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特效製作流程
電影特效製作流程
電影特技作為電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旨在為觀眾營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視覺盛宴,給觀眾們真切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特效製作流程,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特效的兩個種類
電影特效是一個泛泛稱謂,如果從專業角度繼續細分的話可以分為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和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這兩者的解釋如下:
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視覺效果代指不能依靠攝影技術完成的後期特技,基本以計算機生成圖像為主,換句話說就是在拍攝現場不能得到的效果,具體包含三維圖像(虛擬角色、三維場景、火焰海水煙塵等模擬等)、二維圖像(數字繪景、鋼絲擦除、多層合成等)。
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指在拍攝現場使用的用於實現某些效果的特殊手段,被攝影機記錄並成像,具體有小模型拍攝、逐格動畫、背景放映合成、藍綠幕技術、遮片繪畫、特殊化妝、威亞技術、自動化機械模型、運動控制技術、爆炸、人工降雨、煙火、汽車特技等等。在現代電影製作中,特殊效果技術和視覺效果技術聯合使用密不可分,而且分界線也不是非常清晰了。比如藍綠幕和威亞技術都需要依靠電腦軟體的擦除,是聯動的技術手段。
特效電影製作流程
鑒於特效電影製作分工更細,先引入流程圖以示意。
R&D(研發):在大型特效電影製作中,研發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很多效果的實現都要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就需要研發部門的研發了,要麼它們能夠增強現有工具的功能,要麼是之前沒有過的新型工具。電影特效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不斷推進視覺的真實感及表現能力,也就需要不斷的進行技術的研發。研發部門的構成以科學家、程序員、數學家為主,為現有的特效製作軟體,比如Maya、Nuke等提供插件,或者是一些獨立的軟體。比如,在《返老還童》中為了製作出假以亂真的虛擬人物的面部表情,研發部門依據面部編碼理論開發了新的面部表情動畫控制插件,安裝於Maya面板下,再比如《阿凡達》因為大量採用表演捕捉的虛擬角色動畫方式,在捕捉現場使用了新開發的虛擬攝影機能夠觀看到初步合成的效果。
技術試驗:技術試驗階段是向投資方、製片人、導演等展示特效製作部門的整合製作能力,或者是某種新技術所能達到的效果,或者是效果的影像風格等。這個階段要使得客戶相信他們所需要的效果是可以完成的,通常由經驗最豐富的藝術家或者技術人員來完成技術試驗片。
概念設計:這個階段導演會集合美術指導、攝影指導、特效指導等影片重要創作人員集體商定,具體實施由概念設計師完成,概念設計將以精美細致的彩繪圖像來呈現影片的視覺風格,有時場景概念設計、角色概念設計、動物概念設計、植物概念設計、機甲概念設計、武器概念設計等等各需要在該領域精通的人士。這個創作過程會經常反復,以盡量減少實拍及製作中的曲折。等概念設計完成後,也會衍生出精細的製作圖用於計算機三維模型,實體模型的製作。
分鏡故事版:分鏡階段和概念設計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等概念設計完成後進行,此時的分鏡故事版和實拍電影的功用相同,用於拍攝製作流程安排的初步指導。在製作視覺預演故事版(動態故事版)的時候,這個分鏡故事板也可以精簡。
