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電影狗鎮相關影評哪裡有

電影狗鎮相關影評哪裡有

發布時間:2023-03-02 16:00:47

如何評價《狗鎮》這部電影

《狗鎮》的導演/編劇是丹麥籍的拉斯·馮·提爾。他的《黑暗中的舞者》曾創下丹麥電影史上最高投資記錄,該片是他「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原有望奪得金棕櫚獎,後來輸給了《大象》。這部電影借鑒了不少舞台劇的形式,布景非常簡單,都是象徵性的,像是實驗話劇。一開始確實有些不習慣,進入狀態就好了。按照導演的說法,是為了讓觀眾忽視外在形式,更加關注人物和情節。電影還像戲劇一樣,分了章節。9個章節都有主題,交代了大致情節。還有大量旁白,交代了村民的背景。拍攝方式是手持攝象機,略有些搖動,但不明顯,可以忽略。
故事中的狗鎮坐落於美國洛基山脈的峽谷之上,這里住著很少的居民,他們很普通,也善良。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居住的房子也很破敗,但卻安居樂業。湯姆家的房子是整個鎮上最好的,在興旺的年代堪稱為豪宅。湯姆是一個愛思考的年輕人,說他是作家也可以,他常自我感覺良好,喜歡開導別人。特別是在道德上,他有一種優越感。有一天晚上,他在小鎮唯一的街道愛姆大街閑逛的時候聽到了一聲槍響。不久一個美麗的陌生女子格蕾絲無意中闖入這個平靜、保守的小鎮。小鎮的街道通向幽深的死路,她無處可去了。她在躲避一個黑社會老大,她希望能暫時躲避在此。湯姆答應幫助他,支走了向他打聽的黑社會老大。她給鎮子帶來了一種潛在的危險,居民們希望她離開。但在湯姆的熱心開導下,居民們給了格蕾絲2個星期的考驗期,如果她表現得好,便可以留下。
鎮子上的生活清苦又閑散,基本上沒什麼事情可做。格蕾絲小心翼翼地敲開小鎮每一戶居民的房門,並以溫和的態度迎合各式各樣性格怪異的人們,以求得他們的肯定。兩個星期過去了,格蕾絲終於被接受了。此後一段短暫的時間,她和居民們相處愉快,似乎她已經融入這個環境了。不久,警察到來,貼了一張畫著她人像的尋人啟事。小鎮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人們局促不安。他們把格蕾絲看成給小鎮帶來危險的人,但經過湯姆的開導還是允許她留下了。7月4日,狗鎮人們迎來了重大的慶祝活動,居民們藉此機會表示他們真心誠意的接受了她,並期望她能永遠與大家生活在一起,湯姆也在聚會前向格蕾絲傾訴了愛意。然而,正當懷著美好心願的人們共同舉杯慶祝時,警長再一次光臨了狗鎮,他將尋人啟事換成了通緝令,誰在兩星期內找到失蹤的格蕾絲便能得到豐厚獎金。小鎮人們心情又開始起伏,剛建立起來的所謂友誼在考驗面前,脆弱無比。在湯姆的提議下,格蕾絲可以留下,但代價是她要付出雙倍的勞動,而收入會更少。格蕾絲還是很感激,每天她更加忙碌。但似乎她做得再多也無法討得大家的歡心,她很難從居民們的臉上看到笑容。
不久,小鎮又有警察到來,格蕾絲正在給查克家的7個小孩當家教。查克知道她此時不敢聲張便趁機強奸了她。而幾天過後,查克的老婆維拉帶著幾個女人半夜摸進格蕾絲的家裡,查克的凌辱卻使格蕾絲成為了勾引有婦之夫的盪婦,維拉撕扯著格蕾絲。作為懲罰,維拉砸碎了格蕾絲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換取的7個心愛的小瓷娃娃,也砸碎了格蕾絲的心。並冷酷地扔下一句:「如果你能忍著不哭,我就給你留下一二個。」
格蕾絲看透了狗鎮居民的偽善、冷漠和猙獰的面目,決心逃離。格蕾斯在湯姆的安排下以支付開貨車的本10美元作為報酬。格蕾絲清早上了裝滿蘋果的貨車,車顛簸的開出了鎮子,開了好一陣突然停了。本說前面有警察,說這是危險的運送,要付出更高的報酬。格蕾絲身無分文,本強奸了她。顛簸了一天,終於到了目的地,格蕾絲迫切希望擺脫不幸看到異地的陽光。車停下來,她卻聽到熟悉的狗叫,原來她又被帶回了鎮子。她被愚弄了。鎮子里的人早就得到了她要逃走的消息。為了防止格蕾絲再次逃走,又加上誣陷格蕾絲偷了錢,她被當成狗一樣拴了起來,在眾目睽睽之下拖著沉重鐵圈,緩緩地走回了家。
格蕾絲已完全麻木了。白天照常拖著刑具為居民工作,晚上她成為鎮上所有男人發泄性慾的工具。後來她得知,出賣她的人就是湯姆,偷錢的也是。湯姆偽善的解釋著原因,並想佔有他,既然其他的男人都已經這樣做了。格蕾絲拒絕了他,並認為他們的相愛是個錯誤。湯姆認為既然得不到格蕾絲,何必再失去小鎮對他的信任和地位?於是,他找出當時老大給他的名片。
接下來的這幾天,小鎮的人們騷動不安,無心支使格蕾絲,他們似乎都在等待什麼人的來訪。過了五天,寂靜的道路上終於響起了汽車聲。湯姆代表小鎮歡迎老大的到來,並向他們邀功,希望得到更多的賞金。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原來格蕾絲是黑社會老大的女兒,她原是為了不願意當父親接班人才逃離的。格蕾絲一直相信人是善良的,而狗鎮讓她明白了許多。老大諄諄善誘讓她回到原來的生活中,而她還在猶豫。他的父親讓她選擇「你先下去轉一圈,想明白了你再上車」。
格蕾絲下了車,當她再次面對狗鎮的人們,內心的凄涼讓她做出了選擇。她回到車上問老大「如果我答應重作你的女兒,我何時才能得到權勢?」老大說「現在」。「好,那我不想再見到這個狗鎮」。在「老大」的指示下,爪牙們放火燒毀了狗鎮上的所有的房子,並開始屠殺。格蕾絲吩咐手下「有個家庭有好幾個小孩,當著她(維拉)的面殺先她2個孩子,如果她能忍住不哭,那就停止……她欠我的」。外面熊熊的火光,哭聲震天,格蕾絲含淚看著這一切,非常鎮定。人都殺光了,只剩下湯姆。格蕾絲握著槍走出車廂,湯姆還在偽善的說什麼這樣的題材給了他怎樣的靈感,他要寫一本小說……格蕾絲用槍指著他的腦殼,「砰」的一聲,什麼都結束了。她回到車上,對父親說「有的人,要自己親手去解決。」狗鎮消失了。那隻粉筆畫的狗跳了出來,對天狂吼!
看完這部片,心情十分低落,這種感覺就像當年看《天浴》、《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一樣。《狗鎮》是一個人性的試驗場,拷問著人類的靈魂。人性詭異、黑暗。善,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人們往往疏忽了這一點。如果沒有法律從外界約束,如果缺乏自省的內在精神,善很容易滑向邪惡的深淵。最可怕的是人們「正大光明」的做著罪惡的事情,卻不以為恥。
格蕾絲在危難之時被狗鎮居民收留,以為只要自己善良隱忍真誠的對待他人,居民也會同樣對待自己。她對別人一無所求,只求一個容身之地。她每天天不亮起床,按鍾點挨家挨戶的忙個不停,拿著稀薄的人工,還要時常受人白眼,被人譏諷或挑釁,連盲了的老頭都要吃她豆腐。她默默忍受,不辯解埋怨,一點牢騷都不發。格蕾絲是一個虔誠的信徒,篤信與人為善,她認為村民們應該是善良的,她原諒他們。但隨著外部的壓力越來越大,居民對格蕾絲越來越刻薄。他們把允許她留下當作一件莫大的施捨,變得貪婪自私和冷漠,無論格蕾絲怎樣勞動,他們都覺得不足以償還他們的恩賜。甚至,格蕾絲做得越多,他們便覺得自己得到的應該更多。這些最普通的人們,當他們自以為寬容、大度,當他們掌握著一切權利,而面對一無所有的弱者的時候,他們人性中惡的一面終於暴露了出來。白天女人們盡情奴役她,孩子們欺負她,晚上男人們玩弄她。鎮子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同情之心的利用她、榨取她。當他們把格蕾絲當狗一樣拷起來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淪為了兩足動物。而自詡愛她的湯姆除了把對她的幫助用來滿足自己的道德感外,無所作為,甚至把偷竊之罪嫁禍於她,向居民和老大告密。而最終一切灰飛煙滅,不知是毀滅還是救贖。《狗鎮》讓我倍感悲涼。

