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馬拉雅這部電影的演員是那個國家的
演員全是當地藏民哦
本片是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監制的以描述自然景象的《天、地、人三部曲》之一,製作班底是《點蟲蟲》的原班人馬,但耗資更為龐大,由幾個國家的優秀人員組成攝制組,深入到海拔極高的喜馬拉雅山,忍受高達65度的日夜溫差,並歷經無數艱難困苦拍攝而成,所有演員都是當地藏族居民。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另外滿意望採納哦
㈡ 喜馬拉雅王子的影片文化
所謂傳奇,字面理解傳世神奇!之所以傳世,概源於這傳奇的主人公常常和我們這些凡塵之人有同樣的凡體或俗念,多少各異罷了,基於此人們才有了將之傳於現世或者傳承後世的熱情和動機。而其之神奇,卻時刻提醒我們這些冥冥眾生,世上有著甚多曠世奇聞,或驚或險、或愛或恨、或恩或仇、或感動天地或泣涕鬼神,其中別樣滋味遠非我等所能體會。電影《喜馬拉雅王子》無疑正是這樣一部傳世巨作。導演把世人皆知的戲劇經典,放在喜馬拉雅演繹,可謂是用心良苦。 西藏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宗教、民族、風俗和人情,雪域高原的一切都象喜馬拉雅山一樣讓人琢磨不透,卻又時時散發無盡的魅力,吸引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走近她,了解她。影片中的拉摩洛丹王子在自己的神秘身世面前,迷茫、困頓、憂郁、彷徨,觀眾意欲探究他生世秘密的迫切程度絲毫不亞於對他所處神秘高原的好奇。這正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在影片伊始,觀眾在驚嘆目光所及的雪域美景時,就不自覺地被帶入到尋求王子神秘生世之路了。
西藏之神秘,一方面是由於地域特點所形成的天塹阻隔,使在雪域生活的藏民和平原的人們長期聯絡稀疏,沒有機會交流相處,從而形成了彼此間的陌生感,甚至是敬畏感和距離感。
胡雪樺導演的《喜馬拉雅王子》雖沒有明確的介紹藏文化主旨,卻也在撥去藏域神秘面紗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另一方面,由於藏土之地,全民信奉宗教,而藏傳佛教的地域特色和風格也使藏域更多了些與他地不同的異域風俗。 關於藏傳佛教是如何傳入西藏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聶贊在雍布拉康屋頂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來幾件佛教寶物,國王不懂它們的用途,只聽見空中有聲音說,在你五代以後將有一個懂得這些東西的贊普(吐蕃王朝的國王)出現。
當然天上掉寶物只是神話。藏文史籍說,這些東西是印度人帶來的,當時西藏人不知其涵義,印度人只好將它們藏起來,自己回印度了。不過,佛教確實是在7世紀吐蕃王朝著名國王松贊乾布時開始傳入西藏的。為了加強藏族與周邊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松贊乾布積極發展與鄰近地區的友好關系,先後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聯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帶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薩著名的大、小昭寺,隨公主前來的工匠也陸續修建寺廟,隨同前來的佛教僧人開始翻譯佛經,佛教開始從尼泊爾和漢地傳入西藏。
松贊乾布去世後,西藏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權力之爭,到其曾孫赤德祖贊時,才又大力發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贊向唐朝請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後,把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遷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隨行僧人管理寺廟,主持宗教活動。金城公主還成功地勸說王室接納從西域逃出的僧人,為他們修建了7座寺廟。這些措施促進了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滿。他們極力壓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贊的兒子赤松德贊掌權後,佛教發展趨勢才得到改善。
影片《喜馬拉雅王子》的歷史定位在唐朝之前,顯然此時的雪域高原還沒有能一統藏域的宗教和信仰。所以盡管在片中我們看到了狼婆、祭祀、鬼面具人等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出場,也是導演為了強化影片的特色而刻意安排。在宗教角度上並沒有嚴格的參照意義。 《喜瑪拉雅王子》中一些生活細節的設計也盡可能的和藏民習俗有所契合。
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朴,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比如在飲食和飲酒方面,藏民族禮儀深刻地反映著藏族的倫理精神。平時,家人和鄰里和睦相處,愛幼,誠信待人。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羌批」敬獻神靈後,首先由老人品嘗。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後全家圍聚火塘旁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酒宴場面,無論是座次排位還是飲宴禮節,無處不體現主客儀禮、老幼尊卑等,既和睦融融又王臣有序。