模型製作:模型的製作在前期製作階段開始,分為實體模型和數字模型,現在的大型特效電影需要低面數的模型用於視覺預演故事版的製作。概念設計後衍生的製作圖或者美術部門提供的實物是進行三維製作的標准,有時某些雕刻藝術家也會脫離概念部門而直接進行實體模型的製作,用於虛擬角色、重要道具等的製作提示或掃描。實體模型由三維製作人員製作出數字版本來。數字模型會製作出不同的面數級別,精細的高面數模型用於最終渲染,中級別模型用於動畫,低面數模型用於視覺預演。
視覺預演:視覺預演即動態故事板,系使用三維軟體將整個劇本或者手繪分鏡故事板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導演可以更加直接的預見到攝影機的調度方式、布景情況等,更加有利於指導現場拍攝及後期製作。視覺預演由動畫師以低面數模型製作,會調整不同的版本以供導演選擇。現場拍攝會嚴格執行視覺預演確定的構圖,運動等,但通常會有很大的出入。
參考圖片、資料:參考圖片、資料來源於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美術置景為實拍部分搭建的場景或者選擇的實地場景,及服裝、道具、小模型等。另一個是拍攝現場在拍攝的同時獲取的`相關資料。特效製作部門需要在開機時配合傳統拍攝方式進行現場拍攝指導,由視覺效果指導率領的團隊完成這個任務。視覺效果指導要為獲得正確的能夠進行後期加工的影像負責,除了提供建議,還需要擷取資料,比如用於建模的參考圖片、紋理繪制、打光的參考以及為數字繪景拍攝的資料等等。這些視覺參考信息將對特效製作極為有利,原則是只多不少。除了圖片,還需要記錄的是某些用於後期製作的關鍵數據,比如場景的尺寸、鏡頭跟蹤的輔助點信息、鏡頭的焦距、光圈等等。
三維模型掃描:除了圖片資料的收集,還需要對關鍵場景、道具、演員等進行三維掃描,有時對演員的掃描會在現場拍攝完成後進行,但涉及演員檔期的問題,通常在拍攝期間進行。三維掃描通常使用精密掃描設備(還有種基於圖像的建模方式,不需使用三維掃描儀)進行高精度模型的掃描,這種模型不能直接使用,會由建模人員繼續加工,製作出用於預演、動畫、渲染的不同版本。
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拍攝:在圖片資料的獲取時,有一種重要的能夠用於渲染軟體的"基於圖像的照明"的環境貼圖需要拍攝,即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使用魚眼鏡頭或者金屬反光球多角度拍攝,在修圖軟體中展開並拼接成全景圖,需要進行包圍曝光拍攝低動態范圍合成高動態范圍圖像。
底片掃描:現場拍攝完成後,按照實拍電影的製作工藝進行沖洗、轉磁、聲音製作等環節,這些環節與特效製作同時開展,不再對前文所述的內容重復了。當導演及剪輯師確定鏡頭後,底片掃描文件交由特效部門開始特效製作。大部分電影會掃描成2K(2048x1556)的解析度的LOG圖像格式以保留盡可能多的圖像細節。如果是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那麼數據文件需要進行轉碼處理,轉換成適宜特效加工的格式。
畫面初級校色:畫面初級校色指將掃描好的底片文件或者轉碼好的數字底片文件進行初步校色,以使得鏡頭與鏡頭間的色調、曝光度等能夠銜接。而影片的創作性質的調色將會在影片的特效製作完成後由攝影指導及調色師在調色車間進行。畫面初級校色只不過是為特效製作服務的。
畫面修復:此項針對膠片拍攝的項目,因膠片的沖洗是化學工藝,難免會出現臟點、劃痕、灰塵等痕跡,在進入特效製作系統前,需要專門的部門及工作人員對臟點進行畫面的修復。有些電影項目還會進行降噪,以降低膠片或者數字攝影機拍攝的文件的顆粒度。
裝配:裝配的過程需求技術極為復雜,要求裝配師深刻理解運動的物理過程及運動各部分間的相互影響。比如動物體的裝配需要處理骨骼的層級關系、肌肉、皮膚的相互影響。骨骼裝配完成後由動畫師進行測試,必要時需要反復修改並添加新的控制項來得到更好的效果。
