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皇帝是漢人嗎
明朝皇帝都是漢人,明朝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4、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5、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6、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7、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後周氏。
9、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 ),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後。
10、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後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1)馬歡在哪裡看電影擴展閱讀: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
Ⅱ 鄭和信仰什麼教
關於鄭和本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說 、佛教說 (一說藏傳佛教)、道教說等等觀點,學術界並無定論。伊斯蘭教說以《故馬公墓誌銘》。《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等為基本材料,並結合對「三保」的考釋和對鄭和相關活動(出洋期間傳播伊斯蘭教、返鄉、請求重修凈覺寺並要求子孫世守之等等)的考察。
佛教說認為,永樂元年(1403年),鄭和被姚道衍和尚收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鄭和生前還曾施印《大藏經》並留下題記,並曾請名僧圓瀞用金粉抄寫《妙法連華經》。死後火葬,也被認為是佛教信仰的一個例證。
道教說則強調鄭和下西洋與天妃信仰之間的關聯,也有學者從鄭和德塔(弘覺寺塔)入手展開分析。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Ⅲ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誰(列舉3~5個)
一、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
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三、鄭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五、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回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
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使團中,作為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隨鄭和於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可·波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霞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歡
Ⅳ 全國有多少人是住老宅的
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老字型大小宅94.73萬間、老舊宅1.63億間,而住老宅的人口大約在2.3億左右。這些老宅位於各地城鄉,多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古鎮及古村落中,其歷史以及文化均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Ⅳ 唐人街探案深度解析(深度剖析影片爛在哪)
自從《唐探1》以黑馬出道後,《唐探2》以春節檔領頭姿態徹底成為炙手可熱的IP,之後就非春節檔不上了。
其實在《唐探2》之後,爭議聲就已經不絕於耳了,只是大家懶得去尋找當年的評論記憶而已。
到了《唐探3》,爭議聲再次響起,也或許因為大家又多等待了一年,所以各路看官期待值和觀望指都有所增加,再加上片方再次大規模的宣發以及預售票房的影響,都造成了《唐探3》成為現象級電影存在。
當然唐探3票房的攀升,和目前電影票的定價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麼,《唐人街探案3》到底對於我來說如何呢?在這先給大家講個笑話,電影點評都是主觀個人觀點。
還是為了那該死的求生欲,我這次改變以往點評電影先揚後抑的路線, 先直接說說我認為《唐探3》的不足。
其實總的來說,《唐探3》給我的印象是失望大於期待的,甚至沒有任何的驚喜。
我在《唐探2》時就聊到,該影片已經遊走在鬧劇和主線敘事脫節的邊緣,如果在喜劇的表現形式上能再收一收會更好,但好傢伙《唐探3》直接加重了鬧劇效果,影片中荒誕搞笑推理鬧騰等各種元素進行大雜燴一鍋燉。
為了製造熱鬧和歡樂,直接放棄了起碼的敘事結構和邏輯,但陳思誠你畢竟不是庫斯圖里卡也不是姜文,你要玩實驗性的打破結構跳出劇情,甚至讓角色和觀眾一樣聽到背景音樂玩起打破四面牆,這些看起來都讓原本喜劇探案類型已經不穩定的《唐探3》,更接近坍塌的臨界點,或者說已經塌了。
我能感覺到影片有想模仿早前香港賀歲片,搞一場場組合拳來回撩觀眾,同時也在類型上,影片有嘗試歌舞片類型的斷點敘事結構,只不過影片把歌舞唱跳改成了嬉戲打鬧還有變女裝,但這種實驗創作,總會要承受其失敗的代價風險,這次《唐探3》口碑和爭議,希望也能反過來影響唐探系列之後該何去何從。
接下來涉及輕微劇透,小夥伴可自行斟酌。
《唐探3》劇情緊接著上一部片尾,唐仁和秦風受野田昊邀請,到日本東京進行一次案件的偵查,但期間又遭受了來自上一部Q的重重打擊和考驗,兩次大事件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這部大鬧東京游的混戰,重點是東京游和混戰,其次是Q秘密考驗,最後才是不疼不癢的密室刺殺案件。
影片把點綴當成主打,各種無關緊要的搞笑橋段當成主食,而預告宣傳卻玩起了本格推理,懸疑點重重,那也難怪觀眾會翻臉。
原本我以為本著去到本格推理發源地的日本東京,那應該這次案件足夠讓人看得反轉連連,讓人看了驚呼人性深淵再次探底,之後再來全網挖彩蛋各種過度解讀各種腦洞,呵呵,我想多了。
如果說第一部案件聊的是善與惡的兩面性和交錯,第二部案件聊的是道德與正義,人性獸性的思辨,那麼第三部的案件,就是一個案件而已,而且還特別簡單,當然我並不是說能直接一上來就猜對兇手是誰,就說明案件不好。
有很多經典的推理影視作品,一上來就指出兇手是誰,但即使這樣,我們跟隨偵探去抽絲剝繭,去找出真凶背後的動機和作案手法,也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當然你可能會說,你把唐探系列當成是嚴肅的推理作品那你就輸了,但就算是橫向對比之前2部唐探的案件,唐探3的密室案件不管從時長的用量,現場的分析邏輯,還有案件層次的豐富性上,這次密室案件都難以讓人滿意和痛快,更別提我們在這案件中能深挖什麼更大的議題了。
其實日本遺孤話題,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的探討等等,都可以拿來好好做文章,升華一下案件的主題,但可惜的是影片連哪怕蜻蜓點水的提一句都懶得做,而且探案過程被一次次打斷割裂,尤其是在小林醬被綁架後,我感覺自己像換了個場次的電影看,只不過演員都是同一波而已。
不過坦白講這樣案中案的敘事手法和形式,一向都是唐探系列的講故事方式,但前兩部得益於是真的案中案,彼此交錯疊加,使得主線探案脈絡依然能緊緊吸引觀眾去往下看。