❷ 求電影《狗鎮》影評 2000字

《狗鎮》:一部顛覆整個人類價值觀的影片

謝宗玉





如果我的記憶沒出錯的話,《狗鎮》(又名《厄夜變奏曲》)應該是近十年來,最震撼我的一部電影。電影是2003年出產的,我卻在2009年歲末才看到。我的信息真是太閉塞了。好在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無論什麼時候看,都不算晚。

看完片子,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導演應該槍斃。最好由我去執行死刑。拿槍的手,我不會讓它有半點顫抖。就像電影里的女主人公槍殺她的男朋友一樣,我也會這么乾脆利落。但在槍斃他之前,我會趴在他的腳下,壓肩聳臀,先磕九個響頭。

磕頭,是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才華。槍斃,是因為他極具顛覆性的思想。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如果導演馮提爾不死,整個人類似乎都會在他赤裸裸的逼問下羞愧而死!據說《狗鎮》只是他美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接下來不知這個瘋子還會執導出什麼樣的作品來?

電影是同事向我推薦的。理由是性學專家李銀河都為電影寫了評。可他自己卻沒看下去。嫌它是一部有點沉悶的舞台話劇。起初,我也認為用話劇的形式拍電影是導演為了省時省力,但很快我就發現,這正是導演最偉大的地方之一。除了這樣,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形式能夠如此完美地表現這部近似寓言的電影!藝術形式和思想內核在這里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導演之所以沒在一個真實的村莊展開故事,就是想讓故事的發生地變得模糊而不確定。說到底,舞台「狗鎮」其實就是一塊人性的試驗場,人物並不局限於「狗鎮的村民」,而是誰都可以上場。

看完電影,整個人絕望得想死。傻在電腦前半天作不得聲。隔好久再去查看李銀河女士的影評,我以為她會與我感同身受,但我失望了。對性學有獨到見解的李銀河女士,在這部片子面前,卻流露出了她膚淺的一面。如此偉大的一部作品,她居然認為僅僅是對窮人的一種審判和否決,並且由此認定窮人是可鄙可恥的,是不值得謳歌的。如果真是那樣,怎值得我在2009年平安夜輾轉無眠一晚呢?



狗鎮:人類社會的縮影



如果只把狗鎮當作一個貧民區,那麼就太小看導演的格局了。馮提爾顯然把狗鎮當作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閉塞孤獨的狗鎮,有點像馬爾克斯筆下的馬貢多,也像宇宙中我們生存的小小星球。狗鎮的村民不能算壞,但說不上特別的好。大家都不很富裕,可也不是那種致命的貧窮。鎮里所有人都實力相當,因此能和平共處。這樣的村鎮,不單是美國,就是在全世界各地,也是要有盡有。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發生,狗鎮的人們看起來會各司其責,世代綿延下去。

但主人公格蕾絲的到來改變了這里的一切。格蕾絲被黑社會追捕,想隱匿於狗鎮,成為狗鎮的外來戶。狗鎮的人們因為她美麗、友善、熱情、助人為樂的品性,願意承擔某種不明確的威脅而同意她留下來。處在狗鎮的格蕾絲,有點像電影《天使艾美麗》中的艾美麗處在她的社區。按道理,格蕾絲完全可以像艾美麗那樣,憑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將一個平庸社區演變成人們安居的樂園。起初狗鎮有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可最後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究其原因,我想不是《天使艾美麗》的導演比馮提爾對人性的揣測更樂觀,而是格蕾絲的處境與艾美麗不同。艾美麗是社區中的一員,而格蕾絲卻始終不是。用學者吳思的話來說,就是狗鎮的人們掌握了對格蕾絲的合法傷害權。格蕾絲也想同艾美麗一樣,用內心的陽光把整個狗鎮照亮。但狗鎮的人卻並不感恩,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格蕾絲是在為自己的居住權賣單。正因為有這種想法,最後格蕾絲只能淪為狗鎮人的奴僕,狗鎮所有的男性都可以隨意去強奸她。惟一一個沒有去強占她的湯姆,卻因此耿耿於懷,覺得是被自己經不推敲的道德優越感害的。而一旦這種優越感不復存在,傷害起女友格蕾絲來,他比狗鎮任何人都來得更徹底——向黑社會老大舉報。明意是以犧牲格蕾絲來換回狗鎮往日的平和。而暗意人人都能看出,一是消滅格蕾絲的肉體,讓狗鎮的人都不能從她身上獲利,讓自己獲得在狗鎮的平等權。二是想靠舉報格蕾絲謀取高額報酬。