動作捕捉:對於特效電影,動作捕捉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在《阿凡達》之前,動作捕捉以形體動作捕捉為主,通常用於中遠景的虛擬角色演員的動畫製作,或者如恐龍、大猩猩等怪物生物的動畫製作。比如《泰坦尼克號》甲板上的人群,《蜘蛛俠》中在空中彈跳的蜘蛛俠,及《金剛》中栩栩如生的大金剛,後來《返老還童》嘗試製作高度模擬的人物的面部表情,達到假以亂真的地步,動作捕捉的技術開始朝著被詹姆斯.卡梅隆稱作「表演捕捉」的方向前進,在《阿凡達》的拍攝中,為了製作出更加逼真的人物面部的動畫,使用專門的攝像機拍攝人物面部表演,記錄圖像用於動畫的製作。
運動跟蹤匹配:鏡頭跟蹤在底片掃描完成後即應開始,首先做的是鏡頭軌跡反求,使用諸如BOUJOU、PFTRACK等三維跟蹤軟體,在拍攝現場記錄的鏡頭的參數此時就派上了很大用場,通常軟體的默認跟蹤功能不能應付高難度的鏡頭運動,還需要跟蹤人員的手工的參數調整或者使用新開發的針對項目的跟蹤軟體。精確的鏡頭跟蹤完成後,攝影機軌跡會被送入三維軟體或二維合成軟體。除了鏡頭軌跡的反求,還需要進行物體(角色、道具等)的運動軌跡跟蹤,比如如果要給湯姆.漢克斯的腦袋上安裝一對三維製作的犄角,就需要對鏡頭中的湯姆漢克斯的身體運動做跟蹤,並把他的運動數據賦予三維犄角,這樣才能使得二者的運動匹配在一起。
模型動畫:動畫是將裝配好的虛擬元素按照敘事的需求進行動態表情、形體運動、物理運動等的製作。虛擬元素代指角色、生物體、機械裝置等。動畫師使用中級精度的模型進行,這種模型既能讓動畫師做到足夠的精確,又能防止過多的面數細節帶來的工作速度減慢。動畫調整完成後,通常不需要帶有光影材質的渲染,直接用灰色的模型動畫向導演、特效指導等人展示即可,動畫的調整過程也會修改多次。
效果動畫:效果動畫系指使用模擬方式生成的動畫,包含三個大類:粒子、剛體柔體動力學和流體。進行各項模擬除了需要反求出的虛擬攝影機外,還需要包含動畫好的虛擬元素所處的三維場景,這些都是進行模擬的基礎。比如,要製作某個人著火的鏡頭,就需要先製作一個人物角色的粗略模型,並調整出模型動畫,這樣進行效果模擬的人員就可以利用模型作為發射火焰的發射體,而且這個低面數模型同時也為渲染出的火焰動畫提供了遮罩,以為後面更為精細的合成提供良好的基礎。
紋理貼圖:模型需要紋理貼圖才能呈現出真實感,紋理貼圖的范圍不只是包含色彩細節,還有置換貼圖、法線貼圖等用於增強模型形體細節的貼圖。貼圖需要經過動畫師的測試,以修正扭曲、拉伸等問題。此時收集的圖片資料就派上了用場,材質師會利用這些圖片按照模型拓撲結構繪制固有色、高光貼圖、反射貼圖、凹凸貼圖等,貼圖的解析度要足夠大,有時甚至達到8K像素以上才能在攝影機靠近模型的時候不出現問題。
材質受光研究:這一階段將綜合材質、貼圖、光照來研究模型渲染後呈現出來的觀感,比如高光屬性、反射屬性、粗糙度、透射度、發光度等等表面細節。模型賦予材質後經過渲染要和實際的物體極為接近,達到「照片級」渲染水平。如果自然界不存在該模型,比如怪物,那麼材質人員就需要和導演、視覺效果指導來決定該物體應該呈現的觀感,材質部門通常需要和研發部門密切配合研究某種新型材質或改進現有材質。
打光及渲染:在動畫及材質調整好後,燈光師開始為虛擬場景進行燈光設置及渲染。高動態范圍貼圖會在這一階段使用但通常需要添加額外的數字燈光以達到更高的真實度。燈光師會為一個場景或一個模型的渲染進行分通道渲染,並會在底片數據文件上做初步的合成測試,及至效果達標後,分層渲染的文件會提交合成部門進行合成。
遮罩分層Rotoscoping:實拍畫面需要仔細的分層,以使的虛擬合成元素能夠不露痕跡的添加入實拍畫面中去。比如需要一段真人演員和機器人的打鬥,在實拍時只有真人演員在布景中進行表演,對於這種素材就需要Rotoscoping處理,遮罩製作人員會逐幀按照真人演員的輪廓繪制遮罩,這樣真人演員就和背景分離了,然後就可以將三維軟體製作的機器人添加進入了。有些鏡頭在藍綠幕前拍攝,這種方式得到遮罩更加容易,所以在特效電影中藍綠幕的應用非常廣泛,但很多情況下沒有辦法使用藍綠幕,那麼只好在後期逐幀的繪制遮罩了。
