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急急!尋找四部電影的下載地址。(驚濤大冒險、鳳凰琴、鄉村女教師、馮志遠)
驚濤大冒險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3%8A%E6%B6%9B%E5%A4%A7%E5%86%92%E9%99%A9&id=0
鳳凰琴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7%A4%E5%87%B0%E7%90%B4&restype=-1&id=10000000&ty=0
鄉村女教師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4%B9%A1%E6%9D%91%E5%A5%B3%E6%95%99%E5%B8%88&restype=-1&id=10000000&ty=0
馮志遠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6%AF%E5%BF%97%E8%BF%9C&restype=-1&id=10000000&ty=0
你也可以直接在 優酷 視頻網站上在線觀看,
❷ 求教育類的電影。。主要講老師學生的故事的。。對教學什麼的有啟發一類的電影
我自己總結的,都是國內的,看國外的沒感覺:
http://..com/question/86989471.html
另外還有:
代課老師
山那邊
❸ 觀《馮志遠》有感
觀《馮志遠》有感8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觀《馮志遠》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幾天的品德課里,我看了一部電影《馮志遠》。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蠟炬成灰淚始干」;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什麼是「粉筆無言寫春秋」。
馮志遠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園,獨自來到寧夏自治區教書。他不嫌棄那裡條件貧困,不管有多苦多累,一心一意堅守著自己的崗位!馮志遠的眼睛本來就不好,後來因為積勞成疾,使眼睛逐漸失明。可他為了能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一分一秒也沒有休息。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馮老師那樣無私奉獻的好老師。他們那獨樹一幟、熠熠生輝的教育藝術讓我們深深感動。我們班的黃老師就是其中一位。黃老師上課時精神百倍,人人以為她生活得很輕松,其實她比其他老師都苦都累。她不僅是教我們學習的老師,還是校中的一位教導主任。學校的公務事忙得不亦悅乎,到了晚上還要拖著一身的疲憊為我們批改作業。以前,我們都不知道黃老師有病,經常肚子痛。黃老師也從不對我們說起過。直到有一次黃老師支撐不住,病倒了,我們才知道這幾年黃老師是天天帶病上課。我身為語文課代表十分羞愧。不但不能為黃老師省心,讓她休息一會兒,還要讓她為我操心,實在太不應該了!我們的黃老師就像馮志遠一樣是一根無私奉獻的蠟燭,照亮我們走入知識殿堂的道路,卻默默燃燒了自己。
在當今社會上也有不少如古人所說:「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老師。他們那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愛生如子、孜孜以求、無私奉獻的崇高師德時時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馮志遠——這是一個響亮非凡的名字,因為這是一個把畢生心血都獻給教育事業的盲老師,這是一個為學生累瞎了雙眼而卻還堅持哺育祖國花朵的園丁……直到看了《馮志遠》這部電影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的馮志遠在1958年時,不顧親人的反對,告別了新婚妻子,告別大上海,來到寧夏中寧縣鳴沙中學這個黃河邊上的學校任教。他患有先天性的視網膜色素變性病,眼睛不能太過勞累,否則就會失明,可他仍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終於累壞了雙眼。失明後的他並沒有離開他的崗位,而是仍站在那三尺講台上教書,直到退休還不肯離去……
看完了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我的眼眶濕潤了。一位雙目失明的教師把他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事跡是可佩的,他的事跡是偉大的,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至今,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鏡頭依然不斷地在我腦海中重放,馮志遠那激動人心的講課聲仍舊在我耳邊回響。從他那激情澎湃的演講聲中,我讀出了堅強和剛毅,我知道了那是一個教師的學生充滿期望的演講,那是一段世上最為精彩的演講。當他講課講到一半摔到在地上時,他的學生一涌而上,從那時,我知道了他的學生有多麼愛他,就像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到這里我不禁熱淚盈眶。
馮志遠本來可以不用來到這偏僻的西部教書的,以他的學歷,完全可以在上海某中學教課的。可他沒有那麼做,而是毅然的選擇了鳴沙鎮,這個偏僻的小鎮上教書。他也可以向上級寫一張調離申請書的,可他也沒有。是什麼在背後默默地支撐著他,是講台下那一雙雙充滿對知識的渴望的眼睛,是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臉蛋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因為他明白這里需要他,這里不能沒有他,這里離不開他……
