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評:電影《劉三姐》
以歌智斗 我上了大學之後,認識了很多來自廣西的同學,他們基本上都是能歌善舞的。每年的「三月三」,壯族的同學們都會開展很多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跳竹竿舞、拋綉球、撞雞蛋,當然還有對唱山歌。相傳「三月三」就是為了紀念劉三姐而來的,所以又稱為「歌仙節」。在壯族人的心目中,劉三姐就是那個最會唱山歌的人。 影片《劉三姐》就是講述了劉三姐以歌智斗財主的故事。莫老爺是當地的財主,欺壓百姓,亂收苛捐雜稅,無惡不作。劉三姐帶領著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與莫老爺做斗爭。莫老爺大為不爽,曾下令殺死劉三姐。想不到劉三姐命大,成功的虎口脫險,而且還繼續帶領百姓與財主做對。 劉三姐在百姓中的威信越來越高,這讓莫老爺坐立不安。他下令,若敢再唱反動山歌,就堅決不允許他們上山採茶。大家一片反對之聲。最後,莫老爺決定用對山歌的方式決一死戰。如果劉三姐唱輸了,就答應再也不唱山歌,而且也不許上山採茶了。其實,以劉三姐的實力,這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莫老爺就不同了,他到處招兵買馬,最後找來三個自命清高的書獃子和一大堆的歌書,以此向劉三姐宣戰。 對歌比賽開始前,莫老爺的三個「秘密武器」就遲到了,氣場就輸了一半。接下來,用歌來互罵,三個書獃子用一成不變的曲調和臨時找來的歌詞草率上場,惹來一堆笑柄。劉三姐則干凈利落,大方得體,嘹亮的歌聲既鼓舞了眾人,又羞辱了敵人。她的歌詞多用比喻和象徵的手法,歌詞中的意向也全都是農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物,當語言變成刀子,殲敵指數相當的高。比如「你會騰雲我會飛,黃蜂歇在烏龜背,你敢伸頭我敢錐」,就用極富幽默感的言辭狠狠的挖苦了一下財主。這場PK賽最終以莫財主落水的狼狽相收場。 莫老爺丟了面子又賠了比賽,豈能善罷甘休。於是他派了殺手,綁架了劉三姐。然後再威逼利誘,企圖想要收買她。但是劉三姐的意志是打不垮的,她又狠狠的罵了一頓財主,讓他難以招架。就在莫老爺決定殺死劉三姐的時候,全村的鄉民都來了,用聲東擊西的方法解救出了劉三姐。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懲惡揚善是劉三姐為百姓做的貢獻,最終百姓也用智慧幫助了劉三姐逃出虎口。 正是因為劉三姐正確的階級立場和她敢為人先的精神,她成為了廣西人心中的精神偶像。2008年,我來到了廣西桂林,在這里還有劉三姐當年與莫財主對歌的對歌台。當電影、傳說和現實融為一體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祖國的民間文化是何其的豐富啊! 以歌傳情 這部電影拍攝於1961年。眾所周知,從建國後到「文革」之前這段時期拍攝的「17年電影」,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愛情在電影里幾乎就是禁區。比如《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和吳瓊花的那段革命感情就被遭到了刪剪。但是,民族政策的寬容使得涉及少數民族的電影作品中的愛情可以適當的保留。所以《阿詩瑪》《五朵金花》等影片中的「阿哥阿妹」式的感情戲碼方才得以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不過,即便如此,愛情也都是通過極其含蓄的方式傳遞的,比如唱歌。《劉三姐》中,劉三姐和阿牛的感情只有兩個段落中有所展現,而且加在一起還不到十分鍾。用歌聲來表達愛意,《劉三姐》是較為突出的一部。 阿牛和劉三姐初次見面是在一條小船上,阿牛的父親把劉三姐接上船,豪放的阿牛脫掉衣服躍進了河裡。害羞的劉三姐不忍看赤裸的身體。這算是當時比較大膽的一個鏡頭了,畢竟裸露身體都被看作是羞恥的。對歌比賽結束後,劉三姐和阿牛的妹妹聊天,說到了劉三姐的綉球,妹妹猜是給阿牛的,一向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劉三姐又害羞了。而躲在一邊的阿牛興奮的要命,但怕劉三姐看到他,嚇得趕緊跑開。那是時候的愛情戲大多是男的憨傻,女的含羞,這樣才是絕配的一對。 影片最後,一首《藤纏樹》唱出了兩個人心目中那隱藏依舊的愛意。「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荀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明明愛,卻還要用藤和樹來做個比喻,可見當時中國人的愛情觀還是相當保守和含蓄的,直接表達愛情不是我們的特色,愛是在彼此的試探中產生的。最後,小小的綉球拋到了阿牛的手裡,有情人終成眷屬。好美的結局! 對了,在桂林,我也見到了傳說中阿牛和劉三姐唱情歌的大榕樹,如今的榕樹枝繁葉茂,根深莖粗。 來電指數:劉三姐和阿牛 2星 接吻鏡頭:沒有 愛情箴言:劉三姐:「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荀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阿牛:「連就連,我倆結交定百年。」劉三姐:「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⑵ 求電影<劉三姐>的賞析
風景如畫的桂林,壯族群眾劉二劉三姐兄妹,與老漁夫、阿牛、舟妹住在一起親如一家,過著勤勞幸福的生活。劉三姐和姑娘們喜歡在山上邊採茶邊唱歌。地主莫懷仁霸佔茶山禁止百姓採茶,但鄉親們在劉三姐的鼓舞下拔掉了禁止採茶的牌子。莫懷仁氣急敗壞,又想禁止百姓唱歌。劉三姐與莫懷仁打賭,只要他在對歌中取勝,就可以禁歌。莫懷仁請來秀才與劉三姐對歌。百姓紛紛前來觀看。劉三姐機敏過人,用山歌戰勝了對手,莫懷仁狼狽逃走。但他不甘失敗,又出毒計,把劉三姐搶到家中百般威脅,劉三姐堅貞不屈,阿牛勇敢地闖進莫家將劉三姐救走,莫懷仁帶領家奴乘船追趕,百姓幫助劉三姐逃走。劉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意。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劉三姐帶領鄉親們用歌聲進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勢力的壓迫下,劉三姐被迫離開。但她繼續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影片創作者為劉三姐設計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片中悅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⑶ 印象劉三姐怎麼樣
