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等待戈多電影在哪裡可以看

等待戈多電影在哪裡可以看

發布時間:2023-01-20 09:37:30

『壹』 一個電影關於重復同一天的

這個嘛,額,大概在八九年前我看過一部和你說的非常類似的日本電視劇,也是四五個人重復活在同一天,也是要救人的,片名叫《回到原來世界》。
不過你說的是電影,我還記得我是在香港鳳凰衛視上看的呢

『貳』 哪有等待戈多的完整電影版視頻啊

我也在找這個視頻的地址呢 有回答的順便幫我發一份吧 [email protected] O(∩_∩)O謝謝

『叄』 跪求等待戈多2001版帶字幕的電影或者只是英文字幕也可以噠!小女子在這里謝過了~~~

電影 大約572MB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標簽:劇情愛爾蘭戲劇等待戈多SamuelBeckett愛爾蘭電影2001改編小說電影

地區:愛爾蘭

年份:2001

導演:Michael Lindsay-Hogg

編劇:塞繆爾·貝克特

主演:Barry McGovernJohnny MurphyAlan StanfordStephen BrennanSam McGovern

imdb:tt0276613



『肆』 在哪裡能看《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17m0

第一幕,鄉間一條路。一棵樹;黃昏。老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昵稱戈戈)坐在一個土墩上脫靴子,累得筋疲力盡也沒能脫下來。另一個老流浪漢弗拉季米爾(昵稱狄狄)走上來,兩個老朋友交談幾句。狄狄更愛說話,老講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話:「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你就是這樣一個人,腳出了毛病,反倒責怪靴子。」因為無事可做,戈戈提議說:咱們走吧。狄狄回答:咱們不能。戈戈:干嗎不能?狄狄:咱們在等待戈多。原來這就是他們來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連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在等待中,他們沒事找事,沒話找話,吵架,上吊,啃胡蘿卜。突然傳來一陣響聲,一個人手拿鞭子,驅趕著另一個被繩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現在他們面前。兩人一陣驚喜,卻馬上發現來人並非戈多,而叫做波卓。波卓手裡牽的那個人,叫幸運兒。戈戈和狄狄眼看著波卓殘酷虐待幸運兒,又聆聽幸運兒一番胡言亂語地「有聲思想」。之後,波卓趕著幸運兒離去,一個孩子上來報告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晚上准來。這時夜幕降臨,戈戈再次提議離開,狄狄表示同意,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幕落。

『伍』 到哪裡可以下載<等待戈多>這部電影謝謝

昏過去...
<等待戈多>不是電影,是很著名的一部舞台劇.
我也在找,找到了告訴我一聲啊.

『陸』 等待戈多 電影 及 中文字幕

親,等待戈多整部電影就是只有兩個人在等戈多的對話的,很短的說~~希望能為你解惑

『柒』 等待戈多 劇本(三姐妹·等待戈多)

1998年,病榻上的大導林兆華在等待病癒的煎熬中突發奇想,把契訶夫與貝克特這兩位戲劇大師的代表作《三姐妹》與《等待戈多》做一個後現代的拼貼。由此,這部劃時代的實驗戲劇在舞台上誕生,也被認為是林兆華戲劇實驗的巔峰之作。

但當年,這部戲上演後旋即遭遇票房「滑鐵盧」。能坐上千人的首都劇場,最少的一場只賣出幾十張票,原定30場的演出一下縮減到12場。那年富康剛出不久,一輛18萬。林兆華後來一直念叨,為這一部戲,他和舞美易立明,一人賠了一輛富康。

林兆華

在20年前的戲劇環境下,《三姐妹·等待戈多》這樣的拼貼之作,無疑是面臨各種爭議的。除了票房慘淡,業內的口碑也褒貶不一,不理解的聲音比比皆是。《中國戲劇》的評論中描述,這部戲「怎麼也喚不起熱烈的劇場效應」。

