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出台歷程
1984年,中國的電影法就有了第一稿。
2004年年初,「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正抓緊進行電影促進法起草」的消息傳出,引發業內的一片期待。按照計劃,2004年5月將形成電影促進法草案;6月將有關報告上報國務院;8月至10月起草並形成電影促進法初稿,向業內外人士廣泛徵求意見;11月至12月,根據各方面意見,對草案進行研究論證。
2005年2月,時任電影局局長童剛表示,電影促進法的起草工作已經進入到實質性運作階段,力爭在2005年拿出立法草案,並爭取列入國家立法計劃。
同年8月,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表示電影促進法將在年底前向業界徵求意見,力爭2006年報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而在2006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向各省級廣播影視局印發《2006年廣播影視工作要點》中,卻再次提及「大力推進電影促進法的起草」。
2007年1月,童剛透露,電影促進法的初稿已經擬定完成。同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提出應及早出台電影促進法。
2010年9月,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在影視創作座談會上發言時強調,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重點加快《電影產業促進法》立法進程。
《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由廣電總局起草,報請國務院審查,並聽取了各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在2011年12月15日在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其目的是為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
2015年的2月26日,中宣部副部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蔡赴朝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上要求加快推進《電影產業促進法》等重點立法進程。
2015年10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規定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得發行、放映、參加電影節(展)。個人擅自提供無證電影參展的,5年內不得從事相關電影活動。另外,草案規定電影院應當如實統計銷售收入。未如實統計的,最高罰款50萬元;情節嚴重的,停業整頓或吊銷許可證。近年多部電影票房打破記錄,但被質疑造假,靠午夜「幽靈場」拉高票房。
『貳』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
關於《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
以下是關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電影局負責人關於《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看看具體有哪些內容吧!
■ 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意義
對於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意義,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將長期以來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成熟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為未來電影產業持續健康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對電影產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的五個方面的主要制度措施將對中國電影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將電影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使電影產業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降低電影行業准入門檻,調動全社會參與熱情,激發市場活力;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對電影產業給予立體的制度支持;通過擴大監管范圍,完善監管措施,細化監管程序,加大打擊力度等,進一步規范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明確電影的正面導向作用,維護觀眾合法權益,鼓舞創作熱情,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將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對目前我們正在抓緊進行的文化產業領域的立法工作,將產生積極的示範作用。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必要性及立法總體思路
自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我國電影產業取得長足進步和巨大成就,無論從電影生產數量,還是電影市場規模上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大國,但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電影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電影市場秩序還要進一步規范,電影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表示,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通過立法一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堅持放管並舉,該放的放開,該管的管住,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為社會力量從事電影活動提供便利。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激勵作用,加大對電影產業扶持力度。採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種扶持措施,促進電影產業全面發展。三是既促進產業發展,又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介紹,為了在電影領域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了以下制度、措施:
一是明確電影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創作原則。《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和保障電影創作自由倡導電影創作人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二是就電影作品本身,《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扶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大題材電影,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展現藝術創新成果、促進藝術進步的電影以及推動科學教育事業發展和科學技術普及的電影,並對優秀電影給予獎勵。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明確規定尊重、保障電影創作自由,保護電影知識產權,電影行業協會維護成員合法權益,為電影創作人員開展體驗生活等活動提供便利和幫助等措施,積極營造激發創作熱情的制度環境。
四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鼓勵電影科學技術創新、電影題材等創新與電影學術研討和業務交流等措施,積極營造提高電影質量的制度環境。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簡政放權,激發電影市場活力方面規定了哪些主要制度?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稱,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是我國電影改革的重要措施,通過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把很多已經推行的改革舉措寫入了促進法。比如:
一是減少審批項目、降低准入門檻。《電影產業促進法》未新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還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下放了電影片審查等多項行政審批項目。
二是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查標准。《電影產業促進法》簡化了行政審批程序,並進一步規范了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程序。
三是堅持放管結合,加強後續監管。在簡政放權的同時,《電影產業促進法》也注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以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環境。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方面建立了哪些主要制度?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介紹,《電影產業促進法》主要從四個方面對規范電影市場秩序做了規定:
一是國家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
二是電影主管部門加強對電影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等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創新管理手段,明確了違法行為的社會投訴處理制度並建立社會信用檔案制度,加大對電影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三是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業務交流和職業技能認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成員的合法權益。
四是在法律責任中對破壞市場秩序行為制定嚴厲的處罰措施。
