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AndhaDhun)
其實調音師是一部改編的作品,曾經有一個短片是《調音師》,講述的就是一個盲人是一個調音師,但是他去一個主人家調音的時候卻發現了一次兇殺案。其實這個盲人他是在裝瞎,他本身是看得見的。這部印度的電影,它就是根據這個短片進行改編的,講述的是一個鋼琴師的故事,這個鋼琴師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力更加的突出,所以就想要裝瞎,然後假裝自己看不見,但是他卻意外的目睹了一次謀殺案,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
其實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疑惑,那就是這個鋼琴師他最後到底有沒有復明,到底這些人是誰殺的?誰又是幕後最大的主謀,所以其實確實是比較傷腦筋的,很多人都說這個盲人最後其實是已經復明的,從他最後把易拉罐准確的用拐杖撥開就可以發現,其實他已經復明。但是他還要繼續裝瞎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想要擺脫曾經的一切,很多人都說很有可能最後他是聯合了醫生把壞女人給賣了,然後用她的眼角膜移植給了自己,也有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回答。
其實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細思極恐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這部電影裡面全員惡人。也就是說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每一個人在這個短片之中都表現出了自己最大的惡意,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原來一方的說辭並不可信,而且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並沒有看懂,因為這個男主角很有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瞎掉,很有可能他只是短暫性的失明,在某個時間點就已經復明了。
Ⅱ 印度電影《調音師》適合情侶看嗎
大家好,我是電影愛好者,下面我們一起談談這個問題。
《調音師》是由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阿尤斯曼·庫拉納、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爾·德霍萬聯合主演的懸疑犯罪喜劇電影。於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國大陸上映
印度影片《調音師》故事靈感來自於2010年的同名法國短片。該片講述了滿懷抱負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Akash),為了獲取音樂靈感一直假裝盲人,在被邀請參加一場私人音樂會時卻意外「目睹」一起兇殺案,成為現場唯一「目擊證人」。
一個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塔布飾)和其情夫曼諾拉(馬納夫·維吉飾)清理男主人普拉默(阿尼爾·達萬飾)屍體,離開兇案現場後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間猶豫,卻沒想到蛇蠍主婦西米和她的情夫早已先人一步。西米先是來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廳,當著阿卡什和餐廳老闆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結婚紀念日放我鴿子」的戲碼,後更是直接來到阿卡什家中,對他百般試探,尖叫面具、當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槍,阿卡什不堪折磨舉雙手投降,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
看過的懸疑類電影其實不多,但自認為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上乘之作。
濃縮的13分鍾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泰姬陵的故事也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失敗的鋼琴家說不定是成功的調音師;表面微笑的服務員或許疲於應付內心骯臟無比;帶著面具的人類在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備;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高明。
影片的開頭就在設局,雙眼無神的老者,穿著褲衩的彈琴者,只留出輪廓的暗中人,由琴聲串連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射釘聲還是關門聲。這是最妙的地方,因為結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斷。
附帶提示說,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還有人說這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頭了,就必須得繼續,即便是不喜歡也要裝下去,這才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印度影片《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
這部短片只有14分鍾,講述一個調音師通過假扮盲人迎來事業春天。然而在某天他來到一位客戶家中調試鋼琴不料目睹了兇殺案。
短片的節奏快而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就把觀眾帶入兇殺現場,與兇手鬥智斗勇的過程很精彩,戲劇張力完爆多數懸疑驚悚題材長片。
短片最後給了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局,兇手拿槍指著調音師,電影結束。之後的意猶未盡則完全交給沒有跳出劇情的觀眾們自己去想像了。
現在印度版的《調音師》終於給了我們一個結局。
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一部好的電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調音師》無疑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而且,不到最後一秒你永遠都猜不到結局!可以情侶一起看的,看完可以互相交流一些感受,增加話題。
不好意思,本人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無法回答你的問題,謝謝!
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很強,故事情節能深入人心。
《調音師》是懸疑喜劇電影,既不黃暴,也不無聊,具體相對爆滿,小情緒覺得老少皆宜。重點是這個選擇主體--情侶。小情緒不禁要問一句,什麼階段的情侶呢?
1、剛剛牽手的情侶,這個片無坑選它選它選它
《調音師》整體基調是喜劇,兩個剛剛牽手的情侶,多半還沒有那麼熟悉,這種基調,既不會讓兩個人尷尬,還可以對情節來點小互動小耳語,男女主 情感 線是非常清晰的,前期相識、曖昧、在一起,有詼諧有粉紅,借他們的感情催化你們的感情,就問你賺不賺。
2、熱戀小情侶,有情飲水飽無所謂了
《調音師》一部懸疑電影,幾個維度的故事線索都不無聊,男女主的愛情故事,男主裝瞎的動機,配角的婚外情謀殺故事。這 娛樂 這八卦,還不夠兩個膩歪的么。高級一點的聊人性,聊器官買賣,聊電影結構,保證有說不完的觀後互動
調音師准確的說的一步懸疑片,適合任何人去看,如果你說的為了追求愛情的氣氛,這一部電影並不適合這種心態去看,如果是抱著看一步好電影的心態,那這部電影我毫不猶豫的推薦你去看!
