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怎麼評價電影1942里蔣介石

怎麼評價電影1942里蔣介石

發布時間:2022-05-26 23:28:49

Ⅰ 《一九四二》值得我們深思嗎

電影開頭,在蔣介石的抗日講話聲音中,主創人員的字幕出現;電影結尾,又專門用字幕交代了蔣介石一九四九年退居台灣。這從一個側面分析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就是失了民心。這與官方的答案沒有區別,實際上也是最好的答案。但是對《一九四二》來說,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是人性,政治,戰爭,還是歷史?或許所有的東西都有,或許什麼都沒有。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為我們苦難的民族立了一座碑,碑的模樣暫且不提,但碑文是精準的。電影實際上鋪展了四條線索:災民的逃荒經歷是展現「是什麼」,國民政府的應對是展現「為什麼」,記者白修德是「問題的發現者」,傳教士是「問題的追問者」。前兩者是主線,後兩者是輔線。如果再加上日本兵對災民的態度,那便是五條線索,五個立場。電影對國民黨的態度是比較中立的,給了蔣介石一個讓人敬又讓人憐的形象。

如何評價電影《1942》

1942這部電影的編劇,真能編,應該獲胡編大獎!為什麼呢?因為他竟然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識的觀眾不難看出這些情節太不真實:

從開頭的乾旱的畫面上看,這一年都沒下過雨了,但鏡頭轉向庫房,少東家在庫房想以糧換嫖,為了突出東家的為富不仁,這庫房裡堆滿糧食,新鮮打下來玉米棒子一串串掛著...... 大家沒看錯,就是當年新打的玉米棒子,還很飽滿,這說明,這是個豐收年。

接著,來強盜了,東家找栓柱去官府報信,這栓柱回來向東家說來兵了,害得東家幾乎被土匪打死。本以為這栓柱和東家有仇,故意這么說的,後來才發現栓柱和東家沒仇,估計是前些年趙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編劇受影響了.....在電影的後半段,這栓柱在日本軍營,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說栓柱是對自己親生孩子玩的風車有感情的話還有點真實性,但為了別人孩子的一個小玩具,連糧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驚訝了,如果當真這么講情義,就會寧願自己餓死也不會賣老婆啊,,當初這么講情義,怎麼偷那好心的洋記者的驢吃呢?所以這個不符合邏輯的角色無法再編,只能去死了。

鏡頭轉向逃荒群眾,在路上,災民隊伍和國軍的隊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飛機發現中國軍人佔多數,就開始投彈。隨著炸彈在人群中爆炸,到處血肉橫飛,這時候的人,正常情況不是被嚇得全身癱軟就是被惹怒反擊,可劇中卻是當兵的在此時搶錢搶女人。俗話說溫飽思淫慾,這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環境,誰還有那心思啊,人雖然仍存在野獸的本能,但野獸也不會在生死關頭還有心思配種吧?這編劇把中國人描寫得比野獸還變態!

還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反觀日本人,顯得那麼智慧,憑借充足的後勤供應,給出一些糧食給河南人,河南人就跟著日寇干,結果日寇就順利取得6萬對國軍30萬的勝利。河南人吃了老蔣的備用軍糧不賣力,日本人給吃的就從了,難道這日本人比中共還偉大?而劇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編劇的心態,或許正是因為他黑暗醜陋的內心,才把中國人看得那麼丑惡、劣等,而洋人,都是那麼高大上。如果真如編劇所想,那麼影片中國民政府做足面子歡迎美國人應該不過分。難怪據稱這電影在國外受到一致稱贊......

