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院小廳坐哪裡好
電影院小廳坐三四排比較好。
電影院(cinema)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
質量標准
電影院的質量標准分特、甲、乙、丙四個等級(與特大、大、中、小型交叉組合)。特等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甲、乙、丙等的相應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主體結構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0~100年,丙等25~50年。
二、耐火等級:甲、乙等不應低於二級;丙等不應低於三級,且不應有特大型。
② 連雲港新浦哪有電影院
一個是黃海影劇院現在在裝修!一個是市政府對面的電影院!還有一個是樂天馬特三店4樓有個金典影院建議你去樂天馬特!交通方便!而且有超市有肯德基!而且環境很好!我剛看了加勒比海盜4!現在還有雷神!速度與激情5!還有功夫熊貓!票價在30到50之間!不過有折扣的!具體的你要自己去問!我記得是星期1到星期4都有折扣!
③ 電影票在哪裡訂
打開美團軟體,在電影選項下打開購票選項。選擇並打開電影院,選擇位置,確定支付即可完成訂購。
工具/原料:OPPOReno5、ColorOS11.1、美團11.13.207
1、點擊電影演出
在美團首頁,點擊電影演出。
④ 襄樊電影院有幾個分別在哪
襄樊的電影院只有兩個
一個是長虹路武商百貨樓上的天河影院
一個是廣場象仔旁邊的樊城電影院
⑤ 商丘電影院有幾家都在什麼位置
目前只有二家了,一個在向陽路上,也就是步行街一直向北延伸的那條路上,叫宋城電影院。另一個在凱旋路上,向北走過了地下道,二百米路東,叫豫東電影院。 這兩家環境都不怎麼樣,如果硬要比的話,宋城環境好點。
聽說在中環要開一家新的電影院,很期待。
⑥ 徐州有哪幾家電影院
1星美,在淮海西陸蘇果附近,環境最好,價格最貴,吃東西必須在裡面買,感覺這個比電影票還貴
2中山堂,淮海東路離金鷹也就56分鍾的路,環境一般,價格一般,但吃的隨便帶,我一般都去這家,老電影院了,星期2電影票還半價
3淮海堂,文化宮附近
4會堂,徐州2院對面
2.3.4票價差不多
⑦ 漯河哪一家電影院好
大地影院09年開業,漯河市影院界的老大哥,但設施陳舊,幸好16年5月影院有自知之明的進行了裝修,但影院屏幕是否更換未知。
在14年之後,奧斯卡、大商影城、東外灘、中影開源相繼開業,從未踏入大地影院一次,除去大地影院,我來說說。
第一個,我先來說【奧斯卡遼河路店】,用【中規中矩】來形容十分恰當,【觀感一般】,如果在15年我可能會選擇奧斯卡看電影,唯一值得稱贊的就是【爆米花好吃】。票價不便宜,網購也比漯河其他家貴(奧斯卡一直限制網路價格以凸顯自家會員卡存在價值)。眼鏡收押金20?早期是收押金的,現在收不收我也不知道。
第二個說【大商影城千盛店】,標榜4K影城,但別鬧了,沒有4K片源4K屏幕有個卵用?【3D效果暗】的不是一般,影票上標的原聲時不時給你突擊來個國語,心累。好處就是在市中心。
第三個說【東外灘影城】,全市最好的一家影城,沒有之一。票價有良心,屏幕有良心,雖然沒良心的把最大的廳標榜DMAX巨幕廳(其實就是他們賣票時的【1廳】)什麼的,但票價不漲。雖然不是巨幕,但也算是大廳,【視效清晰】,【音響給力】,【網路購票價格適中】。
第四個說說【中影開源】,一家讓我無愛的影城,有金子被他們捂發霉。引進片排大量國語,巨幕廳周一至周五隻放晚上的,白天放一些垃圾國產。每次看排片,很搞不懂他們排片的人是怎麼想的,就是不按照群眾路線走。 【聲音開的大】不代表音響效果好OK?有巨幕不代表【不校準】放出來的片子就是好片子。剛開業的時候,全影院不【重影】的廳基本沒有,不知道是幾何校準還是時間同步的問題,前兩天去看巨幕廳還是重影,可能是眼鏡問題,一開始就眩暈,真是醉了(每次都一群人吐槽)。哦,對了,眼鏡是收押金10元的。
漯河的影院還有,比如火車站那裡的【奧斯卡聯合一百】,全沙發影院,沒去過。還有縣級影院,比如臨潁的金逸影城,豫都影城。舞陽今年上半年新開的奧斯卡影城和奧斯卡眾樂影城。縣級影院不在這里做分析。
漯河的影院。服務態度基本都不錯,沒有突出的也沒惡劣的。小食,就奧斯卡爆米花值得稱贊。屏幕,中影開源的巨幕廳(1廳),東外灘的1廳。音響,沒有什麼好的,中影開源的聲音調小點兒我也許會推薦。座椅,東外灘1廳後面好像有沙發椅,中影開源的VIP我已經忽略了過去。
綜上所述。如果你問我去哪裡看電影好。2D全市影院一個樣,3D就去東外灘影城(1廳)或中影開源巨幕廳。
⑧ 從計劃生育「偷」著生,到開放二胎還不行,中國娃為什麼生不動了
關於放開三胎的討論,也熱了起來。
我們國家的人不夠了?
