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裡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26 16:01:36

Ⅰ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的

文化塑造電影,電影翻過來通過藝術的方式影響文化。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引起人們對於現有文化的思考,以及電影製作人在其中加入的特有創新元素對於文化的引導作用。

Ⅱ 電影對文學的影響&文學對電影的影響

首先電影是西方外來文化的一種,在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不管什麼產物都要考慮到市場的因素,否則成功率很小很小
文學用電影的相識表現出來,可以極大的展現文學的 聲音美 形象美 繪畫美 建築美等等,可以讓讀者更直觀的感受文學,有利於文學接受團體的普通化 大眾化,也有利於讀者從多角度去理解文學,闡釋文學的精髓
反過來,電影對文學的影響也很重要,由於電影面對的是多數群體,因此一部好的電影所帶來的市場經濟效應是巨大的,這就更加刺激了作家在文學創作時要考慮到市場的因素,創作出更好更優秀的作品,與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 這個是有利的一面
當然反面就是 部分作家一味的迎合讀者的需求 而把文學創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 粗製濫造 低級趣味比比皆是 負面影響巨大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Ⅲ 為什麼電影更容易傳播文化

因為現在經濟越來越發達,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更多的人把電影當做休閑時間里的愛好,而且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極度熱衷,用紙質類的書籍來傳播文化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用電影來傳播文化,無論老少都可以接受,受眾的人數多,能夠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就把主要思想和情感同時表達給世界上的很多人。另外人們也會有所共鳴,電影作品的好壞程度對傳播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

Ⅳ 電影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不少於800字

在現代影視文化日益繁榮的今天,我們能欣賞到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影視作品.文化的發展和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促使觀眾不再只是簡單的掏錢去看電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頓文化盛宴. 同時日趨商業化的電影運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為電影製造商的目標,而如何達到這一預期卻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眾認識欣賞眼光使他們更多關注影片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源於影片的文化底蘊和積淀.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的主題影響:

文化的差異導致對於電影的認識和欣賞角度和觀點產生差異.為什麼外國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國電影,同樣我們也不太明白外國電影的主題表達?這就有個文化的根基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藝術詮釋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戰國爭雄的場面,萬箭齊發、鼓聲隆隆,美國人肯定也會驚嘆叫絕,但他們不一定能看得懂殘劍與秦王的對話。

中國的大片,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大多都在描寫一種「大義」,這也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力宣揚的一個很核心的主題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歷史題材為比較,《特洛伊》中王子為了愛情可以不惜以兩國的戰爭為代價,為了維護自己對於美人和愛的佔有,戰爭的價值是值得的。這個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對於個性、個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礎下,人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實現自我的個性張揚就是讓上帝知道自己。作為上帝之子,人就應該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現自己。

還是以《英雄》為例,無名最後明白了殘劍給他留下的劍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將整個影片主題深化。放棄個人復仇的「小義」,追求「天下」的「大義」,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劍客。個人的英雄在整個民族的統一之間是應該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視渲染個人英雄主義,著力突出個人在集體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俠》,《亞歷山大帝》等.

另一個中西的差別在於主旨上的層面不同,中國電影,不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達一種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劍》,導演徐克就說出他認為」劍」是」一種精神,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他拍攝此片也就是要表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劍文化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十面埋伏》也是一個商業操作做得很出色的電影,精彩的畫面背後也詮釋著導演對於」愛」和」和平」主題的表達.而西方電影大多有一種」拯救」的意味在其中,電影中也多是描繪人類在與大自然與宇宙的斗爭中人類所面臨的困境.這與西方基督教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傳統文化對電影表現手法的影響

中國的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有含蓄.多鋪墊的顯著特點.首先表現在電影所創造的意境方面,中國電影總試圖在意境上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比如說隨故事情節的發展影片中環境的變化,主人公悲傷,天色就顯得陰沉壓抑,或者乾脆就用對比手法來反襯所要表達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龍》中的竹林.綠海等美侖美幻的風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現象方面,突出在兩性文化的表達上.中國的電影在性的表達上是適可而止,創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現,或者用轉移的手法將人的兩性的沖突表現在動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國電影善於做鋪墊,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過程中去微顯中國人內心的微妙張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轉是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結果不斷成為後一發生的原因,從而推動情節發展,而最後必然會是」峰迴路轉」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則相比較就很直接,並且主題的表達集中.

中國電影明顯的表現出比西方重視人倫關系,重視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沖突.摩擦等隱性層面的解讀.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尤為突出.中國 人很重視關系,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行業關系等等.電影是生活的縮影,它反映也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國電影在描寫和表達人倫關繫上很是著力,好的電影要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共鳴就來自與觀眾對於電影中人倫關系刻畫的認同和默許.在這一點上,西方則更注重人與人的契約,重視社會的規則.所以西方電影的人倫色彩較淡,而相對的器物層次.技術層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這些區別的根源就來自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值得去發現的現象就是中西方電影在形象刻畫上的差異.早期的中國電影表現得更明顯.中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別很大,正面角色一般會高大.光鮮,而反面則猥瑣,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人們的心裡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則在這方面差異不大,較為客觀.

