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恐怖電影從哪裡來

恐怖電影從哪裡來

發布時間:2023-01-23 01:45:51

1. 恐怖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創始人又是誰

簡單扯扯美國恐怖片的歷史發展

恐怖片作為一個類型出現在美國電影中是30年代,當時美國的片場系統已然確立,使得Universal等公司能在Dracula與Frankenstein大獲成功後迅速流水線產出一大批恐怖電影。視聽風格上這類影片偏gothic,實際上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因為納粹上台導致不少歐洲(尤其德國)導演,攝影師湧入美國,其中對這個類型影響最大的當屬導演Paul Leni,Edgar G. Ulmer,攝影師/導演Karl Freund,演員Conrad Veidt,雖然其中一些實際上活躍在20年代,但其影響是顯見的)。另一恐怖來源自然是「人物」--(往往)面目猙獰的monster。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美國方面有名的則有導演Tod Browning,James Whale, 演員Lon Chaney,Bela Lugosi,Boris Karloff等。

Universal40年代仍在大量產出恐怖片,但已非31-36年的黃金時代可比(Universal在36年因為舉債投資拍攝未能如期還款,最終導致片場易手,新東家對於恐怖片的興趣不那麼大,加之觀眾的熱情也已衰減,此類型的衰退勢所必然)。
40年代最好的恐怖片由RKO的Val Lewton B Unit打造(執導影片的則是Jacques Tourneur等人),這系列的影片強調氣氛的營造與優美的攝影,從視聽語言上說,我以為是最好的美國恐怖片。

二戰以後片場體系很快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觀眾的流失。低成本的獨立製作開始風行(當然,以前的恐怖片也都是B級製作,但片場制下製作畢竟有一定的質量底線)。50-60年代在冷戰/核戰陰影下誕生了大量廉價的scifi-horror,充斥銀幕的是各種畸形或者外星的monster。與此同時,恐怖片的種類也趨多元化;而隨著海斯法案的取締,恐怖片在性與暴力的尺度上迅速放開,青少年漸成恐怖片的主要消費者。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恐怖片片場是英國的Hammer與美國的AIP(由Roger Cormen掌舵)。

新好萊塢時期Exorcist與Rosemary's Baby的大獲成功使得恐怖片重新開始有了A級製作,且不乏優秀作品,不過B級仍是主流。70年代的恐怖片更為多元,但其中最重要的亞類型可能是70年代末開始崛起並風靡了近十年的slasher。這類影片以青少年為主人公(很明顯地面向青少年市場),強調兇殺的慘烈多樣與特效的真實,並大量運動兇手視點的主觀鏡頭(顯然受義大利giallo的影響)。同一時期,zombie片也開始流行,雖然不像slasher那樣流行,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代以後的美國恐怖片繼續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分化更嚴重,並出現大量comedy,parody,同時日本恐怖片(J-Horror)的崛起(及其所聯帶的韓國,泰國等地的恐怖片)也使得美國人開始觀注東亞恐怖片。不過以青少年為主的美國觀眾仍然更樂衷於感官刺激。他們把三池崇史的某些影片也歸為恐怖片似乎就有這方面的原因。視聽語言上似乎無甚大的進展,不過新技術的出現使得恐怖片可以更cheap地製作,更大規模的主觀鏡頭恐怖片也開始出現。

2. 恐怖片鼻祖是哪部影片

恐怖電影的歷史與電影本身的歷史一樣古老。歷史上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是由喬治·梅里耶於1890年代晚期所拍攝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攝的恐怖電影,是一個充滿惡魔,巫術,女巫,搗蛋鬼,瘋狂博士的世界。 [7]在1900年代初期,德國拍攝出大量表現主義的恐怖電影。由斯特拉·瑞耶導演的《布拉格的大學生》(1913),該片被視為精神分裂症恐怖電影的典範。 [8]斯特拉·瑞耶參與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記》(1917)的導演工作,並在其中扮演一個由魔法賦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德國表現主義的經典作品來自於羅伯特·威恩導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個邪惡的催眠師的故事。在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中,最為知名與不朽的傑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攝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吸血鬼》(1922),該作改編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後來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為原型。德國導演保羅·萊尼拍攝的《臘像館》(1924),描述一個臘像具有生命,並且成為殺人兇手的故事。保羅·萊尼拍攝完這部電影後,遠赴好萊塢發展,並推出了兩部電影《錄像帶謀殺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這時好萊塢正開始其恐怖電影熱潮。ps:資料來自wikipedia