元素實拍:全部使用CG軟體進行自然物質的模擬未必是個好主意,像煙、水花、灰塵等等,如果使用在黑背景、藍綠幕前拍攝進行獲取的方式或許更好。除了這些,有些使用小模型製作的道具、局部布景也可以使用實拍來獲得。這些元素由特效製作部門下的特效攝影部門進行實拍獲取,在經過若干項目後,會組建起來一個素材庫,這樣製作人員就可以輕松的獲得這些元素而不必為如何用程序來模擬它們而費腦筋了。
合成:合成是特效鏡頭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所有其他部門的工作成果將在此時整合。合成師將利用合成軟體的各項功能以使各個CG元素真實自然的合成在一起,不能顯露合成的痕跡。合成師要充分了解鏡頭和畫面的構成原理。數字繪景師的工作也隸屬這個階段,他將利用其他部門提供的CG元素結合拍攝現場獲得的圖片資料進行背景的繪制。合成工作完成後,鏡頭將送交特效指導或導演進行商討及交流,這個過程可能會反復很多次。
輸出:最終的輸出要使用和底片掃描文件(或數據轉碼文件)同樣的格式,特效鏡頭要和實拍無特效鏡頭整裝後提交給數字中間片校色部門進行統一校色,後續工藝和實拍電影相同。
;❷ 阿凡達用的什麼技術
全程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完成,實現動作捕捉技術在電影中的完美結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阿凡達》中的懸浮山,創意來源於哈利路亞山。導演卡梅隆表示,哈利路亞山確實很中國,因為靈感來自哈利路亞山,他們只是把哈利路亞山抬到了空中而已。劇組還專門派人到中國采景,最後組成動畫。
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這就是《阿凡達》。
(2)阿凡達的電影特效都是怎麼做的擴展閱讀
雖然影片裡面根本沒有說明過故事發生的年份是哪一年,但根據主角傑克·薩利所錄制的視頻日誌里,左下角的時間所顯示,故事發生於2154年的5月-8月。
在英國,為了防止《阿凡達》在上映之前泄密,電影膠片的運送途中被分為兩個部分,代號是Redbird。1-5卷先運到英國,等1-5卷膠片到了英國之後,才開始運送剩下的6-10卷。
納威人的語言比較靠近澳大利亞口音,所以來自澳大利亞的薩姆·沃辛頓能夠更容易的學會這門沒啥人用的原創語言。
納威人的身體主色調是藍色,這是因為一個傳說的印度宗教里,神的顏色都是以藍色為主,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本人很喜歡藍色。
❸ 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
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
特效電影在熒幕前一直都備受觀眾注視,它以自己獨特的視覺藝術和精湛的創作技藝贏得觀眾的熱捧。特效片段,是許多科幻巨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憑靠它可以升華整部電影的欣賞水平。下面給大家介紹電影特效合成製作流程,歡迎閱讀!
R&D(研發):在大型特效電影製作中,研發占據主要地位。很多效果的實現都要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就需要研發部門的研發了,可以在其基礎上改造或是另外製作。研發部門人員以科學家、程序員、數學家為主,為現有的特效製作軟體,比如Maya、Nuke等提供插件,或者是一些獨立的軟體來不斷的進行技術的研發。比如《阿凡達》因為大量採用表演捕捉的虛擬角色動畫方式,在捕捉現場使用了新開發的虛擬攝影機能夠觀看到初步合成的效果。
