經權衡後得出結論,覺得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然而到了19世紀,許多人認為故事,情節結構這些僅僅是一個為展示人性而設計的器皿,觀眾更想要看到的是令人痴迷的、復雜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我們普遍認為人物與情節結構,兩者互相連鎖,也互為鏡像,相輔相成。
一個故事的事件結構來自於人物在壓力之下,所作出的選擇和他們採取的行動,然而人物在壓力之下的選擇是什麼?他如何行動?這些就可以揭示人物真相和內在的本性,所以人物的塑造和人性深層的挖掘才是劇作的根本,是他的靈魂。
如果你改變了一個人物設定,那麼你的情節事件的設計也將隨之改變,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人物驅動故事」。事件設計與人物設計互為鏡像,沒有人物的設定就不可能推動合理的劇情與事件。沒有合理的事件,你的人物也不會得到深層的展現與刻畫。
我們在完成一個劇本寫作的時候,會凝聚了編劇百分之百的創造性和勞動力。這其中,編劇75%的心血和精力會耗費在人物深層性格的挖掘,和人物的塑造,以及事件的設計安排上面。其餘的部分則是對白與描寫。所以在現實主義題材中,一個鮮活而真實的人物,就變得尤為重要,事件、情節其實並不難做,最難的是捕捉一個十分精彩而又立體,鮮活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
我們所遵循的原則是:首先,人物推動劇情,而後,劇情中看人物的行動。當行動遇到壓力,再從面對壓力時人物做出的選擇中,看清人物真相,揭示人物本性。所以人物塑造,及人物深層性格的挖掘,是重中之重,是劇作的靈魂。
人物塑造與人物真相,並不是一回事。我們先來說什麼是——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是一個人的一切可以觀察到以及潛意識的信息綜合,比如,年齡,智商,性別,形象,語言,首飾風格,穿衣搭配,房子的裝修風格,車子類型,業余愛好。還有人物的教育背景,家庭環境,職業習慣,戀愛經歷,童年陰影,價值與態度,他的信仰,語言,傷痕,困境等等。你要不斷的追問,甚至拷問你的人物,從小到大的成長,哪些對他有著莫大的影響,導致今後他的行為與思想的形成,並因此產生了一連串的抉擇與處世態度,面對不同事件,做出了不同的行動與做法。
你想的越細致,越具體,你的人物就會越立體,越鮮活。當一個鮮活立體的人物擺在面前的時候,你的人物就會變得真實可信,並且在劇本中,在紙上面生活的很自然,他的話就會自動說出口,他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你所需要繼續做的,就是在劇情上,做選擇與鋪墊,並且設計一個絕境的死角,將你的人物逼進角落,或者推到懸崖邊上,讓他做出抉擇,而這個抉擇足以揭示人物內心的真實人性,這才能達到內外兼備的塑造人物。
接下來我們談談什麼是——人物真相,大家都聽過「人物弧光」,優秀的作品不但可以揭示人物真相,而且還在講述過程中,展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者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塑造人物時,一定要讓他有所成長,或者變化,比如一開始這個人物很膽小,到最後成長為了人民英雄。或者是一開始這個人非常的吝嗇,到最後他變得非常慷慨。這就是一個變化,一個成長,也就是所謂的人物弧光。當你的人物弧光越漂亮,你的人物真相得以揭示的成功幾率也就越大。
舉一個比較大家都知道而且比較經典的形象,比如哈姆雷特,從一開始塑造的人物特徵,就是從大學回家參加葬禮,他悲痛傷心,迷茫,希望自己也死去。到第二層變化,引入了人物內心的深層感受,他真實的性格就是在選擇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時得以體現的,比如他為什麼選擇A行動而不是B行動,為什麼選擇裝瘋復仇,而不是選擇頹廢下去,為什麼選擇隱忍的暗中籌謀,而不是魯莽的刺殺等等。這樣或那樣的選擇中,他的人性和內心的真相得到了揭示。第三層,就是人物內在天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發生沖突,他表面上是敏感悲傷的,但人格面具之下隱藏的其他一面,他是一個敏感又謹慎,懦弱有勇敢,堅強又脆弱的人……很復雜,卻因為有了多維度的塑造,而變得真實可信,充滿魅力……