3. 請問恐怖電影的鼻祖是哪部不要鬼魂那些

恐怖片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910年第一部只有16分鍾的恐懼片《弗蘭肯施坦》的問世,此時的德國表現主義的影片風格極大的影響著全世界,默片的無聲和黑白的畫面正好為恐怖氛圍的塑造起了很好的鋪墊,再加上表現主義特有的對於人物形象的誇張和變形,使那時候在德國誕生了一批優秀的里程碑性質的恐怖片,象《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表現人物雙重性格《布拉格大學生》(1913年)、描寫中世紀猶太傳說中泥人變活的《泥人哥連》(1914年)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描寫古老的吸血鬼德拉庫拉傳說的《諾斯費拉圖》,而該吸血鬼的形象和著名的弗蘭肯施坦設計的科學怪人成為了歷史上最經典的恐怖片角色,分別都被重拍過幾十次,其中尤以近年來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導演的《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尼爾·喬丹(《哭泣游戲》)的《造訪吸血鬼》和有莎士比亞專業戶美譽的肯尼斯·布拉納的《弗蘭肯施坦》最為聞名和為國內觀眾熟悉,它們以其精緻的畫面和有創意的改編贏得了觀眾的口碑,看來自斯坦利·庫布里克讓人瞠目結舌的《閃靈》之後,玩一把恐怖片也是大導演們一生追求的夢想。

4. 恐怖片恐怖的因素有幾點

心理探秘:解讀日本恐怖片吸引人的五大要素

夢工廠的新作《午夜凶鈴2》日前在北美颳起一陣恐怖旋風。有《午夜凶鈴1》和《咒怨》的成績在前,好萊塢翻拍日本恐怖片正如火如荼,《薔花與紅蓮》、《鬼來電》等日本恐怖片的美國版已在運籌之中,並很可能在亞洲掀起一個小回潮。

日本恐怖片的另類風格和東方色彩,以及依賴故事和角色來製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別於好萊塢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為使影片更日本化,美國版《午夜凶鈴2》請來原版
的日本導演中田秀夫,全面貫徹日本恐怖片的五要素:

一、具有雙重性的女性主角。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為女孩,她們既美麗又恐怖。在表現出駭人的殘忍和邪惡的同時,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無論是貞子、花子或是惡靈,她們身上邪惡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處的黑暗,源自心靈的不安寧與強烈的孤獨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現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這種雙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關鍵元素之一。《午夜凶鈴2》中的莎瑪拉就秉承了貞子的特質。

二、虛無縹緲的恐怖意象。日本恐怖片深得東方神秘主義的傳統,恐怖不是來源於視覺刺激,而是來源於想像。《午夜凶鈴》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確定的縹緲幻影,這種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處理手法讓觀眾的期待心理愈加濃厚,恐怖感水漲船高。這體現了東方文化長於寫意的一面,有濃郁的東方玄學色彩。

三、寓動於靜的內斂氣質。日本文化有內斂氣質,寓動於靜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鈴》中沒有好萊塢恐怖片中常見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調、緩慢的節奏、平淡的對白,用日本文化中獨有的沉穩與冷靜來敘事,卻步步為營地迎來讓人屏住呼吸的至驚至恐。它用一種相對原始的電影語言,突出表現了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用影片節奏、光線、化妝和配樂來給觀眾營造一種從內至外的恐怖。

四、源於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現錄像帶、電話、頭發、鏡子、影子、水、廢棄的建築以及莫名其妙現身的東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惡形惡狀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絲邪惡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帶禁忌性質的隱秘。中田秀夫此次在《午夜凶鈴2》中,仍舊反復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突發的電話聲和沒關的水龍頭。

五、末日意識的時空觀。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題是人類如何在封閉的空間中招惹鬼靈。撞鬼的空間往往幽閉如同荒島,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明顯是對島國的暗喻。由於日本時常受水害的侵擾,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徵,「水」的意象也成為日本恐怖片中標志性的元素。另外,時間也一直給日本人帶來恐懼,尤其是當時間被注入訊息,變成歷史之後。這可以追溯至如櫻花般短命的大正時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間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造成死傷無數,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醒目坐標,由此產生的末日意識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頭。此次《午夜凶鈴2》為了拍出水的恐怖和末日感,就專門到一個荒島取景。

