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

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06 11:59:25

『壹』 請問新梁祝是在哪拍攝的

拍攝地點一共有兩處: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浙江新昌的影視基地拍攝的,後來轉景去了浙江橫店影視城。
在新昌拍的時候,何潤東後援會還去探過班呢~當時的地點是:重陽宮景區~

『貳』 真正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

無史料明確記載地點和時間。

有關梁祝的古跡,現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2)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擴展閱讀

周恩來為外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准備在見面會上放映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為時任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接到指示後,心裡暗暗打鼓:《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的越劇,老外們怎麼能看懂呢?熊向暉絞盡腦汁,連夜寫了一份長達15頁紙的影評,從背景、意義、演員陣容、對話台詞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詳細的說明,報給了周總理。

周總理看了一眼這厚厚的影評,皺了皺眉頭說:「向暉啊,我們這是給老外看,你這內容雖然很詳細,但他們不懂我們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無計可施的熊向暉搖了搖頭說:「總理,那您說該怎麼寫這份影評呢?畢竟文化差異太大了。」

周總理凝神沉思了一會說:「只要給這部電影取個恰如其分又特別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請柬上寫『請欣賞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就行了,其餘不必做過多解釋。」

最後,按照周總理的建議,電影如期放映,觀看電影的各國與會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特別是著名幽默大師卓別林看後,竟被影片的精彩情節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電影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得不歸功於周恩來的那句簡短評價。

面對巨大的文化差異,周恩來沒有進行冗長的描述,他只是找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共同點進行了一個巧妙的結合,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清晰而完整地展現老外面前。其實,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關鍵是找到共鳴。

『叄』 梁祝故里到底在哪

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汝南版本: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里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05年12月,河南省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上虞版本: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游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兒身,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

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郁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離開了塵世。

4、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5、宜興版本

宜興的版本是南朝齊時期,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

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6、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7、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7年公布。

8、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講的是金朝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

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3)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擴展閱讀:

主要特徵

梁祝的傳說主要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間文化的積淀,代表了民間文學中積極向上的部分。諸城的梁祝傳說之所以久傳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僅因為梁祝是諸城人,更因為它代表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重要價值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通過祝英台女扮男裝並且主動向梁山伯示愛的故事情結,能更深一步地體會古代社會中女性大膽追求真愛、 渴望美好愛情的個人情感。梁祝的愛情悲劇,使人們認真思考包辦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如果說,梁祝婚姻被殘酷葬送具有強烈的悲劇意義,那麼它的「化蝶」結尾便富有積極意義。活著追求不到的東西,在死後繼續「追求」,終於得到。「化蝶」的結局,體現了愛情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千百年來,這種力量一直鼓舞著人們向一切為了私利而破壞世間的美好的頑固邪惡勢力作斗爭。

『肆』 梁祝故里在哪

梁祝故里地址: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

梁祝故里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愛情故事的發生地,位於汝南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1997年中央電視台「文藝采風」欄目又以《千古絕唱出中原》為題對梁祝故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該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周濤與軍事天地節目主持人張莉曾來此采訪。 2005年12月,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又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梁祝文化,擴大駐馬店和汝南在全國的知名度,汝南縣特申請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廳下發文件:「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縣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原馬鄉鎮行政區域,整體劃歸梁祝鎮管轄。這是中國首個也將會是唯一一個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區。 7月19日,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揭牌慶典儀式在當地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研究梁祝文化的專家學者,駐馬店市、汝南縣有關方面的領導,外地客商和當地干群2000餘人冒雨參加了慶典儀式。

『伍』 梁祝故里在哪

河南有關專家學者多方論證,梁祝故事發生在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之所以廣泛流傳於江浙一帶,是因西晉元帝渡江,汝南大戶隨之入江浙,把梁祝故事帶進江浙一帶。
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關鍵是梁、祝、馬還是當地三大姓,活化石的見證。
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出嫁的轎子路過梁山伯的墳時,下轎祭拜,傷心過度一頭撞死在墳前的一棵柳樹上。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顯然不合當時的習俗。
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陸』 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在哪裡