技術試驗:這個階段是向投資方、製片人、導演等展示特效製作部門的總體製作能力,使得客戶相信他們所需要的效果是可以完成的,除此之外,還展示某種新技術的效果、影像風格等。這個階段通常由經驗最豐富的技術人員來完成試片。
概念設計:這個階段由導演、美術指導、攝影指導、特效指導等技術人員共同商定,由概念設計師以精美細致的彩繪圖像來呈現影片的視覺風格,不同概念的設計都要找該領域精通的人士來完成,創作過程繁復。待概念設計完成後,會衍生出精細的製作圖用於計算機三維模型,實體模型的製作。
分鏡故事版:分鏡階段可以與概念設計同時進行,也可以推後進行。分鏡故事版和實拍電影的功用相同,都是對拍攝製作流程安排的初步指導。在製作視覺預演故事版(動態故事版)的時候,這個分鏡故事版也可以精簡。
模型製作:模型分為實體模型和數字模型。實體模型由三維製作人員製作出數字版本,數字模型會製作出不同的面數級別,精細的高面數模型用於最終渲染,中級的模型用於動畫,低面數模型用來視覺預演。現在的大型特效電影需要低面數的模型用於視覺預演故事版的製作。概念設計後製作的圖或者美術部門提供的實物都是進行三維製作的標准,有時也可以直接進行實體模型的製作,用於虛擬角色、重要道具等的製作提示或掃描。
視覺預演:即動態故事版,通過運用三維軟體將整個劇本或者手繪分鏡故事版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導演藉此可以直接預見攝影機的調度方式、布景情況等,這更有利於現場拍攝指導和後期製作。
三維模型掃描:三維掃描指的是使用精密掃描儀器進行高精度模型掃描,還有一種方式是種基於圖像的建模方式,不需使用三維掃描儀。但這種模型不能直接使用,建模人員會繼續加工,製作出用於預演、動畫、渲染的不同版本。
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拍攝:在獲取圖片資料時,用於渲染軟體的「基於圖像的照明」的高動態范圍環境貼圖需要使用魚眼鏡頭或者金屬反光球進行多角度拍攝,並在修圖軟體中展開,拼接成全景圖,還需要進行包圍曝光拍攝低動態范圍合成的高動態范圍圖像。
底片掃描:現場拍攝完畢,當導演及剪輯師確定鏡頭後,特效部門開始對底片掃描文件進行特效製作。大部分電影會被掃描成2K(2048x1556)解析度的LOG圖像格式,盡可能多的保留圖像細節。如果是使用數字攝影機拍攝,那麼數據文件需要轉碼,轉換成適宜特效加工的格式。
畫面初級校色:指的是對掃描好的底片文件或者轉碼完畢的數字底片文件進行初步校色,使得鏡頭與鏡頭間的色調、曝光度等能夠進行銜接。而影片的創作性質的調色將會在影片的特效製作完成後由攝影指導及調色師在調色車間進行。
畫面修復:這是專指膠片拍攝的項目,因膠片的沖洗是化學工藝,難免會出現污點、劃痕等,在進入特效製作系統前,工作人員會對此進行畫面修復。有些電影項目還會進行降噪,以降低膠片或者數字攝影機拍攝文件的顆粒度。
裝配:裝配要求嚴格,需要裝配師深刻理解運動的物理過程以及運動時各關節間的相互影響。比如動物體的裝配需要處理骨骼的層級關系、肌肉、皮膚的相互影響。裝配完成後會由動畫師進行測試。
動作捕捉:特效電影中的重要環節。在《阿凡達》之前,動作捕捉以形體動作捕捉為主,通常用於中遠景的虛擬角色演員的動畫製作,或者如恐龍、大猩猩等怪物生物的動畫製作。後來《返老還童》嘗試製作高度模擬的人物面部表情,於是動作捕捉的技術開始朝著「表演捕捉」的方向進行。
運動跟蹤匹配:鏡頭跟蹤在底片掃描完成後立刻開始,首先做的是鏡頭軌跡反求,使用諸如BOUJOU、PFTRACK等三維跟蹤軟體,在拍攝現場記錄的鏡頭的參數此時就派上了很大用場,但軟體默認的跟蹤能否應付高難度的鏡頭運動,還需要跟蹤人員手工的參數調整或者使用新開發的針對項目的跟蹤軟體進行運作。精確的鏡頭跟蹤完成後,攝影機軌跡會被送入三維軟體或二維合成軟體。除了鏡頭軌跡的反求,還需要進行物體(角色、道具等)的運動軌跡跟蹤。
模型動畫:這一步,動畫師通常使用中級精度的模型進行演示。動畫調整完成後,通常不需要帶有光影材質的渲染,直接用灰色的模型動畫向導演、特效指導等人展示即可。
效果動畫:指的是使用模擬方式生成的動畫,包含粒子、剛體柔體動力學和流體。進行各項模擬除了需要反求出的虛擬攝影機外,還需要包含動畫好的'虛擬元素所處的三維場景。
