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超時空的電影
應該是 觸不到的戀人 美國的 2006年的電影 基努里維斯和茱莉亞羅伯茨演的 好幾年前看過 應該還不錯
② 時空穿梭
1 平行宇宙
是否有另一個你正在閱讀和本文完全一樣的一篇文章?那個傢伙並非你自己,卻生活在一個有著雲霧繚繞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原野、喧囂嘈雜的城市,和其它8顆行星一同圍繞一顆恆星旋轉,並且也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他(她)一生的經歷和你每秒鍾都相同。然而也許她此刻正准備放下這篇文章而你卻打算看下去。
這種「分身」的想法聽起來奇怪而又難以置信,但似乎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因為它已為各種天文觀測的結果所支持。如今最流行同時也最簡單的宇宙模型指出,離我們大約10^(10^28)米外之處存在一個和我們的銀河一摸一樣的星系,而那其中正有個一摸一樣的你。雖然這距離大得超乎人們的想像,卻毫不影響你的「分身」存在的真實性。該想法最初起源於很簡單的「自然可能性」而非現代物理所假設:宇宙在尺寸上無限大(或者至少足夠大),並且象天文觀測指出的那樣--均勻的分布著物質。既然如此,按照統計學規律便可以斷定,所有的事件(無論多麼相似或者相同)都會發生無數次:會有無數個孕育人類的星球,它們之中會有和你一摸一樣的人--一摸一樣的長相、名字、記憶甚至和你一摸一樣的動作、選擇--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確切的說,是無窮多個。
2.泡沫理論
「泡沫狀態」這個詞,隨便一點說,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出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興趣的。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的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通常,「繁榮(Boom)」的時間要比泡沫狀態長些,價格、生產和利潤的上升也比較溫和一些,以後也許接著就是以暴跌(或恐慌)的形式出現危機,或者以繁榮逐漸消退告終而不發生危機。
金德爾博格對泡沫的定義比較形象,但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難以操作。現代的經濟學研究通常將泡沫定義為資產價格對其基本價值的持續性偏離。這樣的定義簡化了對泡沫的判斷,所需要做的工作有兩點,一是決定資產的基本價值,二是看資產價格的偏離是持續性的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失。
P.S.
[科普] 平行宇宙(全文完) (更新中)
原作:(美)馬克斯·鐵馬克
原載:《科學美國人》 2003.5
翻譯:focus
平行宇宙
是否有另一個你正在閱讀和本文完全一樣的一篇文章?那個傢伙並非你自己,卻生活在一個有著雲霧繚繞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原野、喧囂嘈雜的城市,和其它8顆行星一同圍繞一顆恆星旋轉,並且也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他(她)一生的經歷和你每秒鍾都相同。然而也許她此刻正准備放下這篇文章而你卻打算看下去。
這種「分身」的想法聽起來奇怪而又難以置信,但似乎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因為它已為各種天文觀測的結果所支持。如今最流行同時也最簡單的宇宙模型指出,離我們大約10^(10^28)米外之處存在一個和我們的銀河一摸一樣的星系,而那其中正有個一摸一樣的你。雖然這距離大得超乎人們的想像,卻毫不影響你的「分身」存在的真實性。該想法最初起源於很簡單的「自然可能性」而非現代物理所假設:宇宙在尺寸上無限大(或者至少足夠大),並且象天文觀測指出的那樣--均勻的分布著物質。既然如此,按照統計學規律便可以斷定,所有的事件(無論多麼相似或者相同)都會發生無數次:會有無數個孕育人類的星球,它們之中會有和你一摸一樣的人--一摸一樣的長相、名字、記憶甚至和你一摸一樣的動作、選擇--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確切的說,是無窮多個。
最新的宇宙學觀測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
並非一種比喻。空間似乎是無限的。如果真是這樣,
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必然會發生,不管這些事有
多荒唐。在比我們天文觀測能企及范圍遠得多的地
方,有和我們一摸一樣的宇宙。天文學家甚至計算
出它們距地球的平均距離
你很可能永遠見不到你的「影子」們。你能觀測到的最遠距離也就是自大爆炸以來光所行進的最遠距離:大約140億光年,即4X10^26米--該距離為半徑的球體正好定義了我們可觀測視界的大小,或者簡單地說,宇宙的大小,又叫做哈勃體積。同樣的,另一個你所在的宇宙也是個同樣大小的球體。以上便是對「平行宇宙」最直觀的解釋。每個宇宙都是更大的「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