但支持者同樣不少。余華就是其中之一。他看完戲撰長文盛贊林兆華,「將契訶夫憂郁的優美與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個舞台和同一個時間里,令人驚訝,又使人欣喜」。

當年《讀書》的主編汪暉還專門為此劇策劃了一期專題,並破天荒為這部戲舉辦了座談會。在編後記中,他寫道:「林兆華似乎在告訴我們:願意等待的留下來,不願等待的請離開」。

時隔20年,林兆華再一次重排了《三姐妹·等待戈多》。當年的主演是濮存昕和陳建斌。而如今,則換作了當紅小生張若昀,以及因獲《超級演說家》冠軍而為大眾所知的崔永平。

12月14日、15日,復排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將在上海保利大劇院全國首演,隨後將在重慶、武漢、深圳、珠海、北京等多個城市演出。

兩部經典的連接:一種「無望中的希望」

契訶夫的《三姐妹》和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究竟會怎樣連接在一個作品裡?

林兆華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中,是一個關於「等待」的主題。《三姐妹》是「對於美好明天的等待」,《等待戈多》里是等待那個「明天會來」的戈多。

契訶夫筆下的三姐妹是名門之後,她們住在一個遠離莫斯科的外省小城,過著死氣沉沉的生活。三姐妹每日都滿懷憂傷地眺望故鄉莫斯科,夢想著有一天能到莫斯科去。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誕派戲劇的扛鼎之作,講述的是兩個流浪漢經年累月地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的到來,在等待中百無聊賴打發著時間。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何等待,也沒有人知道他們要等到何時。

舞台上,三姐妹的「家」是一座水中央的孤島。孤島之外一棵樹下,兩個流浪漢在那裡等待戈多。

兩部戲劇的主人公,生活在各自的劇情里,一水之隔,台詞交錯:當《三姐妹》中的小妹伊莉娜高聲呼喊著「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去!到莫斯科去吧!」,《等待戈多》里的弗拉季米爾立馬接茬:「別再說空話浪費時間啦!趁這個機會做點什麼吧!」

島上的人很容易出來,島外的人很容易進去。他們遙遙相望,又互為鏡像,照出了現代人最容易陷入的萬劫不復。他們都是夢想家,滿懷希望地在等待、等待,卻沒有任何行動力。

林兆華說,《三姐妹·等待戈多》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無望中的希望」。

《三姐妹·等待戈多》老版劇照

兩代演員的交接:張若昀接過了濮存昕的兩個角色

《三姐妹·等待戈多》的老版匯集了一批實力派演員。《三姐妹》中的大姐奧爾迦扮演者是北京人藝的「大青衣」龔麗君,她也是濮存昕多年的搭檔;二姐瑪莎的飾演者陳瑾,曾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飾演陳道明的妻子;演小妹伊莉娜的林叢,是林兆華的女兒,她更為人知的身份是《家有兒女》系列電視劇的導演。而新版中的「三姐妹」,都是來自林兆華工作室的年輕演員,分別由劉洋、周情雲和陳亞狄扮演。

濮存昕曾說過,《三姐妹·等待戈多》是「林兆華的一次大膽而冒險的舞台創造,他要考驗自己,考驗我們演員,當然也是考驗觀眾」。

據說,林兆華是在一堆演員照片中選中了張若昀。見面後,雙方一拍即合。大導對張若昀的初步評價是「長得挺帥,聲音還可以」。

排練過程中,大導對張若昀挺滿意:「這小孩兒挺好的,是明星,又沒架子,形象、聲音都可以。演戲特別自然、樸素,很適合這個角色」。

張若昀

以下是張若昀在排練場接受的采訪:

記者: 怎麼會來演一個話劇?

