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文章的步槍
俺個人感覺是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因為龍文章的給養都是英軍供應的。看槍的外貌也和李-恩菲爾德短步槍一樣。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具體基本參數如下:
類型:手動栓式槍機步槍
產國:英國
口徑:點303
彈匣:5發/彈夾(雙彈夾)=10發
初速:743米/秒
射速:10-20發/分鍾
重量:3.99公斤
全長:1130毫米
射程:914米
該步槍以可靠、准確度和驚人的射擊速度建立起名聲,它的彈匣可以攜帶10發子彈,是當時戰場上所有的步槍中容量最大的。它的短手動式槍機在開閉時自動扳起,它的槍口集氣器,可以避免塵土阻塞槍管。英國軍隊在兩次大戰和多次戰役中都使用它。但出奇的是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差點未開始就夭折。
英軍在1900年對戰配備德國毛瑟槍的南非波爾人。他們被狡詐的荷蘭農夫手持毛瑟槍痛擊。他們和各地的軍人一樣也想要弄一把毛瑟槍,於是,英國人開始發展類似毛瑟槍的步槍來取代李-恩菲爾德短步槍,但接下來,命運干預。一次世界大戰的展開,使得英國人沒有時間將新武器投產。因此,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再次獲得機會展示其獨特優異的性能,從此名聲大噪。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是操作起來非常平順的手動式槍機步槍,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射出多發子彈。在1914年的蒙斯戰役中,配備了李-恩菲爾德短步槍的12000名英軍,面對槍支數量多他們3倍之多的德軍,在開火之後,立即發生了慘烈的屠殺,在幾分鍾內,整批的德軍被殲滅。
英軍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做所謂的「瘋狂一分鍾」,即在一分鍾內朝200米以外的目標射擊30發。甚至不少士兵的表現更突出。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使用李-恩菲爾德短步槍,能射出的火力數,甚至可以媲美許多現代的自動武器。
一戰結束後,李-恩菲爾德短步槍由於其優秀的性能,仍獲准使用。而在1939年,它再次受徵召上戰場。在它停止使用的時候,全球已經生產了1700萬把李-恩菲爾德短步槍。
2. 跪求《角鬥士(2000)》百度網盤免費資源在線觀看,羅素·克勞主演的
鏈接:
3. 第一次世界大戰,蒙斯戰役全過程。ps:一定要詳細!
參見電影《我的世界大戰》第一集,以皇家燧發槍手團的視角解讀蒙斯戰役全過程
4. 西線無戰事描寫的是哪一次戰爭
《西線無戰事》描寫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戰線的馬恩河戰役前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
經過訓練後,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線參戰。然而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
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
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5.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哪些怪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那場慘烈的蒙斯戰役結束了一個月之後,倫敦「晚報」刊登了一篇通訊,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
作者阿瑟·馬珍是一名戰地新聞記者,他描述說,1914年8月26日,一隊英國遠征軍來到蒙斯,遭遇德軍,兩軍兵力懸殊極大:英軍只有德軍的三分之一。在情勢十分危急的時候,一排(也有說是一個)天使從天而降,站在兩軍之間,德國軍隊嚇得一片混亂,只好撤退。
次年5月,又有一個牧師的女兒,在教區刊物中發表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說是一個英國軍官宣誓後提供的證詞。該軍官在證詞中說,當他的隊伍從蒙斯撤退時,有一隊德國騎兵追趕上來。他們想退到一處可以站穩腳跟的地方繼續作戰,德軍卻已搶占要險。英軍自覺難以倖免,正准備和德軍拚命,卻奇怪地看到一隊天使站在他們與敵人之間。德軍戰馬受到驚嚇,四散逃跑。
一位隨軍牧師查瓦斯也附和說,他從一位準將和他兩個軍官的口中也曾聽到同樣的故事。
甚至有一位中校還描繪出了神兵穿著什麼樣的衣服,並稱神兵還曾騎馬護送他的一營隊伍撤退,走了20多分鍾。
最早將此事見諸報端的新聞記者馬珍多年以後承認,他最初的報告完全是虛構的。