對「宇宙」的如此定義,人們也許會認為這只是種形而上學的方式罷了。然則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區別在於該理論是否能通過實驗來測試,而不是它看起來是否怪異或者包含難以察覺的東西。多年來,物理學前沿不斷擴張,吸收融合了許多抽象的(甚至一度是形而上學的)概念,比如球形的地球、看不見的電磁場、時間在高速下流動減慢、量子重疊、空間彎曲、黑洞等等。近幾年來「多重宇宙」的概念也加入了上面的名單,與先前一些經過檢驗的理論,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配合起來,並且至少達到了一個經驗主義科學理論的基本標准:作出預言。當然作出的論斷也可能是錯誤的。科學家們迄今討論過多達4種類型獨立的平行宇宙。現在關鍵的已不是多重宇宙是否存在的問題了,而是它們到底有多少個層次。
第一層次:視界之外
所有的平行宇宙組成第一層多重宇宙。--這是爭論最少的一層。所有人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我們此時此刻看不見另一個自己,但換一個地方或者簡單地在原地等上足夠長的時間以後就能觀察到了。就像觀察海平面以外駛來的船隻--觀察視界之外物體的情形與此類似。隨著光的飛行,可觀察的宇宙半徑每年都擴大一光年,因此只需要坐在那裡等著瞧。當然,你多半等不到另一個宇宙的另一個你發出的光線傳到這里那天,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宇宙擴張的理論站得住腳的話,你的後代就有可能用超級望遠鏡看到它們。
怎麼樣,第一層多重宇宙的概念聽起來平平無奇?空間不都是無限的么?誰能想像某處插著塊牌子,上書「空間到此結束,當心下面的溝」?如果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本能的置疑:盡頭的「外面」是什麼?實際上,愛因斯坦的重力場理論偏偏把我們的直覺變成了問題。空間有可能不是無限,只要它具有某種程度的彎曲或者並非我們直覺中的拓撲結構(即具有相互聯絡的結構)。
一個球形、炸面圈形或者圓號形的宇宙都可能大小有限,卻無邊界。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可以用來測定這些假設。【見另一篇文章《宇宙是有限的嗎?》by Jean-Pierre Luminet, Glenn D. Starkman and Jeffrey R. Weeks; Scientific American, April 1999】然而,迄今為止的觀察結果似乎背逆了它們。無盡宇宙的模型才和觀測數據符合,外帶強烈的限制條件。
另一種可能是:空間本身無限,但所有物質被限制在我們周圍一個有限區域內--曾經流行的「島狀宇宙」模型。該模型不同之處在於,在大尺度下物質分布會呈現分形圖案,而且會不斷耗散怠盡。這種情形下,第一層多重宇宙里的幾乎每個宇宙最終都將變得空空如也,陷入死寂。但是近期關於三維銀河分布與微波背景的觀測指出物質的組織方式在大尺度上呈現出某種模糊的均勻,在大於10^24米的尺度上便觀測不到清晰的細節了。假定這種模式延伸下去,我們可觀測宇宙以外的空間也將充滿行星、恆星和星系。
有資料支持空間延伸於可觀測宇宙之外的理論。WMAP衛星最近測量了微波背景輻射的波動(左圖)。最強烈的振幅超過了0.5開,暗示著空間非常之大,甚至可能無窮(中圖)。另外,WMAP和2dF星系紅移探測器發現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空間均勻分布著物質
生活在第一層多重宇宙不同平行宇宙中的觀察者們將察覺到與我們相同的物理定律,但初始條件有所不同。根據當前理論,大爆炸早期的一瞬間物質按一定的隨機度被拋出,此過程包含了物質分布的一切可能性,每種可能性都不為0。宇宙學家們假定我們所在的當初有著近似均勻物質分布和初始波動狀態(100,000可能性中的一種)的宇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至少在所有產生了觀察者的平行宇宙中很典型)個體。那麼距你最近的和你一模一樣那個人將遠在10^(10^28)米之外;而在10^(10^92)米外才會有一個半徑100光年的區域,它裡面的一切與我們居住的空間絲毫不差,也就是說未來100年內我們世界所發生的每件事都會在該區域完全再現;而至少10^(10^118)米之外該區域才會增大到哈勃體積那麼大,換句話說才會有一個和我們一模一樣的宇宙。
上面的估計還算極端保守的,它僅僅窮舉了一個溫度在10^8開以下、大小為一個哈勃體積的空間的所有量子狀態。其中一個計算步驟是這樣:在那溫度下一個哈勃體積的空間最多能容納多少質子?答案是10^118個。每個質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也就是總共2^(10^118)個可能的狀態。現在只需要一個能裝下2^(10^118)個哈勃空間的盒子便用光所有可能性。如果盒子更大些--比如邊長10^(10^118)米的盒子--根據抽屜原理,質子的排列方式必然會重復。當然,宇宙不只有質子,也不止兩種量子狀態,但可用與此類似的方法估算出宇宙所能容納的信息總量。
與我們宇宙一摸一樣的另一個宇宙的平均距離
距你最近那個「分身」沒准並不象理論計算的那麼遠,也許要近得多。因為物質的組織方式還要受其他物理規律制約。給定一些諸如行星的形成過程、化學方程式等規律,天文學家們懷疑僅在我們的哈勃體積內就存在至少10^20個有人類居住的行星;其中一些可能和地球十分相像。
第一層多重宇宙的框架通常被用來評估現代宇宙學的理論,雖然該過程很少被清晰地表達。舉例來說,考察我們的宇宙學家如何通過微波背景來試圖得出「球形空間」的宇宙幾何圖。隨著空間曲率半徑的不同,那些「熱區域」和「冷區域」在宇宙微波背景圖上的大小會呈現某種特徵;而觀測到的區域表明曲率太小不足以形成球形的封閉空間。然而,保持統計學上的嚴格是非常重要的事。每個哈勃空間的這些區域的平均大小完全是隨機的。因此有可能是宇宙在愚弄我們--並非空間曲率不足以形成封閉球形使得觀測到的區域偏小,而恰巧因為我們宇宙的平均區域天生就比別的來的小。所以當宇宙學家們信誓旦旦保證他們的球狀空間模型有99.9%可信度的時候,他們的真正意思是我們那個宇宙是如此地不合群,以至1000個哈勃體積之中才會出一個象那樣的。
