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資產階級的斗爭主要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
因為思想不好控制。
誰控制了思想誰就佔了上風。
資產階級的英語「bourgeoisie」來自法語,源於義大利語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於從希臘語「pyrgos」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資產階級出現於中古時期的義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
❷ 電影是資產階級的產物嗎
應該是現有資本家 然後才有資本主義 就好比 先有人 然後才有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等等 在封建社會就有了資本家 資產階級發展到一定規模 就要在政治上提出要求 在理論上構建體系
❸ 電影《百萬英鎊》揭露的資本主義社會現象
《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著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對「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百萬英鎊》是講一個貧窮、誠實的人,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對兄弟的信,信裡面送給了他一百萬英鎊。原來這對兄弟打了一個賭,賭如果一個貧窮、誠實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萬英鎊,他會有怎樣的結果?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他無法證明這些錢是他自己的,會受到別人的懷疑,連銀行都不會讓他存錢。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於是他們兄弟倆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了這個貧窮的人,並出國呆了三十天。沒想到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位突然暴富的罕見富翁,竟拚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並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從此以後過著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
看到這兒,很羨慕這位如此「幸運」的主人公,但同時我又想:人們之所以討好他,不就是因為當時人們太看重金錢了嗎?拜金主義是可恥的,不勞而獲更不應該!金錢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還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作者用漫畫筆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種種丑態,幽默滑稽,趣味橫生,就如同一幅世態諷刺畫,令人忍俊不禁。
❹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表現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所謂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是指資產階級的民族觀點和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與原則,是資產階級最基本的民族政策。
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優劣的觀點。資產階級把民族劃分為優等民族與劣等民族,或稱文明民族與野蠻民族。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則。用民族矛盾來掩蓋階級矛盾。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則。常常出賣本民族的利益。總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基本常識篇。
❺ 摩登時代這部電影反映了資本主義哪方面的弊端呢,還有其他深層的含義呢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雖然1935年的電影已經進入了有聲時代,但卓別林還是決定用電影的形體語言,為經濟危機給廣大工人帶來的痛苦而大聲吶喊呼號。辛辣犀利的諷刺、精湛絕倫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以及溫馨感人而煥發著人性光輝的愛情,這使得影片至今還散發著不朽的魅力。《摩登時代》講述一個被機器摧殘、異化的流浪漢在工業文明的傳送帶前窘態畢現、笑料百出的故事。這是一個集幽默、諷刺、控訴於一體的經典影片。同時影片也將當時的社會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故事發生在工業大生產時代,當時經濟大蕭條,大批工人失業,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更加殘酷。故事的主人公――查里是工廠流水線上的一個鉗工,單調而又瘋狂的機械勞動使其精神失常,大鬧工廠,並因此被解僱,成了一個流浪漢。失業的查里陰差陽錯地被當成罷工首領抓進了監獄,在監獄的生活本來衣食不愁,偏偏又遇上了監獄暴動,而重獲自由,提前釋放。出獄後,查里找了好幾份工作,都無辜泡湯。但在窘迫的生活中偶遇一個有著同樣命運的流浪女,並勇敢相愛,一起浪跡天涯。
影片中,很多鏡頭都放映了在那樣一個資本主義不斷走向壟斷的時代的社會形態,以及勞動人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影片中主人公發明了一台新的供食機器,這樣工廠的工人們就可以不用停下工作去吃午飯了,可以節省時間繼續工作,可是那台機器卻出了岔子,結果搞得卓別林滿臉全是食物。影片辛辣犀利的諷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資本的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同時也引起觀眾對「工業社會對人性異化」的反思,被機器洗腦後的工人展現給人們的永遠是麻木呆板的表情。影片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但同時超越那個特定的時代,現在看來仍具有現實意義。《摩登時代》中,還有很多鏡頭在演繹著卓別林辛酸的生活。影片中卓別林被卷進了巨大的機器,在機器的力量前無所適從,在商場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滑行,浸透了苦澀的笑料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雖然卓別林的生活是十分窘迫的,但是作者依然為其構造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影片中, 卓別林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影片的結尾是,雖然所有的努力都沒能讓卓別林和流浪女看到任何生活開始好轉的希望,但是在一個荒郊野外醒來的早晨,卓別林和流浪女依然攜手朝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
在那樣一個工業大生產的時代,卓別林用自己的演技演繹著每一個勞動者的希望,他們雖然忍受著壓迫,但對生活的追求是不會停止的。這也體現者人類社會生產力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矛盾,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內部動力。它使生產力自身存在著由低級到高級加速發展的趨勢。其發展的一般途徑表現為,在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代代相傳,每一代人在實踐中都會創造出新的經驗和技能,推動著生產工具的改造,不斷發現和創造出新的勞動對象。當然,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的改變也會對勞動者提出新的要求,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之間也存在著相互適應,互動發展的趨勢。例如,當勞動資料特別是新的生產工具出現時,就要求勞動對象發生變化,要求勞動者提高素質,從蒸汽機的發明到計算機的發明都說明了這一點,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卓別林熱火朝天演《摩登時代》的時候,正是三十年代資本主義走向壟斷的時代,機械大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向少數壟斷財團手裡集中。隨著這場工業和社會變革洪流到來的是大量淪為機器工業文明附庸的無產階級,在技術革命的旋渦中迷惑,然後成為這個機器社會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微不足道,隨時可以被無情拋棄。《摩登時代》被譽為一部經典的喜劇片,影片中的幽默與滑稽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但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諷刺和控訴。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摩登時代》正是為我們揭示了那樣一個時代的勞動者與當時社會形態的關系。
