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奪冠》小學生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奪冠》觀後感:
女排姑娘們頑強拼搏的精神吸引了無數國人和世界球迷的眼光,網民們直呼「女排精神,振興中華,激勵中華兒女走向偉大的民族復興!」女排的勝利不是偶然,是什麼支撐女排笑到最後,是一種不畏懼、不服輸、百折不撓的中國精神,尤其在最困難的時刻,表現的最頑強,女排的精氣神值得國人好好反思和總結。
要學習她們百折不撓的堅定。對於中國女排來說,一路走來雖然搖搖晃晃,但她們依舊眼中堅定,摔倒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擦擦臉上的汗水繼續大步向前,這就是她們的信仰。共產黨人最講堅定,講信仰,要講黨性、講政治、講紀律,時刻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牢記黨員身份,在黨言黨,才能在面對大是大非問題時能夠保持清醒和應有的敏感度,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
學習她們扎實精湛的功底。任何一個人,做工作、幹事業都需要精湛的職業技能,這是取勝的基本保證。缺少精湛的技能,再多的精神鼓勵也不可出現奇跡。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基本功,才能不畏強手,挑戰自我,產生自信。這種職業操守需要日常的付出,要吃得了苦,吃得了虧,把基本功練扎實,關鍵時就管用。比賽絕對不能想當然,也不可能一口吃個熱饅頭,沒有平日的基本功是不能高質量完成任務的。共產黨人要學習她們兢兢業業工作,認真細致處理好每一件事,追求嚴謹,最求過硬基本功,真正做到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
學習她們團結拼搏的奮斗精神。中國女排姑娘們能排除一切困難最終登上榮耀頂峰,這是團結的力量。場上她們時刻相互提醒補位,真正做到扭成一股繩,產生讓對手畏懼的強大合理。這種團結是真正的團結,是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團結,是為榮譽而戰、國家而戰的偉大團結。沒有團結就沒有今天的女排成績,賽後當問道女排姑娘如何逆境中取勝時,她們說的最多也是團結。其實一個團隊取得驕人戰績時一定是這個團隊作風正,能團結才能戰斗,一盤散沙,不注重相互補位、互相保護怎能挑戰強大對手。當下,在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上國人最需要這種民族大團結,團結可以戰勝一切困難險阻,團結就是力量,中華兒女要以此發揚女排的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精神
❷ 小學生三年級電影有什麼觀後感
《小兵張嘎》觀後感
前幾天,學校組織我們三年紀的同學,去小禮堂觀看一部抗戰電影,名叫《小兵張嘎》。我深深地被張嘎勇敢地精神所感動。
這個電影的故事內容大約是:在1934年,有個名叫嘎子的小朋友,親眼看見自己的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日本鬼子殺害,他懷著為奶奶報仇的願望,跟游擊隊一起生活,一起戰斗,配合游擊隊打敗敵人。
嘎子小時生活很苦,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帶來了快樂,多次完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上去,聰明的小腦袋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當時我不僅很佩服嘎子,他人小膽大。
還有一次,為了打探敵情,嘎子和羅金保叔叔裝扮成賣西瓜的小販,捉了胖翻譯,並繳了他的槍,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然把它藏到了鳥窩里,因而受到了批評並關了禁閉,經過隊長的教育,終於認識了錯誤。在一次戰斗中,嘎子受了傷在老鄉家裡休養,可他知道有任務,就偷偷地跑回參戰,不幸被捕了,可他面對敵人,剛強不屈,並配合部隊,是戰斗取得了勝利,終於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
張嘎子的確是一個受人稱贊的勇敢的小男孩,犯了錯誤及時改正,在戰場上英勇地去戰勝敵人,勇敢機智。剛強,吃苦耐勞,敢於斗爭,我想他這種精神也可以用於現在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用於挑戰,我要以嘎子為榜樣,發奮學習,取得好成績也是對老師,家長的一種回報。
❸ 小學生電影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看了著名的國產大片——《集結號》,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影片大概內容是這樣的:穀子地所率領的一個連隊(共47人),接受團長的命令在舊煤窯阻擊敵軍,以聽見集結號為撤退的命令。但是,當他們經過浴血奮戰之後,只剩下連長穀子地一個人,他沒有聽見集結號。最後連長穀子地被共產黨的第三野戰軍俘獲。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大家竟然認為那四十七人不是烈士,而只追他們為失蹤!穀子地感到很氣憤,經過一番感人的努力,穀子地終於找到了那四十七名烈士的遺體,並追封他們為烈士。 看了這部電影,我也被穀子地那執著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住了。如果追溯起這個原因的話,我看只有一條,那就是現在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在現代社會中有這樣執著精神的人恐怕是只有孩子了。可是就連孩子也不敢這么肯定地說呀!
