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甘嶺電影簡介,字數不要太多,一百字就好
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⑵ 電影上甘嶺簡介 上甘嶺劇情介紹和簡介
1、《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2、劇情簡介:1952年秋,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上甘嶺戰役爆發。八連連長張忠發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可就在一個上午,敵人竟進攻23次,我軍傷亡慘重。敵人繼續增兵,師指揮所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第二天,敵人大舉進攻五聖山。
3、張忠發命令連隊配合其他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大股敵人。師指揮所要求張忠發拖住敵人,使後方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葯。坑道內的戰士每天都有傷亡,他們不僅要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還要為生存而斗爭。坑道與後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戰斗。在朝鮮人民的支援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他們頑強戰鬥了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備,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⑶ 電影上甘嶺戰役是在哪裡發生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攻勢,於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鮮金化東北上甘嶺地區進行的堅守防禦作戰。
上映於北京 發達國家,或者美國。
電影《奇襲》播出時間為5月18日20:15,1960年上映。故事講述了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根據掌握的敵人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巧妙地通過敵人的地雷區,炸毀了康平橋,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配合大部隊,將敵人一網打盡。
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通過我偵察戰士與敵人圍繞大橋進行的驚險斗爭,反映了我偵察兵靈活機智、不怕犧牲、勇敢斗敵的英雄氣魄。全片故事曲折,情節緊張,戰爭場面激烈真實,讓觀眾能充分體驗到當時環境的艱苦與斗爭的艱難。
5月17日20:15,CCTV6播出了電影《上甘嶺》,該片上映於1956年。故事講述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
《上甘嶺》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電影對戰役進程、戰斗故事進行了精心的剪輯和表現,將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真實地烘托出來。影片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CCTV6播出了電影《英雄兒女》,該片上映於1964年。故事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
官方資料顯示,CCTV-6 電影是中國大陸綜合性的電影專業頻道,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直屬機構「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製作、運營和播出,使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品牌及標志,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電影頻道,以普通話廣播為主。
公開資料介紹,《英雄兒女》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它描寫了廣大志願軍戰士在朝鮮國土上的流血奮斗,並藉助父子、父女、老戰友之間的生死離別、劫後重逢來渲染氣氛、結構故事,表現了革命事業的艱難歷程。
而電影《上甘嶺》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劇本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防禦戰、直到轉入坑道,在缺糧斷水的情形下,開始了堅守上甘嶺的任務。在坑道里,他們克服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二十四天,最終爭取了時間,贏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上甘嶺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形勢,使美國侵略者不得不在板門店重新坐下來,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⑸ 電影上甘嶺戰役了解一下
上甘嶺劇情簡介 :
抗美援朝進入最關鍵的決勝階段了。美軍在板門店談判期間,暗中調集大量軍隊,發動突然襲擊。美軍目標很明確,就是攻佔上甘嶺,以此作為據點,進而奪取五聖山,一次增加談判的籌碼。
在上甘嶺守衛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面對比我方多得多的敵軍,解放軍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頑強抵抗,以此拖延美軍時間,粉碎敵人陰謀。連隊在連長張忠發(高保成 飾)的帶領下,與美軍浴血奮戰。雖然坑道里的環境惡劣,而且面臨著斷水斷糧的危險,但是解放軍硬是堅守了24天,為中朝聯軍大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⑹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電影《上甘嶺》是沙蒙,林杉制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是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而來,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影片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連長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拚死奮戰,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挑選演員時,為了把張忠發的形象塑造的更加突出,沙懞直接決定讓高寶成來飾演。