印度電影《調音師》是改編自法國同名短片《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落魄天才鋼琴家,為了得到更多同情和生活中的便利而選擇裝瞎,生活來源專門做調音。某一天他來到一戶人家調音時,發現女主人夥同情夫殺了男主人,捲入了這場殺人案件,不斷受到迫害,甚至被毒瞎,變成了真正的盲人,想通自己處境後反擊最後用女主人的眼睛復明,整部電影探討的都是人性之惡,有大惡也有小惡,在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中穿插了一些幽默,引發笑點的同時也會引發深思,還會有一些暴力血腥的情節,總的來說是一部較為優秀的懸疑片。
如果你們倆都是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的話,你們在觀影過程中,可以一起按照看到的劇情猜測下一步走向,吊足她的胃口,甚至不斷驚呼「原來還可以這樣!可以增強你們的溝通,促進交流,讓倆人的關系更加緊密。
如果你們不是很喜歡這種懸疑風,或者覺得裡面的一些情節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這種探討人性的電影感覺略沉重,想要情侶之間更輕松歡快一點,建議選一些愛情類電影或者 搞笑 幽默的。
我是先看的印度版的《調音師》,後來才知道它是法國短片《調音師》的衍生品。故事新穎,但不是單純的愛情片,不太推薦給熱戀的情侶看,話題會比較沉重。
這里只對印度版的發表一下看法。本片講得是一個想要出名的鋼琴家,突發奇想,假裝成盲人來騙取大家的同情心,卻意外目睹了一處兇案現場,從此被殺人犯追殺,最後僥倖存活下來的故事。
印度版《調音師》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裡面反轉太多,最後還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當你發現男主逃脫不了醫生黑手的時候,黑心商販又站到他這一邊了,因為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錢;當你發現商販快得手的時候,警察出現,把商販給殺了;當你發現男主最後快要死於醫生之手時,殺人的女主出現了,把醫生給殺了!不得不對印度電影這種直接、暴力的表現方式所震撼。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為了求生存的商販,誰給錢多就跟誰走,他們完全沒有立場可言;貪心的醫生,最後想獨吞巨款,萌生想殺男主的心思;歹毒的殺人女主最後已經活了下來,卻還是想把男主給撞死,黑心至極。
生而為人,有的人過得平凡,有的人過得閃耀。在平凡中尋找生活的意義,會使你更加成熟睿智,那些沉澱下來的養分會慢慢滋養你,讓你變得更加百毒不侵;生命短暫,想在一生中追名逐利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們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
那就要看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看沒看進去 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因為沒有人能經受得起。
在這個故事中,不管是高官、明星還是底層的小販,當危險、誘惑擺在面前時,他們都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而這就是人性里讓人回味的地方。
這劇情真的非常的不錯,喜歡有故事、有情節的盆友真的有福了。單從劇情上來看,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的,劇情的鋪墊和劇情結合得很流暢。個人認為挺適合的!
Ⅲ 調音師時長137還是139
是139分鍾,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自法國短片《調音師》,講述了一個裝瞎找靈感的調音師的故事,在印度《調音師》中,加入了很多元素,讓影片的故事情節也更加豐富起來,因此影片長達了139分鍾,光是劇情反轉就達到了九個。
Ⅳ 《調琴師》:印度電影又一部高口碑片子,真的值得一看嗎
《調音師》有著一個扎實的劇作基礎,它的故事靈感來自於2010年轟動一時的同名法國短片,僅用14分鍾,塑造了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調音師以及他「所見」的世界,並在他闖入一個兇案現場後將懸念和緊張感提升到極致,結尾的一聲槍響更是神來之筆,成為懸疑劇作上教科書式的存在。
《調音師》在同名法國短片的基礎上做出了許多獨特又突破腦洞的擴充。細看先導海報,破碎的眼鏡、錯位的琴鍵、灑翻的咖啡、尖銳的針筒等如此多的元素,都在片中起到關鍵作用。
多達50餘處的反轉,每一個反轉點都像是面對「薛定諤的貓」,不去親眼見證,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Ⅳ 調音師觀後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調音師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間休息的時候一直在前台看隊員在看的微電影。其中一部就是調音師。
平靜而又略有悲傷的音樂,樸素卻帶有感染力的畫面,一點一點將我們帶進男角的生活里。鋼琴大賽失敗的經歷讓他曾對生活失信心,後來他又通過裝成盲人做調音師這種方式「復活」了。然後跟隨他新的經歷我們看到了覺得他不靠譜,擔心他這樣做影響了自己卻又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許他的老闆,不情不願的內心骯臟的服務生,還有在對自己毫無威脅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偽裝和提防的人們……
個人覺得導演的剪切手法風格鮮明而又獨特,大部分都是靜止不動的鏡頭畫面,和短促卻不突兀的剪切,給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猶未盡的感覺,妙不可言。在敘述一個女顧客練舞的時候分了幾個鏡頭,運用了拉遠景深位置的手法,凸顯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卻又不表現出來的面部神情。
電影開始不久後,優美的鋼琴聲隨著鏡頭的切換戛然而止,並且每到重要的鏡頭切換是音樂也隨之停下或響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電影的節奏,帶著我們一點一點深入。一開始我以為開始那聲響是關門聲,看到結尾我深知我錯了,那是導演宣告結束的聲響,他用倒敘讓我們入戲,真是一個大玩笑。