■ 《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了哪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電影產業發展水平方面的措施?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各級政府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制定電影及相關產業政策。
二是國家支持創作、攝制各類優秀國產影片,地方政府對電影創作、攝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幫助。
三是在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用匯等方面對電影產業採取優惠措施,激勵資本投入、降低運作成本。
四是積極扶持電影科技研發、公益放映、人才培養、境外推廣等事業發展,為電影產業發展夯實工業基礎、培育人才梯隊、拓展電影市場空間。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維護文化安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主要規定是什麼?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明確電影的正面導向作用,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定為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明確國家重點扶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題材電影創作攝制,同時禁止影片含有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公德等內容,抑制、阻止不良、有害作品的製作、傳播。
三是在鼓勵開展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同時,對從事過損害我國國家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和個人予以限制。
四是通過規定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扶持措施,促進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通過明確規定電影院放映國產電影的比例要求,更好地加強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度。
■ 《電影產業促進法》如何對從業人員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等,通過行業自律方式對從業人員進行引導和規范。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對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直接提出了倡導性要求,設定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將有利於電影從業人員樹立社會形象,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發展。其中,“德藝雙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藝雙馨”中的“藝”,就是藝術才華的高低,有行業共識,有群眾口碑。《電影產業促進法》鼓勵電影創作者既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也要體現不斷精進的藝術才能。知名的電影從業者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嚴格要求,做好表率。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對從業人員行為劃定了合法開展活動的范圍和界限,指導從業人員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活動,並對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罰款、吊銷許可證、一定期限從業禁止等。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電影公益服務,維護觀眾權益方面由哪些舉措?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保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化、均等化,是政府的責任,所以《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由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路,統籌保障農村地區觀眾觀看電影的需求。同時規定,由教育和電影主管部門共同推薦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並採取措施支持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此外,鼓勵電影放映者採取多種措施,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提供便利,政府可以發放獎勵性補貼。
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電影產業促進法》進一步明確了電影從業主體的法律責任。《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了電影院的電影放映質量保證責任、廣告播放時間限制和觀眾安全健康保障責任,並禁止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主體通過製造虛假交易、虛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介紹: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強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鼓勵通過互辦電影節展、合作拍攝影片、選送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境外的電影節(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擴大中國電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電影強國的國際地位。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應該以多種方式對走出去的優秀電影的外語譯制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外交、文化、教育等部門也應充分利用各自的對外交流渠道和資源,積極推廣優秀國產影片。國家同時鼓勵多主體、多形式的境外推廣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和利用社會上的活躍資源,為國產電影的境外推廣發揮積極作用。
■ 《電影產業促進法》對違法行為規定了哪些處罰措施?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根據具體違法行為的種類和程度的不同,《電影產業促進法》採取了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電影片、違法所得及從事違法活動的專用工具、設備,一定金額或違法所得倍數的罰款,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撤銷有關批准或者證明文件、吊銷營業執照,以及規定期限內禁止從事相關電影活動或擔任從事電影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責任人。
二是明確規定了違法行為的從重處罰情形。三是為了保障行政執法行為的順利開展,《電影產業促進法》還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四是為了保證行政處罰與其他法律責任的銜接,《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違反其他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責任及紀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指引性規定。
■ 《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涉外電影管理制度立法中是如何考慮確定的?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主旨是為了促進國產電影發展。無論是從行政管理、產業促進的角度,還是從立法原則、具體制度及法律責任方面,電影產業促進法主要著眼於對國內電影產業的規范和促進,著眼於對國產電影的扶持和保護。從國外立法情況看,其他國家電影產業促進法律一般也不詳細規定涉外電影問題。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舉辦涉外電影節(展)、國產影片赴境外參展以及境內主體洗印、加工、後期製作境外影片等中外合作、交流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
三是關於涉外電影管理制度,將在對《電影管理條例》修訂中統籌解決。《電影管理條例》在規范涉外電影管理問題時,將援引《電影產業促進法》有關內容審查標准、審批制度等共通性規定,從而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 《電影產業促進法》和《電影管理條例》是何關系?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二者定位不同。《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基礎性的、綱領性的制度規范,它確定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制度、措施。條例是從電影產業促進法派生出來國務院頒布的配套行政法規,是對法律制度的進一步細化。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保留、完善了條例的一些制度。在保留了條例規定的電影片審查、發行、放映活動審批制等主要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完善了產業扶持、市場規范等相關制度措施。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取消了條例的一些制度。如取消了電影單片許可制等行政審批項目、下放了電影片審查等多項行政審批項目。
四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還需要條例細化、補充。主要是在電影進出口管理問題和電影海外推廣問題需要拾遺補缺;在電影審查程序、發行、放映企業審批、變更、終止的具體條件等問題需要細化。
;『叄』 電影投資有哪些相關的法律支持,求答案
2001年頒布的《電影管理條例》和2016年頒布的《電影產業促進法》支持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全文
第一條 為了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電影的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等活動(以下統稱電影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電影,是指運用視聽技術和藝術手段攝制、以膠片或者數字載體記錄,由表達一定內容的連續畫面組成的有聲或者無聲,符合電影院放映技術標准或者流動放映技術標準的用於公映的作品。