一般來說,我們的故事人物塑造到這個層面來說已經是比較深入了,但是大師莎士比亞更狠更牛的一點就是他繼續在揭示著這個人物的內心,也就是有了第四個層面。第四層,就是揭露人性本性之後,故事開始又給他施加壓力與選擇的難度,當他可以輕而易舉殺死叔叔的時候,發現他正在做祈禱,而此時殺死他,他的靈魂可以升上天堂。而哈姆雷特選擇的是要等他真的註定要下地獄的時刻,再把他殺死。此舉動的選擇,可以挖掘出哈姆雷特內在多維度的深層性格,與矛盾糾結的融合,展現哈姆雷特復雜的人性。
我剛才上述所說的這些動作事件的設計,其實就完成了一次人物弧光的轉變,在人物塑造的基礎上,通過壓力與選擇揭示人物內在的深層性格和人性的剖析,其實由表及裡的塑造和挖掘人物,才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物。
美劇或者韓劇等擅長把虛擬的事情寫的真實,很多國產劇,就經常會把真事寫假了,原因往往出在了人物身上,人的人性很假,塑造的比較浮誇或者皮毛,他的選擇很假,就會很假。這個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和改進的地方。
回到之前最開始的一個問題,到底是情節重要,還是人物重要呢?如果一定要分伯仲的話,必然是人物為先,人物塑造及設定是重中之重。如果說是先設置好了人物的性格,通過細化,豐滿,等各種手法來將你的人物角色塑造的相當豐滿了,並且你已經思考的很透徹,挖掘到了人物真相,人物內心深層次的人性的話,那麼恭喜你,你的劇本成功的幾率已經很高了。
接下來的事件與情節都是為了揭示人物真相,表達刻畫人物形象來服務的。最後你可以投身成為你的角色人物,「正推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你在觀察生活的時候,發現了一類比較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女明星們。有一類女明星,她們很漂亮,有錢又有名氣,幾乎全世界的男人都會圍著她們轉。這也許是你的初步設想,接下來你應該去挖掘這個人物的內心。比如她是否有什麼缺點?心理是否有什麼困境?她想要什麼?她又害怕什麼?她為什麼會成為自負傲慢的人?她的家庭環境如何,父母的職業是什麼?對她造成了什麼影響?她這樣性格的人,又會遇到什麼事?並且會做出什麼樣的行動?說出什麼樣的話?面對選擇和壓力的時候,她會怎樣做呢?這些東西如果你能夠深挖或者豐富的很具體的話,那麼他即將做出什麼樣的行動,說什麼樣的話這些都會躍然紙上,自然而然的去發生推動,
比如這個女明星非常的自戀,而且傲慢,如果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遇到了一個尾隨他進電梯的男人的時候,她可能第一反應就會覺得這個男人其實是她的粉絲,尾隨她是想要簽名照的,那麼接下來的事件情節就會朝著這一個方向去發展,也就有了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面千頌伊與都敏俊第一場在電梯裡面相遇的這場戲,這場戲產生了很好的一個喜劇效果,就是因為從人物的性格設定出發引發了獨特的戲劇性,接下來的人物關系的轉變和後續的情節發展,因為這場戲的設定有了很好的一個鋪墊和引導作用,你設想一下,如果千頌伊不是自戀也不自負的話,她就不會很沖動的去誤會別人,那麼這個事情就不會發生,這場戲就不會成立。如果他們不產生誤會的話,那麼後面所有的一種關系的轉變,互相吸引互相好奇的這個劇情就開展不了。
編劇如何愛上角色,讓人生變得更加生動真實
編劇一定要去關懷,去愛護你筆下的每一個人物,角色。這就更需要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面下功夫。
如何塑造人物的性格呢?
