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地方建成才不到一年,已拍了多部知名的電視劇
這個就是浙江的湖州影視城,當地建設的富有民國風格,影視基地有諸多舊上海建築,以及各種歐洲建築,已經拍攝了樓外樓等電視劇。
❷ 吳語太湖片的代表方言(縣級市與縣)
常熟話,俗稱「常熟說話」。吳語的一種,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常熟話中清濁、尖團、平翹判然有別,是一種較為獨特而又頗具代表性的吳語次方言。
常熟話擁有33個聲母,50個韻母,8個聲調,音系是吳語太湖片中相當完善的代表。常熟話中的很多古語詞彙也是吳語中的寶貴財富。 聲母33個韻母50個聲調8個 崑山話屬於吳語方言。和同屬吳語系的蘇州話和上海話都比較接近,仔細辨別的話還是有差別的。
例如蘇州話稱呼「你」為「乃」(音nei),上海話為「儂,」而崑山話是「媆」音(nen)。
再有如我們,蘇州話「嬺」(音ni),上海話「阿拉」,崑山話為「偶里」。
老崑山說話有一句有特色的就是「去」這個字,這「去」字讀出來的音是「kěi」。
「東西很多很多」,城北的姑娘笑著說「渾淘淘」、正儀的姑娘文雅地說「航航尋尋」、玉山鎮的姑娘說「交交關關」、最後一個說「噢喲,么事多透多透!」 江陰話分為城裡、東鄉、西鄉、南鄉四大門派,各具特色。
江陰城裡話以硬著稱。江陰的刀魚特別鮮,這是江陰的特產,新上市要買1000多元一斤,不過你到江陰到處可聽到與刀有關的話。原因是江陰城裡話里,「什麼」,上海人說「啥」,江陰人說「刀子」。比如上海人說「今朝吃啥物事?」,江陰人說「今朝吃刀子啦?」。不了解的人是要被嚇壞了。又比如:上海人說「儂勒做啥啦?」江陰人說「你勒作刀子?」
江陰人講話大多數人講話比較直,並且喉嚨大。當你正靜靜地坐在那裡,或許突然一聲巨響,震耳欲聾,「××,是你哦,裱漿葛(江陰人的口頭禪)「。 網上有很多慈溪話的歌曲,比如《外婆謠》、《新年到、祝福到》,慈溪人對家鄉話的宣傳和普及做得很到位。
《慈溪縣志》對吳方言在慈溪市的源流與分布有專門的記載:吳方言有5個次方言,慈溪方言屬吳方言太湖片。吳方言太湖片又分6個小片,慈溪處古越州與古明州交會之區,慈溪方言佔2個小片:東部觀海衛及以東原慈北、鎮北部分,古屬明州(寧波府),為吳語區太湖片甬江小片;橋頭及以西原姚北部分,古屬越州(會稽府),屬吳語區太湖片臨紹小片。 富陽古名富春,是三國東吳吳大帝故里。
富陽話」今天「叫」今gen朝「、」明天「叫」明men朝「、」妻子「叫」老娘「、」丈夫「叫」老子「、」小孩「叫」小兮廝「、」昨天「叫」昨日子「、」難為情「叫」倒埋「、」一點點「叫」一丟丟「、」晚上「叫」夜裡「、」滑稽可笑「叫」發魘「、」晦氣「叫」倒灶「、」挨打」叫「鎮骨頭」、「嚇一跳」叫「魂石出」…… 中國陶都宜興位於太湖西岸,宜興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方言。
宜興人把未婚女子稱作大小娘,把白痴叫做痴鬼,把鄰居叫做夾壁夾,把這樣叫做釀老,形容圓說作的溜圓,把花生仁說做生古肉,把菜刀說成搏刀,把雨鞋說作套鞋…… 張家港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張家港話即張家港居民的語言。張家港話主要有兩種吳語口音,東部為虞西話(常熟西鄉話),西部為澄東話和澄要話(江陰東鄉話)。
張家港話擁有34個聲母,42個韻母,8個聲調。 諸暨話是一種頗具特色的方言。聲調有8個。無論是語音、詞彙、語法等都與現代漢語共同語的普通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諸暨話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無論是漢民族的發祥地中原,還是漢文化的繁榮地稿京,其語言因戰亂與胡占,成了現代北方話,修正後與之相對的是官話,為政治服務的官話——北京話。
北方人的南侵,漢民族的南遷,千百年後,古越族在諸暨已音信難覓,可是,一種語言,諸暨話,卻以令人吃驚的豐富內涵展現在面前,並且與漢字能如此相得益彰而令人吃驚。 金庸、徐志摩等都是說海寧話的。
金庸,一個江南人,在位於粵語區的香港生活了幾十年,期間還學會了說粵語。然而,他鄉音不改,依然是一口江浙口音。金庸是海寧人,海寧是說吳語的。
作為一個江南文人,金庸當然不會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吳語。
吳語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金庸這個江南人的影響是極深的。不光是說國語時帶江浙口音,金庸寫文章,也經常選用吳語的詞彙。
例如,金庸在小說中用以代替「東西」一詞的「物事」就是吳語的常用詞語。
再比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稱呼母親的那一聲「姆媽」,就是吳語區特有的叫法。
而金庸使用得最傳神的吳語詞彙,非《鹿鼎記》中的那個「賊忒嘻嘻」莫屬。由於韋小寶被設定是揚州人,這個詞語又是從韋春花的口中說出,但這個詞在江淮官話揚州話中是沒有的。「賊忒嘻嘻」是吳語特有。