至此,狗鎮人們身上隱藏的、為上帝所不恥的七宗罪一齊迸發出來: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

事實上,業余作家湯姆一直在致力於狗鎮的道德建設。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這個小伙不那麼好高騖遠,說得多做得少,而是像格蕾絲那樣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狗鎮每一個人。狗鎮感恩的人們會不會以他為榜樣,從此人人向善,將狗鎮變成一個美麗的家園?這也不是沒有可能。艾美麗就是一個例子。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就出在格蕾絲身上。從人格上講,格蕾絲幾乎稱得上是完人,她本身絕對沒有問題。但她不該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一個錯誤的地方。她的出現,讓狗鎮的人們有了掌握別人命運的機會。內心的邪惡一時受到極大的誘惑。而人,無論經過多長文明歷史的浸染,其本質還是動物。內心既有善因也藏惡意。個體無限膨脹的慾望決定了人內心的惡勢力,而對群居生活的妥協又決定了人內心的善勢力。

導演馮提爾的偉大之二,就是他在同一時間充分彰顯出了狗鎮人身上善惡兩股勢力的並行不悖。對格蕾絲,狗鎮所有的人都是惡的;而他們彼此,卻依然以善相待。狗鎮的人們為什麼對格蕾絲是惡的?因為在他們看來,無論怎麼施惡,格蕾絲都沒有還手之力。這同我們無論怎麼虐待或宰殺一隻弱小動物,這只動物都無法報仇一樣。而狗鎮的人們為什麼對彼此是善的?因為如果不善,狗鎮就會陷入內戰之中,弄得人人自危。

打個比方來說,格蕾絲就像當初來到美洲大地上的黑奴,白人紳士們可以在一種非常民主、非常友好的氛圍下,決定黑奴的生死存亡。至於黑奴的品性如何,則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導演馮提爾的《狗鎮》取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鄉鎮,但現實生活中,類似格蕾絲這樣的悲劇仍在時時上演。前不久,我看報紙新聞,說是一個精神病女流浪來到中國北方的一個村莊,被一名老漢收養在家,不但做了自己的性奴,還強迫她去賣淫。結果這個村莊的一多半男性都成了嫖客。而流浪女十幾年來生下的幾個子女,都被老漢販賣出去了。新聞的寫作者最後只是質疑農村基層政權的不作為。這種質疑,在思想深邃的《狗鎮》面前,實在是蒼白無力。

是格蕾絲的到來讓狗鎮人擁有了施惡的空間,那麼責任該由格蕾絲負嗎?當然不是!格蕾絲其實只是狗鎮人們施惡的千萬個誘因之一。確切地說,格蕾絲只是打破狗鎮平衡的一個符號而已。沒有格蕾絲,狗鎮的平衡也會被別的什麼打破。而人類任何一個活動空間,其平衡性只是相對的、暫時的。絕大多數時候人類活動的空間是不平衡的。也許在格蕾絲之前,狗鎮的人們就是這樣行走在善惡之間,只是沒有表現得這么尖銳而已。

在人類活動的空間里,其實不可能像狗鎮那樣十指一般齊,都是實力差不多的村民,甚至連個主事的村長都沒有。人類活動的空間更多的是人與人實力的不平衡,家與家實力的不平衡,族與族實力的不平衡,國與國實力的不平衡。

而這種不平衡正是人類施惡的最大誘因!

導演馮提爾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在這部影片中對人類社會的前程表現得如此悲觀失望!是的,平衡使我們遵循了善。而不平衡誘發了我們的惡。問題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空間是不平衡的。所以,整個人類的歷史註定是一部混亂的邪惡史。人類的善,是相對的;人類的惡,則是絕對的。人性中的善意像溫室里的花朵難以培植,而人性中的惡因則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正因為這樣,我曾為之熱淚盈眶的「艾美麗現象」其實是暫時的,而「格蕾絲現象」則是永久的。艾美麗用自己人性中的善感化了她的社區,那是因為她的社區當時暫時處在平衡狀態。假如她的社區也來了一個人人都可以對其合法傷害的格蕾絲,那麼艾美麗的人格魅力就會像湯姆一樣毫無作為。同樣的道理,湯姆要想在狗鎮有所作為,除了真正擁有格蕾絲的品性外,還要有一個相對平衡的空間。



格蕾絲:天使無情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格蕾絲像一個降落凡間的天使。由於看不慣身為黑社會老大的父親的窮凶極惡,胡作非為,而離家出走。我們可以把她當作是民主、平等、友愛、和平的象徵。她父親則是專制、等級、強權、暴力的象徵。她離家出走,不是因為父親不愛她,而是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父親格格不入。

魯迅好像曾經設過這樣一個問題:娜娜出走以後將會如何?格蕾絲的出走似乎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說不定出走後的娜娜會有與格蕾絲相同的命運。格蕾絲怎麼也想不到在一個非常民主、也比較自由的空間,她會收獲如此慘不忍睹的命運。

格蕾絲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忍受命運的折磨,導演並沒有給出原因,我們只能進行合理揣測:一是用她的悲慘命運為她父親的無惡不作贖罪。二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對人性的美好憧憬,意圖通過自己的忍辱負重,來改變狗鎮人們的向惡之心,從而讓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判斷與現實基本吻合。她只有擁有一個美好世界,並在這個世界如魚得水,才可以驕傲地返回去,告訴她的父親,民主自由是對的,專制強權是錯的。可惜的是,狗鎮的人們並沒有成全她。在摧殘她肉體的同時,也徹底摧毀了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也許她還想繼續強忍下去,拒不投靠強權,為自己幼稚而天真的價值觀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懵懂的狗鎮人卻在可恥的告密中,給了她一個向父親(強權)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機會。結果當她父親建議殺一隻狗並把它釘在牆上以示警戒時,她卻非常堅決地認定,要殺人,並且是殺光。

