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電影寫觀後感怎樣寫呢
如何寫觀後感
1、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2、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⑵ 電影影觀後感1000字
電影影觀後感1000字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電影影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我是本著對張藝謀電影一如既往的視覺沖擊去觀看《影》的。心想情節無非是男人之間的權謀與算計。好吧!且先拋下這些,我只想欣賞一下老謀子的鏡頭之美。序幕徐徐拉開:黑白灰的水墨韻格展現眼前,屏風上的白玉蘭時隱時現。我心裡竊喜,我想,單從這色調,老謀子已然贏了!也不枉我半夜來看他的詩情畫意。
當然,演員演技自不在話下,孫儷依然還是我喜歡的孫儷。,鄧超一人分飾兩角也是無比驚艷。然而,我是一直一心在欣賞老謀子對畫面色彩、布局、構成上的處理的:琴瑟、山水、陰陽、太極、煙雨,老謀子生生把黑白灰用到了動人心魄!
我來看張藝謀作品,無非是我一直堅信:經歷了《英雄》、《長城》等幾部未能守身如玉的藝術情懷之後,我對老謀子依然心懷期待。我期待他會回歸初衷。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
我在觀影的前半段想,從我一個畫者的角度,我今晚是不虛此行了。然而電影臨近尾聲時,老謀子驚到的不僅僅是是我的眼睛,我想他的電影尾聲更是對觀者心靈的一次發問: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們為什麼而來?又是為什麼而去?
影子本身是一個"正身"——都督可憐的替身、是沛王無謂的棋子、是小艾心中的希望。電影在小艾驚恐的眼神中拉開,又在小艾驚恐的眼神中落幕。看完之後方明白小艾開始驚恐的是什麼?方懂得她開始驚恐的眼神中暗藏有驚喜:她開始看到的是像極了已病入膏肓的夫君的替身,她看到的更是希望。而結尾小艾驚恐的眼神中只有驚恐本身……
結尾,"正身"知道了影子已與妻子合二為一,彷彿心有感慨地對影子說:"我一生只顧權謀和殺戮,從沒領略過天下之美,你帶她走,帶她去看看天下!"。我以為"正身"真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以為一直渴望自由的影子真的能拋卻黑暗帶小艾去領略大好河山。然而,劇情就這樣,不斷反轉、不斷反轉。最後影子滿身殺氣地殺了沛王,殺了"正身"。當他轉身又小心翼翼地把珍藏的香囊交還給小艾時,他以為他交給小艾的是一個可見天日英雄、是一顆英雄愛美人的滿腔柔腸。然而他不知道,他已然不是她眼中的那個讓他疼惜的多情的他!他已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沛王和"正身"!當他終於作為影子可以以英雄之身立於光天化日之下時,小艾最後滿眼的驚恐已然表明:他已經輸了!他輸給了他自己!
他曾對小艾說:自從第一眼見到小艾,小艾便是它不見天日的黑暗中見到的一線光亮。他起初與其說是為"正身"而戰,不如說他更是為小艾而戰。然而慢慢的,他已經不是小艾看到的他,而是又一個只懂得權謀和殺戮的"正身"的回歸。究竟誰又是誰的影子?
影片結尾出乎我的想像。我終於明白了,張藝謀黑白灰的深意。我們立世為人,世間哪裡就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呢?黑白之間還有那一道灰。我們都在人生行進的路上,走著走著,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初的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挑了一個不想看書的晚上,關了燈,選了《影》來看,就著片尾曲開始寫觀後感。被吸引,因為張藝謀、因為黑白用色、因為金馬獎、因為夫妻檔。錯過,因為張藝謀、因為夫妻檔。
傳說中是開放式結局,倒也不算,只是孫儷最後的眼神告訴觀眾,最後的那個門後仍然有個秘密。我想,門後是真正的王,影子依然是影子,是提線木偶。影子作為貴人的假面這一手段並非是子虞一家獨有,王並非不知道影子這一工具的存在,否則又怎會會懷疑足以亂真的境州?如此多疑的王又怎不會為自己造出影子?
「王被刺殺、刺客被子虞所殺」這樣的結局不難被預料。在最後的對決中,境州是唯一有選擇的。選擇子虞,做回影子,被奴役、被報復、被隱藏;選擇王,換個真身,依然被控制。怕黑、怕無聲的子虞有仇恨、有憤怒、有慾望,從來都不甘心只是影子,因此不用判斷到底母親被哪一方所殺、平安度日的希望被何人所滅,面前的兩個人都是仇人、都是障礙,所以都得死,必須死!