這堂課的重點是:即使我們沒法觀測其他宇宙,多重宇宙理論依然可以被實踐驗證。關鍵在於預言第一層多重宇宙中各個平行宇宙的共性並指出其概率分布--也就是數學家所謂的「度量」。我們的宇宙應當是那些「出現可能性最大的宇宙」中的一個。否則--我們很不幸地生活在一個不大可能的宇宙中--那麼先前假設的理論就有大麻煩了。如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那樣,如何解決這度量上的問題將會變得相當有挑戰性。
第二層多重宇宙示意圖。
第二層次:膨脹後留下的氣泡
如果第一層多重宇宙的概念不太好消化,那麼試著想像下一個擁有無窮組第一層多重宇宙的結構:組與組之間相互獨立,甚至有著互不相同的時空維度和物理常量。這些組構成了第二層多重宇宙--被稱為「無序的持續膨脹」的現代理論預言了它們。
「膨脹」作為大爆炸理論的必然延伸,與該理論的許多其他推論聯系緊密。比如我們的宇宙為何如此之大而又如此的規整,光滑和平坦?答案是「空間經歷了一個快速的拉伸過程」,它不僅能解釋上面的問題,還能闡釋宇宙的許多其他屬性。【見《膨脹的宇宙》 by Alan H. Guth and Paul J. Steinhard;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84; 《自我繁殖的膨脹宇宙》 by Andrei Linde, November 1994 】「膨脹」理論不僅為基本粒子的許多理論所語言,而且被許多觀測證實。「無序的持續」指的是在最大尺度上的行為。作為一個整體的空間正在被拉伸並將永遠持續下去。然而某些特定區域卻停止拉神,由此產生了獨立的「氣泡」,好像膨脹的烤麵包內部的氣泡一樣。這種氣泡有無數個。它們每個都是第一層多重宇宙:在尺寸上無限而且充滿因能量場漲落而析出的物質。
對地球來說,另一個氣泡在無限遙遠之外,遠到即使你以光速前進也永遠無法到達。因為地球和「另一個氣泡」之間的那片空間拉伸的速度遠比你行進的速度快。如果另一個氣泡中存在另一個你,即便你的後代也永遠別想觀察到他。基於同樣的原因,即空間在加速擴張,觀察結果令人沮喪的指出:即便是第一層多重空間中的另一個自己也將看不到了。
第二層多重宇宙與第一層的區別非常之大。各個氣泡之間不僅初始條件不同,在表觀面貌上也有天壤之別。當今物理學主流觀點認為諸如時空的維度、基本粒子的特性還有許許多多所謂的物理常量並非基本物理規律的一部分,而僅是一種被稱作「對稱性破壞」過程的結果而已。舉例言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曾一度由9個相互平等的維度組成。在宇宙早期歷史中,只有其中3個維度參與空間拉神,形成我們現在觀察到的三維宇宙。其餘6個維度現在觀察不到了,因為它們被捲曲在非常微小的尺度中,而且所有的物質都分布在這三個充分拉伸過的維度「表面」上(對9維來說,三維就是一個面而已,或者叫一層「膜」)。
我們生活在3+1維時空之中,對此我們並不特別意外。當描述自然的
偏微分方程是橢圓或者超雙曲線方程時,也就是空間或者時間其中之一是0維或
同時多維,對觀測者來說,宇宙不可能預測(紫色和綠色部分)。
其餘情況下(雙曲線方程),若n>3,原子無法穩定存在,n<3,復雜度太低以
至於無法產生自我意識的觀測者(沒有引力,拓撲結構也成問題)。
由此,我們稱空間的對稱性被破壞了。量子波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不同的氣泡在膨脹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破壞平衡。而結果將會千奇百怪。其中一些可能伸展成4維空間;另一些可能只形成兩代誇克而不是我們熟知的三代;還有些它們的宇宙基本物理常數可能比我們的宇宙大。
產生第二層多重宇宙的另一條路是經歷宇宙從創生到毀滅的完整周期。科學史上,該理論由一位叫Richard C的物理學家於二十世紀30年代提出,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Paul J. Steinhardt和劍橋大學的Neil Turok兩位科學家對此作了詳盡闡述。Steinhardt和Turok 提出了一個「次級三維膜」的模型,它與我們的空間相當接近,只是在更高維度上有一些平移。【see "Been There, Done That," by George Musser; News Scan,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2002】該平行宇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宇宙,但宇宙作為一個整體--過去、現在和未來--卻形成了多重宇宙,並且可以證明它包含的多樣性恰似無序膨脹宇宙所包含的。此外,沃特盧的物理學家Lee Smolin還提出了另一種與第二層多重宇宙有著相似多樣性的理論,該理論中宇宙通過黑洞創生和變異而非通過膜物理學。
盡管我們沒法與其他第二層多重宇宙之中的事物相互作用,宇宙學家仍能間接地指出它們的存在。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用來很好地解釋我們宇宙的偶然性。做一個類比:設想你走進一座旅館,發現了一個房間門牌號碼是1967,正是你出生那年。多麼巧合呀,在那瞬間你驚嘆到。不過你隨即反應過來,這完全不算什麼巧合。整個旅館有成百上千的房間,其中有一個和你生日相同很正常。然而你若看見的是另一個與你毫無干係的數字,便不會引發上面的思考。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即便對旅館一無所知,你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解釋很多偶然現象。
