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李智楠
李智楠個人資料
姓 名:李智楠(kelvin)
性 別:男
出生日期:1981-10-20
籍貫:中國上海
學歷:上海舞蹈學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身高:180公分
體重:63公斤
血型:AB
家庭成員:父母
最欣賞的歌手:陶吉吉
最欣賞的影星:梁朝偉
最喜歡的電影:甜密密
喜愛的卡通:火影忍者
喜歡的食物:咖哩飯
喜歡的顏色:所有淺色系
最想去的地方:美國環球影城
最難忘的事情:得獎的時候
最喜歡的異性類型:可愛型
最討厭的異性類型:做作的女生
最喜愛的服裝:休閑,舒服
最討厭的東西:泡麵
最在願望:演好所有的戲,唱好所有的歌
演藝經歷
2000年赴日本留學
舞蹈
1995年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獲少年組男子金獎
1996年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獲少年組男子銀獎
影視
電影《我們害怕》(男一號)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飾石延楓
廣告
知名服裝品牌「ESPRIT」平面廣告
「百諾巧克力」電視,平面廣告
歌唱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片頭曲「紅色石頭」
2.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7部「兒童不宜」的電影
上世紀80、90年代,是一個硬核的年代,
那時候正值「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大好時代,不僅泊來的 時尚 事物層出不窮,本土的新鮮事物也是推陳出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就拿電影來說,那時候電影院上映的,電視台播出的,都是熱衷於嘗試各種商業題材,極富生命力的轉型期電影,而隨著畫像製品的流入,又讓我們看到了港台地區的優秀作品。
這些形形色色的好片都是我們童年的電影啟蒙,也多少影響了我們三觀的構建。
但也由於當時對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沒有像現在這么嚴肅科學,令其中也有一些尺度極大的電影也被我們過早的接觸,導致這些電影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我們現在稱這些作品為「童年陰影」電影,雖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過的電影也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大家經常提到的電影,下面就來逐一盤點。
一、1966年由鮑方編導、朱虹主演的《畫皮》
《畫皮》是1966年出品的電影,但直到1979年才在我們內地上映。
這也是在我們內地上映的第一部恐怖電影,那時候的人都單純,沒見過這種會嚇人的片,據說就嚇死了一個農村老太太,結果電影就隨著一片非議被禁映了。
直到後來大家都被香港那些鬼片、僵屍片熏陶得差不多了,再重新看到它時,才發現那些鏡頭也實在挺普通的。
因此就有人認為以前看的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另一版也叫《畫皮》的更為恐怖的片,儼然一個「曼德拉效應」個案。
但經過皮哥認真核實,那部「嚇死人」的電影的確就是1966年出品,於1979年1月引進內地的《畫皮》。而有些人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記憶,都是和1969年的《雪娘》或1991年的《古墓荒齋》搞混了。
《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篇就特別重口味,電影刪掉了陳氏救夫的一大段令人不適的情節,但仍然保留了畫皮鬼挖取王崇文心肝的一段。
那血淋淋的鏡頭就算現在看也很滲人,也難怪當年在電影院嚇壞了很多人,至於「嚇死人」的傳聞,皮哥是偏向於不信的。
鮑方改編後的《畫皮》故事情節比原著要更緊湊和合理一些,是一部很難得經典恐怖片。能成為內地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本身就很難得,那些恐怖情節和血腥鏡頭現在也很難看到了,因此這第一個位置一定要留給它。
二、1982年由張旗執導的《人蛇大戰》
台灣商業電影的製作一般都比香港電影要粗糙,也更加「不依章法」,暴力和血腥程度更高。蛇蟲鼠蟻都是能令我們害怕的動物,而將這些動物對人類造成的威脅無限誇張化而創作出來的恐怖電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
80年代沒有電腦特效,表現蛇患也不能像《狂蟒之災》那樣用CG特效打造一條大蛇出來,就只能在數量上下功夫。
《人蛇大戰》就是那種令人十分震驚的影片,片中出現的滿屏密集的蛇群絕對能引起觀眾的不適,雖然其中多數都是無毒的蛇種,也令人毛骨悚然。
電影其實也是在講一個人類與大自然需要和諧共處的主題。