馮志遠那對工作兢兢業業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人。讓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即平凡而又偉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讓為我們嘔心瀝血的老師失望。
今天,我在網上觀看了《馮志遠》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敘述了馮志遠馮老師為學生付出了一切,最後雙眼失明,卻仍然教學直至到自己七十多歲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中寧縣鳴沙中學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我心中不禁對這位人民教師肅然起敬。
當我看到這位老師暈倒在講台上時,心中彷彿被緊緊地揪住了,我心裡十分地擔心馮志遠老師的身體,因為在那裡,沒有優良的教學設備,沒有滋潤喉嚨的枇杷露,有的,只是那一片片土黃色的沙漠,那一股股乾燥得可以徹底把你身體里的水分蒸發得一干二凈的夾雜著沙子的風。最後,同學們知道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馮老師的雙眼失明了!在那裡,有許多的年輕老師一看到中寧縣鳴沙中學的校園設備就悄悄地走了。唯一留下的,就只有馮老師了。
馮老師雙眼失明後,仍堅持上課。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在現在這個社會,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山區兒童沒有書可以讀。許多老師都留在了大城市裡教學,因為城裡的教學設備優越。
我在一本雜志上看過這么一篇文章:有一位老師,因為學校要交16元的書雜費,他就叫學生們交20元!被揭穿後居然打人!看,天壤之別啊!相比之下,馮老師是多麼偉大,那位老師是多麼渺小啊!
這真是一名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令人豎起大拇指的好老師啊!這就是我看完《馮志遠》這部電影的第一體會。我看完這部電影,萌發出一個想法:和馮老師一樣,做一名人民教師,支援貧瘠的寧夏邊區的學校!
……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從遙遠的土地上飄落到這片生長著紅枸杞的地方上,上蒼給了我這份崇高的事業,我願永遠堅守這個神聖的崗位……」這是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的會堂講的一番話,令我感動不已。
是啊,馮志遠老師把自己的崗位看成是既平凡又神聖的。聽說山區的孩子缺少教育,好多都輟學了,遠在上海的他毅然來到寧夏騰格沙漠的中寧縣鳴沙中學教書。這所小學設備簡單,環境簡陋,馮老師的辦公室里,吃飯,備課,睡覺都在炕上,油燈是用葯瓶改制的,裡面還擺著一個破舊的木櫃子,條件非常艱苦,所以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悄悄的離開了學校,馮老師不怕艱難,個人承擔了幾門教學任務。他鑽研教材,認真上課,還用新奇的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們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渴望。可不幸的是,馮老師有先天性的眼疾,在超強度的工作下,他雙目失明了。可他並沒有就此離開他的工作崗位。在同學和其他老師的幫助下,他堅持為同學們授課。他把自己42年的青春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含著淚在寧夏的會堂講完了最後一節課。正如人們常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像春蠶一樣,吐絲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被馮老師的奉獻精神感動了,馮志遠老師為了教育事業,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舍棄了他的幸福生活,隻身來到了地獄般的沙漠,為學生們授課。多麼崇高的老師啊。
細細回想一下,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馮志遠老師這樣的人。我們身旁的環衛工人。環衛工作在人們心目中是一項很低下的工作,人們都看不起他們。可是,他們毫無怨言,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為我們的城市道路打掃衛生,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如果沒有環衛工人,能有今天的美好的生活嗎?如果沒有環衛工人,我們汕頭能夠評為優秀旅遊城市嗎?他們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
在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像馮老師一樣,他們像辛勤的園丁,哺育著祖國的花朵,熱切盼學生成才。他們一絲不苟,他們任勞任怨,辛勤地耕耘著。所以,我要高聲喊:「老師,你們是偉大的,你們是高尚的……」
馮志遠老師讓我懂得了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是巨大的,從不求回報。我將永遠記得他那鞠躬盡瘁的情懷,永遠記得他那無悔奉獻的事跡,永遠記得他那意義非凡的人生!