金庸在他的小說中還用過「眼烏珠」、「鑊」、「晏」、「耳刮子」、「瞎七搭八」等字詞。對於不說吳語的讀者來講,見到這些詞語可能會感到不習慣,而對於吳語區的人來說,則是再親切不過了。
金庸小說中集中展示吳語之優美的,是《天龍八部》中阿碧的對白。
茲抄錄幾段,以饗諸位: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撫琴吹笛的小丫頭,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氣,叫我阿碧好哉!」
阿碧微笑道:「兩位大爺來啊來到蘇州哉,倘若嘸不啥要緊事體,介末請到敝處喝杯清茶,吃點點心。勿要看這只船小,再坐幾個人也勿會沉格。」
阿碧向段譽瞧了一眼,笑道:「我彈著好白相,又算啥絕技了?段公子這樣風雅,聽仔笑啊笑煞快哉,我勿來。」
阿碧笑道:「阿朱就是阿朱,伊只比我大一個月,介末就擺起阿姊架子來哉。我叫伊阿姊,介末叫做嘸不法子,啥人教伊大我一個月呢?你用勿著叫伊阿姊,你倘若叫伊阿姊末,伊越發要得意哩。」
阿朱輕笑道:「你就是會體貼人。小心公子曉得仔吃醋。」阿碧嘆了口氣,說道:「格種小事體,公子真勿會放在心上。我們兩個小丫頭,公子從來就勿曾放在心上。」阿朱道:「我要俚放在心上做啥?阿碧妹子,你也勿要一日到夜牽記公子,嘸不用格。」阿碧輕嘆一聲,卻不回答。阿朱拍拍她肩頭,低聲道:「你又想解手,又想公子,兩樁事體想在一淘,實頭好笑!」阿碧輕輕一笑,說道:「阿姊講閑話,阿要唔輕頭?」
阿碧所說的方言,是真正的吳儂軟語。書中描寫阿碧與段譽、鳩摩智等人交談的那一大段文字,韻味之足,情景之勝,直讓人感嘆:吳語之優美,一美至斯。 淵源流長的歷史使桐鄉話顯得既豐富多彩又耐人尋味。在古語裡面,白天就叫「晝」,所以有個詞語叫晝夜不分,表示「晝」和「夜」是相對的。那時的人們為了區分上午和下午,就把中午之前叫「上晝」,中午之後叫「下晝」,這種叫法就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此可見,我們的桐鄉話代代相傳,不知已經延續了多少年。除了上晝、下晝,桐鄉話里還有很多詞保存了古語的風貌。火柴用桐鄉話叫「洋火」。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沒有火柴,火柴是從大洋彼岸的外國進口的,那時候人們把外國人叫「洋人」,所以外國進口的火柴就叫「洋火」了。由於當時中國是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從外國進口的東西還有很多,像柴油,我們就把他叫做「洋油」,肥皂就叫「洋皮皂」。原來桐鄉話里還有不少的辛酸歷史。從很多桐鄉話裡面,我們還可以了解桐鄉的風俗習慣。「吃豆腐飯」是參加喪禮的意思。那麼為什麼把參加喪禮叫「吃豆腐飯」呢?因為以前我們江浙一帶農民家裡有了喪事,要把一具屍體從家裡移到墳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村裡的人、親戚朋友來幫忙的。但是由於主人家都不富裕,所以辦喪事的飯菜比較簡拙,以豆腐為主,因為豆腐不僅價錢便宜,還是白色的。親戚朋友忌諱說去參加喪禮,就說是去吃豆腐飯的。
桐鄉話是「土話」自然也融入了桐鄉老百姓的智慧,很多詞語還非常形象生動,縫衣針用桐鄉話叫「引線」,膝蓋用桐鄉話叫「腳饅頭」。縫衣針的作用就是把線從這頭引向那頭,「引線」把針的功能說得再明了不過。再看,你的雙腿上,哪裡最像饅頭,當然是膝蓋了,「腳饅頭」形象地說出了膝蓋的外形特點。
「著火」「力氣」「腐乳」用桐鄉話分別是怎麼說的? 「火著」「氣力」「乳腐」,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這不就是倒裝嗎?有的時候我們還會把「我對不起你」說成「我對你不起」,把「我打不過你」說成「我打你不過」,這就是把一些話的順序給顛倒過來了。 海門話隸屬吳語,承載了很多歷史文化的遺存,至今仍然保存著一些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點,說來都是文縐縐的。如我們我們把「愛人」稱作「娘子」,稱「自己」為「吾」,稱「他(她)」為「伊」,稱「不」為「弗」,稱「找」為「尋」,稱「父母」為「爺娘」,稱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為「小娘」,將「臉盆」稱作「面鑼」,將學生交的「學費」稱作「學鈿」,將「穿衣服」稱作「著衣裳」等等。海門話有著古文的精練。「不」是「拗」,「不要吃」就是「拗吃」,「不要說」就是「拗話」,「不要開」就是「拗開」,喝酒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在討論是否再開酒時,凡海門人都會警覺,這是最能鍛煉人的聽力的。根據語言學家對聲母、韻母、聲調的分析,用海門話來誦讀古詩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韻的協調上更臻美滿,尤其是仄聲中入聲字的處理,頗有吟唱文化的特質。我們上初中那會兒,老師們用的基本上都是地道的海門話,讀古文也不例外:「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讀來搖頭晃腦,倒也是聲聲入耳,盪氣回腸。