張若昀: 我團隊的人無意間說起這個事兒的時候,他們沒覺得我會特別感興趣。因為之前已經定下兩個電視劇,中間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可以接商業電影,電視劇,也有不錯的本子和班底。團隊會覺得,我會對那些更有興趣。

我記得當天是收工完大家去吃火鍋,說到話劇的事,我那頓飯就一直在問,什麼時候排,什麼時候演,真假的,靠譜嗎,忽悠的吧。從那之後一禮拜我就一直在追著他們問。就是巨興奮無比!

記者: 為什麼會這么興奮?

張若昀: 當時聽到大導找我,還是排《三姐妹·等待戈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是演員本真的拓展自己的地方。

在話劇裡面,這個戲也是最不商業的一種,我完全可以卸開一切包袱,只專注於表演本身。話劇的形式也是原因之一。

話劇之後的檔期是一部比較吃重的電視劇,難度比較大。我就不想中間再安排一部難的電視劇,兩個難的活兒在一起。尤其我覺得,拍電視劇是消耗大於積淀的過程,新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在這兒天天排練,每天都有新的收獲。這個過程不會磨損和消耗我,反而會讓我更茁壯。

累都是可以承受的,主要是我怕空,怕被掏空了。拍影視,在我這個年紀,不可能太慢、太閑。可是如果一直滿滿當當的,我拿什麼去演戲?我的生活,我的理解在哪兒?

其實這樣的安排去年我就想過。我當時接了《慶余年》,五年要拍三季,算了算五年裡有一年半在拍這個。我就跟朋友開玩笑說,沒想到一個演員還能拿到五年固定飯票。但這是一半的飯票。當時就想,剩下時間要是可以經常去演話劇,再剩下的時間看有什麼感興趣的劇本,就純憑興趣出發了。我居然能想到這樣的計劃!但想想,也別計劃那麼多。正說著,這事兒就來了。

記者: 之前看過大導的戲嗎?

張若昀: 上學的時候,看過《絕對信號》的錄像,老師給看的。我是電影學院的,我們班的教員,好像都偏喜歡先鋒戲,反而現實主義的戲特別少。

當時看完,說實話,一知半解。包括這次重看《三姐妹·等待戈多》的錄像,也是一知半解。過來排練的時候,每天都明白更多一些,在演的過程中去感受。我覺得如果我不演這個戲,我可能也永遠明白不了這個戲。

比方說,我第一天來就是覺得《等待戈多》這兩人就是一個「沒頭腦」,一個「不高興」。愛斯特拉岡(崔永平 飾)就是蠢,弗拉季米爾(張若昀 飾)就一直在懟他。現在我覺得,這兩人是不可分割的,他們離開對方都活不下去。因為人活在世界中實在是太孤獨了,他們是彼此的消遣,更是彼此的依靠。這是我現在想到的。可能不是太准確吧,但是每天我都會感覺到新的東西。

記者: 和演電視劇比有什麼不同感受?

張若昀: 完全不一樣!現在每天在這兒,我覺得特幸福。但我前幾天又特別喪,我情緒變化特別快,可能因為前幾天一直在想《三姐妹》,這兩天在想「戈多」。作為演員來說,這都是幸福的。雖然多年未上台,有點生疏,還有台詞難度,但我得到一個印證,我自己並沒有脫離表演最本質的東西。

昨天大導誇我,他說我表演特別樸素。我覺得也就一聽吧!但我覺得演電視的話,很容易形成一個外殼,自以為會演戲,自以為在演戲,一個模式化的東西。因為鏡頭能幫到你的地方太多了,有太多人在幫你抬轎子,這是可以欺騙觀眾的。但是欺騙觀眾不代表你能欺騙自己,如果你一旦自己形成了。

在這兒排練帶來的快樂也是從本質出發。我來的第一天,我們先做游戲,先是肢體接觸,讓演員們快速熟悉。一切都以特別質朴的方式開始,我在這個質朴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東西,而不是說大家來教我一些舞台上的技巧。舞台的技巧和影視的技巧都一樣,都是殼,演員永遠要從演員的本身,從表演本身的東西出發。