《印象·劉三姐》是一部以廣西桂林陽朔書童山段灕江兩公里水域為舞台,十二座山峰以及天空作為背景,融合劉三姐山歌、廣西民族風情與桂林山水等多種元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該演出的導演為張藝謀,於2004年3月20日首次正式在廣西桂林市上演。至2008年,《印象·劉三姐》已累計演出2,000場次,觀眾高達300萬人次,而票房收入高達6億元。
中文名稱:印象·劉三姐
其它譯名:Impression Liu Sanjie
出品時間:2002年
出品公司:山水盛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中國·灕江
導演:張藝謀
製片人:梅帥元
類型:音樂
主演:劉三姐,漁民
片長:60分鍾
上映時間:2004年3月20日
對白語言:普通話、侗語
姊妹篇:廣西南寧《錦宴》
相關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天門狐仙
屬性:實景演出
定位:文化旅遊產業
⑷ 電影《劉三姐》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劉三姐電影是中國電影永不凋謝的絢麗的奇葩。為什麼好看,而且經久不衰,根本原因在於主演至純至美、精美絕倫,歌曲美妙悅耳、攝人心魄,山水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無論男女老幼,凡是看過電影,就會深深被電影的大美大氣吸引,多看幾遍,仔細體會,就會被電影的人、景、歌迷住。
⑸ 怎樣評價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這一部戲曲,我最開始接觸的時候是在高中的課堂上,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由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所做的介紹,後來就去網上看了一遍。
這一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同時也承載著一定的政治意義,是一部不錯的電音,值得一看。
⑹ 電影劉三姐觀後感
我記事開始,我的母親在家幹活時經常能聽到她唱起電影《劉三姐》中的唱段,從那時起多少對電影中的唱段有一些的耳濡目染;後來上小學後在學校的電影節中觀看了電影《劉三姐》,使我對電影中情節與唱段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今天在音樂作品賞析課上有幸再次觀看到了電影《劉三姐》,雖然其中的唱段、唱腔與21世紀受到西方流行音樂沖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有些不入流,但是個人認為其中的唱段與唱腔才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國粹,毫無修飾的天籟之音應該讓現如今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影片講的是:
原在山上以砍柴維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致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里,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邀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老百姓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
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方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她明槍明刀,怕的就是群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之乎者也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們斗不過歌,丑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地主不甘心設計抓了劉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劉三姐的歌迷,出謀劃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眾們設局相救,劉三姐終於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流灕江,四處傳歌。
就在那棵千百年的大榕樹下,劉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綉球,情意綿綿的定情之歌《纏藤樹》就這樣誕生了……「劉:山中只見纏藤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你收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牛: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那個九十九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好一個奈何橋上等三年。生死沒有爭個你先我後,對於九死一生的劉三姐,對於生死毫不知命數的阿牛,有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以灕江山河為家,以歌為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當,歌聲傳遍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影片取材於廣西民間傳說,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而且繼續不斷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影片創作者為劉三姐設計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片中悅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⑺ 電影《劉三姐》,2000字觀後感。
