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橋決戰的軍史資料
1939年2月23日,為貫徹「向北發展」的戰略意圖,陳毅、粟裕開始部署過江。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請求新四軍護送彈葯過江北。陳毅、粟裕借機派盧勝、陶勇率四團過江北,與梅嘉生部合編,命名為蘇皖支隊,同新四軍第五支隊取得聯系。隨後,葉飛所率的江抗二路(原新四軍第六團)與江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管文蔚部合編,渡江北上,向吳家橋周圍發展。至此,新四軍控制了長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長江、向北發展的有利態勢。中原局書記劉少奇進入華中敵後,提出蘇北是華中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是戰略突擊方向,事關共產黨「抗日'斗爭全局。
1940年3月,江南頑固派顧祝同調動18個團的兵力,對蘇南、皖南新四軍形成包圍之勢,並勒令新四軍江北部隊南調。新四軍在日、偽、頑夾擊下,無法在蘇南、皖南同時立足。5月,中央要求軍部與皖南部隊移至蘇南,指出新四軍的主要發展方向應是蘇南、蘇北廣大敵後,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6月底,蘇北地方實力派進攻葉飛部,陳毅、粟裕毅然跨江北上。
1940年7月初,粟裕率江南指揮部主力渡江,與先期北渡的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在江都塘頭進行整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任司令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部隊下轄3個縱隊9個團,共7000人。
7月中旬,他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指出:「對日寇,因為它裝備技術比我們強,還是同它打游擊戰。……對於正在准備向我們進攻的頑固派軍隊,因為他們除了數量多、裝備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們,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採取主力戰、殲滅戰、運動戰的自衛方針,集中幾萬人進行會戰,在會戰中殲滅他。」3個月後,會戰來臨,粟裕只有7000人。
7月25,新四軍東進,「二李」部對天鳴槍,如約讓路。韓德勤急命陳泰運部、何克謙部南北夾擊新四軍。粟裕先向北擊潰陳部,但將俘獲的人、槍送回,以使陳泰運中立;然後將何克謙部包圍在營溪。粟裕親臨前線,身邊兩名參謀被冷槍打傷,他處變不驚、鎮定自若地指揮作戰。新四軍28日取營溪,29日進黃橋,殲頑軍2000餘人,接著又攻取孤山、西來等日偽據點,擊退日軍的兩次進犯。
韓德勤唯恐新四軍在蘇北站穩腳跟,急於9月初分左右兩翼進攻黃橋。右翼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的部隊無動作。陳毅、粟裕誘左翼頑軍至營溪,將其擊潰;接著派兵佯攻海安,待駐姜堰頑軍出援,主力趁虛攻佔姜堰,粉碎頑軍斷我糧道的企圖。韓德勤要求新四軍退出姜堰,他認為陳毅不可能接受這一條件,這樣討伐新四軍就有了借口。9月27日,蘇北各界軍民代表大會如期召開。陳毅慷慨陳詞,宣布新四軍退出姜堰,以表明共產黨顧全大局,忍讓求全。但韓德勤得寸進尺,要求新四軍退出蘇北,退回江南。此言一出,輿論大嘩,蘇北各界無不譴責韓德勤出爾反爾,人心倒向新四軍。新四軍一舉三得:一是揭露韓德勤的陰謀,贏得民心;二是加深了蘇北國民黨內部的矛盾;三是集中了兵力。當時中央的意圖是待黃克誠率八路軍增援部隊到達後,與蘇北新四軍合力解決韓德勤。但陳毅、粟裕已下定獨立應對決心。
10月3,韓德勤調集26個團,總兵力3萬餘人,分3路向黃橋撲來。蘇北新四軍總共只有7000人,戰斗部隊不過5000人。粟裕巧布奇陣: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首戰打戰鬥力最強的獨立六旅;以3/4的兵力在黃橋以北設伏,以1/4的兵力守衛黃橋;守黃橋主力部署在東門,北門放1個班,西門、南門只派非戰斗人員警戒;粟裕督守黃橋,陳毅坐鎮黃橋西北的嚴徐庄,掌控全局。頑軍三十三師開始進攻,11時發動總攻,被我三縱擊退。14時頑獨六旅從北面接近黃橋,粟裕親自趕到北門觀察。當頑軍全部進入我伏擊圈,陳毅、粟裕下令出擊,葉飛一縱突然殺出,將頑軍截成5段,逐一殲滅。頑三十三師聞北方槍聲大作,判定我主力在與獨六旅作戰,遂急攻東門,一度突入我防線。粟裕振臂高呼:「江南增援部隊過來了!」全軍振奮,三縱司令陶勇身先士卒,揮舞馬刀,沖進敵陣,將頑軍逼出東門。4日午夜,王必成率二縱截斷頑軍退路。5日下午新四軍對頑軍主力第八十九軍發起總攻,戰至21時,將其全殲,又乘勝佔領海安。10日,新四軍與八路軍在東台縣白駒鎮勝利會師。
經過黃橋決戰,蘇北大部為新四軍佔領,此乃華中最大根據地,對全國意義重大。
影視拍攝基地
高淳老街成了電影《黃橋決戰》的拍攝地,高淳縣也成了全國重點拍攝基地
Ⅱ 黃橋決戰
940年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主力部隊奉命挺進蘇北。到達黃橋後,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兵數萬進攻黃橋,妄圖消滅渡江北上的新四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團結和爭取了中間勢力,粉碎了頑固派企圖破壞團結抗日、消滅新四軍的陰謀,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為創建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40年10月4日-6日,經過三天激戰,新四軍共殲敵11000多人,韓頑第八十九軍及獨立六旅全軍覆沒,軍長李守維在逃跑時淹死於河中。黃橋決戰勝利後,我軍在黃橋召開慶祝大會。
