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空戰類電影是怎麼拍攝的,是用真的戰斗機在空中拍的嗎
這主要取決於所拍攝電影中戰斗機飛行的難度如何。
例如,派拉蒙公司1986年拍攝的《TopGun》通過流暢的飛行畫面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里頭大部分的空戰鏡頭都是在真實的情況下拍攝的,為此美國海軍專門調來一艘航空母艦及其艦上的艦載機聯隊協助拍攝,據報道當時每天用於戰斗機飛行拍攝的燃油每天就要花費掉7000美元,在拍攝阿湯哥的座駕因為噴射氣流發生失速尾旋時還專門清來了艦上的特級飛行員,但不幸的是這名特級飛行員在協助拍攝將戰斗機從失速尾旋中改平時沒有成功而為此殞命,最後拍攝劇組不得不放棄拍攝真實場景而是採用畫面處理的方式完成了這一鏡頭,因此你在觀看時如果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阿湯哥的戰斗機失速尾旋時的鏡頭比較少,重復的成分比較多。另外電影一開始的驅逐米格戰機離開後,阿湯哥為了幫助隊友降落而違抗命令再次從甲板上復飛的鏡頭也是拼湊的,因為那個動作難度相當大並且危險不小,因為正常著艦時著艦鉤是放下的,而鏡頭是收起的,但是在復飛起來那一瞬間你會發現它的著艦鉤竟然竟然是放下的。畢竟太過危險的動作在可以通過畫面處理的情況下何必用真實的去承擔風險呢?
但是不得不承認,美國海軍憑借著此片迎來了自二戰結束以來歷史上最高的入伍率,大批美國青年在《壯志凌雲》的感召下加入了美國海軍的行列。
⑵ 戰爭片是怎麼拍出來的比如『二戰』諾曼底登陸,拯救大兵瑞恩等等
根據官方解密文件和老兵的回憶
⑶ 三大戰役電影拍的好真實啊,怎麼拍的
《大決戰》系列不可復制的軍事巨片
拍攝地區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50多個市、縣、區,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黃河河套,東至渤海之濱。參拍群眾達15萬餘人次。解放軍沈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個軍區和海、空軍的一些部隊,陸軍航空兵以及有關院校、武警部隊共20多個軍級單位30多個獨立師團單位,共約13萬幹部戰士參加了拍攝,累計達330餘萬人次。(也就是說那些都是活生生的軍人在跑龍套還原當時的情境)同時,還動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艦艇等大型軍事裝備。影片中出場的歷史人物達238人,其中主要演員50餘人。
為什麼說這么真實,鄙人認為:
拍攝的時間距離當年也沒過去多少年,很多老兵那時候也都活著,親身經歷過!
軍人能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滿身泥土的軍裝能反映打仗的艱辛!不像現在的演員,隨便塗抹點顏色就以為矇混過關,只有臉上塗抹點血一樣的東西,然而衣著卻是干凈整潔的一塌糊塗,讓人作嘔!
拍攝場景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因為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還沒有那麼現代化,很多農村依然貧困,很多場地都沒有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取代,所以能更加真實的反映出這部系列電影的真實!就像現在很多民國以前的電影電視劇,場景搭建的太豪華了,看的都有些反胃口!