『捌』 等待戈多最早有人看嗎

有。根據騰訊視頻數據顯示,兩天收看觀眾一共約29萬人,是有人看的,這個數字放在線下,需要在一個1000人座位的劇院連續演出290場才能實現,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

『玖』 求電影<等待戈多>劇情,詳細一些,謝謝!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寫的一個「反傳統」劇本,也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作之一。它於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倫劇院首演後,立即引起了熱烈的爭議,雖有一些好評,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後竟被稱為「經典之作」。該劇最初在倫敦演出時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亂,只有少數人加以贊揚。1956年4月,它在紐約百老匯上演時,被認為是奇怪的來路不明的戲劇,只演了59場就停演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承認,被譯成數十種文字,在許多國家上演,成為真正的世界名劇。

這是一個兩幕劇,出場人物共有5個:兩個老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又稱戈戈)和弗拉季米爾(又稱狄狄),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音譯為呂克),還有一個報信的小男孩。故事發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黃昏時分,兩個老流浪漢在荒野路旁相遇。他們從何處來,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們來這里「等待戈多」。至於戈多是什麼人,他們為什麼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們無事可做,沒事找事,無話可說,沒話找話。他們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卜。波卓的出現,使他們一陣驚喜,誤以為是「戈多」蒞臨,然而波卓主僕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後,旋即退場。不久,一個男孩上場報告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晚准來。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時間,兩個老流浪漢又來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們模模糊糊地回憶著昨天發生的事情,突然,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向他們襲來,於是沒話找話、同時說話,因為這樣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聽」。等不來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們再次尋找對昨天的失去的記憶,再次談靴子,談胡蘿卜,這樣「可以證明自己還存在」。戈戈做了一個惡夢,但狄狄不讓他說。他們想要離去,然而不能。干嗎不能?等待戈多。正當他們精神迷亂之際,波卓主僕再次出場。波卓已成瞎子,幸運兒已經氣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場,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晚會來。兩位老流浪漢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戲後,決定離去,明天再來。

貝克特認為,「只有沒有情節、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純正的藝術」,他要開辟「過去藝術家從未勘探過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這種主張的藝術實踐。如果按照傳統的戲劇法則衡量它,幾乎沒有哪一點可以得出滿意的結論。它沒有劇情發展,結尾是開端的重復;沒有戲劇沖突,只有亂無頭緒的對話和荒誕的插曲;人物沒有正常的思維能力,也就很難談得上性格描繪;地點含含糊糊,時間脫了常規(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但這正是作家為要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而精心構思出來的。舞台上出現的一切,是那樣的骯臟、醜陋,是那樣的荒涼、凄慘、黑暗,舞台被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令人窒息。正是這種惡夢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觀眾同自己的現實處境發生自然的聯想,產生強烈的共鳴——人在現實世界中處境的悲哀,現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樣難以實現。

始終未出場的戈多在劇中居重要地位,對他的等待是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但戈多是誰,他代表什麼,劇中沒有說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兩個流浪漢似乎在某個場合見過他,但又說不認識他。那麼他們為什麼要等待這個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質的戈多先生呢?因為他們要向他「祈禱」,要向他提出「源源不斷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戈多一來,他們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的「處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們惟一的生活內容,惟一的精神支柱。盡管等待是一種痛苦的煎熬,「膩煩得要死」,「真是可怕」,但他們還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西方評論家對戈多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曾問貝克特,戈多是誰,他說他也不知道。這個回答固然表現了西方作家常有的故弄玄虛的癖好,但也含有一定的真實性。貝克特看到了社會的混亂、荒謬,看到了人在西方世界處境的可怕,但對這種現實又無法作出正確的解釋,更找不到出路,只看到人們在惶恐之中仍懷有一種模糊的希望,而希望又「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這就使作家構思出這個難以解說的戈多來。

