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拍春晚的叫攝像師,拍電影的叫攝影師,拍婚紗照的還是攝影師
嚴格的分類是:拍婚紗照——照相——攝影師( Photographer )拍電影——攝影——攝影師( Cinematographer )拍電視——攝像——攝像( Camera operator/cameraman這個通常不叫師,不過可以叫師傅╮(╯▽╰)╭)(很多電影劇組里也有 Camera operator 的職位,翻譯成中文叫 操機員 ,就是攝影師思路的執行者。)照相和攝影、攝像的區別是,一個是記錄靜態影像,一個記錄動態影像。攝像和攝影、照相的區別是,一個是將光學信號轉換成電磁信號,一個是將光信號轉化成銀鹽等物質。(現在已經到了數碼時代,這些概念又可以重寫了。比如拍數字電影的,還是要叫攝影師。)因為照相和攝影在歷史上是一回事,拍照片和拍電影的都被稱為攝影師,所以習慣上,照相也可以稱為攝影。而攝影和攝像產生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行業,對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區別,一般不會混用。
求採納
Ⅱ 電影開拍時喊的一句英語是什麼
ACTION,導演專用語。在拍片現場,導演用來命令演員開始表演的口頭用語。
ACTION的真正含義:
導演開拍的時候不用act,start,begin等動詞,原因是因為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僅僅是在表達導演已經構思好的電影,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會對比演員表演的action是否與自己的構思、感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話就繼續下一個鏡頭,如果感覺不對,沒有達到導演要的效果就會再來一遍了。
所以action真正的含義表示導演准備看演員表演的action(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會選這個名詞動用,而不直接用act。
(2)電影攝影師開機怎麼喊擴展閱讀:
導演叫action的時候就叫場記「打板」,那個黑白相間的板子在圈裡叫做「場記板」,這時攝像機已經開了,錄下了場記板上寫上的:本次鏡頭的機位,景別,場次,拍攝鏡頭號等等內容,以便於後期剪輯師很快的找到需要的素材.當咔的一聲合住後,場記迅速撤離機器後,演員開始表演,開拍。
Ⅲ 拍集體照時喊什麼
每年,總有幾次拍集體照的機會,每一次,都是遭罪。 一張照片上,密密麻麻擠著幾十張面孔,要讓每個人都留下光輝的形象,對攝影師來說,確是一次考驗。照相的人滋味也不好受,你得和眾人保持高度一致,努力睜大眼睛,不能眨。但偏偏越不能眨,眼睛越生澀,於是,總有人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不爭氣地眨巴了眼睛,成了瞎子。不過,最難的,還是咧嘴做笑容狀。笑,容易;露出標準的八顆牙齒,生動地笑,可就難了。 攝影師努力尋找一些辦法。 最早的攝影師,喜歡喊「一二三」。故意拖著長腔,其實喊到 「二」時,他就已經摁下了快門。眨眼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照片上的人,臉上的肌肉都綳得緊緊的,個個苦大仇深的樣子。得讓大家笑起來,笑容是一個人最生動的形象。 有人就是笑不出來。不知道最早是哪個攝影師,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讓大家齊聲喊「茄子」。一聲茄子,使眾人臉上的肌肉都鬆弛了下來。而且,越是大聲,越是普通話發音,臉上的笑容就越燦爛。茄子像一朵鮮花,在人們的臉上綻放。 你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排人,又一排人,層層疊疊地站在一起,在攝影師的口號下,齊聲發出洪亮的「茄子」。茄子在空氣中回盪,燦爛的笑容定格在膠卷上。 大家都喊茄子,是不是太幼稚了。很快,有人發現了另一個詞——「田七」。我懷疑這是牙膏廠家的廣告創意。不過,說「田」字,確實比說「茄」字,嘴巴咧得更開些,因而「笑」果更明顯。「田七」很快取代了「茄子」。 民間攝影師們,更富有創造性。一次,在一個農家樂開會,會後合影,背景就是農庄。幫我們拍照的小夥子,是當地的農民。他說:「你們這些城裡的領導和專家,光臨我們農庄,是我們農庄的榮幸。今天,我們不喊『茄子』,也不喊『田七』,我們喊點新鮮的,好不好?」有人問:「喊什麼?」「豬圈兒——」小夥子大聲回答。集體喊「豬圈兒」?我們全都亮開了嗓門:「豬圈兒——」「喀嚓」一聲,我們被定格了。照片洗出來後,所有的人都很滿意,大家第一次笑得如此整齊,如此開懷。 據說,「錢」這個字很快在各個拍集體照的場合流行開來,徹底取代了「茄子」和「田七」們。有人分析原因,「錢」這個字,讓人想起來心癢癢,說起來心花怒放,聽起來渾身通泰。人們總算在集體面對鏡頭時,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語言。那不是一個字的魅力,而是金錢的魔力啊。
Ⅳ 電影拍攝前,攝影師應該做什麼准備工作
攝影團隊由:攝影指導(攝影師,Dp),掌機(A機掌機同時負責整個攝影組的瑣事),助理(大助,跟焦等等都算。)
作為攝影師,一切與畫面相關的工作都是你的職責范圍,也是除了導演外另一個可以喊cut的人。
前期工作主要有:熟讀劇本,故事版製作(與導演一起),勘景(與導演一起),分鏡表製作(與導演一起,畫分鏡可能有分鏡師代勞),與美術溝通置景和色彩風格,與燈光師(Gaffer)溝通燈光要求,確認使用器材(必要時拍攝測試片),確認大型設備/輔助設備的選用。
開機後:提前看天氣預報。提前看通告。與掌機(也要熟讀劇本)溝通。檢查美術製作情況。檢查演員表演情緒(協助導演)。必要時指導掌機布置機位。必要時指導gaffer布置燈光及選擇燈光類型。必要時親自掌機拍攝。必要時替代導演。必要時指導美術發現掌機沒有發現的穿幫點。
殺青後:與調色師溝通色彩傾向和情感表達。(調色師同樣需要熟讀劇本)
攝影組要做到:
攝影指導必要時可以替代導演,A機掌機必要時可替代攝影指導,第一攝影助理必要時可以進行掌機工作。
理論上來說沒有燈光指導這個工種,不過鑒於國內大多數攝影指導(網大等)燈光功底並不扎實/想多要錢等一系列理由,你很有可能會見到這個職位。
Ⅳ 拍電影時,攝影師開始前說rolling set是什麼意思
rolling set的意思是機器准備好了,rolling是開拍的意思,相當於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