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哈姆雷特1948版的電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9jxkhFlTo8/
土豆網就有。
⑵ 電影《哈姆雷特》有幾個版本
如果無聲片和電視電影版包括在內,至少三十多個版本,1948年的黑白版最為經典。
《哈姆雷特》的拍攝於1994年9月開始籌備,肯尼思·布拉納和製片搭檔大衛·拜倫及製作設計師蒂姆·哈維得到了城堡石娛樂公司的投資,該片耗資1800萬美金 。
該片是英國25年來第一部用70mm寬銀幕膠片拍攝的電影,在謝伯頓製片廠的五個攝影棚中拍攝完成,外景則完全取自牛津郡的布倫海姆庄園。
(2)哈姆雷特電影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該片中演員的服飾是現代華麗的,同時基本沒有改動場景和台詞,成功地再現了莎士比亞的原著。該片內外景設計都保持19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背景色彩是肅殺的冬季和皚皚白雪,似乎在潔凈的外表下隱藏著罪惡與陰謀,也為悲劇的發展鋪墊了陰冷的視覺色彩。
導演布拉納在片中大量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在敘述過程中加入閃回的影像。這樣就把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美和電影的視覺美完美地結合起來 。
該片更符合當代觀眾的欣賞口味。由於選用流行明星、華麗場景等籌碼使影片不再像舊版那樣不注重節奏感,氣氛也變得活躍了。
在表現哈姆雷特癲狂的場面時,導演巧妙地運用了鏡子的折射性。當畫面中出現無數的鏡子反射著哈姆雷特痛苦的身影時,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力遠遠比前版本庸俗的床戲來得震撼。藉由該片,觀眾得以看透這個充滿報復、背叛、慾望、野心的故事,而其中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與哈姆雷特的瘋狂心態,更值得細細玩味 。
⑶ 哈姆雷特給我們什麼啟示
啟示:《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同時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個人犧牲也是作品發展的最終結局。在某種程度上,悲劇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美。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悲劇性愛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劇元索。他們原本純潔的愛情由於時勢的逼迫、壞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點的暴露而最終凋零。
在這一由深愛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發展過程中折射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權力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內部的腐敗)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惡的一面,對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應該指出,《哈姆雷持》畢竟是一部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這段悲劇性的愛情僅是故事中的一個輔助性的情節,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應結合整個劇本從整體上來把握它,不能簡單地誇大其作用。
(3)哈姆雷特電影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哈姆雷特》創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轉折。
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持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
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專制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的斗爭,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斗爭。
通過這一斗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
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面對這樣一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哈姆雷特》電影創紀錄的最遠距離愛情鏡頭
在 《亨利五世》 獲得巨大成功以後,1946年,勞倫斯·奧利弗被任命導演 《哈姆雷特》,直到現在,這個版本仍然被看作是權威的「正統正典」。電影對原文做了大幅度的刪節,完全刪除福丁布拉斯這條支線。