事實上,藏民族的風俗遠比影片表現的更加復雜和豐富。比如飲茶。主人待客以香茶,客人一般要飲三碗。只喝一碗是不夠吉利的,藏諺道:「一碗成仇!」同時喝茶時不能發出「唏、唏」的聲音,更不能將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
飲酒的習慣就更加講究些。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當主人將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
飲酒是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環,既有飲食享樂,更有禮儀尊卑之禮。電影後部分,拉摩洛丹與雷桑爾角斗一場戲。盡管兩人復仇之心難以釋懷,卻也要堅持在決斗後共飲美酒,真不失雪域英雄的錚錚氣概。 在現實的藏域,喪葬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以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為主。普通人多採用天葬。死者的屍體在經過僧人念經超度後,被天葬師將其軀體肢解並一一餵食為野生鷲鷹。鷲食屍骨越乾凈,表明逝者生前沒有罪孽,靈魂可以升入天界。天,在藏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用幻想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擺脫現實的煩惱把希望寄託於未來,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影片選擇了更適於銀幕表現的水葬作為為美麗戀人的送別儀式,兼顧了西藏民族民俗,也較能為普通觀眾的視覺習慣所接受。《喜瑪拉雅王子》對藏民俗表現的另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就是王子戀人奧薩魯央的葬禮。在靜謐而迷幻的仙女湖上,奧薩魯央的聖潔軀體隨波緩流,回歸自然。這在藏族的喪葬風俗中稱為:水葬。 再來說說影片中的舞蹈。藏民族是個多才多藝的民族。人們常說: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舞蹈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舞韻、優美的唱腔、古樸的服飾、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劇情,使得藏舞成為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特色藝術。藏舞的類別也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影片《喜馬拉雅王子》編舞是有著芭蕾公主之稱的中央芭蕾舞團的首席獨舞演員侯宏瀾。她曾獲盧森堡第四屆國際芭蕾舞大賽女子金獎,主演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海盜》,並在《天鵝湖》、《堂·吉訶德》、《睡美人》、《舞姬》、《吉賽爾》、《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在進行過十多年專業芭蕾舞訓練後,舞蹈已經融入侯宏瀾的血液和生活,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電影製作中擔當編舞,對於侯宏瀾而言,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她看來,編舞是影視劇舞蹈創作的最關鍵者。她的創作要最直接體現導演和編劇的意圖,透過舞者的靈動跳躍,舞蹈要突出影片的靈魂,直抒影片情愫。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各類首飾與其掛件遍布全身。
頭上佩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及各類耳環等;胸前戴的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腰包、奶勾、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後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
㈢ 一個電影 看過的告訴我名字
影片的名字是《喜馬拉雅》
導演:
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簡介:
出生於1941年7月13日,於1957年從影,之後成為歐洲著名的男演員。1966年,他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員。1968年製片著名的《Z》,此片在 1969年榮獲OSCAR最佳外語片獎。1975年,他製作的《SECTION SPECIALE》(《特殊地帶》)榮獲法國影院大獎,同年他出品了《LA VICTOIRE EN CHANTANT》(《勝利歡歌》)並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從1988年開始,他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並出品了《LE PEUPLE SINGE》(《猴族》)。1990年,JACQUES PERRIN出品了《HORSLA VIE》(《生活之外》)這是一部根據一位記者人質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他以此獲得了1991年戛納評委獎。