❹ 小學生抗戰電影說評250字
1. 看《平谷抗日戰爭史》觀後感
今天,天空萬里無雲,天氣格外晴朗。我們來到學校的計算機房看電影《平谷抗日史》。影片先從「辛亥革命」說起,談到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然後說的是侵華戰爭中的平穀人民抗日史,日本鬼子在一次掃盪中,殺了1800口平穀人,他們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機槍掃射,有的……我看到這里感覺日本鬼子像野獸一樣殘暴,燒殺挘搶實行三光政策,但是平穀人民不怕流血犧牲,不屈不撓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平穀人民奮起反抗,五六十歲的老大爺,老大娘拿起鋤頭和鎬,五六歲的小孩,拿著紅纓槍站在村口放哨,在抗日中,涌獻出許多的英雄,有魯小平,魯夫,李子光,包森,崔桂英,楊媽媽等。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經過八年抗戰,中國解放了!平谷解放了!
我看到這里,想到中國強大了!才不會被別人侵略,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建設祖國!
更多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YkA_gEVVdQCHrIuvaQG-Ec9v0Zk-xrr4G_TQ_
❺ 求小學生五年級紅色電影影評三篇,500字以內,謝謝!
http://..com/link?url=t0vEv--fm4sg7ZZo-mZLReYH7v0aWZefuPq
❻ 小學生怎麼寫影評
被稱為中國版《虎口脫險》的《舉起手來》是導演馮小寧的第一部喜劇電影。該片延續了馮小寧對戰爭題材
情有獨鍾的偏好,講述的是一位農民和幾位八路軍戰士,為了保護國寶與一群日本兵展開周旋,並徹底消滅日本
鬼子的故事。郭達在片中扮演一位淳樸憨厚的農民,潘長江飾演的則是一個長著羅圈腿有點傻乎乎的日本兵。一
傻一憨的兩位笑星出演,為影片增加了更多喜劇效果。
貫以史詩般風格講述悲壯故事的著名導演馮小寧這次出人意料地推出這部醞釀七年的戰爭喜劇大片,影片手法獨
特、懸念環環相扣,總會使你在意料之外開心笑翻。
中國兩大笑星郭達、潘長江攜手打造戰爭喜劇巨片。
一隊精銳的日本皇軍惡狠狠的沖進一個小山村,關起全村人,要尋找一件無價之寶,而一轉眼卻只剩下一個傻鬼
子搖搖晃晃的走出來。是什麼使這群「太君」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個傻鬼子為什麼瞪著眼不停的嘮叨「花姑娘」
?一切都得從那場驚心動魄的火車與飛機的大戰講起……
著名導演馮小寧這次出人意料的推出這部醞釀七年的戰爭喜劇大片,影片手法獨特懸念環環相扣,總會使你在意
料之外開心笑翻。
《舉起手來》被稱為是馮小寧「轉型」作品。因為一直在正劇上努力的馮小寧,第一次導演喜劇《舉起手來》。
影片只先期在一些大學生中試映,現場的笑聲讓導演信心驟增,「不笑可以退票」。
盡管電影《舉起手來》一樣是馮小寧一貫熱衷的戰爭題材,之前執導的《紫日》、《嘎達梅林》都是反映中國人
民抗擊外來侵略的主題,這一次馮小寧選擇用喜劇的方式來表達戰爭主題。影片中,郭達扮演一位淳樸的農民,
而潘長江飾演的則是一個長著羅圈腿有點傻乎乎的日本兵。兩位笑星的出演為影片增加了更多喜劇效果。
對於觀眾來說,電影《舉起手來》最大的疑惑就是一向深沉、凝重的馮小寧轉用喜劇風格描寫抗戰題材,而且起
用了潘長江、郭達兩位喜劇小品明星。對此,馮小寧解釋說:「我所有電影都是根據情節選演員,並且非常重視
他們的藝德和是否敬業,因為我的戲『艱苦』和『低酬勞』是出了名的。而事實證明,潘、郭、劉、李四位演員
都是很有中國傳統的演員,他們能把自己放到與老百姓平等的位置,這也正是我電影的特色。我覺得電影就是個
大圖書館,而我這次選擇的喜劇風格只是一本與以前不同的書。這就像人穿衣服經常換,但『好看感人』的基本
內容是不變的。這次我想讓觀眾笑著知道,中國人民不可辱,你要是來勁,我們就收拾你!」
馮小寧的電影有著明顯的特點,大氣、壯麗、強調陽剛。在選材上,他也堅持有感而發地創作,而不是迎合。「
我特信奉托爾斯泰的觀點:任何重大歷史事件,都要經過一個歷史時期的沉澱。我不反對文藝在重大事件後馬上
作出反應,但我自己更偏向選擇那些已經沉澱下來的、被歷史大浪淘沙淘出來的,更准確的事件,比如抗日戰爭
。這是已經被全人類定案的,肯定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中國。所以在這種板上釘釘的事上去創作,就能保證
『故事是肯定的,黑白是分明的』,而且可以挖得更深,更放開手腳。」馮小寧拍戲的艱苦是出了名的,但從《
紅河谷》到《紫日》到《舉起手來》,馮小寧卻保持了一套固定的班底,對此馮小寧說:「凝結我們的有兩點,
一是我們的親和力。吃苦在前,平等享受是我們的口號。我們要拍就拍最牛的電影,玩玩鬧鬧的話對不起觀眾,
也對不起電影行業。再就是民族精神,就是真到哪天外敵入侵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站起來發出的那一聲吼。」
❼ 電影老師好的觀後感小學生怎麼寫