我們能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日韓的風潮很流行,我認為日韓電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對於日韓文化的認同感較西方強取決於文化差異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韓文化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他們有很多現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還是來源與古老的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能看到,為什麼輸送血液的中國傳統文化今天卻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時候勢力顯得弱小?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也是中國電影崛起要解決的問題.

Ⅳ 懂電影的高人們幫幫忙!關於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都有哪些

1、服飾、發型方面的影響,如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日》當中的「公主頭」曾經在社會上引起短發風潮;貓王在電影中的喇叭腿牛仔褲也曾風靡一時。
2、音樂與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如約翰·屈伏塔在《周末狂野》里的迪斯科,即使在今天的迪廳里仍然在跳。
3、大量的科技知識、人文思潮以及思維方式的同化。比如《駭客帝國》當中的計算機知識;《生化危機》裡麵包含的人文思索等等,很多因素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Ⅵ 電影是如何對群眾文化生活和社會產生影響的

大多數的電影都是除了具有基本的娛樂功效,還能做到寓教於樂,以情感人,用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向人們揭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教育人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友愛;用好人終有好報,壞人壞事終有報應等結局告誡人們要做好人好事,教誨人們害人終究害己等道理。
如電影作品《媽媽再愛我一次》,通過講述媽媽秋霞艱辛養育小強的艱難及失去小強後成為瘋子後仍深深思念小強的牽掛向觀眾展示了偉大的母愛,同時,通過小強對媽媽的眷戀和孝順傳達了要孝順父母的口號。這種母子之間割捨不斷的親情強烈的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洗滌了受社會浮躁喧囂、急功近利的作風污染的靈魂,有效的換回了大眾對親情、家庭的愧疚與回歸。據演「媽媽」的演員楊貴媚說,在《媽媽再愛我一次》播放後,她因為擁有了極高的支持度———去打車,司機不肯收錢;去住店,服務生搶著要幫她買單。由此可見,這位「偉大的媽媽」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以致於在現實中也受到了尊敬和愛戴,觀眾對她尚且如此,不難想像對自己的母親會有多溫情。再如電影《馮志遠》通過對真人真事馮志遠老師在寧夏省中寧縣教書育人42年,培育出上萬名學生的感人事跡的講述,歌頌了馮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讓觀眾在媒體大量揭發師德淪喪的局面下看到教師還有正面的形象,讓人們認識到我們教師這個行業雖然存在害群之馬,但是我們社會高尚的師德依然存在,教師這個稱謂依然是那麼的高尚,依然值得我們尊敬。
(2)文化方面,電影能促進一文化的流行與發展
先說台詞方面。一部電影經過熱播後,其中一些經典的台詞往往會被人們記住並廣泛流傳,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這些幽默詼諧又不失道理的話語讓人們加以利用,或自嘲,或懺悔,或狡辯…..大大了豐富人們的生活,甚至會成為一時的流行文化,這也是電影成功的標志之一。如《少林寺》中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走如風,立如松,坐如鍾,睡如弓」;再如《大話西遊》中的「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都是經典台詞中的經典,至今都被人廣泛應用。再談談電影內容方面。再以《少林寺》為例,1982年的拍攝的《少林寺》向世人展現了少林功夫的魅力,致使社會上掀起了學武熱潮,甚至波及海外。這事少林寺聲名遠揚海內外,從以前的破爛不堪,門可羅雀到現在的恢弘氣派、門庭若市,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這不得不歸功於電影《少林寺》的積極影響。

Ⅶ 電影對文化傳播產生哪些影響

電影做為一種文化產品,在人的生活中潛移莫化的影響人的行為習慣和交往方式。外來電影中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將出產電影的本國政治思想傳染到收看電影的國家人民之中,這樣的文化侵略會動搖國家思想根基(稱為:文化侵略 事例:現在美國聖誕節以經超過了春節的熱忠度)我們要防止這樣的侵略。電影在國際舞台上是一種展現本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電影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待電影中的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Ⅷ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Ⅸ 你覺得電影業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

注意,是電影業。

其實電影行業和其他跟其他行業一樣,是一種針對受眾而展開的設計,生產,推廣,銷售,的商業行為。但是,電影由於是文化產品。跟其它實用性,便利性產品不同。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電影在短時間內,以主動的方式,用畫面,音樂,對白等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量。觀眾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沉浸式信息接受過程中。感官,心靈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洗禮。所以,電影的功能除了 娛樂 消遣之外。還能夠引發思考,引發話題,引發爭論。引發各種非理性的 情感 消費,明星效應也由此產生。各種圍繞電影的產業,產品,影視基地,返回來越發刺激人們對電影的興趣。

