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關於環保方面的書籍
《工業水處理》《環境工作通訊》《環境化學》《陝西環境》《重慶環境科學》《輕工環保》《農業環境保護》《海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中國環境管理》《四川環境》《上海環境科學》《電力環境保護》《河南環境》《上海勞動保護技術》《再生資源研究》《環境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遼寧城鄉環境科技》《廢鋼鐵》《世界環境》《福建環境》《農村生態環境》《中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環境導報》《農業環境與發展》《中國環境監測》《中國物資再生》《環境遙感》《遙感信息》《自然資源學報》《災害學》《勞動安全》《勞動安全與健康》《生命與災禍》《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雲南地理環境研究》《吉林勞動保護》《中國安全科學學報》《林業勞動安全》《乾旱環境監測》《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產業與環境》《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資源生態環境網路研究動態》《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粉煤灰綜合利用》《污染防治技術》《山東環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江蘇勞動保護》《自然災害學報》《石油化工環境保護》《減災與發展》《橡膠節能與環保》《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環保科技情報》《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青海環境》《中國減災》《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火災科學》《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建材環保與節能》《江蘇環境科技》《中國勞動防護用品》《人類環境雜志》《浙江勞動保護》《廣東勞動保護》《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中國環保產業》《林業與社會》《環境教育》《世界安全衛生信息》《雲南環境科學》《黑龍江環境通報》《內蒙古環境保護》《廣州環境科學》《環境科技動態》《生態環境與保護》《環境科學》《工業安全與防塵》《環境》《新疆環境保護》《國外環境科學技術》《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科學進展》《環境科學動態》《安全》《環境保護科學》《冶金環境保護》《化工環保》《環境與開發》《交通環保》《北方環境》《貴州環保科技》《環境科學學報》《中國環境科學》《環境保護》《勞動保護》《冶金環保情報》《環境科學研究》《鍋爐壓力容器安全技術》《上海環境報》《生活環境報》《環境報》《中國市容報》《環境保護導報》《中國減災報》《上海勞動保護報》《勞動導報》《中國環境報》《安全生產報》《環境保護報》《市容建設報》 ■書名:《環保局長》
■作者:李建榮
■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讀家:馮永峰
■推薦指數:★★★★☆☆
中國的環保,確實是由文人或者有文人情懷的人率先關注起來的,1986年,徐剛先生寫《伐木者,醒來》、《江河並非萬古流》的時候,他沒想過,當時有一個叫唐錫陽的人,正在一篇一篇地寫《環球綠色行》。他們兩人也沒想到,廖曉義會因為讀了《江河並非萬古流》而生出了從事環保的恆念;也沒有想到,一個地方官員會因為讀了《環球綠色行》而徹夜難眠。
文化藝術界的人,或者說「文聯」的人、作協的人、詩歌學會的人、戲劇電影協會的人,其實也是很願意拿環保作為新開發的題材礦藏的;前幾年的《可可西里》會被拍攝,固然與民間環保組織的拚死宣傳有關,但也與電影的投資方、華誼兄弟的王中軍與一夥企業家朋友到索南達傑保護站考察有關,與他到青藏高原「生態旅遊」有關;青海省會編排出少兒戲劇《藏羚羊》,固然也青海省想打自然保護品牌有關系,但也與編劇導演演員觀眾內心自發的願望相關聯。一些人因為寫過動物保護、自然保護方面的「心情散文」,有心人也會用環保的眼光把它們堆放起來,成為一類集子而向社會發放。