一串串悅耳的駝鈴聲把一個年僅28歲的上海年輕人帶到了寧夏一所位於沙漠邊緣的中學支教。這個年輕人就是馮志遠!然而有誰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後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這里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
1958年,馮遠志同志響應國家支持邊疆教育事業的號召,從上海來到寧夏中寧縣的一所中學支教。他一干就是幾十年,他在任教期間,愛生如子,嚴謹治學,晚年因過度疲勞眼疾惡化,雙目失明後,仍由學生扶著走上講台,憑記憶為學生上課。馮志遠同志從教47年,在寧夏就呆了42年,馮志遠一生教過上萬名學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學教授,大學生數不過來。馮志遠是寧夏教育戰線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教師隊伍的優秀楷模,是弘揚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知識的光輝典範,他平凡中見偉大,朴實中顯崇高,細微中有真情,馮志遠同志身上集中體現出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堅毅,奉獻。敬業的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為學生耕耘著……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著,堅持給學生上課!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都獻給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台,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群!
1984年,馮志遠突然感到眼前越來越模糊,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由於沒時間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課中雙目失明。那一年他55歲,學生們擔心他離開學校,而他卻作出了"不離開學校,不離開孩子"的決定。失明後的他,沒有辦法備課,就憑著記憶給孩子們上課。他用說評書的方式,將歷史講給學生聽,成為學生們最喜愛的歷史老師。每天,都有學生照顧他,就這樣在學生的照顧下,馮志遠又堅持當了5年盲人老師,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離開講台。然而退居二線的他,仍舊住在學校,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他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才病重回鄉。
我作為同行,十分敬佩他這種為自己喜歡的事業奉獻一生的做法,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堅守理想,志存高遠的人生信念;學習他恪盡職守,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實作風;學習他淡薄名利,不計得失的崇高品德。。
愛的形式有許多種,愛父母、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唯有這種朴實、深沉、不求任何回報的愛,讓我久久的感動,看完電影《馮志遠》我對師愛有了新的理 解。
永遠穿著一雙舊布鞋,永遠穿著樸素的中山裝,一個來自繁華的大都市的老師,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默默無聞、奉獻一生。直至雙目失明,他依然站立在心愛的三尺講台傳授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為人師者一份責任,更詮釋了「師愛」的偉大與無私。與孩子們一起打沙棗時,他是幸福的;給孩子講「鴻門宴」時,他是幸福的;看到每個孩子都坐在教室里學習,他是幸福的.;朗誦《岳陽樓記》時,他是最幸福的……因為他知道教室里有無數渴求知識的孩子在注視著他。
他沒有錢,也沒有權,幾平米的宿舍,一盞煤油燈陪伴他走過人生。夜深人靜時,無數個燈光明亮的窗口傳出家人快樂、和睦的笑聲,而他卻拿著放大鏡精心的准備明天的課,批改學生的作業……看到他吃力的樣子,我的眼睛濕潤了。尤其是當他完全失明後,仍然固執地留下來,多麼好的老師啊!你為什麼那麼「傻」呢?難道你不想你的家人嗎?難道你就不知道回家去享受天倫之樂嗎?我知道他愛這些孩子,愛這片土地,愛他的職業勝於愛他的生命。執教40多年,他的責任和愛心讓多少孩子重返課堂,讓這個貧窮落後的地方的孩子走向大學。
當他因病不得不離開這里時,他深情的說:「作為父親,我愧對自己的兒子;作為丈夫,我愧對自己的妻子;作為老師,我愧對自己的學生……」不!我要說您是家人心中最偉大的父親和丈夫,您也是我們所有人心中最尊敬的老師,您無愧於「教師」這個美麗的職業。
因為您,我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也許您總是披星戴月,也許您總是因為學生的調皮而生氣,也許終其一生您生活都是拮據的,但是您的內心是最富有而幸福的。平平淡淡的一生收獲的是桃李滿天下。也是因為您,「老師」在我的心中再也無法磨滅,長大後,我想成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一位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每當我聽到馮志遠這個名字時,在我腦海的另一側便會走來一個雙目失明、衣著中山裝的學者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一位人民教師——馮志遠。電影《馮志遠》的鏡頭一個個閃過我的眼前,於是,馮志遠這個優秀人民教師儉朴的、催人淚下的事跡就在我腦海里重新演繹,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下午,就發生在我身邊,令人感同身受,令人熱淚盈眶,令人心潮澎湃……
電影《馮志遠》主要講了主人公——馮志遠放棄了上海的幸福生活,來到寧夏教書,這一教就是42年,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沙漠中的孩子們……