5. 恐怖片的發展歷程

恐怖片在世界各國盛行,內容多為神怪傳說故事或以現實生活為依據。
30年代的恐怖片出現嚴肅主題和哲理思想,如美國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國影片《夜半歌聲》以及40年代期攝制的《十三號凶宅》等。
恐怖片發展的類型已經不是以特別恐怖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漿和血腥來沖擊觀眾的視線而達到暢快的殺戮和變態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經轉移到驚悚片上去了。
事實上,讓人覺得害怕和驚慌也並非是恐怖片的專利。在許多其他類型的電影中,也會有不少讓人腎上腺速激增、呼吸變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評在說到《鋼琴課》剁手指的那個場景時,都用了「深深的憂傷和恐懼」這樣的字眼。這大概都是因為「恐怖」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太過含混,似乎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能跟它牽扯上些瓜葛。究竟什麼是恐怖?什麼是它的核心意義,如果確實有的話?怎樣才會引發人的恐懼呢?
不過好在和許多事情一樣,我們雖然說不出恐怖片的定義,卻總能一眼就看出那是不是一部恐怖片。為什麼恐怖片不是一部悲情文藝片?因為恐怖片的情節主線總是包含著殺戮和生死搏鬥。那麼恐怖片又為什麼不是動作片、槍戰片、戰爭片之類的東西呢?關鍵在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在所有孤膽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勢眾,貌似強大的反面勢力最後總是被不可思議地摧枯拉朽般一掃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實際上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即使是像《終結者》這樣敵人看上去更厲害些的電影,還是給觀眾雙方大約勢均力敵的感覺,更何況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義方的威猛和強勁。只有在恐怖片里,主人公是處於虛弱、無力的絕對劣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部恐怖片的主人公是邪惡的、負面的,就算沒有明確說明他(她)的正義,也總會有意無意表現他(她)優秀的、高尚的,或至少在一大幫變態中合乎常理的一面。所以理所當然對方就是邪惡、陰毒、變態的。因此,沒有一種明確將沖突雙方分為正邪兩面的電影,會像恐怖片那樣包含著「不可戰勝的邪惡」這樣的意念。(在災難片中,肉體雖然會被消滅,但「人性的偉大」勝過自然。災難對立面的最終指向不是寥寥幾個主人公,而是全人類。)這也許就是陰郁、壓抑和恐怖的來源。我們去看恐怖片絕不是為了看主人公最後是怎樣逃出魔掌或反戈一擊的,我們是想從一次次無助的死亡和主人公受盡折磨的絕望的逃脫過程中來體驗大難臨頭的驚恐和不適。
人類為什麼會喜歡痛苦呢?只是為了享受最終解脫的那一瞬間嗎?絕非如此。在死到臨頭的恐懼之中,在理性的完全失控之中,必定蘊藏著無可挽回的誘惑;它如同情慾一樣深嵌在本能里,不可理喻。也許從來就沒有一部真正的恐怖片,不管死了多少人,最應當死的,或者說我們最希望死的主人公總歸是逃脫了。恐怖就此被消解,大家鬆了一口氣,都繼續好好活著。

6. 西方恐怖電影發展史

粘貼別人的 希望對你有用~

世界恐怖片的創造者——愛迪生

《德拉庫拉》的出現,帶領了無數的恐怖片熱潮。

1910年,愛迪生第一次把後來成為恐怖片反復拍攝的題材的民間傳說--吸血鬼「德拉庫拉」的故事搬上了銀幕。盡管以當時的電影手段,其恐怖效果十分有限,影片也只有一本的長度,但它無疑已被今天好萊塢的後來者們視為能夠代表其「光榮歷史」的經典,甚至被列入美國國會急切尋找和加以保護的10部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歐洲是電影的故鄉,更是恐怖電影的發源地。在今天來看,早期一部重要的恐怖片是1916年由德國著名舞台劇演員保羅·韋格納演出並協助導演的一部根據希伯來傳奇中的人物改編的影片《無魂人》(原意為「一種有生命的人」)。是第一部有影響的恐怖片,而1919年德國烏發公司的《卡爾加里博士的小屋》引起了轟動,之後又有《吸血鬼》、《蠟像》等佳片相繼問世,使恐怖片成為最早確立風格的片種之一。

1920年的德國的表現主義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雖然在當時毀譽參半,但卻極大地激發起德國電影強調想像和恐懼的慾望。在其影響下,最著名的影片是茂瑙1922年的《諾斯費拉杜》,它同樣改編自斯托克的小說《德拉庫拉》。

正是在德國的影響下,美國的恐怖片真正興起。默片時代最著名的美國恐怖片是1920年的《傑克醫生和海德先生》和1925的《歌劇院里的幽靈》。

1931年,兩部堪稱恐怖片經典的影片首先映入了觀眾的眼簾:它們是勃郎寧的《德拉庫拉》和詹姆斯·惠爾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隨著這兩部影片的成功,恐怖片開始在環球公司的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傾瀉而出。其中較有名氣的影片中包括《木乃伊》(1932),《隱身人》、《黑色老房子》、《畸形人》(1932)、《金鋼》(1933)以及屬於「科學怪人」系列的《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35)。1931年,出現了所謂恐怖片的經典作品:《吸血僵屍》、《科學怪人》、《鬼醫》。1936年,卡孟隆.孟席斯拍攝的《未來世界》,描寫一百年以後將在地球上發生的突變。與此同時,英國也拍攝了一個美國富豪把一座古堡連同他的鬼魂搬運到大洋彼岸的《鬼魂西行》(1936)。