如果你僅僅認為她這是快意恩仇,在實施報復。那你又錯了。在下令殺光狗鎮所有人的時候,格蕾絲完全是理性的、理智的、心平如水的。她甚至都意識到了,如果她是狗鎮中的一員,說不定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去欺負「低人一等」的格蕾絲。所以與其說她是在報復,還不如說她是在徹底摧毀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與其說她是在報復,不如說她是對邪惡強權的徹底認可和投靠。她既是在殺他人,也是在殺原來的自己。她清楚地意識到,寬宏和仁愛是救不了這個社會的,狗鎮人犯了錯,只能用強權去懲罰他們。只有這樣,一個狗鎮沒有了,其他千萬個「狗鎮」才會有所顧忌地以善的面貌保持相對的平衡和穩定。只有強權統治,人世間才不會徹底亂套。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分明在借格蕾絲的遭遇來挑向釁正被世人所稱道的民主。很具反諷意味的是,狗鎮每一次對格蕾絲的摧殘都是通過民主大會和民主投票。甚至包括最後一次告密,也是通過了民主的。很顯然,西方發達國家對外侵略的邪惡決策,同樣每一次也是通過了民主的。我們當然不能由此得出結論,是民主導致了社會的惡。但很顯然,我們一直所推崇的民主也不能導致善。民主可能是同一階層的福音,但民主一點都免除不了不同階層的災難。民主雖然不會加速社會道德水準下降,但民主也根本阻止不了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民主在狗鎮的最大好處是,就是可以保證人人都能在和平的氣氛中勞役格蕾絲。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這么個民主呢?格蕾絲莫過於死的哀傷,正是導演馮提爾的哀傷。而現在,它也成了我內心難解的糾結。



世界真相:魔鬼統治的天堂



我說格蕾絲的父親是專制、等級、強權、暴力的象徵,也許有觀眾要反對,認為我過於誇大黑社會老大的象徵意味。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馮提爾不僅僅是把格蕾絲的父親當作一個黑社會老大,而是把他當作了一個轄區的統治者。以致在他與女兒的對話中,我們都看不出一個黑社會老大和一個政府首腦有什麼區別。女兒離家出走,他能夠隨意操縱警察對她滿世界通緝,他儼然就是強權的象徵。

格蕾絲最初反對的也不僅僅是一個黑社會老大,而要看作是一個占統治地位的集權政府。正是目睹了權力社會的極端腐敗和黑暗,格蕾絲才決定去投奔廣闊民間的民主和自由。但她很快發現,如果沒有極權的約束,民主的力量對道德來說,簡直形同虛設。換句話說,不是民主保證了道德,而是極權維護了道德。極權也許是邪惡的,但它卻用它格殺勿論的邪惡震懾了民間的邪惡,從而使廣大民間只能更多地表現出善的一面。道德是在敬畏中產生。強權才讓人類敬畏。

強權政府之所以為所欲為,是他們掌握了芸芸眾生的合法傷害權。換了任何一幫人來組織這個政府,因為沒有其他權力的制衡,都會像現在的這幫人一樣為所欲為。這也是上帝束手無策的地方。格蕾絲正是在民間走了一遭,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她認同了父親的強權世界。強權政府也許不會被上帝稱道,但它卻能用少數人的惡,來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善。這個社會假如沒有強權凌駕其上,那麼整個社會都會像狗鎮的人一樣為非作歹,而且採取的居然還是很時髦的民主形式。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都是被黑社會把持,或者乾脆說,都是黑社會組織。其合法性只被把持它們的政黨用強權和武力證明過,其他沒有任何證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很懼怕民眾發現這一點,所以要反復證明它們的合法性,以期將政府與黑社會區分開來。事實上那似乎都是多此一舉。由於人類社會的不平衡導致了人性中相對的善和絕對的惡,讓人類不得不選擇強權的統治。強權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物競天擇」。不是強權選擇了人類社會,而是人類社會在「利益最大化」面前選擇強權。人類其實跟別的物種一樣,都是集體無意識的「賤種」,只有用強權規范,才能跌跌撞撞駛向所謂文明的未來。在格蕾絲離家出走之前,她已經看清了強權的面貌:強權就是一個魔鬼。當格蕾絲返回時,強權魔鬼的面貌並沒有改變。但這時她卻意識到了,只有讓魔鬼來統治人類,人類社會才會顯示出「天堂」的模樣來。如果沒有強權這個魔鬼。那麼人人都是魔鬼,處處都是地獄。就像狗鎮。

所以格蕾絲最後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做了強權的執行者。她的選擇固然沒錯。但導演應該看到,強權也不可能成為包治百病的良葯。當強權者過多,社會最終還是會被無法制約的強權擾亂。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其本質都是強權者過多惹的禍。所以在強權社會,為所欲為的統治者應該有一個相對數額。可這個數額究竟是多少,才能被一個相對和平的社會所容納?強權者又怎麼能自我調控這個數額呢?

也許,在強權社會的頂尖,還該有一個像上帝一樣的獨裁?我們只讓他一個人窮奢極欲,而其他所有強權者的命運都捏在他的手上,就像所有平民的命運都捏在強權者的手上一樣。那麼,掌握不了自己命運的強權者,在為非作歹時是不是會有所收斂呢?從這種意義上說,統治了世界很長時間的君王制,也許人類社會最好的制度。因為從理論上講,它能極大范圍地致使更少的人為惡,又極大范圍地保證更多人為善。可如果真的讓整個世界捏在一個人的手心,這個玩笑又似乎開得太大了。假如這個君王不是一個對生命享樂有著無窮慾望的混蛋,而是一個虛無主義哲學家,那麼他會不會在悲觀厭世准備自殺的時候,將整個人類的命運帶入絕境?

現在,民主社會和民主制度已成為世界潮流。但究竟是古代君王制時的人們行善多,還是現在民主制時代的人們行善多,這真不好怎麼統計。而如果撇開科技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究竟是古代君王制人們的幸福指數高一些呢,還是現在民主制度下的人們幸福指數高一些?這同樣難下結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最完善的民主制度下的美國人民應該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人群,可他們的這種幸福是建立在多少像格蕾絲這樣的人和民族以及國家的犧牲和痛苦之上的呢?這也許是丹麥導演馮提爾要導演「美國三部曲」的真正原因吧?