紋理貼圖:模型只有通過紋理貼圖處理才能呈現出真實感,紋理貼圖的范圍包含色彩細節,置換貼圖、法線貼圖等用於增強模型形體細節的貼圖,然後經過動畫師的測試,修正扭曲、拉伸等問題。材質師會利用收集來的圖片資料按照模型拓撲結構繪制固有色、高光貼圖、反射貼圖、凹凸貼圖等,貼圖的解析度要足夠大,有時甚至達到8K像素以上才能確保攝影機靠近模型的時候不出現問題。
材質受光研究:這一階段將綜合材質、貼圖、光照來研究模型渲染後呈現出來的觀感,比如高光屬性、反射屬性、粗糙度、透射度、發光度等等表面細節。模型賦予材質後經過渲染要和實際的物體極為接近,達到「照片級」渲染水平。如果是自然界不存在的模型,那麼材質人員就需要和導演、視覺效果指導來決定該物體應該呈現的觀感。
打光及渲染:在動畫及材質調整好後,燈光師開始為虛擬場景進行燈光設置及渲染,為一個場景或一個模型的渲染進行分通道渲染,並會在底片數據文件上做初步的合成測試,及至效果達標後,分層渲染的文件才會提交合成部門進行合成。高動態范圍貼圖會在這一階段使用,但通常需要添加額外的數字燈光以達到更高的真實度。
遮罩分層Rotoscoping:實拍畫面需要仔細的分層,以使得虛擬合成元素完美地添加到實拍畫面中去。比如演員和機器人的打鬥片段,在實拍時只有演員在布景中進行表演,對於這種素材就需要用Rotoscoping處理,遮罩製作人員會逐幀按照真人演員的輪廓繪制遮罩,這樣真人演員就和背景分離了,然後用三維軟體製作的機器人添加進去。
元素實拍:全部使用CG軟體進行自然物質的模擬未必是個好主意。如果選擇在黑背景、藍綠幕前拍攝,進行獲取的方式或許更好。除了這些,有些使用小模型製作的道具、局部布景也可以使用實拍來獲得。經過若干項目後,會組建起來一個素材庫,方便製作人員獲取。
合成:是特效鏡頭製作的最後一步,所有部門的工作成果將在此整合。合成師在充分了解鏡頭和畫面的構成原理後利用合成軟體使各個CG元素真實自然的融合。數字繪景師的工作也隸屬這個階段,他將利用其他部門提供的CG元素結合拍攝現場獲得的圖片資料進行背景的繪制合成工作完成後,鏡頭就會送交給特效指導或導演以供評判。
輸出:最終的輸出要使用和底片掃描文件(或數據轉碼文件)同樣的格式,特效鏡頭要和實拍無特效鏡頭整裝後提交給數字中間片校色部門進行統一校色,後續工藝和實拍電影相同。
❹ 電影中的特效是怎麼做的
大型的電影特效都是用三維動畫軟體製作的,現在主流的三維軟體有:3DS
MAX
與
Maya
下面是我收藏的三維軟體介紹:
3DS
MAX是當前銷量最大的三維建模、動畫和渲染解決方案:優點是建模功能強大。
MAYA功能和使用方法同3D
MAX相似,具有布料系統、Paint渲染等功能,在某些方面的製作效果比其他同類軟體要好一些.
XSI
該軟體以製作非線性動畫功能而受到同行的認可,具有動力學效果模擬(粒子效果、衣服、頭發、皮毛)、紋理編輯器、實時Shader及
與Mental
Ray
V3.0集成的互動式渲染器等功能,因為製作了《木乃伊復活》、《侏羅紀公園》而倍受關注。
Shade這是由日本一家公司開發的,操作簡單,在日本本國銷量頗佳。
Lightwave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製作模型和動畫分為兩個程序,經常用來製作影視廣告等。
AutoCAD主要用於機械設計,支持3D。
Bryce是用來製作自然風景的軟體,操作簡單。
Poser是專門用來製作角色動畫的軟體,支持多種模型的輸出,可以彌補很多軟體在製作角色動畫上的缺陷。
Cool3D是製作文字動畫的軟體,經常用來製作片頭。
FaceGen專門用於製作高質量人頭的軟體。
DeepPaint3D
可以對3D模型直接著色。
SoftImage在影視廣告中經常使用。
❺ 《阿凡達》成本2.3億,特效1.5億,為什麼特效這么貴
其實很多影迷對於電影特效貴的理解,很多都是局限於電影畫面本身,甚至可能在一部分粉絲看來,這些特效貴就是單純的後期電腦製作貴而已,但實際上,對於電影特效貴的內容,遠遠不止有電腦後期製作這一點而已!