凡文化底蘊深厚的方言,莫不以生動形象為特徵。海門話中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用法,很值得玩味。如海門人將跑得很快,說成是「跳出來跑」。試想,還有什麼能比跳起來離開地面跑得更快的?每聽到這個詞,我就不由得想起電視劇中眾多武俠高手騰空飛奔的情景。海門人稱「小孩」為「小官」,稱「新郎」為「新小官」。「小官」是人生的起點,「新小官」是結婚後在人生旅途上的另一個起點,可見海門人對於婚姻的重視程度。再比如,海門人稱「男孩」為「猴子」。男孩,好動而頑皮,這與猴子的習性相似,這一借喻手法的運用,將男孩的特徵表現得入木三分。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我們將人身上的「積垢」稱為「黑漆」,將「閃電」稱作「忽閃」,將事情「沒有進展」說成是「蟹沫無氣」,將「打嗝」叫做「打急勾」,將「去年」叫作「舊年頭」,把「明年」叫作「開年頭」,將「乾爹」和「干媽」稱作「寄爺」,將「碰巧」稱作「當當碰了恰恰上」等等。
方言是一個地方的注腳,如果對海門話加以仔細考察,我們從中還頗能聽出些文化來。比如在農村,常稱「種地」為「種花地」。原先我對「種花地」這種說法不甚理解,在一次偶翻《海門縣志》後方恍然大悟。海門素有「江濱樂土、糧棉故里」的美譽,在經濟作物中以棉花居多。因此,在下地時很多人都稱「種棉花地」,但這種說法不免冗長,為便於表達就逐漸簡化成「種花地」了。再後來,就成了「種地」的代稱。「種花地」與「種地」之間僅一字之差,卻詩意頓生。如果這種推斷成立的話,海門人倒是有著幾分浪漫的。我們海門人稱「中飯」為「點心」,是海門人好客,恐中飯不豐怠慢了客人,而把「中飯」輕描淡寫地說成「點心」?還是因中飯為午時,剛好為一日之中心而得名?真是不得而知了。我們還把「勤儉節約」稱為「做人家」,一個「做」字,將海門人持家的細致、精巧描述得極其傳神。海門常會把做事不負責任、不考慮後果的人斥之為「海蟄」,這未免讓人雲里霧里:「海蟄」又何以成為罵人的代名詞?其實,海門有幾十公里的海岸線,我們的先祖以出海捕魚為生,而海盜常滋事擾民,「海蟄」實為「海賊」之意,表示對海盜行徑的深惡痛絕。有一次和外地客人吃飯,結束時我讓服務員把水果「抬上來」,客人很是不解:小小一盆水果,幹嘛要興師動眾地「抬上來」?追根究底,席間竟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海門還在描述「燙」、「刺」等感覺時,還會在這些詞語後面加一個「人」字,「燙人」、「刺人」,一切以人為中心,很有些以人為本的意思。
海門話中有些詞的表現力更是驚人,光形容顏色的就「碧波爽清」、「緋紅熾拉」、「臘扎金黃」、「花離斑爛」、「赤烏滴黑」、「灰色堂堂」、「煞白敞亮」等等,外地人要全面掌握這些詞彙其難度可想而知。海門是較「土」的方言,有些話與普通話哪兒跟哪兒都挨不上邊,如怕人想(怕癢)、好子客(老實本份)、有心相(有耐心)、初光生(基本上)、老油條(油腔滑調的人)、小揩面布(手帕)、泛烏百老(很多)等等。更有尋掐博(找麻煩)一詞,更像是英文單詞「trouble」(麻煩)的音譯,讓人想不到的是,中外兩種語言竟能在海門話中得到如此完美的統一。
幾乎所有的方言都有些讓人捧腹的笑話,海門話自然也不例外。曾聽朋友講,若干年前,一個海門人在北京的大型商場買東西,營業員很熱心地用繩子把一大堆東西紮好,但繩子拎的一頭留得太長,於是,我們的海門老鄉付完錢指著繩子對營業員說:「麻煩你幫我在上面尿一尿(繞一繞)」。光天化日之下,營業員聞之頓時滿臉通紅。一番口舌之後,誤會終於解開,但笑話算是永久地留下了。 啟東,原名外沙,位於長江入海口北岸。
「古有瀛洲,一名魂洲,又曰環洲。」
①何謂瀛洲?也許有人草率地認為這是在說日本,其實不然,這里所說的瀛洲是啟東。
②啟東一詞,意為啟吾東疆。而之所以古時把啟東稱為沙洲,原因是啟東直至清乾嘉年間才基本成陸。在此之前,歷代中國地圖上都只能找到零星的幾個沙洲。
③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居民大批北逃,遷至今通州、海門(包括啟東)地區,並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沙地文化。沙地文化總體上延續了江浙一帶的文化傳統,隨著歷史的變遷,沙地文化又有所發展和損益,同時也迸發出新的亮點。
啟東人盡管身處江北,卻從不認為自己是江北人。相反,啟東人也像蘇南人一樣,把江淮方言人統稱為江北人。可見文化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
在啟東人的觀念中,雖然我們地處江北,但我們是江南人,我們就得沿襲江南的風俗、江南的文化、江南的一切。 長興話,俗稱「長興說話」,又可稱之為「長興閑話」,與周邊太湖一帶的方言同屬於吳語太湖片。