半個世紀後,彼得·布魯克在巴黎北方劇院重排《哈姆雷特》,他對戲劇次序作出更激進的調整,同樣完全地略去福丁布拉斯的戲份,他提出:「這部戲的核心是哈姆雷特,他的悲劇存在於他和周圍角色的角力關系中,和政治無關。
在福丁布拉斯的身上寄託政治性,是一種倒退的陳詞濫調。」而在奧利弗執導 《哈姆雷特》 的1946年,正是布魯克所謂的「陳詞濫調」大行其道時,評論認為福丁布拉斯代表著果斷的行動力,他的缺席讓電影蒙受損失。其實比起後來的各種版本,奧利弗的這一版是最規矩的。
電影里,全部的戲劇動作發生在空曠的城堡里,彷彿夢境中的幽閉洞穴,拱廊是諾曼底式的,壁畫讓人聯想拜占庭,掛毯的風格屬於更晚些的年代,布景沒有明確的年代感,卻勾勒出城堡與監獄一體的森然境界。
內景的色調昏暗,只有從高處投下的光圈來照明,於是鏡頭前的演員常常是面貌難以辨認的剪影形象。空鏡頭反復出現,或是透過長且空曠的走廊看到隱約外景,或是幽靈般穿過接二連三的拱廊。
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入畫時,總是遠遠站在拱廊那頭,於是穹頂和廊柱的線條形成畫中畫的畫框,這些畫面是高度戲劇化的。奧利弗刻意選擇黑白片,是為了大量使用深焦攝影拍攝特別遠的遠景,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的一段對手戲,被戲稱「創紀錄的最遠距離愛情鏡頭」。
這部 《哈姆雷特》 被詬病使用太多運動鏡頭,炫技破壞了氣氛,保守派不贊同它對原文的大量刪減,激進派不滿意它的溫吞拘謹。但奧利弗對視覺形象的強調,他創造性地把大段獨白處理成旁白和說白的結合,還有他引以為傲的深焦遠景畫面,確鑿地拍出了這出戲劇內在的詩意。
他拍過三部莎翁電影,比起 《亨利五世》 和《理查三世》,《哈姆雷特》 的成就在於無與倫比的細膩。
⑷ 哈姆雷特的時代背景
《哈姆雷特》故事背景:當時是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而故事發生在丹麥。該劇取材於12世紀的《丹麥史》。《哈姆雷特》寫於17世紀初,該劇以中世紀丹麥宮廷為背景,通過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的故事,真實描繪了文藝復興晚期英國和歐洲社會的真實面貌,表現了作者對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注。
⑸ 《哈姆萊特》是書還是電影出自哪裡
是書名,全名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之一。在《哈姆萊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同時,哈姆萊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很好看的一部悲劇。。。
⑹ 哈姆雷特哪個電影版本忠於原著
1948的《哈姆雷特》忠於原著。《哈姆雷特》是由Two Cities Films Ltd出品,勞倫斯·奧利弗導演,勞倫斯·奧利弗、簡·西蒙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於1948年5月4日在英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為叔叔篡位,從而替父報仇的故事。該片獲得第2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6)哈姆雷特電影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原著《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
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
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狄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
⑺ 求1948年電影哈姆雷特的百度雲謝謝!1990年也可以要英文中字的
《哈姆雷特》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qluYRnC8lAJKQM0WJaa5w
《哈姆雷特》是由TwoCitiesFilmsLtd出品,勞倫斯·奧利弗導演,勞倫斯·奧利弗、簡·西蒙斯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於1948年5月4日在英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為叔叔篡位,從而替父報仇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⑻ 哈姆雷特一共拍了幾部電影幾部電視劇 在哪裡可以下載
我所知道的就是勞倫斯·奧利佛的《王子復仇記》
還有一個改編的現代版的哈姆雷特,但是名字不清楚。
另外,《獅子王》的故事也是由哈姆雷特改編的。
當然,那個《夜宴》也是建立在哈姆雷特的基礎上的
改編名著穩賺不虧啊~~
⑼ 是不是有個電影叫哈莫雷特
有三個版本
1948版電影
中文片名: 哈姆雷特 王子復仇記
片長: 155 min
國家/地區: 英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哈姆雷特深覺羞愧與憤怒。他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郁過度,終日愁容滿面。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終於知道原來是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請戲班進宮表演一出與父王被殺經過十分相似的戲劇,逼使叔父原形畢露,結果他卻誤殺戀人奧菲莉亞的父親,導致她因此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幕後製作