❻ 資產階級發展的具體表現
對於資產階級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及其制度。「凡是大工業代替了手工業的地方,產業革命都使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自己的財富和擴充了自己的勢力,使它成為國內第一個階級。結果,凡是完成了這種過程的地方,資產階級便奪取了政治權力,並擠掉了以前的統治階級——貴族、行東和代表他們的君主專制」。伴隨著資產階級這一任務的完成,資產階級的歷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資本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保持著相對一致的歷史發展進程。我認為,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又可以分為發展階段、繁盛階段和衰敗階段。
❼ 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表現那些地方
都答幾次了,資產階級的兩
面性表現在一,他們在被帝
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壓迫時具
有革命性的一面,二,在強勢
和利益面前又會表現出軟弱
和妥協的一面。
❽ 《十月圍城》上從電影中可以看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哪幾個特點
辛亥革命是由資產階級發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突出表現在脫離群眾,不敢放手發動群眾,導致群眾對革命的意義和性質均不了解。 那些保護國父的販夫走卒們,毫無疑問是完全不了解三民主義的,更不用說什麼自由平等之類的現代思想,一個革命者連他的手下都對他宣揚的思想都一無所知,這個革命註定是不成功的。 但是另一方面,這些市井小民又並非毫無理由地去賣命,相反他們各自懷揣著向他人許下的承諾,為了完成它才聚集在一起,不管這承諾是大是小,他們都願意為之赴湯蹈火。 他們身上體現的,恰恰是我們先祖最珍貴的品質。
❾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表現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近代化,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是近代中國許多仁人志士做過的夢,但是毫無例外全都破滅了。歷史雄辯地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不推翻腐朽的社會制度,不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要想發展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
在近代中國,曾經有不少人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主張,並為此而奮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太平天國的干王洪仁玕提出、經天王洪秀全批準的《資政新篇》。《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全面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由於太平天國的失敗,這個綱領沒有付諸實踐,只是作為思想史的重要資料保存下來。
第二次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百日維新」。19世紀90年代,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的幾年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反映民族資產階級上層願望的康有為、梁啟超主張變法維新。他們提出設議會、立憲法;辦鐵路、開礦山、獎勵農工商;創建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精練陸軍、擴建海軍。這些變法維新的主張,其實質就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他們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將變法理論付諸實踐。但是,新法只推行了103天,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守舊勢力的打擊下,戊戌六君子血染刑場,遭到慘敗。
第三次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是在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一次有理論、有綱領、有政黨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使命就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從1894年孫中山建立革命團體到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其間經歷多次武裝斗爭,歷時17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庄嚴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理應成為發展中國資本主義的保障。事實上,孫中山制訂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包括了一些廢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鼓勵發展資本主義的條款。但是,這個新政權還沒有來得及實行反對封建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的重大舉措,帝國主義就勾結中國封建勢力發動反撲。政治扼殺、經濟封鎖、
軍事
威脅,同時並舉,終於迫使孫中山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讓給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相中的新代理人袁世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付之東流。
歷史一再證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基礎很薄弱,中國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遠不如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因此,中國資產階級擔當不起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個任務歷史地落到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的肩頭。
❿ 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具體表現是什麼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1、革命性:民族資產階級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所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軟弱性和妥協性:民族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封建勢力、帝國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實力弱小,所以又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在發展中國家中成長的民族資產階級,在自身經濟實力的發展上依賴於外資,也被外國的商品貿易所遏制;本國的自然經濟與統治者是限制民族資產階級成長的內因。這些條件使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與外資一樣強大的經濟實力,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兩面性,並自始至終存在著。
產生背景:
制約中國經濟自身發展的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中被外資的商品貿易逐步瓦解。擴大了商品及勞動力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客觀條件及可能。
中國社會自身也在醞釀著新的現代生產關系,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主觀動力。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正在開展洋務運動,民用工業的大量贏利刺激了有錢人與商人們開展機器生產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