可惜,境州依然是影子,無法做境州,也無法做子虞。
是的,即使剛看完我依然沒能記住孫儷飾演角色的名字。一來是名字實在不容易被記住,二來是整個觀影過程中都記著這是孫儷。相比孫儷,很慶幸鄧超和鄭愷的角色地位、性格更具特點,否則真的是無法入戲了。一直以來都存在明星參加真人秀對演員工作反噬的說法,我想是存在的。在看《烈日灼心》的時候才意識到即使鄧超參加了那麼多的真人秀,可是演技真的一直在線,不愧於演員的工作。鄧超憑借《影》被提名金馬影帝是當之無愧的,影片中演技很容易就使人忘記這是一人分飾兩角,也很容易在心裡給超哥點贊。但是我看電影是為了進入故事、為了做夢,而非發現並驚嘆演員的演技、驚嘆造夢師手段高超。
其實本想就此告誡自己要抵得住誘惑、堅守並鑽研。然而,成功的定義是不同的,環境是多元的,選擇也就是多樣的。因此,做出選擇後要堅持、不猶豫、不回頭地走下去,勇敢地承擔選擇背後的舍棄、困難、風險和代價,唯有如此,才能果斷作出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然,我真的沒有立場對你們個人作出評價,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鄧超、孫紅雷我真的超喜歡你們的.,畢竟你們的演技是真的剛,重要的是雞條沒了我會很傷心的。
最後稍稍誇一下也有點吐槽。
很喜歡電影的節奏,心裡有過對黑白灰畫面的抵觸,可是很快就被情節和音樂吸引,很棒。
喜歡飛流,看好吳磊,一定要在中戲好好學習,和胡軍的對手戲一開口就高下立現。
總之,錯過了有點可惜,不過也是驚喜。電影院觀影效果畢竟要好很多,可是擔心期望過高會失去驚喜感。《影》——一部挺好的電影,推薦給你們看。
《影》的觀感總體是沉悶和壓抑,這一如中國的文化的內核,那就是「收」。
打出這個「收」的拼音,會出來「受、手、瘦、守、獸」,這些字在訓詁方面居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文化的內核的產生就是一個中華歷史的最終結晶,這部歷史的總方向就是駐守邊關保護中原文化和傳統農耕制度。在這樣的心態下,我們對於失地的強迫性地收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甚至會把我們正常和健康的心給扭曲掉,也可以把都督子虞那顆曾經健康昂揚的心磨蝕掉,讓自己消磨在與君主沛良的明爭暗鬥中,身體都可以是骨瘦如柴的,為此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愛妻拱手讓給自己的影子境州;取而代之的是境州的逐漸成長和成熟,這個長期以來被困的小獸是一個被哄騙來的備胎,而回歸故土找尋自己的母親就是他的那個驢子面前的胡蘿卜,他長期以來經受錘煉和壓抑,外在必須陽剛正氣還得經風雨見世面經受得住君主對他的質疑和刁難,內在還得忍受自己的主人對自己的高強度的要求和訓練和對自己心愛之人的剋制,這樣的功夫怕絕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於是,到了最後必須要有一個大反轉,這個長期受壓抑之人必定要拾起武器,把本不該刺向自己主人的刀鋒刺向自己的主人,把陰謀倒算的刀柄握在已死的主人的手裡,讓自己的主人承擔一切的罪責,而自己倒像是一個真正的主人和良臣一般出現在眾臣面前,這該是一個怎樣的諷刺和無常呢?
對於美觀而言,也是濃墨重彩於中國的水墨畫風,讓整篇電影的畫風呈現黑白灰的色調,裡面大量運用中國特有的視覺元素:宮殿、屏風、服飾、造型、暗室、女人、陰陽太極圖陣、戰士、山水、軍旗、城池、音樂等等的元素,這些要素無不在為主題「影」做著全方位的詮釋。真身是陽,影子是陰,所以我們的畫面必須要暗一些以突出影子的顏色。
子虞說「沒有真身哪來的影子?」但是境州卻說「沒有真身,一樣會有影子!」誰說的對?是的,沒有誰對誰錯。影片前面八分之七的時間在詮釋子虞的話,但是在最後八分之一的時間裡面卻發生了陰陽翻轉,在應驗著境州的話語。劇情似乎就是按照以陰克陽、陰陽和合、陰陽反轉這幾個方面在發生和發展著的。但是一切的相都是空的,我們能說更喜歡子虞還是境州呢?連在影片的最後小艾的表情你也不會知道這個美女是可能繼續跟著作為都督的子虞做他的合法的妻子還是想要逃生,以遠離人間的明爭暗鬥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呢?
張藝謀的電影故事都非常簡單,大簡直美不拘一格使得老謀子的電影畫面總是帶有中國特色的一個主色調,或者紅或者綠或者黃,而這部則是黑白色調,這是一份功力也是一份韻味更是一份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⑶ 如何寫影片觀後感
如何寫影片觀後感
相信每個人都一樣,看完一部影片心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想、總會受到故事情節的啟發、或者被某些生死離別的場面感染、或者被某個偉大的形象鼓勵,假如能把自己內心的瞬間感動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那麼會更加深對影片的了解,也不會很快忘記影片的內容,以後讀起來如歷歷在目。
第一:不管看什麼影片,一定要認真,只有認真才能溶入情節領悟到影片所反映的真實含義;每部影片都有一個或者幾個深層主旨,把主旨一個一個挖掘出來;假如看第一遍沒有看明白,可以多看幾遍加深印象,相信每看一遍都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第二:記錄一下主角名稱和主要事件以及主要矛盾;記錄每個對你有心靈震撼的瞬間;可以寫對你影響最深的某個人或某件事、也可以寫全部人物或者全部事件。
第三:仔細觀察每個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內心活動、小小動作;留心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對待同一個人和同一件事物時候的態度、語言、表情。
第四:抒發自己的感想,敘述一下你為什麼支持或者反對這個人或者這件事,表達一下你對他們這樣做有什麼看法。
第五:最重要的一點,寫觀後感一定要根據影片客觀現實,積極向上、有道理、能讓別人也受到共鳴、能從你的文章里得到啟發,這才是一篇完美的觀後感,也是寫觀後感的意義所在。
如何寫好電影觀後感
許多同學都害怕寫電影觀後感,看時激動不已,寫時無從下筆,要麼通篇復述影片內容,要麼不著邊際地空發議論。那如何寫出真情流露的觀後感呢?
一、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
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二、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
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三、循序漸進寫出特色。
初學觀後感的同學可按照常見的“簡介-評論-感受”三段式順序謀篇布局,這樣容易上手。有時,“評論”和“感想”可合二為一,邊點評邊寫感受。有了一定基礎後可突破固定結構,採用邊敘邊議邊抒情等方式,圍繞一條中心線索,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特感受。
《舉起手來》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想到這兒,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寫下了此文……
⑷ 如何寫好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