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天才電影愛因斯坦在哪裡看

天才電影愛因斯坦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2-11-04 23:34:26

『壹』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電影哪裡可以看

鏈接:

提取碼:j5va

《愛因斯坦與愛丁頓》是PhilipMartin執導的傳記片,大衛·田納特和理查德·麥凱布出演。該片講述了愛因斯坦當初發明相對論的過程。本片主要回顧了愛因斯坦當初發明相對論的過程,以及他與英國著名學者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之間的友情,後者是第一個理解愛因斯坦理論的物理學家。

『貳』 為什麼電視劇天才:愛因斯坦不能看了

因為這些電視劇現在都很少有人演的出來呀,所以說這部電視劇很珍貴啊,現在的人真的是沒什麼用了,現在的導演真的是再演的好的么?古代那些人演的好

『叄』 網上哪裡可以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愛因斯坦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第二假設
愛因斯坦第二假設--時間和空間
伽瑪參數
宇宙執法者的歷險
宇宙執法者的歷險--微妙的時間
質量和能量 光速極限
廣 義相對論基本概念
愛因斯坦第三假設
愛因斯坦第四假設
宇宙幾何
愛因斯坦第一假設
全部狹義相對論主要基於愛因斯坦對宇宙本性的兩個假設。
第一個可以這樣陳述:
所有慣性參照系中的物理規律是相同的
此處唯一稍有些難懂的地方是所謂的「慣性參照系」。舉幾個例子就可以解釋清楚:

假設你正在一架飛機上,飛機水平地以每小時幾百英里的恆定速度飛行,沒有任何顛簸。一個人從機艙那邊走過來,說:「把你的那袋花生扔過來好嗎?」你抓起花生袋,但突然停了下來,想道:「我正坐在一架以每小時幾百英里速度飛行的飛機上,我該用多大的勁扔這袋花生,才能使它到達那個人手上呢?」
不,你根本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你只需要用與你在機場時相同的動作(和力氣)投擲就行。花生的運動同飛機停在地面時一樣。
你看,如果飛機以恆定的速度沿直線飛行,控制物體運動的自然法則與飛機靜止時是一樣的。我們稱飛機內部為一個慣性參照系。(「慣性」一詞原指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是每個物體所固有的當沒有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屬性。慣性參照系是一系列此規律成立的參照系。
另一個例子。讓我們考查大地本身。地球的周長約40,000公里。由於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地球赤道上的一點實際上正以每小時1600公里的速度向東移動。然而我敢打賭說Steve Young在向Jerry Rice(二人都是橄欖球運動員。譯者注)觸地傳球的時候,從未對此擔心過。這是因為大地在作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地球表面幾乎就是一個慣性參照系。因此它的運動對其他物體的影響很小,所有物體的運動都表現得如同地球處於靜止狀態一樣。
實際上,除非我們意識到地球在轉,否則有些現象會是十分費解的。(即,地球不是在沿直線運動,而是繞地軸作一個大的圓周運動)
例如:天氣(變化)的許多方面都顯得完全違反物理規律,除非我們對此(地球在轉)加以考慮。另一個例子。遠程炮彈並非象他們在慣性系中那樣沿直線運動,而是略向右(在北半球)或向左(在南半球)偏。(室外運動的高爾夫球手們,這可不能用於解釋你們的擦邊球)對於大多數研究目的而言,我們可以將地球視為慣性參照系。但偶爾,它的非慣性表徵將非常嚴重(我想把話說得嚴密一些)。
這里有一個最低限度:愛因斯坦的第一假設使此類系中所有的物理規律都保持不變。運動的飛機和地球表面的例子只是用以向你解釋這是一個平日里人們想都不用想就能作出的合理假設。誰說愛因斯坦是天才?

愛因斯坦第二假設
19世紀中頁人們對電和磁的理解有了一個革命性的飛躍,其中以詹姆斯.麥克斯韋(James Maxwell)的成就為代表。電和磁兩種現象曾被認為毫不相關,直到奧斯特(Oersted)和安培(Ampere)證明電能產生磁;法拉弟(Faraday)和亨利(Henry)證明磁能產生電。現在我們知道電和磁的關系是如此緊密,以致於當物理學家對自然力進行列表時,常常將電和磁視為一件事。
麥克斯韋的成就在於將當時所有已知的電磁知識集中於四個方程中:

(如果你沒有上過理解這些方程所必需的三到四個學期的微積分課程,那麼就坐下來看它們幾分鍾,欣賞一下其中的美吧)
麥克斯韋方程對於我們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除了將所有人們已知的電磁知識加以描述以外,還揭示了一些人們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構成這些方程的電磁場可以以振動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當麥克斯韋計算了這些波的速度後,他發現它們都等於光速。這並非巧合,麥克斯韋(方程)揭示出光是一種電磁波。
我們應記住的一個重要的事情是:光速直接從描述所有電磁場的麥克斯韋方程推導而來。
現在我們回到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第一個假設是所有慣性參照系中的物理規律相同。他的第二假設是簡單地將此原則推廣到電和磁的規律中。這就是,如果麥克斯韋假設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那麼它(和它的推論)都必須在所有慣性系中成立。這些推論中的一個就是愛因斯坦的第二假設:光在所有慣性系中速度相同
愛因斯坦的第一假設看上去非常合理,他的第二假設延續了第一假設的合理性。但為什麼它看上去並不合理呢?
火車上的試驗
為了說明愛因斯坦第二假的合理性,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副火車上的圖畫。 火車以每秒100,000,000米/秒的速度運行,Dave站在車上,Nolan站在鐵路旁的地面上。Dave用手中的電筒「發射」光子。

光子相對於Dave以每秒300,000,000米/秒的速度運行,Dave以100,000,000米/秒的速度相對於Nolan運動。因此我們得出光子相對於Nolan的速度為400,000,000米/秒。
問題出現了:這與愛因斯坦的第二假設不符!愛因斯坦說光相對於Nolan參照系的速度必需和Dave參照系中的光速完全相同,即300,000,000米/秒。那麼我們的「常識感覺」和愛因斯坦的假設那一個錯了呢?

好,許多科學家的試驗(結果)支持了愛因斯坦的假設,因此我們也假定愛因斯坦是對的,並幫大家找出常識相對論的錯誤之處。
記得嗎?將速度相加的決定來得十分簡單。一秒鍾後,光子已移動到Dave前300,000,000米處,而Dave已經移動到Nolan前100,000,000米處。其間的距離不是400,000,000米只有兩種可能:
1、 相對於Dave的300,000,000米距離對於Nolan來說並非也是300,000,000米
2、 對Dave而言的一秒鍾和對Nolan而言的一秒鍾不同
盡管聽起來很奇怪,但兩者實際上都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第二假設
時間和空間
我們得出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我們用來將速度從一個參照系轉換到另一個參照系的「常識相對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慣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設相抵觸。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愛因斯坦的假設才是正確的:要麼距離相對於兩個慣性系不同,要麼時間相對於兩個慣性系不同。
實際上,兩者都對。第一種效果被稱作「長度收縮」,第二種效果被稱作「時間膨脹」。

長度收縮:
長度收縮有時被稱作洛倫茨(Lorentz)或洛倫茨-弗里茨格拉德(FritzGerald)收縮。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茨和弗里茨格拉德就求出了用來描述(長度)收縮的數學公式。但愛因斯坦意識到了它的重大意義並將其植入完整的相對論中。這個原理是: 參照系中運動物體的長度比其靜止時的長度要短下面用圖形說明以便於理解:
上部圖形是尺子在參照系中處於靜止狀態。一個靜止物體在其參照系中的長度被稱作他的「正確長度」。一個碼尺的正確長度是一碼。下部圖中尺子在運動。用更長、更准確的話來講:我們相對於某參照系,發現它(尺子)在運動。長度收縮原理指出在此參照系中運動的尺子要短一些。
這種收縮並非幻覺。當尺子從我們身邊經過時,任何精確的試驗都表明其長度比靜止時要短。尺子並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確短了!然而,它只在其運動方向上收縮。下部圖中尺子是水平運動的,因此它的水平方向變短。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兩圖中垂直方向的長度是一樣的。

時間膨脹:
所謂的時間膨脹效應與長度收縮很相似,它是這樣進行的:
某一參照系中的兩個事件,它們發生在不同地點時的時間間隔
總比同樣兩個事件發生在相同地點的時間間隔長。
這更加難懂,我們仍然用圖例加以說明:

圖中兩個鬧鍾都可以用於測量第一個鬧鍾從A點運動到B點所花費的時間。然而兩個鬧鍾給出的結果並不相同。我們可以這樣思考:我們所提到的兩個事件分別是「鬧鍾離開A點」和「鬧鍾到達B點」。在我們的參照系中,這兩個事件在不同的地點發生(A和B)。然而,讓我們以上半圖中鬧鍾自身的參照系觀察這件事情。從這個角度看,上半圖中的鬧鍾是靜止的(所有的物體相對於其自身都是靜止的),而刻有A和B點的線條從右向左移動。因此「離開A點」和「到達B點」著兩件事情都發生在同一地點!(上半圖中鬧鍾所測量的時間稱為「正確時間」)按照前面提到的觀點,下半圖中鬧鍾所記錄的時間將比上半圖中鬧鍾從A到B所記錄的時間更長。
此原理的一個較為簡單但不太精確的陳述是:運動的鍾比靜止的鍾走得更慢。最著名的關於時間膨脹的假說通常被成為雙生子佯謬。假設有一對雙胞胎哈瑞和瑪麗,瑪麗登上一艘快速飛離地球的飛船(為了使效果明顯,飛船必須以接近光速運動),並且很快就返回來。我們可以將兩個人的身體視為一架用年齡計算時間流逝的鍾。因為瑪麗運動得很快,因此她的「鍾」比哈瑞的「鍾」走得慢。結果是,當瑪麗返回地球的時候,她將比哈瑞更年輕。年輕多少要看她以多快的速度走了多遠。
時間膨脹並非是個瘋狂的想法,它已經為實驗所證實。最好的例子涉及到一種稱為介子的亞原子粒子。一個介子衰變需要多少時間已經被非常精確地測量過。無論怎樣,已經觀測到一個以接近光速運動的介子比一個靜止或緩慢運動的介子的壽命要長。這就是相對論效應。從運動的介子自身來看,它並沒有存在更長的時間。這是因為從它自身的角度看它是靜止的;只有從相對於實驗室的角度看該介子,我們才會發現其壽命被「延長」或「縮短」了。?
應該加上一句:已經有很多很多的實驗證實了相對論的這個推論。(相對論的)其他推論我們以後才能加以證實。我的觀點是,盡管我們把相對論稱作一種「理論」,但不要誤認為相對論有待於證實,它(實際上)是非常完備的。

伽瑪參數(γ)
現在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你在日常生活中從未注意到過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效應?例如根據剛才我所說的,如果你驅車從俄荷馬城到勘薩斯城再返回,那麼當你到家的時候,你應該重新對表。因為當你駕車的時候,你的表應該比在你家裡處於靜止狀態的表走得慢。如果到家的時候你的表現時是3點正,那麼你家裡的表都應該顯示一個晚一點的時間。為什麼你從未發現過這種情況呢?
答案是:這種效應顯著與否依賴於你運動速度的快慢。而你運動得非常慢(你可能認為你的車開得很快,但這對於相對論來說,是極慢的)。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的效果只有當你以接近光速運動的時候才能注意到。而光速約合186,300英里/秒(或3億米/秒)。在數學上,相對論效應通常用一個系數加以描述,物理學家通常用希臘字母γ加以表示。這個系數依賴於物體運動的速度。例如,如果一根米尺(正確長度為1米)快速地從我們面前飛過,則它相對於我們的參照系的長度是1/γ米。如果一個鍾從A點運動到B點要3秒鍾,那麼相對於我們的參照系,這個過程持續3/γ秒。
為了理解現實中為什麼我們沒有注意到相對論效應,讓我們看一下(關於)γ的公式: 這里的關鍵是分母中的v2/c2。v是我們所討論的物體的運動速度,c是光速。因為任何正常尺寸物體的速度遠小於光速,所以v/c非常小;當我們將其平方後(所得的結果)就更小了。因此對於所有實際生活中通常尺寸的物體而言,γ的值就是1。所以對於普通的速度,我們通過乘除運算後得到的長度和時間沒有變化。為了說明此事,下面有一個對應於不同速度的γ值表。(其中)最後一列是米尺在此速度運動時的長度(即1/γ米)。
第一列中c仍舊表示光速。.9c等於光速的十分之九。為了便於參照舉個例子:「土星五號」火箭的飛行速度大約是25,000英里/小時。你看,對於任何合理的速度,γ幾乎就是1。因此長度和時間幾乎沒有變化。在生活中,相對論效應只是發生在科幻小說(其中的飛船遠比「土星五號」快得多)和微觀物理學中(電子和質子常被加速到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從芝加哥飛往丹佛的路上,這種效應是不會顯現出來的。
宇宙執法者的歷險

宇宙執法者AD在A行星上被邪惡的EN博士所擒。EN博士給AD喝了一杯13小時後發作的毒酒,並告訴AD解葯在距此40,000,000,000公里遠的B行星上。AD得知此情況後立即乘上其0.95倍光速的星際飛船飛往B星,那麼:

AD能即使到達B星並取得解葯嗎?
我們做如下的計算:
A、B兩行星之間的距離為40,000,000,000公里。飛船的速度是1,025,000,000公里/小時。把這兩個數相除,我們得到從A行星到B行星需要39小時。
那麼AD必死無疑。
等一下!這只對於站在A行星上的人而言。由於毒葯在AD的體內是要經過新陳代謝(才能發作)的,我們必須從AD的參照系出發研究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做這件事情,它們將得到相同的結論。
1. 設想一個大尺子從A行星一致延伸到B行星。這個尺子有40,000,000,000公里長。然而,從AD的角度而言,這個尺子以接近光速飛過他身邊。我們已經知道這樣的物體會發生長度收縮現象。在AD的參照系中,從A行星到B行星的距離以參數γ在收縮。在95%的光速下,γ的值大約等於3.2。因此AD認為這段路程只有12,500,000,000公里遠(400億除以3.2)。我們用此距離除以AD的速度,得到12.2小時,AD將提前將近1小時到達B行星!
2. A行星上的觀察者會發現AD到達B需要花費大約39小時時間。然而,這是一個膨脹後的時間。我們知道AD的「鍾」以參數γ(3.2)變慢。為了計算AD參照系中的時間,我們再用39小時除以3.2,得到12.2小時。(也)給AD剩下了大約1小時(這很好,因為這給了AD20分鍾時間離開飛船,另外20分鍾去尋找解葯)。

AD將生還並繼續與邪惡戰斗。

如果對上文中我的描述加以仔細研究,你會發現許多似是而非,非常微妙的東西。當你深入地思考它的時候,一般你最終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等一下,在AD的參照系中,EN的鍾表走得更慢了,因此在AD的參照系中,宇宙旅行應花費更長的時間,而不是更短...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或者覺得困惑,你可能應該看一下後文《宇宙執法者的歷險——微妙的時間》。或者你可以相信我所說的話「如果你把所有的因果都弄清楚,那麼所有(這些)都是正確的」並跳到《質量和能量》一章。

宇宙執法者的歷險——微妙的時間
好,這就是我們剛剛看到的。我們已經發現在AD相對於EN參照系旅行中的時間膨脹。在EN參照系中,AD是運動的,因此AD的鍾走得慢。結果是在此次飛行中EN的鍾走了39小時,而AD的鍾走了12小時。這常常使人們產生這樣的問題:

相對於AD的系,EN是運動的,因此EN的鍾應該走得慢。因此當AD到達B行星的時候,他的鍾走的時間比EN的長。誰對?長還是短?
好問題。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知道你已經開始進入情況了。在開始解釋之前,我必須聲明在前文所敘述的事情都是對的。在我所描述的情況下,AD可以及時拿到解葯。現在讓我們來解釋這個徉謬。這與我尚未提及的「同時性」有關。相對論的一個推論是:同一參照系中的兩個同時(但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相對於另一個參照系不同時發生。
讓我們來研究一些同時發生的事件。
首先,讓我們假設EN和AD在AD離開A行星時同時按下秒錶。按照EN的表,這趟B行星之旅將花費39小時。換言之,EN的表在AD到達B行星時讀數為39小時。因為時間膨脹,AD的表與此同時讀數為12.2小時。即,以下三件事情是同時發生的:
1、 EN的表讀數為39
2、 AD到達B行星
3、 AD的表讀數為12.2

這些事件在EN的參照系中是同時發生的。
現在在AD的參照系中,上述三個事件不可能同時發生。更進一步,因為我們知道EN的表一定以參數γ減慢(此處γ大約為3.2),我們可以計算出當AD的表讀數為12.2小時的時候,EN的表的讀數為12.2/3.2=3.8小時。因此在AD的系中,這些事情是同時發生的:
1、 AD到達B行星
2、 AD的鍾的讀數為1.2
3、 EN的鍾的讀數為3.2