為了刺激生育,國家做了很多努力。
而現在我們能想到的,當時的學者們也能想到。新的人口決策呼聲越來越大,終於,在1980年開始了計劃生育。
不過,剎車只是權宜之計。
粗略計算,當時農村竟有3到4成的勞動力是剩餘的,而這個人口絕對數,達到了恐怖的1.5億。
如何解決過剩的農業人口的就業,才是真正的問題。
第一產業觸及天花板,就需要邁進第二產業——工業。
而一旦邁入工業時代,出生率的變化,天翻地覆。
02
20世紀50年代,與農業合作化並行,另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改造也席捲著神州大地。
舉國上下,都希望早日把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從"一五"到"四五"計劃,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迅速形成了獨立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這個工業化的進程究竟有多快呢?
1952年,我國的工業還只佔GDP的30%,農業佔64%;到了1975年,這個比率已經被完全顛倒過來了。
產業結構的變動,背後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動。
勞動力從農業人口轉向工業人口,大致分了兩條,一條是宏觀調控,一條是市場引導。
而農村招工,就構成了城市工業勞動力最初的主源。"收割農村、反哺城市",大批人口向非農業轉移。
1952-1979年,工業部門平均每年向農村招工90萬 —— 換言之,在這27年中,工業總共吸收了2520萬農業勞動力,而這個數字,佔到了當時工業勞動力總和的61%。
時間來到1978年,宏觀的體制調控之外,又出現了一隻"看不見的手"—— 改革開放繼續推動著"農轉非"的浮浮沉沉。
而如今看來,這是關乎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1990年代,借著小平南巡講話的東風,趕上市場經濟改革的南方,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東南部沿海城市,出現了大量勞動力缺口。我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打工潮,當年就有4000多萬農民工流入沿海城市去。
1994年,隨著外商和我國港澳台直接投資的增加,農民工數量以迅猛之勢躍到了6000萬;而僅2年後,這個數字達到了8000萬。
當時,一些人為了進廠甚至要交一兩千塊錢。但即使這樣,人們依然擠破頭想進去。民間有一首打油詩:"馬路是銀行 , 工廠是錢庄。兩手空空來 , 回去蓋樓房。"
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駐豫全國人大代表、被稱為"農民工司令"的張全收,對上個世紀90年代洶涌的打工潮至今記憶猶新:年後,河南省上蔡縣,十幾輛發往廣東的卧鋪客車整裝待發。
張全收清楚地記得,核定40人的車廂內,生生擠滿了160多人。
北上廣深這些先佔據發展機會、財富資源的大城市,像抽水機一樣,虹吸著外來人口。
根據2000年的第5次人口普查,當時中國有14439萬遷移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的11.6%,其中,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人口達到了49.7%。
工業,消化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我國的主要勞動人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產業結構開始進一步優化升級。
而如此規模化的"農轉非",正標志著中國開始從農業大國向製造業大國轉變。
1978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由28:48:24,2000年這一比例變成了14.7:45.5:39.8,由"二一三"型結構變為"二三一"型。
10年之後,我國製造業的增加值佔比,在2010年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終於落定。
也正是在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了50%,以51.27%對比解放初期的10.64%,這樣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舉世罕見 ——
這一進程,英國大約用了100年,美國用了80年,中國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
第一產業不再需要人口,第二產業釋放出人口紅利。這意味著,城鎮工業從業者,開始成為生育的主力軍。
但是,時代早已經天翻地覆。
隨著19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正式實施,以及義務教育普及,人口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少生、優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所以,回顧2010年,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也正是在這一年,我國首次進入了少子化、老齡化階段。
中國人口的凈增曲線,正在驗證人口學家的睿智預言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增長不用控制也一定會放緩"。
然而,這個進程並沒有停止,產業升級帶來了進一步的生育率下降。
03
1994年4月20日,是被載入史冊的一天,那天,中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一條64K的國際網路專線,成為全球第77個有網路的國家。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將會沿著這條寬頻出發,一路高歌猛進。