在1994年到1995年間,他開始了《微觀世界》的製作,1998年9月,他開始了《喜瑪拉雅》的製作,此片在1999年12月份出品,獲得兩項愷撒獎和眾多的國際獎項,並在 2000年獲奧斯卡提名。從1998 年7月到2001年9月,JACQUES PERRIN開始導演和製作《遷徙的鳥》,該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天地人三部曲(雅克貝漢作品)
『天·地·人』三部曲——《點蟲蟲》、《喜瑪拉雅》和《遷徙的鳥》由縱橫歐洲影壇數十年的法國著名實力派電影人雅克·貝漢監制出品,他本人還兼任《遷徙的鳥》的導演。
作品以詩意的鏡頭,出神入化的電影技藝和美妙樂韻,提煉出生物與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瑰麗美感,洋溢著濃郁的自然主義氣息和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可謂人類的心靈凈化劑,堪稱不朽的自然史詩巨作,超凡入聖。三部曲飽含勵志溫情的正面意識,體現了歐洲和法蘭西民族的深厚文化底韻,亦不失法國人天生的浪漫情懷和高雅氣質,製作上更盡顯出法國人對於藝術的完美追求和無以復加的精益求精。
另外,『天·地·人』三部曲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影片獨特的主題和優美壯麗的畫面、出神入化的攝影之外,音樂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法國著名的年輕音樂人布魯諾·古萊(Bruno Coulais)全程主理和創作了『天·地·人』三部曲的音樂,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微觀世界》/《點蟲蟲》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1996)
通過視角的轉換,本片給你展示了另一個世界。如果你知道一個美女的臉被擴大很多倍就會成為崎嶇的山嶺。
如果你知道一隻螞蟻的腿被放大很多倍就會成為擎天的立柱!難道你不想驚嘆這種神奇嗎?如果你還不知道,難道你不想知道嗎?到一個未知「星球"的一次探險旅行。田野、池塘里的昆蟲、微生物不再平凡微小的不足掛齒,精妙的自然奇觀讓人瞠目結舌。濃密壯觀的叢林不過是一束草葉,小小露珠現在比籃球還要大。在一個普通牧場度過的一天變得如此驚心動魄,在這里,輕柔的毛毛細雨象暴雨台風,嫩草葉也變得巨大無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您將為您所看到的驚嘆不已。
本片耗資巨大,歷時4年,完成了無數令人無法想像的拍攝,在業界絕無僅有!
1996年獲戛納專題片大獎,法國上映期間,1600萬人為一飽眼福而走進電影院,使該紀錄片創下票房奇跡。
所獲獎項:
1996年第四十九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高等技術委員會大獎。
1996年度法國音樂獎(VICTOIRE DE LA MUSIQUE)最佳電影音樂獎。
1996年比利時佛蘭德斯國際電影節Georges Delerue獎(最佳音樂獎)。
1997 年第二十二屆法國電影「愷撒獎"的5個項獎:最佳攝影(Thierry Machado、Hugues Ryffel及本片的兩位導演兼攝影師克勞德·努利德山和瑪麗亞·貝蘭奴)、最佳音響、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配樂(布魯諾·古萊 Bruno Coulais)和最佳製片人(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喜馬拉雅》Himalaya, l\"enfance d\"un chef(1999)
這是一個氣盪回腸的傳奇。
在新老領袖的交替中,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展現生命,價值和精神。喜馬拉雅的西北部有一個海拔五千多米的小山村。村裡的老首領丹雷(TINLE)的兒子剛剛在和KARMA去取鹽路上因事故而死,丹雷認為是卡瑪(KARMA)想奪頭領之位而有意讓兒子死的。卡瑪是位年輕的頭人,他不顧及傳統,提前於老人們占卜的日子領著年輕人上路了。丹雷招回了在寺院的二兒子諾爾布(NORBOU),帶領孫子和其他老隨從按占卜的日子上路,經過千辛萬苦,趕上了卡瑪的隊伍,又經過燒鹽占卜,預測到了風暴,領著隊伍上了路,他死在了路上,臨死前把領袖的位置讓給了卡瑪。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影片,丹雷是一個老牛仔,一個堅強的鬥士;卡瑪是個反傳統的新型領袖;諾爾布是個喇嘛,一個畫家,虔誠於宗教,醉心於藝術。他們就生活在世界的屋脊,最與世隔絕的地方,喜馬拉雅最深處。性格的差異,老人的神秘死亡,人類極限的考驗,影片用真實自然的筆觸,把一個神秘遙遠的世界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感動,感動這自然的凄美,感動這人格的偉大,感動這靈魂的震顫……
在本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有淳樸的山民扮演,JACQUES PERRIN化腐朽為神奇,把普通的山民造就成具有絕佳演技的演員,或者說他們不是在演戲,他們就是在用生命和身心在真實地生活!