有人認為,戈多就是上帝,根據是戈多(Godot)是由上帝(God)一詞演變而來;有人認為,波卓就是戈多,因為在劇本的法文手稿中,波卓曾自稱是戈多;也有人認為,戈多這一人物的由來同巴爾扎克的一個喜劇劇本《自命不凡的人》有關,該劇中就有一個眾人都在談論又始終不曾露面的神秘人物戈杜(Godeau)等等。另外一些學者,則不滿足於對戈多的索引式解釋,而認為戈多無非是一種象徵,是「虛無」、「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驗——現世以外的東西。後一種理解似乎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所接受。戈多作為一種象徵,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西方社會的人們對未來的若有若無的期盼。

戈多究竟為何物,難以作出確切的解釋,而對戈多的等待,又是貫穿全劇的最大懸案,那麼,這個劇本的意義何在,它要告訴人們什麼呢?劇中人物既無英雄業績,亦無高尚德行,有的只是人們生活的空虛、無聊和無奈,只是人類生活的醜陋和生存的痛苦。所以,英國劇評家馬丁·艾斯林在《論荒誕派戲劇》中認為:「這部劇作的主題並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本質特徵的等待。在我們整個一生的漫長過程中,我們始終在等待什麼;戈多則體現了我們的等待之物——它也許是某個事件,一件東西,一個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等待中純粹而直接地體驗著時光的流逝。當我們處於主動狀態時,我們可能忘記時光的流逝,於是我們超越了時間;而當我們純粹被動地等待時,我們將面對時間流逝本身。」艾斯林的看法確有可取之處,也為不少學者所認可,但艾斯林對「等待」的解釋,也值得討論。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畫面,給人的感受是那樣的強烈、集中,但又讓你一時說不清是怎麼回事,這種主題思想的多義性所產生的魅力,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不多的。該劇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社會意義,是它以創新的藝術方法,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

《等待戈多》是最能體現貝克特戲劇創作藝術的一部作品,荒誕的思想內容和荒誕的藝術形式,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統一。

就整體藝術構思來講,貝克特將舞台上出現的一切事物都荒誕化,非理性化。在一條荒涼冷寂的大路中,先後出現了5個人物,他們記憶模糊,說話顛三倒四,行為荒唐可笑。傳話的男孩,第二次出場時竟不知第一次傳話的是不是他自己;幸運兒在全劇只說過一次話,卻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變成一個瞎眼的殘廢,他讓幸運兒背的布袋,裡面裝的竟是沙土;兩個流浪漢在苦苦等待,但又說不清為何要等待。在布景設計上,空盪盪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樹,燈光突明突暗,使觀眾的注意力旁無所顧,始終集中在幾個人物身上,使荒誕悲慘的人生畫面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幾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復。戲演完了,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結尾又回到開頭,時間像沒有向前流動。但劇情的重復所取得的戲劇效果,卻是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因而喜劇也變成了悲劇。

貝克特作為一名卓越的以喜劇形式寫作悲劇的戲劇藝術家,不僅表現在劇本的整體構思上,還特別表現在戲劇對話的寫作上。《等待戈多》雖然劇情荒誕,人物古怪,但讀劇本或看演出卻對人們很有吸引力,其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種語言的魅力。貝克特從現實生活中吸取養料,他劇中的人物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樣,講流浪漢的廢話,講特權者的愚昧的昏話,但作者能使他們的對話有節奏感,有詩意,有幽默情趣,有哲理的深意,請看下面這段對話:

弗:找句話說吧!(愛:咱們這會兒干什麼?)弗:等待戈多。(愛:啊!)弗:真是可怕!……幫幫我!(愛:我在想哩。)弗:在你尋找的時候,你就聽得見。(愛:不錯。)弗:這樣你就不至於找到你找的東西。(愛:對啦。)弗:這樣你就不至於思想。(愛:照樣思想。)弗:不,不,這是不可能的。(愛:這倒是個主意,咱們來彼此反駁吧。)弗:不可能。(愛:那麼咱們抱怨什麼?)……弗: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愛:可是咱們有過這樣的事嗎?)