讓我們舉個更切題的例子:考察太陽的質量。太陽的質量決定它的光度(即輻射的總量)。通過基本物理運算我們可知只有當太陽的質量在1.6X10^30~2.4X10^30千克這么個狹窄范圍內,地球才可能適合生命居住。否則地球將比金星還熱,或者比火星還冷。而太陽的質量正好是2.0X10^30千克。乍看之下,太陽質量是種驚人的幸運與巧合。絕大多數恆星的質量隨機分布於10^29~10^32千克的巨大范圍內,因此若太陽出生時也隨機決定質量的話,落在合適范圍的機會將微乎其微。然而有了旅館的經驗,我們便明白這種表面的偶然實為大系統中(在這個例子里是許多太陽系)的必然選擇結果(因為我們在這里,所以太陽的質量不得不如此)。這種與觀測者密切相關的選擇稱為「人擇原理」。雖然可想而知它引發過多麼大的爭論,物理學家們還是廣泛接收了這一事實:驗證基礎理論的時候無法忽略這種選擇效應。
適用於旅館房間的原理同樣適用於平行宇宙。有趣的是:我們的宇宙在對稱性被打破的時候,所有的(至少絕大部分)屬性都被「調整」得恰到好處,如果對這些屬性作哪怕極其微小的改變,整個宇宙就會面目全非--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於其中。如果質子的質量增加0.2%,它們立即衰變成中子,原子也就無法穩定的存在。如果電磁力減小4%,便不會有氫,也就不會有恆星。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氫同樣無法形成;相反如果它們更強些,那些超新星將無法向星際散播重元素離子。如果宇宙的常數更大一些,它將在形成星系之前就把自己炸得四分五裂。
雖然「宇宙到底被調節得多好」尚無定論,但上面舉的每一個例子都暗示著存在許許多多包含每一種可能的調節狀態的平行宇宙。【see "Exploring Our Universe and Others," by Martin Rees; Scientific American, December 1999】第二層多重宇宙預示著物理學家們不可能測定那些常數的理論值。他們只能計算出期望值的概率分布,在選擇效應納入考慮之後。
第三層次:量子平行世界
第一層和第二層多重宇宙預示的平行世界相隔如此之遙遠,超出了天文學家企及的范圍。但下一層多重宇宙卻就在你我身邊。它直接源於著名的、備受爭議的量子力學解釋--任何隨機量子過程都導致宇宙分裂成多個,每種可能性一個。
量子平行宇宙。當你擲骰子,它看起會隨機得到一個特定的結果。然而量子力學指出,那一瞬間
你實際上擲出了每一個狀態,骰子在不同的宇宙中停在不同的點數。其中一個宇宙里,你擲出了1,另一個
宇宙里你擲出了2……。然而我們僅能看到全部真實的一小部分--其中一個宇宙。
外祖母悖論」:如果一個人真的「返回過去」,並且在其母親懷他之前就殺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麼這個跨時間旅行者本人還會不會存在呢?這個問題很明顯,如果沒有你的外祖母就沒有你的母親,如果沒有你的母親也就沒有你。對於「外祖母悖論」,物理界就產生了平等歷史的說法。
這一理論中,世界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許多平行的世界存在,按照如今的歷史過程:羅馬帝國時代、大不列顛帝國時代、工業時代、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電腦網路......如果將整個工業時代去掉,那至此以後的歷史軌跡將會得到巨大的改變,或者兩次世界大戰都不會出現,又或者世界大戰將會在我們的另外一個平行的世界裡存在,也就是說另外一個世界如今的我們可能正在遭受著戰爭的陰影。這個時候「外祖母悖論」就有了的解釋,一個人可以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外祖母,但這將導致世界進入兩個不同的軌道,一條中有那個人(原先的軌道),而另一條中沒有那個人。根據多世界的理論,每當記錄下一個觀測結論或者做出一個決定時,就會出現一個道路分支。那當然,世界更寸步的分裂發生在量子層,即使原子中的一個電子從一個能量級變化至另一個能量級,或者說兩個電子自旋的方向不一致也會導致不同的可能性發生而所有不同的可能性分裂出一個宇宙。李連傑的電影《The one》救世主里,就運用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把宇宙分為平行的180個(不記得准確數字了)。
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著的《時間機器》就以其合理的推斷和豐富的想像構造出未來人類世界的悲劇。主人公製造了一台可以在時間中自由穿梭的機器,在一次失控的旅行中,主人公來到了八十萬年以後的世界(公元802701年),那個時代世界上人類已分化為兩個種族:柔弱嬌小的「埃洛伊」和粗野怪戾的「莫洛克」。這兩個種族分別象徵著富人與窮人這兩個階級。「埃洛伊」生活在頹敗的宮殿中,過著幽閑優雅的生活,由於長期不勞而獲引起體力、智力的萎縮。「莫洛克」則被「埃洛伊」認為有失體面,被趕到黑暗的地下世界裡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埃洛伊」因為不停的勞動變得越來越粗壯,但長期的地下生活讓他們無法適應地面燦爛的陽光,當地下食品供給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的時候,他們只能打起地面上優雅同胞的主意。這部和電影《黑客帝國》一樣充滿馬克斯主義色彩小說也強烈地暗示了:人常滿足於領帶他的同胞的勞動來過安逸歡樂的生少,把「需要」當做他的標榜和借口,而期限到了的時候,「需要」就來報應他們了。
時空旅行象從前的電燈、電腦一樣,做為人們的幻想,但正是這一個個幻想的現實推動著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我們可以假定自己生活在平等世界裡的其中一個,又假定自己的一生是自己所做選擇的總和,那我們經後要為自己做出怎麼樣最好的選擇呢?