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她唱出來的不僅是山歌,還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唱出了人們心中的愛與恨,喜與悲。劉三姐流落他鄉,但是還是受到了眾鄉親的熱情接待,並把她好好的安頓了下來,招來了五湖四海的鄉親來會歌。從影片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只要自己真心付出,那麼五湖四海皆朋友。她遇事機智勇敢,視同為老百姓人們如親人,對財主敢怒敢言,極惡如仇,心中充滿了反抗精神。想到這里,劉三姐的英雄形象浮於眼前。劉三姐的歌聲清脆,甜美,宏亮有韻,如桂林的江水一樣的透澈澄明,如桂林的山一樣壯美。哪裡有劉三姐,哪裡就有歌聲。劉三姐的歌聲打動了村民,更唱出了村民的心聲,電影一開始,三姐就用自己的歌聲吸引了老漢,在看到阿牛跳下河捉魚,三姐面帶嬌羞的唱歌,從而和阿牛一見鍾情,體現出三姐的小女子情懷。財主知道三姐在漁家落戶,於是派莫管家去搗亂。結果被李老漢一隻山歌譏諷。莫管家問三姐認不認識莫老爺時,回答的歌聲也令我記憶深刻.劉三姐用歌聲諷刺地主,唱盡心中不平事:「不種芝麻他吃油,不種桑田他穿綢,窮人血漢他喝盡,他是人間強盜頭。」這些猶如鋒利的尖刀一般的詞語配合鏗鏘有力的旋律,把劉三姐對財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把地主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丑惡嘴臉表現得入木三分。下一段是三姐等人上山採茶,歌聲歡娛,語調輕快。後來阿牛等一起來對歌,氣氛歡快,就從這件小小插曲中,就看出山中村民的淳樸、對山歌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希望,就幾曲山歌就感到很滿足。卻不想可惡的財主連這一點點幸福就不給予,引得村民悲憤反抗,反抗財主時村民唱的歌曲悲憤疾苦,體現出村民在財主的壓迫下生活的窮困潦倒與艱辛。莫財主為了禁止劉三姐和鄉親們唱山歌,請來秀才相助。三姐的二哥擔心三姐的安危,堅決反對,但是三姐確相信自己能贏,雖然會讓哥哥擔心,但是為了村民和自己能繼續唱山歌,也一定要去。三個秀才狗仗人勢、自以為是、愚鈍自大,劉三姐用犀利的歌曲挫了秀才的銳氣,嘲笑財主,把莫財主氣得跌下河。「唱歌不怕頭落地,閻王殿上唱三年,唱起山歌膽子壯,過了一灘又一灘」劉三姐道出了她的心聲,可以看出劉三姐為了唱歌連死都不怕,唱山歌是劉三姐的追求,也是她表達情感的方式,莫財主在對歌失敗後,心存不甘,又出毒計,把劉三姐搶到家中百般威脅,劉三姐堅貞不屈,阿牛勇敢地闖進莫家將劉三姐救走,莫懷仁帶領家奴乘船追趕,百姓幫助劉三姐逃走。從莫府逃出後, 劉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劉三姐以藤和樹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綉球。」劉三姐用明亮透徹的聲音,大膽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但是當阿牛接到三姐拋出的綉球後,歌曲的節奏立即變得歡快明朗起來,表達了兩個相愛的人對愛情終始不渝的情感。影片的最後阿牛唱出了他對愛情堅定執著:「風吹雲動天不動水推船移岸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劉三姐帶領鄉親們用歌聲進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勢力的壓迫下,劉三姐被迫離開。但她繼續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首首山歌,有愛,有恨,有喜,有悲,所有的情結凝聚動聽沁人心底的旋律。對世事的不公的反抗,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讓劉三姐的形象在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跡。
⑻ 劉三姐是最美嗎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其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還有記載。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城關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羅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說),這樣的諸佛與人神共處一殿,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傳說她生於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是廣西(中國南部)壯族人,活躍在廣西柳江流域,是個優秀的民歌手。她有著出口成歌的本領。 宜州(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長的也非常漂亮,天生麗質又聰明,什麼活都不用學,一看就會。在三妹17歲這年在對歌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位青年,這位英俊的小夥子,也是一個唱歌能手,在對歌當中,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於是就私定了終身。可是好景不長,村裡的一個惡霸,對三妹垂涎多時,見三妹與小夥子情投意合,大發雷霆,決意把三妹搶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潔。三妹正和小夥子坐在柳河邊的岩石上看月亮,傾訴衷腸。忽然火把晃動,人聲鼎沸,原來是惡霸搶人來了,三妹和小夥子望望無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兩人決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來世,於是手拉著手雙雙跳進柳河那滾滾的波濤里。 人們懷念這個民間的音樂家,民間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這天會到柳河邊上賽歌,悼念「劉三姐」。
⑼ 劉三姐的影片評價
《劉三姐》有著精美的對歌,膾炙人口,鏗鏘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有民族氣質,宛如灕江水般清澈。劉三姐的歌是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產生的,所以能張口就來,渾然天成。 (光明網評)
作為文藝作品,《劉三姐》的主題仍是勞動人民與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抗,只是這種對抗卻沒有了血與火的殘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充滿了機智、詼諧、娛樂的元素,以及廣西民族歌舞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美。這使得《劉三姐》從誕生之初就有別於當時多數文藝作品苦大仇深的特點,與生俱來地帶有輕松、優美的喜劇血統。正是這一特色,使得《劉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 (南國早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