Ⅲ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Ⅳ 看完《一九四二》覺得怎麼樣

劇中蔣介石維持著大國元首的儀態風度到送走白修德。美國記者前腳剛走,他閉著的門里便傳來杯子撞地猛烈的碎裂聲。陳布雷推門而入,只一個負手的背影。最高統治者的另一個不大好聽的替代詞便是獨裁者,當然更不好聽的詞便是他自己口中說出的「如果這些照片流傳出去,我這個委員長,就是獨/夫/民/賊」,他寧願影響對美邦交也要停刊整頓未經允許便捅了這么大簍子的《大公報》。他首先想到全力去維護的還是自己在國民和世界眼中的形象。這里,觀眾在惋惜,雖然委員長首先是人,但他這個人,首先還是委員長。
天意從來高難測。送走美國外交使團,河南戰區對日作戰也已過了一個坎,這時委員長之所想,竟是文膽陳布雷都跟不上趟的?——賑濟災民終於可以擺到案頭最重要的位置。看他一溜說出那麼多部署,不但不禁《時代周刊》,還要翻印,省部級高官人手一份,發動實業界捐款捐糧共紓國難……便可知賑災一事早就一直牽縈在他心頭。民心啊,民心,得天下靠民心,守天下更要靠民心。感慨及此,一直保持著平穩清晰語調的委員長,在最親近的侍從面前,一下子低軟了聲音,帶著似乎是疲倦,又似乎更多是烈士暮年追憶當年的呢喃,道出「有時候,我特別懷念北伐的時候,那時候沒有負擔,盡可以和民眾站在一起。」——也許,這一刻疲憊的無掩飾的追憶,更讓他自己也讓我們,真切的感到,好好的對民眾好,再跟他們站在一起,是何等的緊迫和重要。西出潼關尋故人。實業家張鈁出身黑白兩道,自然梟雄氣質。委員長早年也混跡過十里洋場,此次會面,跟這位「老學長」更多平野之交。他隱藏了萬千心事,仍是不要讓外界從他高天雲淡的臉上讀出一絲一毫。問候老伯母的爽朗的笑,在另一屋談「正事」時拄杖沉默不語讓侍從把「化緣」的來意講出給這「富可敵省」的「老學長」,聽到他肯定的答復後手杖一點,於是乎事情算是談成了。不用張鈁說,他其實也擔心,這賑災糧,最後有幾成能到災民之口?他拄杖撩簾擲地有聲八個字,「關一批、殺一批。」——這一段,他倒給我些許黑道大哥的感覺。

Ⅳ 《一九四二》從這部電影中你看到了什麼,人性還是態度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國民黨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國民黨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台兒庄》;《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國民黨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國民黨將領的麻木不仁,國民黨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打開,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飢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飢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Ⅵ 如何評價一九四二導演想表達什麼

雖然網上很多人批判這部電影,但是本人是很喜歡這一部電影的。整部電影從演員的配置以及場景的布置導演都是很用心的,都是花了大功夫的。陳道明、李雪健、范偉,徐帆等等都是很強大的陣容。甚至包括電影的畫面場景和部分戲份的場景爆破都力求逼真,范偉飾演的老馬第一戰區第九巡迴法庭庭長在災民逃荒的時候坐著手推小火車這樣的微妙情節都展現出來。我看不到任何的敷衍。這是要給馮小剛點贊的。

講真的,我在觀看這一部電影的時候非常的震撼,不是來自於視覺上的震撼,而是來自於心靈上的震撼。我在這里只是單純的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是值得一看的。

Ⅶ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Ⅷ 電影1942講的是什麼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

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8)怎麼評價電影1942里蔣介石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范殿元

演員 張國立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的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2、蔣介石

演員 陳道明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 、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帶領政府、軍隊和整個中國在災難深重的1942年艱難前行。對外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內,他一方面評估豫北會戰,不斷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號召富商給河南大飢荒的災民捐款。

3、李培基

演員 李雪健

1942年1月,他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面對受災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對官場的各種弊端,他深感無力,甚至只能屈從於潛規則。

4、安西滿

演員 張涵予

他是一名傳教牧師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能像當年的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那樣幫助著災民逃離苦難。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遊走在鄉間,苦口婆心的為災民灌輸宗教信仰,犧牲甚為珍貴的糧食只為了能給死去的災民做超度。

Ⅸ 看完電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觀後感. 急!!!!!!!!!!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Ⅹ 《一九四二》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我有過兩次在電影院發火的經歷。

