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

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09-13 03:35:16

『壹』 用傳播學知識5W模式分析案例

摘要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動,因為它最早明確地將傳播過程劃分為5個部分或者要素,並且相對應地限定了5個研究領域,有效地描述了傳播和規劃了傳播學研究。 對它的批評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1、這個模式將傳播視作勸服性過程,認為傳播是傳播者打算影響接受者,並且總能取得一定效果——對此人們表示理解,因為拉斯韋爾是從研究政治傳播和宣傳的角度進入傳播學的; 2、這個模式忽略了反饋; 3、這個模式忽略了傳播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影響; 4、將傳播劃分為5個部分,忽略了傳播行為的復雜性;同時將研究領域劃分為5個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間的關聯——事實上,傳播在不斷進行,很難獨立出一個具體和單一的傳播行為。

『貳』 5w模式的概述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廣告而言,拉斯維爾對定義的五項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五要素構成了廣告運動的全部內容。這五個W對廣告效果之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對每一個要素的把握是廣告運動能否成功的基礎。
1.傳播者——控制分析
傳播者是傳播活動的起點,也是傳播活動的中心之一。大眾傳播中傳播者可以是個人,即編輯、記者、導演、主持人、製作人等等,他們是組織化了的職業傳播者,他們製作、傳播信息。傳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組織,如報社、電台、電視台、出版社、電影公司等。
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負責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與傳播信息。他們被稱為「把關人」,他們的這種行為被稱為「把關」。這一概念由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他於1947年發表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書中首先提出。盧因認為:信息的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這些把關人負責把關,過濾信息的進出流通。把關人的把關並非個體行為,它要受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信息、組織、受眾、技術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種觀點集中強調了傳播者在社會大眾傳播早期的主導地位。
在傳播者製作、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控制著傳播內容,而他們又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又受到所在社會的基本制度對他們的控制,他們本身也是社會控制手段之一。因此,對傳播者的研究又稱控制分析。
2.信息——內容分析
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的中心。它包括特定內容和傳播方式兩部分。傳播內容是在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這種內容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信息,而是指所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給受眾的信息。審視大眾傳播的內容,其共性有下面4點。
(1)綜合性:無論是最初的大眾化傳播還是專業化轉變之後,從整個媒介的內容體系而言,綜合性一直都是其核心特徵,且日漸強勢,因為越是專業化分工,就越需要各專業媒介的社會整合。
(2)公開性:大眾傳播的內容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因而它必然是公開的,不具有隱蔽性;不過,傳播目的不同,有時可以通過特殊的傳播方式與手段,對公開性進行調整,或強化或淡化。
(3)開放性:大眾傳播的內容是連續不斷地進入與輸出的,因而它是變化的、開放的系統。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適時變化調整。
(4)大眾性:大眾傳播內容以大眾為自己的訴求對象。因而傳播內容在訴求點、訴求方式、訴求時間與空間等方面要適應大眾的接收。這在大眾化傳播時代較為明顯,當大眾傳播向專業化、分眾化方向轉變時,大眾概念的外延逐漸在縮小,此時的大眾更多的是針對分眾後的群體。
因此,要實現有效的信息傳播,就要掌握傳播內容的生產、流動與分析、研究,亦即相應的內容分析的環節。內容分析是為了調查與研究內容與傳、受雙方的關系,此中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基本作用都是相同的,這對傳播者把握傳播內容及其社會意義有重要的價值。
3.媒介——媒介分析
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於事物的運動過程中。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在其經典著作《傳播學概論》中提到:「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面向大眾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我們可以稱之為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書籍等。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是新聞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志、廣播、電視等。