當今社會仍然極度的不平衡,所以邪惡仍然是人們被誘發的主要人性成分。所以強權制度仍然該成為世界主流。可是,我們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整個世界才會趨向平衡,讓人們之間的關系最後只需人性中的善來維持?以目前的趨勢發展,我實在想像不出,世界會有相對平衡的一天?

非常明顯的是,導演馮提爾在電影《狗鎮》中表現的觀點是逆世界潮流而動的。但它是那麼尖銳有力,證據充分,雖然反動,卻一點都不腐朽,以致我完全臣服在他的觀點之下了。親愛的朋友,你能夠把我和很多像我一樣被導演馮提爾思想「毒害」的人們拯救出來嗎?



湯姆:人類內心的道德之鏡



導演馮提爾的偉大之三,就是他在《狗鎮》中發出宏大追問的同時,又通過業余作家湯姆非常仔細地審察了我們自己的內心。這種自省,讓我既佩服,又敬畏。以致在觀看《狗鎮》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冷汗淋漓的感覺。假如自己身處「狗鎮」這個人性的試驗場中,哪個角色將與我相對應呢?就算我是最有道德感的湯姆,到最後,我也會不得不被內心邪惡的力量所改變。

要命的是,狗鎮無處不在,無論你處在哪種環境,其實都是另一個狗鎮。而在這個「狗鎮」,你雖然還沒有邪惡到要去強奸一個弱者,但你內心的貪欲,在失去警惕的隨大流心理下,已做下了多少與自我標榜的道德不相容的事情?比如說,從一條業已成蹊的草地上踩過去?收下一個從理論上講不屬自己的小紅包?以工作的名義去公款吃喝?以筆會的名義用納稅人的錢去旅遊?等等。

正因為如此,我對李銀河女士在《狗鎮》面前還能不斷膨脹的道德優越感實在大惑不解。原來解讀一部影片,會有如此大的不同?順便說一句,《狗鎮》最後的幾十幅照片,導演似乎也不是像李銀河女士所說的那樣,意圖表現窮人的「骯臟、醜陋、血里糊拉」。在我看來,他只是想進一步告訴人們,人類社會的不平衡仍到處存在,因此人類內心的邪惡仍然在外部世界大行其道。

仔細想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其實同李銀河女士一樣,有一種凌駕於周圍人之上的道德優越感。是導演馮提爾借湯姆這個藝術形象,將我們的這種道德優越感毫不留情地剿滅了。有一句俗語怎麼說的?「女人無所謂純潔,是因為誘惑的代價不夠;男人無所謂忠誠,是因為背叛的資本不足。」這話用在道德身上,也恰如其分。道德的力量其實是最經不過推敲的。我們所有的道德優越感,其實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所以《狗鎮》中可憐的湯姆最後註定要徹底墮落。而在這之前,他之所以要一直堅守,一是因為他真的認為自己比狗鎮其他人更道德一些,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愛情的力量讓格蕾絲只屬於他一個人。當他看清他並不比別人更道德、而愛情的力量在邪惡面前無能為力時,他成了狗鎮最邪惡的一個人。這真是文明社會的悲哀!導演馮提爾就想用湯姆的墮落告訴我們,人類辛辛苦苦累積了幾千年的道德,其實不堪一擊,一捅就破。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湯姆和格蕾絲這對戀人其實自始至終,都步調一致。首先,他倆都迷信在民主自由的空間,人性的善良可以遍地開花。當發現卑賤的人類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時,湯姆決定接受命運無情的安排,藉助外部的邪惡,來消滅格蕾絲的肉體,讓狗鎮回歸到從前的平衡,就像初入美洲大地的白人先要消滅土著印第安人,再坐下來商談民主自由的制度一樣。如果從基因無法改變的自私自利來看,湯姆的決定已不單單是對錯是非所能概括了的。

所幸的是,內心善良的格蕾絲居然也是外部邪惡強權的代表。當她發現仁愛在人類的貪欲面前無能為力時,一忍再忍的她也像湯姆一樣選擇了殺戮。這種殺戮之所以讓李銀河女士感到「歡呼雀躍,有一種強烈的快感」,是因為李銀河女土覺得狗鎮人迫害格蕾絲在先,他們的受戮是罪有應得。可事實上主人公格蕾絲卻清楚地知道,這種殺戮同樣是邪惡的。而它之所以必須執行,是它能夠以惡制惡。因此,面對格蕾絲的槍口,湯姆會由衷地感到欣慰:「你對世界的詮釋,比我要有力得多!」

最終,是湯姆倒在格蕾絲的槍口下,而不是格蕾絲倒在湯姆的告密中,是因為湯姆要藉助強權,而格蕾絲就是強權本身。

如果一定要對這兩種殺戮分出個好壞來,那麼我們不妨這么理解:由善良變為邪惡的湯姆,只想靠絞殺「善」來維持「惡」的平衡。而始終善良的格蕾絲卻要靠絞殺「惡」來維持人類「善」的平衡。湯姆的殺戮有著先天自私的局限性,而格蕾絲的殺戮卻蘊含廣闊的新天地!強權的殺戮催生和保護了其他千萬個「狗鎮」柔弱的善、相對的自由和小范圍的民主。換句話說,民主和自由都是強權的衍生物。離開了強權,二者皆不存在。

❸ 怎麼評價狗鎮這部電影

大蕭條時代的美國,在洛基山脈的深處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鎮「狗鎮」,小鎮里只有十幾戶人家和一條狗,他們過著差不多與世隔絕的生活。
一天晚上,少女格瑞斯(妮可·基德曼飾)在逃亡中來到了這個小鎮,被青年作家湯姆(保羅·貝坦尼飾)發現,他說服小鎮里的居民把格瑞斯留在小鎮上。格瑞斯要為小鎮上的居民做一些雜務,以獲得小鎮居民的收容和理解,同時賺一些生活費用。漸漸地,小鎮上的人發現了這個女孩的秘密,她是警察重金懸賞的逃犯,於是,小鎮的人逐漸轉變了態度,他們開始向格瑞斯要求更多的代價以換得這里的平靜生活。一天,在警察搜捕中查克強暴了格瑞斯,從此,格瑞斯變成了小鎮人發泄和欺辱的對象。在絕望和疲憊中,格瑞斯向她所信任的湯姆借了些錢,竄通到城外買水果的戴維幫助她逃出小鎮。但是她被兩個人出賣了,她被抓回小鎮並被小鎮人像狗一樣虐待。
湯姆最終出賣了格瑞斯躲在小鎮的消息,10幾個黑幫分子闖進了小鎮,原來,格瑞斯是黑幫頭目的獨生女,因為不想繼續父親的生意而離家出逃。最後,格瑞斯同意與父親一起回去,但是她有一個要求,就是殺光小鎮里的人,包括老人和孩子,而她則親手殺死了湯姆,小鎮上只剩下一條狗[3] 。