故事就從那個撒謊的婦人開始。男角為了多賺一份生意,執意要進行工作,他的執意也改變了他的命運。發生了意外的狀況,於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問我覺得男角死了么,我說我希望沒有可是又不可能。調音師算是一個聰明的偷窺狂,但是也許罪不及此。他為什麼不反抗呢,我想也許是怕沒了未來或是絕望了。那婦人的心裡素質不是一般的強,個人認為搞不好還會把鄰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電影里的很多細節。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時的男角的開心和滿足,還有鄰居開門的眼神質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為配樂和主題鋼琴曲選得很到位。
調音師是一部十三分鍾的微電影,可以說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節敘述得乾脆利落沒有冗餘,人物心理刻畫深刻而又動人。總之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片子,好片總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調音師的上司說了一句話:這社會不是偷窺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對門鄰居就在門眼後面偷窺了調音師,直接識破了調音師假扮盲人,所以她才會滿臉疑惑的開門。而調音師並沒看到鄰居的滿臉疑惑,女主人卻看到了,女主人以為是自己說丈夫不在家的謊言引起了鄰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讓調音師進去。也正是鄰居這個舉動,間接的將調音師推向了地獄。
影片剛開始調音師就是因為緊張過度在伯恩斯坦鋼琴大賽失敗,說明調音師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這也為後面買下伏筆:調音師看到屍體以後非常緊張,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誤不斷。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發上的老頭)的死狀過於平靜,他在臨死前也沒發覺有人用釘槍指著他的太陽穴?這是因為他是個真正的盲人。這也同時說明女主人對盲人非常了解,識破調音師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為什麼鄰居識破了調音師卻沒有揭穿他,這是因為她發現女主人也在扯謊。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還一把年紀,照理說不會單獨出門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說他丈夫不在家,這也引起了鄰居的懷疑,所以鄰居開門時的困惑表情是來自於兩個人的,鄰居發現兩個人都在扯謊,所以她不知道說什麼。
很多人對老頭死在地上還是沙發上有爭論,為什麼我覺得老頭是死在沙發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為我想不到一個理由兇手把老頭殺死在地上還扶到沙發上坐好,血跡會弄臟沙發和枕頭,會加大處理屍體和血跡的工作量,個人意見。
寓意什麼的就不揭示了,觀眾也應該是各有各的理解和體會。
反轉發生在演員普拉默德的出現,普拉默德是這家餐館的常客,他看到阿卡什彈琴這么好聽,正好他和妻子3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於是邀請阿卡什去他們家演奏。卻沒想到是悲劇的開始。
有幾幕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驚魂未定,就是假扮盲人的男主阿卡什受著演員普拉德邀請,去他家為他的妻子彈奏鋼琴。
男主阿卡什如約而至,敲門之後,開門的確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他進入房間之後,彈琴沒多久,就瞥見有屍體出現在客廳拐角處,伴隨著一攤血。這時他借口上廁所舒緩情緒,進入廁所後,男主阿卡什開始小便,此時鏡頭拉長,角落裡出現一個男人,手上緊握一把槍,屏住呼吸盯著男主,看到這里,我和身邊的觀眾不禁吸了口冷氣。
還有一幕也很驚悚,事後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事後懷疑男主阿卡什不是盲人,他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普拉默德的屍體,也看到了自己的情人將丈夫的屍體塞進行李箱,然後運出房間,因此來到了他家試探,阿卡什給她倒咖啡(仍然假裝是盲人),等阿卡什回過頭來,一個骷髏赫然出現在眼前,在座的不少人都嚇出聲來,緩和過來才發現是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帶著骷髏面積嚇唬阿卡什。
除了這些驚悚的畫面讓人影響深刻,開放式的結局也塑造得很成功。結局時功成名就的阿卡什和蘇菲在歐洲相遇,蘇菲嘲諷阿卡什裝盲人騙人都騙到歐洲了,阿卡什卻回答說來話長,找了家咖啡店,向蘇菲娓娓道來他的遭遇。
說自己後來確實被普拉默德的妻子西米被弄瞎了。但是在蘇菲離開之後,阿卡什拄著拐杖,走在街頭,面前有一個易拉罐,砰地一聲,易拉罐被阿卡什用拐杖踢飛出去,電影就此結束,留下一個意味伸長的結局。
(一)
昨晚看完後,做了一個晚上的噩夢,不是因為有多恐怖,而是帶著緊張、復雜、不安、思索進入睡眠,一夜未眠。所以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給你一個平穩的夢,才重要。
(二)
我一直在思索著主人公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說不上是好人,也談不上是壞人。也許可以歸類於灰色人。在我們的評判意識里,存在二元對立:好與壞、對與錯、黑與白、是與非然而確確實實存在二元對立中的灰色地段。所以,好人未必盡好,壞人未必盡惡。你是好人中的壞人,還是壞人中的好人?自知。
(三)
影片沒有一個結果,而是留下一個懸而不得,由觀眾去臆想。這是我們凡事喜歡追求結果的一個大逆轉。這也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結果,又涉及到二元對立:始對末,始並非一定有末。
(四)
以前最愛看西方片,描寫浪漫愛情、英雄情結、科幻未來但是現在獨愛印度片。因為感受到印度電影都有一種表達,它表達人所思考的,社會所存在的
小乘佛教本來還帶有濃濃的印度教基礎,到了大乘佛教,已經徹底否定印度教聯系了,是無本無根(靠篡改道教)的篡改邪教了。
片里結尾如果是阿卡什幻想的,壞人不殺,壞醫生該死,蛇蠍女人不應該虐殺,而是瞬間死亡,那種輪回,在現實中是被天意否定的。
以壞滅惡,是天道輪回的本意,也符合人民的心意。蛇蠍女人被賣掉各種器官,然後慘死,阿卡什也拿到錢換了眼角膜,這才是真正的輪回。
片中演了有錢人的公寓和窮人也能用得起電熱水壺和天然氣做飯,這一點很好。
看了很多對影片字斟句酌的評論後,我突然有了這種想法,也許導演拍的時候編劇寫的時候都沒有我們解讀的時候想得多。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我是導演,我為什麼會安排這么拍?