常言道「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我要說,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馮志遠老師是當代教師的楷模,民族復興的脊樑——
一、他是當代教師的楷模
馮志遠所在的中學條件非常簡陋,但他卻能憑借簡單的手段,創設魅力語文課堂。記得馮志遠在教《海燕》一課時,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還請文老師用手風琴做伴奏。新奇的情景式課堂使同學們愛好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教育下萌生了綠芽。馮老師用情景教學點燃了學生學習的愛好之火,我想,從後來他的學生多達一萬多人可以作為證實。
馮志遠用纖弱的身軀,支撐著頑強的教育信念。但由於長期的過度勞累以及生活條件的惡劣,他的視力急劇下降,終於有一天,他徹底瞎了!然而,他仍然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身患腦血栓,生活無法自理的那天……
這難道不是當代教師的楷模嗎?
二、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樑
來到這所坐落於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難,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鳴沙中學,面對著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都靜靜地離開了學校,但馮志遠卻沒有走,並承擔了學校教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他簡直成了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不管脊背上的重物有多累人,他都默默的背著,背著……
42年的教育生涯彈指一揮間,年近古稀之年的馮老師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離別他心愛的講台。我無法忘記的是那最後一節課。在會堂里,幾千名學生含淚聽完馮老師在寧夏的最後一堂課,他的語言、他的語調、他的深情向我們訴說,他依戀這片他一生教灌的土地,更依戀這里的千千萬萬個孩子。
他辜負了他的的妻子,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他把他的愛全部獻給了大沙漠里的孩子。他舍下小家顧大家,他顧學生,忘妻兒,但他無時無刻不倍受對妻兒的思念和愧疚之情的煎熬,然而他都一股腦應承了下來,他是一個真正有情有義的熱血男兒,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脊樑啊!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一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跡。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跡,一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為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為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一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們,關心著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盡可能地接受教育。為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為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一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一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一課,讓那些沙漠里的孩子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里的每一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❹ 找一部關於老師的國產電影
有30年的歷史。該片講述的是上海棚戶區女老師王雙鈴,在接收了一個全校有名的亂班之後,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教學經驗,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信任,從而使班級情況煥然一新的故事。
影片最後,體弱多病的老師王雙鈴,因過度勞累而病逝,孩子們自發的在班裡為老師舉行了追悼會,從而使影片得到了升華。雖然這是一部老電影,但是細細品味之下,依然對現在的社會,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非常值得一看。
電影《鳳凰琴》
第二部:《鳳凰琴》
《鳳凰琴》上映於1994年,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李保田、王學圻等人主演。這部電影雖然是描寫人民教師的,但是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教師這一職業進行無限的拔高,而只是單純地描寫了每一位鄉村教師的平凡生活。
這些在大山深處的代課老師們,沒有什麼淵博的知識,也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從民辦教師轉成正式教師。為了這一目的,他們也曾弄虛作假,也曾勾心鬥角。但因為影片真實的再現了民辦教師的辛酸苦辣,所以更加感人。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第三部:《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是國師張藝謀在1999年執導的一部影片,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堪稱張藝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主要講述了十三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為了貫徹高老師回家探親前留下的「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在發現學生張慧科輟學打工後,獨自一人踏上了進城尋人之路。