長興內部方言也存在差異:城東洪橋,新塘等地,擦化嚴重,「雞,豬」同音,「氣,次」同音;南部地區的「酸,三」同音,「官,關」同音;西部泗安、南部和平等地的「有,秋,修」字讀[iY]韻;北部地區的「手」、「臭」等音讀舌面音,與其餘地區不同。
由於居住地域、交通、貿易、文化交流、婚姻等原因,此外和平東北部,呂山南部及西苕溪兩岸與湖州沿線的長興話帶有湖州口音。白峴地區的口音帶有很濃重的宜興口音,煤山北部一帶已經以說宜興話為主。 金壇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太湖片的毗陵小片。吳語金壇話擁有28個聲母、41個韻母和8個聲調。金壇西部為太平天國戰亂後的江淮移民後裔,使用的是江淮官話。
人曰寧。人無老少男女皆殿以老。如此曰葛。如之何曰那寧處,亦曰那寧達。不曰弗。問詞曰爹。問何所作曰作爹特。問何等物也曰爹東西。特者指事詞,又已然之詞。曾祖曰曾公。祖曰耶耶。祖母曰埋埋。父曰爹爹。母曰娘。兄曰大郎。弟曰弟子。城中二讀如泥,其四鄙二讀如市。上讀如釀,去讀如磕。游謂之弗相(長言之曰弗相相)。呼取物來日捉了來。立曰跨。挾一人與俱曰孿。揭壁上敗楮曰亨。以火熟物曰篤。雄卵子日子。豆腐之豆讀如頭,是以去為平也。凡杭州言陽平聲十九為陰平聲,如魚龍貓是也。口吃者謂為之篤篤。自謂其曹曰我家,亦曰我龕。日曰聶。晝曰聶腳,夜曰夜頭。式活助詞也。法猶否也。勖猶休也。能夠者甚詞,亦至於此極之詞。凡一切鬼神皆曰菩薩。 象山縣隸屬於寧波,對於外地人而言,寧波話和象山話似乎並無太多不同。然而,昨天,象山當地的方言權威,曾花費20多年時間研究象山方言,並著有《象山方言志》的葉忠正卻能清楚分辨兩者間的不同。
葉忠正說,象山話其實就是象山人自己使用的本地話,也是吳語,確切地說,是吳語太湖片甬江小區。如果要細分的話,可分十二個方言片,但總體上,大致可分為南北片,北片以丹城話為代表,人們所說象山話,實際上就是丹城話。而南片則以南浦話為代表。
丹城話是以縣城丹城為中心的北片方言,使用人口為27萬,佔全縣總人口50%。
象山話和寧波話的區別所在,主要就是在語調和音頻上,音頻更長的就是象山話,這與象山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
象山是半島縣,又有島山之縣之稱,低山丘陵地貌佔了全縣的67.5%,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們生活的環境,四周全是山,這就導致了彼此間交流,不得不提高嗓門,拖長語調,千百年來就形成了特有語言風格的象山話。 古代的臨安是指臨安府,即今杭州市,是南宋都城所在,有「臨時安頓」之意。現在的臨安是指臨安市,是杭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縣治史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地域文化淵源流長,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五代十國吳越國王錢鏐的出生地和歸息地。
臨安方言屬於吳語區太湖片臨紹小片。 德清人越來越發覺尋找傳統、保持地方文化的重要與迫切。德清話,起著別的文化載體無法代替的作用,一種方言淡出了,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能會消亡。
越是地方的,也越是世界的。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價值和特殊的文化價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也是國家不可再生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是構成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條件,保護和傳承好德清話,建立德清方言文化信息庫,也是我們當代人的職責。 老岸話是靖江市代表方言,使用人口佔全市人口的75%。通常所謂「靖江話」,一般是指「老岸話」。再說靖江話的形成。靖江話似江南話(吳語)而地域又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講的話又不是江北話(江淮官話),這一獨特的語言個體的形成與靖江地理位置與歷代移民有關。靖江話清濁音、尖團音、平翹音都能區分。
靖江的語言是吳方言,文化是吳文化。從這個角度說,靖江融入蘇南具有一種先天優勢和文化優勢。也許蘇南發展更多地得益於吳文化,靖江後來居上也應得益於吳文化,用吳文化滋潤我們的城市,用吳文化滋潤我們的心靈,讓吳文化成為推進又好又快發展的凝聚力、軟實力。 嵊州話,屬於漢語吳方言太湖片臨紹小片。使用者集中於浙江省嵊州市。越劇舞台語音即以嵊州方言為基礎。浙江人民廣播電台曾以嵊州方言對省內播放節目。
嵊州話具有聲母30個,韻母46個,聲調8個(平上去入,並各分陰陽)。 奉化方言屬於吳語方言系統中的明州小片(俗稱甬語)。根據各自特點,大致可分為五個方言小片:大橋鎮小片、北部平原小片、剡江上游小片、橫山小片、沿海小片(象山港)。各小片間存在交叉、過渡區域。