感覺有點像構思一部小說,最初決定提筆寫或許只是因為突發奇想覺得這個構架很新穎,而並非意在表達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回到這部短片,老人為什麼死相如此平靜?因為片子採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調也很平淡,這么做的目的就在於為後面的變故作反襯,讓人覺得意想不到,這便是這部短篇最具創意的地方。所以老人平靜的死相放置在片頭,才不會讓人察覺他已是一具屍體。
為什麼要安排鄰居的出場?其實用意也很簡單,就是為了促成男主進入老女人的家中。至於說鄰居是因為在門眼後面窺探到了男主的喬裝才露面,又說鄰居知道對門老女人撒謊的,我個人覺得有點過度解讀。試想,如果鄰居從對話中聽出老女人在撒謊,她為何要開門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開門能怎樣,反而不利於她把兩人後面的對話聽完,正是因為她的開門,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兩人不得不進屋交談。如果鄰居單純只是喜歡偷窺,那就更沒可能開門走出來了。
鄰居不過是在聽到外面門鈴聲不斷對話不止的情況下才開門一探究竟,而鄰居出場的時間也是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領進家門而刻意為之的,如果鄰居在老女人未開門前就出現,那麼老女人便不會有開門這一出了。
我認為導演全部的安排都是為了促成最後男主進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殺的這一情景,並沒有那麼深度的詮釋。
至於男主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評講得很好,就是因為性格所致,從男主比賽失敗卻依然選擇扮盲人從事與鋼琴相關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習慣趨於安穩趨於自己熟悉且相對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險的意識,所以即使在面對目睹了老人屍體的情況時,他還是在心情稍微平靜後選擇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繼續偽裝,誰知道一邊自我安慰說修完琴就走一邊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記事簿,但已經為時已晚。
最後男主反復念叨琴不彈完自己不會被殺也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僥幸心理,那時他已經沒得選擇,只剩下繼續演下這一條路可走,所以他必須彈下,與此同時又不能表現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經意識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槍對著自己了,他還是心存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許能逃過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鎮定自我,所以才會反復默念那句話。
導演安排這樣一句台詞,也只是為了製造最後的開放式結局,我個人就是這么看的。
丘比特射箭必須蒙上眼睛,正義女神必須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他們的眼睛必須看不見,他們得用心看!正如《調音師》這部電影。
電影裡面說,什麼是生命,取決於肝臟?我想不僅如此吧,應該更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世界是美好的,讓人溫暖,讓人快樂,讓人看到希望;但世界的本質是殘酷的,讓人迷茫,讓人痛苦,讓人走向深淵。然後,我們在深淵中歌唱希望的美好,用痛苦的心去表演生活的快樂。
為了籌錢而假裝眼瞎的阿卡什,在撞見西米和情夫殺人清理屍體的時候,保持了冷靜,沒有當場揭穿假象,而是事後前往報警,這時候的他,內心的良知尚在,道德猶在。但是殺人的人就是警長,你能怎麼辦,而且你報警的舉動,明顯引起了對方的懷疑,你已經被對方盯上了,阿卡什做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面對強權,明哲保身。
於是,即便是在死者痛苦的女兒面前,他依舊做了假證詞,事情的真相,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大義凜然,然後立刻被警長抓起來,後面的事,他想都不敢想了。看似懦弱,卻很現實,這是身為動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內心的善念還在,是非對錯還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氣。
但最後,他和醫生合力幹掉西米,換錢治眼睛,被西米毒瞎了的眼睛是治療好了,但是他的心卻瞎了,甚至是連勇氣都回來了,只是勇氣,沒有用在道德的一面。第一感覺和許多評論一樣,覺得他好腹黑,不是個好人,但是設身處地的想想,其實他一系列的選擇之中,對於他個人而言,或許,又是最好的選擇。
那些把疑點說出的證人,哪個不是被西米和警長對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來,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長的`上級去報案,只怕自己連這城都出不去。而最後,有報復的機會,有完成自己裝瞎賺錢目標的機會,有讓自己眼睛恢復視力的機會,而且犧牲的不過是自己仇敵罷了,雖然仇敵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確實罪有應得。若是你異地處之,你怎麼選?我想大多人都會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無所謂腹黑之說,我們是人,不是神,這個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在電影中,也對睜著眼睛卻什麼都看不到的冷漠之人進行的藝術的諷刺,靠竊取他人器官謀利的計程車司機,死後家人被勸說捐獻器官,很多人都看到這個諷刺,而我卻以為這不僅僅是諷刺,更是對男主未來命運的暗示。選擇了閉上心眼,只看錶面不看內在的人啊,終究會在人生的黑暗中自食惡果,就如同在黑暗中開槍打死自己的警長。
而整部影片讓我整個人都感覺不好的細節,是電影的最後,阿卡什和單純的蘇菲重逢,當年初遇的時候,蘇菲看不出他是裝瞎嗎,我以為若是有心留意,觀察細節,一定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蘇菲沒有發現,因為善良的蘇菲自己選擇了願意相信他,電影中人性的溫暖,似乎就在蘇菲這個人物身上。但是蘇菲卻在最後對男主說,你應該挖掉西米的眼角膜來治療自己,這份狠勁,還是當年那個傻白甜嗎?
