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佰為什麼要過橋
這是因為電影《八佰》中謝晉元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求他們撤退到租界,而去往對岸租界的路只有那座橋,所以最後必須要過橋。
《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電影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最後以」八佰」壯士撤退到租界結束。
電影在他們過橋後結束了,只有一句被群眾淹沒的台詞「把武器交出來「。而現實遠比電影殘酷,過橋後,武器馬上被收繳,壯士們成了孤軍,不得不在租界里被軟禁了近4年。
而團長謝晉元在1941年4月一個普通的早晨出操時,疑遭暗算,被日偽收買的叛徒活活刺死,事發後,數十萬上海市民自發前往悼念,其他將士們也未能倖免於難,後被日軍羈押,強征勞役。
(1)八百電影怎麼形容橋對面的環境擴展閱讀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為主帥者,愛惜所部與犧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謝晉元死守閘北一隅,任務與目的已達,故令其為榮譽之撤退,不必再作無謂之犧牲矣。」得知部隊要撤退時,謝晉元和戰士們十分難過,他們發過誓,要戰斗到最後一個人,但軍令如山。
1937年10月31日晚,謝晉元率部撤退進入英租界,所到之處,「八百壯士」被視作英雄,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按照約定,部隊本應經過租界馬上回到中國前線,但租界當局受日本人威脅,沒有履行約定,而是對謝晉元部隊進行繳械。最終「八百壯士」被軟禁於孤軍營中。
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用「高官」誘降謝晉元,但被謝晉元當面斥責,「爾等行為,良心盡喪,認賊作父。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余志已決,絕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
1941年4月24日凌晨5點,謝晉元被敵人收買的叛徒殺害,謝晉元遇害後,各界民眾極為悲憤。在殯殮儀式上,前往悼念的市民陸續達到30餘萬人。
1938年10月12日,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稱贊「八百壯士」是「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國難當頭,他們挺身而出,向死而行。每一個血染的名字,每一個燃燒的忠魂,匯聚成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㈡ 電影八百為什麼沖橋
當時日軍佔領上海已成既成事實,八百收到上級命令從英租界撤退,更主要原因是當時日軍失去耐心向英政府及國民政府照會如果不撤就會使用重武器,要知道之所以能守這么長時間一方面是抵抗意志堅決及完備的工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日軍使用重武器(重炮及轟炸機)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投彈技術不是那麼準的,電影里那種戰斗機不具備投彈能力,轟炸機是飛的很高的。
然後離四行倉庫就幾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市的煤氣儲備罐,如果炮彈引發煤氣爆炸可以參考現在的天津爆炸及黎巴嫩爆炸產生的後果。
第二就是外在的國際政治條件已經沒有意義,弱國無外交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調停無果的情況下堅守已無意義。
為何沖橋是因為英軍為了方便管制以及政治原因和國民政府商談撤離條件時表示不接收零散的部隊進入租界,而當時唯一的道路就是那個橋,當時的時間也是日軍發動不計代價總攻的最後一晚。
㈢ 八百電影為什麼要沖橋
那是因為在橋的另外一邊是安全區,他們只有過了橋就安全了。
㈣ 《橋》環境描寫
那天晚上,風呼嘯著,颳得人生疼。狂風像歹徒一樣,把大樹的「頭」死死地按在了地上,連周圍的小花小草,也不放過。像打。像掐。弟弟,把被子捲成一團,害怕得連頭也縮了進去。因為太冷,我也把被子,緊緊裹成一團。(樊家宏)
風,呼呼地吹,像鞭子一樣,放肆地抽打著他的臉。他的周圍,風吹,蚊裘,還有一張報紙。躺在公園的椅子上,人影閃過,燈忽明忽暗。風的獰笑,嚇得樹抬不起頭,黑壓壓的烏雲,彷彿要將世界吞沒。無風、雨落、雷鳴,人影又時隱時現。對他來說,世界,已無關緊要。(季子恆)
那夜,月黑風高。樹顫。枝晃。花泣。一個黑影「嗖」的一下閃過,古老的鍾「滴答——滴答――」,我整個心都懸掉掉的,生怕那裡突然沖出一個人。風繼續呼呼作響,像一群野狼,呼喚種族中走散的同伴「嗚――」。(唐儷芯)
靜,相當的靜。一位西裝革履的人,坐在辦公室,抽著煙。那縷煙,像雲,像霧。他靜靜地坐著,手裡拿著一份資料,眉頭緊鎖。他心裡明白,這是一個棘手的協議。一會兒,他將煙熄滅,嘆了口氣,緩緩地起身,拿筆,簽字。(李思翰)