一幢大樓在挖地基時,施工方挖到了一個巨大的蛇巢,但老闆為了趕工期,用鏟車把其中數百條小蛇都鏟死了。當大樓竣工之後,難以計數的瘋狂蛇群便來到大樓中展開復仇,
最後政府出動了帶著噴火槍的部隊將蛇燒死,但包括大樓老闆在內的大樓中的人都死於非命。
這些簡單的故事情節相信很多看過的80後現在回憶依然記憶猶新,因為在那個特效水平低下的年代,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效果實在非常大。
雖然《人蛇大戰》在香港只拿到64萬港元票房,在台灣卻很賣座,也刺激了台灣的電影市場。
此後不久就拍了一部續集《人蛇大戰之蛇魔轉世》,還有很多跟風作品如《勾魂蛇魔女》、《蛇魔轉世》、《蛇魔追魂降》等,但都沒有這一部好看。
三、1986年由阮繼志和王晶編劇、藍乃才執導的《原振俠與衛斯理》
王晶是倪匡小說的忠實粉絲,他自曝在讀書時期就熱衷於追更報紙上連載的《衛斯理》系列小說。
在進入電影圈之後,他也迫不及待想將倪匡小說搬上銀幕,而且把原振俠和衛斯理都放在一塊,但他選擇的卻是全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
藍乃才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猛將,他的《城寨出來者》完整版本因為受到香港電檢處的「特別照顧」,直到今天仍然難見天日。
接手《原振俠與衛斯理》之後,他也沒想要走科幻路線,而是把電影拍攝成怪物與血腥並存的重口味猛片。
南洋的蠱術和降頭術向來令人談之色變,而降頭術就是片中的一大賣點。先後出現了黑心降、小鬼降、鬼面降、血咒等五花八門的邪術,令人感覺似假還真。
施術時往往伴隨著血漿橫流,又顯得詭異滲人,這些都是片中的獵奇與恐怖元素。
片尾的重頭戲是反派大巫師阿古拉召喚出蠱族「老祖宗」,是一具會變異的僵屍。
其形象設計明顯借鑒了《異形》中的外星怪物異形,但變異之後還按上了一對翅膀,變成了一隻會飛的異形。
這只僵屍製造的驚悚效果令多少80後小孩至今都難忘。
四、1989年由梁明、穆德遠執導的《黑樓孤魂》
這是另一部傳言在放映時「嚇死過人」的電影,而且還是我們內地深圳影業出品。
片中出現的「鬼」其實就是個用魚線吊著的布娃娃,長相還有點萌,但那時候就是嚇到了很多人,這得歸功於電影採用的立體聲音效。
作為內地第一部採用立體聲音效的電影,在電影院中產生的驚艷效果可以想像。加上德式舊孤樓的內景怎麼看怎麼嚇人,營造出來的驚嚇效果特別好。小孩看是肯定不行的,就算是膽子小點的成年人估計都接受不了,因此電影海報上就被打上「兒童不宜」的標簽。
在此之後的很多電影為了吸睛,也紛紛效仿本片,在海報上打著「兒童不宜」的字樣。
但《黑樓孤魂》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它代表了我們內地恐怖電影的底氣,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天際,向世人證明內地也能拍出高質量的恐怖片。
據說原版片長是100分鍾,在「嚇死人」事件之後就被回爐,將很多嚇人的鏡頭都刪了,剪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88分鍾版本。
皮哥也和廣大網友們一樣,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完整的100分鍾版本,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這也只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奢望。
為了能夠通過審查,電影還特地配上了一個和諧的結局,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成了精神病院中的病人,最後護士推著一輛車走進門,跟大家說:「該吃葯了。」這個結局意味深長,30多年來,我們的電影一直都在「被喂葯」中艱難前行。
五、1988年由牟敦芾執導的《黑太陽731》
731部隊,全名叫「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假借研究防治疾病和飲水凈化為名,用中國人、朝鮮人和戰俘來做實驗,以製造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實驗場。
在哈爾濱市的平房區新疆大街上,至今還屹立著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遺址,為世人訴說而那段不容掩蓋的 歷史 。
1988年,銀都機構決定用一部接近紀錄片的電影來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他們找到了曾拍攝過《奸魔》、《碟仙》、《打蛇》等片的邪典導演牟敦芾。
這部戰爭題材作品的製作非常精良,表現也相當克制,與牟敦芾之前的電影相比顯得內斂了許多。
但為了使電影中的鏡頭顯得更加的真實,導演花了很多心血。其中一些焚燒屍體的鏡頭甚至用了真屍體,這種操作放在現在實在是難以想像。
皮哥小時候也和同學們一樣在電視上不小心看了這部電影,除去那義憤填膺的反戰情緒,便是深入骨髓的驚悚。
而當時在夥伴們中間就開始流傳著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屍體都是真屍體的傳聞,聽起來更加令人害怕。
直到網路時代在網上看了一些文章,才非常吃驚的被證實了這個當年令人不敢相信的傳聞竟然是真的!
