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提供幾部黃素影主演的影視片啊
三女休夫
主 演:潘長江 黃素影 耿一 謝栩 古麗扎爾
㈡ 馬蘭花開的電影簡介
電影名:馬蘭花開
導 演:李恩傑
編 劇:林藝
主 演:秦怡高博浦克穆宏 黃非
作曲:雷振邦
上 映:1956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國]
㈢ 電影共和國的脊樑之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求是魂》是浙江大學創作的校園原創話劇。它反映了竺可楨秉持科學救國夢想,在美國留學期間轉投氣象專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學成之後毅然回國,開創中國氣象事業、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科學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臨危受命,帶領浙江大學輾轉西遷,五易校址,始終倡導「求是」學風,培育大批傑出人才。耳順之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奔波大江南北,萬里躬行,創造了中國氣象研究事業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負責人,浙江大學的傑出校友,青年科學家代表,來自科研、生產、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協所屬各學會代表、新聞記者共800餘人出席觀看。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活動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分別演出以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竺可楨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話劇或音樂劇。演出主要面向大學師生、中學生和社會公眾,通過科學家主題宣傳,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國脊樑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事業中來。
㈣ 電影《馬蘭花開》創作背景是什麼
該片反映的是武穴普通無職黨員講黨性、顧大局、勇作為的精神風貌;展現的是武穴抓黨建、優服務、促發展的生動實踐 。該片將同時聚焦無職黨員和選調生兩個群體,將他們的共同成長作為影片主題。
《馬蘭花開》的編劇陳楫春系武穴辦事處宣傳幹部,在鄉鎮工作了30多年,天天和普通群眾打交道。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為陳楫春的創作提供了生動素材。陳楫春說,如今鄉村在實施產業轉型和升級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征地、拆遷等各種矛盾和困難。基層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哪裡?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如何發揮?無職黨員的作用如何展現出來?「我創作這部電影,就是希望喚醒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讓大家不要忘了自己當初的入黨誓言。」陳楫春說。
㈤ 人民藝術家秦怡今天凌晨逝世,享年一百歲
1922年1月31日,秦怡出生於上海。
2022年5月9日,這個中國百年電影史的見證者和耕耘者,這個「人民藝術家」和「最美奮斗者」,走完了整整一百年的光影人生路,於4時08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一百歲。
她曾經,是《遙遠的愛》里脫胎換骨的進步女性餘珍;是《鐵道游擊隊》里機智勇敢的芳林嫂;是《馬蘭花開》里性格堅毅的鏟運機工人馬蘭,是《女籃5號》中飽受苦難卻依舊樂觀的林潔,也是《青春之歌》中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林紅。
她曾經,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女娃娃,一個哥哥,八個姐妹,最艱難時候全靠她一人拍戲養活;她曾經,有過兩段並不算成功的婚姻,一段在五年後終告離婚,一段在經歷甜蜜也經歷了背叛後又熬過了漫長的分居,最終留她獨自照撫兒子。
她演過許許多多角色,在銀幕上留下了無數經典的女性形象。 但或許,她留給時代,留給中國電影,最剛毅、最勇敢、最美麗的形象,便是她自己。一輩子坎坷、磨難,也一輩子堅強、堅韌,從沒有畏懼和軟弱,從來都溫柔又從容。
愛電影,拍電影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浦東,一戶封建家庭。所幸,在怡和洋行做賬房先生的父親,要比許多同學的爸爸開明,經常帶小秦怡去看電影,「兩毛錢就可以看一部新電影。如果是老片,只要五分。」那個時候,光影便在小女孩心中悄然埋下了種子,「電影真的是一種很特別的藝術,不僅用語言、眼神、表情,就連一個很小的動作,都能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做了電影演員之後,就再也不想做別的了。」
能做上電影演員,按照秦怡的話說,要歸功於她的「離家出走」。1938年,16歲的秦怡,在同學的建議下,離開上海,輾轉香港來到湖北武漢,光榮加入抗日隊伍。 「那時候年輕不懂事,不顧家裡反對,可以說是不顧一切去到了前線。」於是,她當護士、抬擔架,以一名少女的微薄之力,支援前方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又因為長得好看,秦怡很快被「革命前輩」發現、引導,同年便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參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話劇和電影作品。「我就這樣走上了演藝道路。從不會演戲到漸漸開竅,我正是通過認真演戲以及拍電影,慢慢地學習當好職業演員的素質和修養,慢慢地體會做一名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