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人相信這一故事的真實性。他們甚至調查了軍方的資料。德軍宣稱他們的士兵不願前往英軍據點,是因為那裡駐扎著為數眾多的英軍。但據聯軍的記錄,當時那地區,連一個英軍也沒有,而且事實上英軍在蒙斯一役中確實有著奇跡般的成就。雖然當時危機四伏、死傷慘重,英軍遠征部隊仍成功撤退,實在讓人不得不相信這其中或許真的有天兵解圍。
另一件怪事是關於一艘倒霉的艦艇。
這艘不祥的艦艇出生於1916年比利時布魯治造船廠。出事當時,一名船舶工人就被一條垂下預備裝在艇殼上的大梁撞擊致死。
該艦艇第一次試航時,引擎室里充滿濃煙,3人因窒息而死。
該艦艇服役後,被德國海軍部命名為U-65。它在與其他姐妹艇共同試航時,又一次發生了事故。當時U-65艦長下令潛航,並令一名水手到艦艇前端作艙口例行檢查。水手不知什麼緣故,未去檢查艙口,竟然墜入海中,被浪捲走。當U-65下沉30尺後,艦長下令向前航行,但U-65卻一直下沉,直沖海底,並且陷進淤泥里,浮不起來。被困12小時後,又發現有水滲入,並且再次被電池濃煙充滿。後來,U-65又莫名其妙自動由海底上浮,升上海面。
U-65又被送回布魯治修理。經過大修後,認為它又適於服役了。工作人員開始摻入燃料,配備武器。就在此時,一顆水雷彈頭突然爆炸,炸死11人,其中有一位少尉。
而從此以後,這位少尉的鬼魂就纏上了U-65,就像兩個生死戀人一般,難以割捨。不斷有船員聲稱他看見死去的少尉雙手交叉站在船頭。甚至有一位士兵為此嚇得開小差逃跑了。
U-65從船舶返回基地後,所有的艦艇人員都鬆了一口氣。可是,當艦長剛走下跳板,立刻就被一炸彈碎片擊中身亡。
德國海軍部對U-65大感頭痛,並請神甫來為其驅邪。但等到U-65再次出海時,又有一名炮手精神突然失常,輪機長跌斷了腿,還有一個人自殺。
但U-65的霉運並未就此打住,更糟糕的還是在1918年7月10日晨,對U-65而言,真是一個毀滅性的日子,它莫名其妙突然發生猛烈爆炸,連艦帶人一同沉入海底。
當時,美國潛艇L-2號發現了它。L-2號艦長由潛望鏡觀看到,U-65艦艇的船頭孤零零地站著一個高個子,雙手交叉。不久U-65就爆炸,少尉的陰魂也隨同他服役的U-65一同沉入海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有一位神甫救人的怪事。
1917年11月,義大利參謀總長卡度納將軍,因其軍隊在斯洛維尼亞被德軍所敗,甚為頹廢。
他坐在帳幕中,抽出手槍對准太陽穴准備自殺。忽然一位神甫出現在他面前,並訓誡他說:「不要這么愚昧!」說完之後,神甫便失去了蹤影。卡度納一時愕然,後來心想或許是上帝的指示,便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大戰結束後多年,卡度納將軍到義大利中部福查城聖奇奧文尼·羅堂多教堂。在那裡,他發現了那位曾在他帳幕中出現過的神甫。
而神甫顯然也認出了卡度納將軍,在經過將軍身旁時,他低聲說:「你曾逃過一場劫難,朋友。」
他就是皮奧神甫,但奇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皮奧神甫從沒有離開過福查修道院。
1936年1月20日,有3人來修道院參觀。皮奧神甫走上前去,對他們說:「請你們與我一同為一位即將到上帝面前受審判的靈魂祈禱。」3人愣了愣,隨即和神甫共同祈禱。事後神甫告訴這3個英國人,英皇喬治五世剛才逝世了。
20世紀20年代,馬拉圭沙耳城的達米阿尼主教晤見皮奧神甫,皮奧神甫對他說:「你將來是死於你的故鄉,但無需懼怕。」1942年某日深夜,蒙特維多大主教被一位聖芳濟教士喚醒,請他立即到達米阿尼主教床旁。待他去時,發現達米阿尼主教已經去世了。1949年,蒙特維多大主教首次見到皮奧神甫,才發現他就是當年把自己叫到達米阿尼主教床旁的教士。
皮奧神甫逝世於1968年9月28日。
6. 德、法兩軍交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8月22-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十五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德國軍國主義者氣焰囂張,以為施里芬計劃即將實現,勝利已成定局。法軍雖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並沒有削弱。法軍主力部隊仍按原計劃那樣,集中在法、德邊境。法軍統帥霞飛發現了德軍從比利時方向進攻、法軍左翼有被包圍的危險等情況以後,就立即重新調配兵力,從右翼抽調兵力加強左翼--法、比前線。德軍雖一再迂迴,企圖包圍法軍左翼,但由於法軍比較機動、頑強,德軍未能成功。於是德軍改變了軍隊運動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後又折向東南。這樣,巴黎從西北面受圍的威脅消除了,反而成了德軍右翼的一個威脅。德軍統帥部看到德軍沒有達到包圍法軍的戰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處於不利地位,便放棄了把法軍主力趕往東南的企圖,命令中路和左翼德軍全線轉入進攻,來包抄法軍的右翼。這樣,毛奇就把解決整個戰役的重點,從右翼移到了左翼,這和施里芬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一百五十二萬人,戰斗十分激烈,法軍傷亡十四萬餘人,德軍傷亡近二十萬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由於毛奇指揮不力,9月16日,法爾根漢代替了毛奇任德軍統帥。9月下半月,德、法兩軍的戰斗又重新開始,在以後兩個半月當中,雙方都企圖從側翼包抄對方,但都未達到目的。到12月,整個西線形成膠著狀態,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這對德國來說,施里芬計劃已徹底破產。