影片中張忠發和戰友們一起抓松鼠的一段,原本計劃是抓鳥的,但是沙蒙覺得這個設計有點不對勁,戰場上槍聲一響,鳥就飛走了,該怎麼抓呢。後來就決定了抓松鼠,這段設計對戲的節奏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表現出了志願軍戰士們的樂觀的革命精神,將人物的刻畫體現的非常到位。
為了更好的拍攝這部電影,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展現當時戰場的激烈和殘酷,劇組前往朝鮮上甘嶺進行實地考察。
當大家到達五聖山上時,還是被當時情景震撼到了。雖然上甘嶺已經沒有了硝煙,但是山上都是光禿禿的,連一顆樹木都見不到。山頂的石頭都被炸翻起,嶺上到處都是厚厚的子彈殼,炮彈皮。
劇組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為了再現當年的場景,最後決定在安東附近造出了一個「上甘嶺」。為了體現戰爭的殘酷,在拍攝時,非常注意場景的轉換,比如坑道的石頭塊在炮火的轟擊下變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細節。讓觀眾更能體會到當時的情節。
所以才有了最後的《上甘嶺》,讓觀眾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體會到志願軍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⑺ 電影上甘嶺與伊春上甘嶺區是同一個地方嗎
電影里的上甘嶺是朝鮮,而伊春的上甘嶺是為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命名
⑻ 1986年,《上甘嶺》在貴州熱映,一老漢問:這電影里怎麼沒有我
1986年的一天,貴州省務川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風靡全國的《上甘嶺》正在熱映。《上甘嶺》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守在上甘嶺,與美軍浴血奮戰的真實事件,誕生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村裡的鄉親們觀看電影時,看到志願軍殺敵的場面,忍不住齊聲叫好,看到志願軍犧牲後,又在嚴寒中集體落淚。
電影落幕時,鄉親們久久不願離去,無不為志願軍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落淚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著拐杖的老漢顯得十分顯眼,他的眼睛裡飽含淚水,忍不住長吁短嘆,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里演的還慘烈,可是,電影里怎麼沒有我呢? 」
老漢此話一出,頓時迎來一片驚呼聲,其中一位和老漢相熟的村民用說笑的語氣說道:「我說鄒老頭,你是不是糊塗了,這裡面可都是志願軍的英雄,你怎麼可能出現在電影里?」
老漢沒有過多辯解,而是小聲嘀咕了一句:「 想當初,我還參加過電影的拍攝呢 。」說完便拄著拐杖離開了。
1993年,老漢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老漢的三個兒女在處理完喪事後,按慣例收拾父親的遺物。他們來到父親平日住的一間屋子,發現角落裡放著一隻布滿灰塵的皮箱。這個皮箱他們小時候見過,父親一直把它當寶貝,從不讓別人觸碰。如今父親不在了,兒女們才有機會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這只皮箱被打開,裡面存放的東西卻讓兒女們驚得說不出話來。 只見裡面放著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枚枚軍功章和一張張獎狀,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勛章和一張志願軍政治部授予的「冷槍英雄」獎狀!
老漢的大兒子忍不住泣不成聲,喃喃地說道:「 我只知道咱爸槍打得好,哪裡知道他竟是一位志願軍功臣! 」
很快,老漢是志願軍功臣的消息傳揚開來,各級機關負責人紛紛前來追悼,村裡的鄉親們才知道,這位七年前宣稱自己應該出現在《上甘嶺》電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著一段傳奇過往。
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全國熱播,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一位名叫鄒習祥的志願軍戰士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鄒習祥被這樣介紹道: 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曾用206發子彈斃敵203人,精準度比「狙神」張桃芳還高。美軍高級將領無奈地表示,他們的飛機大炮齊上陣,但拿鄒習祥沒有一點辦法。
鄒習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後終於被緩緩揭開......
鄒習祥能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成長經歷。1922年,鄒習祥出生於貴州遵義務川縣的一戶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於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粗獷剽悍的優良品質。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阻擊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天賦異稟、後天勤學苦練、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 。幸運的是,鄒習祥這三點都具備。
由於土地貧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獵為生,鄒習祥的祖輩都是玩槍高手,因此鄒習祥自帶狙擊手的基因。與此同時,鄒習祥和「狙神」張桃芳一樣,都是天生的遠視眼。
7歲那年,鄒習祥就端起火葯槍,跟隨父親進山狩獵。他無數次看著父親舉槍、瞄準、射擊,然後將獵物獵殺在地。耳濡目染間,他早已將這些動作銘記於心。
鄒習祥的成長速度極快,他從打固定目標學起,然後開始找野兔、野雞練手,到20歲成年時,只要有活物出現在鄒習祥的視線中,哪怕只有一點風吹草動,他都能敏銳判斷出活物的具體位置,然後進入伏擊地點,一槍斃命。萬事俱備,鄒習祥等待的,就是上陣殺敵的機會了。