而《唐探3》則把密室案件和Q測試考驗徹底割裂,影片生怕觀眾繼續當成案中案看,還從日本警探口中直接用台詞說出,密室案件只是巧合罷了。這樣彼此不會產生交集的兩條主線故事,中途還要不斷加入各種搞笑橋段,徹底讓影片變成了縫合怪。
結果....emmmm,怎麼說呢,首先來聊Q是個組織這個設定吧,從劇作角度來說,以個人作為單一單位和觀眾建立互動,是最能讓觀眾記住並產生共情的創作手法,所以眾多類型影視作品中,不管塑造正派還是反派,最後都是鎖定在個人身上而非團體。
我知道影片想建立以秦風為首的正派偵探團隊,去開始抵抗黑暗面為代表的Q組織,但你看正派目前還是以個人也就是秦風為主的代表,說穿了就是以個人角色的設定來代表團隊。
但影片的Q組織,似乎僅僅就是一個組織,沒有任何的個人角色去代表Q,Q組織的圓桌人數,個人認為反而渙散了Q本身最初渲染的神秘感和凝聚力,我就這么說吧,哪怕當時裡面的Q會員稍微暗示一下,他們其中一人是組織中的老大,我都覺得Q身份解密不會讓我看了...阿就這的感覺。
再來是Q身份真相登場的方式上,也選擇了最普通的一種,用台詞說出來的,而不是用事件去揭露。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漫威中醞釀了許久的滅霸終於在《復聯3》登場,一上來第一場戲就直接把洛基的脖子給擰斷了,告訴觀眾我玩真的,把滅霸的人設和氣場直接展現無遺。
而唐探3就是日本警探跑到秦風那說:「內什麼Q是一個組織,秦風你通過測試,要不要加個會員。」
我當時就在想Q組織怎麼就這么自信秦風一定會加入他們,雖然說Q組織設立的題目還算是全片最有嚼勁的人性實驗題,比如麵包和三窮人,還有下水道里救朋友還是滅人性,但這些都也不能成為秦風黑化的關鍵,影片也沒表露出秦風有黑化暗示,再說了最後救小林醬那段,是村田昭自己跳的。
所以說來說去,Q還是沒有想像中的聰明呀,如果Q能利用這次案件,哪怕再次玩弄上一部人性和獸性這樣的議題,把秦風不斷推入陰暗面,最後讓秦風做出真正的光陰與黑暗的選擇,我覺得都比片里日本警探營銷式讓秦風辦Q會員的方式好。
說到日本警探,他是Q會員就直接削弱了Q的魅力,影片前面所有對這位日本警探的人設塑造,都看不出他有任何敏銳偵探能力,就只是一位純警察工具人,結果他卻成為Q核心成員,如果最後這日本警探不坐在Q圓桌席上,他只是和村田昭是Q組織的信徒,那也還算說得過去,起碼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住了Q的氣場和魅力。
好了不聊Q了,既然喜(鬧)劇橋段是唐探3的「主菜」,所以我們也不可能繞過,用陳思誠自己的話來說,喜劇其實很難拍,因為每個人對於笑這個問題,有著很強的差異。
確實,影片中大部分安置的笑點我都很難進入情境,醫院那場戲算是最有巧思安排的了,從電影院觀眾反應來看,應該是笑聲最多的,但總體來說,影片充斥的笑點是不是有點太多屎尿屁的低俗賣弄,讓我在看片時不斷在腦子里冒出,怎麼又來?!我懷疑導演在開車但我沒證據的想法。
拋開這些很主觀的觀感,其實這些時長長到反客為主的鬧劇橋段,對影片的主線劇情傷害極大,角色和案件可信度大打折扣。
比如片中Q對秦風的大考驗,印象中是五次考試,殺窮人,cosplay數字記憶,相撲對決,澀谷撒錢,最後是要不要做殺人犯救朋友。
且不說整個大考驗不拆分直接一次性放置在中段,孤立了前面的密室探案造成分裂感,而且這中間還非得玩一下36D這樣的梗,一下子就打破了Q建立一整套試題的嚴肅性。
等他們救到小林醬再回歸密室案件後,影片更是拋棄偵探推理的邏輯,每個角色都像突然頓悟一樣,傑克賈突然就收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形象,跑回中國尋找日本遺孤線索,安排唐仁回中國目的就是找救兵,但這些唐探宇宙的偵探角色都不能用劃水來形容了,簡直和跑字幕的時間有一拼,突兀且強行。
我就想問,當初林默神乎其神的狗鼻子功能,倒是稍微展現一下呀,怎麼到這就變成了純司機了呢。
思諾的登場氣氛情緒表演那邪魅一笑都做得很到位,但其實這場戲還是挺孤立的,總感覺有什麼戲份因為時長考慮或其他原因刪減掉,突然出場然後就沒了下文。
最尷尬的還是那五人組的登場,不過他們之前在劇集里走的也是尷尬路線就對了。