干一行,愛一行
1941年秦怡離開中國電影製片廠,進入中華劇藝社,成為該社演員。「在重慶的時候,一年六個話劇,演足280天,我都是主要角色。戰地演護士,亭子間演嫂嫂,各色各樣的。只要日本人不轟炸,就演。」她還甘願為別人跑龍套,甚至後來秦怡寫了一本名叫《跑龍套》的書,闡釋心中的「龍套精神」。無他: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每一次表演。
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父親走了,她便扛起了整個家,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1947年《無名氏》,1948年《遙遠的愛》。1949年建國了,她成為了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並主演了電影《失去的愛情》和《母親》。1950年《農家樂》,1951年《兩家春》。稍許休整,1956年秦怡又完成了《鐵道游擊隊》、《馬蘭花開》兩部大作;1957年主演了新中國第一部 體育 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五號》;1958年與孫道臨、宋德裕合作完成了《紅色的種子》;1959年與謝芳等聯合出演改編自楊沫同名長篇小說的電影《青春之歌》,同年還出演了由鄭君里、岑范聯合執導的《林則徐》……電視領域,秦怡也是先鋒和楷模,1982年她主演了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並憑藉此劇獲得第一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對於榮譽,她說「個人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對於名利,她說,「賺來的錢全都養家了。我自己真的沒什麼錢,也沒什麼好看的衣服,只好買點藍布頭。」
做多少,算多少
但哪怕只穿藍布衣服,秦怡也是美的。她的美,美在鮮花簇擁時。她的美,更美在繁華散盡後,面對寵辱的優雅和堅強。86歲時候,秦怡為地震災區捐出了畢生積蓄;93歲高齡,秦怡又自編自演自籌資金拍攝了電影《青海湖畔》,熱誠十足。「這個故事在我腦海里十年了」。於是,女氣象工程師梅欣怡舍小家為國家的動人故事,秦怡前後只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三萬多字的劇本。她說,因為和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整個劇本創作「一氣呵成」。當時有人為老人的 健康 著想,勸她在上海的攝影棚里搭個布景,「藝術創作離不開真實,我一定要親自下生活、上高原進行實地拍攝,才能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才能感動觀眾、對得起觀眾。」於是,她不顧自己的年齡和身體,堅持和劇組成員一起登上青藏高原,堅持工作在拍攝第一線,堅持活到老、干到老,「我們在高原拍了一個多月,我自己走到了(海拔)4300米。」影片完拍快要七年,當時的搭檔也是晚輩、上影演員劇團團長佟瑞欣說:「我一直記得秦怡老師一句話,我的年齡不是由我決定的,但是我的生活可以由我決定,我只要活著就要工作,工作要比不工作強。」
後來的那好幾年,秦怡又參演了由陳凱歌執導的古裝電影《妖貓傳》,95歲的她扮演一位曾見證唐王朝跌宕命運的老嬤嬤。雖然只拍了三天,但在片場秦怡仍努力學習,「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任何東西都學一點,是必須的。我作為一個電影演員,雖然有點經驗,但還不夠。」
㈥ 電影《馬蘭花開》主要講了什麼
《馬蘭花開》是一部展示湖北省武穴市萬名無職黨員領崗諾則的電影。 影片由武穴市委組織部、武穴市武穴辦事處、湖北祥雲(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拍攝。
劇本中提出的基層黨員「領百崗諾百責」的經驗作法,可供許多基層黨組織借鑒和學習,為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推進,支部建強」做出榜樣。
影片將於2018年6月26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
㈦ 《馬蘭花開,》txt全集下載
馬蘭花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童年跳猴皮筋時常哼唱的這首兒歌多少年來一直封存在我的心中,不曾也不願再去哼唱它,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為太珍惜它,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美好而又珍貴的回憶,一想起這首歌謠,很多的往事就像汩汩涌現的泉水一樣,全部都冒了出來,怎麼也止不住,此時的我也會因為過去的許多事情而感動的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小時候的我長得很漂亮,幾乎是人見人愛,但我卻不是那種很安靜的小女孩,總愛和小男孩混在一起玩,每次都弄得一身泥一身土回家,這令媽媽十分氣惱,不知該怎樣批評我改正我,來按照她心目中女孩的形象來塑造我培養我。而爸爸卻不以為然,他萬分寵愛我,認為活潑開朗過了頭也不是什麼壞事情,喜歡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他都一概無條件支持。小時候的我因為有了爸爸的撐腰,爬高爬低一點也不比任何一個男孩差,爸爸總是誇我比誰家的……
㈧ 怎麼評價電影《馬蘭花開》
如今,我們依然銘記,在67年之前,有這樣一次盛會,浩浩盪盪,給一個曾經頹廢不堪的國家帶來了民族獨立之思潮,使之發生偉大的歷史巨變,啟航百年後的美麗鄉村,這就是《馬蘭花開》。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寧靜溫暖的社會,但是,無數的共產黨人不懈拼搏的精神,應將其傳承和發揚。當今農村,在面對日益增強的環境壓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所作為,共同建設好美麗鄉村。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不應迷茫;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夢想中,我們的共產黨員,就應該站在時代的前沿,引領百姓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
