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需鳳凰琴觀後感作業
在上鄧小平理論概論這個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剛開始由於教室里的器材有點問題,看起來黑呼呼的,連電影叫什麼名字都沒看清楚。後來,慢慢的看下去後,我就被電影的情節給深深的吸引住了。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電影情節中多次提到的《鳳凰琴》。
這是一部講述山區里的教育狀況,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的電影。這部電影看起來真的很簡單,整個圍繞的就是一座山區里的小學,主要人物就是小學裡面的三四個民辦教師和那群孩子。
話題就是從張英子的高考失利開始的。張英子連續兩次高考都失敗了,於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個山區裡面的小學去當民辦教師。剛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願意。我想,換做是其他人的話也很少有說願意的。因為,那畢竟是個窮山區,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受那份苦。後來她還是去了,是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去的。因為她舅舅說,以後還是有機會獲得轉機的。
進山的路彎彎曲曲的,感覺總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隻蝸牛在慢慢的挪動。所謂的學校只是幾間小小的破破爛爛的瓦房,外加一個小小的場院。要不是門前那面隨風搖曳的紅旗,簡直就沒有人想到那就是一個學校。讓人感動的是,學校雖小,老師和學生們卻堅持著每天舉行升旗儀式。國歌是老師用口風琴和竹蕭吹出來的,看似滑稽,卻無限的庄嚴,沒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這更加讓人感動的國歌了。校長說,升旗是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見。只要看見這面旗子,就知道這里還有個學校。後來,張英子的爸爸就是順著這面旗找到了學校的。我想,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種向心力,是一種持之一恆的信仰。
在這個學校里,孩子們不論大小,都是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的。一個老師要負責同時給幾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山區里的孩子很多都沒能上學,能上了學的孩子也要面臨著輟學的危險。學校里的老師每天都利用課余時間去挖草葯,然後拿去賣,得來的錢都給孩子們買本子的。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鋪張浪費的情況是多麼的嚴重,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不明就裡。也許,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我們拿來浪費的那一份東西留給這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世界就會平均一些。
張英子剛到這個學校的時候,不懂得原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人是要努力爭取的,不管是用的什麼辦法。影片中,學校為了拿到一些獎金,就向上級謊報入學率。這件事情被張英子發現了,還告到了上級去。結果,准備好要用來修學校的獎金泡湯了。張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裡的她賭氣和大家玩起惡作劇來。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遇到狼群的攻擊,以及陪酒事件後,她才真正明白了這個學校的處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後來,張英子在省報上發表的關於這個山區里的學校的文章,獲得了省里的關注,並爭取來了一個轉正的名額。張英子在這段時間裡面已經成長了許多,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想著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這個原本是要給她的轉正機會讓給了這個學校的元老,校長的愛人明老師。明老師等這個機會等了一輩子,為這個機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剛開始的時候,明老師是有機會轉正的。只是,張英子的舅舅,也是當時那個學校的老師,為了轉正,就馬上和一個家裡有權勢的女人結了婚,利用她們家的關系得到了那個轉正的名額。也許,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急於離開這個小山區吧。而明老師,為了證明憑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認可。就是為了這一份認可和不福氣,明老師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張英子的舅舅在離開學校時,留下了一個鳳凰琴,鳳凰琴載著他滿心的內疚。而在我看來,鳳凰琴則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認的真心、良心。每個人都應該有這么一個琴,留住自己的良心。當明老師填了轉正表後,滿足的離去時,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許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後轉正的機會,又轉回給了張英子。學校的老師都說,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其實,是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個學校,大家都不願意丟下自己肩上的責任。人活著,就是為了能給大家帶來一點點的好。
