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心理學電影推薦搞怎麼寫

心理學電影推薦搞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6-01 08:48:24

Ⅰ 介紹一部你看過的心理健康的電影,並談一談該電影給了你哪些啟示

在我看的電影中,董存瑞這部電影讓我很受感動。董存瑞為了贏得解放。不顧自己的生命,捨身炸碉堡。讓我們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得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Ⅱ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Ⅲ 怎樣從心理學角度寫影評

這個問題太廣泛,沒有給出片子不好進行針對的分析。
但是在寫影評時其實很少會用到心理學的知識,如果說常用的就應該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了。比如一些物體,色彩暗示什麼的。其中還應該重視聲畫結合的方面。你可一去看他的資料。與電影有關的東西。在國外很多電影的影評都與他的精神分析有關。國內偏少。再者就是我們普遍分析的人物性格,無言,行為舉止之類。可以從心理學的某個性格方面來分析。但是影評的主導切記抓好。如果跑了,就沒意思了。
從心理角度分析是很難把握的一個方面,要好好考慮,多多注意。一個一個部分都考慮周全。
小小自己的想法,勉強看把。

Ⅳ 跪求一篇心理學電影賞析論文 1500字左右 要從心理學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後感

可以很發散的,選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選某幾個理論作依據。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經典電影,比如心靈捕手,可以網路下相關的影評,借鑒他們的思路

Ⅵ 推薦一部有關心理的電影,並說說理由

霍建華主演的《真相禁區》,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可以看一下,懸疑犯罪類型的

Ⅶ 我們老師要求寫一片心理方面的電影觀後感求各位幫幫忙!最好事600字的

《美麗心靈》觀後感
我看了一部名為《美麗心靈》的電影。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拉塞爾•克勞)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就在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直覺因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擾,然而這並沒阻止他向學術上的最高層進軍的步伐,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珍妮弗•康納利)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願以償, 終於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覺得這部影片當中得大書特書贊頌的是偉大人物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女人。納什的妻子艾莉西婭的故事比電影中更感人,是她以鋼鐵堅強意志,以自己做程序員的微薄薪水,長期耐心拯救同時得了精神分裂的丈夫與兒子,那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終於使倆人回復正常的軌道上來。納什在諾貝爾獲獎發言對妻子的致謝,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體會到一份人間至寶貴的親情與愛意。
電影《美麗心靈》主旨是反映這位教授傳奇的人生、對數學執著的追求與熱愛以及妻子在丈夫身後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擁有著人才濟濟、學術自由、高度創新的科研環境。
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感動,被這位毅力堅強的教授所折服,這不僅反映了一位教授的美麗心靈,更是奮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的縮影。

願這種精神長存與學術科技界,願我們都以他為榜樣學習。
美麗的心靈,不僅僅是心靈的美。

Ⅷ 有關心理的電影推薦

盤點有關心理學的電影推薦

1.《飛躍瘋人院》影片中主人公由於厭惡監獄里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但是精神病醫院也遠不是避難所,雖然男主的到來改變了精神病院死氣沉沉的狀態,但他也因此成為護士們的眼中釘。醫院僅僅有條的作息表就像是穩固的秩序,而自由和秩序博弈時利益就站在兩邊,而權力掌握了所有資源,自由只是空空如也。影片無疑在暗示秩序和自由,挑戰者、和麻木的大眾。或許在看完這部影片很久,他帶給你的力量也是綿綿不息。

2.《超脫》這是一部並不應該推薦的豆瓣高分電影。電影以男主角亨利在學校的生活為點,展現了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人生。生命是生命本身的饋贈,唯有愛可以超脫。但是電影取名《超脫》,但內容並不讓人覺得輕松自在、如獲新生,反而在感到那一絲溫暖的同時,感受到更沉重的壓力。人與人所經歷的不同,所看到的不同,所以所感受到的也不同。作為個體,我們都渺小如塵埃。而如何對生活、對悲傷、對苦難、對孤獨進行超脫,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