③ 穿越時空遇上對的人,《超時空同居》到底好不好看
穿越時空一份初心動人心
文/夢里詩書
時空交錯的穿越構思,在電影《超時空同居》中卻並沒有太多同類國產電影令人有感浮誇的爛俗之筆,相反電影透過兩個身處不同時空男女的意外邂逅,既勾勒出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笑點,同樣一份回歸初心的純愛內核,也使電影在時空邏輯欠佳的詬病下仍舊能打動人心。
2018與1999兩個時空在同一間房子內的重疊,一覺醒來佟麗婭飾演的谷小焦與雷佳音飾演的陸鳴兩人由此開始了同居,而彼此共同失意的生活,「不是冤家不聚頭」所醞釀的愛情,雖然在鋪墊上顯得有些過於簡單,但隨著劇情的推進,電影其實越發的飽滿了起來,2018時已然功成身就改名為陸石屹的陸鳴,以及彼時陸鳴所發現的秘密,都成為了暗藏於兩人情感主線之下出色的戲劇張力。
在幽默上,《超時空同居》其實也有著頗為不錯的把控,電影最為主要的包袱來源於二十年的近現代時間差,但電影並沒有去濫用這一元素做過多刻意的搞怪,這其中既有著陸鳴走進現代社會所感受到的各種新奇不適,也有著例如將18年錯當成了99年,喝了拉菲酒的時間差笑料,尤其是很多時代的細節上電影都有著精細的打磨,這也使時代差所帶來的不僅是搞笑,同樣當時光回溯於99年,電影也用一份對舊時的追憶沉澱著電影在情懷的共鳴。
正是得益於這種沉澱,在這樣一部其實有著不少設定漏洞的愛情喜劇電影中,其難得的既在過往中著墨於了青年時面對理想的迷茫,同樣也對當下浮躁的拜金社會以隱射,而兩人在金錢面前,不管是谷小焦曾夢寐以求的一切,還是陸鳴的掙扎,他們最終自我的堅持和對愛情的選擇,構築了電影的點睛之筆,《超時空同居》最後締結的並不單是「對的人會再次相遇」,更還有著面對生活不忘初心的感人內核。
面對愛情,面對生活,現實誠然不會有著如電影般穿越時空來回望初心的奇遇,但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會面對選擇,是堅守初心還是順勢而為,電影開放式的結局儼然已經給出了答案。
④ 關於講超時空的電影
《終結者》1、2 …………阿諾·施瓦辛格經典作品
《回到未來》三部曲…………搞笑小子夥同瘋狂科學家駕駛時空飛車穿梭過去未來
《女神陷阱》………… 一位被冰凍在外太空的軍人尼可·波勒,陰錯陽差來到2095年的未來世界,
《雷霆萬鈞》…………倒霉時空獵人回到蠻荒時代,踩死一隻蟲子,改變了未來世界
《時空線索》/超時空效應 …………丹澤爾·華盛頓回到過去力斗恐怖分子,拯救即將爆炸的渡輪
《蝴蝶效應》…………過去未來,無限可能
《超時空接觸》…………朱迪·福斯特穿越億萬光年重會亡父,似夢似幻
《來訪者》1、2(法國版)…………讓·雷諾來到現代,演繹當代《唐詰訶德》故事
《穿越時空的少女》…………日本經典動漫電影
《12猴子》…………布魯斯·威利斯回到過去,拯救病毒肆虐的未來世界
《費城實驗》…………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神秘實驗,水兵穿越時空來到當代
《K02災難製造者》時空過客…………危險的歷史遊客,專門游覽重大災難事件
《時空訪客》(美國版)…………讓·雷諾來到現代美國芝加哥,演繹當代《唐詰訶德》故事
《黑洞頻率》…………兒子通過電台穿越時空進行對話父親
《穿越時空愛上你》…………梅格·瑞恩和休·傑克曼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
《觸不到的戀人》…………韓國浪漫愛情故事,一個神秘的信箱,穿越時空的信件
《湖畔小屋》…………《觸不到的戀人》美國版
《情牽一線》…………朱孝天+梁詠琪+《觸不到的戀人》+《黑洞頻率》+佟大為+劉孜
《不能說的秘密》…………周傑倫首次導演作品,穿越時空的愛戀
《超時空要愛》…………梁朝偉回到三國時代,演義斷臂之戀
《韋小寶奉旨溝女》…………金庸筆下經典人物來到現代,搞笑依然
《群星會》…………TVB經典劇集大雜燴
《天軍》…………韓國大兵回到古代,反擊日本侵略
《宇宙追擊令》…………無限平行宇宙,李連傑首部科幻動作電影
《重返中世紀》…………考古學家回到1357年的法國亂世,捲入城堡戰爭
《時光倒流70年》…………古董金錶穿越時空,演繹經典愛情故事
《核子母艦歷險記》/碧血長天…………美國航空母艦穿越蟲洞回到1941年日本偷襲前夕的珍珠港
《戰國自衛隊1594》…………日本自衛隊因人工磁場武器實驗失誤回到1594年的戰國時代
先給這么多,其他想起來再說。
⑤ 推薦幾部感情型的類似《超時空穿越》的電影!