白雲散了,烏雲來了。"呼——呼——"風吹著,越來越猛,像怒,像吼。山洪咆哮,像只見了貓的老鼠,拚命地向前逃竄。雨淋到的枝葉,垂頭,折腰,沮喪著臉。(鍾雨含)
雨後,陽光輕撫著大地,好似一位慈祥的母親。風兒輕輕劃過人們的臉,樹枝與風兒共舞。蟬鳴。鳥歡。雲飄。小狗自由自在地鍛煉著身體,嫩葉無憂無慮地躺在大樹上,像一個個可愛的精靈。花開。草長。遠處,不時傳來陣陣芬芳,一切,是那麼祥和。(李建霏)
㈤ 《橋》的環境描寫有哪些
環境描寫;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5.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1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2突出了緊張的氣氛.3構思巧妙,設置懸念,前後照應.
清晨,天空驟降瓢潑大雨,洪水從山谷中咆哮而來. 工地上的人們紛紛從睡夢中驚醒,手忙腳亂的爬下床後,雙腳踩進了水裡. 一百多人拚命的往南跑,但是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蔓延開來,人們跑了回來. 南面已經被堵死了,東西方
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作了鋪墊.再如,課文最後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里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有: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場景
句子對水和橋的描寫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甚至略帶誇張.好處在於,讓兩種物體充滿了人物情緒化,使形象更加貼近作者的內心世界,作者也賦予它們深刻的情感.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徵的建築、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橋》課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體會:像潑,像倒,運用了擬人和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雨水之大,來勢兇猛.
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跟許多飢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都沒有.
描寫雨和洪水的句子:(1)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3)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4)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5)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㈥ 八百電影評價
對於很少進影院和果粉這些非資深非主流觀眾來說,《八佰》前半段的激戰和中場的護旗,足以成為犒賞他們視覺和情緒的饕餮盛宴。
作為有一定藝術審美基礎,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對歷史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比如我,對影片則是感到失望。
工業化技術度方面是華語電影絕對一流水準,曹郁的攝影也完全有實力問鼎甚至是橫掃明年三金獎杯。
最糟的恰恰是導演編劇管虎,是他把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將戰斗場面升級做誇大渲染,並不為過。射殺戰俘,也是華語電影里珍貴的一次血性飛揚,不必理會聖母婊的聒噪,這樣處理既真實也理所應當。你死我活的戰場,殺敵就該理直氣壯。
真正的錯誤是價值觀的混亂和缺失,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和負責之心,反而讓人看出其中有點卑劣的商業算計。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於貪生怕死。對懦弱的逃兵新兵著墨太多,此類人物會有但絕非戰場主流,電影里對姜武、張譯、包括歐豪和那個小湖北的怯戰描寫太多太過,也是創作者人文意識的泛濫與意淫。
其次,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被編導做了個人喜好化的騸割。以怯戰小兵視角,切入這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後孤軍營生活以及謝將軍的結局,不應該有個如實的表現嗎?這不是八佰這個集體和這場戰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這才是給觀眾負責任的講述自己要說的歷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時刻,掐頭去尾誇大煽情之餘,又以畏死來曲解反戰的含義,離佳作和史詩的門檻實在是百步之遙。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總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比例,明顯不適合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尤其是華語電影創作和觀賞環境,也與影片宣傳定位相悖。