前段時間,表哥突然給我發了一封郵件。打開一看,裡面全都是一些山區里窮苦孩子的照片。這些沒錢讀書的孩子眼中盡是對未來的嚮往,對未來的渴望,天真而不舍,讓人看在眼中,疼在心上。郵件中還有好些個個省份的一些貧困地區的小學校的地址。表哥說,你有不穿的衣服嗎?把它們都寄過去給那些孩子們吧。後來,我跟很多人提起這件事情。大家都問,我們的衣服他們能穿嗎?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衣服嗎?這些問題,真的問到了我的心裡。他們需要的真的是我們不穿的衣服嗎?還是別的什麼東西?我想,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個人的一點點的幫助。他們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是,我們現在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富差距還是很大,暫時還不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我們要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讓全社會的人們為貧困山區的每一個孩子伸出自己的雙手,讓社會更加美好。
《鳳凰琴》觀後感
無錫市稻香實驗小學分部 楊菊
這部影片是今天級部主任臨時布置給我的任務,於是吃過晚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在線觀看了這部影片,把屏幕縮小了,邊看邊干著其它的事,可是不知不覺中被其電影情節吸引了,一個多小時的故事情節彷彿就在我眼前,顯得真實而生動……貧困山區破爛的土屋,難以遮擋風寒的校舍,一雙雙帶著渴求企盼的眼睛。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學生做飯,僅有的兩位教師不僅上課,接送學生,還要修校舍,帶著學生上山挖草葯好湊足課本的錢。無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每天仍在用竹笛吹奏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一面五星紅旗,老校長說:為了讓孩子們記得我們的國家,記得中國。
我在年輕女教師的一雙眼睛裡看到了震驚!做為一位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其實這份震驚從始至終一直在我心裡。
影片中張英子在兩次高考落榜後被父親、舅舅勸說後去大山裡界嶺小學作代課教師。她被山區艱苦的條件所震驚。學校位於群山環抱之中,校舍破舊,操場小得不得了,國旗卻還在迎風飄揚。學校教師很少,余校長既要照顧學生,又要照顧妻子。他的妻子明愛芬曾是這所學校最早的老師,因公病倒,長年卧床不起。他每天給幾十個學生娃娃做飯,僅有的兩位教師不僅上課,還要天天接送學生,教師的工資因為沒錢而拖欠著。在這貧困山區,教員們生活都很清苦。副校長鄧有梅一心想轉正。張看不慣教師們虛報入學率,告到縣里,揭穿了謊言。後來獎學金沒了,過冬的房修了。在一如既往的早晨,界嶺小學仍然在大山裡舉行升旗儀式。校長升旗,教導主任和副校長,一個吹笛子、一個吹口琴,用竹笛和口琴吹出的國歌還是會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太陽回響在山區學校的操場上。英子在學校遭到了教員們的責難,心情苦悶,閉門不出。老師們都在暗中競爭轉正考試,英子寫了一篇關於學校的文章發表後,給學校帶來了好處二三千元撥款和給英子的轉正名額。英子執意不要這個名額,幾翻推讓之後,給了明愛芬,明愛芬填完表格後含笑辭世,英子的舅舅鄉文教站站長,講起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表達了自己對明老師的愧疚之情,最後,轉正名額給了張英子,大家都說希望還在年輕人的身上。
《鳳凰琴》述說著界嶺小學的昨天和今天,述說著過去和現在界嶺小學的艱難。表現出張英子初到學校的不適應,對民辦教師的不理解到熱愛,人物真誠、正直、倔強、熱情,劇情親切,感人,自然,真實可信。鳳凰琴所奏出的滄桑和古樸的音樂演繹這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歌曲的優美旋律中,大家彷彿看到了貧困地區孩子們對知識的期盼和教師們辛勤耕耘、力圖早日改變家鄉面貌的形象。
其實這部電影反映的不只是界嶺小學,而是大部分農村教育的情況。今天,我們的農村不但需要錢,而更需要的是科學文化知識。一旦失去了科學文化,就等於給下一代留下的是一個永遠窮的基礎。好多教師為農村教育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好多孩子因貧困交不上學費而輟學,好多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能立足於社會。而對於身處在偏遠地區的農村貧困教師,大多是民辦教師。他們承擔了整個農村基礎教育的重擔,但是他們收入很低、生活困窘、工作條件惡劣。他們的待遇往往得不到保證,一些地方長期拖欠民辦教師工資。當工資不足以維持家庭生活時,他們還得種上幾畝田,干起沉重的農活,這就使得使他們背上了雙重壓力,既要搞好教育,又要種田養家糊口,肩挑教育和生產兩副重擔,奔走於田間地頭和課堂之間,常常是「滿身泥巴進課堂,丟下課本上稻場。有的民辦教師日復一日地教了30多年,盼望著所謂的「轉正」,不僅有經濟利益的實現,「轉正」意味著人們對他們所做貢獻的肯定。可是由於對教育投資不夠重視,以及對教育經費的挪用,使地方政府難以給這些民辦教師以「轉正」機會,殷雪梅老師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多數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與要求相差甚遠,現代教育設備少,教育手段簡單,基本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初水平。只有少數地方建立語音室、微機室、配備點電腦,基本上還是在「黑板上開機器做實驗」。在時間、師資水平和教學條件都沒有保證的情況下,要完成教學任務,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孩子們學得不透徹,因此到了初中就跟不上、學不進、坐不住,輟學率不斷上升。如今的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雖然還是有許多孩子進了大學,但是他們不得不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現在的我已經成就了兒時的夢想,我想我會是一位好老師。雖然呆在城市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里,難以想像鄉村教師跋山涉水去上課的艱辛;坐在電腦前享受網路信息溝通帶來的快樂時,體會不出農村教師捉襟見肘在危房裡給孩子上課時不安的心情,但是我想我們站好自己的崗位就是對大山老師最好的回報了。