3.《彗星來的那一夜》這是一部低沉本的科幻燒腦片。講述了六個人在聚會時互通平行世界的故事。平行世界本就帶著科幻、懸疑的色彩,再加上影片中對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讓人在燒腦之餘還忍不住感慨,人性比平時世界復雜多了。撲朔迷離的人物關系讓人迷惑劇情的走向。

4.《消失的愛人》影片講述了一對恩愛的夫妻,突然有一天妻子消失了,種種線索表明,是丈夫殺害了妻子。當丈夫被推到風口浪尖時才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妻子精心設計的騙局。這是一部燒腦片,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他將人性和婚姻的黑暗面拿出來剖析。女主說的相互折磨、相互控制、這就是婚姻嗎?或許婚姻本就是一襲華美的袍,美麗華麗是面子,而千瘡百孔是里子。

5.《黑天鵝》影片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隨著演出的臨近,這種狀態越來越嚴重,她甚至區分不開這是幻覺還是現實。女主無疑是個完美主義,或者說很多藝術工作者都是完美主義,正因為心思細膩又追求完美,所以才容易陷入極端情緒,終其一生,女主都為了追求她完美的芭蕾舞工作。每個人心裡都有黑暗,邪惡,壓力,恐懼,慾望,利己,自私,妒忌,佔有欲;但也有善良、溫暖、溫柔、純潔、快樂、幸福。這大概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黑天鵝和白天鵝吧。

"一個沒有性魅力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
6.《死亡實驗》影片以1971年美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根據馬里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向世人展示了人們在權力分配下的行為舉動,以及在實驗過程中這些參與者心理上發生的與原人格迥異的超預設變化甚至扭曲,環境、人員、權力等,一切皆人為預設,參與者都清楚實驗的模擬性,然而,實驗的模擬還是朝著與現實幾乎一致的軌跡發展,以強凌弱。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總是經不住考驗。
"沒有誰比誰更卑劣,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你永遠也無法預估,你會成為誰

Ⅸ 電影的心理學角度賞析,什麼電影都行,要求3000字左右。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給你靈感!

在電影《長江七號》中,就可以看到父親對孩子那種驚人的嬌寵,父親為了孩子上貴族學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難,犧牲自己的尊嚴乃至性命。這種父子關系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平民尤其是農民家庭結構的典型代表。
孕育這種人格結構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生在極端的貧窮和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的背景下,窮人(父親)在這種社會中並沒有起碼的為人尊嚴,遭受到歧視和白眼;
第二,以父親為代表的整個家族把一個「救星」的形象投射給孩子,期望著通過孩子的成就(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成就)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或者僅僅是獲得失落的尊嚴(面子);
第三,在這種親子關系中,父(母)親以一種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儉用,提供給孩子(往往是男孩子)優越的條件——讀書,而孩子的整個人格通過讀書學習和父母親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下滑或者「貪玩」不學習的時候,出現的是整個家族系統自我的崩潰。父(母)親會在此時突然從奴隸一般辛苦勞動供養太子讀書的人,變成一個完全忽略兒童愛玩天性的暴君,開始毆打(虐待)孩子,之後又出現自我的崩潰、哭泣、自責。
而通過這個過程,孩子開始真正進入家庭的系統自我中,他會開始刻苦地帶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學習,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並且期待著學習能夠帶給整個家族(學校、村鎮)榮耀。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結構形成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價值感、以及其情緒和認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並不會具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判斷標准,而他的情緒和慾望也是和父母緊密聯系的。
魯迅說,中國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說明了中國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關系性的。在《長江七號》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教育可以總結為兩條核心指令:千萬不要讓別人看不起咱們;讀書學習是一切的核心。其實這第二點也是為第一點服務的,「學習好了,別人才會看得起咱們。」而這兩點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們」和「別人」的一種關系。有些時候,對這種「我們-別人」關系的需求不過是要求「我們」和「別人」能夠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時候,則是期望著「別人」能夠無條件地欣賞、崇拜、羨慕「我們」,乃至在「我們」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雜著幾絲嫉妒。這後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後,是自體-客體系統的施虐-受虐關系的循環和逆轉。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何以中國人會形成這么一個群聚性的關系性心理結構,恰如一位來訪者所言,「我就像長在我媽身上的一個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應該反問:「何以美國白人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對獨立的情緒和慾望系統的心理結構?」美國白人的這種「個體性自我」的心理結構是最近200年來適應工業生產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