《老師·好》這部電影選取了八十年代一個看似普通的高中班主任曲宛秋作為背景題材,而較為新穎的敘述方式是通過高中班上的一個男生的整個高中的回憶,串起了整部電影,這部電影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本打算以「喜劇」之名緩解壓力,來觀看這部剛上映的電影《老師好》。但最後換來的不是這份職業給予心底脆弱的悲傷自嘲,而是淚流滿面的肅然起敬與寂默不語……影院的燈亮了,工作人員來了,大家久久不願離去,影片結束,沒有七嘴八舌的點評,也沒有立刻走人的沖動,坐在那裡,沉浸其中……我在片尾的音樂聲里聽到了控制不住地抽泣,我想,這些,應該是最好的點評吧。
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著人們艷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桀傲不馴的洛小乙、溫婉可人的安靜、新潮前衛的關婷婷、大智若愚的腦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設、八婆海燕、奸商耗子……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苗宛秋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三班將會成為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與以往多塑造的眾多喜劇形象不同,於謙飾演的老師苗宛秋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著樸素的白襯衫,手腕上帶著手錶,一身復古裝扮完整還原了八十年代老師們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課堂上正言厲色,私下卻展現了慈祥、和藹的一面。人物豐富細膩的情感在於謙的演繹之下流淌出極度煽情的力量,不少現場觀眾悄悄拭淚,直言於謙是「被相聲耽誤的影帝」!
整部電影平淡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從而賦予了電影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對師生情誼的刻畫,對真正好老師的反思方面《老師·好》做出了大有裨益的嘗試。難以磨滅的師生情最終成為彼此最珍視的回憶。「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不僅是苗老師的心聲,同樣也是學生們的心聲。
真正打動人心的青春片,不僅僅是遺憾和懷舊,也不單單是只有「青春」一種元素,而應該是讓人看了之後,對生命產生一種理解和開悟,並找尋到人生中新的可能。《老師·好》對現實生活中師生情恰如其分的深刻反思,直擊人心,它沒有去刻意迎合觀眾,而是用最大的誠意尊重了觀眾。
「老師好」,這三個字,簡單、平凡,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的絢爛與奢華,我每天都會聽見學生對我說無數遍,但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覺得它是如此神聖與高級。
「老師好」,這三個字,不僅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禮貌和一聲問候,更是一個老師付出畢生心血和代價之後贏得的尊重與殊榮。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譜寫生命樂章,
四季耕耘無微不至留名青史鑄就中華輝煌。
因為自己是老師,所以對影片里的劇情感同身受,因為看到班主任默默耕耘,所以觸景生情感動到淚流滿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忘記老師對我們的悉心教導,不能忘記老師的良苦用心,更不能忘記老師對我們的陪伴成長。不做老師,不會明白老師聲嘶力竭背後的期望;不做老師,不會懂得老師嚴厲要求背後的理想。
當影片里的插曲《讓世界充滿愛》和《誰》響起的一剎那,我瞬間熱淚盈眶……當看到苗老師臨走時在黑板上寫下「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我控制不住淚如雨下……
如果把這兩首插曲合起來就是,「誰,讓世界充滿愛」?是老師。它賦予了老師的責任,也體現了老師的偉大。
❽ 用一部電影名字表達對小學生的美好評價
孩臨城下 (九一開學,孩子們洶涌而至,是你們假期的終結,對教師們也是。)
西操場無戰事 (都在補數學語文 體育課就別想上了)
拯救小孩兒瑞恩 (熊孩子們太多了,真不好管啊)
班主任的名單 (補考的過來一下)
行動目標校長希特勒 (恩?這個大家想想就行了)
攻克校長室 (同上)
遼沈戰役(月考)
平津戰役(期中考)
淮海戰役(期末考)
紀錄片決戰1945(中考了!!!!考完會進入下一輪韓戰 越戰 中東戰 海灣戰 到大學就更艱難了主打反恐戰)
永遠的班主任(紀念一下我讀小學時像神風隊員一樣攻擊過我們的老師)
❾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輯技巧、道具的作用、轉場流暢度等都可以進行評論。
例:《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9)電影評價怎麼寫小學生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
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