電影業在國內的發展迅速,但是人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卻跟不上電影業發展的速度。人們或許因為某一部影片而狂歡,或許為某一位明星而瘋狂。人們認為電影業神秘而高不可攀,所謂的貴圈,其中就包括電影圈。無數懷揣夢想的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在這個行業有一席之地,有成功的,同樣也有受騙的。其實電影業並不算是一條出名的捷徑,其中有多麼辛苦,只有經歷過才知道。

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 娛樂 媒體的大肆宣揚。其實都是依附在這個產業上獲利的寄生體。扭曲了人們對電影產業的認識,而某些明星或導演,也因為觀眾對電影行業的不成熟認識,而膨脹自大,不可一世。要知道,你只是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之一,當觀眾有一天冷靜下來,就會認識到,沒有觀眾,你什麼都不是。

某些還沒有成為明星的演員或導演,亦或是跟電影沾邊的從業者,都以電影業行業作為虛榮的華麗外衣,引發出各種權色交易,或爛片成堆。搞得人們對於行業內部的眼花繚亂的各色新聞,可能比電影本身更感興趣。如果觀眾放眼其他行業,忽然發現這種新聞並不比電影行業少。只是鮮有媒體去加工放大而已。

電影行業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電影業繁榮是一件好事,但是畸形發展就不容樂觀。我們的電影行業在發展,國家在立法,觀眾的認識在成熟。演員擺正自己的位置,創作者塌下心來給觀眾奉獻更好的作品,讓電影產業回歸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上去才是正道。

當一些事物在生活當中被習以為常之後,我們往往會忽視其價值,電影大概就是這樣。

當然,不能說它的影響很大,也不能確切的說出影響比例,我嘗試用幾點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是第一個打入好萊塢的中國演員,他不僅將中國的武術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同時也深深影響了隨後的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吳京等國際功夫巨星;隨後,就在李小龍死去兩年後的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戛納技術獎,成為首部折桂戛納的華語電影。

再之後張藝謀的《菊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王家衛的電影《春光乍泄》等等偏藝術的電影也相繼獲得國際大獎,將中國文化正式而全面地輸出世界。

從國家的這個角度來說,就像我們知曉自由民主的重要性就深受好萊塢電影影響一樣,大部分美國人、歐洲人知曉中國文化便是這些電影人的努力達成的,或許你向一個外國人提到中國的秦始皇他不一定知道,但中國功夫和成龍很少不知道的吧。

我很喜歡寫影評的,為什麼要寫影評呢?

因為很多電影里的故事我們很多人都是沒有經歷過的。而寫影評的目的就是輸出自己看電影得到的思考,總結個人心得體會的同時幫助其他看電影的人理解電影。

而這一過程會慢慢地影響我們的生活選擇。

比如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在自己現實生活中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對比電影里主角的人生經歷給自己打氣,給自己信心,從而度過難關。

比如看了《穿普拉達的惡魔》會理解為什麼那些混跡於 時尚 圈的人總顯得那麼「物質」與「拜金」,因為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包裝自己。從而糾正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不應該崇尚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比如看了《辛德勒的名單》你會了解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人性善惡兩面的強烈對比,在感動的同時向善良更靠近了一步。

比如......

想必創意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設計師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作家希望自己有好點子,工程師也希望自己有好點子......但是往往頭發都掉光了也仍然是個普通人。

電影很好的通過幾個小時的銀幕畫面給了我們想像空間,或者說是一個想像的方向(說白了是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去看書),比如《阿凡達》里的外星球,漫威系列裡的超級英雄,《星際穿越》里的時空穿梭,等等。

電影通過短時間的畫面設計與劇情設計,讓我們將視聽讀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將一本書或者一個大作家的思想很好的汲取,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想像參考物更加多元,增加業余談資的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創意來源。

電影電視也好,自媒體也罷,都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形式,它們對 社會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遺憾的是,這些年媒體的導向作用發生了偏差。為了票房率、收視率和流量,也就是為了經濟利益,基本遺忘了自己本該承擔的 社會 責任。看看這些年有幾部電影能夠經受起歲月的洗滌?又有幾部電影能讓我們久久回味?即便掙得盆滿缽滿的名導,也無非拍一些三流片而已。靠著明星雲集,靠著大幅度的露肉,胡編亂造一些 情感 糾葛劇而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家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要素,這個普羅大眾都知道的常識,又有幾家媒體把目光投向了他們?相反,那些名星家的狗呀貓呀等卻占據著眾多媒體的重要位置……不過,慶幸的是近幾年一部分媒體人已經覺醒,吳京的《戰狼》,孔笙的巜大江大河》等,都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今天的 社會 是一個多元化的 社會 ,我們倡導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同時,更倡導主流文化,任何媒體忽略這一點,都不會走遠,電影業也是如此。我們期待電影業不要僅僅成為 娛樂 業,更要真正承擔起傳播核心價值觀的 社會 責任。

