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電影必須有歌舞情節
因為印度本身氣候炎熱,很多人選擇進電影院是為了一邊吹冷氣一邊看電影消磨時間,所以花了錢的他們希望能長時間待(賴)在電影院里,並且希望有最佳的娛樂觀影體驗,比如俊男靚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電影時間都很長,一般都是3個小時。
電影時間太短,觀眾就會覺得沒意思。早期的印度電影製片商為了迎合大眾這一需求,通過在電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以增加片長(業界良心啊!而且在攝影棚拍攝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電影的這種固定類型風格。
還因為印度電影受傳統音樂戲劇的影響很深,印度人民習慣了這種戲劇的表現方式,他們喜歡跳舞,於是電影就像大銀幕上的音樂喜劇,看電影就像看戲一樣熱鬧。在情節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適度放緩節奏,讓人放鬆一下情緒。增加了歌舞之後,電影時長被拉長,除了看故事外還有一段眼部按摩,觀眾也會覺得非常值回票價。
⑵ 印度電影為何動不動就要跳舞
印度電影為何動不動就要跳舞?
看過印度電影的都知道,電影到了高潮時就會突然跳起舞來。對於一言不合就又唱歌又跳舞的印度電影,一些人覺得很奇怪,也有一些人覺得這很有趣。為什麼印度的每部電影基本都會穿插這樣的歌舞情節?
其實電影中使用歌舞這種電影的形式其實這是受印度當地文化傳統的影像。大家都熟知的是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里很受人們歡迎的就是濕婆Shiva。舞蹈在印度人看來是濕婆創造的,同時舞蹈也就成了濕婆神的化身,所以人們對濕婆神的崇拜常會用舞蹈來體現。
比如結婚、聚會,印度人就會載歌載舞,無不體現舞蹈的重要性。所以舞蹈也就成為了印度人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形式,這也就是在印度電影里常見的又唱歌又跳舞,歌舞劇!
印度的電影就是歌舞電影,最好的印度電影中的歌曲與舞蹈都非常動人,備受觀眾喜愛。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音樂是電影的一部分,好的歌舞正是電影劇本的精華所在。所以印度很多電影都會在上映前先出唱片,然後沒幾天就能有效收回影片的製作成本,印度音樂市場和電影市場是共生關系,音樂市場的50%以上是電影音樂。
還有就是商業因素,一部電影大概是九十分鍾,長的不過二個小時,但在印度,卻形成了一種奇怪的時長效應。其實印度歌舞電影的興起是為了讓電影時間夠長,讓進去看電影的人感覺夠本。
在上個世紀,印度的很多人還是比較窮的,看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印度人本來就有一種非常善於精打細算的習慣,相信與其做過生意的人都體驗過印度人的砍價有多厲害。他們認為花了錢進去影院看電影,都會希望電影要長,這樣才能「夠本」。
另外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印度很熱,而電影院是最早為數不多可以提供冷氣的地方,印度人希望能在電影院多呆一會。時長就成為一個衡量的重要標准了。誰的電影時長,誰就被認為是有良心的。
因為電影時間長,電影製作成本自然會提高,所以製片商靈機一動,大量加入大家都喜歡的歌舞,而歌舞大概是所有拍攝中成本最低的。所以印度一部電影就會有六七個跳舞的場景,加起來可達一個小時。這樣,印度人就可以在冷氣房裡多呆一個小時了。湊足了時間,最後賓主盡歡。
接下來是國際的影響。一個不發達的國家想要輸出影片,是需要民族特色的電影,比如我們華人的影片就是武打片,因為李小龍的原因,搞得大家一提華人電影,就是武打,就是武俠,武打也是華人電影在國外最成功也是唯一成功的類型電影,而外國人更有一個奇怪的錯覺,華人都是會武功的。
所以印度這種有舞蹈的電影到了國外,一下讓外國人大開眼界,認為其民族特色十分濃厚。他們形成了思緒定式,印度電影一定要有舞蹈才行,就像他們看我們的電影,一定要有武打一樣。這也是印度電影都有歌舞元素的重要原因。
⑶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要加入歌舞
一、傳統的影響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濕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認為,舞蹈是由濕婆創造的,濕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對濕婆神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即使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聚會、結婚等活動,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歌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備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當它們在二十世紀與電影這一新奇的藝術形式「聯姻」時,在印度電影人的努力下,理所當然地造就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⑷ 為什麼印度電影都要穿插舞蹈 印度電影都要穿插舞蹈的原因
1、印度電影都要穿插舞蹈同印度的文化有關,印度的歌曲有它獨特的風格,包括它比通常七階音還要多的十二階音更是難唱,就是那種歌一句唱完後面托著高低不同的長音。