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從事傳播電影的活動,適用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
第三條 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第四條 國家保障電影創作自由,倡導電影創作人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
第五條 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知識產權執法的部門應當採取有力措施,依法懲治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行為,有效保護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
從事電影活動的企業(以下稱電影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應當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提高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依法保護知識產權。
國家鼓勵電影企業開發電影形象產品等衍生產品。
第六條 國家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影市場,促進電影市場繁榮。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影產業發展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電影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產業政策。
第七條 國家鼓勵電影科學技術創新,加強電影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研究,制定並完善電影技術標准,推進電影高新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
第八條 國家支持發展電影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既熟悉電影產業又擅長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實施青年電影人才扶持計劃。
國家逐步建立電影技術、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制度。
第九條 國家採取措施,對農村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電影公益服務、發展電影產業予以扶持。
國家加強電影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譯制工作。
第十條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電影產業促進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影產業促進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電影產業促進工作。
第十一條 電影行業社會組織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業務交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第十二條 國家鼓勵開展平等、互利的電影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支持國產電影參加境外電影節(展)。
第十三條 國家建立電影獎勵制度,對優秀電影以及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給予獎勵。 第十四條 國家支持下列電影的創作、攝制: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電影;
(二)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
(三)展現藝術創新成果、促進藝術進步的電影。
第十五條 國家鼓勵企業從事電影攝制業務。
企業在將其准備攝制的電影劇本或者電影劇本梗概送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審查後,可以攝制電影。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經審查,未發現含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內容的,發給企業一次性的《電影攝制許可證(單片)》,並將電影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布;發現含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內容的,應當自收到審查申請之日起30日內書面通知企業不得攝制,並說明理由。
第十六條 攝制完成過2部以上依法准予公映的電影的企業,可以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申請領取《電影攝制許可證》。
取得《電影攝制許可證》的企業在將其准備攝制的電影劇本或者電影劇本梗概送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備案後,可以攝制電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對報送備案的電影劇本或者電影劇本梗概進行審查後,未發現含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內容的,應當將電影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布;發現含有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內容的,應當自收到備案的電影劇本或者電影劇本梗概之日起30日內書面通知企業。
第十七條 境內外企業符合下列條件的,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在境內合作攝制電影:
(一)境內企業攝制過依法准予公映的電影;
(二)境內外企業近2年內未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
境外企業不得在境內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業務;境外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境內從事電影攝制業務。
第十八條 境內企業對合作攝制的電影享有著作權的,該電影視同國產電影;境內企業對合作攝制的電影不享有著作權的,該電影的底片、樣片、拷貝以及數字電影素材、母版、發行版等應當全部運送出境。
境內外企業到海關依法辦理有關手續後,其合作攝制電影所需的器材、設備以及其他用品可以暫時進出境。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協調公安、文物保護、風景名勝區管理、城市綠化管理等部門,為企業攝制電影提供便利和幫助。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電影的洗印加工、後期製作可以在境外完成:
(一)境內不具備相應的洗印加工、後期製作能力,或者境內洗印加工、後期製作無法取得攝制電影的企業要求的質量效果的;
(二)境內外企業合作攝制電影的協議中約定在境外完成電影的洗印加工、後期製作的。
第二十一條 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企業可以承接境外電影洗印加工、後期製作業務。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發現境外電影含有損害我國國家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的內容的,不予批准。
完成洗印加工、後期製作的境外電影的底片、樣片、拷貝以及數字電影素材、母版、發行版等應當全部運送出境。
第二十二條 電影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煽動抗拒或者破壞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實施;
(二)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
(三)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侵害民族風俗習慣,歪曲民族歷史和民族歷史人物,傷害民族感情,破壞民族團結;
(五)宣揚宗教狂熱,危害宗教和睦,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團結;
(六)宣揚邪教、迷信;
(七)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
(八)宣揚淫穢、賭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
(九)教唆犯罪或者傳授犯罪方法;
(十)侮辱、誹謗他人或者散布他人隱私,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十一)危害社會公德,詆毀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十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十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
電影技術質量應當符合國家標准。
第二十三條 企業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報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進行初步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查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將初步審查意見和申請材料報送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發給《電影公映許可證》;對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四條 企業對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的審查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通知之日起60日內,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提出復審申請。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復審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復審決定。經復審,認為符合本法規定的,准予公映,發給《電影公映許可證》;認為不符合本法規定的,不準予公映,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對電影進行初步審查,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對電影進行審查或者復審,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專家的評審意見應當作為提出初步審查意見和作出審查決定或者復審決定的重要依據。專家評審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六條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公布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攝制電影的企業應當將《電影公映許可證》標識置於該電影的片頭處。