簡單來說,粗略羅列一下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就包含了:人工成本、時間成本(或技術成本)、軟體成本、硬體成本、其它投入等方面!這裡面每一個成本,對於一個完成的電影特效製作都是不可獲取的部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依照每個成本消耗,來細細聊一下。
4、為節省渲染時間,「渲染農場」操作了解一下;
就像咱們前面說的那樣,一部電影的特效,很多我們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實際上就這一眨眼的時間里的特效製作,所花費的經費就是天文數字,而這些特效鏡頭的製作背後,就是龐大的渲染伺服器的功勞結合,也就是我們說的「渲染農場」。
很多大型的特效製作公司都會在進行特效製作的時候,同時利用幾百上千台渲染伺服器進行工作,以此來節省製作周期,但在這背後,每一台渲染伺服器等硬體也是一個大花銷,幾百上千萬在這里基本上算是比較常見的配置開銷標准了。所以,一秒幾十,上百萬上下的特效經費,真心不是開玩笑的說法~
❻ 談談電影《阿凡達》中的特效製作(不少於600字
近年3D電影雖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這次所拍的3D《阿凡達》片,卻為3D技術帶來歷史性的突破。我們看到的花鴉三維影動研究室的捕捉虛擬合成扣像技術在這里被詹姆斯加以提升,當演員穿上有節點的衣服後,我們可以適時捕捉到逼真的動畫。詹姆斯手持3D攝影機拍攝主角穿上動作感應緊身衣的一舉一動時,現場即可在電腦上看到主角變身成藍皮膚的Na'vi在特技森林場景中演戲的畫面。這個實時觀看3D拍攝效果的技術是史無前例的,同時詹姆斯還在實景中拍攝,令觀眾難分真假。
雖然主角是藍色外星人,但所有演出均是演員的努力而不是只為角色配音。演員除了親身上陣打鬥外,片中他們經常與飛天野獸作伴,並騎著它們到處飛,原來演員也要騎在類似野獸體形的物體上來演繹,所以他們必須學習「真騎野獸」,怎樣移動及平衡身體,並要掐算好時間配合同樣轉動的3D背景。演員穿上感官緊身衣,戴上吊著一個微型攝影機的頭套。
❼ 電影《阿凡達》開頭時的失重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基本上是在綠幕前面吊威亞(鋼絲),然後採用多個角度的攝像機進行拍攝。
?
那是因為在空中時,觀眾為了看清楚這個魔術的奧秘,過分注意他的身體,想看看有沒有威亞,但科波菲爾身後的背景很多時候是暗色的,不反光或者不嚴重反光,另外就是背景絕對不是平滑的,讓人的視覺(人眼能夠接受的流暢畫面幀數為每秒24幀以上)無論在電視幀數感應上,還是現場觀看上,都因為要構建立體感的因素陷於停滯,因此很難發現道具的存在。
❽ 卡梅隆《阿凡達2》的特效有哪些開創性的技術
在預告片中,大家看到了這部電影會出現什麼值得一看的地區,中就包括了動畫特效技術性的極大飛速,及其這一部續篇電影中,可能更對焦全部深海為題材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早就在預告片發生以前,電影中的演員們就談過這部電影與眾不同的拍攝技巧。例如,她們是如何在儲水箱中視頻拍攝的。在其中,凱特·溫斯萊特尤其提到了為了更好地這部電影,她必須在水中練習憋氣。
康得集團投資北京蘭亭數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干預其AR、VR的中國服務項目,並與自身強大的《東方視界》融合,可製做出大量、更優秀、更專業的3D具體內容產品和給予3D客戶服務 。《阿凡達》推動了3D電影的技術革命,而《阿凡達2》裸視3D又將是一次突破性的技術革命。影片高手卡梅隆在不停的以新技術性、高科技在刷新自身,而像康得集團這種國內公司也在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促進裸視3D技術性的改革。
❾ 阿凡達的特技是怎麼弄的
早在15年前,卡梅隆就已寫好了80頁的《阿凡達》劇本草稿,並將可能用到的特效技術一一列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和幫助這些技術臻於完美,並推動電影產業接受3D格式的電影。 在《阿凡達》中,電腦動畫場景佔了60%,特技鏡頭達3000個,可謂史無前例。在攝影棚里,演員們穿著做了標記的緊身萊卡服,棚頂的102個攝像頭可以對這些標記加以辨識,而在緊貼其頭皮的帽子中藏有可以對其臉龐進行成像的小攝像頭。沒有叢林,沒有怪獸,沒有外星人,演員們在做著沒有對手的表演,而在導演卡梅隆的鏡頭里,演員的現場表演和外星人的CG鏡頭可以同步且無間地呈現,產生互動。這種「同步鏡頭」技術,正是卡梅隆等待數年的新技術。 在後期製作中,卡梅隆也務求精益求精,據稱,那3000個特技鏡頭,他平均每個要看上20遍,以保證每個鏡頭的完美。