2、眾所周之,印度是個佛教大國,對宗教的虔誠到了一定境界,而它們的歌曲起源又同宗教有關,他們政府可是鼓勵拍歌舞劇的,一為信仰,二為了保護傳統文化。這點上印度可算做得徹底多了。
⑸ 印度電影為什麼都是演著演著就跳舞了
印度電影里歌舞的興起,是根據印度的國情決定的。在印度電影剛開始發展時,印度人民普遍都生活得比較窮,看電影對於她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事情。那好不容易攢夠了錢去看電影,當然希望看久一點值回票價了,在炎熱的夏天多吹會空調,因此印度電影都很長,基本都在2個多小時這樣。
總的來說,印度電影發展到現在,和歌舞已經密不可分了,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這也成就了寶萊塢的電影。不過考慮到中國觀眾,很多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已經剪到了一部分的歌舞了,這也是希望不要給中國觀眾帶來一種「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感覺。
⑹ 為什麼印度電影這么喜歡跳舞
印度電影里歌舞的興起,是根據印度的國情決定的。
在印度電影剛開始發展時,印度人民普遍都生活得比較窮,看電影對於她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事情。那好不容易攢夠了錢去看電影,當然希望看久一點值回票價了,在炎熱的夏天多吹會空調,因此印度電影都很長,基本都在2個多小時這樣。
而在中間穿插歌舞也是為了拖延電影的時間,起到緩解疲勞和觀賞的作用。自此印度電影里的歌舞和劇情結合起來了,成為了一種印度獨有的民族特色電影形式。
總的來說,印度電影發展到現在,和歌舞已經密不可分了,歌舞與劇情相輔相成,這也成就了寶萊塢的電影。不過考慮到中國觀眾,很多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已經剪到了一部分的歌舞了,這也是希望不要給中國觀眾帶來一種「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感覺。
⑺ 為什麼印度電影裡面那麼多的歌舞
電影更多時候反映的除了社會現實以外,也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特點,而印載度本就是一個載歌舞的國家。長期以來獨特的國情,使得印度觀眾具有區別於其他國家觀眾的觀影習慣,所以印度的電影一直很具有娛樂性。為什麼印度電影里總是出現歌舞表演呢?
期待我國電影業的發展。
⑻ 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喜歡載歌載舞
1歌舞符合印度市場:1930s寶萊塢電影開始加入聲音[1],當時的印度電影製作開創性的在影片中加入了歌舞的場景。印度人音樂細胞都很豐富,一個個能歌善舞,加入了歌舞的電影在當地大受歡迎。有的電影甚至可以用好的歌舞來彌補俗套的劇情,相反,失敗的歌舞也可能導致電影的失敗。於是歌舞元素就擴散開來,在印度電影中廣泛使用。
歌舞是情節表現形式:歌舞在電影中的出現,除了情節需要(如大篷車里的歌舞表演),還可以作為人物心理活動外化,以及快進情節的表現。所以在印度電影中歌舞場景很常見。
歌舞是寶萊塢電影的標志:歌舞已經成為寶萊塢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一提到寶萊塢,第一反應就是眾人載歌載舞的場面。所以現在印度電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經成為一個慣例,就像你會給你的產品打上商標一樣。
⑼ 印度電影為什麼要「唱歌跳舞」
說起印度電影很多人都看過吧,印度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
印度電影有兩大特色:會模仿,會唱跳!
還記得2016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上映前,廣電總局特地刪減了21分鍾。
倒不是因為「少兒不宜」的鏡頭,而是電影實在是太長了,廣電總局一刀,把那些影響觀眾觀影體驗的歌舞片段,就給剪掉一部分。
所以印度電影里邊的「歌舞」對於印度人來說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去去過印度看電影,你會發現印度觀眾們在看電影時總是會不自覺地唱起來或者跳起來。
⑽ 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喜歡載歌載舞
說到印度,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是人口第二大國,是唯一一個和我們中國人口相媲美的人口大國。而且除此之外,我們對印度的另外一個印象就是印度很窮,其實不是這樣的,印度人民最擅長的還是載歌載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喜歡載歌載舞呢?
一.是一種民族化的象徵
印度是擅長歌舞的國家,我們都知道,印度人民最喜歡的也是跳舞,印度舞蹈表達的有好多意思,在印度舞蹈裡面,包含著印度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除此之外,印度舞蹈也表現了一種民族化的東西,表現了印度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善良美好。
總而言之,印度電影中多有的舞蹈元素與印度的文化,還有電影本身的場景設置通過舞蹈才會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才會有沖擊力,因此才會呈現出更好的視覺效果。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