第一,要先拷問人物,探究他的童年經歷,家庭背景,教育成長,戀愛經歷,等等。 但落實到具體上,就是人物的語言習慣,行為舉止,穿衣打扮,甚至喜好品味,諸多生活中的細節,會構建出一個性格鮮明的角色。
第二,這些只是表層的塑造,而完成這些之後,還要進行內心的剖析,探究人物內在的情感,慾望,性格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你把這些小的越具體越扎實,這個人物就越鮮活,當然還有一些比較技巧性的東西,比如說讓你的人物不完美,讓你的人物一定有缺陷,嗯有個小小的口頭禪或者是小缺點,或者是讓你的人物有成長有轉變。
第三,讓你的人物有一個艱難的選擇,比如說《泰坦尼克號》裡面,傑克是跳下大海,他做出了讓自己犧牲來守護羅絲這樣的一個行為,這樣一個選擇為愛犧牲做出的判斷,能夠揭示出這次愛情的偉大,傑克內心的偉大,還要給你的人物設置一些生動的細節來呈現他之前的前史和內心變化,比如段奕宏老師每部戲都會找個人物細節動作,《非凡任務》里,是不是煽動手帕,擦汗,就是內心的映射變化。
分享一個我個人的經驗和心得,我在寫《夢想合夥人》的時候,塑造唐嫣飾演的顧巧音這一人物時,給這個人物形象的標簽就是拜金女,她十分的美艷,性感,俏皮。對物質要求很高,對男人的財力要求更高。她進入MBA商學院的目的,就是掉一個金龜婿。奉行的是女人再能幹再有本事,都不如嫁個有錢人。
從她的穿衣打扮,言談舉止,都能看得出她的表層性格,很張揚。但考究到她內心層面來說,豐富了她的前史背景,她是一個小城鎮的姑娘,家裡很窮,自己雖然長得漂亮,但並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千辛萬苦咱的積蓄,還要為父親還債。於是,她不得不利用自己的美貌,來換取想要的生活,給家人和自己一個安穩的未來。
直到她進入到MBA ,遇到了其他兩位女合夥人,姚晨飾演的盧珍溪,郝蕾飾演的文清,稀里糊塗的開始創業後,顧巧音才找到了真實的自信,和真正的人生方向。原來想要的好日子,富貴的生活,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努力,打拚回來,她可以不依附於男人口袋裡的信用卡,自己就是自己的信用卡。
關於她的性格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揭示,就是在面對壓力事件的時候,她的選擇。從一開始,她去MBA 上的第一堂課,看到每位男同學的時候,眼神猶如高科技掃描儀一樣的去迅速判斷,男人的身價財力如何,帶的表價值多少,西裝是否是大牌,鞋子手包是否值錢,以及是否佩戴婚戒。這些都是她眼睛裡,心裡能夠迅速捕捉到的。雖然為了喜劇效果,稍微誇張了一些,但用比較具體而直觀的細節來支撐人物性格和目的。
當時,《來自星星你》的導演,也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問我,真的會有這種人存在嗎?我說是的,的確在我身邊,有這樣眼神敏銳的人存在,他們很擅長看出你的手鏈的牌子,以及價錢,你的衣服是否是當季新款,以及你的包包是什麼牌子,值多少錢。我覺得很有趣,於是就運用到了角色身上,來豐富她。
其實,編劇在每一次劇本創作的時候,你的靈感,或者素材都是來自於你平時對生活的積累,對人物的觀察,對人生的感悟。 所以,盡可能的熱愛生活吧,去帶著愛感受人物,品味人生吧。
提問環節
Q1:到底是根據劇情設計人物性格使其有利於劇情的推進,還是設計好人物性格讓劇情來使人物更加飽滿?