銀幕上那匹白馬,就是管虎創作上的一顆私心。我不是講述歷史,是自己說書。謝將軍和日本將領騎白馬相見,說為各自的榮譽而戰時,這電影已經徹底垮了,那座四行倉庫已經轟然崩塌成廢墟了。
如果不做商業計算的煽情,樓頂護旗一場和前半段接近寫實的戰斗拍攝風格一樣,情緒的沖擊和情感的升華只會更真實深刻。而不是現在這般強行煽情無休無止,讓人感到疲勞尷尬。
可能導演只怕觀眾不知道,我這電影就因為這場戲而審查受阻的。毋庸諱言,審查真的不盡人意。但有些導演的本事和腦子,還真不一定是審查這口鍋給砸壞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電影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它的上映,能讓一些年輕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輕淺的歷史事件和愛國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舉。至於電影的藝術品質,那就另當別論,真的不談也
㈦ 電影八百200字觀後感
《八百壯士》觀後感
看了《八百壯士》後,我心中有說不完的激動,這部愛國主義影片,主要敘述當時日軍進攻上海的真實戰況,我八十八軍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五百人,由團長謝晉元中校率領掩護國軍之撤退,並陷入三面之包圍中,即戰四晝一夜,有四行倉庫通過穌州河進入英租界。這裡面有一個很英勇的女孩,叫楊惠敏,自願當童子軍,父親勸她回去,她不肯,說要讓中國立起來。上海鬧飢荒時,他去維護秩序,還將國旗送到四行倉庫,路上危機重重,可為了立志氣,強民心她死也要去。
當時,全國的童子軍堅守著「不要餉、不吃糧、不怕苦、不怕死」的號令。我為之感動,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貢獻,而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而貢獻著,不貪生怕死,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800個烈士,多麼珍貴的 「一筆財富」啊,就這樣犧牲在了日本人的手榴彈中,我真惋惜啊。這時,我的心中又萌生了憎恨之情,日本人為什麼要將八百壯士趕盡殺絕呢?為什麼一定要佔領上海呢?為什麼要攻擊中國,不和我們做朋友呢?為什麼?為什麼?難道,為了統治全世界,日本人要傷害所有人嗎,要讓所有人看不起嗎。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壯闊國土,璀璨五千年華夏文明,幾萬萬華夏生靈開始遭受日軍大規模的踐踏與蹂躪。失陷的國土,逃難的貧民,潰敗的軍隊苦難時刻的開始。日本人,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
如果不是當時的中國不強大,那麼,日軍也不會來攻擊我們了,從現在起,我要發奮讀書,讓祖國更加強大!讓世界各國都和平共處,再也不發生這種事情了。「……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
㈧ 八百結局為什麼過橋對面有鐵門
《八佰》之所以要沖橋是因為歷史上就是從橋撤退的,而且因為靠著租界,沒有受到日軍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時損失很小,電影刻意加強沖突的。
《八佰》是一部由管虎執導,姜武、張譯、王千源等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
歷史中的《八佰》:「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滬會戰《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戰爭中隨處可見死傷的普通百姓,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從而引起我們的共鳴,為了勝利犧牲小我讓人感動。雖然現在不是戰爭年代,但是國際環境風聲鶴唳,八佰這部影片喚醒熱愛和平的人,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抵禦外敵!
㈩ 八百電影中中國軍隊為什麼要過橋
在《八佰》電影中,沖橋作為結束戰役的口號,最後戰士震撼地沖橋原因:
①歷史上就是沖橋而過的,不能有所偏差
②河裡撤退不如沖橋撤退方便快捷,反而會造成更大傷亡
③從河裡撤退並不體面,結束戰役必須體面,沖橋是必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