單純的蘇菲甚至想要體驗阿卡什的生活只怕這些年,蘇菲也經歷了許多,也不再是那個站在窗下的單純女孩了。而這,其實也是大多數人無奈的生存之道,看似光鮮的外在背後,都有個人的陰暗。
一部《調音師》,展現了人性的懦弱,貪婪,自私,讓人很壓抑,卻又那麼的真實。想要從這個真實的牢籠中沖出去,想要吶喊,我們不僅僅要用眼睛看世界,我們更要用心看,我們要把我們的勇敢放在正確的位置。但是我自己都覺得這樣的吶喊,有些空洞,無力,沒有感召力。因為我自己,只怕和大多數人一樣,以一個睜眼瞎的身份,游盪人間。
從前有人倒了,大家會扶起來,但現在,能打電話呼救求援的人,我都會給他點贊。不是心盲,而是這個世界,真的只有一個規則:適者生存。
電影顯然值得一看,但個人覺得沒有達到排山倒海的好評那個水準,大致是一個足夠消遣的商業佳片,要說是黑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好感和遺憾都很明確。
好的部分是滿足了多年心願。作為在中文網人氣超高的國外短片(豆瓣有超過15萬評分,吊打許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調音師》被公認滿是長片潛質。
雖然長片由印度電影人來完成,氣質上總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為一個全民心願的光榮達成,非常值得捧場,而且整體來說執行並不弱,沒有給原短片丟臉。
不好的部分,主要來自將近140分鍾的片長。
調音師這個點子,比較適合加一些前因後果、感情沖突和人性諷喻,擴展成一個90來分鍾的短小精乾的驚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寫過的,由於印度觀眾的特殊需求,他們的編劇早就習慣了把故事寫到2小時以上。
這讓影片出現了一種基調分裂的狀態。前半個小時,懸念極淡,驚悚寥寥,你幾乎會覺得這是一部盲人音樂家的勵志愛情片。其實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戲狠狠擴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緒是統一的,而這個開頭卻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傳。
進入盲人彈琴目擊謀殺的主線,驚悚指數急劇上升,構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這一段充分擴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動聲色中如履薄冰的脫險,千鈞一發的試探和反試探,都十足扣人心弦,雖有小瑕疵,但在導演嫻熟的節奏掌控下,維持了足夠的緊張感。
再往後畫風再次突變,搖身變成蓋里奇式的荒誕犯罪片,已經完全脫離原短片再創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戲,幾路人馬圍繞一筆巨款你來我往互相殺,大爆人性醜陋不堪。
平心而論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種算計利用背叛出賣,動作戲也有亮點,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嚴肅鬥智氛圍,步步為營的驚心動魄,都一掃而空。只有一群自帶黑色笑點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殺他玩得熱鬧。
等殺戮終於告一段落,電影的最後部分回歸了一開頭的溫情文藝范兒,彷彿《愛樂之城》的寶萊塢翻拍,最後猛然冒出一個十分《非常嫌疑犯》的驚天大逆轉,劇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電影的缺點是反轉過多影響了邏輯,其實這倒不算大問題,尤其是結局看似下了定論,細琢磨還是個開放式,那麼前面的許多細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邏輯問題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導演還非常聰明地懸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場,把出bug的幾率進一步降低,無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鑒的策略。
但這一切還是無法解決對我而言最大的那個問題,整部電影完全就像是幾部不同電影縫在一起的產物,雖然高潮的某個片段被提到了開頭,竭力製造這是一個完整故事的錯覺,還是無法掩飾拼湊的意味。
所以看的時候不斷在想,這個故事的地域特徵並不強,咱們國家啥時候也翻拍一次,彌補遺憾,超越它?