奉化方言與普通話的語音差別,主要體現在語音上,如有整套的塞音濁聲字,部分含開口呼韻母的音節時口腔相對開的較小;有入聲字,並讀得明顯有力;兩字組、三字組連續讀時,首字多數讀的較重,等等。這些特點也是奉化方言在明州小片中顯得「硬」、「拗」。 (1) 三等韻逢知章組多數讀洪音。如:嘗、燒、首。
(2) 大部分地區流攝大多不讀[u]尾。如:手、狗、周。
(3) 效攝不讀[u]尾。如:包、燒、小。
(4) 麻韻三等精章兩組不同韻。
(5) 見系二等開口字有文白讀,白讀多讀[k]組聲母。
(6) 口語「人銀」同音。
(7) 「鹿六綠」同音。
(8) 沒有鼻音形式的兒尾。「囡兒」「筷兒」在蘇州等地除外。
(9) 單數第三人稱多作「伊」,毗陵小片和杭州小片多作「他」,甬江小片多作「渠」。
(10)「事情」多說「事體」,「今天」多說「今朝」,「抽屜」多說「抽斗」或「抽頭」,「乘涼」多說「乘風涼」或「吹風涼」。
(11)多數地點沒有「人客,豆腐生」這樣結構的詞,沒有「大粒豆,小張紙;買本添,買本湊;你走先,你走起」這樣的語法結構。 (1)澄母多讀[dz]。如:茶、遲、纏。
(2)大部分地區臻攝合口三等知章組字多保持合口。如:春、出。
(3)唐陽江三韻非庄兩組字帶鼻尾。如:方、庄
(4)歌戈韻與模韻(明母除外)不混。如坡≠鋪、多≠都、搓≠粗、河≠湖。
(5)麻韻開口三等章組字與二等字不同韻。如:蔗tsa沙so、茶dzo家ko。
(6)侯韻、尤韻(知系),除宜興外多讀[ei]。如:斗、手。
(7)「嘴」字韻母[y]。
(8)「魚」字白讀不讀鼻音一類的音。
(9)灰韻不讀單母音。如常州:對daei。
(10)「鐵鍋」多說「鍋」或「鍋子」,不說「鑊子」,穿衣服說「穿」不說「著」,家多說家不說「屋裡」,部分地區「東西」不說「物事」。
(11)人稱代詞第三人稱說「他」。「誰」口語用「哪個」或「底人」,不說「啥人」。
(12)子尾除張家港外,都讀促音。
(13)「紅的、好的」除丹陽、張家港、江陰、靖江等地外,都說「紅佬、好佬」。 (1)澄從兩母多讀[z]。如:茶、遲。
(2)臻攝合口三等知章字變開口。如:春、出。
(3)唐陽江韻多讀鼻話韻。如:窗、雙、張。
(4)歌戈韻與模韻多混。如:多=都、歌=姑。
(5)麻韻開口三等章組字與二等幫知庄組字同韻,與見希不同韻。如蔗tso沙so,海鹽[蛇zo叉tso架ka]
(6)侯韻、尤韻(知系),多數讀單母音,少數不是。如:狗、手、頭。
(7)仙韻合口精知組字不讀[y]介音。如:船、金
(8)「嘴」字韻母[l]。
(9)「魚「字白讀多讀鼻音。
(10)「梳」字多讀[l]韻。
(11)咍韻與談寒韻多混,如才和殘、胎和灘。灰韻端組多讀開口,如對和隊。
(12)「鐵鍋」多說「鑊子」。「家」多說「屋裡」。
(13)單數第三人稱代詞多說伊。
(14)「紅的、好的」的「的」說「個」,讀[k-]或[g-]聲母的入聲。 (1)魚虞兩韻知章組合日母讀[l]韻。如:豬、書、蛛、如。
(2)除餘杭外,無撮口韻母。如:雨、選、軍。
(3)除湖州、餘杭外,咸山兩攝開口三四等舒聲(知系除外)今多讀[i]。如邊、天、變、線、劍。
(4)除餘杭外,「尾」字白讀作[m]或[n]。
(5)「洗臉」說「汏面」(湖州除外)。「稻草」說「稻梗」或「稻梗子」。
(6)指示代詞部分遠指和近指,「這個、那個」都說「個個」。 (1)見母開口二等只有一讀。如:嫁、交、江。
(2)日母字「兒耳二」只有一讀。[人zen、肉zou]。
(3)微母字[蚊ven、問ven],不讀[m]聲母。
(4)「鳥」字讀nio。
(5)有很多帶u介音的韻。如:舍碎稅社醉穗雙。
(6)山攝合口一二等,合口三等知章組,咸山兩攝開口三等知庄章組,今讀[uo]韻。如:搬、團、官、關、閂、專、展、纏。
(7)「奪」讀doh,「落鹿綠」讀[loh],四字同韻。
(8)其他地方說「鍋子,面盆、事體」的詞,本片分別說「鍋、臉盆、事情」。
(9)有大量的兒尾詞。
(10)人稱代詞是「我,你,他」,復數加「們」。
(11)否定副詞用「不」和「沒有」。
(12)「好的、我們的」用助詞「的ti」。 (1)咸山兩攝多讀鼻化韻。如:貪、班。
(2)咍灰兩韻端字系今同韻。如猜=催。
(3)咍韻讀談寒韻今不混。如胎≠坍,來≠籃。
(4)「歪」不讀字[h]聲母。
(5除臨安的昌化外,「家嫁」等開口二等見母字白讀為[ko]或[kuo]。
(6)單數第三人稱代詞除昌化、諸暨、新昌、餘姚外,都說伊。 (1)「效流咸深山臻宕(限於知組)曾」等攝舒聲開口風知章組字一般讀細音韻母,與同韻的精見兩組字同音。如焦朝招嬌、酒肘帚九、津珍真巾。
(2)除寧海、定海、鎮海外,其餘各處「推貪」同音,「退探」同音。如推=貪taei。
(3)遇止兩攝合口三等的精知章組字和日母字,止攝開口三等的知母字,許多地方今韻母讀[u]。如絮書豬。
(4)「小菜」叫「下飯」。「麻雀」叫「麻將」(海寧除外)。「今天」叫今密。
(5)單數第三人稱代詞用「渠」。
❸ 韓國電影 記憶之夜
樓主你好
網頁鏈接
請採納
影片主要講述了41歲的大叔醒來之後變成了21歲的少年,身邊的至親成了陌生人,尋找回記憶的故事。當然故事沒有這么簡單!故事很可怕!很鬧心!已經了解了大概還是嚇得一身汗!