「個體性自我」的產生是和民主社會、法治社會、物質豐富、社會大生產保持同步的。而「關系性自我」這種精神產品就特別適應於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這就像高保真音響適用於發達國家的都市,而對於飢荒的非洲來說,手搖發電的礦石收音機是最適合的,因為貧窮他們沒有電更買不起電池。在一個人口眾多、國家無法提供足夠保障的社會,「自我」必須是關系性的,才能提供一個社群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性。農民子弟們如果不緊緊地把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鄉親們緊緊聯系,那麼不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就是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沒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下必然要度過窮困潦倒、孤獨悲慘的後半生。
謝謝 請採納

Ⅹ 推薦幾步心理學電影!

心理學電影描述人格分裂的較多,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斯蒂夫 金的作品《閃靈》,由傑克 尼科爾森主演。描述一個作家戴著妻子和兒子到一家大旅店裡去當冬天的看守人。也就是說在整個冬天一個浩大的旅店裡就他們三個人,而且大雪將道路堵塞。作家最終崩潰,舉斧向妻子和兒子頭上砍去……還有一部叫《神秘窗》是Johnny Depp主演的。描述一個作家在寫一部關於丈夫謀殺妻子的作品的過程將妻子按照書里的情景殺害的故事。

當然希區柯克的電影不得不提,《精神病患者》,就是典型的心理片。我個人覺得《迷魂記》,《後窗》都算吧。

《沉默的羔羊》《漢尼拔》應該算是比較出名的。說到心理探案類的話《人骨拼圖》也算一個。

有一部新片叫stay《生死停留》,由伊萬 麥克格雷格和納奧米 沃茲主演。故事描述一個藝術系的大學生想在一個周六的晚上自殺,一位心理醫生和他曾經自殺過的女朋友希望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其實這個電影還有懸疑的色彩。

如果要觀看一部與夢有關的心理學方面的電影,應該會首選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愛德華醫生》,其中,夢的解析是電影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影片中經常提及這樣一句話:「讓我來給你解夢,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誰了。」

還有
《心靈捕手》,
《雙雄》,
《美麗心靈》,
《雨人》,
《蝴蝶效應》,
《搏擊會》

http://mxyyj17184.bokee.com/viewdiary.13059038.html

http://lilinbyjd.blogchina.com/4331798.html

http://www.hnxlw.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589

值得一看的「心理學電影」列表

在google上輸入「心理電影」四個關鍵字只需0.12秒就可以得到3200項結果,然而稍加瀏覽便不難發現,其實大都與心理學毫不相干,剩下的就是經典而老掉牙的《愛德華大夫》、《沉默的羔羊》、《本能》之流。難道就這么幾部A片(AMERICAN MOVIE)么?到底何為心理電影呢?我們總要為所討論的對象正名定分一下吧!如果是指與心理有關的電影,那麼按照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這個原則,毋庸置疑,每部電影都是。
且拋棄這個模稜兩可的詞吧,用「心理學電影」何如?
顧名思義,心理學電影必須與心理學這門學科有關,而非一種樸素的、感性的文藝心理的揣摩。照此說來,這類電影大致有兩種形式:其一,導演的目的在於展現某種心理學原理或者典型心理障礙,例如《愛德華大夫》、《沉默的羔羊》、《本能》、《雨人》、《美麗心靈》。其二,也許導演並無意涉足心理學,但影片本質上談的就是心理學問題,是心理學某個領域或理論的重要依託——我們都記得課上老師曾提到的著名電影吧?本來抽象、遙遠的問題頓時栩栩如生而如同親歷了。當然,這一種也相對比較微妙,推薦兩部新片《大象》(美國中學生校園槍殺事件,在眾媒體憑主觀臆想紛紛炒作馬加爵事件的時候,人們尤其應該靜下心來看看這部片子)、《海灘》(一個心理實驗,還能說什麼呢?)。總之,功利一點地說,前者是應用自心理學,後者則是對心理學有用。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是次要的。個人以為,《飛越瘋人院》倒不是心理學電影,因為它無論從目的到內容上都與心理學擦肩而過,所探討的問題主要是自由和體制,只不過借了精神病院的場地一用罷了。
心理學顯然不是能打開所有大門的萬能鑰匙,甚至都不能單獨打開一扇門,充其量只是鑰匙圈。所以,我們很少能找到一部專為心理學而拍的電影,除非——除非我們中的一個將來去拍電影,或者寫一本像斯金納《沃爾登二世》那樣的好書。