《火星任務》看過沒?個人感覺還不錯。
我也喜歡《超時空穿越》,第一次看的時候特別有感覺,台詞也很有深意。
⑥ 求一部關於超時空穿梭的電影
是不是心靈傳輸者
劇情介紹
超能力,往往是檢驗道德走向的底線,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善惡,就給予他極端的權力,那樣他就會撕去虛偽的面具,露出真正骯臟的面目……如果你能隨意用「心靈傳輸術」跨越時空,一眨眼就把自己送到想像中的地方,那算不算是極端權力的一種體現形式呢?
由於一種不規則甚至可以稱之為異常的遺傳基因,一位名叫戴維的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具備了一種超能力,可以將自己在一秒鍾之內運至任何地方,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竟然是打劫銀行……戴維擁有一個不甚愉快、甚至可以說是蠻悲慘的童年,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他獲得能力後,最想做的是改變自己以前的苦難生活,至少他還是一個不甚完善的人,擁有著很大的可塑空間,需要在隨心所欲地掌握能力的同時,面對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慢慢地,戴維發現自己擁有的這種神奇力量,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幾千年的時間了,而且不是「惟一」。由於剛剛掌握「心靈傳輸術」的人,都會像戴維一樣產生短暫的混亂和興奮,做出一些諸如打劫銀行這種不理智的事情出來,所以另一個神秘的組織「游俠」也就應運而生,冷酷無情的他們只要遇見「心靈傳輸者」就毫不留情面地「斬立決」,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戰爭,同樣也維持幾千年的時間了--而戴維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成了「游俠」追捕的下一個目標。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影片還算是一本合格的旅行手冊,有許多對羅馬、東京、紐約以及其他非常壯觀的景色誘人的描述,至於作為一部科幻動作片,就差強人意了。
——《舊金山新聞》
即使裡面有很多宏偉的場景地,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部小眾的電影。
——《時代雜志》
擁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會運用這種能力去為人類做善事,由於影片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所以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部超炫、歷時90分鍾的預告片。
——comingsoon網站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升級版的「幻影移形」】
《心靈傳輸者》中講述的是一個驚悚且充滿想像力的傳奇故事,編劇之一、同時還擔當了製片人的身份的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說:「最初的時候,我們只想講述一位英雄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是因為偶然性才被創造出來的,違背了他本人的意願。他只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斷地使用超能力去幫助處於危難當中的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導演道格·里曼、金伯格和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Lucas Foster)花了幾年的時間去豐富它的結構,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並不單單是為了豐富《心靈傳輸者》的劇本,他們想知道更多的神秘故事,以及關於一個年輕人那史詩般的冒險背後的真正起源--為什麼他那麼想重回真實的生活當中,而不是過著充滿夢幻、誘惑力十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如神話般的日子?
對於道格·里曼來說,他對那種由角色來決定故事的影片擁有著熟練的電影技巧,尤其是那種無法預期、讓人神經緊綳動作驚悚片,比如說最近的《史密斯夫婦》和《諜影重重》。如此看來,《心靈傳輸者》所蘊含的潛能是不容忽視的,到了里曼的手中,它就等同於一個機會,可以將那種非常現代化、新潮的表現形式結合進比較古老的講故事方式當中,里曼指出:「我們看到有關超級英雄的大部分故事,其實都是差不多100年前就開始出現在小說當中的,但《心靈傳輸者》的內容卻充滿了難得一見的新意和現代化,最終,它很可能成為我的事業生涯當中一個最大、最有創造力的挑戰。」
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是依據史蒂文·古爾德(Steven Gould)創造的兩部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們分別是《心靈傳輸者》和《反射作用》(Reflex)--裡面的主角都是戴維·賴斯,一個遭遇到重重困難的年輕人。他那看似難以解釋說明的「心靈傳輸」能力令他開始了一種夢幻般的全新生活,遠離過去的痛苦……由於在評論界和讀者群中都受到了高度的歡迎,古爾德的這部系列小說很快就有了大批的追隨者。與此同時,故事本身就顯示出了不受文字局限的潛在力量:當製片人文斯·傑勒迪斯(Vince Gerardis)和拉爾夫·M·威辛安扎(Ralph M. Vicinanza)讀到這些小說之後,他們立刻就知道自己即將經歷一次偉大的電影之旅。