❹ 《狗鎮》為什麼評價這么高

導演拉斯馮提爾就是一個太會戳中人性痛處的瘋子,《狗鎮》里的狗鎮更像是一個善惡試驗場,從外而來的女主闖入這個相對封閉的小村,只為躲避父親的強權,善與惡真的是鮮明而條理明了的么?寓言式的故事,我相信導演想講的想影射的肯定是不僅僅這么些的。壓抑,令人看完後只想深深地嘆一口氣。

❺ 如何評價《狗鎮》這部電影

天堂:

要理解結尾為什麼這么安排,要先理解grace和她爸爸的那一段互相指責。他們並沒有指責對方的人性墮落,而是指責對方「arrogant」。這個詞,就是理解這個片子的關鍵。要理解,整部電影中,哪怕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狗鎮的居民都並不認為自己在做壞事,而且因為做壞事而受到了懲罰。他們的思維方式是:我保護了你grace,你要為你的受保護付出一定的價格(我不想用代價這個給人很多聯想的詞)。保護你的成本提高,我們自然要提高價格。你要逃跑,我給你枷鎖,不過是阻止你逃跑。他們自始至終是站在一個施捨者的角度作惡,所以他們不覺得自己在作惡。他們的病因是arrogant,一種站在高人一頭角度的洋洋自得。一旦這種高人一頭的地位被徹底鞏固,也就是片中grace不惜任何代價也要留在狗鎮,這種arrogant就自然而然的演化成惡了。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以善的名義作惡的具體事例,文革,十字軍東侵,等等等等,太多了。後面之所以選擇讓grace報復,實際上點明的是,grace也是一樣的人。這種arrogant是人性之惡,不是少數人身上的惡,grace不是天使,她一旦有了施惡的機會,她也會這么做。而且她也是以懲罰為目的,不是以惡本身為目的來做這件事情的。惡的發生並不一定要有惡的理由,而是需要一個具有絕對權力的條件和arrogant

公路:

arrogant在影片的開頭即出現過,在末尾更是作為主題出現,但是在整部影片中,這個詞沒有被用到狗鎮居民身上過。我認為狗鎮居民所象徵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普通人的罪惡。所以,我不贊同arrogant是惡的來源。

其實,這部影片的寓意是非常明顯的。在基督教話語中,grace這個詞就是「上帝的恩典」的意思,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用來指耶穌。我們把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區別開來,認為古典的特徵在於「此世道德」,其核心是一種善惡報應的質朴的正義觀,而基督教的特徵在於「彼岸信仰」,其核心是絕對寬容,以寬容來超越此世道德的善惡之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古典世界中,人和人是不平等的,有德性的人比沒有德性的人更高貴,而區別一個人有沒有德性的最明顯的標准,就是他的行為是不是好的。而在基督教,不管一個人行為好不好,在理論上是無所謂的,哪怕是無惡不作的罪犯和一個虔誠的修道士,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信仰的超越性要求寬容一切罪惡。

我們承認,基督教的「寬容」是一種優秀的精神和高貴的理想。但是這種絕對寬容的精神,如果發展到極端,就失去了人性的支撐,因為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完全寬容一切罪惡的;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善惡之分,恰恰需要古典的「正義」來承擔。因此,即便在一個基督教的世界中,最高的境界也不是純粹基督教的寬容和博愛,而是如何在基督教的寬容邏輯中,最大程度地容納古典的正義精神。

這是哈姆雷特的主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貫的主題,也是狗鎮的主題。而狗鎮的特點在於,它把上帝的形象(grace的老爸,一個黑幫首領)直接等同於古典精神,並且借他的口,講出了基督教的寬容邏輯的內在弊病,那就是arrogant

基督教的寬容,本來是從arrogant講起的。基督教講,用道德審判別人的人,是一種arrogant,因為真正的審判權在上帝手中,人不可僭越。而grace的老爸指出這種邏輯的吊詭之處,那就是企圖寬容一切,恰恰是最大的arrogant。這句話是grace的老爸講出來的,也就是基督教的上帝自己說出來的,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既然只有上帝才有審判的權力,那麼也只有上帝才有寬容的權力。其實,無論是審判還是寬容,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錯誤的審判,是僭越的,錯誤的寬容更是僭越的。基督教的真正精神,應該結合審判和寬容,那就是,即便是承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罪人最終會得到上帝的寬容,但是人間的事務,還是必須在人間的正義精神之下得到真實的執行,不能以寬容的名義敷衍了事。


行者:

「arrogant是人性之惡」。確實。
關於「基督教的絕對寬容超越了善惡,是神才能達到的境界,而面對人間真實的善惡區分,這種不現實的理想卻無法承擔正義的要求。」

我這樣理解:
種種的惡和罪,在神成為神之後,自然無法也不會加之於神之身上。他所看見的種種,不過是人所受而已。所以,他可以去要求別人絕對寬容。哈哈。看起來,神也arrogant。《MR73左輪手槍》里,老警察最後幹掉了兩個惡人。一個是壞警察,一個是大惡人。干壞警察時,是用手槍柄將他在妓女床上生生敲死,因為老警察恨死他了,那個垃圾警察。干大惡人時,簡單的一槍。 痛快淋漓。 決不寬恕。
連遲到的正義都是非正義的,何況無法伸張的正義?