1940年秋,陳毅奉命率領新四軍北上抗日。蔣介石得知這一消息,命令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集中十倍於新四軍的兵力,企圖在蘇北一舉全殲陳毅部隊。新四軍前線縱隊司令員趙勇,率部猛攻泰州,泰州守將劉世儀和劉玉坤抵擋不住,向韓德勤求援。韓為達到獨霸江蘇的目的,命令二劉死守,以借新四軍之手殲滅二劉。陳毅將軍飛馳泰州,說服趙勇停止進攻,隻身面會二劉,揭穿韓德勤詭計,並向守軍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二劉深受感動,同意對新四軍假抵抗,真讓路,使新四軍迅速挺進。國民黨稅警司令林太遠得知陳毅已到達泰州的消息,一面逼迫二劉阻擊新四軍,一面飛報韓德勤。陳毅改變戰略,夜襲林太遠部。林措手不及,被我軍生擒。陳毅將軍以抗日大業為重,親自為林松綁,讓他帶領被我軍所俘的一千餘人及槍支返回。林太遠感激之至,決心站到團結抗日一邊。韓德勤不甘心失敗,調集兵馬,重重圍困陳毅部隊。陳毅將軍在黃橋一帶布置兵力,迎戰韓德勤。戰鬥打響,戰士們勇猛頑強地擊退敵軍一次次進攻。在陳毅將軍的正確指揮下,終以七千人兵力,戰勝了十萬敵軍的進攻,取得黃橋之戰的偉大勝利。
1940年,陳毅率新四軍奉命北上,在蘇北遭遇頑固派韓德勤軍隊10倍兵力的圍攻,陳毅隻身入虎穴,分化泰州守敵「二劉」,同時,夜襲林太遠,促其團結抗日,並以少勝多,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
Ⅲ 誰了解黃橋戰役
黃橋戰役,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是1940年新四軍向蘇北敵後發展中,於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在陳毅運作和粟裕具體部署下10月3日至6日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進攻的一次戰役決戰。黃橋戰役新四軍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頑固派,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名稱: 黃橋戰役
地點: 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
時間:1940年10月3日-10月6日
參戰方:新四軍蘇北部隊,國民黨韓德勤部
結果: 新四軍獲勝,進占海安、東台等地
參戰方兵力:蘇北部隊 0.5萬人
韓德勤部 1.5萬人
傷亡情況:新四軍傷亡900餘名
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被殲1.1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 陳毅-粟裕,韓德勤-李守維
黃橋戰役,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是1940年新四軍向蘇北敵後發展中,於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在陳毅運作和粟裕具體部署下10月3日至6日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進攻的一次戰役決戰。黃橋戰役新四軍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頑固派,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黃橋戰役是新四軍奉中央命令向蘇北敵後發展中,於江蘇泰興縣城以東黃橋地區,粉碎韓德勤部進犯的一次戰役決戰。
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歷史紀念塔
一九四〇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被打退後,將摩擦中心由華北移向華中,密令第三、第五戰區和魯蘇戰區大舉進攻華中新四軍。曾參加過台兒庄會戰的抗日將領、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向反共,其所轄國民黨軍部隊和新四軍在此前曾有過多次武裝沖突。
九月,協同新四軍開辟蘇北的南下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分別抵達漣水以北地區和大運河西岸,與我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九月三十日,韓德勤集中其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黃橋進犯。這時,八路軍南下部隊尚在老黃河一線,第五支隊仍在運河以西,難以對我蘇北部隊進行戰役配合。經過審慎研究,為了贏得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時間,陳毅決心以劣勢兵力在黃橋地區獨立同韓部決戰。粟裕協助陳毅具體組織戰役並負責戰場指揮,決定以黃橋為軸心,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擊韓部。
戰役自十月三日起至六日勝利結束,共殲滅韓部第八十九軍軍長以下一萬一千餘人。我軍乘勝追擊,進占海安、東台等地。十月十日,我蘇北部隊前鋒與南下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鎮。