與此相對應的研究環節即媒介分析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傳播研究領域的重點,並且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其研究主要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進行:通過分析微觀媒介個體的本體特徵,以更好地駕馭和使用這種媒介;通過分析宏觀的媒介整體生存環境,可以從中發現傳播媒介如何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需要,以實現其價值。這也是本書在研究第五媒體的相關問題時所採用的一個整體的脈絡,即通過結構性的解析,既分析其本體的規律及特徵,又從總體上看其對整個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並以此為出發點尋找其未來走向。
在傳統的傳播學研究領域中,對大眾傳播媒介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
(1)媒介的傳播手段:是指媒介是用什麼來傳播信息的,即用什麼傳播符號。這是區別媒介的根本,也是認識媒介特點的出發點;
(2)媒介的時效性:不同的傳播媒介在其信息傳播速度上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
(3)媒介的持久性:是指媒介保存信息以足夠時間與受眾接觸的特性,與時效性性成反比,同時也因不同媒介而各不相同;
(4)受眾參與媒介的程度:受眾是帶有目的和參與意識主動使用媒介的。受眾對媒介的參與主要指受眾在接觸和使用媒介的介入程度。受眾參與程度不同,媒介也會有所不同。
從以上四個方面研究傳播媒介可以比較全面地從根本上認識傳播媒介的特點和規律。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尤其是進入網路時代之後,對傳播媒介的研究角度也在不斷調整,但對其基本特徵的把握仍然是最關鍵的。
4.接受者——受眾分析
接受者又稱受眾,是主動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傳播者和傳播活動的反饋源,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在傳播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中,傳播者和受傳者相對存在,一定條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換,且二者主要在面對面的環境下完成傳播行為,可以及時反饋並調整傳播內容和方式;而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受眾即受傳者或閱聽者,是對社會總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具體可以包括報刊書籍的作者、廣播的聽眾、電影戲劇的觀眾。他們能夠決定一個傳播內容、一個傳播媒介,甚至傳播者本身的生存前景。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五媒體的出現,改變的不僅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角色定位和相互關系,它也前所未有地使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及大眾傳播這幾種傳播類型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對受眾問題的研究分析,主要圍繞與受眾的特點、受眾的行為動機、受眾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這幾個方面入手而展開。其中,有關傳授關系的研究頗為關鍵,圍繞著這一問題,傳播模式中各環節的相互關系也在不斷調整。
5.傳播效果——效果分析
所謂傳播效果的研究是指傳播者發出的信息經媒介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眾傳播在改變受眾固有立場、觀點上有多大威力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眾傳播對社會及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效果研究一直都是傳播研究領域中歷史最長、爭議最大、最有現實意義的環節。
1981年,美國傳播學家沃納·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傳播效果的研究軌跡作了概括性的總結,將其分為「槍彈論」、「有限效力論」、「適度效力論」、「強效力論」四個階段,並指出其呈螺旋狀前進的趨勢。這些都是理論性概括總結,是側重於對傳播學研究歷史進程的把握。這種宏觀的研究為傳播媒介的微觀效果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示性的觀點:如兩極傳播與輿論領袖的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創新與擴散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等等。這些理論都是在總結傳播現象之後建立理論模型並經過驗證的,最重要的是它們對傳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具體的傳播效果來看,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個人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身外的世界,受眾所希望獲得的國內國際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大多由大眾傳媒處獲得。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還將得到社會肯定的價值觀傳遞給了受眾,進一步加快了受眾的社會化進程。此外,大眾傳播媒介還對群體、社會和文化發生作用。總而言之,這種效果是長期和潛在的效果,受眾、傳媒和社會相互作用,彼此獨立而又統一、相互制約和促進著對方的發展。
[編輯]