吳功青:

閑來又看了一遍《狗鎮》,來翻師弟的文字。大體都是同意的,覺得師弟一開始問題就把的很准,大的方向我覺得都沒有問題。提幾個小點,一起討論。

1,首先,我並不是太同意拿基督教這個大概念來與古典比。這是因為,「超善惡」的觀念雖然蘊涵在《聖經》之中,但並非本來如此。嚴格來說,我們或許應當斷定,是新教改革對「因信稱義」的極端強調才導致了尼采總結出來的「超善惡」。這也就是說,「超善惡」本身是新教的,是現代性的一種體現。我們很難說天主教里有絕對的寬容。而且,就《聖經》本身來說,雖然福音的精神是寬容的,但也有《啟示錄》的存在。並且歷史上也一直都在爭論這兩種邏輯的統一性問題。這就表明,基督教自身在對待寬容問題上也是復雜的,也是歷史地變化著的。

2:我當然同意這部影片是對福音書的改寫,如你所說,或許可以稱為「另類福音書」。或者說是,「反福音書」的「福音書」。基本的原因在於,影片的最終目的是拯救,但是渠道與《聖經》的基本精神不統一。
但是,如果仔細推敲最後一段話並把Grace本人也當成一個歷史中的神,那麼還有兩個問題:1,影片假定了Grace是神,因而當然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惡。通過和父親的爭論,她清楚地知道了狗鎮里的人都是不好的。這是她最後審判的基礎。但是,就影片所企圖達到的社會言說來講,這個神其實也必須過渡到人和國家。這樣,他們本身還能知道什麼是好嗎?2,即使我們假定了狗鎮的是不好的,人也知道他人的惡,但是,審判的權利在哪呢?這是我覺得影片主題的一個危險性所在。拒我說知,導演對社會的丑惡和不公極度不滿,並且苛求政治言說。這,其實也就是影片末尾的「權力」之爭。從這個邏輯,我們可以認為:在導演的邏輯里,只要我們的權力是用來行善的,能達到善的目的的,手段的不正義或許是可以原諒的。導演是反美主義者,他想做的當然是可以猜想。但問題是,即便他真的知道了善,並且擁有權力,他就真的可以用這個權力去行使他要做的事情嗎?

我說的第二點,簡單地表達出來就是:影片的基督教邏輯和其政治—社會邏輯是有張力的。雖然在相當的意義上,這個影片揭露了基督教的困境。但是,在我看來,當它以一種反基督教的方式去實現福音時,我覺得他的邏輯有些簡單、甚至有些危險。基督教誠然是講對人的寬恕,可並不意味它沒有懲治人罪惡的手段。基督教自身、基督教所影響的法律精神都是一種體現;用暴力的權力方式誠然可以消除惡,但這自身並不一定就達到了善。Grace把狗鎮消除了,但其實自身又處在罪里。這樣看,影片最後的討論也有很多模糊和伸展的空間。

隨手寫了兩點,也不大嚴謹。你覺得有問題我們繼續討論。


公路:

我先簡短回復如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談

1,我認為新教是更徹底的基督教,它沒有創造新的原則,而是把內在於基督教的邏輯發揮到了極端。說它是現代性,沒有問題,可是現代性也是基督教的子嗣。

2,消除狗鎮並不是惡,正如哈姆雷特殺死叔父不是惡,二者都是正義的實現。正義的實現要求人不要執著於脆弱而敏感的良心:殺戮是雖然是暴力的,可是正義常常需要暴力來實現。真正惡毒的,是殺戮背後的仇恨。Grace的殺戮並沒有仇恨,狗鎮的人們該死,Grace只是替天行道而已。

我知道這些提法都太簡單,只是這里不可能展開來講,只能表明我的基本傾向。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再重申一下:認為消滅狗鎮也是一種惡,從而受制於良心、憐憫而下不了手,這恰恰是基督教超善惡邏輯的體現,它可以是一種偉大的博愛和善良,但是它對人間的善惡也會造成傷害。我認為另一種選擇是更加高貴的:毫不猶豫地做該做之事,但是不要有仇恨之心。即便說暴力始終都是惡,但是人間的正義就是由善惡的輪回來實現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永恆的道理,不要用所謂絕對的善來救贖這個人間,它需要安排,而不需要救贖。

很期待你的回復,另外,一切都順利吧?

夜奔在第九街:

關於基督教的這些概念 想到另外一部電影《密陽》
母親在痛失兒子之後從宗教教義中尋求慰藉,終於有一天在教友的鼓勵下前往監獄告知殺死自己兒子的罪犯,自己原諒了他。當罪犯回答自己也信仰了基督並覺得自己已經被上帝原諒時,她崩潰了。
靠信仰維持自己苦心建立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了。

吳功青:

公路,
1,權且按你說的吧。沒有根本分歧
2:你講的這點很深,也很儒家。但問題是影片中的惡是否需要這樣強烈的方式來實現?我認同適當的暴力,但我也警惕於它的簡單和可怕後果。我我之所以覺得影片的結尾是惡的,是因為從神義的角度他雖然是正義的;但是對人來講,他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影片的前半部分積蓄的東西全部被後面極端地釋放出來了。那麼我們是否也該問:如果你是上帝,你之前的縱容是惡嗎?你憑什麼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過去?如果你不是上帝,你為何可以這么做,你怎麼可能有這么大的權力?所以,我認為影片結尾的價值只能是在極端抽象的角度上是有效的。具體的說,則很有問題。


公路:

我同意。我也是在很抽象的意義上理解結局的。

吳功青:

