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徽銅陵市有幾家電影院啊,在什麼位置呢,現在還放映新片子嗎,規模怎麼樣啊
准確說只有一家 :人民電影院。放新片,才裝潢,各方面都不錯。有2個放映廳,小廳100多從,大廳能做 400左右。以前有個 五松山劇院 現在改成夜場的形式了
㈡ 你們誰在電影院上過班,上班感覺怎麼樣待遇好嗎
我是在讀大學生在電影院做過兼職,那是一個較大型的電影院,倒班人員很多,往往湊不夠工時,所以工資也經常拿不到。不過能看到很多正在上映的熱門電影。
㈢ 在電影院工作怎麼樣呢!
從部門的角度說:
服務部:分為場務(服務員和小賣部銷售)和票務(售票員)。
業務部:有不同的分工,有負責團體票和包場的,有負責排片和宣傳的,等等。
機務部:放映員,有的影院還虛設一個所謂保養機器的。
財務部:會計,出納。
辦公室:大經理和大助理的辦公地點。
在多幾句嘴:
如果他們叫你去面試了,證明他們已經從簡歷的角度肯定了你,他們會根據他們對你和這些職位的理解給你安排崗位。但求職是所謂的雙向選擇,你可以根據你的性格選適合自己的崗位,就算他們給你安排的職位不太滿意,如果想在影院干,就先干著,慢慢的發揮,往自己喜歡的崗位移動。電影院經營和管理相對簡單,因為幾乎沒什麼創造性(不包括宣傳)。周而復始就那點工作, 想掙大錢?沒有。只是不乏味(不包括財務),總有新電影上映,就看你是不是喜歡電影了。最後再廢句話,在我見過的電影市場里的人中,有不少官員和經營者甚至是技術類的人,都有點愛故弄玄虛,我絕不胡說。最最後,祝順利
望採納~
㈣ 安慶的電影院有幾個,哪個好啊
我知道的有4個,人民劇院、環藝影院、新光電影院還有一個在電視上做過廣告,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我認為環藝挺好的,是3D電影(當然也有不是3D的),人民劇院在人少的天不會開空調,新光電影院就很小的時候去過,不知道現在怎樣了。
㈤ 安徽安慶市有幾家電影院啊,在什麼位置呢,現在還放映新片子嗎,規模怎麼樣啊
額······人民路有一家人民劇院,還有星光電影院,額,還有個記不得叫什麼啦,人民劇院規模大一些,我們學校帶我們看電影或演出什麼的都去那裡。大概可以做兩三千人,片子都挺新的!不過沒什麼人看電影,平時大概一場電影二十多人看······不過如果談戀愛的話是很有看空間滴!位子也可以隨便坐。旁邊還賣小吃和服裝什麼的,一下公共汽車就可以看見了,不過邊上有兩個車站,一個是人民劇院下,還有一個是市立醫院下(其實相差也就3分鍾的路)。
㈥ 樅陽在哪有什麼特色
新中國建立後,財稅金融方面不斷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縣財政收入突破2000萬元大關,其中稅收為1300餘萬元;金融機構有支行4個,其所屬營業部、信用社遍及城鄉,另有保險支公司1個;城鎮儲蓄余額5138萬元,農村儲蓄余額4115.7萬元。
隨著農、工、商貿各業的振興,交通、郵電事業日新月異。至1989年止,縣有公路46條,總長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條、縣道11條、鄉道30條。全縣除江心洲外,各鄉鎮均已通車。全縣426個行政村全部通郵;有19個局、所可辦電報和國際、國內長途電話業務;縣城擁有市話500門,磁石總機5台、出局電纜800對;農村電話交換機總容量900門,桿路總長515公里。
(五)
樅陽人歷來重文尚讀,「窮不丟書」為老祖宗的訓誡。
明代,理學大師方學漸在樅川首倡講學之風,二十年如一日,先後從學者上千人,學業有成者比比皆是;童自澄在樅陽鎮創建輔仁館,大興讀書之風,莘莘學子遍及鄉里。清代,劉大櫆先授徒於陳家洲,辭官歸里後講學於樅陽,培養了一批後起之秀。據舊志記載,明清之際,今樅、桐兩縣有進士240名、舉人640名、貢生509名。清末民初,提倡新學,一批有識之士在縣境大辦學堂,其中吳汝綸創辦桐城學堂,童鑒泉創辦樅陽公立小學,吳芝瑛捐辦鞠隱國民小學堂,倪梅軒創辦化俗女子學堂,李光炯創辦宏實小學,疏孟濤創辦南陽疏束氏高等小學,房秩五創辦浮山公學等等。據初步統計,30年代以前,留學國外的就有31人。新中國建立後,教育之花盛開樅陽大地,讀書之聲處處可聞。1989年,全縣小學教育已經普及,普通中學已有67所,此外還有職高、師范和衛校。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樅陽縣每年升入高等學校和高中專的人數均在四五百人之間。1989年,在異國他鄉求學的尚有30餘人。
樅陽縣是桐城派的故鄉。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與清王朝整個朝代相始終,前後綿延200餘年。它遵奉程、朱道統,承繼秦漢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統,結為門戶,世代相傳,其傳人幾及全國,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久,為中國文學史所僅見。它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受樅陽明代文風的薰染,其祖師爺及後起之秀,大多生長在今樅陽這塊土地上:方以智、錢田間開創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論基礎,劉大櫆承上啟下發展了桐城派的文論,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論體系,吳汝綸、劉開、姚瑩成為桐城派後期的傑出人物。他們師徒相傳,著書立說,佳作宏富,形成了龐大的作家群體,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的盛譽。
民國年間,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樅陽學子有的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有的走向革命根據地,從事革命文藝的創作。其中朱光潛,方東美博採中西文化之長,在美學、哲學領域中獨領風騷,其著作享譽全球;黃鎮在長征途中創作了大量鼓舞士氣的革命畫作,後結集出版了《長征畫集》,人們稱之為「長征片斷史詩」。