根據片中一位扮演副官的演員描述,片中所用的屍體來自長春白求恩醫科大學,以每具3000的價格入手,假如保存完好無損歸還,則能夠退還2000元。
劇組等於用「租」的方式挑選了12具屍體,其中一部分被演員肢解後燒掉,剩下的後來都還給了大學。另外他們還找到了12個群演來扮演那些遠鏡頭中躺著的屍體,就留下了那些令人害怕的畫面。
六、1992年由藍乃才編導、樊少皇主演的《力王》
在那個錄像帶時代,《力王》絕對是第一禁片。
雖然那時候小夥伴們中間一直流傳著關於這部電影的傳說,看到的人卻很少,原因是家長們之間早有「默契」,不能給小孩看《力王》。而那些不小心看過的夥伴,也都甘願「認慫」,承認自己看完之後當晚做了惡夢。
90年代初,蔡瀾在嘉禾的支持下組建了大路公司,由於製作資金有限,他便將目光投向了日本那些風格漫畫。
《力王》是猿渡哲也的代表作,走的是暴力血腥路線,因此蔡瀾選擇了讓香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來執導,主演則是樊梅生的兒子樊少皇。
片中的那些「肉體」道具其實做得很假,也是導演有意為之,不做得太逼真,讓人一眼就看出是假的,減少一些視覺沖擊力。
但10歲左右的小孩子哪裡分辨得了那麼多,就算是假的看了也會害怕,亦難免在心裡留下陰影,會做惡夢也是必然的事。
樊少皇當時正值壯年,他是童年出道,13歲習武,看那一身肌肉就知道他有多努力。《力王》是樊少皇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有不認識樊少皇的,但不知道《力王》的就很少。可惜在此之後他就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了,現在依然留在電影圈打拚。
七、1997年由崔小芹、孟衛兵執導的《瘋狂的兔子》
最後列舉的這部《瘋狂的兔子》,是90後們經常提起的「童年陰影」,甚至有人稱它為「兒童科幻邪典片」。
片中講述外星人通過一張「瘋狂的兔子 游戲 光碟」,控制玩過那款 游戲 的小孩們的思想,讓小孩們都變成了大腦被控制了的行屍走肉。
雖然結局是小夥伴們之間的友誼最終戰勝了外星人,但是全片都籠罩在一種詭異陰冷的氛圍當中。特別是被感染了的小孩們在大街上跳著機械的舞蹈,令人感覺毛骨悚然,比一些故意嚇人的恐怖片還要恐怖幾分,說它是「童年陰影」一點都不為過。
故事的編劇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他的很多作品很多都在80到9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不乏像《霹靂貝貝》這樣的經典作品。
本片的主題目其實是希望能夠教育青少年不要沉迷於網路 游戲 ,別受到那些 游戲 的「控制」,變成行屍走肉。
但這個故事也明顯夾帶私貨,它用一種詭異的手法展現了一個集體被洗腦的整個過程。集體產生的瘋狂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會欺壓那些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強迫他們接受並順從被同化,身為異類註定要遭受集體的排斥。
90後的小孩們不能理解這么深層次的事物,但通過電影中的影像語言,同樣能夠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可怕。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聲稱小時候被這部電影嚇到了,並且產生了陰影。這無疑是張之路和電影導演希望做到的,就是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教育下一代。
其實80到90年代有很多看起來挺嚇人的電影,但即使是很膽小的小孩,看得多了自然就免疫了。
皮哥還記得生平第一次看鬼片,是在同學的家裡看鄭則仕的《捉鬼大師》,晚上睡覺還算做了惡夢,但二刷的時候就只是當做一部 搞笑 片而已。
這些曾經留下「童年陰影」的電影,也帶著我們孩提時候的美好記憶。
每當重溫這些老片,就會想起那些曾經跟我們一起看電影的夥伴們,這也是我們至今還對這些電影有情懷的原因。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3. 求《我們害怕shanghai panic》觀看網站或者資源。演員有棉棉、李智楠,導演是程裕蘇。
影視大全可以看下有沒有
4. 李智楠的個人簡介
姓 名:李 智 楠
性 別:男
出生年月日:1981年10月20日
籍 貫:中國上海
學 歷:上海舞蹈學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身 高:181cm
體 重:63kg
演藝經歷
2000年 赴日本留學
舞蹈—
1995年 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 獲少年組男子金獎
1996年 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 獲少年組男子銀獎
影視—