總之就是感覺到最後就是為了建立唐探宇宙而建立唐探宇宙,功能性做得太明顯,完全不顧敘事走向和前後邏輯,如果不了解唐探宇宙或者沒看過前兩部和劇集,或者看了不記得的觀眾,都以為後面是給旗下藝人打廣告帶資進組了,因為前面影片廣告植入大家已經看得麻木了。
yo,看了《唐探3》,就能明白為什麼憋到春節檔才上映,因為這部電影就是迎合春節檔去滋養的一部商業娛樂片,影片做到盡可能無所不用其極的製造歡樂。
而不得不說,陳思誠作為類型導演,商業的嗅覺可以和林默探案的嗅覺有一拼了,整體《唐探3》拍得更俗氣,而俗氣正好就是大過年最廣泛年齡層觀眾群體的選擇。
當然這里的俗氣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大家也不需要過多解讀這個詞用在這的意思,起碼我看《唐探3》的時候全程還是很歡樂的,只要進入唐探風格那種半帶神經質的正經語境,還是能感受到唯有在唐探系列才能找到的獨特風格,這或許也是唐探系列能脫穎而出的存在。喜歡的人看著還行,不喜歡的人一星伺候。所以還是那句話呀,這電影你喜不喜歡,還真得分人。
早在《唐探1》時,影片敘事結構就在嚴肅偵探推理類型上,加入荒誕喜劇的成分,這樣兩種看似不著邊的類型融合在一起,確實能讓人耳目一新,當然要追溯源頭或許2009年蓋里奇的《大偵探福爾摩斯》大家可以看一看,妮妮飾演的福爾摩斯和裘德洛飾演的華生,角色和敘事都自帶了蓋里奇的痞氣和黑色幽默基因。
不過唐探系列玩得更猛烈和誇張,從第一部開始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雖然有不少人不喜歡王寶強飾演唐仁的那種瘋癲角色,但他和秦風之間的互補和反差,或許才是這對CP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從故事體量和龐雜程度來說,我甚至認為《唐探3》比2做得要好一些,這也得益於《唐探3》資金更為充裕,場面調度更為宏大,國際知名演員也更為眾多,更重要的是,唐探宇宙在這一部正式立了起來,注意僅僅是立起來,但立得讓人失望後續發展有待觀察。
在案件偵查分析的過程中,《唐探3》依然在還原案件的表現形式上充滿想像力,通過三部電影和劇集,也能看出陳思誠是真的對偵探和推理的熱愛。
此外,影片大手筆肉眼可見燒錢的地方比比皆是,開場一上來東京機場的對打大戲就是一個長鏡頭,運用歌舞片的調度鏡頭語言,全方位的展現兩撥人馬歡鬧的撕扯,這其實也給《唐探3》總體的鬼馬風格定下來了基調,之後影片都是以這樣的表現形式走。
雖然這次密室案件過於簡單,不過案件當事人角色塑造卻比前兩部都要豐滿,法庭那段當事人和兇手的關系和背後的故事,還挺讓人唏噓的。
不管怎麼說,今天每部電影都想搞個電影宇宙,除了熊出沒宇宙自己悶聲發大財,華語電影要做系列做電影宇宙,我認為唐探宇宙是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尤其是電影之外網友熱議著Q是誰,《唐探》劇集的播出讓整個角色關系網拉大,是能看出主創有心要經營出一個唐人街偵探世界的,但目前的爭議聲和口碑,也註定了唐探系列在之後的路走起來會很艱難和需要思考更多。
最後,我認為《唐探3》之所以頗受爭議,是在於影片的要素過多,但每個要素都能激起部分人的共鳴或認同,或排斥和討厭,每個觀眾都有其對這部電影充分的喜歡或厭惡的理由,而且這些解釋站在其個人立場上也都說得對,不知道這是不是陳思誠和唐探的主創想要預見的結果呢。
你要問我之後《唐探4和5》還期不期待,嗯沒錯官方已經官宣到唐探5了,我說句心裡話我還是會期待,還是會去看,我好奇這個唐探宇宙如何發展下去,Q會員的能耐又有多大,思諾和秦風,宋義和秦風又如何較量。
好,《唐人街探案3》就先聊到這吧,如果你對影片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以你為標准。
Ⅵ 長安·音樂與舞蹈學博士論壇-觀後感
「地方性研究」
此次論壇由賈怡老師主持,四位博士生輪流報告,並由張君仁老師點評。
第一位博士生陶雅(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題目:民族音樂學視閾下的東北鼓吹樂文化
文本結構:
一、東北鼓吹樂表演場域改變的因素
