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勇士》劇情怎麼樣 劇情介紹
勇士
(2016)
上映時間:2016年10月14日
類型:戰爭/紅色革命/劇情
地區:內地
語言:漢語普通話
導演:寧海強
時長:未知
勇士劇情介紹
《勇士》這部影片是由李學東、聶遠、於小偉、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領銜主演的,於2016年10月14日上映。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故事,影片中李東學飾演的男主角黃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展開>>
《勇士》這部影片是由李學東、聶遠、於小偉、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領銜主演的,於2016年10月14日上映。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故事,影片中李東學飾演的男主角黃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越過天險,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為石達開第二的陰謀。從而打開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頁篇章。
2. 電影《十八勇士》演員表都有誰
該電影由國家一級演員宋春麗,原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祝新運,及內地人氣小生宋楚炎等演員聯袂主演。
《十八勇士》由中視坤益(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和長治市委市政府、武鄉縣委縣政府合作拍攝的電影。
電影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山西武鄉的真實事件。該片於2020年10月28日在電影頻道CCTV-6晚20:15首播。
電影《十八勇士》內容介紹:
1943年犧牲在武鄉縣分水嶺鄉南關村的18位的悲壯烈士故事為主線,展示了武鄉縣地下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鬥智斗勇,堅貞不屈。
以身報國的英雄壯舉,熱情謳歌了八路軍將士和老區人民為抗戰勝利所建立的豐功偉績,情節生動,故事感人,是一部愛國主義作品。
3. 昔日的十八勇士今安在
對於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卻有不同說法。
「十七勇士說」的由來
據查證,「十七勇士說」最早源自1935年5月26日(即紅軍強渡大渡河後的第3天)印發的紅1軍團主辦的《戰士報》第184期,上面刊登了一篇題為《十七個強渡的英雄》的文章,簡要介紹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戰斗經過。
而在6月3日出版的《戰士報》第186期上,則刊登了《牲部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個英雄》的文章,名單如下:二連連長熊上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斗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斗員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同樣的名單在1935年5月30日出版的中央紅軍機關報《紅星報》上刊登。
根據當年紅1團團長楊得志等人生前的回憶,人們大致可以了解十七勇士產生的經過。
1935年5月24日晨,紅軍首長決定立即組織奮勇隊(即突擊隊)強渡大渡河,並把這個任務交給了1營營長孫繼先。戰士們爭先恐後要參加奮勇隊。孫繼先徵得楊得志同意後,決定集中在二連挑選隊員,最後選了以熊上林為奮勇隊隊長的十七個人。勇士們每人一把大刀,一支沖鋒槍,一支短槍,五六顆手榴彈,以及作業工具。
顯然,孫繼先並不是奮勇隊成員。這可以從一些健在老紅軍的回憶中得到證明。
現年89歲的李水清,當時任紅1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老人回憶說,渡河戰斗前,他從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處領受任務,帶領6名宣傳隊員趕到渡口,對擔任渡河戰斗任務的十七勇士進行了戰斗動員,並發放了慰問品。
李水清回憶說,當時宣傳隊從政治部帶了18份慰問品:每人一條印著「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個搪瓷碗。多餘的一份慰問品,他發給了營長孫繼先。
「因為他是渡河戰斗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李水清說。
強渡大渡河時,兩船分渡過去18人
1935年5月24日上午9時,渡河戰鬥打響。
在不少出版的強渡大渡河的讀物中,描述渡河戰斗的情景時,都說十七勇士全部登上木船,在幾名船工的幫助下,冒著敵人的炮火,向對岸沖去,並成功登岸。而事實是,十七勇士是分兩次強渡的。原本計劃是讓十七勇士乘第一船渡河,但由於流急灘險,一條小船難以承載全部勇士一次渡完,根據船工的建議,才臨時決定小船往返分兩次運載。
作為強渡大渡河的一線指揮員,孫繼先早在1957年《星火燎原》第三集發表的《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中,就明確說明了勇士們是分兩次渡河的。紅1團團長楊得志在回憶錄中也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一段歷史:「我們挑選了17名同志組成奮勇隊,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上林帶隊,過9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同志帶隊,我在第三船上。」
「孫繼先確實是隨奮勇隊一起過的河,但他作為營級指揮員,還擔負著指揮其他戰斗員掩護奮勇隊過江的任務,並不是奮勇隊隊員。」《世界軍事》執行總編輯陳虎推斷,「當時的情況極有可能是當第一船返航後,孫營長就在河邊,並根據戰場態勢作出了新的判斷,臨時決定上了第二條船,帶領剩下的8名隊員過了河」。
「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由此看來,「十七勇士說」和「十八勇士說」的分歧點在於算不算時任紅1團1營長的孫繼先。
作為重要當事人的楊得志,曾在1982年發表《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是多少個?》的文章。文章在回顧了渡河情況後提到:「我們可以把奮勇隊17位同志稱為勇士,若把當時的營長孫繼先同志算進去,稱18勇士也沒有錯。」
「長期以來,我們通行的正式黨史軍史中,都採用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說法,其基本依據就是第186期《戰士報》的原始文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研處處長姜廷玉說,在這期報紙上,有「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的記載,並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單。從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廣為傳誦。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員還接受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采訪,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寫入了《西行漫記》。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勇士的英名也被收入了《中國大網路全書》。
十七勇士後來大都在革命戰爭中犧牲,除了奮勇隊隊長熊上林,其他人最後的蹤跡在哪裡都不為人知。姜廷玉說,熊上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全程走完長征,參加了平型關大捷,1942年6月犧牲在河北崇禮縣與日寇的作戰中。
作為當年強渡大渡河一線指揮員的孫繼先,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我軍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因病逝世。