電影《我們害怕》(男一號)
2002年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飾 石延楓
廣告—
知名服裝品牌「ESPRIT」平面廣告
「百諾巧克力」電視、平面廣告
歌唱—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片頭曲「紅色石頭」
近期媒體曝光計畫
2004年1-2月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廣告「百諾巧克力」
不定期平面、電子媒體近況報導,活動參與……等
5. 我們害怕的影評
「這部突破性電影,揭開了中國電影的新篇章。」
——國際知名影評家:湯尼 雷恩
「中國電影已不再是我們熟悉的,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東方主義形態。《我們害怕》在國際影壇評論界掀起一股兩極旋風。它的叛逆、真誠、直接及反傳統和粗糙的朋克風范,標志著中國新電影由此誕生。」 ——美國《綜藝》雜志
「很少能碰到如此創新,大膽,挑戰現實,且充滿詩意,活力和張力的作品。程裕蘇導演已經使自己成為國際影壇的一支主要新聲和中國最具前途的電影藝術家之一。」
——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主席:克里斯多夫
「《我們害怕》的非同尋常和對電影理念的挑戰,充分顯示了程裕蘇導演發明性電影才華及准確、原創、自然地由內而發捕捉和駕馭題材及演員的過硬功力。」
——鹿特丹電影節主席:塞蒙 菲爾德
「程裕蘇導演憑其作品的創新性,成為中國新電影的領軍人物。」 ——美國《新聞周刊》
6. 大家心中最害怕的電影作品有哪些呢
電影是我們在閑暇時期打發時間的一種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來介紹一下心中最害怕的電影作品。
7. 李智楠主演的電影《我們害怕》的內容概述
《我們害怕》是中國第一部「殘酷青春」題材影片。以上海為背景,展示幾個迷惘青年的動盪生活和他們面臨著的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危機。他們被接踵而至的問題如葯物、性取想、艾滋病、色情網站等問題所困擾,又在彼此依賴中收獲安慰。在他們背後,是一座城市巨大的幻變身影。
《我們害怕》是一個人的電影:我是作品的製片人、導演、攝影、剪輯、錄音及編劇。
《我們害怕》又是一起的電影。沒有愛、友誼、責任和執著,我們無法完成此片。拍攝時,我無法冷靜旁觀,居高臨下審視調度故事的戲劇性,無法算計出情節、概念或符號來贏得投機。
拍攝時,我把攝像機當成我自己。運鏡上,我竭力避免不必要的晃動摔動和所謂的流暢。一旦鏡頭喧賓奪主,必須立即龜縮。一旦龜縮過頭,則大膽處理調整。片子出來後,吳文光看後,特別滿意但建議可以做得再輕松點,我們同意。崔子恩看完後感慨我們的激情和久違的電影觀念,我們心裡高興。李陀認為這是中國首部城市片並激發中國電影新浪潮,我們有點受寵若驚。一群普通的上海孩子看完片後認為太像他們了,我們得到了最大的的安慰,上海終沒在我們手裡被再一次強奸成美女飄香紙醉金迷。
8. 求李智楠主演的電影《我們害怕》下載
提你、查了下 傳到、網上 硬、盤里了 來我空、間看 下連接
(把 去 掉)
9. 爸爸在麥田找到失蹤小女兒的電影名字
從18年前,我開始用影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
結婚、孩子出生、家庭旅遊、工作學習、朋友聚會等等。一切關於生活的片段,我都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地記錄在影像中。
拍攝工具,也從最早期笨重的磁帶式攝像機,到後來的刻錄式光碟攝像機、數字式硬碟攝像機,直到今天的智能手機。
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被以數字化的形式記錄復制下來,並永久保存在虛擬世界中。隨著時間的緩慢流逝,這些視頻資料數量越來越多,對於我的意義和價值也越來越大。
在這些視頻中,我看到了家庭的建立、孩子的成長;看到了父母的老去、自我的成熟,也看到了朋友的聚散、時光的流淌。
因為記憶力的局限性,許多珍貴的人生時刻,我都需要藉助早期視頻來回憶。這意味著它不僅僅代表了我曾經度過的人生,甚至已經替代成為我真實的人生。
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那個存儲於虛擬世界裡的人生,和保存於我頭腦記憶中的人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
2018年,有一部特別的影片在美國熱映。
說它特別,是因為在全片的兩個小時中,電腦操作界面充當了攝影機鏡頭,在視頻播放器、語音對話框、文字聊天窗口等各種界面的來回展示和切換中,講述了一個父親尋找失蹤女兒的懸疑故事。
有網友調侃到,看完影片,感覺就像在電腦前坐了兩個小時。
當真實與虛擬在熒幕之上發生碰撞交錯,觀眾會有什麼樣新奇的觀影體驗?又會引發什麼樣獨特的人生思考呢?