1949年,國民黨胡宗南部敗退西南,到處抓壯丁,鄒習祥不幸被抓,參加了國民黨的隊伍。不過很快,解放軍就解放了貴州,鄒習祥所在的部隊起義投誠。得知解放軍是一支仁義之師後,鄒習祥毅然告別了家人,成為解放軍17軍51師的一名戰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鑒於朝鮮的嚴峻形勢,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首批6個軍共25萬人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將士英勇作戰,將「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輝煌戰果。
為了擴大戰果,1951年3月,中央軍委調遣15軍入朝。15軍軍長秦基偉早已摩拳擦掌,准備在朝鮮戰場打一場大勝仗。從3月24日起,15軍將士依次入朝,隨即參加第五次戰役。而此時的鄒習祥,正是 15軍45師135團1營1連機槍排 的一名戰士。
不同於前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打得十分艱苦,在三八線附近與「聯合國軍」反復拉鋸。15軍趕到漣川一帶時,隨即與美軍王牌第三師和土耳其旅展開了遭遇戰。
戰斗剛剛打響,美軍就展開了瘋狂的進攻。面對這一不利形勢,鄒習祥主動請纓,帶著一支小分隊穿插到敵人背後,端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放倒了大片敵人。此戰過後,鄒習祥榮立三等功,並被提拔為機槍排排長。
真正讓鄒習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卻是鄒習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開展拉鋸,而拉鋸的主要地點正是五聖山。五聖山作為志願軍的防禦核心區域,一旦失守,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會長驅直入,暢通無阻。因此,彭德懷司令員命令秦基偉,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守住五聖山。
自1952年4月起,鄒習祥和135團的戰友們進入五聖山南側的上甘嶺,與美軍最前沿的碉堡對壘相向。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劣勢,志願軍開展「冷槍運動」,將狙擊手分散作戰,在移動中殲滅敵人。
正是在「冷槍運動」中,鄒習祥立下大功。
由於美軍所處的陣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裝備優勢,美軍顯得十分囂張。他們毫不避諱地走出營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戲,甚至朝著志願軍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遜。
鄒習祥從瞭望孔看到這一景象,頓時恨得牙癢癢,發誓要給美軍一個教訓。第二天,鄒習祥觀察到一個撐著拐杖的美軍軍官來到陣地前沿,對著志願軍陣地指手畫腳。鄒習祥心想,對方一定是個大官,於是從戰壕中探出頭來,精確瞄準, 隨著一聲槍響,美軍軍官應聲倒地,一命嗚呼,美軍陣地亂作一團。
消息傳來,志願軍守衛的北山高地一片歡呼,團領導興奮地找到鄒習祥,鼓勵他說:「 打得好,就這么打下去! 」鄒習祥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在此後半年時間里,志願軍用冷槍的方式斃敵3558人,其中,鄒習祥更是用206發子彈,擊殺203名敵人,擊殺率高得出奇。 為了追殺這個「狙擊兵中的神話」,美軍甚至出動了數架飛機,集結整個炮兵陣地的火力,集中攻擊他一個人。但鄒習祥依託坑道,幾次在炮火中脫險。
與此同時,鄒習祥也在戰役中負傷,他的耳朵被打下來一塊,左臂被美軍刺刀刺殺,腹部、腿部到處都是被燒傷、爆破的痕跡。但鄒習祥重傷不下火線,始終堅守在陣地上。
戰役結束後,鄒習祥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和冷槍英雄榮譽稱號,威名響徹全軍。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派專人登上上甘嶺,對鄒習祥和他所在的部隊進行采訪報道,拍攝紀錄片,其中部分影像資料被收入《上甘嶺》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1954年,鄒習祥跟隨15軍回國。兩年後,在大裁軍的浪潮中,鄒習祥主動提出退伍還鄉。部隊首長不忍心看這位志願軍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鄒習祥婉言拒絕了首長的好意,說道:「 我的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我能活著回來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不能再給國家添麻煩。相比於大城市,村裡的鄉親們更需要我。 」
鄒習祥言出必行,回鄉前,他特意去了一趟東北,將東北的優良稻種帶回了務川縣。從1956年開始,他不斷培育和努力推廣,讓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生態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將在上甘嶺奮戰的經歷深埋心底,從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著他榮譽的軍功章和獎狀,都被他放在一個皮箱里,連家人都不讓隨意觸碰。直到1986年,村裡組織大家看《上甘嶺》,鄒習祥那段記憶被喚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問:「電影里怎麼沒有我?」不過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注意。
1993年3月,71歲的鄒習祥與世長辭,直到去世都沒有公布自己志願軍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兒女們收拾遺物,恐怕老人的這段傳奇經歷就此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鄉親們得知內情後也感嘆不已:「 原來我們身邊隱居著一位大英雄,他怎麼一直都不介紹呢?藏得太深了! 」
鄒習祥的兒子也感慨道:「父親從未和我們提起他參軍的經歷,有時候突然說一句『打槍?我打得很准喲』,沒想到竟然說的是真的。」
如今,鄒習祥的名字已被廣為人知,這樣一位革命先烈,他會永遠存在於共和國的功勞簿上,世代傳頌。至於他為何不願透露身份,或許,他從未把功績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華大地繁花盛開,英雄灑下的熱血才不會白流。
⑼ 電影上甘嶺戰役是在哪裡發生的上甘嶺戰役,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上甘嶺是抗美援朝的故事 地點當然在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