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得發行、放映、參加電影節(展),不得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進行傳播,不得製作音像製品;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七條 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經依照本法有關規定重新審查後,可以變更內容;經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申請換發《電影公映許可證》後,可以變更片名。
第二十八條 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國產電影,可以參加境外電影節(展)。送展企業應當在境外電影節(展)舉辦前,將相關材料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和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九條 國家設立的電影藝術檔案機構依法收集、收藏、保管並向社會開放電影藝術檔案。
攝制電影的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相關規定,做好電影藝術檔案保管工作,並向國家設立的電影藝術檔案機構移交電影藝術檔案。 第三十條 企業具有與所從事的電影發行業務相適應的注冊資金,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從事電影發行業務。其中,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準的,可以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從事電影發行業務。
第三十一條 具有與所從事的電影放映業務相適應的人員、場所和設備,並符合企業法人登記的其他條件的,經所在地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可以設立電影院。
第三十二條 依照本法規定負責電影發行業務審批、電影院設立審批的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准,發給《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或者《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並將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布;對不符合條件的,不予批准,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取得《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或者《電影放映經營許可證》的申請人,應當持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辦理登記手續。
第三十三條 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將其名稱或者經營者姓名、聯系方式、流動放映設備等情況向經營區域所在地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備案後,可以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業務。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扶持農村電影事業發展,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應當由政府出資,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向企業購買服務,確保群眾得到實惠。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保障農村地區每個村每個月至少放映一場電影。
從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業務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得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補貼資金。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教育、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將影視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計劃,保障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每學期至少觀看兩次由其共同推薦的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所需經費從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中開支。
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採取發放電影票、組織專場放映等方式,保障未成年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的基本文化需求。
國家鼓勵電影企業採取票價優惠、建設不同條件的放映廳、設立社區放映點等多種措施,為未成年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提供便利;電影企業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對其發放獎勵性補貼。
第三十六條 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業務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得發行、放映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
電影院以及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業務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放映國產電影的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
電影院設施、設備的技術質量應當符合相關的電影放映技術標准。
第三十七條 電影院應當遵守治安、公共場所衛生等法律、行政法規,維護放映場所內的公共秩序和環境衛生,保障觀眾的安全與健康。
電影院不得偷漏瞞報票房收入;加盟電影院線的電影院,應當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計算機售票系統。
第三十八條 電影院不得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放映時間之後放映廣告。
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可能引起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在觀眾購買電影票時予以提示。
第三十九條 任何人不得攜帶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腐蝕性等危險物品進入電影院,不得非法攜帶槍支、彈葯、管制器具進入電影院;非法攜帶上述物品的,電影院工作人員應當拒絕其進入電影院。
電影院或者其他公開放映電影的場所的工作人員發現觀眾在電影放映過程中從事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行為的,可以依法予以制止。
第四十條 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在境內舉辦涉外電影節(展);經事先向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備案,境外駐華文化機構可以在其住所放映暫時進出境的電影。參展的境外電影和境外駐華文化機構放映的暫時進出境的電影,不得含有損害我國國家利益、危害社會穩定或者傷害民族感情的內容。
在境內舉辦涉外電影節(展)、境外駐華文化機構放映暫時進出境的電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規定。
第四十一條 國家對國產電影翻譯製作予以支持,並綜合利用外交、文化、教育等對外交流資源開展國產電影的境外推廣活動。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國產電影的對外宣傳介紹工作和國產電影境外推廣的組織工作。 第四十二條 國家通過設立電影專項資金、基金等促進電影產業發展,並引導相關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基金加大對電影產業的投入力度。
國家根據電影企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完善相應的財務會計制度。
利用財政資金對重大題材電影創作、攝制的資助,應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專家評審,擇優選擇。
第四十三條 國家實施必要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
從事下列活動,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一)創作國產電影劇本;
(二)攝制、發行、放映國產電影;
(三)電影企業銷售電影拷貝或者轉讓電影著作權;
(四)高新技術企業生產電影設備和開展相關研究開發活動;
(五)國產電影境外宣傳推廣活動;
(六)為攝制國產電影而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電影設備及配套件、備件等;
(七)有關電影產業發展的其他活動。
第四十四條 國家鼓勵金融機構對從事電影活動以及改善電影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服務,依法開展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質押業務,並在信貸等方面支持電影產業發展。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在其業務范圍內,為國產電影境外推廣優先提供金融服務。
國家鼓勵保險機構依法開發適應電影產業發展需要的保險品種。
國家鼓勵擔保機構依法對電影產業提供融資擔保,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方式分散風險。
對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公布的電影的攝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並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
第四十五條 國家鼓勵電影企業通過到境外合作攝制電影等方式進行跨境投資,依法保障電影企業對外貿易、跨境融資和投資等合理用匯需求,簡化優化外匯管理業務流程。