㈨ 中國百年影史十大女影星,阮玲玉周璇林青霞劉曉慶鞏俐上榜
在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1905-2005年)之際,國內的老牌電影雜志《大眾電影》評選出了中國百年影史十大女影星。她們分別是:阮玲玉、胡蝶、周璇、白楊、上官雲珠、秦怡、林青霞、劉曉慶、 張曼玉、鞏俐。小格電影這次就來聊聊這十位上榜的女影星,與你一起回顧她們的藝術風采。
1、阮玲玉(1910-1935)
阮玲玉被譽為「無冕之星」,她總共出演了29部黑白默片,塑造了許多舊中國各階層的女性形象。阮玲玉在25歲時,因不堪輿論誹謗而服葯自殺。雖然阮玲玉的一生很短暫,但是她的表演達到了默片時代中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掛名的夫妻》、《故都春夢》、《一剪梅》、《戀愛與義務》、《桃花泣血記》、《香雪海》、《新女性》、《神女》
2、胡蝶(1908-1989)
胡蝶被譽為「電影皇後」,她的電影生涯超過四十年,跨越了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胡蝶在上海拍片,五十年代末到六十代她又在香港復出拍片。胡蝶的一生成功塑造過許多人物角色,她是中國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電影演員。
代表作:《秋扇怨》、《火燒紅蓮寺》多部續集(胡蝶從這部武俠電影的第二集開始參演)、《歌女紅牡丹》、《啼笑因緣》、《姊妹花》、《脂粉市場》、《女兒經》、《後門》
3、周璇(1920-1957)
周璇被譽為「金嗓子」,她最初是「明月歌劇社」的一位歌舞演員,曾在「廣播歌星競選」中名列第二。三十年代中期,周璇步入電影界。在周璇主演的電影里,她不僅負責表演還演唱片中的插曲,周璇是中國三四十年代最成功的集表演與歌唱於一身的雙棲明星。
代表作:《馬路天使》、《天涯歌女》、《西廂記》、《漁家女》、《紅樓夢》、《長相思》、《歌女之歌》、《彩虹曲》
4、白楊(1920-1996)
白楊早年是一名在劇團演出的話劇演員,三十年代中期她主演了第一部電影《十字街頭》。六十年代初,白楊被評選為「二十二大影星」。白楊的電影生涯超過了五十年,她的最後一部作品是八十年代末的5集電視劇《灑向人間都是愛》(飾宋慶齡)。白楊的表演風格優美、自然、含蓄,很好的表現出東方女性特有的神韻。
代表作:《十字街頭》、《四千金》、《中華兒女》、《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了和平》、《祝福》、《冬梅》
5、上官雲珠(1920-1968)
上官雲珠的電影生涯開始於四十年代,她是一位表演風格鮮明的女影星。上官雲珠擅長塑造各種性格的人物角色,從少女、艷婦、交際花、家庭婦女、革命女性,她均能恰到好處的完成表演。六十年代初,上官雲珠被評選為「二十二大影星」。
代表作:《國色天香》、《天堂春夢》、《太太萬歲》、《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 、《烏鴉與麻雀》、《南島風雲》、《舞台姐妹》
6、秦怡(1922-)
秦怡曾獲得過「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四十年代,秦怡主演了《忠義之家》和《遙遠的愛》等影片。五十年代,秦怡主演了《馬蘭花開》、《女籃5號》。六十年代初,秦怡被評選為「二十二大影星」。在七十餘年的電影生涯中,秦怡始終是一位最認真執著的電影工作者。
代表作:《遙遠的愛》、《失去的愛情》、《母親》、《鐵道游擊隊》、《馬蘭花開》、《女籃5號》、《青春之歌》、電視劇《上海屋檐下》
7、林青霞(1954-)
林青霞是中國台灣女影星,她是八九十年代港台最具實力的女演員。七十年代初,18歲的林青霞主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窗外》。林青霞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表,她還有著多變的表演風格。林青霞出演過許多經典電影,從愛情片、武俠片到文藝片,她都有出色的表演。
代表作:《窗外》、《八百壯士》、《新蜀山劍俠》、《刀馬旦》、《滾滾紅塵》、《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白發魔女傳》
8、劉曉慶(1955-)
劉曉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最紅的女影星,她曾五次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一次中國電影金雞獎。劉曉慶的戲路寬廣,塑造過女游擊隊員、女俠、鄉村女、女皇等許多經典人物角色,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代表作:《小花》、《神秘的大佛》、《原野》、《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芙蓉鎮》、《春桃》、電視劇《武則天》
9、張曼玉(1964-)
張曼玉是中國香港女影星,她曾獲得過多項國際電影大獎。早年她參選「香港小姐選美大賽」獲得亞軍,從而步入演藝圈。之後,她憑借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了一名實力派演員。張曼玉悟性較好且戲路較廣,她能夠駕馭各種不同風格的人物角色。
代表作:《警察故事》、《玫瑰的故事》、《阮玲玉》、《新龍門客棧》、《青蛇》、《甜蜜蜜》、《花樣年華》、《英雄》
10、鞏俐(1965-)
鞏俐是一位華人女影星,她擁有美麗的外表及令人驚嘆的演技。在八十年代,鞏俐主演了她的首部電影《紅高粱》並一舉成名。鞏俐在電影事業上的成功,離不開她早年和張藝謀導演的幾次合作。之後的鞏俐,憑借著精湛的演技成長為一名國際影星。
代表作:《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漂亮媽媽》
結束語:想要從中國電影一百年內的無數優秀女演員中評選出十位代表性人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2005年的「十大女影星」評選結果未必能讓所有人滿意,但小格認為那次的評選結果還是比較客觀且令人信服的。
本文結尾,謹向所有為中國電影事業努力奮斗過的女電影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