所以到現在,我最感興趣的不是電影的核心主題,而是他想帶起來的東西,比如:1,Tom的人性刻畫。為什麼他一直苦苦地尋求文學體裁?為什麼他要試圖把一切東西都納入到文字之中?對我而言,或者對其他有同樣毛病的人而言,直接地問就是:我們如何用文字和思想的方式脫離了原初的生活與困難、罪惡和墮落,從而在虛幻的關注中自我麻醉?2:和Grace對著乾的小孩。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段場景極其心痛。因為我幾乎在這里看到了人類可憐的影子。如果影片一直試圖著力描繪上帝的遭遇,那麼這一幕絕對是核心。無疑,上帝是Grace,是恩典。但恩典之於人,並非很容易就得到實現。人為了自己的罪惡,會排斥恩典,甚至妒忌恩典。甚至,我們可以象宗教大法官那樣說,當上帝出現時,人依舊會殺死他。真正說來,人需要的恩典不是上帝的,而是屬人的。他必須是寬恕人的罪惡的恩典,而不能是道德拯救的恩典,後者太沉重,不適合於人。如果我們這樣看,Grace最後的憤怒和暴力或許更加合理一些:正是因為她無限地用愛來施與自己的恩典,但人卻一次次固執地抗拒它(包括砸壞代表七封印的玩具),上帝才需要用極端的暴力(極端的恩典)來懲罰人的自由。因此,這里也就蘊涵了我們一直探討的主題:恩典與人的自由。3,從中,我們可以再深入思想的一個問題是:基督教究竟意味著什麼?表面上看來,基督教有了上帝就有了確定的善惡標准,以及人類最好的精神走向。但另一方面,影片也向我們揭示出:恰恰是因為基督教的寬恕,才把人推向一個無窮的罪惡深淵;恰恰因為上帝存在,那個小孩才有了作惡的動機,也就是所謂的「為惡而惡」;這么說,基督教彷彿是人類給自己製造的一個幻影,將古典時人性的問題轉化過來,因此也變得更加突出。但這作用實在是雙重的:在加深人性困境的同時,基督教也極大地提升了人的精神張力,將之推向一個絕對的深度。而對我們而言的難題就是:總是要在這種張力去中去思考基督教對於西方,從而對於中國的思想意義。這就是我寫康德的論文認識到的東西:任何近現代的思想家思考問題,都一定是從對基督教最深刻的領悟中開始的。他們裹著基督教的問題,但又深入挖掘了其中偉大的精神。簡單地看一方面都很成問題。

其他的下次說,一會上課。

吳功青:

狗鎮人內心的惡跟Grace無限制的寬容有內在的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出賣Grace,更主要的和他們的處境有關系。正是因為害怕自己會遭受不幸,他們才一次次地要挾Grace。這其實只是說明:普通人的道德總是有限甚至是虛偽的。我想,影片已經客觀地表明:人性的這種局限是人的基本本性,並不能說完全說成是Grace刺激的結果。

不過,就象我們上面的討論已經呈現的那樣:基督教的普遍寬恕確實又在激發惡。人作為人,其道德永遠是不足甚至是虛偽的。關鍵的是,怎麼看待這種虛偽?這里,古典和基督教的理解確實是很不同的。古典時代的人並非不知道人的道德如此,但是,他們願意承認這是事實,然後在可能的基礎上追求它的改善。這樣,面對惡就應當是以正面的方式去回應,因為這種回應是人的自然本性;基督教恰恰相反,它知道人性是不足的但是它認定人性應當是更完美的,人應當以上帝的樣子為榜樣,克服私心,達到寬容和救贖。但問題是:基督教的這種做法有無人性基礎?也就是說:人是否可以象上帝這樣做到對一切善惡的寬容?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確實是很不自然的。回到影片,我們看到:Grace在影片前面部分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基督徒的理想:用普遍的寬容去接納人類,企圖用這種東西去感動人,實現他們道德的提升。但問題是,對人來講,這種寬容對他們的道德無益,甚至激發了人們內心的罪惡。對Grace自己,她實際上又不是上帝,所以註定在人和神的兩重面向上掙扎。按道理,Grace的結局應該如同耶穌一樣,被那些民眾釘死,但導演卻做出了極大的革新:耶穌不僅不應當被釘死,反而應當去審判人。但問題是:Grace的做法是不是對的呢?

我們可以比較下Grace和耶穌本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似乎都認為她就是耶穌基督。她受苦,承擔,骯臟。但是,她又實實在在的不是基督。因為,基督作的這一切是他的自然,他實在的就是神;而Grace的一切卻是在痛苦和嘗試中完成的。Grace象神但又不是神。他沒有神的力量和本性,她無法真正寬容這些人。所以,當最後影片以神義的方式懲罰罪惡時,Grace的形象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果她只是人,她的一切合理性何在?如果她是神,她怎麼解釋她過去的一切行為?

這兩重面向的糾結和矛盾,深刻反應了導演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或者說:困境。現代社會的基本語境已不再是神,但我們又必須藉助基督教的邏輯想問題。面臨人性的墮落,誰可以執掌公義,誰可以作出判決?影片想說的是,用權力的方式來實現公義是正確的,因為這種公義正是對他既有遭遇的一種正常回報。但是,我們還是要質問的是:一:他既有的遭遇是什麼?二:他是否知道善好?三:當他知道了善好,他是否就可以判定人?一一對應的看,影片的邏輯都成問題。

所以,影片的結尾似乎最大限度地呈現了基督教邏輯在現代社會的張力:我們總是需要藉助正義來審判罪惡,但我們自身又總是陷入在基督教之中。現代社會的人對基督教是如此不滿,但是又總在基督教的邏輯里想問題,做事情。(結尾的極端做法難道不是很基督教的嗎?對比《論語》就知道了)這樣,表面上看,他們試圖回到古典,或者說重塑一種不同於基督教邏輯的現代邏輯,但結果又是非常成問題的。這種困境迫使我們追問:基督教的語境之於現代西方究竟意味著什麼?

公路:

吳功青,
我現在比較能夠理解你最初的意思。影片結局的處理,看似是要以一種完全符合古典正義觀念和復仇觀念的極端形式來批判基督教的無限寬容,結果正是其完成方式的極端性,恰恰失卻了古典意義上的「節制」。無論是荷馬史詩還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沒有對這樣殘忍的復仇的描繪。如果說哈姆雷特最終是在「聽天命」的前提下實現了好的復仇,那麼Grace則是在上帝(她老爸)的命令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無限制的寬容走向毫無憐憫。

閱讀全文

與電影狗鎮相關影評哪裡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自己截取電影片段配音 瀏覽:495
什麼看電影都是免費的 瀏覽:407
一般付費電影多久免費 瀏覽:716
電影i龍門客棧免費觀看 瀏覽:419
什麼韓國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989
馬雲怎麼也拍電影 瀏覽:257
你多久看一次電影一個月想吃 瀏覽:901
電影院3d怎麼看 瀏覽:129
最好看的英文電影有哪些 瀏覽:359
幽冥電影怎麼樣 瀏覽:231
給圖片加上電影字幕怎麼弄 瀏覽:600
推薦國內好看的動漫電影 瀏覽:943
近幾年英國好看的犯罪電影 瀏覽:22
有哪些探索外星人的電影 瀏覽:194
超級好看電影知乎 瀏覽:256
關於如何變美的電影 瀏覽:115
5k高清免費社區電影 瀏覽:178
電影怎麼過原創文章 瀏覽:434
六十年代進口電影有哪些 瀏覽:957
2020好看的電影推薦韓國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