所獲獎項:
1999年比利時佛蘭德斯國際電影節:金靴刺大獎(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公眾獎(獲獎者為本片配樂師布魯諾·古萊)、特別關注獎(布魯諾·古萊因本片優秀卓越的電影音樂而獲頒此獎)。
2000年第二十五屆法國電影「愷撒獎"的最佳攝影和最佳電影配樂獎2項獎。
2000年堪培拉國際電影節大獎 - 觀眾獎。
2000年西班牙Huelva拉丁美洲電影節的Vision Europa獎
★《遷徙的鳥》Le Peuple Migrateur(《鳥與夢飛行》,2001)
《遷徙的鳥》是一部表現自然的電影。在95分鍾的時長里,影片描寫了各種候鳥為了生存而艱難遷徙的歷程.從寒冷的南極到炎熱的沙漠,從深邃的低谷到萬米的高空,本片詳實地記錄了各種鳥兒在為夢想的天堂而遷徙的過程中,面對各種艱難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智慧和情感。為我們呈現出一個神奇的世界——來自自然界的聲音,來自自然的感覺。它美侖美奐的畫面、細膩生動的音樂和錯落有致的聲效,給觀眾以巨大的心靈震撼,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想像。本片集中體現了世界頂級紀錄片「獲取真實"的水準——該片共有600多人參與拍攝,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膠片長達460多公里。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這部電影甫一出世,短短三個星期就有250多萬法國人走進影院,隨後在歐洲、美國和日本風靡一時。
所獲獎項:
2002年第二十七屆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剪接獎。
2003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獎。
2003年美國電影音響剪輯師協會金磁帶獎 – 最佳外國影片音響剪輯。
2003年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紀錄片長片類)提名。
㈣ 電影 《喜馬拉雅》 拍攝地點
劇組曾在尼泊爾駐扎將近一個月取景拍攝。陌生的環境和高山反應讓演員和工作人員們都吃了不少苦,好在並沒有出現大型事故安全回國。之後在江原道橫城繼續拍攝,但因為去年冬天氣溫反常,江原道幾乎沒怎麼下雪,拍出來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雖然也可以用CG出力,但還是希望能有更真實的畫面。導演和製片方也說服了CJ投資方面,最終得以前往法國勃朗峰取景,雖然超出了預算,但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希望打造成韓國登山題材影片的新里程碑。勃朗峰海拔超過4000米,劇組們有了之前在尼泊爾的經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備,順利完成了拍攝。
《喜馬拉雅》改編自2005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為尋找遇難隊友朴武宅(鄭宇 飾)遺體,登山家嚴弘吉(黃政民 飾)組織遠征隊再度攀登珠穆朗瑪,並在白雪之巔為遇難隊友舉行葬禮的感人故事。鄭有美飾演朴武宅的妻子崔秀英,柳善飾演嚴弘吉的妻子崔善浩。趙成夏飾演遠征隊長,羅美蘭飾演登山隊中唯一的女隊員趙明愛,金仁權飾演朴武宅的大學同學也是好朋友朴正福。金元海飾演朴武宅的前輩金武榮。嚴弘吉遠征隊時期的元老隊員張哲九和全培秀則分別由李海英和全培秀飾演。《海賊》導演李石勛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