演員的表演很到位!他們是演員,不是明星,沒有刻意去表現自己,而是在表演一位歷史人物,演技很到位!(現在的抗戰片我覺得看著讓人嘔吐,當然這是題外話)
⑷ 電影中的打仗場景是怎麼拍的
炮火都是事先埋好的爆點 爆炸的時候你人不在爆點上就基本沒有危險 槍一般都是真槍 只不過子彈是空包彈 沒有彈頭的 發射的時候只有火光 沒有殺傷力
⑸ 在紀錄片裡面,太平洋戰爭,日美雙方航母交戰的視頻是怎麼拍下來的
太平洋戰場上,雙方都有戰地記者,用相機和攝影機都記錄了很多的戰爭畫面,相比較而言,美軍的記者更多一些。同時在美軍里,很多人也是有照相機的,戰後也有很多私人照片被披露出來。在一些重大行動里,美軍是有飛行員負責拍攝戰斗場面的,如擊沉大和號的畫面,就是美軍的飛行員拍攝的。
⑹ 電影里打架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慢動作還是沒打到
這很簡單,如果是以前80年代拍攝的話他們為了顯示力量就在身上撒一些POWER粉來達到力量效果,以前也看到一打就噴粉,現在不是用慢鏡頭,他們拍攝時採用升格拍攝,而放映出來是用的普通速度放的,如果鏡頭放慢,就會顯示出很大的力量,通常一分鍾的普通速度是36格,如果降格拍攝用普通速度放,出來的效果就會比一般速度快,如果升格的話就會慢一點,當然,在打鬥是往往是半真半假,需要給特寫時就會真打然後升格放映來達到真實感的目的,如果不用特寫就會利用鏡頭切換,錯位打,或假打等等,如果你想更專業的了解動作電影的拍攝過程,向你推薦一本書《功夫片的秘密》裡面講的非常詳細
⑺ 戰爭時期的紀錄片是怎樣拍出來的難道打仗的時候還有人扛著攝像機嗎
記者嘛,還有一些是軍事觀察員
⑻ 武打電影是怎麼拍攝出來的。
靠技術搞出來的,找雜技演員或者找真正的武術人員,再靠些道具,結合一下人力物力財力,武打片就出來了!
⑼ 電影里,比如說《復仇者聯盟》,那些打鬥場面是怎麼拍攝的
綠幕技術拍的,就是演員在綠色布景前完成各種動作,攝像機拍下來後經過軟體處理在綠幕上上色添加背景,再合成就行了。
⑽ 彩色的二戰戰爭記錄片怎麼拍下來的
和黑白的紀錄片拍攝方法一致,取決於拍攝者距離戰場有多近。相關紀錄片可見2001年的《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下為詳述:
先說彩色膠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稱通過某種有關銀板照相法的技術(即Hillotype)獲得了彩色成像(注1,見圖)。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運用,所以如今我們認可的與攝影攝像有直接關系的,是美國Agfa-Ansco公司發明的 Colorol技術,這是一種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術,不再像以往那樣繁瑣復雜。直到1935年以後,由於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對自己作品色調(短片《海軍》)的嚴重不滿,柯達才得以大力發展並完善這一技術(注2)。
也即是說,在Colorol技術出現之後,如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這樣拍攝短片的發燒友就已經確實存在了,而這個時間,是1928年。
再說戰地紀錄片的拍攝:
在彩色成像技術出現之前(即1830年),人們意識到影視帶來的沖擊與既往各種視覺表達並不相同,繼而產生了戰地攝影(War photography)這一全新的拍攝領域,期間較為出名的媒體是倫敦新聞畫報,通過將照片還原成木刻雕版後在印刷出來,他們甚至首次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場景。但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局限,人們只能拍攝靜態而非是動態,直到1874年,法國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為止。
不過隨著戰地攝影行業的發展,各國都有意識的開始控制這一行業對外宣傳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軍記者出現之前,各國部隊中的通訊兵更多的在擔負基礎的圖文報道。而在隨軍記者出現之後,他們所做的還包括了對戰地攝影攝像的拍攝和後期影像資料的甄選和宣傳上。在中國,負責這方面紀錄的是中國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現為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
此類記者的代表,無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羅伯特·卡帕,在對他的描述中,是用『開辟』這種詞語,因為在戰地記者被國際認可如紅十字會般受到保護之前,他們總是要一手抓鏡頭,一手抓槍桿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就說明你(距離戰場)還不夠近。」
至於早期碩大無比的電影攝影機,只會讓這些戰地記者、攝影師們出現很高的死亡率(注3)。
題外話
在早期的一些戰報或偵查視頻中,有一些用軍用或私人飛機拍攝的視頻,當然也有偵查氣球和其他如軍用鳥類等各州手段。其中飛機和氣球是可能拍攝彩色膠片的,而一些單幀的照片會處於某些目的被獨立提取出來通過染色製作成彩色膠片並被沖洗成照片使用。目前這種方法仍然被採用,因為人們發現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復也成為了如今早期彩色戰地紀錄片的一大重要來源。
注1:這應該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張圖片,常被用於靈異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