一次是看《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看《一九四二》。

《唐山》里,石板壓住兩個孩子的為難,數十萬人的生死,徐帆卻只用二十年後輕松的一跪就了結了所有前塵往事。我眼前歷歷的卻是2008年5月,九寨溝的羌族小伙哽咽著給我打電話: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屍體…太慘了…太慘了…我真的受不了,我只能用衣服蓋住頭,一路拚命的跑…我不敢看…奶奶不肯跟著我們走,她死也要死在家裡…你說怎麼辦…怎麼辦…

然後看《一九四二》。首映的周末,售票處烏泱烏泱都是人。我們站在門口數著進場的小孩,15:10場,一共6名孩子走進了萬柳嘉禾的《一九四二》放映廳,年紀從3歲到10歲不等。

電影開始了,沒用太長的時間,熒幕上就開始了殺戮。災民搶糧,血漿漫紅了院子。如果這個尚在可忍受范圍內,在隨之而來逃荒大遷徙中,日本炸彈下的血肉橫飛;孩子屍體被攔腰撕裂,腸子拖了一地;野狗爭搶屍體的內臟,而導演還安排了個洋人記者用相機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照片輾轉到了蔣介石手中,鏡頭仍在不斷的拉近、定格、擺拍;最後一場血順著明晃晃的刀尖,從張默的後腦噴薄開來,終結在范偉的唇齒之間。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令父母們認定了這是一部可以帶著家小闔家觀賞的電影?是什麼力量促使馮小剛把一部主流院線片拍成了Cult片?

這個導演,在散亂的故事線里,他用張國立徐帆去咯吱老百姓的痛感神經;用陳道明李雪健去撥弄所謂高知分子的政治神經;刻意放大上帝與傳教士的宗教意義,全不搭界的塞進兩個好萊塢大牌演員,討好所謂的國外電影節評委與片商。每個鏡頭、每秒劇情,充斥了算計與心機。

他明明做著與民間馬戲團班主如出一轍的把戲,用福爾馬林浸泡著蛇、貓和畸形嬰兒的屍體,走街串巷,招徠老百姓獵奇的目光,卻偏偏還要擺出一副藝術家的姿態要世人膜拜。

居然也還真的有人膜拜。

這大約也是在中國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發生的文化奇景:在1個人過馬路不守交規被撞死也能被解讀出100種政治陰謀的國度,再血腥的屠殺只要套上高帽就能冒充春秋大義;只要是敵國造成的殺孽、是敵黨放任的血腥、是歷史中早已過去的殘酷,只要無損當朝之清明,再不堪的畫面也能光明正大的亮相。

只見利益,不見悲憫。

於是,我坐在電影院的黑影里,嘴裡像吞了一坨屎一樣的惡心。

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會有多少水軍或者自以為是的觀眾繼續撐起這部電影的口碑。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多少未滿18歲的孩子會被迫在黑漆漆的電影院里一遍又一遍的看著自己同齡人被攔腰撕裂。

如果真如導演所說,要給歷史留存一點良心記憶,如果真的有良心,那麼,能不能把你的鏡頭抬高一寸?

就像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個用衣服包著自己頭,一邊哭著一邊在遍布屍體的路上奔跑的羌族青年,無能為力,只能閉上眼睛。這是唯一能留給自己的慈悲。

那個拍《甲方乙方》的馮小剛走遠了,我很懷念他。

閱讀全文

與怎麼評價電影1942里蔣介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澳洲的電影怎麼分級 瀏覽:481
像美國派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94
聽不見的人看什麼電影 瀏覽:266
跳街舞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6
和范冰冰演電影的老頭叫什麼 瀏覽:686
唐人街探案3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893
女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看電影 瀏覽:427
像藍風箏好看電影 瀏覽:951
關於李治亞的好看電影 瀏覽:853
2018好看的英國電影 瀏覽:264
盈信廣場今天電影院有什麼電影 瀏覽:459
電影院專用爆米花機多少錢一台 瀏覽:135
電影中語言元素應如何運用 瀏覽:627
怎麼下載電影放到快手上 瀏覽:294
科普電影有哪些適合3年級小學生 瀏覽:295
男生怎麼化妝成女生的電影 瀏覽:524
外殼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434
有那些美國電影好看 瀏覽:865
蘋果的照片電影怎麼做 瀏覽:174
催婚電影有哪些 瀏覽: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