『叄』 拉斯韋爾的5w模式是什麼樣的

5w模式是拉斯韋爾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中首次提出。這個模式的基本內容是:「描述傳播行為的一個簡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個問題:誰傳播,說了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對誰說,產生什麼效果。

5w模式正確指明了傳播學研究的主攻方向,使傳播學主力軍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整個傳播科學的發展奠定深厚扎實的基礎。

(3)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擴展閱讀

5w模式的提出在建構傳播過程的時間順序和是具有合理性。這個模式闡釋了傳播的主要環節,詳細科學的分解了大眾傳播的過程,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范圍和五大基本領域,即「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效果分析」。

拉斯韋爾的5w模式描述的是一個線性傳播過程,其必然帶有線性模式的必然缺陷。這個模式是單向的、缺少一定的反饋過程,更是缺少對傳播環境的注意。這個模式的提出是在美國戰時宣傳研究最為鼎盛時期,帶有一定的政治傳播的宣傳模式,含有傳者中心論的控制觀念。

『肆』 從傳播學角度寫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意義等

1、傳播學要求傳播信息具有廣度也就是覆蓋率要高,通過電影我們可以有效擴大傳播面,提高傳播的速度,從而促進英語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2、傳播學最基本的理論是拉斯韋爾的5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誰 說什麼 通過什麼渠道 給誰 取得什麼效果
傳播者 訊息 媒介 受眾 效果分析
在電影英語教學中,傳播者就是電影放映著和電影英語教學的推廣者,媒介就是電影,受眾就是觀看電影和參與電影英語學習的人,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這種利用電影來推廣英語教學的作用就在於充分利用了傳播的學的5W模式讓傳播更具體,更系統因此取得的效果是直觀的也是5W傳播的模式的終結(With what effect)
3、傳播學內容也相對較廣一些,裡麵包括很多層次的東西,像傳播學與社會學的關系我們發現電影英語教學不單單是在推廣英語教學,而且通過電影可以讓人在學習更多層面的東西包括西方國家的社會學,社會關系,社會倫理變革等層面的東西;傳播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傳播學與新聞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都可以在這些方面分析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這都是我自己總結的不是太好,因為畢竟傳播學的理論畢業後我都沒再看過,因此還是希望你先了解下傳播學再分析你的論文,最好能從第二點也就是拉斯韋爾的5W模式的角度進行分析。給你幾個網址http://ke..com/view/41084.htm 另一個http://blog.donews.com/communication/archive/2004/10/06/120952.aspx

『伍』 拉斯韋爾的5w模式

是由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信息。這里的符號可以是語言符號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

拉斯韋爾把宣傳看作是一種社會傳播行為,在浩瀚的社會傳播行為中拉斯韋爾認為宣傳的中介物是重要的符號(具體而言就是故事、謠言、報道、圖片等符號,一戰中所使用的宣傳符號就是拉斯韋爾的研究重點之一)。

拉式定義的第二要素就是宣傳目的,即控制意見。一方面控制意見是拉斯韋爾深入研究一戰宣傳後,對各國戰時宣傳目的的總結。另一方面控制意見揭示了宣傳的性質,是宣傳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最大的不同,這也是區別宣傳與新聞、輿論公關的關鍵所在。

(5)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拉斯韋爾5W模式的提出在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模式第一次將人們每天從事卻又闡釋不清的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由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

實際上後來大眾傳播學研究的五大領域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著5w模式的這條思路形成的。

當然作為早期的過程模式,這個模式還是不完全的,這主要表現在屬於一個單向直線模式。拉斯韋爾雖然考慮到了受傳者的反應(效果),卻沒有提供一條反饋渠道,因而這種模式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

『陸』 「拉斯韋爾5w模式對傳播研究的貢獻是什麼」用傳播學理論說明這個現象的成因

現象說明情況:

其稱謂來自模式中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W」。這五個要素又構成了後來傳播學研究五個基本內容,即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這五個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1、「誰」就是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傳遞的任務。傳播者既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集體或專門的機構。

2、「說什麼」是指傳播的訊息內容,它是由一組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信息組合。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

3、「渠道」,是信息傳遞所必須經過的中介或藉助的物質載體。它可以是諸如信件、電話等人際之間的媒介,也可以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

4、「對誰」,就是受傳者或受眾。受眾是所有受傳者如讀者、聽眾、觀眾等的總稱,它是傳播的最終對象和目的地。

5、「效果」,是信息到達受眾後在其認知、情感、行為各層面所引起的反應。它是檢驗傳播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6)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擴展閱讀

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其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基本內容,影響極為深遠。