第四十六條 國家制定優惠政策,推動和扶持電影院的建設和改造。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電影院建設和改造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其中,只有一個意向用地者的,可以依法以協議方式供地。用地者應當專地專用,不得改變用途。
第四十七條 因城鄉建設需要,必須拆除電影院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並且其舉辦者擬繼續舉辦電影院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安排電影院重建用地。
除特殊情況外,根據前款規定重新建設的電影院,不得小於原有建設規模。遷建工作應當實行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遷建所需費用由造成遷建的單位承擔。
第四十八條 國家鼓勵社會力量以投資、捐贈等方式發展電影產業,並依法給予優惠。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履行監督責任,加強對電影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維護電影市場秩序。 第五十條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好處,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審批活動,或者不履行監督責任,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從事電影攝制、發行、放映業務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予以取締,沒收電影片和違法所得以及從事違法活動的專用工具、設備;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可以並處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撤銷有關許可證、批准文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可以並處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變造、出租、出借、買賣本法規定的許可證、批准文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本法規定的許可證、批准文件的;
(二)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本法規定的許可證、批准文件的。
第五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沒收電影片和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可以並處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未經批准變更內容的;
(二)發行、放映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的;
(三)提供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參加境外電影節(展)的。
第五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電影片和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可以並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一)擅自到境外洗印加工或者後期製作國產電影的;
(二)擅自接受委託洗印加工或者後期製作境外電影的。
第五十五條 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放映時間之後放映廣告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改正,處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第五十六條 擅自在境內舉辦涉外電影節(展),或者接受含有損害我國國家利益、危害社會穩定或者傷害民族感情的內容的境外電影參加在境內舉辦的涉外電影節(展)的,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違法參展的電影片和違法所得;違法所得5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5萬元的,可以並處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自受到處罰之日起5年內不得舉辦涉外電影節(展)。
第五十七條 電影企業因違反本法規定被吊銷、撤銷許可證的,自吊銷、撤銷許可證之日起5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項許可,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自吊銷、撤銷許可證之日起5年內不得擔任電影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九條 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將因違反本法規定受到處罰的組織或者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向社會公布。
第六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予以處罰:
(一)將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製作為音像製品的;
(二)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傳播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的;
(三)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補貼資金的;
(四)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
(五)未依法收集、收藏、保管、移交電影藝術檔案的;
(六)偷漏瞞報票房收入的。 第六十一條 境外投資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投資經營電影產業的具體辦法,以及電影出口、進口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另行規定。
第六十二條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伍』 如何評價新鮮出爐的《電影產業促進法》
千呼萬喚始出來。經歷三十多年的立法長跑,《電影產業促進法》終於頒布。應該如何評價這部法律,它將對電影產業產生哪些影響呢?下面讓鄙人給你們介紹一下利弊吧,如有不妥,可隨意補充哦。
1、《電影產業促進法》是為保護電影產業而制定的相關法律,其目的是為促進電影產業繁榮健康發展,《電影產業促進法》真正運用起來指引和規范電影產業相關主體的行為,讓守法者獲益,讓違法者得到制裁,《電影產業促進法》才有生命力。電影產業尤其是中國電影產業,具有強烈的政策性。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但有宏觀調控,也有微觀管理,體現在行業准入、製作內容、發行放映等電影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法律層面上確立了電影產業宏觀政策。
比如《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條「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第四條「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第三十六條國家支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題材電影」等等……
2、相反的不利方面,《電影產業促進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電影不得含有「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煽動抗拒或者破壞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實施」「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八項內容,第十四條規定合拍電影「不得與從事損害我國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合作」等等……
3、政策與市場的邊界一直是電影產業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尺度把握得當有利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尺度把握不當則可能讓電影人「帶著鐐銬跳舞」,使中國電影喪失國際競爭力。
近年一些忽視市場主體利益,細如毫末的管理措施已經引起很大爭議。政策性風險全部由市場主體承擔,將成為從業者不能承受之重。隨著電影產業市場化不斷深入,各主體不同利益訴求將日益復雜,更考驗執法者的智慧。願以《電影產業促進法》為契機,讓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實現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宏偉目標。操作層面簡化流程釋放市場活力,需要從業者守法用法,自我負責。
4、電影產業發展的歷程,也是行政管制不斷松綁的歷程。《電影產業促進法》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和《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第十七條規定「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其攝制完成的電影送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審查」,將一般題材成片審查下方到省級。
5、國人的心聲: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采訪時指出:現在的意見稿最主要的亮點是在國家的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明確地表達了要對電影進行傾斜和支持。尹鴻認為,很多國家在抵抗強勢外國電影上都有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希望新政策能幫助國產片更好發展。
『陸』 電影產業促進法影響
電影產業促進法影響
11月7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以 146 票贊成、1 票反對、8 票棄權表決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按照規劃,該法規將於明年 3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那麼,這部法律將對電影產業和普通觀眾的生活將產生什麼影響?
電影行業將迎來“二龍治水”
早在 2001 年 12 月 12 日,國務院第 50 次常務會議通過《電影管理條例》,15 年後,這部法規將繼續與和新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一起生效。所以這兩部法律/法規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權責是否分明?