我們只能期待著,《鳳凰琴》早日奏出新歌,這是鄉村教師,也是鄉村孩子們共同的期盼……
2. 電影<鳳凰琴>是誰寫的
《鳳凰琴》原作者:劉醒龍
電影的編劇 桔生、劉醒龍、卜炎貴
影片簡介:
何群導演的《鳳凰琴》極為真實地再現了山區民辦教師的艱難處境。既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忍受著睏乏的物質條件而獻身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民辦教師的崇高,更使我們感到在教育戰線存在的諸多問題:資金匱乏,投入太少,弄虛作假,人才斷層,不正之風嚴重。影片喚起了人們對改善現狀的思考。該片獲1993年第13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3. 《鳳凰琴》講的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鳳凰琴》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改編,由何群執導,李保田、王學圻等主演的劇情電影。
該片講述了在偏遠的山區的一位女教師,在山區艱苦的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故事。
4. 鳳凰琴是紅色文化嗎
鳳凰琴(Country Teachers):又稱「大正琴」。是日本自行發明的樂器。相傳1912年(大正元年),由日本名古屋大須森田屋旅館主人的長子森田吾郎創制。由於其構造簡單、容易彈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20世紀20年代,大正琴傳入中國。因流行地區的不同,又有「鳳凰琴」、「大眾琴」、「和平琴」、「中山琴」之稱。
5. 電影《無負今日》官宣定檔,還有哪些關於師道傳承的影片
關於師道傳承的影片有《鳳凰琴》、《我的教師生涯》、《黑板》、《美麗的大腳》等。
《鳳凰琴》
1994年上映的《鳳凰琴》是根據劉醒龍的同名小說所改編拍攝的劇情電影,該影片由何群執導,主演有劇雪、李保田、王學圻、馮謙、修宗迪和張建新等等,其中劇雪、 李保田和王學圻分別飾演張英子、余校長和孫四海。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名第二次高考落榜生去山區老師的故事,來到山村,這名高考落榜生看到周圍的環境和村裡艱苦的條件後,感到十分震驚,從不情願到不捨得這片鄉村土地的情感變化中,這位來山村支教的高考落榜生的經歷帶給了人們大大的正能量。
6. 鳳凰琴>>是什麼樣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年代
影片通過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張英子到界嶺小學當代課老師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以余校長為代表的民辦教師,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好山區教育,為不讓山區兒童失學,默默地做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犧牲。從而歌頌了鄉村教師熱愛祖國,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影片曾獲得1993年華表獎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故事片1994年第十七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1994年第十四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
7. 找一部關於老師的國產電影
有30年的歷史。該片講述的是上海棚戶區女老師王雙鈴,在接收了一個全校有名的亂班之後,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教學經驗,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信任,從而使班級情況煥然一新的故事。
影片最後,體弱多病的老師王雙鈴,因過度勞累而病逝,孩子們自發的在班裡為老師舉行了追悼會,從而使影片得到了升華。雖然這是一部老電影,但是細細品味之下,依然對現在的社會,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非常值得一看。
電影《鳳凰琴》
第二部:《鳳凰琴》
《鳳凰琴》上映於1994年,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李保田、王學圻等人主演。這部電影雖然是描寫人民教師的,但是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教師這一職業進行無限的拔高,而只是單純地描寫了每一位鄉村教師的平凡生活。
這些在大山深處的代課老師們,沒有什麼淵博的知識,也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從民辦教師轉成正式教師。為了這一目的,他們也曾弄虛作假,也曾勾心鬥角。但因為影片真實的再現了民辦教師的辛酸苦辣,所以更加感人。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第三部:《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是國師張藝謀在1999年執導的一部影片,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堪稱張藝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主要講述了十三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為了貫徹高老師回家探親前留下的「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在發現學生張慧科輟學打工後,獨自一人踏上了進城尋人之路。
這部影片為了展現出農村人的那股質朴,演員全部起用的是沒有任何錶演經驗的業余演員。甚至連演員的名字,都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實姓名,他們的身份也大部分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什麼一致。就是這樣一群非專業演員,卻演出了一部在中國影視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影片,還在國內外的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