這一長串對話,表面看來是些東拉西扯的胡話,但這些急促的對話短句,表現了人物內心的空虛、恐懼,既離不開現實,又害怕現實,既想忘掉自我,又忘不掉自我的矛盾心態,而「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一句,則能引起人們靈魂的悸動——人的處境雖然十分可悲,但仍然「難得糊塗」,這「真是極大的痛苦」。劇中的波卓命令幸運兒「思想」,幸運兒竟發表了一篇天外來客一般的講演,無疑會使觀眾驚訝得目瞪口呆,具有強烈的效果;同時,它也是對那種故弄玄虛的學者名流的有力諷刺。貝克特很善於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過人物的胡言亂語表達出來。

當代英國戲劇學者沁費爾得指出:「就貝克特而言,他的劇作對人生所作的陰暗描繪,我們盡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對於戲劇藝術所做的貢獻卻是足以贏得我們的感謝和尊敬。他使我們重新想起:戲劇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他提醒了我們,華麗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完美的服裝、波瀾起伏的情節,盡管有趣,但對於戲劇藝術卻不是非有不可。……他描寫了人類山窮水盡的苦境,卻將戲劇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認為貝克特的劇作「將戲劇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未必恰當,但沒有人能夠否認,以貝克特為代表的荒誕劇在20世紀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確實寫下了重要的一章。

『拾』 找一部電影

《無主之地》
導演/編劇: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
主演:布蘭科·德里克Branko Djuric
雷尼·比特拉克Rene Bitorajac
菲利普·薩瓦維克Filip Sovagovic
西蒙·凱勞Simon Callow
卡特琳·卡特里奇Katrin Cartlidge
片長:88分鍾
類型:劇情
級別:未定
發行:聯美United Artists/MGM
上映日期:2001年12月7日(部分地區)
官方網站:www.unitedartists.com/nomansland
獲獎:2001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2002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內戰的最高峰。

某夜,一對到前線探查的克羅埃西亞士兵在大霧中迷路了,他們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動。士兵們開著玩笑,很快就墜入了夢鄉。第二天一早,當燦爛的陽光碟機散了迷霧,他們方才發現已經身處戰線的最前沿,不遠處就是敵方塞爾維亞人的軍營。

塞族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很快對他們發動了進攻。寡不敵眾之下,只有一名克羅埃西亞士兵西基倖存下來,他躲進了一條處於兩軍交界處的廢棄的戰壕里。這片地方被稱為「無主之地」。塞爾維亞人派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帶著新丁尼諾搜索戰壕。他們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屍體」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個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動屍體就會引爆炸彈。當他們完成這項精心策劃的工作後,發現剛才還在的一枝步槍不見了,這時憤怒的西基從戰壕里跳出來,打死了老兵,打傷了尼諾。而他自己也受了傷。

於是現在就變成了西基和尼諾兩個人的直接對峙,但看來暫時他們誰都無力完全打敗對方。他們只能棲身在戰壕中等待機會。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被作為陷阱誘餌的「屍體」塞拉竟然逐漸蘇醒過來,原來他並沒有死,只是被打暈過去,受了傷。然而現在他們都陷入了一個極端尷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動,地雷就會爆炸,他們三人都將命喪黃泉。西基和尼諾只能為了擺脫這一困境而協調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讓塞拉保持安靜,靜止不動。並等待著救援。

顯然這兩個來自對立陣營的人之間充滿了敵視和仇恨,但為了打發時間他們還是開始了不那麼友好的交談。他們驚訝地發現兩人曾經喜歡過同一個女人,這一巧遇似乎令氣氛一度緩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諾又陷入了更激烈的爭吵中,他們互相指責對方的國家首先挑起了戰爭,破壞了平靜的生活和美麗的家園。