閆鳳祥:其實,這屬於兩個問題,可以拆開來看。一個問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來設計你的人物性格,然後更有利於去推進劇情。
另一個問題是根據人物性格的設定,來用劇情揭示人物,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飽滿。就像前面我提到過的,人物與情節其實是「互成鏡像」「相輔相成」的。有的故事是先由一個「故事核」或者說是一個「核心點」來展開的,由一個獨特戲劇情境,場面,或者事件,來引發出創作者對於事件背後的人物產生了好奇心,和挖掘深層故事的熱情。
比如,某一天你看到了一則新聞,有一個「故事核」正打動著你,當冰冷的牢房內充滿了溫情和陽光,那會是怎樣的場景?一個小女孩為了替他蒙受不白冤屈的父親洗脫罪名而孤軍奮戰,甚至想盡辦法鑽進了看守森嚴的牢房內,那將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兩個劇情點足以發酵出完整的一個故事,當你找到情節依據之後,便要開始慢慢的豐富人物設置,塑造你的人物了。
一般採取的方式是——倒推的手法。比如:創作者會去想,父親這個人物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獨特的設定呢?使他不足以有申辯能力,而蒙受了不白之冤呢?隨著創作者的思考,從眾多選項中最終選擇一個合理的設定:父親這個角色,是一名只擁有6歲兒童智商的中年男子,也就是俗稱的——智障患者。他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沒能運用正常人的行為來為自己解圍。接下來,創作者覺得女兒為救父親而潛伏進入牢房這一場景核心的戲劇點很好看,那麼就要去將它的發生變得合理化。又會去思考,女兒是什麼樣的人物?她的設定如何變得合理化。最終,確定了女兒的設定是一名年幼的小女孩,她潛伏進入牢房的方式是藏在了一個紙盒箱子裡面。給冰冷的牢房裡,帶去了溫暖的歡笑,與濃濃的親情。小女孩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法律系高材生,並在多年之後,為自己的父親伸冤成功,給當年為了自己而寧願犧牲的父親昭雪,為濃濃的父愛正聲。從核心劇情來反向推倒人物設定,是劇情推進,人物得到揭示。這就是韓國著名的影片《七號房的禮物》。
再比如,每個創作者都有他所謂的「靈感」,也許也就是一個畫面,當某一天的清晨醒來,編劇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剎那的靈感,如果一對夫妻正在進行一場「婚姻治療」,他們從恩愛情深,走到婚姻疲憊的狀態,這個過程蠻有趣的。如果這對夫妻還能做到「槍指對方,反目成仇」的話,這個場景就更有趣了。好的,當你有了創作的熱情之後,就開始完善你的故事吧。
首先要用「倒推的手法」,從一個點,倒推出前面的事件情節點,然後去想,什麼人才能幹出這樣的事呢?挖掘你的主人公的性格,背景等等,越細致越具體越好。然後不斷的拷問你的人物,追問主人公他們為何相愛?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墜入愛河是因為一次英雄救美,還是浪漫的雨中邂逅?他們的性格是什麼,一對男女要成為夫妻,他們的性格是互補,還是相似?興趣愛好,品味等等,都是否合拍?職業背景,家庭環境是否登對?男女主人公會拿槍,那麼他們的職業是殺手嗎,女殺手擅長做飯嗎?而到最後,他們又因為什麼走向了反目的地步,槍指對方,反目成仇。又經歷了什麼,他們握手言和,重溫舊夢?這些問題都是編劇要去不斷探究,判斷,選擇的。
當你找到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並通過順推,倒推,等等方法去將整個故事完善好之後,將每個人物豐滿之後,你就會發現,一部電影基本上完成了。它就是《史密斯夫婦》。反之也可以去做,之前提到的《來自星星的你》里千頌伊和都敏俊的相遇,就是先有人,再有事。
從局部看,兩中技術手段都可以,但從宏觀的作品深度來說,還是以人為本好。
Q2 :一個劇中,必定要有讓人厭惡的角色,哪怕那個角色真的「情有可原」。怎麼能做到編劇喜歡所有的角色呢?