40年代,雖然恐怖片開始作為低成本的B級片拍攝,這一類型中的許多影片仍然取得了引人囑目的成就。環球公司開發出了和「吸血鬼」同樣在夜間出沒的「動物恐怖片」《狼人》(1941)。其中以《貓人》(1942)和《我與僵屍同行》(1943)尤為觀眾和影評人所稱道。

50年代,隨著核威脅和麥卡西主義散布的「共產主義滲透」陰影,恐怖片暫時脫離了早期的各種超自然的幽靈和神怪,而與科幻片結合起來以各種「核怪物」或外層空間的天外來客為核心形象,不斷渲染和演義著所謂「東方威脅」的神話。前者中如日本的《哥茲拉》系列(1955),美國的《它們》(1953),《黑湖怪獸》(1956);後者則以《身體入侵者》(1954)為代表。與此同時,在英國則出現了充滿暴力和性的彩色恐怖片。《弗蘭肯斯坦的詛咒》(1957)、《德拉庫拉的恐懼》(1958)等。

60年代,以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為開端,標志著恐怖片的一個重大的轉折。它從以前的各種幽靈、鬼怪、瘋狂的科學家和來自外星世界的異物轉向了一種「寫人的」恐怖片;同時期還有恐怖/ 災難片《群鳥》。

1973年,威廉.弗萊德金的《驅魔人》為70和80年代的恐怖片樹立起了一個樣板。這部明顯向傳統的「魔怪」回歸的恐怖片激發了一系列的妖術和魔怪電影,如《凶兆》系列(1976)、《魔女嘉麗》(1976)以及《驅魔人續集》等。法國掀起六、七十年代恐怖片大行其道現象的經典作品,應是《Les Yeux Sans Visage》(沒有臉的眼睛),一九六○年(另有說一九五九年)導演是Georges Franju;《死後的愛情》(Buio Omega)等。

80年代以來,裹挾著當代電影日益濃厚的商業氣息,恐怖片不斷在好萊塢銀幕上掀起陣陣熱潮。首當其沖的是一貫被好萊塢電影視作「異類」的女性,大量以「女性威脅」為主題的恐怖片湧上銀幕,其中如德.帕爾瑪的《化裝殺人》(1980)和保羅.施萊德爾根據1942年的版本重拍的《貓人》(1982)都把性與暴力聯系在一起,進而把女性變成一種令人恐怖的社會形象。而接下來的恐怖片的「犧牲品」則是青少年甚至兒童,隨著《萬聖節》系列和《走失的兒童》等影片的上映,「問題少年」終於被塑造成了一種社會的恐怖。穿插於其間的還有各種來自太空或瘋狂科學家手中的「異物」。如克倫伯格的《蒼蠅1、2》、斯科特的《異形》系列。而近年來,一方面是傳統的恐怖形象「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的不斷被重新搬上銀幕,並多由著名的大導演執導。如科波拉的《吸血驚情四百年》(1992)、尼爾.喬丹的《夜訪吸血鬼》(1994)、《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994)。他們紛紛以最忠實於原著相標榜,以現代電影的手段重新演義古老的恐怖故事,使人感到世界似乎只是經歷又一輪新的輪回。

7. 恐怖片的形成

人怕什麼 恐怖片就做成什麼
人們內心怕的,惡心的,恐懼的,不敢面對的,都反映出來。

閱讀全文

與恐怖電影從哪裡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星戰9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435
如何搭建一個電影微信小程序 瀏覽:109
好看到哭的電影2017 瀏覽:970
怎麼識別電影截圖 瀏覽:964
最新小孩跟機器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288
優酷會員電影票多久送 瀏覽:946
電影評論怎麼寫150字 瀏覽:444
電影天空之城好看嗎 瀏覽:645
被困電梯35年叫什麼電影 瀏覽:248
朋友圈發的電影鏈接怎麼找 瀏覽:877
杭州的網紅理發店叫什麼電影 瀏覽:430
免費僵屍電影大全中國 瀏覽:150
中國學生喪屍電影有哪些 瀏覽:804
白夜行電影日本版和韓國版哪個好看 瀏覽:332
免費在線電影貓鼠游戲 瀏覽:726
大型飆車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32
楊紫瓊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590
國外好看的搞笑電影排行榜 瀏覽:16
樂視投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41
2021最好看的日本電影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