這個時候,廣受歡迎的電影編劇大衛·S·高耶適時地出現了,他所從事的工作都與經典的超級英雄或惡棍有關,比如說《刀鋒戰士》和《蝙蝠俠:開戰時刻》這樣的動作驚悚片,專門負責讓這些平面的角色在大銀幕上變得立體。高耶所做的不僅僅是將史蒂文·古爾德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那般簡單,還賦予整個故事更廣闊的涵蓋范圍,包括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格里芬,他是另外一個身世成謎的「心靈傳輸者」,從孩提時代開始,格里芬就已經掌握了時空穿越術……高耶希望可以通過此為影片建立一個更大的范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當中,高耶並沒有延續那種描述超級英雄的常規路數,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個角色,向觀眾展示了他們是如何使用幾乎完美地象徵著「逃避」的超能力的,當然也包括這種能力所帶來的非常真實的誘惑。整個故事圍繞著一個不穩定的年輕人展開,隨即營造了一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驚悚氛圍,因為這位年輕人學習到的,將是完全的自由所帶來的一系列因果關系。導演道格·里曼說:「我之所以對高耶創作的原始劇本一見傾心,就是因為故事中那個獲得了超級力量的人,用它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出去打劫了一家銀行……我真的喜歡這種非常誠實的態度。故事中蘊含的是一些我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作為一個喜歡用角色驅使內容的導演,我很喜歡它。而且它也給了我非常巨大的想像空間,甚至可以說是瘋狂放肆的徹底研究,我已經連續拍過兩部動作電影了,真的被那種創造這些意義深刻、復雜的角色的過程深深迷住了。」
【影片解析】
與道格·里曼相似,製片人盧卡斯·福斯特也是受到大衛·S·高耶的劇本的吸引,才加盟進來的,他尤其對裡面重點討論了一個年輕男子在擁有超級力量的同時,所帶來的人性方面的動盪,感到印象深刻,福斯特說:「『心靈傳輸術』賦予戴維·賴斯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可以逃避他那不快樂的家庭生活,但是這種能力同時也將他放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裡,在那裡,他只能靠自己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成年人,並擁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戴維不得不學習如何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自己內心的陰暗,然後繼續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故事設定,每個人都能將其與自身聯系起來,雖然身為『心靈傳輸者』的特殊境地,但戴維遭遇的一切卻是普遍且大眾化的。」
於是有了史蒂文·古爾德、大衛·S·高耶和副編劇吉姆·烏爾斯(Jim Uhls)聯手奉獻的劇本,再加上道格·里曼、西蒙·金伯格和盧卡斯·福斯特,他們共同為「心靈傳輸者」製造出來一個巨大、歷經了無數年代的歷史的背景故事:他們可以通過意念扭轉時空,超能力也能夠世代相傳,痕跡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電影人們首先是以研究那些相信「心靈傳輸術」的信徒開始的,從奧秘學和邊緣的物理學的理論角度出發,這種情況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西蒙·金伯格解釋說:「我們與許多物理學家都討論過,所以我們明白『心靈傳輸術』在科學領域中是如何體現的,並用這些真實的理論豐富了整個故事。但是我們也從神秘學的角度考慮了一下,所以影片本身還依據了經歷數千年才形成的文化想像力。蘇菲派和印度教差不多幾個世紀以前就有了關於『心靈傳輸術』實用理論的神秘傳說,我覺得其體現形式差不多就是你能夠立刻把自己『運』到一個任何人都不可能爬上去的山頂,或是做一些最為世俗和普通的日常事,提供了一個充滿了誘惑並可以隨便展開想像力的機會,像這種承滿了心願的故事元素,往往都擁有真正的感染力。」
然而擁有完全開放式天性的「心靈傳輸術」,也給製造邪惡之人提供了相等的機會,盧卡斯·福斯特表示:「很多人使用『心靈傳輸術』並不是因為這樣做很酷,或有趣,比如說在巨峰之巔用完早餐後,又一眨眼的功夫跑到澳大利亞去沖浪……這里有一些人的出發意圖本來就非常邪惡,比如說弄一件核武器,然後把它扔進白宮。當你仔細思考的時候,會發現『心靈傳輸術』帶給你的重重驚喜,然而它同時也類似於是一種詛咒,如果這樣的力量落入壞人之手,或者被某些能夠操縱『心靈傳輸者』的人利用,他們就能把自己的邪惡散布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情。」
「心靈傳輸者」的存在也導致了「游俠」的產生,那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精英團體,他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就是為了阻止「心靈傳輸者」將自己的能力用在邪惡的一方面。在那些「心靈傳輸者」擁有成熟的心智之前的短暫時間里,就成了殘忍無情的「游俠」特工追捕的目標,他們會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夠除掉「心靈傳輸者」。
為了給這個足以媲美史詩故事的內部復雜結構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影片的製作團隊一直遵循的是「心靈傳輸術」的兩條最基礎的規則:一、你能把自己傳輸到任何你剛剛看到的地方;二、你也能把自己傳輸到以前從未見過的地方,只要你對那個地方擁有強烈的視覺記憶。
至於其他完善「心靈傳輸術」規則的還包括「傳輸傷疤」,那是一種瞬間的不正常現象,是被「心靈傳輸者」留在身後的時空里的一些分裂--這樣可以讓其他「心靈傳輸者」尋找他運行的痕跡。然後這里還有「時間繩索」,是「游俠」用來擱淺、跟蹤並終結自由游盪的「心靈傳輸者」的電子武器,是「心靈傳輸者」最害怕的東西。