但確實,我們也發現,社會上環保題材類的文藝作品仍舊偏少。民間環保人士甚至萌生出了你不上我上的念頭,因此,有了郭耕在演講時一定要演「獨角戲」《動物聯合大會》;也有了廖曉義一定要帶人傳唱《地球的女兒》;也有了「自然之友」組織在一起唱《草原夜色》……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處在隔離狀態。一般來說,當社會不覺得一個問題是問題,或者不想對這個問題表達個人的能量的時候,這個問題似乎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面對。只有當社會共同意識到某些問題撲面而來,天天與你的生活糾纏在一起,成為社會的普遍遭遇的時候,這個問題才會被社會以各種方式來「反動」。
三年前,江蘇蘇州人李建榮,開始寫《環保局長》,然而寫到幾萬字,就擱筆了,大概是無法達到文字行軍的路線和動力。2007年年底,北京的一個導演盧宏找到他,說想拍一個主旋律的長篇連續劇,但前提是需要一個好本子。他在網上看了李建榮寫的東西,覺得基質、潛質非常好,鼓勵他繼續寫下去。
李建榮於是先來到了北京,到自然之友、綠家園等環保組織里「體驗生活」;後來又去了山東德州,到當地的環保局裡體驗生活。接下來,他回到家裡,埋頭苦寫,終於在2008年的11月初,交出了比四十萬字還要多的稿件。一個貌似與環保文學不沾邊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也開創出版新領域,出版了這部又厚又重的作品。
李建榮因為在北京體驗「民間環保人士生活」時,與我交流過,因此,他的書一出版,就寄了一套給我,讓我比市場上購買的人,大概早讀上那麼幾天。似乎這是第一部真正用環保來架構文學的作品,而且確實有拍成主旋律電視劇的潛力——甚至可以這么說,這部小說就是為電視劇而生的。相信有些導演已經開始著手編劇,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在電視台的「主旋律片場」,看到五十集、甚至是一百集的宏大敘事連續劇。
但說起來我也是失望的,也許是太受環保牽絆的緣故,這部作品表面上很小說、很文學,但總是在某方面純粹得不夠,因此,有一種小說不像小說,宣教不像宣教的感覺,裡面的人物,有種典型的「文學假象」或者說「電視劇假象」,也許,歷史上曾經泛濫的《國安局長》、《公安局長》、《稅務局長》、《工商局長》、《教育局長》等一些不倫不類的「宣教類文學作品」、「新聞型電視劇」、「科技論文型電影」,已經嚴重地毒害了作者、編劇、導演、讀者、觀眾、評論者的神經,導致大家一想到「文學作品」,就准備按照這個模式來「角色搬遷和小品移民」,導致幾十萬字的作品讀後,你感覺不到強大的文學感染力
Ⅱ 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是什麼意思
這個是中國縣一級的環保局長拿出來討論的,有話說中國縣一級的環保局長最難干。為什麼「頂得住的站不住」?因為「頂得住」的結果,傷害的是本地的利益。有一種東西,叫地方保護主義。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屬部門,為了保護地方局部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利用行政權力干涉市場,操縱管理,設置障礙,干擾法律。凡是有利於本地利益的,就放行、支持、保護和掩蓋;有利於全國利益而不利於本地利益的,就阻撓、反對、破壞和打擊。由於本地利益直接關乎著當地領導的權力和政績,所以說地方利益也往往就是當地領導的個人利益。這樣一來,地方保護也就成了「領導保護」。誰跟地方利益過不去,就是跟當地領導過不去。
為什麼「站得住的頂不住」?一種人是不想頂。因為能夠得到環保局長這個位置,就是當地領導的恩賜。誰都知道,環保局是個不錯的單位。領導把這么好的地方交給咱,咱還能「拆領導的台」?所以這些人是「身在環保,心在領導」,當地領導讓他怎麼說,他就怎麼說,讓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還有一種人是不敢頂,他心裡知道當地污染很嚴重,不整治就要出大問題。但他頂過,或者看別人頂過,結果都是「頭破血流」。於是不得不沉默下來。
經過多年的磨合,很多「頂得住」的人下去了,很多「站得住」的人上來了。下去的沒有機會再頂了,上來的也不敢再頂了。於是在不少地方,環保局長就成了擺設。一不睜眼,什麼也不看;二不張嘴,什麼也不說;三不出門,什麼也不問;四不搖頭,什麼也不擋。你想開山你就開山,你想伐樹你就伐樹,你想辦廠你就辦廠,你願排污你就排污,領導點頭,我就點頭;別人點頭,我也點頭。
其實,「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問題,又豈止是地方的環保局長?
Ⅲ 標題你能想到哪些與環境保護主題相關的作品,包括文學類、影視類、音樂類等
散文集《青羊消息》詩集《拒絕末日》等。另外,《寂靜的春天》、《失竊的收成》。《只有一個地球》和《環保局長》等也是。
Ⅳ 現在環保局長是誰
你哪裡的?
每個地區的環保局長,
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這的環保局長叫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