新中國建立後,縣文學藝術事業日益繁榮,縣黃梅劇團蜚聲大江南北,民歌創作譽滿詩壇,文學作品不斷發表,一批文藝新人正在茁壯成長。1989年,全縣有電影放映單位63個、文化館站13個、文物管理所1個、圖書館74個;廣播站遍及鄉鎮,電視機已走進千家萬戶。全縣從城鎮到農村,從兒童到老人,文化素質都有了較大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樅陽之所以有今天的燦爛文化,離不開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歷史上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涌現出許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清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他們在水利學、物理學、醫學、數學等領域中都卓有成就,對社會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當代科技領域里更是群星燦爛,慈雲桂成為「中國計算機之父」,汪旭光號稱「炸葯大王」,疏鬆桂點燃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倪皖蓀從事低溫聲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發現了「張衡礦」,陶善昌研製了國際首創閃電探測定位系統,他們的科研成就,均為世人所矚目。據初步統計,樅陽人現在國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級的專家就有100餘人。在縣內,1989年,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已有200餘人;科技興農、科技興漁、科技興廠已結出豐碩成果。
懸壺濟世、行醫賣葯,在樅陽大地上自古有之。在這塊土地上,名醫輩出,葯店如林。名醫古有餘霖、許麗京,今有查少農、疏元善、湯春生等;醫學名著有方以智的《醫學會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許麗京的《醫方新編》等等。1949年統計,全縣中葯店132家,中醫人員279人。1989年,全縣鄉以上醫療單位有60個,職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術職稱(副高以上的有26人)。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一般疑難病症可以不用出縣便能診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縣境傳統的群眾體育活動有舞燈、劃龍船和武術,其中「東鄉武術」源遠流長,享譽海內,歷史上曾出現「三十六名教」;而今到處興辦武館,武術之花開遍樅陽大地。新中國建立後,學校體育教學常抓不懈,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在歷次省市體育運動會上樅陽健兒均獲得較好成績,如蔡聲和在安徽省首屆運動會上奪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華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賽中,打破了省記錄,榮獲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賽中,獲得象棋組冠軍;1986年,吳衛鳳獲全國六運會女子柔道第三名,後在亞運會上又奪得銀牌。
樅陽縣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三面環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亞浮山」之稱的白雲崖,有何宰相讀書的青山石屋,還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動」的岱鰲山。浮山為安徽省級風景名勝區,以108洞和400餘塊古代摩崖石刻著稱於世,自古以來遊人絡繹不絕。縣境文物古跡眾多,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劉大櫆、姚鼐、錢田間、王勝、方學漸、阮鶚、吳應賓、吳汝綸、李光炯、房秩五、魯生等數十處之多;至於革命遺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築、館藏文物等等,更是難以枚舉。
樅陽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已經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過去。新中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樅陽人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與天斗,與地斗,使「窮山惡水」變成了「魚米之鄉」。而今,英雄的樅陽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正在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邁步奔向2l世紀。我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富饒、美麗、文明的樅陽將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㈦ 電影院效果怎麼樣。
音響立體聲好,看3D4D電影超爽。最好坐在中間靠後點的位置。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您!
㈧ 電影院工作不知怎樣,好乾嗎
無論什麼工作,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只要適應了,就不會有問題,並且在工作過程中,要虛心學習,不懂就問,這樣慢慢積累經驗,做起工作來就會得心應手。
㈨ 樅陽時代影城速度與激情7今天放映時間
您可以上美團找到相應影院並查詢放映時間
㈩ 縣級城市開電影院有前景嗎
大哥,先了解下國家廣電總局的條例你就知道
不是有錢就可開電影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