梁祝故里在山東濟寧考略

梁祝故里在山東濟寧(今微山縣馬坡一帶)。隨著梁祝故里之爭的熱浪掀起,我們查閱了一些舊志,反復研讀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聯系有關的民間傳說和風俗,對梁祝故里在濟寧有了進一步認識。
一、梁祝墓碑—說服力較強的文物證明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為配合宣傳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種藝術形式廣為傳播,對梁祝文化的發掘與考證也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郭沫若根據清人焦循《劇說》中有「嘉祥縣有祝英台墓碣文,為明人刻石」的記錄,曾派員來濟寧嘉祥了解情況,但因《劇說》中所記的祝英台墓地點不準確,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尚未設置微山縣,今墓碑所在地屬濟寧縣與鄒縣交界帶。1952年,修浚白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見天日,並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在當地保存。1976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又一次復出。
梁祝墓碑立於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現將碑文摘錄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記
外紀二氏出處費祥。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鉅富,鄉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聰慧殊常。聞父咨嘆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鄰不認識。上白於親畢,竟讀書乃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十里柳蔭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詣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半載,山伯亦如英台之請,往拜其門。英台速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庄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嘗心許為婚,並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捨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闃,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者驚駭。馬郎旋車空歸。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較平實地記載了梁祝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既無誇張修飾之語,又少浪漫虛構氣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發生地正在今濟寧境內,「濟寧九曲村」、「鄒邑」、「嶧山」、「吳橋」、「西庄」這些地方,都是要麼至今尚存,要麼有據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漢代就已存在,位於今微山縣馬坡鄉境內的泗河南岸,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而得名,現已演變為東九、西九兩個村;「鄒邑」,即今鄒縣;「嶧山」,在鄒縣城東南20餘里處,有「岱南第一奇觀」的美譽;「吳橋」,明嘉靖年間戴光修《鄒縣地理志》「鄒縣圖」中對其所處方位繪制清晰,清《鄒縣志》(婁一均修)也有記載:「吳橋—在鄒城西60里,跨白馬河上,隆慶年間被水湮沒」;「西庄」現仍沿用其名,在今馬坡北。
墓碑還比較清楚地透露出這樣兩點信息:一是梁祝墓為重修。明正德年間「總督糧儲新泰崔公諱文奎,道經顧茲廢圯,其心拳拳」,遂萌發重修梁祝墓意圖,經過近一年的籌劃運作,終使其「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無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為官修。碑文前後刻有「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 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楊環書 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五經博士孟元額 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樣,說明此事經過皇上准許,由當時知名文人和權威官員共同參與完成。由此可見,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於此;濟寧為梁祝故里的事實,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認同。
二、舊志記載—參考價值較大的歷史資料
歷史上鄒縣與曲阜並稱「鄒魯」,是著名的孔孟之鄉,讀書風氣悠久而濃厚。「斷機教子」、「鑿壁偷光」等關於讀書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專家推測,梁祝故事發生的年代應為漢代;今馬坡一帶,漢為山陽高平,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誕生了諸如文學家王粲、思想家仲長統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東出土漢碑較多的地區之一。梁祝故事產生於漢時的該地,有比較堅實的文化基礎。梁祝家鄉距嶧山僅五六十里,梁祝到嶧山讀書求學,從地理上分析也絕非無稽之談。椐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記載,嶧山自古就有多處私學;早在元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嶧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內供梁祝漢白玉雕像。
現存舊志《鄒縣志》和《嶧山志》亦有不少關於梁祝遺址的記載。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鄒縣志》記載:「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這正與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點吻合。20世紀90年代後期,濟寧市有關部門正是根據史志記載和走訪當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體位置,發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有多處記載梁祝遺址,如「梁祝讀書洞,在至聖詞祠右,相傳梁山伯、祝英台讀書於此」;「萬壽宮,在仙人宮西一百餘步,殿三楹,南向,舊與仙人宮為一,內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讀書洞右,泉側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嶧山游覽,也留下不少對梁祝故事的吟詠感懷。如,清代鄒人陳雲棽《題萬壽宮梁祝像》:「信是縈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雙萬壽宮。」這些詩作,《嶧山志》中均有收錄。
三、風俗傳說—可信度較高的文化傳承
在微山馬坡,對梁祝故事發生於此並不陌生,但由於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地人們不願過分宣揚,甚至有些諱莫如深。據專家考證,梁氏從馬坡附近村莊遷出後,定居於一二十里之外的兩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災,後遷濟寧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記中所說的「西庄富室馬郎」,其後裔於明代從西庄遷出,即今日馬坡之馬氏。上述地方,「梁、祝、馬」三姓至今禁婚,有關的梁祝戲曲、電影等在「梁、祝、馬」三村歷來禁演,他人在當地「梁、祝、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談梁祝。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恰恰證明了梁祝故事發生在當地的真實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在魯西南等地流傳。宋元之際,被改編成戲文、元曲。明清時期,又有多種版本的傳奇問世,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在民間流傳最廣,其中的唱詞明確指出了梁祝在嶧山就讀這段歷史事實。唱詞寫到:周公之理定綱常,文東武西列兩旁,萬歲爺閃開龍目看,武多文少為哪樁……,就在那紅蘿嶧山立下學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紅蘿嶧山念文章」。濟寧南路琴書傳人楊芳紅唱的《梁祝下山》唱詞中也有關於梁祝在泗河岸邊活動的描述:弟兄兩個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還……,哥兒倆正想往前走,不多時來到泗河沿上,來到泗河沿上仔細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說「叫聲小弟河裡沒船怎麼過……」。
綜上所述,梁祝故事發生在濟寧佐證比較充分,從梁祝讀書處到梁祝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鏈結,可以說今微山馬坡——鄒城嶧山一帶就是上演這幕中外聞名的愛情悲劇的舞台。由於梁祝故事與生具有的平民性質,主人翁不可能載入正史,這就決定了它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命運。因而,對其真實的發源地長期以來語焉不詳。