他們的困境終於引起了雙方部隊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求救,法國藍盔部隊的馬錢德軍士聞訊後趕來解決問題。但是最高司令部卻不準他介入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著與性感的女秘書調情游戲,根本無心管這樁棘手的麻煩。熱心的馬錢德決定不顧上級命令,盡其所能的幫助兩個可憐的士兵。但是他發現行動起來困難重重,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說法語,溝通存在嚴重問題,而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官僚主義作風也令他無法取得進展。他試圖勸說兩人離開戰壕,但西基堅決不願拋下地雷上的戰友塞拉。在上司的嚴厲威脅下馬錢德只好一籌莫展地離開戰壕,他一走兩人之間的沖突再度升溫。

在歸途中馬錢德遇上了聞風而動的某國際電視頻道的女記者簡,她決心緊緊抓住這一好素材,於是威脅要將這種「不幹涉」行動曝光。馬錢德只好帶著她返回戰壕,並向上級報告,找來了炸彈專家。在新聞媒體的介入之下,這條小小的戰壕變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索福特上校看到這一事件逐漸白熱化,只能為挽回維和部隊的形象親自前去處理。

局勢似乎變得越來越失控了,每個人都各懷目的地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可憐的塞拉還能堅持多久呢?炸彈是否會爆炸?西基和尼諾會不會殺死對方?這真是荒謬的一天……

導演介紹

科波拉說:「在某種意義上,所有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這話頗有道理。不過反戰的手法也有高下之分。一類戰爭電影往往將戰爭呈現為壯麗的奇觀,其間洋溢著高昂的英雄主義。40到60年代的戰爭片大抵如此。越南戰爭開始使電影人警醒,如《現代啟示錄》、《野戰排》等揭露出戰爭殘酷、無人性之本質的影片出現了。但是如果拿《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影片和這部波斯尼亞電影相比,好萊塢還是顯得過於溫情、過於說教。一個巧合是,好萊塢剛剛也利用前南斯拉夫內戰拍攝了《深入敵後》,把它和《無主之地》放在一起,就更加襯托出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淺薄可笑。

這部去年以來備受好評的波斯尼亞電影出自年輕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之手。他在前線拍攝了300多個小時的戰爭記錄片在世界各大媒體上播放。他與人合作編導的影片《My Mother the Sehit》以及《Portrait of the Artist in the War》亦頗受好評。塔諾維奇後遷往比利時發展,製作了幾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記錄片。這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融入了不少他在前線的親身經歷。他僅花14天完成劇本,26天完成拍攝。

塔諾維奇如此闡述他的影片:「我記得當戰爭在波斯尼亞爆發時那種古怪的感覺,尤其是看到建築物上的黑色子彈孔和地面上炸彈留下的彈坑。想像如果有人用黑白攝影拍攝梵高的畫,你就會理解我的這種感覺。這不和諧感是一種視覺震撼,它讓我變得冷漠,感到痛苦和無助。這種沖擊就是我試圖通過電影所重新製造的。一邊是漫長的夏日中美麗的自然和濃烈的色彩,一邊是人性中黑暗的瘋狂。而這個炎熱漫長的夏日就反映了電影本身的氛圍。行動是如此沉重,思想難以捕捉,時間緩慢流逝,張力潛藏著又始終在場。」「我希望影片充滿各種各樣的對比和不協調。」「我的影片的要點不在於譴責,這一故事不是指出哪一方是錯誤的。要點是激起反戰之聲。」

同樣以荒誕幽默手法表現戰爭的南斯拉夫影片《地下》也曾大獲好評,這種黑色幽默似乎是斯拉夫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對此,塔諾維奇說:「我認為幽默是一種求生的方式,它給你以距離,所以我們在戰爭中經常大笑,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