能把一個驚悚懸疑的電影拍的這么圓滿,很是驚喜。
前半部分,利用懸疑片的感覺設疑埋線,恐怖氣氛十足。後半部分,逐漸揭開背後真相,邏輯十分嚴謹,劇情很緊湊。
導演的成功妙就妙在結尾中,雖然令人覺得遺憾,但沒有比這更好的收場了。
❹ 跪求電影(迷情之夜)的觀看地址!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zrv5
該片講的是笨手笨腳又容易緊張的布勞略,千里迢迢來到香港追尋機會,卻窮困潦倒,簽證還即將過期。為了繼續留在香港,布勞略決定要追求一個多金美貌的中國女子喬,好落地生根。他不知道的是,其實喬也正打算利用他,來應付不斷催婚的父親。究竟在一片語言不通、文化風俗大相逕庭的土地上。
❺ 到了烏鎮怎麼玩
去年有幸去了嘉興烏鎮,在那裡玩了一天一夜吧,去之前我爸讓我查查攻略什麼的,我也做好了一些准備,現在記憶中還能有點有用的東西,希望能夠給你分享一下吧。
如果說烏鎮裡面最喜歡的東西的話,還是會選烏鎮的水吧,確實保護的挺好,而且基本上小河貫穿景點前後,是名副其實的水鄉,能夠拍照留念的也不少,西柵夜景確實驚艷,東柵優點是可以逛的地方比較多。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和建議了,希望能夠對你去烏鎮玩有所幫助。
❻ 電影夜上海介紹
電影《夜上海》
導演:張一白
編劇:張一白 山村裕二 高燕
上映日期:2007年6月
電影夜上海主要演員表:
趙薇--飾林夕 本木雅弘--飾水島直樹
西田尚美 飾 高橋美帆 冢本高史 飾 河口
郭品超--飾東東 竹中直人--飾山崗太郎
劇情介紹
頂級發型設計師水島直樹(本木雅弘飾)為慈善音樂節的工作來到上海,同行的還有他多年的戀人兼經紀人美帆(西田尚美飾)。他施展超人才華,精心為所有出場歌手設計出各具特色的發型。音樂節大獲成功。然而水島卻鬱郁不樂,工作看似一帆風順卻令他厭煩,更棘手的是與美帆的感情已瀕臨危機。而眼前還有一位對美帆單相思的河口(冢本高史飾)。面對河口不惜代價追求美帆的身影,水島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趙薇電影夜上海劇情介紹主演演員表簡介
他煩躁萬分,恍惚地在街頭游盪。他突然察覺自己身無分文,也沒帶證件。他習以為常地將一切託付給美帆,甚至連住宿飯店的名稱也不知道。水島只能獨自在上海的夜幕中徘徊。
正在這時,一輛計程車意外地打斷了他的思緒。這是一輛被撞得傷痕累累的車,開車的是一位女司機林夕(趙薇飾)。林夕為自己的莽撞駕駛向水島道歉。一場奇妙的言語不通的觀光旅程開始了。一個感謝對方的熱情向導;一個以為釣到一條外國「大魚」而暗自歡喜。
這時林夕接到冬冬(郭品超飾)——她夢中情人的電話。聽到冬冬第二天結婚的消息,林夕由驚喜跌入了失望的深淵。在旁目睹一切的水島,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卻從林夕痛苦的表情上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這時,音樂節會場因為水島的失蹤鬧得沸沸騰騰。美帆和河口、水島的助理原和翻譯小沈,還有廣告代理商山岡,都為尋找水島紛紛湧向夜幕籠罩的上海。
同為失意中人的水島與林夕,一次偶然的機遇,一個偶然的夜晚,漸漸地,他們將心中掩飾的傷痕、煩惱及空虛袒露給對方,兩人的感情融匯到一個交點。超越國界,不需要語言,一個特殊的夜晚開始了……
❼ 關於太湖景色經典詩句
1、《太湖秋夕》
唐代: 王昌齡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譯文
宿在太湖的一條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動。夜是如此地安靜,湖面泛起一片寒氣,洞庭山落下一層微霜。似睡非睡,似夢非夢,隱隱地感到海風吹過,聽到遠遠的地方有大雁南飛的聲音。
2、《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清代:洪亮吉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干?歸路欲尋鐵瓮,望中陡落銀盤。
譯文
眼中看到了什麼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盪盪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盪,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裡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唇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彌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麼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干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3、《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譯文
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從太湖西畔隨著白雲飄浮。幾座孤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可他如今在何處?我獨倚欄桿緬懷千古,只見衰柳參差風中飛舞。
4、《水調歌頭·滄浪亭》
宋代: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譯文
太湖岸邊的景物一片凄涼,明凈的湖水環接著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見魚龍的蹤影,它們被鎖在彌漫的煙霧里。正想起范蠡和張翰的時候,忽然有一隻小船載著鱸魚,迅速駛來,撇開重重波浪。傍晚,暴風雨突撲面而來,只好沿著小洲彎處回航。
胸懷著干一番事業的大志,如今正當身強力壯的年華,恥於投閑置散隱居水鄉。為什麼壯年時就面容憔悴,容顏變得衰老,白發蒼蒼?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釣,但是又擔心鷗鳥猜疑妒忌,使魚兒都不肯游近釣絲旁。還是劃著小舟穿過蘆荻去,默默地觀看湖面浪涌濤盪。
5、《吳山圖記》節選
明代: 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譯文
吳縣、長洲兩縣的縣治,在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眾多山岡,都在吳縣境內。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山。靈岩山上,春秋時吳國的宮殿的故址就在那兒,還有西施的遺跡。像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內奇觀了。
1.【又次前韻贈賈耘老】
作者:蘇軾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
壇古洞不可到,空聽余瀾鳴湃湃。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卧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壞。空餘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事見本院碑。)
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葯,往往靈芝雜葵薤。詩人空
腹待黃精,生事只看長柄械。(杜子美詩雲,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賈雲,今歲有小蟲食葉,不甚為害。)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