電影《美麗的大腳》
第四部:《美麗的大腳》
《美麗的大腳》是倪萍、袁泉、孫海英等人主演的一部勵志片,於2003年上映,描寫了一位農村婦女張美麗,不願意被生活的苦難打倒,主動承擔起「老師」的角色,竭盡所能的想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加順利,取得更大的成功。
雖然最後張美麗因為一場事故去世,她的言行舉止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學生們,以及那個從城裡來的志願者夏雨。這部電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笑料,初看還以為是個喜劇片,然而當看到最後,沒有幾個人能忍住不落淚,或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
電影《我的教師生涯》
第五部:《我的教師生涯》
2007年教師節前夕上映的《我的教師生涯》,是梁家輝、秦海璐等人主演的一部文藝愛情電影。雖然是講愛情的,但卻詳細描述了梁家輝飾演的鄉村教師陳玉,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做好了一件事情,教育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
這部影片整體節奏十分舒緩,敘事不急不慢,就像溪水一般緩緩流淌,沒有大江大河的波瀾壯闊,只有朴實無華、水到渠成。整部影片沒有給觀眾講什麼人生大道理,但在看完之後,總能有所收獲。
電影《馮志遠》劇照
第六部:《馮志遠》
電影《馮志遠》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影片,由張嘉譯主演,上映時間和上文的《我的教師生涯》前後腳。馮志遠是2005年「感動寧夏」十大人物之一,他在寧夏農村教書育人42年,培養出了一萬多名學生,後來卻雙目失明,暈倒在講台上。
這部影片一改以往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時的「臉譜化」形象,沒有將馮志遠描述成一個完完全全偉光正的人物,他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的農村教師。然而他卻用自己的真心和信念,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
電影《天那邊》劇照
第七部:《天那邊》
《天那邊》是一部描寫大學畢業生義務支教的影片,於2007年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對大學情侶,在畢業後志願前往山村支教,從最初的新奇和自由,到後來的煩惱與爭執,並最終做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在當時而言都不怎麼出名,而且由於製作成本較低,再加上宣傳、題材上的因素,上映之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但並不能因此否認這是一部好電影。該影片除了反映現實社會在支教過程中遇到的現象與問題,更是希望引起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教育問題的重視。
電影《藍學校》劇照
第八部:《藍學校》
《藍學校》上映於2011年,講述的是一個來自北京的85後大學生張盟,在畢業後前往內蒙古西北部的烏拉特後旗支教,那所學校交通十分不方便,全校僅有五個學生,剛來的時候他打心眼裡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在教課的時候能混則混,完全沒有當成一回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盟漸漸明白了很多道理,立下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這部影片的故事很老套,也沒有什麼新意,但導演卻老老實實的為觀眾講了一個故事,這故事或許不感人,但卻很真實,看完之後也很有感悟。
電影《可愛的你》
第九部:《可愛的你》
由古天樂、楊千嬅共同主演的香港電影《可愛的你》,於2015年上映。該片講述了一位名校女校長在退休後,准備和丈夫一起環球旅行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即將倒閉的幼兒園。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楊千嬅決定推遲旅行計劃,並接手幼兒園,目的就是為了讓僅有的五名孩子不至於無書可讀。
這部影片同樣是取材自真實事件,為了拍好這部電影,導演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不但親自探訪原型人物,還將影片的場景選在發生故事的那所幼兒園拍攝,而且影片中的五個小演員,是從四百個小朋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所以十分推薦這部電影。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
第十部:《一個人的課堂》
《一個人的課堂》上映於2018年,是由孫海英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位普通鄉村教師在山區小學代課逾20年,雖然沒有正式編制,但他依然樂此不疲,即使在面對最後一名學生時,仍堅守教學崗位,並幫助其完成學業的故事。
據導演所說,這部電影的創意是在一個綠皮火車上。早些年,導演回家時因為沒買到坐票,就蹲在過道上和一個五六十歲的乾瘦老頭聊天,老頭說自己是民辦教師,教了三十年書,後來學校沒學生了,所以就出來打工。導演大為觸動,決定要把他寫進電影里,於是就有了《一個人的課堂》。
8. 《鳳凰琴》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鳳凰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bRcFafxc8IadAw3XXU4Fg
9. 有關陝西或山西窮山溝的電視劇有哪些
有個電影,叫《鳳凰琴》
10. 講述年輕女教師山區支教,校長背來一架破琴,女教師教孩子們唱小草的電影
鳳凰琴 (1994) 導演: 何群 編劇: 卜炎貴 / 桔生 / 劉醒龍 主演: 李保田 / 劇雪 / 王學圻 / 修宗迪 / 丁嘉麗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94-09-29 片長: 90分鍾 又名: Country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