就這樣,《阿凡達》於2009年12月18日橫空出世。有人把它稱為3D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卡梅隆本人則稱《阿凡達》是一部嘔心瀝血的作品,片中連續20分鍾的特效鏡頭「耗盡了他14年的心血」。 盡管對特效的運用已站在時代的最高峰,但是對全CG製作電影是否會取代普通拍攝的電影這一問題,詹姆斯·卡梅隆仍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在美國《新聞周刊》的專訪中,詹姆斯·卡梅隆與彼得·傑克遜展開對話,對於3D進行了探討。卡梅隆表示3D技術的將來會像彩色電影那樣普及。「但實拍仍會存在,哪怕再過100年,依舊會非常活躍。」
❿ 阿凡達的製做中用過什麼軟體
lz請參考:
Adobe設計軟體
早在三年前,Adobe就與其製作團隊密切合作,為其提供技術保證,作為卡梅洛繼《泰坦尼克號》之後的10年積蓄力作,其中使用的特效技術是空前的,超過3億美元的製作成本,是迄今為止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其中Adobe產品被大量應用於整個電影製作環節。
Photoshop
在影片設計初期Photoshop被用於概念設計,概念設計師使用Photoshop對影片場景、人物(生物)以及外太空等對象進行概念描繪,通過設計好的圖像讓每一個後期拍攝及製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場景及對象原型,另外Photoshop作為一個核心的製作和設計工具也被用於超高解析度的背景繪制(mattepainting)和材質紋理的製作,並將其融入與3D製作及合成的工作流程中。
Lightroom
Lightroom被藝術家用於管理並分類上千張的設計圖像,並用於設計和製作的參考和借鑒。
AfterEffects
在製作初期,通過將分鏡頭的概念插圖置入到AfterEffects(簡稱AE)中,便於製作人員串聯故事情節。在拍攝和動作採集的階段,AE被用於快速測試視頻合成後的結果,通過將實時拍攝人物動作和協同工作攝像機拍攝的綠屏視頻與虛擬動畫和場景合成,對於每一次拍攝,僅需要幾分鍾的時間,製作人員就可以把拍攝和虛擬場景合成的結果交由詹姆斯.卡梅洛審閱,判斷是否重新拍攝。
粗略計算演員面部表情的視頻(通過演員佩戴的微型攝像帽)並自動轉換為CG人物的面部紋理,這種方式使得詹姆斯.卡梅洛可以已最快速最簡單得方式知道,演員的面部表情是否需要重新拍攝。
AE被一些視覺特效技術供應商為最終的拍攝創建3D立體合成,實現復雜的3D全息屏幕的動態圖像。
AVATAR的製作人員利用Adobe提供的開發文檔,編寫了復雜的程序腳本,充分發揮AE腳本的功能為預可視化做自動渲染。
Premiere Pro
每次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對影片進行審閱及評判時,都需要高清視頻錄制,便於記錄每一個需要更改的環節,使用Premiere Pro來剪輯錄制的視頻並轉換為各種分發格式進行數字分發,這個處理是自動化的,通常需要處理超過8小時或者超過1天的視頻。
Premiere Pro被廣泛使用來預覽AE合成的視頻效果,並且比較A/B視頻的關聯或改進後效果,來便於技術人員更好的審閱製作出精美的特效。
盡管AVATAR的視頻剪輯是基於AVID系統完成的,但在製作工程中Premiere Pro可以使用AVID的「AAF」導入功能讀取剪輯列表和其他重要的元數據,使之與AVID系統協同工作。
ACROBAT CONNECT
ACROBAT CONNECT 被用於電影製作時的遠程協作,比如數字總監需要遠程連接到詹姆斯.卡梅洛的助理來幫助其獲得急需的臨時合成文件。
其他技術/硬體指標
動畫渲染需要的硬碟存儲空間就超過1PB,500塊2TB硬碟搭建這套存儲系統。
其中40%的畫面由真實場景拍攝,60%完全由電腦動畫生成,拍攝立體畫面使用的全新3D Fusion Camera系統也耗費了大量的成本。
2個半小時的電影有1600個鏡頭,而且和『金剛』(King Kong)、『咕嚕』(Gollum)不同的是,要做的CG角色不止一個,而是幾百個,都要有照片般的真實感。
《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旗下的WETA工作室,主要負責CGI方面的工作。
卡梅隆自家的Raelity Camera System公司,主要負責3D效果的拍攝與製作。
盧卡斯旗下的「工業光魔」以及早年間卡梅隆經手,並多次參與過其電影製作的《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旗下的Digital Domain,主要負責細微粒子化特效製作,比如大氣,塵埃以及海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