「5W」模式是: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

『柒』 5w模式的理論內容

1.廣告傳播的主題「誰」就是「個人或組織機構」,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一要素。廣告傳播必須明確廣告主,這是由於廣告傳播的目的和責任所決定的。作為商業廣告,其目的是向消費者傳播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信息。當消費者接受到這一信息後需要購買這種商品時,需要了解這是誰生產的;另外,廣告傳播是要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的,只有明確是誰發出的廣告傳播,才能真正明確責任。
2.廣告傳播的客體是「說什麼」,即「訊息」(或「信息」)。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二要素。信息具體是指思想觀念、感情、態度等等,這里的信息不是泛指任何方面的信息,而是限於廣告所「訴求」的信息。「訴求」就是「意欲傳播」。「意欲告訴受眾什麼」的意思。廣告主只有把訴求的信息傳播給受眾,才能實現廣告傳播的目的。
3.廣告傳播的第三個要素即「媒介」——所通過的渠道。
傳播媒介把信息轉化為「適當的符號形式」,只有經過這種轉換才可能實現跨越時空的傳播。這里「適當的符號形式」,意思是指廣告傳播通過特定的媒介或渠道,把信息或變成文字、圖像,或變成語言等符號形式,被傳播對象所接受。由於選擇了不同的媒介和渠道,則信息或者變成文字或者變成圖像也就會隨之相應地改變。
4.「受傳者」即「其他人或組織」,是指廣告傳播的對象,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或成為受眾。這是廣告傳播的第四個要素。
廣告傳播總是針對一定對象進行的。沒有對象的傳播是毫無意義的,即使傳播者不能具體確定接受其廣告信息的人在那裡,人數有多少,是哪些人,但這並不妨礙廣告傳播是針對某些人來進行的。事實上,廣告主在開始發起傳播活動時,總是以預想中的信息接受者為目標的。
5.「反饋」是指廣告活動不僅是一個信息傳播者向接受者發出信息的過程,還包括信息的接受以及由接受者作為反應的反饋過程在內,是傳播、接受、反饋活動的總和。這就是廣告傳播活動不應看成是一個單向的直線性的傳播,而是由接受者和反饋信息構成的一個不斷循環、發展、深化的連續而又完整的過程。
[編輯]

『捌』 大眾傳播學中的「5W模式」為什麼運用到廣告研究中,是怎麼運用的

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作為廣告實質上就是信息的傳播,不過在商業廣告之中通常是企業或者商品的信息的傳播,這樣的話,大眾傳播學的5W就和廣告的研究不謀而合了。

廣告的傳播和上面說的過程都是差不多,首先就要有個要傳消息的人,而在廣告之中則表現為廣告主。廣告的最終目的是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受著),使他購買企業的產品,最終促進銷售。這樣,就形成了對於如何能夠使廣告的信息為消費者理解,更能吸引他們,更能打動他們,又形成了廣告的傳播內容的研究
而信息是個無形的物體,就應該有個物質的載體,這就形成了媒體,傳統的為大眾傳媒。因為載體的不同,會對信息的傳播產生不用的影響,而且在現實之中,利用不同的媒介的成本也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對於廣告媒介的特點、組合、優化、使用時間的研究。

而在廣告的兩端,傳者和受者,又需要研究。首先是廣告主的意圖,於是就產生了廣告的策劃學。它是教人如何利用企業本有的資料和調查的資料去分析應該傳播什麼信息,要達到的目的。
而消費者,也需要研究她的購買行為和動機,好讓廣告的發布更能引起消費者的眼球,滿足他們對於信息的需要。