前兩項在兩個系中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在同一地點——B行星發生。兩個同一地點發生的事件要麼同時發生,要麼不同時發生,在這里,參照系不起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此問題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你所感興趣的事件是從AD離開A行星到AD到達B行星。一個重要的提示:AD在兩個事件中都存在。也就是說,在AD的參照系中,這兩個事件在同一地點發生。由此,AD參照系的事件被稱作「正確時間」,所有其他系中的時間都將比此系中的更長(參見時間膨脹原理)。不管怎樣,如果你對AD歷險中的時間膨脹感到迷惑,希望這可以使之澄清一些。如果你原本不糊塗,那麼希望你現在也不。
質量和能量
除了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以外,相對論還有許多推論。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是關於能量的。
能量有許多狀態。任何運動的物體都因其自身的運動而具有物理學家所謂的「動能」。動能的大小和物體的運動速度及質量有關。(「質量」非常類似於「重量」,但並不完全相同)放在架子上的物體具有「引力勢能」。因為如果架子被移掉,它就(由於引力)具有獲得動能的可能。
熱也是一種形式的能,其最終可以歸結於組成物質的原子和分子的動能,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能。
把上述現象都和能量聯系起來的原因,即它們之間的聯系,是能量守恆定律。這個定律是說,如果我們把宇宙中全部的能量都加起來(我們可以用象焦耳或千瓦時這樣的單位定量地描述能量),其總量永不改變。此即,能量從不會產生或消滅,盡管它們可以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例如,汽車是一種可以將(在引擎的汽缸中的)熱能轉化為(汽車運動的)動能的設備;燈泡(可以)將電能轉化為光能(這又是兩種能的形式)。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發現了能量的另一種形式,有時被稱作「靜能量」。我已經指出一個運動物體由於其運動而具有了能量。但愛因斯坦發現,同樣一個物體在其靜止不動的時候同樣具有能量。物體內靜能量的數量依賴於其質量,並以公式E=mc2給出。
由於光速是如此之大的一個數,一個典型物體的靜能量與其所具有的其他類型的能量根本不可相提並論。但這並不重要,因為日常生活中物體的靜能量就是保持「安靜」的狀態,並且不會被轉化成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其他形式的能,如熱能或動能。在核電站、原子武器和太陽中有相對很少一部分靜質量被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但對於大多數情況而言,靜能量通常不會被注意到。
一個物體的動能和靜能量的總和也可以用數學公式非常容易地表述如下:

E=mc2γ

注意,在日常的速度中,γ大約等於1。因此靜、動能量之和近似等於單一的靜能量。換句話說,在日常速度中,靜能比動能大得多。然而,當速度非常接近光速時,γ可以比1大很多(靜能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而與其運動與否無關)。這對於在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實驗室和瑞士邊界的CERN實驗室中(使用)粒子加速器的物理學家來說非常重要。
光速極限
在讀AD歷險記中,你可能注意到AD的速度幾乎是,但並不等於光速。這似乎有很充分的理由:遠低於光速的速度相對論效應不顯著。然而實際情況是超光速在物理學中是不可能的。
我會告訴你這是為什麼。假想AD奮力想將他的飛船加速到光速。好,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能量與γ參數成比例,這在相對論計算中太普遍了。但你現在也會知道當物體的運動速度等於光速時,γ參數將變為無窮大。因此,為了讓AD的飛船加速到光速,他將需要無窮大的能量。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盡管對於一個物體可以以多麼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並無限制,但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可能達到光速。實際上,沒有質量的物質必須以光速運動,在此我不想討論其原因。唯一的一種沒有質量的物質是光(被稱作「光子」),或許還有中微子(不久前已經證實,中微子有質量。譯者)
還有其他物體不能朝光速運動的原因。其中之一與「因果性」有關。假設我投出一個壘球並打碎了一扇窗戶,那麼「我投出球」就是「窗戶被擊碎」的原因。如果超光速是可能的,那麼一定會有某種參照系,其中「窗戶被擊碎」先於「我投出球」發生。這導致各種邏輯沖突(特別是當窗戶已經碎了之後又有人截獲了飛行中的球,阻止了窗戶被擊碎!)因此我們將物體能超光速運行這種可能性排除了。更進一步,因果性排除的不僅是朝光速運動,更排除了任何超光速通訊。
光速,就我們所知而言,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科幻迷,這將是一個壞消息。幾乎可以肯定,在除地球之外的太陽系中不存在有智慧的生命。然而恆星間的距離太遠了!我們即使以光速運行,到達最近的恆星也要花上4年時間。所以沒有比光快的交通手段,將很可能無法在銀河系中游盪並與異型文明相遇,為爭奪銀河系的帝位而站,等等。
另一方面,由於長度收縮,或許情況並非那樣令人絕望。假設你登上一條飛船,以接近光速飛往10光年以外的一顆恆星。從地球的參照系看來,這個旅行將持續10年。然而對於這次旅行中的乘客而言,長度縮短了。因此這個旅行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並且飛船飛行得越接近光速,(相對於地球和恆星的)長度收縮得也越多(你也可以從時間膨脹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
為了說明這點,這里有一個表,標明以不同的速度到達不同目的地所需要的時間。讓我解釋一下它們的含義:

首先,為了能產生顯著的長度縮短,我們必須非常接近光速。因此我假設在旅行中飛船可以產生一個穩定的加速度。這也就是說,飛船內的人將感受到一個連續的加速度。例如,前半程以1g(g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譯者)加速,後半程以1g減速。

第二列以光年為單位給出了地球距離我們目的地的距離(一光年是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大約是6萬億英里)。我加入了三種不同加速度的計算,一種較小,另一種較大;剩下的一種與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相等。加速度為2g的旅行可能會非常不舒服,因此或許你根本不用再考慮所有比這更大的速度。

第四列列出了最大速度(在中點處,當飛船正要轉入減速運動時)與光速的比值。最後兩列給出了旅行所需要的時間。首先以地球為參照系,然後以飛船為參照系。其中的差別很重要。我的意思是,如果說你乘飛船以2g的加速度飛往獵戶座,在你到達獵戶座之前要在飛船上渡過6.8年的時間。(盡管距離很遠,但「飛船時間」增加得非常慢。這是因為距離越大,在開始減速前你越能接近光速飛行,因此你得到的長度收縮越多!)但當你到達那裡的時候,地球上已經過500多年了。你到達獵戶座後所發出的任何信息都將在500年後到達地球,回信也是如此。因此如果人類有一天能漫步在銀河系之中,不同居住點之間將處於隔絕狀態。地球上的人不可能以任何常規方式同獵戶座附近的人交談。
為建造一艘可以像這樣無限加速的飛船,現在看來有無窮的技術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會被證實是不可克服的,那麼我們就只能在幻想的空間遨遊;但如果它們是可以克服的,並且如果我們人類可以活得足夠長以克服它們,那麼我剛才所描述的正是依據狹義相對論的理論上(可行的)遠程宇宙旅行。
當然,許多科幻小說仍然加入了超光速飛行。但它們也常常不得不在其中引入一些奇怪的概念,如:「(時空)扭曲」、「超時空」。最終的情況是:就我們今天所知的時、空而言,超光速飛行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喜歡,你總可以寄希望於某種時空的「窗口」或一個全新的,允許物體超光速運動的物理分枝被發現。

那樣,我們就可以著手建立一個大銀河帝國了!

廣義相對論—— 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世界
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概念解釋:
在開始閱讀本短文並了解廣義相對論的關鍵特點之前,我們必須假定一件事情:狹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這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是基於狹義相對論的。如果後者被證明是錯誤的,整個理論的大廈都將垮塌。
為了理解廣義相對論,我們必須明確質量在經典力學中是如何定義的。
質量的兩種不同表述: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質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麼。「它是重量」?事實上,我們認為質量是某種可稱量的東西,正如我們是這樣度量它的:我們把需要測出其質量的物體放在一架天平上。我們這樣做是利用了質量的什麼性質呢?是地球和被測物體相互吸引的事實。這種質量被稱作「引力質量」。我們稱它為「引力的」是因為它決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恆星的運行:地球和太陽間的引力質量驅使地球圍繞後者作近乎圓形的環繞運動。
現在,試著在一個平面上推你的汽車。你不能否認你的汽車強烈地反抗著你要給它的加速度。這是因為你的汽車有一個非常大的質量。移動輕的物體要比移動重的物體輕松。質量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定義:「它反抗加速度」。這種質量被稱作「慣性質量」。
因此我們得出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度量質量。要麼我們稱它的重量(非常簡單),要麼我們測量它對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頓定律)。

人們做了許多實驗以測量同一物體的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得出同一結論: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
牛頓自己意識到這種質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種他的理論不能夠解釋的原因引起的。但他認為這一結果是一種簡單的巧合。與此相反,愛因斯坦發現這種等同性中存在著一條取代牛頓理論的通道。
日常經驗驗證了這一等同性:兩個物體(一輕一重)會以相同的速度「下落」。然而重的物體受到的地球引力比輕的大。那麼為什麼它不會「落」得更快呢?因為它對加速度的抵抗更強。結論是,?/div>

『肆』 愛因斯坦少年時代

愛因斯坦
少年時代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他拉小提琴。

愛因斯坦生前不要虛榮,死後更不要哀榮。他留下遺囑,要求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他把自己的腦供給醫學研究,身體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讓人知道的河裡,不要有墳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的時候,隨行的只有他最親近的12個人,而其他人對於火化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知道。