不過呢,多半是想多了。
影片開頭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個天才,但是不擅長在眾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敗,於是只好作為調音師。
但是他卻偽裝成盲人,主人自己說過:人們對於盲人會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憐,他不僅會有小費。更重要的事,由於他是盲人,認為失會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無與倫比,所以其實人們對於他的調音技巧的好壞就不會很在意(同情心理會讓人無意識產生這樣的心理:盲人能當調音師都已經很不錯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鬆心態沒有壓力的調音,於是能調得能使自我滿意,發揮自己正常水平。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們就會在於他調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於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彈琴的壓力,但這畢竟是逃避,但是問題一直存在,前幾次他很順利,包括過馬路,面對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當最後一次生命受到威脅時,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偽裝的像,雖然他不斷告訴自己就是盲人調音師,但是潛在內心的久違的不安情緒再次浮現,因為他一直在逃避這種感覺,並沒有真正的面對和試圖克服,當這次不得不面對的時候,雖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里還有一個可能的現象,男主人公其實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過是個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實不必非要裝盲人,只不過男主人公由於被意外的兇殺案給震到了,此時他的「逃避」性格再次顯露,他寧願放棄和女主人搏鬥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選擇,也要選擇偽裝成盲人調音師,「逃避」的性格,讓上天決定,他沒有細想過在這種壓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過關,其實我覺得他能夠想明白自己這種情況下他多半會失敗,明智的選擇是應該和女主搏鬥,但是他沒敢這么細想,沒敢承認自己多半會失敗,把命運交給上天,實屬掩耳盜鈴,「逃避」的性格再次顯露,即便是到了最後一刻,他依然還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才面對,那時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吧,克服長時間養成的心理情緒的條件反射的慣性是需要時間的。
另外,主人公應該是掛了,電影開篇一個場景「屏幕一黑,一聲響」,可以感覺男主人公掛了。
這部印度電影調音師是由法國微電影《調音師》改編而來,法國的這部微電影豆瓣評分9分以上,只有短短10多分鍾,讓人印象深刻,但是結局的戛然而止,讓人很不過癮。
而這部印度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我慶幸:這2個小時沒有白花。
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把一個微電影改編得如此成功,不僅做到很好地還原,還讓劇情變得更加跌宕起伏、懸疑和幽默。
男主阿卡什是一個優秀的鋼琴家,為了獲得藝術靈感,嘗試假扮盲人,對比於正常人,盲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天他在路邊被一個叫蘇菲的女孩騎車撞到,兩人因此結緣。蘇菲得知阿卡什是個鋼琴家,而蘇菲的爸爸剛好開著一家餐館,為了表示歉意,蘇菲邀請阿卡什去餐館彈鋼琴,而阿卡什一彈成名,在餐館很受歡迎,同時他和蘇菲也產生了微妙的感情。電影演到這里,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
Ⅵ 調音師:逐漸墜入深淵的人性
印度電影《調音師》是根據法國同名懸疑短片改編而成。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之後,所遭遇的一系列離奇經歷。
在我看來,與其說《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懸疑故事,不如說講述的是一個人逐漸墜入深淵的故事。
影片以主角阿卡什假裝失明開始。阿卡什為什麼要假裝失明呢?用阿卡什自己的話說,假裝失明能讓他更加的專注,帶給他創作的靈感。但是,這只是阿卡什自己的說辭,每個人都想要隱藏自己陰暗的一面,讓自己看起來人畜無害。
假裝失明給阿卡什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依靠假裝失明,阿卡什住著每月只需500盧比的救助房,吃著別人端到嘴邊的食物,就算只是靜靜的坐在寺廟外發呆,別人也會同情他並把錢塞到他的手上。甚至因為假裝失明,阿卡什認識了蘇菲而收獲了愛情。
阿卡什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到倫敦參加比賽,為此他需要20萬盧比。從阿卡什在樂器店裡與樂器店老闆的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有一個富婆看上了阿卡什並且有能力幫助阿卡什完成他去倫敦的理想,只要阿卡什願意,但是阿卡什拒絕了。此時此地的阿卡什雖然假裝失明騙取了大家的同情心,但是內心當中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底線。
