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我的戰爭電影主要內容
難生共鳴的「我」
文/夢里詩書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Ⅱ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戰爭》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香港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燁、王珞丹、楊祐寧、黃志忠、葉青、王龍華主演的戰爭史詩巨制《我的戰爭》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近日片方發布了「冰與火之歌」 版導演特輯,第一次展現了影片拍攝現場彭順不為人知的一面。通過視頻不但可以看到導演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表現不一樣的宏大戰爭場面,更能感受到彭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猶如一曲冰天雪地的片場和熱火朝天的爆破場面所譜寫成的冰與火之歌。
彭順導演憑借《見鬼》、《危城曼谷》(泰國版)、《C+偵探》、《風雲II》、《妄想》等作品早已蜚聲影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香港金像獎、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多次獲得獎項和提名。對於首次執導戰爭題材電影,在導演特輯中彭順表示非常希望拍一部具有自己風格的戰爭電影,把自己的商業視角和獨特的拍攝手法與傳統戰爭題材相結合,完成一部真正的商業戰爭大片。據了解,為了尊重歷史並拍攝好《我的戰爭》,電影開拍前彭順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和影像資料,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入了解學習,在電影拍攝間隙彭順則抓緊時間和槍械組老師交流,充分熟悉每一種武器裝備,以便更好的完成拍攝,如此狂熱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對細節的極致把控,使得主創人員對導演深感佩服。
「導演希望能夠呈現給我們不一樣的戰爭片,而且壓力非常大,但是在片場他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只為了讓我們能更專注的投入到拍攝中」,王珞丹這樣評價導演。楊祐寧則表示:「導演在片場只要一坐上導演椅就會很亢奮,有什麼畫面,需要補什麼畫面,全在他的腦子里。」劉燁對導演的評價是最中肯的:「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人,在片場一直專注的看著鏡頭,就是那種典型的工作狂類型,工作占滿了他全部的時間,很專業,很敬業。」
為了盡量真實還原抗美援朝戰斗場面、把最真實的感覺呈現給觀眾,彭順表示:自己堅持實景拍攝戰爭場面,並在拍攝戰斗戲時會要求攝影師在距離炸點最近的位置完成拍攝,跟演員一起經過炸點,只有這樣才會體現出戰場的真實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大量的使用GoPro進行拍攝,用第一人視角呈現畫面,給人更加真實的感受。在使用GoPro拍攝過程中,不僅要求演員持機表演,彭順還親自持機進入「戰場」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彭順要求電影中的爆破場面使用真實爆破,這對影片增加了很大的拍攝難度。在保證演員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影片中大部分爆破鏡頭都是採用真實爆破,在拍攝過程中同一個畫面,會因為爆破或者演員走動問題重復拍攝多次。彭順希望通過這種拍攝手法和嚴格的畫面要求,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最真的戰場,用不一樣的拍攝方式梳理戰爭電影的全新模式,帶給觀眾全新感受,希望能夠創作出一部真正有他個人風格的戰爭題材商業大片。
輾轉多地拍攝,導演與工作人員同甘共苦
《我的戰爭》於2015年9月28日在遼寧省調兵山市正式開機,全片歷時118天,轉戰三省四縣十幾個拍攝場地,於2016年1月13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殺青。拍攝過程中,劇組從氣溫攝氏二十多度的北京轉戰氣溫近零下二十度的河北、東北等地,全部工作人員曾在零下十幾度的情況下拍攝近半個月的夜戲,被風沙塞滿口鼻和濃煙熏黑衣服更是家常便飯。即使是第一次如此嚴酷的地點拍攝,彭順依然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總是第一個到片場檢查場地、道具等,確保不耽誤拍攝進度,拍攝過程中多次親身上陣示範指導,其敬業程度得到全劇組認可。在面對鏡頭時彭順也幽默的表示道:「我平常很想跟工作人員、演員一起,所以我在外邊跟他們一起感受這個拍攝現場,但天真的太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戰爭》拍攝期間彭順迎來了50歲生日,工作人員貼心的准備了生日蛋糕為他慶祝生日,彭順感謝劇組人員關心的同時表示雖然劇組拍攝條件艱苦,但一定要通過努力拍攝出一部真正商業戰爭大片呈現給觀眾。
Ⅲ 愛國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1500字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經典台詞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Ⅳ 電影《我的戰爭》劇情怎麼樣 劇情介紹
劇情簡介:
中國有這樣一支英武勇猛的志願軍,他們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朝鮮,在並肩作戰的日子裡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孫北川(劉燁飾演)是這支隊伍的核心首領,他身經百戰、個性粗獷但心地善良,在戰場上向來無所畏懼,而遇見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之後,這份勇猛又多了一層責任感。孟三夏是個性格爽朗、嘴硬心軟的直腸子,跟粗線條的孫北川緣起於抬杠,在共同經歷了戰場的生死考驗之後,孟三夏內心的柔情被喚醒。與此同時,孫北川的好兄弟、司號員張洛東(楊祐寧飾演)也對孟三夏暗生情愫,孑然一身的命運造就了他單純、樂觀的個性,為了撮合北川與三夏,他甘願隱藏自己的感情,但在唯一的親人老爹李順良(黃志忠飾演)犧牲後,張洛東第一次嘗到痛苦的滋味。李順良是張洛東的養父,也是隊伍里的老兵油子,他淡泊世事講話句句戳中要害,是九連的潤滑劑,也是張洛東的精神導師,他的犧牲促成了張洛東人生的重大蛻變。
Ⅳ 如何評價《我的戰爭》
不要罵我說話難聽,這部電影就是個球,一點意識都沒,演的什麼玩意?
Ⅵ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
這個樓主不會還沒有找到可以看的地方吧
不是網路雲就能看嗎,只需要手機危興搜索 :ys
在自己找到後,裡面輸入這個片子的名字,就能看的
相對之前的部分,這次的內容更充實一些,角色也多了不少
答題不易,
如果沒有回答完全,請您諒解
"
Ⅶ 《我的戰爭》觀後感作文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Ⅷ 我的戰爭宣傳片被罵慘電影究竟怎麼樣
還可以吧,在《我的戰爭》里劉燁扮演的連長孫北川,表白只會說「我想跟你親嘴兒」;跟楊佑寧交流自己給心上人寫表白信也只會寫「到死都喜歡你」,透著樸素的可愛和接地氣。彭順導演表示「相信這些小人物的感情在現在的觀眾也會感受到,像和愛的人分開、爸爸和兒子的離別,大家在現實中也會感受得到,所以看電影時一定會很感動。」
Ⅸ 《我的戰爭》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對電影做個總結,評分的話我打及格分,推薦所有人去觀看。
對電影的評價只是針對於導演的技法和電影本身,並不針對於歷史事件本身,也希望觀影的人們不要將二者混同。
畢竟,那些人是我們的袍澤弟兄,他們的離去已經足夠沉重了。
Ⅹ 如何評價電影 我的戰爭 My War
二流子導演憑著地攤知識和意淫拍出的強行煽情的戰爭片,從預告到劇情都膈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