閆鳳祥:一個戲里一般來說為了戲劇沖突,勢必會塑造一些反派人物,有時候反派人物設置的阻礙往往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因為他不斷的給主人公製造麻煩,主角們又要攻,也要守,這個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和沖突,劇情就會變得更好看。
但是作為創作者,你一定要有 「上帝的視角,菩薩心腸」去俯瞰,去悲憫你筆下的人物,去理解那些反派人物的內心,他們為什麼會變成壞人,是否有難言之隱,是否是命運或時代的犧牲品?完完全全塑造一個壞人並不難,難的是你要同樣花精力去深入人物內心,挖掘他的苦衷與閃光的優點。不倫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前提是他們都是人,是人就會有復雜的人性。如果你能把一個壞人塑造到最後,讓觀眾並不恨他,甚至很悲憫他。那麼也是成功的。
比如電視劇《黑冰》裡面,王志文老師演的大毒梟,他是一個高情商高智商和高學歷的人才,儒雅有風度,對待愛情也很用心,卻因為特殊的童年經歷導致人性的扭曲,最後做出的選擇就是制毒販毒。整個劇情里,觀眾看到最後大部分都不會很討厭這個「反派角色,這個壞毒梟」,反而會有一種同情在裡面,甚至不想他被繩之以法。這就是對這個人物的關愛,編劇沒有將這個人物寫的很流氓習氣,沒有很兇殘惡毒,反而展現出一個有魅力的男人,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令女人喜愛的男人。 這背後體現出來的是編劇對角色,對人物的愛,只有愛上你的角色,才能更好的刻畫他,揭示他。
Q3:很多劇本見事不見人,如何在故事當中去體現獨特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閆鳳祥:很多新接觸寫作的人都很喜歡強情節,卯足了勁的去設計事件,或者場面。其實這也沒錯,但如果丟失了人物的塑造,那麼就像是一座樓房蓋在了一片沙土之上,頃刻間就會倒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劇本的情節也夠跌宕起伏,節奏也還算準確,創意也還OK,但看著就是覺得沒有感染力,共鳴不足,代入感較差。原因就是人物的塑造除了問題。所以還是「人物為先」,起手先寫人物小傳,盡可能的挖掘你的人物外在的信息素質,內在的人性真相,想方設法將他逼到絕處,讓他處於兩難之間,重壓之下,看他如何做出選擇。揭示他的內心真相,達到與觀眾心靈互動,情感共鳴。那麼這個人物形象就會變得異常有魅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泰坦尼克號》傑克最終選擇了自己跳進冰冷的海水,用自己的死來保全羅絲的生,這段發生在豪華巨輪,船艙甲板上下的,來自不同階級的偉大愛情,伴隨著男主人公的生死抉擇,完成了人物終極塑造,揭示了男主人公內心真愛至上,為愛赴死的人性真相。影院里的女觀眾們看到這里,可能未必全都熱淚盈眶,但大部分還是會為之動容不已的。
Q4:如何讓人物不臉譜化,有足夠的新鮮度與吸引力,卻又不至於讓人覺得太另類不可接受?
閆鳳祥:為了讓人物更加鮮明,更加容易被人記住,可以給人物加一些癖好,或者口頭禪,習慣性的動作等。
比如:千頌伊醉酒後,給都教授狂發信息,各種挽留。還哭著敲人家的門,睫毛膏都胡成兩行淚了,還要求把鞋留給都敏俊,稱這是他們相愛的美好記憶。第二天醒來,無地自容,笑料百出。千頌伊本來是一個白富美的臉譜化的形象,但是加入了這些生動的細節,就會覺得她很鮮活,可愛。只要能將尺度控制住,瘋狂的部分用幾場正常的戲,將人物拽回來,就可以了。
作為編劇,必須具備洞察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你要熱愛生活,觀察人物,捕捉生動有趣的細節。還應該去體會筆下人物的思想感情。當你試著投入了真實的感情,塑造出來的人物才會豐滿生動,才會立體。
Q5:需要為人物設置哪些不同的場景以體現人物身上哪些不同的特質,能否舉例說明。
閆鳳祥:還是以唐嫣飾演的顧巧音舉例,最開始她和其他兩個女合夥人是互相看不順眼的,直到在女廁所里一起痛打小三,出口惡氣才化敵為友的。而她最開始也並不像參加戰斗,覺得別的事與我無關,誰料小三被姚晨和郝蕾打的時候,失手將她的香奈兒包包劃傷了,於是唐嫣才加入戰斗的,為心愛的包包報仇。這是對她虛榮物質的一次刻畫。到結尾,她成長為商業女強,找到了人生方向,知道如何愛自己和愛他人了。她與騙她的男友分手,親手將男友送的包包全部燒掉,並說出「今後,我就是自己的信用卡」她不想再被物質牽著鼻子走,不想因為錢而看不清男人的真心,她要用自己的行動捍衛自己的尊嚴與愛情。於是會將摯愛的包包全都付之一炬,這兩個場景,是有呼應的。目的就是完成對她成長和蛻變的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揭示。
Q6:用慾望來貫穿人物軌跡,該如何寫?