黃橋戰役的勝利,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擊了頑固派,爭取了中間勢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40年9月30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調集部隊,對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再次發動進攻。其部署是:韓德勤以第89軍李守維部和獨立第6旅翁達部為主力,組成中路軍,經營溪、古溪和祖師廟、加力,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地區;以魯蘇皖邊區游擊軍李明揚部、蘇北游擊第8軍陳泰運部組成右路軍,以保安第1、第5、第6、第9、第10旅組成左路軍,掩護主力之兩翼,攻擊黃橋以西及東南地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成功地爭取了李明揚部和陳泰運部保持中立,同時採取集中兵力、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法,在黃橋地區進行自衛還擊。10月1日、2日國民黨軍受阻於暴雨。
3日雨過天晴,即分幾路撲向黃橋。4日下午3時許,獨立第6旅3000餘人進抵黃橋附近。擔任伏擊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分四路猛插,將獨立第6旅分成數段。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中將旅長翁達自殺。國民黨軍為扭轉被動局面,猛攻黃橋,一部突入東門。守衛黃橋的第3縱隊頑強反擊。第2縱隊從八字橋插至分界,第1縱隊揮師南下,完成了對第89軍的合圍。
經一夜激戰,至6日清晨將該軍全殲,中將軍長李守維逃跑時失足落水溺斃。黃橋戰役進行時,八路軍第5縱隊從淮陰地區南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部隊東進至運河,在戰略上起了策應作用。
此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餘人,俘師、旅、團軍官10餘名、下級軍官600餘名、士兵3200餘名,繳獲步馬槍3103支、駁殼槍229支、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5挺、山炮兩門、迫擊炮6門、子彈、手榴彈、電台等軍用品甚多。新四軍傷亡900餘名。
Ⅳ 黃橋決戰的電影介紹
電影名:《黃橋決戰》
導 演:楊昭仁
編 劇:所雲平、顧寶璋、史超 劉錫田飾陳毅、徐行飾趙勇、馬世祥飾谷盈(粟裕)、廖學秋飾張茜、楊次禹飾韓德勤、彭奇禹飾劉世儀、江化霖劉玉坤、姜華飾林泰遠、翟俊傑飾李守維
上 映:198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1940年,黨中央為了將大江南北的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進行了一系列軍事部署,陳毅將軍率領新四軍北上。蔣介石得知這一消息後,急令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集中10倍於新四軍的兵力,企圖在蘇北境內全殲陳毅的部隊。
新四軍縱隊司令員趙勇率部進攻到江蘇泰州城外,守城將領劉世儀和劉玉坤急向韓德勤求援。韓為了達到借新四軍之力消滅二劉後獨霸江蘇的目的,命令二劉死守。陳毅早已安排好分化敵人的計劃。他說服趙勇停止進攻,自己隻身進入泰州城。向二劉曉以共同抗日的大義,向泰州守軍宣傳我黨的一致抗日主張。二劉終於同意對新四軍假抵抗真讓路。
正在這時,國民黨稅警司令林太遠得知陳毅到達泰州的消息,他一面令二劉阻擊新四軍,一面又報請韓德勤派重兵來圍殲。陳毅立即改變戰略,來了個夜襲林太遠。林措手不及,大敗而逃,被我軍生擒。陳毅趁機對他進行教育,不僅親自為他鬆了綁,還令部下送還他的槍支,讓他帶領被我軍俘虜的千餘名士兵返回。林太遠感激之至,表示一定聯合抗日。
Ⅳ 黃橋戰役和皖南事變到底哪個先
先有黃橋戰役,後有皖南事變。
黃橋事變爆發於1940年9月30日,又稱為黃橋戰役;皖南事變爆發於1941年1月4日。
黃橋戰役簡介:
黃橋戰役又稱黃橋事件,是1940年10月,蘇中地區的新四軍為保衛蘇中抗日根據地,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反擊的戰役。
1940年,陳毅領導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戰勝了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率政府軍89軍1.5萬,殲滅其一萬一千餘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
一般認為,黃橋事件是皖南事變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軍改編以來最著名的戰役之一,該戰役的作戰對象為堅持所屬的執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部國民黨頑固派部隊。黃橋戰役新四軍獲得勝利,擊斃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並收復前段時間主動出讓的姜堰。
黃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堅實基礎。
皖南事變簡介: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
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5)電影決戰黃橋是在哪裡擴展閱讀
皖南事變歷史背景:
皖南事變是抗戰期間,國民黨頑固派對華中的新四軍軍部所發動的一次突然襲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頂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加緊製造反共磨擦活動。
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發出致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的「皓電」。