它就是美國影片《網路迷蹤》,豆瓣評分8.7。
影片開始的畫面,就是WINDOWS XP的經典桌面背景,而前五分鍾,通過一段段電腦操作視頻、家庭錄像的穿插播映,清晰地向觀眾展示了主人公的身世背景。
韓裔美國人大衛·金,和美麗的妻子、聰明的女兒,組成了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妻子帶女兒瑪戈學鋼琴、夫妻倆參加瑪戈的音樂會演出、一家三口嬉戲玩耍。
幸福家庭的一切快樂,這個家庭都擁有。
但不幸的是,妻子患淋巴癌住院,雖經積極治療,但復發後還是不幸去世。從此,大衛與女兒瑪戈相依為命。
這個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少了歡笑,多了沉默。
一轉眼,瑪戈已經15歲,是一個漂亮成熟的高中生了。而大衛,也蒼老憔悴了許多。
大衛每天忙於工作,瑪戈則天天自己上學放學、參加興趣小組、學鋼琴。父女倆的溝通和交流,往往是通過簡訊、即時通訊軟體、郵件等工具來進行。
直到有一天,大衛發現瑪戈失蹤了。
瑪戈頭一天深夜給大衛打過三個未接電話,但他沒有聽到。
大衛立刻報警,並開始通過瑪戈的郵箱尋找線索。隨著一步步深入女兒的網路世界,大衛才發現,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女兒,竟然是那麼陌生,而在屬於女兒的網路世界裡,才看到了她真實的人生和秘密。
影片拍攝手法新穎獨特,被業內稱為「桌面偽紀錄片」。意思是指導演利用電腦中各種軟體的操作界面為鏡頭,來實現劇情的推進、主人公情緒的變化等等過程。這部影片演員的拍攝時間只有13天,但後期處理長達兩年。
隨著人們對於手機電腦的依賴程度加重,看似簡單的操作界面,卻成了人們最為熟悉的鏡頭語言。
觀眾雖然看不見主人公的表情,但隨著畫面中滑鼠的移動和點擊、聊天對話框中一段文字的輸入和刪除,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主人公此時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怕。
比如影片開始時,交代大衛的妻子患癌症的情節時,屏幕上顯示的,就是在谷歌搜索欄中輸入「淋巴癌」字樣時的搜索界面。
比如女兒瑪戈對媽媽的病情由希望到絕望的情緒轉折,也是通過她將電腦日程表中媽媽的出院日期一次次後移,直至最終刪除來表現的。
還有大衛與女兒聊天時,在對話框中輸入「媽媽也會為你驕傲」,但停頓兩秒鍾後,這句話又被刪除。這個操作過程,細致深刻地表現出了大衛內心的復雜糾結:不願意在女兒面前提起過世的妻子。
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數字設備的更新換代,影像記錄的便捷性也不斷提高。在各種社交網站上,人們越來越習慣於將自己的真實生活展現在虛擬世界中。
在一個人的朋友圈,陌生人可以迅速地了解他(她)的性別、年齡、職業、愛好、家庭成員、生活習慣等等幾乎一切私密信息。而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即便是面對親人,都有可能沒有一句話交流。
慢慢地,人們越來越分不清,究竟虛擬世界裡的人更真實,還是真實世界裡的人太虛擬。
我們都願意在朋友圈裡各種曬。曬自己努力、曬自己成功、曬自己幸福。即便拔牙剃頭修腳也不忘發張照片,彷彿自己是萬眾矚目的明星,讓公眾了解自己的一舉一動是一種責任。
除了單向展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越來越依賴於網路虛擬世界。
家人溝通親情、朋友交流友誼、領導安排工作、老師布置作業、客戶發展業務。現實中一切人與人信息的溝通、情感的交流,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習慣彼此在現實世界裡的相處。就算是物理意義上聚在一起,也是低頭玩手機,各自躲避在精彩紛呈的虛擬世界裡。
其實,這恰恰是一個普通人缺乏真實交流和恐懼孤獨的表現。
我們害怕在喧鬧浮華的世界裡被孤立、被遺忘,於是拚命把關於自己的一切真實生活展現出來。這種營造出來的虛假關注感,就是一個孤獨的人出於心理安全的需要。
影片中,瑪戈與父親缺乏溝通,於是依託社交媒體和直播平台來與陌生人進行情感交流,就是這樣一種社會狀況的真實展現。
大衛在網路世界裡一步步搜索尋找瑪戈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女兒。
他以為瑪戈每周去學鋼琴,誰知道她早在半年前就退課了。
他以為瑪戈在學校人緣很好,但當他聯系女兒社交賬號中許多好友時,對方卻表示與瑪戈並不是那麼熟悉。
他一直以為瑪戈活潑開朗,但當他看到女兒的直播間後,卻又發現一個孤獨憂郁的女兒。
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女兒?