廣告的效果也需要研究,一方面要知道發布的信息取得了什麼的效果,也可以為下次選擇做參考,於是又產生了廣告的調查研究。

『玖』 拉斯維爾提出的「5W」理論究竟指什麼

拉斯維爾提出的「5W」理論指: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
美國學者H·拉斯維爾於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並按照一定結構順序將它們排列,形成了後來人們稱之「五W模式」或「拉斯維爾程式」的過程模式。這五個W分別是英語中五個疑問代詞的第一個字母,即:
Who (誰) Says What (說了什麼) In Which Channel (通過什麼渠道) To Whom (向誰說) With What Effect (有什麼效果)。
「5W」理論的內容為:
1.廣告傳播的主體「誰」就是「個人或組織機構」,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一要素。廣告傳播必須明確廣告主,這是由於廣告傳播的目的和責任所決定的。作為商業廣告,其目的是向消費者傳播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信息。當消費者接受到這一信息後需要購買這種商品時,需要了解這是誰生產的;另外,廣告傳播是要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的,只有明確是誰發出的廣告傳播,才能真正明確責任。
2.廣告傳播的客體是「說什麼」,即「訊息」(或「信息」)。這是廣告傳播的第二要素。信息具體是指思想觀念、感情、態度等等,這里的信息不是泛指任何方面的信息,而是限於廣告所「訴求」的信息。「訴求」就是「意欲傳播」。「意欲告訴受眾什麼」的意思。廣告主只有把訴求的信息傳播給受眾,才能實現廣告傳播的目的。
3.廣告傳播的第三個要素即「媒介」——所通過的渠道。
傳播媒介把信息轉化為「適當的符號形式」,只有經過這種轉換才可能實現跨越時空的傳播。這里「適當的符號形式」,意思是指廣告傳播通過特定的媒介或渠道,把信息或變成文字、圖像,或變成語言等符號形式,被傳播對象所接受。由於選擇了不同的媒介和渠道,則信息或者變成文字或者變成圖像也就會隨之相應地改變。
4.「受傳者」即「其他人或組織」,是指廣告傳播的對象,也就是信息的接受者或成為受眾。這是廣告傳播的第四個要素。
廣告傳播總是針對一定對象進行的。沒有對象的傳播是毫無意義的,即使傳播者不能具體確定接受其廣告信息的人在那裡,人數有多少,是哪些人,但這並不妨礙廣告傳播是針對某些人來進行的。事實上,廣告主在開始發起傳播活動時,總是以預想中的信息接受者為目標的。
5.「反饋」是指廣告活動不僅是一個信息傳播者向接受者發出信息的過程,還包括信息的接受以及由接受者作為反應的反饋過程在內,是傳播、接受、反饋活動的總和。這就是廣告傳播活動不應看成是一個單向的直線性的傳播,而是由接受者和反饋信息構成的一個不斷循環、發展、深化的連續而又完整的過程。

『拾』 簡述拉斯維爾的「5W」模式

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明確提出「5W模式」,即誰(who)、說什麼(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說、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換言之是傳播者、訊息、媒介、受傳者、反饋。

1、傳播者

傳播者是傳播活動的起點,也是傳播活動的中心之一。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負責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與傳播信息。他們被稱為把關人,這種行為被稱為把關。把關人的把關並非個體行為,要受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信息、組織、受眾、技術及個人因素影響。

2、信息

傳播內容是傳播活動的中心。它包括特定內容和傳播方式兩部分。傳播內容是在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這種內容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信息,而是指所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給受眾的信息。實現有效的信息傳播,就要掌握傳播內容的生產、流動與分析、研究,亦即相應的內容分析的環節。

3、媒介

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傳播行為得以實現的物質手段。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於事物的運動過程中。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

4、受傳者

是主動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傳播者和傳播活動的反饋源,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在傳播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中,傳播者和受傳者相對存在,二者主要在面對面的環境下完成傳播行為,可以及時反饋並調整傳播內容和方式。

5、傳播效果

傳播者發出的信息經媒介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眾傳播在改變受眾固有立場、觀點上有多大威力這一方面,但也涉及了大眾傳播對社會及文化所造成的影響。

(10)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擴展閱讀:

哈羅德·拉斯韋爾於1932年提出並經過16年修正、補充而成的5W傳播模式,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范圍和基本內容,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

通過5W傳播模式正確地指明了傳播學研究戰略的主攻方向,使傳播學界的主力軍在近半個世紀里,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為整個傳播科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深厚、扎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5w模式怎麼應用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媽打貞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75
好看的兔子電影下載 瀏覽:745
美團怎麼點電影 瀏覽:168
看電影包場大概要花多少 瀏覽:899
搞笑大電影免費收看 瀏覽:357
關於青春音樂的英文電影有哪些歌 瀏覽:738
封神榜妖滅免費影院看電影 瀏覽:636
周星馳哪個電影好看嗎 瀏覽:930
獨立電影怎麼找 瀏覽:364
日本限制好看電影有哪些 瀏覽:378
2017芭比電影有哪些 瀏覽:356
天天看高清免費高清電影 瀏覽:228
電影外星人爆發講的是什麼 瀏覽:296
龍館古墓電影免費 瀏覽:824
昆明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856
大電影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738
好看的驚險刺激類電影 瀏覽:743
一號目標電影免費電影 瀏覽:679
愛奇藝電影英文電影如何 瀏覽:442
愛奇藝電影怎麼錄製片段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