阿卡什一共目睹了兩起兇殺案,第一起謀殺案是著名演員辛哈被自己的老婆西米和其外遇對象警長馬諾哈爾殺害,第二起謀殺案是隔壁鄰居達薩太太(因為看到了馬諾哈爾的長相)被西米殺害。兩起兇殺案都意外的被阿卡什撞見,只是因為阿卡什假裝失明才得以脫身。
目睹第一起兇殺案之後,阿卡什的內心在劇烈的掙扎,死亡的威脅與良知在糾纏。最終良知戰勝了死亡的威脅,阿卡什決定去警察局報警。來到警察局阿卡什卻意外的發現馬諾哈爾是警長,在人生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阿卡什失去了曝光真相的勇氣。之後有一個鏡頭是阿卡什幻想著自己在警察局當面拆穿警長馬諾哈爾和西米殺害辛哈的真相,可見阿卡什內心在當時依然很糾結,良知在譴責他,讓他坐立不安。
目睹第二起兇殺案之後,阿卡什的內心已經沒有了掙扎的跡象,恐懼已經占滿了阿卡什的內心,良知已經沉睡,阿卡什只想盡快的逃離這個恐怖的地方。然而西米還是發現阿卡什假裝失明的事實,最終設計將阿卡什弄瞎。
馬諾哈爾認為就算阿卡什就算瞎了也不保險,於是決定將阿卡什殺人滅口。阿卡什在逃跑的過程中被賣腎三人組(濕婆神婦女、司機莫里以及醫生斯瓦米)所救。
然而,人性是復雜的,三人組救阿卡什只是為了獲取阿卡什健康的腎,阿卡什最終以1000萬盧比為誘餌保住了性命,並讓三人組承諾醫治他的眼睛。三人組是阿卡什目前唯一的希望,他選擇了相信人性,相信三人組。
現實給了阿卡什迎頭痛擊,在阿卡什成功綁架了西米向馬諾哈爾要贖金之後,三人組拋棄了阿卡什並將阿卡什和西米關在了一起,濕婆神婦女和司機莫里踏上了所要贖金的道路。
為了能夠逃出升天,西米游說阿卡什合作,此時的阿卡什內心存留者所剩不多的對人性的信任,答應了和西米合作。在成功砸破窗戶有機會逃出去時,阿卡什也沒有想過丟下西米,而是想讓西米和他一起去警察局自首,西米的回應卻是痛毆阿卡什,將阿卡什打得奄奄一息。在阿卡什快要死掉的時候,醫生打開了房門,才救了阿卡什一命(因為醫生發現西米的肝臟與酋長女兒配型成功,想將西米帶走賣個好價錢)。西米將攻擊目標變成了醫生,最後還是阿卡什醒來救了醫生一命。
故事的結尾以蘇菲兩年後在倫敦偶遇阿卡什而結束,阿卡什向西米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在阿卡什的講述中,醫生載著阿卡什和西米走在了去阿聯酋的路上,並承諾將獲得的錢財份阿卡什一份並幫助他治療眼睛,在路上阿卡什請求醫生不要殺害西米,途中西米醒來,殺死了醫生,並將阿卡什放在了路中央,想開車撞死阿卡什,是一隻盲兔撞在了車上導致車側翻才救了阿卡什一命。
影片當中,車輛兩次經過了一棵長得像肝臟的樹,第一次是在講述阿卡什兩年後在倫敦偶遇蘇菲之前,汽車在這棵樹旁並未做任何停留。第二次是在阿卡什對蘇菲的講述中,西米將車停在了樹旁放下了阿卡什。
兩次鏡頭對比,我們可以了解到阿卡什在說謊,阿卡什最終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賣掉了西米並治療好了眼睛。為什麼阿卡什會向蘇菲撒謊呢?在我看來,應該是阿卡什希望自己在蘇菲面前保持一個善良的形象,蘇菲在阿卡什假裝失明的時候依然給了阿卡什愛情,是阿卡什內心最後一塊光明的地帶,讓阿卡什對人性的善良依然還保持著一丁點兒的幻想。
但當蘇菲說到阿卡什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賣掉西米的肝臟治療眼睛時,阿卡什冷漠的走開了,阿卡什對人性僅存的一點兒美好幻想隨著蘇菲的話坍塌了。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阿卡什用拐杖打飛了路上的罐子,這進一步證實了阿卡什已經恢復了視力。當阿卡什打飛罐子的時刻,打飛的不僅僅是罐子,還有自己人性中最後的善良,從此人間又多了一個惡魔。影片也到此結束。
《調音師》這部電影全程無尿點,帶給觀影的人對人性的思考。
人性從來都是復雜的,我們總是在善與惡之間徘徊。生活當中有光明,也有黑暗。我們要堅守住自己的底線,就算身在黑暗,也要心向光明。
Ⅶ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結局是什麼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結局是:男主阿卡什殺了醫生斯瓦米,賣了惡女西米,得到足夠的金錢逃去了歐洲參加比賽。
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飾演)一個窮困潦倒的鋼琴「大師」,為了籌得20萬去倫敦參加比賽,阿卡什進行了一場「瘋狂的實驗」——假裝盲人。
本以為「無害」的這場實驗,給阿卡什帶來了意外的殺機。偶然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西米和曼諾拉清理普拉默的屍體,阿卡什陷入了是報警還是裝瞎的困境。
蘇菲(拉迪卡·艾普特飾演)是餐廳老闆的女兒蘇菲,因為騎車不小心撞倒過馬路阿卡什,與阿卡什相識相知。
單純善良的蘇菲,以為阿卡什是一個滿腹才華的「盲人鋼琴師」,於是介紹他到自家的餐廳表演鋼琴。傾心於阿卡什才華的蘇菲,不久便愛上了阿卡什。基於謊言之上的這段愛情,前途未知。
(7)印度電影調音師歐洲哪裡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雙目失明的鋼琴家阿卡什(阿尤斯曼·庫拉納 Ayushmann Khurrana 飾)為了參加國際大賽,平日里通過私人授課賺取經費。事實上他的眼睛完全正常,只不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感受不同的生活。
因為一場意外,阿卡什結識了美麗的姑娘蘇菲(拉迪卡·艾普特 Radhika Apte 飾)。憑借出色的演奏技巧,阿卡什在蘇菲父親經營的西餐館謀得兼職。他的演奏不僅令食客們傾倒,更虜獲了蘇菲的心。
某天,阿卡什接受過氣的影星普拉默(安爾·德霍萬 Anil Dhawan 飾)的邀請,登門為對方的妻子西米(塔布 Tabu 飾)演奏慶生,誰知卻親眼目睹了倒在血泊中的普拉默的屍體。驚慌失措的阿卡什假裝鎮定,雖然暫時騙過了西米及其情夫,但是他的秘密還是慢慢被人戳穿。
Ⅷ 印度電影《調音師》為什麼叫調音師
因為很久之前有一部法國微電影叫《調音師》。這個印度電影是基於之前內個法國電影的基礎上的擴充,所以在國內叫《調音師》,這個電影還叫看不見的旋律。