而在虛擬世界裡,人性自私丑惡的一面也展現殆盡。
當瑪戈失蹤的消息成為熱點新聞時,其他在學校冷落她的同學,紛紛蹭熱度博關注。
那個自稱與瑪戈不太熟悉的好友,便立刻上傳了她邊哭泣邊回憶瑪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的視頻,獲得了無數的瀏覽量和點贊數。
一個暗戀瑪戈的男孩,也一直在冒用另一個賬號,與她親密地交流溝通,時間長達半年卻從沒有被發現。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意識,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但越來越模糊的虛擬與現實的邊界,使人們真實的意識開始轉移到網路世界裡,加之網路世界放大了人性丑惡的一面,所以逐漸產生出眾多與現實世界發生分裂的「兩面人」。
在網路上污言穢語臟話連篇的鍵盤俠,現實世界裡,也許只是一個羸弱單薄內向的眼鏡少年。在直播間里粉絲百萬媚態叢生的柔弱美女,現實世界裡,也許只是一個自己房間衛生都臟亂差的普通女孩。
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他們呢?
好的影片,表現形式和拍攝技巧並不一定最重要,只要它關心的是每個人真實的遭遇和困境,彷徨與掙扎,那它就一定可以打動人心,獲得掌聲。
相反,一些熱衷於花巨資玩數字特效、用弘大敘事來震撼人心的影片,往往會費力卻不被觀眾認可。
因為導演明星的影響力,這些影片不一定票房不高,但觀眾看過之後,卻不會留下震撼心靈的情感激盪,和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
因為它假大空,因為它不關注個體的困境,因為它認為歷史是成功者書寫的。
於是,小故事、小人物、小悲喜,從來都不是它關心的重點。
《網路迷蹤》最終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我就不劇透了,希望你自己去看。
影片里,大衛在尋找女兒的過程中,發現了真實的女兒,並最終尋找到了自己。這是一個關於普通人的故事,也是一個與我們大多數人有關的故事。
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最終能否找到真實的自己,以及真實的人生呢?
10. 李智楠的身家背景
李智楠個人資料
英文名:kelvin
出生日期:1981年10月20日
籍貫:中國上海
學歷:上海舞蹈學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身高:180公分
體重:63公斤
血型:AB
家庭成員:父母
最欣賞的歌手:陶喆
最欣賞的影星:梁朝偉
最喜歡的電影:甜密密
喜愛的卡通:火影忍者
喜歡的食物:咖哩飯
喜歡的顏色:所有淺色系
最想去的地方:美國環球影城
最難忘的事情:得獎的時候
最喜歡的異性類型:可愛型
最討厭的異性類型:做作的女生
最喜愛的服裝:休閑,舒服
最討厭的東西:泡麵
最在願望:演好所有的戲,唱好所有的歌
演藝經歷
2000年赴日本留學
舞蹈
1995年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獲少年組男子金獎
1996年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獲少年組男子銀獎
影視
電影《我們害怕》(男一號)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飾石延楓
電視劇《起跑天堂》飾 李智楠
廣告
知名服裝品牌「ESPRIT」平面廣告
「百諾巧克力」電視,平面廣告
歌唱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片頭曲「紅色石頭」
電視劇《起跑天堂》插曲「一個人的寂寞」、插曲「簡單的一天(李智楠VS保劍鋒)」和插曲「起跑天堂(李智楠、保劍鋒、高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