主要參考書目:
1、《鄒縣舊志匯編》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1986年9月編
2、《嶧山志》清同治三年編修
3、《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樊存常主編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

『柒』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晉朝,事發地點在浙江。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7)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擴展閱讀: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的玉水河邊,有一個祝員外他的女兒叫祝英台,聰明美麗又動人從小就跟自己的哥哥學習詩歌文章等,慕班昭、蔡文姬是很好學的,就會覺得家裡面學習也也不到更多的知識,沒有更好的老師給自己傳授知識,就一心想要到杭州去尋找老師求學。

但是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成卜卦的人,對祝員外當面說,據八卦來判斷,讓你的愛女出門是好事,祝父親看到女兒打扮成男生的裝扮,看不出什麼破綻,為了不忍心讓她失望,只得勉強答應,祝英台女扮男裝,遠赴杭州求學。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學的紹興,對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你讀的很開心很高興,在草橋停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久,二人來到了杭州城的萬松書院內,拜師入學。從那以後,同窗共讀,兩人形影不離。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學習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台是深深地愛著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終不知道她是女兒之身,只把他一直當成兄弟,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了。

這邊祝英台的父親,由於非常想念女兒,不斷地在催著她回去,祝英台只好,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梁山伯和祝英台分手了,但是還是依依不捨。

早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台不斷接著其他的物品暗示著自己對梁山伯的愛意,梁山伯忠厚純朴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祝英台很是無奈,便撒謊說家中有個九妹,相貌品行都與自己非常相似,願意替梁山伯做媒人可是梁山伯家中貧窮,未能如期而至。

等到梁山伯去祝家求婚的時候,不知祝父親已經將英台許配給了家住在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的姻緣,就成為了泡沫,二個人在樓台上相見,淚眼相向,凄涼傷心地離開了對方。

在告別的時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時未能在一起,死後要死在一起!後來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縣當縣令,梁山伯整天憂郁纏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後便離開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遺言就是死之後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龍墟,祝英台聽到了梁山伯的死訊後,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台在被迫出嫁的時候,繞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後在祝英台的哀聲感應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風雨雷電交集,梁山伯的墳墓爆裂了,祝英台直接跳入了墳中,墓穴合攏了,風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來了,梁山伯跟祝英台化為了蝴蝶,在人間自由飛舞著。

『捌』 真正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

無史料明確記載地點和時間。

有關梁祝的古跡,現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

(8)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擴展閱讀

周恩來為外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准備在見面會上放映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為時任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接到指示後,心裡暗暗打鼓:《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的越劇,老外們怎麼能看懂呢?熊向暉絞盡腦汁,連夜寫了一份長達15頁紙的影評,從背景、意義、演員陣容、對話台詞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詳細的說明,報給了周總理。

周總理看了一眼這厚厚的影評,皺了皺眉頭說:「向暉啊,我們這是給老外看,你這內容雖然很詳細,但他們不懂我們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無計可施的熊向暉搖了搖頭說:「總理,那您說該怎麼寫這份影評呢?畢竟文化差異太大了。」

周總理凝神沉思了一會說:「只要給這部電影取個恰如其分又特別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請柬上寫『請欣賞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就行了,其餘不必做過多解釋。」

最後,按照周總理的建議,電影如期放映,觀看電影的各國與會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特別是著名幽默大師卓別林看後,竟被影片的精彩情節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電影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得不歸功於周恩來的那句簡短評價。

面對巨大的文化差異,周恩來沒有進行冗長的描述,他只是找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共同點進行了一個巧妙的結合,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清晰而完整地展現老外面前。其實,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關鍵是找到共鳴。

閱讀全文

與電影梁祝中的梁祝點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避免電影票退色 瀏覽:719
網上買電影票開場前多久停止售票 瀏覽:623
英語論文中電影名怎麼標注 瀏覽:198
2018日本最新好看情愛電影 瀏覽:376
小雞快跑英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80
有什麼片比較好看的電影推薦一下 瀏覽:44
免費觀看戰狼二電影完整版 瀏覽:529
春節電影哪吒出世好看嗎 瀏覽:401
10部好看的霸道總裁電影 瀏覽:787
15分鍾的微電影剪輯大概多少錢 瀏覽:429
健康好看學生電影 瀏覽:755
好看的逃出監獄的電影 瀏覽:404
有關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
友誼地久天長在哪些電影出現過 瀏覽:176
日本好看的恐怖電影 瀏覽:132
好看電影排行日本 瀏覽:243
5d電影院什麼電影院 瀏覽:872
好看的青春校園電影美國 瀏覽:349
開電影院利潤如何 瀏覽:825
好看的日本奇幻動漫電影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