調音師,可以將聲音調為預期的效果。電影名稱也是在影射劇情,故事從主人工口中說出來,是為了達到主人工預期的效果,修飾了什麼,隱瞞了什麼,欺騙了什麼,這就看觀眾如何理解了。看這個電影過程中,發現很多破綻,比如說滿配警長殺不死瞎子男主,胖子醫生最後被女主反殺,出了電影院急忙和老婆吐槽。但是細想劇情過後,精妙之處便有所感悟。
相關資料
在這種劇情下,展露出來的破綻是導演故意的,觀眾懷疑劇情的同時,也在懷疑敘說故事的男主,也延伸到,思考男主口中的真相是怎麼才是最合理的(哪裡開始撒謊)。
本人偏向於相信男主勾搭女主,為了金錢殺死老明星和鄰居,並編造出警長和醫、彩票姐弟等角色劇情,故事全程就是男主在歐洲和女二碰面,並意圖圓謊遮掩在印度犯下的罪行。有興趣可以試試我這個角度。
Ⅸ 《調音師》印度燒腦神作,全面深度解析,結局你真的看懂了嗎
喜歡看懸疑片的影迷大多看過一部名為《 調音師 》的印度電影
《調音師》在豆瓣拿到了 9.2 的高分,被很多人譽為「 短片中的肖申克 」,口碑之好可見一斑。這部《調音師》去年上映之後,就在印度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不但以450萬美元的低成本收獲1560萬美元票房,更是在IMDB上拿到了8.6分的高分,成為2018年度 最高分 的印度電影。用「年度最高分懸疑片」形容《調音師》,並不為過。
在邁入影院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它憑什麼能取得如此好的口碑?很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部翻拍電影,《調音師》幾乎避開了一切雷區。
影片中,男主角阿卡什是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家教。和法國《調音師》里的設定一樣,假扮盲人為他帶來了很多便利。
更多的關心、更多的生意、更多的小費,就連愛情也來得更加容易。由於出色的表演才華,他被一個富豪邀請到家裡做私人表演。這里基本保持了短片的故事框架。
男主按門鈴,老婆開門,丈夫不在家,背後暗中觀察的鄰居。進門,彈鋼琴,結果發現了客廳的屍體。
阿卡什只能裝作什麼都沒看見......
在法國短片里,故事在這里戛然而止。
長片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目睹了藏屍全過程的阿卡什安全逃脫。
除此之外,長片對於女主的設定改編不僅堪稱大刀闊斧,更可謂突破了以往印度電影中對女性的形象枷鎖。大部分印度電影中,女性往往都是被害者或者是善良的一方,正派的一方,很少會有女性反派。
但在《調音師》中,導演則做出了大膽的突破。
女主角西米顏值高,心眼壞。
為利益嫁給年齡差距懸殊的老明星,分明丈夫對她很好,卻還要背著丈夫偷情。
姦情告破後更是心狠手辣,一條又一條人命全拜她所賜,演絕了「最毒婦人心」。
接下來,讓我先了解下電影究竟講述怎樣的一個故事。
電影劇情並不復雜,男主是一名鋼琴藝術家,他假裝成一名盲人,為的是讓自己更加專注於音樂,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體悟。也因為大家對盲人的同情,他的演奏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與欣賞,也順帶收獲了愛情。一天一位印度知名男演員邀請他到家裡進行演奏,演奏當天卻變成了兇案現場,男演員的妻子聯合情夫槍殺了男演員。男主看到男演員妻子與情夫清理犯罪現場,內心極度恐慌但只能假裝淡定的彈完整場鋼琴,猶豫徘徊很久後決定去警察局報案,結果發現那名情夫就是警察,驚慌之下男主只能繼續扮演盲人,後續男主又目擊了男演員妻子殺害鄰居等一連串事件,為了封口男演員妻子測試男主是否真的是盲人,在發現男主是假盲人後下葯使男主眼角膜受損真正的變成了盲人。後續男主又遇到假裝好心的夫婦及醫生,險些被割去了腎,但男主憑借著自己未失明時的記憶力,讓假裝好心的夫婦及醫生以為男主是濕婆顯靈,並配合男主綁架男演員妻子、勒索警察情夫,上演了一場復仇大戲。
真實的結局應該是男主和醫生聯合賣掉了男演員妻子的腎臟並分了贓款,男主做了眼角膜移植手術恢復了視力,拿著錢去了倫敦。但他發覺假裝盲人能夠給他帶來更多的好處,能夠賺更多的錢、收獲更多東西,所以他依然裝作一名盲人
我來分析一下男主阿卡什這個人,他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除了有些狡猾用裝盲騙取殘疾人紅利之外人還是很善良的,所以就算他知道了西米的情夫是警察局長時他還是打電話說出了真相。但在經歷了這些變故,尤其是自己也因此付出了代價之後,他最後也選擇了以自己的利益為首而隱瞞真相。影片貌似沒什麼好人,但也都沒有壞到一定地步。像殺了人也很痛苦的西米,為了錢可以挖別人雙腎的莫里妻子,黑醫生斯瓦里等等。到底人心是善還是惡呢?我覺得導演想表達的是在不觸犯到自己利益時人都是善的,但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時,可能大多數人就會選擇明哲保身了吧,就像電影中說的「藝術是藝術家的生活,但他也要付出代價」。
Ⅹ 印度有一部電影,項鏈盒裡有照片引起的案子,是什麼電影
影片叫《調音師》。
一、簡介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2月21日在印度上映。
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里安目擊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
二、項鏈盒裡的照片引起的兇案劇情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飾)是一個學習鋼琴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因為項鏈盒的里的照片引發的兇案。
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後,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
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