7. 是什麼使皇帝將英軍描述為「那可鄙的小部隊」呢
由於其這實際上只是意味著直截了當(從德國人的角度來看)。一支深受德國人憎惡的小部隊兇猛)。1914年的英國軍隊是一支小型專業部隊。與法國的300萬軍隊和德國的500萬相比,英國遠征軍的人數為12萬,另外還有28個地區的騎兵和步兵師。由於英國不存在徵兵和主要基於殖民地的部隊,這一數字遠低於同等國家。
喀土穆戰爭大臣基奇納伯爵(Earl of Kitchener)理解英軍的這種缺陷,下令擴大英軍的規模,增加更多的志願者,並建立新的軍隊,每人擁有10萬名士兵,這就是基奇納的軍隊。
這場戰斗的總人員傷亡是英國人1,600人,德國人5,000人(估計)(基根,第147,148頁)。
W. Bloem提到這是英國退伍軍人在殖民地經歷的總結。
裝備有短步槍(SMLE Mk.III)並接受了充分的火力訓練的英國騎兵遠比法國騎兵現代化,並且經常被用作戰爭的預備隊。
8. 幽靈是什麼呢
1914年8月26日,英國遠征軍在蒙斯戰役中被德軍打敗,不得不撤退,以保全實力。當一支英軍從戰場上退下來時,一隊德軍騎兵追了上來。英軍只好往高山上撤去,想使德軍騎兵發揮不了作用。不料,德軍配備的是善於登山的山地馬,而英軍因連日作戰,已精疲力竭,登山速度越來越慢,眼看這支英軍難以逃脫德軍的追殲了。
突然,群山中狂風呼嘯,烏雲滾滾,雷聲不斷,一陣瓢潑大雨自天而降。這迫使德軍放慢了追擊的速度。不一會,雨停了,雖然已快到日落的時候了,但太陽還是重新露出了笑臉,將一片夕陽淡淡地灑在雨後濕潤的空氣中。德軍加快了追擊速度,在逃生慾望支持下的英軍不顧一切往上爬:只要攀上山頂,他們就有希望,因為山地馬在下山時的速度不如人。
好,英軍終於攀上山頂了!可是,還未等他們發出歡呼聲,便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片絕壁,並無下山的路。眼看德軍很快地從下面擁了上來,有的英軍士兵不由祈禱起來:「上帝啊,救救我們吧!」正在這危急關頭,突然,有人歡呼起來:「天神來了,天神來了!」
狂喜的英軍看到東方的天幕上出現了幾個巨大的身影,清晰得令人大驚失色。這些巨人身著英軍服式,揮舞著刀槍,使逼近的德軍騎兵目瞪口呆。戰馬嘶叫著轉身往山下跑去,德軍也嚇得四散奔竄。絕處逢生的英軍乘著這股混亂,回頭下山,後來終於逃了回去。
救了英軍的是什麼樣的天神呢?
是「布羅肯幽靈」。布羅肯是德國哈茨山脈最高的一座山峰的名字,很早以前,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就說這山中常有「幽靈」在顯像。後來,有些探險家在爬上這座山看到了「幽靈」後,才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有位探險家這樣敘述目睹的情況:「太陽剛露出地平線的時候,我和向導差不多已經爬上山頂。大風吹著浮雲向西方移動,隱蔽著峰巒的濃霧漸漸地散了開來。這時,在西方的雲層背景上顯現出了兩個像人的黑影。這黑影極大,並且在它的四周還圍繞著巨大的彩虹光環。就在這時,風突然把向導的帽子颳走了,他連忙舉起手來想抓住帽子。那個人影也模仿著他的動作,以後也一直模仿著他的動作。」
這里,探險家看得很清楚,所謂「幽靈」,其實就是人自己的影子。探險家還發現,並不是任何時候在布羅肯峰上都可以見到「幽靈」的。只有早晨或傍晚時分,當人站在山上,背後有太陽光傾斜地射過來,而在人的面前是濃密的雲霧時,人影才會投射在雲霧組成的「屏幕」上,變成「幽靈」。
為什麼「幽靈」形成時非要有雲霧和斜陽呢?因為太陽透過雲滴或霧粒時,它們就像個球面鏡,會在後面的雲海上映出太陽的實像來,而從這里反射出來的光,經過衍射分光作用,也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由於背後的太陽光沒被雲霧遮掩,而且高度不大,這樣人影變長,才能將人影投在雲霧的「屏幕」上。
由於這種現象的出現非要一定的氣象和地理因素不可,所以並不是所有有雲霧和斜陽的山峰上都能見到這種奇景的。世界上能見到「幽靈」奇景的除布羅肯峰外,還有俄羅斯克里木的艾彼特里山、瑞士的北魯根山、非洲南部的彭勃麥加嶺等。中國的峨嵋山也是欣賞這種奇景的名山,不過,中國人不信「幽靈」,信佛,所以稱其為「峨嵋佛光」。傳說中的佛祖身邊總是罩著一圈七彩佛光的,跟這奇妙的自然現象確實很相像。
幽靈也好,佛光也好,都不神秘。其實,不一定在山峰上,哪怕在平原、草原和海濱,只要條件適合,偶爾也會產生這種現象。在天空中,飛行員也有碰到這種光現象的機會,那時,飛行員會見到雲層上有一個彩色的光環,在光環中映著的正是自己駕駛著的飛機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