首先,這兩部法律/法規的著眼點不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表示,《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基礎性的、綱領性的制度規范,它確定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制度、措施;《電影管理條例》是從《電影產業促進法》派生出來國務院頒布的配套行政法規,是對法律制度的進一步細化。
第二,關於涉外電影管理制度,仍將由修訂後的《電影管理條例》統籌解決。《電影管理條例》在規范涉外電影管理問題時,將援引《電影產業促進法》有關內容審查標准、審批制度等共通性規定,從而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除此之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按照《電影管理條例》的規定行使的許可權(包括電影片的審查、電影劇本的備案與批准舉辦電影節(展)等多項審批事項),大部分都將下放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新聞出版廣電管理部門。換言之,拍攝電影的准入與審核門檻將有所降低。
但另一方面,該法也強調對電影行業的規范:“個人未經許可擅自舉辦涉外電影節(展),或者擅自提供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參加電影節(展)的,5 年內不得從事相關電影活動。”
為了完成保底而“偷票房”的公司,都請悠著點兒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過熱,發行/出品方不惜以偷票房的手段來拉動口碑和票房成績,或者完成“保底”。早在 2009 年,光線影業發行的《阿童木》就曝出偷票房丑聞而引發電影局關注;在今年 3 月,《葉問 3 》的發行方大銀幕公司則以驚人的 5600 萬元的偷票房規模,引來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的處罰。
而以後,針對任何“偷票房”行為的處罰都將有法可依。
關於電影票房存在泡沫的問題,《電影產業促進法》予以明確的規范與處罰。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不得採取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違法所得 50 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也就是說,如果這部法律早一年實施的話,那麼《葉問 3 》發行方將面臨最高將近 3 億元的巨額罰款。
電影分級制仍無望,但對網路大電影的管理更嚴厲了
迄今為止,我們還難覓有關“電影分級”立法的蹤影。
從理論上,電影的分級可以保證不同年齡、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但因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目前中國並未實行分級制,而遺憾的是,新出台的《電影產業促進法》也沒有與分級相關的.明確規定。
但新法律對電影,尤其網路大電影內容的管理卻更加細致了。
在上周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討論會上,人大常委會委員孫志軍曾表示,網路電影有必要列入電影產業促進法規范。“網路電影由視頻網站自主立項,自審自播,准入門檻低,處於無序發展狀態,對整個電影市場帶來沖擊,對守法拍攝的影院電影也是不公平的。”
這引起不少視頻網站的警惕,開始自我審查,下架題材涉嫌違規的網路電影。有媒體統計,已經有包括《超能太監之黃金右手》、《大風水師》、《催乳大師》、《絕色之戰》、《夜色驚魂》、《麻辣俏護士》等在內的超過 60 部涉嫌違規的網路大電影下架。從這些片名不難推測,下架原因可能涉及到封建迷信、性暗示和裸露鏡頭等問題。
不過,對比《電影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新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禁止拍攝內容還加入“歪曲民族歷史或者民族歷史人物”、“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兩項。這又回到電影分級的討論范疇,是個死循環。
演員真的要德藝雙馨?這個必須有
張元、張默、莫少聰、寧財神、傅藝偉、王學兵……如果朝陽區群眾足夠用力,這個涉毒藝人名單還將越拉越長。影視明星涉賭涉黃,雖然均已得到法律層面的應有處罰,但是“禁演、封殺”等民間呼聲仍然很高。
所以這些藝人在電視和銀幕間逃來逃去,只能逃到觀眾們的硬碟里嗎?