塔諾維奇認為對他印象最深的戰爭片是《獵鹿人》,而他拍攝電影最重視的是劇本,「對我而言,劇本就是聖經……而拍攝僅僅是技術部分。」「拍紀錄片是因為生活乃最偉大的編劇,發生在生活中的有些事情如果放到劇情片中,沒有人會相信。」看來影片的劇本受到廣泛好評亦不足為怪。

雖然處女作取得了成功,但塔諾維奇似乎並不打算就趁此機會闖入好萊塢。他堅決拒絕為賺錢而拍電影,在他看來創作電影只有兩個理由「一是你有話要說,二是你想娛樂大眾」。「做一名導演不僅僅是走過紅地毯。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存在方式。」

演員介紹

本片的主要演員幾乎都名氣不大。只有西蒙·凱勞和卡特琳·卡特里奇算是有些熟悉的面孔,前者出演了《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後者則在《暴雨將至》、《破浪》等影片中擔任主要角色。扮演三位士兵的均是波斯尼亞演員,布蘭科·德里克如此描述他的表演:「比起湯姆·漢克斯和其他演出美國戰爭電影的演員,我有一大優勢,因為我曾經親身經歷過戰爭。我知道當一顆手榴彈在你身邊爆炸時,或者狙擊手擊中你身邊的人時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我不用演,我只是回憶。」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評論

這部影片令人聯想到《奇愛博士》、《陸軍野戰醫院》等一流的戰爭諷刺片,是《等待戈多》在銀幕上的重演。它將最黑色的幽默與最尖刻的諷刺混合在一起,以強烈的反諷凸現了戰爭的荒謬本質。影片似乎在按照我們對一般戰爭片的想像發展,但編導最後卻以一盆現實的冷水徹底澆滅了所有的幻想,這是一種令人驚駭的現實感。

影片站在個體的層面揭示了戰爭的起源所在,那是人們內心中盲目的仇恨,分析雖然銳利而尖刻,但拒絕提供答案,因為對於仇恨滋生的根源沒有簡單答案。它沒有任何說教成分,也絲毫不浪漫化戰爭的殘忍本質,呈現出鮮明的反戰立場。

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戲劇性,後半部分表達趨向多層次,將影片的主題開拓到了更為廣闊的層面,對冠冕堂皇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質疑:在自負和官僚作風影響下它所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還有對媒體的尖銳批判。極具張力的劇本精心結構而又脈絡清楚分明,細節豐富,善於不斷製造一個個小高潮給人以驚奇。

攝影捕捉到了波斯尼亞粗獷的美感,把自然景色與殘酷緊張的對峙並列製造出不和諧感,這也令影片在精彩的劇本之外,呈現了出色的影像。
參考資料:http://ent.163.com/edit/020329/020329_117152.html

閱讀全文

與等待戈多電影在哪裡可以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人物自傳電影 瀏覽:886
2020年哪些電影單日票房過億 瀏覽:643
2017年好看的法國電影 瀏覽:945
美國恐怖電影里的鹿代表什麼 瀏覽:998
電影捂嘴就暈的是什麼 瀏覽:630
蘋果手機騰訊下載的電影怎麼傳 瀏覽:468
今天上映的有哪些電影 瀏覽:240
郵箱下載電影大約多久 瀏覽:654
媽祖電影全劇免費觀看 瀏覽:779
電影院蜘蛛俠杯子怎麼打開 瀏覽:280
1949年怎麼看電影 瀏覽:496
騰訊視頻即將上映的電影是多久 瀏覽:547
免費網頁看付費電影 瀏覽:118
類似於靈幻新娘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38
電影中如何體現時間 瀏覽:410
張衛健和苑瓊丹的古裝電影叫什麼 瀏覽:985
國外好看的叢林冒險電影大全 瀏覽:487
分手後如何約看電影 瀏覽:803
李小龍好看電影 瀏覽:62
有哪些美國的怪物電影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