「皓電」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種種攻擊和誣蔑,並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並縮編為10萬人。
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准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Ⅵ 黃橋決戰發生在哪裡
發生在黃橋鎮,江蘇泰興的黃橋。
Ⅶ 黃橋決戰的介紹
國民黨搬出原江蘇省主席歐陽紫石,召開了各界人士參加的蘇北抗日會議。韓德勤賊心不死,抗拒議和。陳毅利用這次會議進一步宣傳了這黨團結抗國的一貫主張。會後,陳毅進行了嚴密布置,准備在黃橋一帶迎擊韓德勤的軍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他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利用爭取日軍、瓦解敵軍的戰略,終於以七千人的兵力,粉碎了3萬敵軍的進攻,這就是有名的黃橋決戰。
Ⅷ 黃橋事件
1940年10月6月上午,新四軍停止了對國民黨軍韓德勤部的追擊,主動結束黃橋戰役。自新四軍攻佔黃橋後,韓德勤先是派人與新四軍談判,擬定防區,繼又破壞協議,向新四軍進攻。新四軍擊退韓部進攻,井乘勢攻佔姜堰。
攻佔姜堰後,為保持政治上的主動,新四軍聯絡各界紳民代表向韓德勤發出呼籲,要求重開談判,解決爭端,並於9 月30日退出姜堰,滿足了韓德勤提出的談判條件。然而,韓德勤卻視新四軍和平解決爭端為軟弱,於當日向新四軍發起進攻。
新四軍首先爭取了李明揚、李長江的蘇魯皖游擊總隊、陳泰運的稅警團等國民黨軍隊保持中立,然後集中兵力,在運動中殲擊頑軍。戰鬥打響後、第一縱隊經過3小時激戰,全殲了韓德勤部主力獨立六旅,斬斷了韓德勤進攻的右翼。接著,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又圍殲了其第三十三師主力,並向東全力圍攻野屋基一帶的第八十九軍軍部及第三四九旅。
經過一夜激戰,6日晨,韓德勤部第八十九軍軍部被徹底殲滅,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落水而死,第三四九旅也大部被殲,韓德勤率千餘人向興化逃竄。為擴大戰果,新四軍猛追韓德勤余部,佔領海安。在到達東台後,新四軍本著「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於當日停止了追擊、主動結束了這場決戰。
黃橋決戰,共殲國民黨軍1.1萬餘人,俘團長以上軍官10餘名,其中包括其第三十三師師長孫啟人、九十九旅旅長苗瑞林等,繳獲長短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189挺,山炮3門,迫擊炮59門,還有大量彈葯和軍需物資。
Ⅸ 黃橋在哪裡
黃橋鎮,隸屬於江蘇省泰興市,地處長江北岸的蘇中平原,處於長江三角洲北翼,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其南瀕長江,東連如皋,北接姜堰,是蘇中、蘇北地區通往蘇南的重要門戶。
境內鹽靖高速、新長鐵路、334省道、229省道穿境而過,距南京、上海僅2小時車程。黃橋鎮共轄55個行政村,10個社區,截止2015年,總人口19.12萬人,轄區面積17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0萬人。
(9)電影決戰黃橋是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橋的歷史文化
黃橋鎮區內現有東、南、西3片傳統風貌古街區,總面積達28萬平方米,共有24條古街巷。特別是珠巷、羅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來的歷史原貌。
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為主,前店後作。巷道較寬,兩旁建築屋檐低矮,青磚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舉折平緩,矮撻子門,完整地反映了黃橋原有的城鎮風貌、適當的街區尺度和地方特色。
黃橋鎮境內有福慧寺、宗鏡庵、真武廟等古寺廟3座;以及何氏、韓氏、王氏、錢氏、張氏、閭氏、沈氏7個宗祠;有文明橋、致富橋古橋2座;鎮內還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
Ⅹ 黃橋事件什麼時候發生的
黃橋戰役是1940年10月4日-1月14日發生的。1940年,陳毅領導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戰勝了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率政府軍89軍1.5萬,殲滅其一萬一千餘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
一般認為,黃橋事件是皖南事變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軍改編以來最著名的戰役之一,該戰役的作戰對象為堅持所屬的執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部國民黨頑固派部隊。
(10)電影決戰黃橋是在哪裡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10月10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屬第2縱隊前鋒與八路軍第5縱隊先頭部隊,於東台以北的白駒鎮勝利會師。黃橋戰役期間,當地人民群眾在中共蘇北區委領導下,積極支援新四軍作戰,對保證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此役,共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1.1萬餘人,其中俘3800餘名。
戰爭影響:
黃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