閆鳳祥:關於慾望的話題,最近一段時間看的日劇裡面,我覺得《東京女子圖鑒》很有代表性。它裡面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在物質上的很虛榮,很有追求的一個人物。她的人生目標是——想要成為「一個備受羨慕的人」。這個設定,就打開了主人公慾望的潘多拉盒子,並且開啟了追求慾望的漂泊生活。年幼的時候女主因為父親買回來的洋娃娃和別的小朋友的款式不同而嚎啕大哭。父親質問她「為什麼要和別人的一模一樣,別人去死,難道你也去死嗎?」果然,後面所有的情節都是基於這一點出發的。女主就是想要和別人一樣,因為她想要成為「一個備受羨慕的人」
女主從小鎮隻身到東京闖盪,隨後她想要成為漂亮的女孩子,每日聯誼吸引男生。她也想變身職業女強人,她兩者都想要。她積極工作,也積極參加聯誼。很快她戀愛了,但這段感情屬於窮浪漫的小幸福。因為慾望不止,很快她分手後與理想中的富二代談戀愛了。她曾經以為在30歲之前可以去到米其林餐廳過生日,就是好女人,是她慾望的一部分,然後恰恰在生日那天,在米其林餐廳外被爽約,被富二代男友甩了。
女主開始更加努力的工作,因為想要成為更好的女人,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而面對人生進階的考題面前,她選擇了捷徑,她沒有抵擋住誘惑,成為有錢男人情婦。雖然最後她選擇分手,但依舊沒有停止她對慾望的追逐。原來她以為自己成為了雜志封面上的名媛,很值得炫耀。但當她拿出雜志給女伴們炫耀的時候,又發現女伴們已經沒有人那麼羨慕這些了,反而是婚姻和孩子,成為她們標榜的主題。女主又開始追逐婚姻和孩子。她總是以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的成功,活給別人看的人。
最終40多歲的女主與相伴多年的男閨蜜結婚了,本以為他的人生安定下來了,編劇卻在結尾的時候,又狠狠的寫了一筆,女主看到迎面走來的美麗貴婦時,她彷彿又看到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她的慾望,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而這,也代表了她依舊不會停手,會繼續為慾望買單……永遠有她得不到的東西,在慾望的海洋里,她永遠也上不了岸。這就是這一人物的塑造,與人物真相的揭示。並且貫穿始終。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錦的角色一樣是有慾望的,只不過她的慾望是「想要得到夜華的愛」為了這個目標,素錦做出了一系列的惡行,去阻撓淺淺與夜華的愛情,然而從角色本身來說,你又能理解到素錦的動機和行為,因為這一切都是角色的慾望使然。
Q7:在寫劇本時,人物台詞要如何處理才能更像「他」說的話,而不像編劇說的?如何創造出異於自我的人物形象?
閆鳳祥: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和內心,性格和外在特徵。盡量去貼合人物,設想自己演繹這個人物,該如何說話,語氣,態度,等等。只有心理依據足夠多,對你的人物足夠了解,才能說出屬於他的台詞。有時候寫的台詞更像編劇的話,是因為作者只了解自己,她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是自己的。但如果你下功夫去做功課,去了解你的人物,越具體,越豐滿,就越貼合人物。
編劇需要很強的想像力,邏輯思維力。很多成功的編劇都是具備演技的,在每個創作的白天或夜晚,一個人分身飾演多個角色,不同角色的語氣態度,都演得出來。這項技能大家可以平時訓練一下自己。只有你身臨其境了,才能讓文字活躍起來,讓人物生動起來。多去生活,熱愛生活,觀察人物,並且多看影視,文學作品,積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