2.水龍吟--太湖抒懷
太湖風卷如潮
千峰擂鼓濤天際
滄廊柳下
三山霧里
年年如此
鹿頂迎暉
昆侖存志
觀潮人去
為一春長在
百花長見
吩咐水
別輕易
3.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4.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王昌齡:(約698-756),唐京兆長安(今屬陝西省)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曾任江寧丞。為盛唐邊塞詩派著名詩人。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楊基:(1326-1378後)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吳縣(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兼工書畫,與張羽、高啟、徐賁稱明初「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吳昌碩:(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名缶廬、苦鐵,十七歲以字行,浙江省安吉縣人。清末任江蘇安東(今江蘇漣水)縣令一月,後寓上海,為我國近代藝術大師。工詩、書法和國畫,擅寫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三十歲始作畫,以寫意花卉、蔬菜為主,山水、人物亦偶為之,他的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曾創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長。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等。
1、《浣溪沙》年代: 宋 作者: 向子諲樂在煙波釣是閑。
草堂松桂已勝攀。梢梢新月幾回彎。
一碧太湖三萬頃,屹然相對洞庭山。況風浪起且須還。
2、水龍吟·渺然震澤東來》年代: 宋 作者: 毛並渺然震澤東來,太湖望極平無際。三吳風月,一江煙浪,古今絕致。
羽化蓬萊,胸吞雲夢,不妨如此。看垂虹千丈,斜陽萬頃,盡倒影、青奩里。
追想扁舟去後,對汀洲、白萍風起。只今誰會,水光山色,依然西子。
安得超然,相從物外,此生終矣。念素心空在,徂年易失,淚如鉛水。
3、《夏日田園雜興》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中秋全景屬潛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銀一色,城中有此月明無。
4、《偈頌一百二十三首》年代: 宋 作者: 釋普度昨夜毗嵐撼山嶽,七十二峰俱倒卓。太湖萬頃涓滴無,黃葉亂飄星斗落。
5、《月夜遊太湖》年代: 明 作者: 高啟欲尋林屋隱,還過洞庭游。遠水初涵夜,長天盡作秋。
湖如青草闊,月似白蓮浮。萬壑風傳笛,三更斗掛舟。
葉應隨鳥散,山欲趁波流。浩盪吾何適,鴟夷不可求。
1、太湖四石青岑岑唐白居易 《池上作 西溪、南潭皆池中勝處也。》
2、虛管太湖來唐白居易 《轎?釧罩蕁?》
3、太湖三山口唐僧皎然 《雜曲歌辭·古別離》
4、時稱太湖精唐李頎 《贈張旭》
5、沅湘為太湖唐元結 《系樂府十二首·思太古》
6、萬傾太湖上宋尹洙 《水調歌頭·萬傾太湖上》
7、一碧太湖三萬頃宋向子諲 《浣溪沙》
8、莫話太湖波浪險宋蔡伸 《南鄉子·天外雨初收》
9、太湖望極平無際宋毛並 《水龍吟·渺然震澤東來》
10、太湖風月宋趙善括 《醉蓬萊·正槐堂日永》
11、太湖極目宋趙善括 《水調歌頭·雨霽彩虹卧》
12、曳杖太湖曲宋盧炳 《水調歌頭·再拜識英度》
13、落日太湖頭宋劉辰翁 《唐多令·風露小瀛洲》
14、平生太湖上宋無名氏 《水調歌頭 建炎庚戌題吳江》
15、虛管太湖來唐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
16、凌霜遠涉太湖深唐張彤 《奉和白太守揀橘》
17、太湖浪說朱衣鮒唐李群玉 《石門韋明府為致東陽潭石鯽鱠》
18、聞有太湖名唐皮日休 《太湖詩·初入太湖》
19、太湖有曲處唐皮日休 《太湖詩·銷夏灣》
20、唼太湖萍元馬鈺 《*心香 詠鶴》
21、東戶太湖搖碧元李孝光 《水調歌頭·月來印千水》
22、畫舫何妨宿太湖宋蘇軾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23、畫舫宿太湖宋蘇軾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24、今年來往太湖曲元王冕 《船上歌》
25、太湖七十溇為墟清龔自珍 《已亥雜詩 140》
26、太湖夜照山靈影清龔自珍 《已亥雜詩 238》
27、太湖西岸景蕭疏明唐寅 《題畫二首》
28、棹入空明看太湖宋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
29、太湖風卷浪頭高宋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
30、拳然太湖出宋曹勛 《山居雜詩九十首》
31、故鄉隔太湖宋仇遠 《予久客思歸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
32、笑憶太湖波上宿宋李洪 《紀行雜詩》
33、寄語松陵與太湖宋李廌 《送蘇伯達之官西安七首》
34、太湖萬頃涓滴無宋釋普度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35、太湖三萬六千頃宋釋普度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36、太湖連底凍宋釋紹曇 《偈頌一百零二首》
37、拈來拋擲太湖裡宋釋宗演 《頌古二十四首》
38、盡情拋擲太湖裡宋釋宗演 《頌古二十四首》
39、閑送苕溪入太湖宋蘇軾 《贈孫莘老七絕》
40、太湖三萬頃宋葉茵 《晚年闢地為圃僭用老坡和靖節歸田園居六韻》
1、《曉過鴛湖》
清代:查慎行
曉風催我掛帆行,綠漲春蕪岸欲平。
長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譯文:
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駛,兩岸長滿綠草好像與整個堤岸相平。菜花散發的脈脈清香在春風里一陣陣掠過整個秀州城。
2、《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譯文:
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彩畫遊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著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里,船兒載著醉倒的遊客歸去。
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4、《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盪,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5、《錢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水龍吟--太湖抒懷
太湖風卷如潮
千峰擂鼓濤天際
滄廊柳下
三山霧里
年年如此
鹿頂迎暉
昆侖存志
觀潮人去
為一春長在
百花長見
吩咐水
別輕易
3.太湖秋夕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4.題 太 湖
天帝何時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
湖通南北澄冰鑒,山斷東西列畫屏.