這部影片為了展現出農村人的那股質朴,演員全部起用的是沒有任何錶演經驗的業余演員。甚至連演員的名字,都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實姓名,他們的身份也大部分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什麼一致。就是這樣一群非專業演員,卻演出了一部在中國影視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影片,還在國內外的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美麗的大腳》
第四部:《美麗的大腳》
《美麗的大腳》是倪萍、袁泉、孫海英等人主演的一部勵志片,於2003年上映,描寫了一位農村婦女張美麗,不願意被生活的苦難打倒,主動承擔起「老師」的角色,竭盡所能的想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加順利,取得更大的成功。
雖然最後張美麗因為一場事故去世,她的言行舉止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學生們,以及那個從城裡來的志願者夏雨。這部電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笑料,初看還以為是個喜劇片,然而當看到最後,沒有幾個人能忍住不落淚,或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
電影《我的教師生涯》
第五部:《我的教師生涯》
2007年教師節前夕上映的《我的教師生涯》,是梁家輝、秦海璐等人主演的一部文藝愛情電影。雖然是講愛情的,但卻詳細描述了梁家輝飾演的鄉村教師陳玉,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做好了一件事情,教育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
這部影片整體節奏十分舒緩,敘事不急不慢,就像溪水一般緩緩流淌,沒有大江大河的波瀾壯闊,只有朴實無華、水到渠成。整部影片沒有給觀眾講什麼人生大道理,但在看完之後,總能有所收獲。
電影《馮志遠》劇照
第六部:《馮志遠》
電影《馮志遠》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影片,由張嘉譯主演,上映時間和上文的《我的教師生涯》前後腳。馮志遠是2005年「感動寧夏」十大人物之一,他在寧夏農村教書育人42年,培養出了一萬多名學生,後來卻雙目失明,暈倒在講台上。
這部影片一改以往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時的「臉譜化」形象,沒有將馮志遠描述成一個完完全全偉光正的人物,他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的農村教師。然而他卻用自己的真心和信念,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
電影《天那邊》劇照
第七部:《天那邊》
《天那邊》是一部描寫大學畢業生義務支教的影片,於2007年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對大學情侶,在畢業後志願前往山村支教,從最初的新奇和自由,到後來的煩惱與爭執,並最終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在當時而言都不怎麼出名,而且由於製作成本較低,再加上宣傳、題材上的因素,上映之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但並不能因此否認這是一部好電影。該影片除了反映現實社會在支教過程中遇到的現象與問題,更是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教育問題的重視。
電影《藍學校》劇照
第八部:《藍學校》
《藍學校》上映於2011年,講述的是一個來自北京的85後大學生張盟,在畢業後前往內蒙古西北部的烏拉特後旗支教,那所學校交通十分不方便,全校僅有五個學生,剛來的時候他打心眼裡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在教課的時候能混則混,完全沒有當成一回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盟漸漸明白了很多道理,立下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這部影片的故事很老套,也沒有什麼新意,但導演卻老老實實的為觀眾講了一個故事,這故事或許不感人,但卻很真實,看完之後也很有感悟。
電影《可愛的你》
第九部:《可愛的你》
由古天樂、楊千嬅共同主演的香港電影《可愛的你》,於2015年上映。該片講述了一位名校女校長在退休後,准備和丈夫一起環球旅行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即將倒閉的幼兒園。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楊千嬅決定推遲旅行計劃,並接手幼兒園,目的就是為了讓僅有的五名孩子不至於無書可讀。
這部影片同樣是取材自真實事件,為了拍好這部電影,導演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不但親自探訪原型人物,還將影片的場景選在發生故事的那所幼兒園拍攝,而且影片中的五個小演員,是從四百個小朋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所以十分推薦這部電影。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
第十部:《一個人的課堂》
《一個人的課堂》上映於2018年,是由孫海英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位普通鄉村教師在山區小學代課逾20年,雖然沒有正式編制,但他依然樂此不疲,即使在面對最後一名學生時,仍堅守教學崗位,並幫助其完成學業的故事。
據導演所說,這部電影的創意是在一個綠皮火車上。早些年,導演回家時因為沒買到坐票,就蹲在過道上和一個五六十歲的乾瘦老頭聊天,老頭說自己是民辦教師,教了三十年書,後來學校沒學生了,所以就出來打工。導演大為觸動,決定要把他寫進電影里,於是就有了《一個人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