⑦ 星際超時空電影有哪些,中國穿越電影不算
這電影真的很好看。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冒險電影,由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及邁克爾·凱恩主演,基於知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1]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論經過合理演化之後,加入人物和相關情節改編而成。[2]影片由派拉蒙、華納和傳奇影業聯合製作,派拉蒙負責北美發行,華納負責海外發行,定於2014年11月7日在北美公映[3]。
《星際穿越》主要講述了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從而開始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星際航行的故事[3]。
2015年3月,《星際穿越》在第41屆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獎土星獎獲得了最佳科幻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10項提名[4]。
⑧ 「電影《超時空同居》」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看完之後有何想法
谷小焦長的好看,天生麗質。只是,她的學歷不高,在手錶店做銷售員。她愛慕虛榮,想找一個有錢人,然後買一個大房子。
女人總是善變的。
在經歷愛情之前,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遭遇了這段時空穿越之後,她的內心成長了很多,她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當回憶的一幕一幕閃現在腦海中時,她滿眼淚水。
其實,這不僅僅是谷小焦的成長,觀眾同樣能體會到,在生活中,愛情會讓人成熟,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
除了雷佳音和佟麗婭,影片中的配角客場也有很多熟人,比如徐崢、陶虹、李光潔、范明、李念、楊迪、於和偉等。
⑨ 有關於超時空的電影
呵呵,好多的!你喜歡科幻電影?其實潘神的迷宮,空戰英豪,凱爾經的秘密,孤堡驚情,筆下求生,鬼媽媽(非恐怖),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單身日記,愛很復雜,也挺好看,不曉得你喜不喜歡
⑩ 如何評價 2014 年的電影《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不走尋常路
興慶
諾蘭的電影慣於標新立異,從記憶的碎片到致命的魔術,從五重的造夢空間再到如今的《星際穿越》,無論是題材敘事還是互文性,都彰顯出諾蘭與眾不同的創意與追求,即便是更商業化的「蝙蝠俠」,也只是藉助忍術和科技的翅膀飛翔、是普通人戰勝恐懼後的強大,與那些天生異能、或後天變異的超級英雄「不是一類人」。諾蘭做電影寧可劍走偏鋒,在刀尖上跳舞,也不走尋常路。
在《星際穿越》中,諾蘭再啃硬骨頭,挑戰硬科幻題材。硬科幻電影是建立在理性思維和對自然真理「窮追猛打」的科學精神之上的。在科幻電影發展歷程中,真正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並在觀眾中形成較大影響的硬科幻片少之又少。大師羅伯特·懷斯的《星際迷航記:無限太空》,「巨導」羅伯特·澤米基斯的《超時空接觸》都沒能成為經典。如今的科幻電影,更是軟科幻的天下,這類電影藉助一點科學知識來講故事,或許還可以探討點社會學、哲學甚至神學問題,但就是不能在科學性上較真。其中還有像《超體》這樣的、建立在人腦開發「偽命題」基礎之上的科幻片。諾蘭「不信邪」、對自己「夠狠」,在趟過了《盜夢空間》波濤洶涌的思辨河流後,又邁向了壁立千仞的理性山峰。《星際穿越》里,重力異常、蟲洞、黑洞、相對論、量子力學、五維空間…幾乎涉獵了普通觀眾對天體物理學的所有認知領域。諾蘭的挑戰不僅讓硬科幻片「咸魚翻身」,也引發觀眾對太空探索及相關知識的再次關注和討論熱情。
在《星際穿越》里,諾蘭一如既往地「遠離」愛情。有人說諾蘭電影不擅長表現愛情,其實,是諾蘭不擅長表現愛情,還是不願意「隨大溜」?值得考慮。《星際穿越》里,諾蘭講的是父女情,用的卻不是一般套路,而是穿越了時空、是「年輕」的父親看著年邁的女兒老去,這段父女情簡單卻不乏感人的情節細節:當父親決定去太空、開車離家的途中,他掀起副駕駛座上的毯子,下面已沒有了曾執意跟隨他而藏在裡面的女兒;當父親在米勒星球逃過一劫用去了幾個小時,人間已逝去了23年,父親從發來的視頻里看到了兒女的成長而淚流滿面,對感情如此細膩敏感的諾蘭,怎會不擅長講愛情?只是愛情對於如今的眾多類型片而言,早已不再是添加元素,而成了「半壁江山」,愛情雖然美好,但也經不起濫用,也許只有與眾不同才是諾蘭感興趣的。
《星際穿越》致敬了庫布里克的《2001天空漫遊》,同是太空探索,同是為人類尋找歸宿,機器人塔斯也儼然是《2001太空漫遊》里神秘的宇宙黑石和超能電腦HAL9000的合體與變異。但時代不同了,諾蘭不會像庫布里克那樣對舊好萊塢科幻電影「以毒攻毒」,走向另一個極致,他企及不了庫布里克的獨立精神,一如《星際穿越》里父親在五維空間里對女兒的觸不可及;諾蘭的致敬,更像是一種「敬而遠之」,他對接的其實是「新好萊塢」之後,由《星球大戰》、《超人》、《異形》等科幻大片開創的藝術和商業之間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境。
諾蘭是不可能無視票房和觀眾感受的,《星際穿越》里的「拋棄地球」和濫俗的「拯救地球」也只隔著一層「窗戶紙」,好萊塢的普世價值觀和個人英雄主義還在,只是柔性隱秘了些;諾蘭不會背離好萊塢的方向,諾蘭的羅馬也還是好萊塢的羅馬,不過面對條條大道,諾蘭一貫不走尋常路,還是給商業的好萊塢帶來了難得一見的清新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