(歷史文化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
二、東北鼓吹樂文化中音樂的特質及功能
(曲牌分類及創作群體、曲牌特徵及創作手法、音樂記錄及流傳過程、儀式及音樂功能)
三、儀式音樂中人物的文化屬性。
(樂人及鼓樂班社,儀式中的參與者)
第二位博士生:劉芳(中國音樂學院)
題目:黔中屯堡花燈的「在地化」過程及其漢文化符號表徵。
文本結構:
一、貴州民間音樂文化研究的區域性轉向
二、黔中屯堡花燈的產生與演變
三、黔中屯堡花燈的藝術表現形態與漢文化符號表徵
第三位博士生:劉東興(衡水音樂學院)
題目:河西走廊東部民間道教念誦類經韻地域屬性研究
一、研究緣起
二、蒲氏「三聲腔」視域下的地域屬性特徵
三、甘鄂贛三地音調比較研究
四、河西走廊東部民間道教南音風格原因探析
第四位博士生:馬歡(北方民族大學)
題目:「秦箏歸秦」之「歸」新解
文本結構:
一、「秦箏歸秦」理論的背景
二、「秦箏歸秦」的理由
三、重解「歸」義
四、結論
我將各位博士生報告的文本結構記錄下來的緣由主要是供參考及思維能力的學習與思考。
最後張君仁老師的點評非常到位,可謂是一針見血,將各位博士生的論文文本與報告會相結合,提出存在的問題。短短的評議時間讓我受益匪淺,也間接性指出了我之後在寫作上會遇到的問題。簡潔概括就是:1.用詞需謹慎。2.表達清楚。3.邏輯關系整合。4.深入思考。
通過此次地方性研究論壇學習了多個地方的民間音樂,樂種,琴學等,也明白了「深入」的實際寓意,接下來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思考能力。
Ⅶ 為什麼說仁愛礁是禮樂灘的門戶,據圖分析,菲律賓強占的費信馬歡都挨著禮樂灘呀,看哪位達人來科普下。
何為門戶?---------必經之地也。
禮樂灘主要的價值是海灘下面的油汽資源,開發油汽需要海上鑽井平台,上百噸的鑽井平台沒有動力,需要用拖船拉過去,從海陸看,只要是歐洲過來的必經馬六甲海峽、新加坡再進入南海,這樣再開往禮樂灘的話,仁愛礁附近的水道就成了必經之地,所以說仁愛礁就成禮樂灘的門戶啦!
Ⅷ 長頸鹿的介紹
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 。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
長頸鹿有一雙棕色的大眼睛,眼珠突出,能四周旋轉,視野寬廣,加上身軀又高,宛如活的「瞭望台」,能看到遠處的動靜。長頸鹿因為腿長,跑得很快,這也是在生存競爭中練成的。
奔跑的時候,姿態很特別,先是前伸頭頸,然後又一下於縮回,交替擺動,四足行走方式同其他獸類不同,是同一邊的兩腿和另一邊的兩腿交替向前,跳躍般行進。奔跑速度飛快。身高腿長,四肢可前後左右全方位地踢打,擊打范圍廣,力量大,如果成年獅子不幸被踢中,可立馬腿斷腰折。
(8)馬歡在哪裡看電影擴展閱讀
長頸鹿脾氣溫柔,群體之間謙和文雅,彬彬有禮。它們互相之間溫情脈脈地相伴來去,互相之間靠得很近,互相照應,它們長長的腿經常碰在一起,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它們從不因為這種小事發生口角、頂撞。
這種互相靠近既是出於一種溫情,也是為著安全,一種溫暖同時默默地傳遍了集群中的每一隻長頸鹿。相互之間常常以頭頸相交,溫柔而細心地交流著,像是一叢高大的芭蕉樹,同根相生,相互守候,它們的舉動那麼隨和、親切、自然,完全配得上它們那美麗的外貌。
長頸鹿之間偶爾也有些爭斗,不過,摩擦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點插曲,長頸鹿們互相緊挨在一起的儀式是它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這是為保護自己領地的集群力量的顯示,也是為分配各自配偶的一種方式,長頸鹿的頭部是個堅硬的角狀頭蓋骨,這使得它們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會導致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