對於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的爭論,孫繼先生前的回答,也許能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據孫繼先的兒子孫東生回憶,父親在世時,他們曾多次問起此事,父親總是這樣回答:「強渡大渡河的戰斗經過,我的回憶錄中已經闡述清楚,至於自己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爭論。革命戰爭中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些同志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倖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應該說在長征路上英勇戰斗的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孫繼先逝世時,新華社播發了《向孫繼先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舉行》一文,文中提到:「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他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長征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4. 當年勇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勇士結局如何
現在留下明確記錄的當年十八勇士只有劉梓華一人,他生前曾擔任廊坊軍分區副參❤謀長,1951年因病去世。
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營長孫繼先,二連連長熊上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斗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斗員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後來,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事件意義: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
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17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強渡大渡河
5. 能幫我概括概括電影勇士的主要內容200字嗎急需急需,謝謝
《勇士》以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為背景,講述了紅四團二十二名突擊隊員,突破天險穿越槍林彈雨的生死關口,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6. 18名勇士死守上甘嶺拖垮敵人是什麼電影
是新電影上甘嶺。
7. 十八勇士觀後感(作文)500字
捨生忘死創奇跡
——觀《勇士》有感
星期三的中午,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愛國主義紀錄片《勇士》,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被深深震撼了。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九三五年五月,英勇頑強的工農紅軍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的事跡。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兵們冒著大雨,長途奔襲,與時間賽跑。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竟達120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影片中的黃團長親自率領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炮密布的鐵索蹲著鐵鏈奪下了橋頭,並與在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越過了天險,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的陰謀。從而打開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頁篇章。
觀看以後我將自己的感想總結為以下的二句話:
一、捨生忘死的精神。
人在生死關頭表現出大智大勇,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是最可貴的精神,最難能可貴的精神。不怕困哪,不怕犧牲,時刻准備消滅敵人。
二、英勇頑強的精神。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次
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團結合作、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沖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長征精神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生,雖然身處在和平年代,但也要時刻的以「長征精神」來勉勵自己,時刻在先輩們的英雄事跡中去汲取營養,做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8. 勇士的電影劇情
《勇士》以內蒙古大草原為背景,講述蒙古青年巴特爾為尋找殺父仇人,來到了巴林草原,並且從奔馬蹄下救出了王爺府教頭護群的女兒烏日汗。在烏日汗的幫助下,巴特爾在王爺府找到了一份打雜的差事,一邊跟著護群學習摔跤,一邊打探仇人的下落。正當烏日汗的天真柔情漸漸融化了巴特爾那顆冰封的心的時候,巴特爾意外發現護群正是自己要找的仇人……
巴特爾從小父母雙亡,由師父霍都撫養長大。為尋找殺父仇人,巴特爾跟蹤護身符的線索來到巴音草原,從奔馬蹄下救出了了王府摔跤教頭布赫的女兒烏日汗。因為誤認王爺為殺父仇人,巴特爾應承了烏日汗的挽留,同意在王府廚房打雜,一邊跟著布赫練習摔跤,一邊等待外出的王爺歸來。
烏日汗對巴特爾的青睞引起了小王爺的嫉妒,他想方設法為難巴特爾,卻總是弄巧成拙。巴特爾和烏日汗因為誤入神秘地牢、獵熊遇險等一系列同生共死的經歷,感情漸入佳境。可天意弄人,巴特爾意外地發現布赫才是自己要找的仇人。與此同時,布赫也從巴特爾的護身符上知道了他的身份。多年來,布赫始終為當年的失手內疚抱憾,因此,他決心把巴特爾培養成草原上最好的摔跤手。此時,傳來大汗選拔「第一勇士」的消息。巴特爾決定要在摔跤場上打敗布赫,贏回父親該有的榮譽,正大光明地替父報仇。可是當巴特爾終於摔倒布赫的時候,真正的兇手出現了……
動畫片講述了蒙古少年巴特爾在尋找仇人的過程中,漸漸感悟到人生真諦,最終成長為草原第一搏克(摔跤)英雄的傳奇經歷。為把這部動畫片打造為又一部國產精品,《勇士》劇組聚集了國內優秀動畫片創作人,4次遠赴內蒙采風。在製作方面,《勇士》則是以傳統二維手工繪畫為基礎,加入30%的三維電腦技術,從而使得中國動畫流暢、唯美的線條得以保留,充滿濃郁的東方色彩。
9. 當年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誰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又是誰
在飛奪瀘定橋的22個英雄中,到現在已經有了12位英雄是可以確認的了,當然也包括4個奪橋犧牲的英雄,而這12個英雄就是:廖大珠,李友林,劉金山,王海雲,趙長發,劉梓華,楊田銘,雲貴川,魏小三,劉大貴,王洪山,李富仁,其中魏小三,劉大貴,李富仁和王洪山四個人在奪橋中戰死沙場了,而李友林,楊田銘,劉金山和劉梓華是有之前的相片的。
而後瀘定縣政府立即向廊坊軍分區寫信求助,在得到回信以後,劉梓華果然是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之一。而第一位勇士的資料,也終於被後人收集了。
10. 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是誰
十八勇士是營長孫繼先,二連連長熊上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斗員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斗員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孫繼先,來自山東菏澤。菏澤是中華武術之鄉,武風鼎盛,好手如林。受此影響,孫繼先自幼對武術產生興趣,並拜師習武,刀、槍、棒、三節棍,無所不精,一身武功出神入化。他參加革命後,由於英勇善戰,常打頭陣。
(10)電影18勇士講的哪裡擴展閱讀
強渡大渡河的戰斗經過: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准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
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
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佔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
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系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
敵人見紅軍沖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階死角作掩護,沿台階向上猛烈沖殺。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