愛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頓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跟他工作了幾十年的秘書杜卡斯小姐,並且強調:「不許把這房子變成博物館。」他不希望把默謝雨街變成一個朝聖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後的人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自己不過是自然的一個極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獻給了人類從自然界獲得自由的征程,最後連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但是正如英費爾德第一次與他接觸時所感受到的那樣:「真正的偉大和真正的高尚總是並肩而行的」,愛因斯坦的偉大業績和精神永遠留給了人類。

逸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韋伯先生的慧眼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青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於好萊塢首映之日,邀請愛因斯坦夫婦去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愛因斯坦來看戲,大家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別林。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麼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麼。」

「相對論」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愛因斯坦太太曾對查理·卓別林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工作的情形。後來卓別林把這事記在他的自傳里。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這歷史性發現的時刻是怎麼樣子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樣穿著睡袍下樓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卻什麼也沒動。我想一定有什麼問題發生,我問他什麼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親愛的!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後,他就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幾次停下來在紙上記錄一些東西,然後重復地說:「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說:「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

他繼續玩鋼琴,並且寫下一些東西,這樣半小時之久,然後走上樓去他的研究室,並且告訴我不要打擾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兩星期。每天我上樓把食物送給他,傍晚時他就散一會兒步當作運動,然後回來繼續他的工作。

最後他走下樓來,臉色顯得蒼白。「這里就是我的發現!」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這就是他的「相對論」。」

成功的秘訣

神學的研究

愛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後30年專心於神學的研究。文字

1879年,阿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個電工設備店店主。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

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裡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

十歲時,愛因斯坦進入慕尼黑教會中學讀書。不過他的基礎知識卻是源於家庭和自學上。在中學的成績除數學優秀之外,其它學科均屬低下,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學處分。同年,他離開德國,於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但未被取錄,只得轉學到一間中學。 第二年,他考進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大學四年, 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於正規課程,而是自學一些名家的著作。縱使他很少上課, 但是他靠著同學所摘下的課堂筆記,仍能取得及格的成績。

愛因斯坦於1900年畢業,由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他找不到一個教職。

1902年, 愛因斯坦終於在伯爾尼找到了聯邦專利局審查員的職務。此時他利用工余時間繼續自修理論物理。

在一年內,1905年,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在物理學各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偉大論文。《分子體積的新測定方法》(有關布朗運動)一文使他獲得蘇黎世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有關光電效應)一文更使他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餘的兩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後人認為這是他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

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魯士科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回德國工作。

1914年,他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這個教職給予了愛因斯坦經濟上的支持,使他能夠全時間從事研究工作。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基礎》,這是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第一篇完整的論文,也是對這項工作的總結。

1933年因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愛因斯坦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

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

1955年病逝普林斯頓

『伍』 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電影,主人公叫保羅

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的電影有BBC拍攝的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中文名:愛因斯坦與愛丁頓
外文名:Einstein And Eddington
製片地區:美國/英國
導 演:Philip Martin
類 型:劇情/歷史
片 長:88分鍾
上映時間:2008年
劇情介紹:
本片主要回顧了愛因斯坦當初發明相對論的過程,以及他與英國著名學者亞瑟·斯坦利·愛丁頓之間的友情,後者是第一個理解愛因斯坦理論的物理學家。
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並證明其正確的科學家。電影講述了1914年到1919 年之間亞瑟·愛丁頓和愛因斯坦兩個天才科學家的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亞瑟·愛丁頓:故事起始於1914年英國劍橋,當時的亞瑟·愛丁頓和他的好友william在劍橋求學並在一起搭檔了三年的網球,但遺憾的是他們沒有獲得一場勝利,一直到電影的開始。亞瑟愛丁頓是一個貴格會信徒,不崇尚暴力,所以愛丁頓在得知好友william即將參軍的消息時時,表現得十分的震驚。不過震驚的原因不是由於他的宗教信仰,而是由於他與william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由於一個很偶然的原因讓亞瑟·愛丁頓失去了最後在火車站與william見最後一面的機會。
William:亞瑟·愛丁頓的好友,他和愛丁頓一起在劍橋求學,最後參軍,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於德軍毒氣戰,那時候愛丁頓頂著輿論的壓力,頂著心中的悲痛,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是沒有證明它的正確性,這時英國學者愛丁頓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關於水星的問題,希望愛因斯坦給出預測,愛因斯坦給出了預測,最後亞瑟·愛丁頓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讓愛因斯坦名揚四海。

『陸』 愛因斯坦的電影

中 文 名】:愛因斯坦的最大失誤+愛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式+愛因斯坦的未竟交響曲
【原 片 名】:Einstein's Biggest Blunder+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Einstein's Unfinished Symphony
【出品公司】:BBC
【國 家】:UK
【編 碼】:Divx 5
【文件大小】:1.44GB
【對白語言】:英語
【字幕語言】:中英文簡體外掛
【發 布】:EToE為紀錄片之家原創發布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的最大失誤
本片講述了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所坦承的最大失誤-宇宙常數, 在本世紀初卻在一個嶄新的理論中重新加以詮釋, 而這全新的理論可能將再次變革我們的宇宙觀....