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
乘風欲往終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間,渡頭齊放打魚船.
數聲鴻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❽ 活死人之夜電影
《活死人之夜》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86xJym6eAg69VQ7df1sbA
《活死人之夜》是由喬治·A·羅梅羅所執導,杜安·瓊斯,茱迪·歐迪爾主演的一部黑白恐怖電影。該片的故事是當地獄再也沒有空間可以容納死者的時候,它們只好又走回地面來。故事從七個男女偶然住進一間偏遠、廢棄的農庄開始,不久他們就發覺自己被困住了,因為正有數不盡的死人朝向他們所住的農舍進攻。
❾ 中國十大影視基地知多少
橫店
橫店影視城
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
提到中國的古裝影視劇,就一定會聯想到被譽為「江南第一鎮」的橫店,這里是亞洲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已有500餘部影視作品在橫店取景拍攝,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每天都有劇組在這里演繹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每個月底的時候,在明清宮苑都會舉行一場明星見面會,在橫店拍攝電影的劇組都會輪流出現在這個活動上。[2]
上海
上海影視樂園
上海市松江區車墩鎮
上海影視樂園又稱為「車墩影視基地」或「松江影視基地」,以老上海風情場景著稱。這里有十里洋場的繁華,也有石庫門里弄的市井,置身其中,恍若隔世般穿越時空回到30年代燈紅酒綠的舊上海,黃包車、有軌電車、老爺車穿梭在灰白色的街道中;「外白渡橋」、「黃浦江」、天主教堂,這里曾經上演的愛情故事將引領人們重溫那段若即若離的亂世愛情。《情深深雨蒙蒙》的大部分場景就在此取景拍攝。
象山
象山影視城
浙江省寧波象山縣新橋鎮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而《神鵰俠侶》則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部。隨著象山影視城的拔地而起和電視劇《神鵰俠侶》拍攝的落戶,使象山一下子成為萬眾注目的熱點。踏入影城,彷彿就踏入了武俠的世界,古戰場、作坊區、村街區、歸雲庄、活死人墓、陸家莊、襄陽城、蒙古包等八大景點各具特色。
象山影視城已晉升全國影視基地前三甲。[1]
中山
中山影視城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
整個影視城圍繞國父孫中山的生平而建,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影視城包括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走進中山影視城,除了全面而詳細地了解孫中山的革命足跡,更能尋覓到不少民國題材電視劇中熟悉的場景。
長影
長影世紀城
吉林省長春市凈月潭風景區西側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老牌的電影製作單位,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長影世紀城是我國首家電影製片工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電影主題公園,是借鑒美國好萊塢環球影城和迪斯尼游樂園的精華建造而成。特效電影是長影世紀城最具特色的旅遊娛樂產品,又被人們譽為「世界特效電影之都」。
北普陀
北普陀影視城
北京市瀛海鄉南宮村
北普陀影視城距故宮直線距離16公里,是一座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培訓、會議招待、文化交流業為一體的大型多功能影視城,繼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城,涿州影視城之後新崛起的,以明、清建築風格基調第三大影視外景基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州園」,據說引發狂潮的《還珠格格》第一部有90%的戲份都是在這個院中拍攝完成的。
同里
蘇州市吳江區同里古鎮
純正水鄉,舊時江南,這就是同里,每個角度都有景。整個同里古鎮就是一個天然攝影棚,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鄉風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築,古樸的小鎮,寧靜的深宅和長長的石板路,攝影基地就是古鎮本身。基地建築依水而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十多年來,不僅吸引了數百萬海內外客人,還吸引了大批影視劇組。
鎮北堡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寧夏銀川西郊鎮北堡
鎮北堡歷經數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景旅遊景觀,並以它那特有的神秘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家們稱贊為「神秘的寶地」。更難能可貴的是,兩座影視城中的城堡,本身就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跡。城裡的瓮城被電影界稱為「幸運之門」,曾出現在幾十部影視劇的鏡頭里。
焦作
焦作影視城
河南省焦作市
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著稱,主要景點由文化廣場區、周王宮區、市井區、楚王宮區、古戰場區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宏大的基地規模,豐富的拍攝場景,吸引了國內影視導演們紛紛率劇組前來焦作影視城取景拍戲。
涿州
涿州影視城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愛看歷史大片,就不會對涿州影視城陌生,這邊的曹操與劉備還在激戰正酣,那頭的富庶長安城卻叫人流連忘返,一踏入這篇「熱土」,血氣方剛不再是說說,歷史的感覺就此尋回。最宏偉壯觀的當屬銅雀台景點,集亭、台、樓、閣、廊、橋、院、闕於一體,氣勢雄偉,歷史的硝煙味就彌漫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