公認的最經典版本,榮獲威尼斯金獅獎和第2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奧利佛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孫道臨的配音版也非常出色。1969英國版長114分鍾,導演托尼·理查森,主演尼克·威廉森、安東尼·霍普金斯等,由舞台版改編而成,但效果並不理想,只有奧菲麗婭一角獨具特色。1990版(135分鍾)是現代普通觀眾最容易接受的版本,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拍過多部沙翁名劇,主演梅爾·吉布森。該版本拍攝於蘇格蘭北部,吉布森的表演充滿活力,人物塑造更具當代感。1996年布拉納版的最大特色是:第一,它對莎翁台詞沒有做任何刪減,這在電影版中屬首次(但市面上有兩個半小時的壓縮版);第二,它匯聚了眾多大腕,像羅賓·威廉斯、比利·克里斯多、查爾頓·海斯頓、法國大明星傑拉·德巴杜均在片中客串。布拉納的哈姆雷特不是憂郁型的,而更偏火爆型。片長共238分鍾。導演和主角凱尼斯·布拉納被公認為當代莎劇的最權威詮釋者。其他主演包括凱特·溫斯萊特、朱麗·克里斯蒂、戴瑞克·傑寇比等英國大腕。2000版111分鍾,主演伊森·霍克,劇情搬到了紐約,丹麥變成了丹麥公司,王子化身成獨立影像製片人,頗具創意和實驗性。另外有一個2001年版本也將故事搬到現代,主演兼導演是坎貝爾·斯格特。
1990版電影
中文片名:哈姆雷特 王子復仇記
片長:130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法國
上映 1990年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遭父喪,皇叔旋即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他深覺羞愧與忿懟,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原來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籍著戲班進宮的表演,逼使叔父原形畢露,優柔寡斷的他該如何復仇?
當父親去世後,丹麥王子Hamlet(Mel Gibson飾)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時,他的母親Gertrude(Glenn Close飾)已經嫁給了他的叔叔,丹麥的新國王Claudius。他們倆人都催著Hamlet趕快娶他的心上人Ophelia為妻。但很快,Hamlet死去的父親的鬼魂出現了,他告訴Hamlet,他是被Gertrude和Claudius殺害的。於是,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他猶豫的過程中,他誤殺了Ophelia的父親,導致他的心上人Ophelia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
2000版電影
中文名稱:哈姆雷特2000版
首映:2000年5月19日
這是一部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是紐約一家大公司——丹麥公司已故總裁的兒子,當父親的幽靈將自己被兄弟克羅迪斯謀殺的真相告訴哈姆雷特後,他下定決心要替父報仇。
《哈姆雷特》是莎翁最著名的一幕悲劇,並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其中1948年由奧利佛·勞倫斯導演的版本最有成就,榮獲當年度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奧斯卡大獎。
千禧版《哈姆雷特》由獨立製片人兼導演麥克·阿爾默瑞德擔綱,再度接受低成本製作的挑戰。為了拍攝這部預算僅為200萬美元的影片,麥克放棄了流行的超級35毫米的攝影系統,而改用了16毫米系統,不過這對於用慣了8毫米系統的麥克來說,還是感覺不錯。盡管影評界一向不看好伊森·霍克,但是麥克認為伊森內斂的氣質十分適合飾演忍辱負重的哈姆雷特形象,另一名主演卡爾·麥克蘭契倫則是著名電視連續劇《雙峰鎮》的主角,演技方面自然無可挑剔。由於麥克的「勤儉執家」,在200萬美元的預算內,仍然請到了著名音樂家卡特·博威爾(《冰雪暴》、《傀儡人生》)為影片編曲,使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中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台詞是被安排在一家錄影帶出租店裡念出的,而「戲中戲」也變成了哈姆雷特拍攝的一段電影,相信不少莎翁的崇拜者會對此嗤之以鼻,麥克是這樣認為的:莎翁在作品中表現的內涵與現代生活很接近,而且莎翁寫作的本意就是要娛樂大眾,所以將他的作品放在一個現代的環境中來演繹,使之更貼近觀眾是對原作最大的敬意。也許正是對莎翁作品頗具深度的理解,這部影片在公映後,獲得了不少影評的肯定,票房方面也表現合理。著名影評站電影批評是這樣評價這部電影的:如果能夠更多地像這樣精彩地去改編經典劇作,也許更多的人會放下他們的後街男孩傳記而轉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亞,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們身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