次年5月,隨著中國互聯網的"佈道者"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時空,普通的百姓通上了網,中國的第一波互聯網科技浪潮,開始滾滾而來。但直到1997年,這代網民還只有區區62萬人。
而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61.2%。
也就是說,短短22年間,中國網民數量飆升了1376倍。
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宣告著中國信息服務產業的崛起。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勢,互聯網經濟成為了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進而變革了整個市場競爭的格局。
2000年時,三大上市門戶網站新浪、網易和搜狐成為互聯網領域的"三座大山",但是很快,後來者就從別的賽道反超——網路、阿里和騰訊三家互聯網公司分別從搜索、電商和社交出發,在各個領域的C端市場展開競爭,到2010年前後,BAT三巨頭格局形成。
到2012年,手機網民已經超越了PC網民數量,O2O模式開始風靡全國,一輪又一輪的補貼大戰你方唱罷我登場,團購服務、打車軟體、共享租賃...各種互聯網企業好不熱鬧。
廣義上的第三產業,還包括了餐飲、娛樂、房地產、金融、保險、旅遊、運輸倉儲等方面,而互聯網幾乎對上述所有產業帶來一輪重塑。
新世紀以來,產業的變化再次提升了勞動力水平,產生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網約司機、快遞員、外賣員,到程序員、網路媒體人、時尚買手等,崗位愈加多元、復雜化。
比如電競產業,我們從2000年幾乎為0的狀態,發展到2019年實現超1000億的市場規模,提供相關就業數百萬計。
2010年O2O概念提出之後,發展到今天,僅外賣員和快遞員數量就超過1000萬……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用25年時間展現了"中國速度"。
從中國互聯網元年至今,25年時間,中國GDP從7345.48億(佔世界2.3782%,1995) 指數級增長到了14.34萬億美元(佔世界16.3550%,2019)。
—— 其中,2019年的數字經濟總量達35.8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6.2%。
而其實而早在2013年,第三產業的GDP佔比就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改革開放之初,兩者差距一倍的格局被徹底扭轉。
但在各項經濟發展指標飛躍上升的同時,中國的人口增加率,卻呈現「跌跌不休」之勢。
2019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只有3.34%,全國出生人口創下近40年來的最低點,只有1465萬人,比較1980年代高峰時期2500萬人的出生人口,整整少了1000萬。
而如果現在總和生育率已經跌破"高度敏感警戒線"的1.5來看,中國已經"低生育率陷阱"附近徘徊,未來還很有可能出現人口的負增長。
那麼,如果經濟已經發展得那麼好,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了?
本質上,這還是一個供求問題。
而這也和產業升級有關系 —— 發展高新技術業,需要的是高端的技術人才,與之相應的是,大量的基礎性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
與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同時的是,第一、第二產業的自動化水平也在繼續提升,低價值的勞動力正在被進一步淘洗。
2018年,利用北斗導航技術,無人收割機、無人插秧機等開進農田,啟動了我國無人農場的建設,一個人一天就能收割一百畝地。
也正是在這一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大刀闊斧改革,為提升生產車間自動化,當年即裁員34萬人。此舉無疑放出了一個信號:即使是像富士康這樣以廉價勞動力為標簽的集團,也正在從製造業轉型智能產業。
的確,低端輕工業的人口需求量,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人被《摩登時代》式的機械流水線作業釋放,僅以2017年的深圳為例,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來料加工貿易僅占出口額0.4%,與1993年相比,下降了多達47.7個百分點。
而中國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到2019年達到60.6%,幾乎完成了翻倍式增長。
在產業都在升級的情況下,市場對於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大家都坐在影院里看電影,本來大家都在坐著,突然前排的人站起來,後排的人為了看到電影也只能跟著站,大家的座位票都白買了。
—— 這種競爭壓力大,但又暫時無法升級到另外一高級模式的狀態,就是"內卷"。
如今,應屆生不僅面臨畢業之後可能找不到對口工作的窘境,"畢業即失業"的學生也俯仰皆是。
於是,越來越多人選擇提升學歷,從小鎮做題家到"清華卷王",焦慮正在學校中蔓延。
而校園之外,社會是一場更大的內卷戲台。崗位名額不夠多,蛋糕不夠大,不夠所有人分,就必然導致內卷。
但是,這並不是說,產業升級不好。
這只能表示,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還無法創造出等量的工作崗位,去容納相應的人才。
現在要考慮的,是怎麼把影院的設備提升,比如要不要把銀幕升級下巨幕?比如再怎麼把影廳擴充下空間? —— 只有這樣,才能讓電影院的人都坐下來,所有的參與者才會舒服安定。
換句話說,產業升級,還升的不夠。
中國需要更更多高端的產業,來容納更多的人口。只有讓更多人口衣食無憂,生育率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