(以下電影列表依時間降序排列,主要參照三個指標:心理學看點,藝術性以及觀賞性。簡介與詳細評述以後將陸續推出。另外,我沒看過的電影暫不評分。)
-----------------------------------------------------------------------
大象elephant (2003)
心理學看點:當眾媒體憑主觀臆想紛紛炒作馬加爵事件的時候,人們尤其應該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
藝術性:*****
觀賞性:***
詳細評論:http://www.heart-bay.com/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3&ID=430

I.D./ IDENTITY/身份(2003)
心理學看點: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舊稱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礙)
藝術性:***
觀賞性:****

La pianiste/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2001戛納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及評委會三項大獎
同名半自傳體小說作者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心理學看點:千載難逢的一部狠片,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態電影傑作

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2001)
2002奧斯卡獲獎片
心理學看點:偏執型精分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實驗(2001)
提名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
心理學看點:經典社會心理學實驗的社會成人版
藝術性:****
觀賞性:***

The Beach/海灘 (2000)
2000柏林電影節提名
心理學看點:個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心理學實驗
藝術性:****
觀賞性:***

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聖女貞德(1999)
法國凱撒獎八項提名
心理學看點: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來?
藝術性:****
觀賞性:****

The game/心理游戲(1997)
心理學看點:他學著父親的樣子跳下了樓。而這正是康拉德設計這一游戲的最精彩情節,他就是要哥哥以親身經歷來治癒心理創傷,將情感從死去的父親身上轉移到面前所有的親朋好友身上。

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心理學看點:弗洛伊德性與暴力的本能
藝術性:***
觀賞性:****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1992奧斯卡獲獎片
心理學看點:變態心理學
藝術性:****
觀賞性:*****

rain man/雨人(1988)
1989奧斯卡獲獎片
心理學看點:濃墨重彩地展現了自閉症的典型症狀
0觀賞性:*****

Blue Velvet /藍絲絨(1986)
1987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心理學看點:展現了各種性心理扭曲的場景

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1945)
1946奧斯卡提名
心理學看點:失憶症
藝術性:***
觀賞性:***

閱讀全文

與心理學電影推薦搞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災難大電影 瀏覽:122
求免費更新電影的qq號 瀏覽:931
2015日本動漫電影好看 瀏覽:481
後來2019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138
安吉電影院如何訂票 瀏覽:118
怎麼購買電影院的電影 瀏覽:442
像蜜桃成熟時33d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2
伏虎記中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18
你敢不敢把眼睛睜開是什麼電影 瀏覽:649
怎麼知道電影院招不招兼職 瀏覽:744
愛國愛黨電影有哪些 瀏覽:110
那種播放器能免費看vip電影 瀏覽:68
許晴尺度大電影哪些 瀏覽:952
黃渤監制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74
最好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2020 瀏覽:812
怎麼在電腦上打開從百度網盤上下載的電影 瀏覽:470
張家輝猜麻雀可以胡多少只電影 瀏覽:736
橫店電影城多少錢門票 瀏覽:994
拍一場電影經費要多少錢 瀏覽:375
看電影如何選擇vr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