對此,阿里影業 CEO 張強曾建議,應當慎重考慮對劣跡藝人作出從業禁止方面的規定。劣跡藝人觸犯法律的,有法律約束;違反社會道德的,個人聲譽必然遭受損失。不論哪種情況,投資方、製片人、導演都會慎用。
而此番《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對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提出直接的倡導性要求,“通過行業自律方式對從業人員進行引導和規范”。也就是此前網上所傳的“德藝雙馨”。其中,“德藝雙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藝雙馨”中的“藝”,就是藝術才華的高低,有行業共識,有群眾口碑。
雖然《電影產業促進法》對藝人、導演等從業人員的“德”與“藝”都提出了要求,但還沒有明確一旦破律是否會一律封殺的規定。
有新的法律保駕護航,2017 年中國年度總票房會超越北美嗎?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繁榮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電影市場秩序,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制定本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電影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等活動(以下統稱電影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電影,是指運用視聽技術和藝術手段攝制、以膠片或者數字載體記錄、由表達一定內容的有聲或者無聲的連續畫面組成、符合國家規定的技術標准、用於電影院等固定放映場所或者流動放映設備公開放映的作品。
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傳播電影的,還應當遵守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路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第三條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第四條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和保障電影創作自由,倡導電影創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第五條國務院應當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家制定電影及其相關產業政策,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第六條國家鼓勵電影科技的研發、應用,制定並完善電影技術標准,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電影技術創新體系。第七條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知識產權執法的部門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依法查處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行為。
從事電影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增強知識產權意識,提高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
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發電影形象產品等衍生產品。第八條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電影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影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電影工作。第九條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業務交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堅持德藝雙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第十條國家支持建立電影評價體系,鼓勵開展電影評論。
對優秀電影以及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十一條國家鼓勵開展平等、互利的電影國際合作與交流,支持參加境外電影節(展)。第二章電影創作、攝制第十二條國家鼓勵電影劇本創作和題材、體裁、形式、手段等創新,鼓勵電影學術研討和業務交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根據電影創作的需要,為電影創作人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驗生活等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幫助。第十三條擬攝制電影的法人、其他組織應當將電影劇本梗概向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備案;其中,涉及重大題材或者國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軍事等方面題材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電影劇本報送審查。
電影劇本梗概或者電影劇本符合本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將擬攝制電影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告,並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出具備案證明文件或者頒發批准文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制定。第十四條法人、其他組織經國務院電影主管部門批准,可以與境外組織合作攝制電影;但是,不得與從事損害我國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合作,也不得聘用有上述行為的個人參加電影攝制。
合作攝制電影符合創作、出資、收益分配等方面比例要求的,該電影視同境內法人、其他組織攝制的電影。
境外組織不得在境內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活動;境外個人不得在境內從事電影攝制活動。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應當協調公安、文物保護、風景名勝區管理等部門,為法人、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從事電影攝制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幫助。
從事電影攝制活動的,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文物保護、風景名勝區管理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並在攝制過程中採取必要的保護、防護措施。
『捌』 解讀電影促進法對電影製作的影響
解讀電影促進法對電影製作的影響
近些年,國產電影票房與口碑不成真比的問題依舊存在。隱藏在票房高速增長下的大量問題一經暴露,對電影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的呼聲也逐漸提升。因此,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中進行第二次審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就需要契合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具有更受矚目的意義。那麼我今天就來談談《電影促進法》對電影製作的影響。
《電影促進法》到底要管什麼?
這部《電影促進法》自2003年開始起草,直到2011年底,將草案提交至國務院法制辦並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後,才向大眾披露全文。
經過4年漫長的徵集、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最終變成由全國人大常委公布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在今年8月,提交稱為《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二審稿)》。
在這期間中國電影市場發生迅猛發展,全國票房由2011年的131億飆升至2015年的440億。眾多社會資本、金融產品的加入,在電影市場繁榮的同時,整體形勢也快速變化。因此,同“徵求意見稿”的62條文相比,“草案”對絕大部分條文,都有不同程度的刪改。
這部《電影促進法》,對電影製作、觀影人群、放映院線、部門監管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簡單歸納,有幾點值得突出:降低電影拍攝准入門檻,提高審批效率,對經濟困難的拍攝對象進行扶持;加強內容管理審核,樹立價值導向,特別對未成年人加強管理;打擊虛假票房,調整處罰標准,減少行政干預。
不過,有關“拍攝題材尺度”方面,草案中並沒有任何放寬松的條款,改“審查制”為“分級制”更不可能,具體原因被歸結於執行上可行性太低。除此之外,演員的品德修養、過高片酬、國產電影的保護措施也再次提及。
特別是關於國產電影放映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的內容,可能會迎來一系列爭議,並且作用於後續的國際間合作。目前,2012年簽訂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即將到期,兩國相關部門將在2017年就中國電影市場的開放及引進片數量、分成比例等具體條款進行再次協商,尋求新的合作模式。