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提的好,馬上讓人想到了那些齷齪不齒的鏡頭,其實那不是電影業的主流,那是電影業界為顏若牡丹技如木雞者專門設計的一段出彩戲,要麼,如此美貌的跟著導演或製片算什麼呀!也是被潛的報酬吧!正兒八經的電影是不會讓觀眾惡心的,它是把現實生活高度凝煉的藝術,它是通過藝術的展現生活讓人們從中悟出生活的規律、人生的價值和世界的奧妙。不像那些拜金主義者,把臉裝於褲襠,把藝術拋到腦後,日思夜想著掏別人的錢包,黔驢技窮時就賣肉,以色相誘人!這樣的影片會把年輕人引向垃圾場,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中國電影業界某些電影公司需要停業整頓了。不然陰霾太重!

非常非常非常大……很大大大大大……

幼稚的時候,三觀沒形成的時候,不想思考,想偷懶聽聽別人意見的時候,電影這種模式——以前是報紙和文學——特別容易潛移默化影響你的三觀。

拜託導演和編劇了,最起碼在人類經驗史上已經被批倒批臭、基本定義為「不好」的價值觀,少一點出現在電影裡面吧,你們真有強勢話語權,等於民間的宣傳部……

當然,價值觀是多元的,任何價值觀都有邊界。

要從積極意義來講,根本沒有!從邪門歪道來講,滿 娛樂 圈充斥著銅臭主義,機會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僅沒有積極作用,反而一堆爛玩意帶壞頭!電影業要演技沒演技,要成果沒成果,要藝德沒藝德,都活著有啥用?還享受浪費所有行業最貴的待遇,而且還逃稅,不被刑事處罰,所以建議都給電影人進行做人的教育,時常拉他們去稅務總局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訓!先給他們教育教育怎麼做人!

影視文化於 社會 大眾百姓的影響何其巨大,其作用可以影響甚至扒拉人性靈魂。影視文化教育是僅次於家教,學校教育,文學教育之外的唯一 社會 性普及教育。其於大眾百姓, 社會 意識形態氛圍間接或直接影響極其巨大,重要。

有啊,電影業對 社會 價值觀有相當大的影響,往大的講它是一個國家對發展觀念一支重要的「主流」,從側面就可以分析出這個 社會 萬象!從很多影視作品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民族信仰、 科技 、生活、工農業、教育、法制等等等!電影業體現的不光是價值觀,還有世界觀,人生觀三觀俱全!還有包括國家的黨派核心觀念影響著電影業的發展。

感謝誠邀!

這個要分對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

對成年人:成年人思想比較成熟,不會被電影的情節有太多影響,就只當是看電影消磨時間。

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不夠成熟,很可能會被電影的情節所影響,甚至做出不可估量的事!比如香港電影《GHZ》

總之,要選擇合適自己年齡段的電影看!

Ⅹ 電影的特點及文化影響

電影文化功能的特點影視文化是人類文化創造中最具時代活力、科技含量、市場價值、國際傳播意義與社會影響 的文化樣式之一。以豐富多彩的視聽產品為核心內容、以電影電視為傳播媒介的影視文化不僅在傳 媒文化、 藝術文化、 娛樂休閑文化的幾個系統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扛鼎地位, 而且對於政治、 經濟、 文化、社會、科技乃至外交、經貿等各個領域都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影響。隨著世界經濟的全 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影視文化功能的 政治社會化功能和娛樂功能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斷強化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對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追男的校園電影有哪些 瀏覽:201
阿sa大尺度電影有哪些 瀏覽:919
一起走過的日子mv是什麼電影 瀏覽:383
有部電影叫什麼夫人講如何演講的 瀏覽:757
教男生如何分辨綠茶的電影 瀏覽:559
怎麼電影下載到蘋果手機里 瀏覽:595
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票價多少 瀏覽:514
超過三小時好看的電影 瀏覽:33
好看的封禁電影 瀏覽:417
2017年電影免費 瀏覽:104
一個講述希特勒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60
淘寶如何買藍光電影 瀏覽:225
郭德綱被一個女的睡了什麼電影 瀏覽:666
好看的英語電影論文綜述 瀏覽:604
有什麼好看的美國生化電影 瀏覽:54
微信公眾號如何賣電影 瀏覽:349
韓國電影最傷感的哪些 瀏覽:515
給幾部好看的電影資源 瀏覽:555
電影剪輯怎麼做到滿屏 瀏覽:138
盲人老婆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