愛因斯坦的生死方程式
本片講述了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以他的天才創出的一個既可為善亦可為惡的美麗而簡潔等式的故事....

愛因斯坦的未竟交響曲
本片講述了愛因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致力於他的夢想-『萬物之理』的過程,而正是那些年代使我們的物理界和看待宇宙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柒』 關於天才的美國電影

《美麗心靈》 有精神分裂正確或得諾貝爾數學獎的數學家
《自閉歷程》 有自閉症的發明家
《心靈捕手》 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問題少年
《海上鋼琴師》生活在船上的天才鋼琴師
《八月迷情》一個來自愛爾蘭的年輕但天資非凡的酒吧歌手與一名年輕的女大提琴家的愛情故事
《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電影沒看過必須得看了太出名了不用多說.

『捌』 請問大佬有天才 第一季2017年上映的由傑弗里·拉什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鏈接:https://pan..com/s/1lRxwh9prxY3AC2YbzwWRNw

提取碼:q76v

《天才第一季》

導演:朗·霍華德、明基·斯皮羅、凱文·霍克斯、詹姆斯·哈維斯、肯尼士·比勒

編劇:肯尼士·比勒、拉夫·格林、諾亞·平克、沃爾特·伊薩克森、安吉麗娜·伯內特、馬克·拉弗蒂、BrianPeterson、凱利·桑德斯、FrancescaButler

主演:傑弗里·拉什、強尼·弗林、尼古拉斯·羅爾、薩曼莎·科利、拉爾夫·布朗、理查德·托普爾、喬·弗萊徹、克萊爾·拉什布魯克、艾麗西婭·馮·里特貝格、西爾維納·布克包爾、珊農·塔伯特、亨利·古德曼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首播:2017-04-23(英國)、2017-04-25(美國)

季數:1

集數:10

單集片長:43分鍾

又名:世紀天才(台)、天才人物、天才:愛因斯坦

傑弗里·拉什加盟國家地理頻道劇集《天才》、飾演老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強尼·弗林飾青年愛因斯坦。該劇共十集,改編自沃爾特·艾薩克森的暢銷書《愛因斯坦傳》,講述天才愛因斯坦如何攻克難關、一舉破解原子與宇宙的奧秘。

『玖』 電視《天才第二季》主要講了什麼

National Geographic在《天才》首季季終後,公布已續訂的第二季會聚焦在著名藝術家Pablo Picasso;劇集執行製片Ron Howard在訪問中表示,盡管畢加索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作畫的動力﹑有甚麼困擾過他,以及他是如何「經歷動盪」下,成就自己的偉大藝術。

《天 才》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lGnkWogWzwt9MjrFXc_Vog?pwd=j8mb 提取碼:j8mb

傑弗里·拉什加盟國家地理頻道劇集《天才》、飾演老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強尼·弗林飾青年愛因斯坦。 該劇共十集,改編自沃爾特·艾薩克森的暢銷書《愛因斯坦傳》,講述天才愛因斯坦如何攻克難關、一舉破解原子與宇宙的奧秘。


閱讀全文

與天才電影愛因斯坦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清露是什麼電影 瀏覽:96
外星生命的動畫電影什麼泰 瀏覽:986
私人訂制2電影高清免費 瀏覽:407
怎麼看泰國上映的電影 瀏覽:968
鱷魚電影那部好看 瀏覽:88
日本關於電車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30
有部電影叫什麼伴侶 瀏覽:153
看了這一場電影之後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167
廣電總局開頭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9
如何學看電影 瀏覽:522
微信如何解綁貓眼電影 瀏覽:373
迅雷怎麼下載HS電影 瀏覽:64
天天看有時候電影看不了怎麼回事 瀏覽:951
BT天堂里是什麼電影 瀏覽:915
推薦好看的搞笑國產電影 瀏覽:795
如何做一個好看的電影片尾報幕 瀏覽:812
電影叫什麼靠近就會死 瀏覽:311
有沒有什麼網頁版的小電影 瀏覽:827
投資電影收益怎麼算的 瀏覽:125
什麼倫理電影在線觀看百度視頻視頻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