雖然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此前曾表示,在這次協商中,中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打開、美國引進片數量的攀升幾近定局。但按照目前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二審稿)》內容,如果國產電影放映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真的被審議通過,或許將與預期里的.中美談判方向相違。
這樣帶有貿易保護色彩的有利於本土電影的策略,亦可能在中美兩國正式談判開始之前,製造國內法意義上的“既成事實”,增強博弈中的己方籌碼,爭取未來合作模式對自己更為有利,例如刺激中美合拍片的大規模出現。
實際上,美國好萊塢的文化“侵略”並不針對中國。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全面開放電影市場的中國台灣,本土電影便曾遭遇過近乎於毀滅性的打擊,在台灣市場佔有率最低時僅有1.62%。若是僅僅依據WTO的自由貿易協定任期遵循市場規律發展,本土電影幾乎很難在好萊塢的大片擠壓下進行良性發展。因此,跳離WTO體制,通過類似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出台相應措施,反而更加穩妥。
在2001年11月2日和2005年10月2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讓本土文化保護變得“有法可依”。
這兩項文件在未來發展方向上,將“促進”多元文化發展,而非封閉保護。由此能夠看出,文件既沒有刻意阻擋文化的輸入與輸出,畢竟交流才是讓文化展現生機的最佳方式,也做到了對多元文化健康發展的保護。
這兩個文件的通過,直接將“文化產品貿易”從單一商品品類中區隔開,賦予其經濟文化雙重屬性。而在文化屬性中,“多樣性”的保護將成為其重點。此後,為了保護文化多樣性,採取一些保護措施、促進措施也是得到許可的。
如此一來,除美國外大部分受到文化產品輸出的國家,都能以此作為依據,進行著所謂對抗WTO條約的文化貿易保護政策。
歐洲和韓國經驗:政府補貼+配額制度
歐洲國家率先提出電影貿易的特殊性規定,主張電影並非作為GATT(WTO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范疇的“貨物”,而是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范疇的“服務”,並將“視聽媒介”認定為需要“區別對待的社會基本價值與信念的載體”,因此,相關國家可以有更大空間的對於本土電影進行保護性的限制措施。
大多數歐洲國家選擇用政府補貼的形式來支持電影工業。《GATT1994》《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允許一定的政府補貼外措施存在,通常可以稱之為不可起訴補貼或綠色補貼。
例如,歐洲籌備委員會為歐洲藝術品的生產提供特權和貸款;又如電影副產品協定措施。許多國家用它來刺激文化產品的生產,歐洲委員會在1992年牽頭制訂的《電影副產品斯特拉茲堡歐洲公約》。另外,法國、西班牙等國施行了市場准入限制措施和稅收措施,對電影票房征稅等。
目前在亞洲電影工業中處於前排位置的韓國,也有著豐富有效的本國電影促進和保護經驗。在歷史上,由於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韓國電影從70代開始發展非常滯後,到了90年代初,各個領域展開放寬了對電影的審查,並將電影的表達上升為憲法高度,韓國電影市場由此啟動,並與好萊塢電影在本土分庭抗禮。
1999年,好萊塢電影的進入導致韓國本國電影市場佔有率開始急劇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大中政府對《電影振興法》進行第二次修訂,制定了電影產業四大改革方向:
一、規定廢除電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
二、以市場為主導成立專門的民間電影管理協會——“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
三、嚴格執行國產電影的銀幕配額制;
四、在資金上,允許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
『玖』 國務院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有哪些內容
一是降低市場准入門檻,便利各類市場主體、社會資本進入電影產業。
二是通過採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激勵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從事電影活動。
三是加強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促進電影市場健康發展。
此外,加強電影公益服務,滿足農村地區居民、城鎮低收入居民、進城務工人員、未成年人等觀看電影的基本文化需求。
《徵求意見稿》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降低市場准入門檻,便利各類市場主體、社會資本進入電影產業。
一是降低從事電影攝制等業務的市場准入門檻。不再要求從事電影攝制業務的企業「有符合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對社會資本投資電影攝制等業務不作限制。
二是減少行政審批。取得《電影攝制許可證》的企業攝制電影,只需將電影劇本或者電影劇本梗概予以備案;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從事電影流動放映業務,只需將有關情況予以備案;將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國產電影送往境外參加電影節(展)的,只需將有關材料予以備案。
三是加強信息公開。為便於投資者了解相關信息、避免重復投資,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將有關電影的基本情況以及批准設立的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的基本情況予以公布。
(二)通過採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激勵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從事電影活動。
一是國家通過設立電影專項資金、基金等促進電影產業發展,引導相關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基金加大對電影產業的投入力度。
二是從事國產電影的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等活動,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三是國家鼓勵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擔保機構等依法為電影企業提供支持。
四是國家制定優惠政策,推動和扶持電影院的建設和改造,並在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五是國家鼓勵社會力量以投資、捐贈等方式發展電影產業,並依法給予優惠。
(三)加強監督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促進電影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監督制度,履行監督責任,加強對電影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維護電影市場秩序。
二是電影院不得偷漏瞞報票房收入;加盟電影院線企業的電影院,應當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計算機售票系統。
三是執法部門應當採取有力措施,依法懲治侵犯與電影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行為。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就加強電影公益服務規定了以下制度和措施:
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扶持農村電影事業發展,統籌保障農村地區每個村每個月至少放映一場電影。
二是國務院教育、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應當將影視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計劃,保障學生每學期至少觀看兩次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
三是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採取發放電影票、組織專場放映、給有關電影企業發放獎勵性補貼等措施,滿足未成年人以及低收入群體觀看電影的基本文化需求。
『拾』 2017年3月什麼法實施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了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要按照有關規定配套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起施行。規定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後至電影放映結束前,不得放映廣告。但鼓勵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前放映公益廣告。同時也明確規定電影院的電影放映質量保證責任、廣告播放時間限制和觀眾安全健康保障責任,並禁止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主體通過製造虛假交易、虛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第三條 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應當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支持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 第三十二條 國家鼓勵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前放映公益廣告。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後至電影放映結束前,不得放映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