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我國電影市場採取什麼分賬制度

我國電影市場採取什麼分賬制度

發布時間:2025-05-04 06:14:32

① 電影項目如何分賬

電影項目分賬模式解析

電影票房收入經過層層分割,涉及多方面資金流向。總票房數據由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提供,為電影票房分賬的依據。

按照規定,電影放映單位需將每月票房總額的5%上繳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根據增值稅和稅金及附加稅的計算,電影放映服務的增值稅一般為3%或6%,附加稅費為3%或6.6%,具體取決於是否按簡易徵收計稅。

扣除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稅費後,形成凈票房,凈票房佔比為91.7%。

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通常能獲得凈票房的40-42%,即42%為製片方分賬,約為凈票房的39.4%。

中影數字等發行代理費通常占凈票房的1%,約為0.917%。

影院(含院線)的分賬一般為凈票房的57%-59%,即約52.2%。

版權收入通常占總票房的10%-15%,約為總票房的10%。

影片發行方收取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其中院線發行費約為5.91%,電視劇和網路發行費約為1.5%。

電影項目宣傳發行費用通常占總成本的20%,發行方在此基礎上收取12-20%代理發行費。

電影的製作成本,包括演員報酬、場地租賃費、雜項費等,約占總成本的80%。

最終,製片方能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9.4%+10%-5.91%-1.5%=41.99%。

② 電影票房如何分賬

1.就是投資方,和製片方,運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這樣分成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睜譽首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虛悶,電影院悉數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8.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成本6000萬人民幣,目標票房2億以上,在中國做電影宣發合理的宣發成本是目標票房的10%上下。也就是再拿出2000萬左右作為宣發費用。總成本是8000萬人民幣,不考慮其它回收渠道的話,按上面的演算法,確實要2.4億才能回本。

擴展內容

分賬影片

顧名思義就是一部大片在別的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國大片在中國放映,(版權不賣給中國,以增加他的收入)他會以分賬的形式向中國引進,這樣票房成績所取得的利潤他會拿較多的比例!

③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1. 隨著2017年3月《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正式實施,我國電影市場迎來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票房收入連年攀升。從2013年至2017年,票房分別達到了218億、296億、441億、455億和559億,2018年更是突破了600億大關。
2. 電影投資的高回報潛力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選項。電影投資的盈利主要依賴於電影票房的收入水平。
3. 電影票房的分配機制涉及多個環節。首先,從總票房中需扣除5%作為電影事業發展基金,再扣除3.3%的稅費,這部分為國家收入。
4. 扣除上述費用後,剩餘的票房約為91.7%。其中,院線分得的比例約為50%至55%,宣發費用佔5%至8%,剩餘的約40%為片方可分賬的票房。
5. 具體到出品方(投資人)的分賬比例,往期統計顯示大約為35%,即片方可分賬票房比例。個人票房分紅的計算公式為:個人票房分紅 = 總票房 * 35% * 投資比例。
6. 電影版權的收益也是電影投資的重要回報來源,包括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7. 票房分紅的到賬時間通常為電影下映後三個月內。結算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之後將分賬至出品方的對公賬戶,最後再由出品方結算至個人賬戶。
8.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通常在合同中有明確列出,結算時間一般為六個月一次。
9. 演員、導演和製片人的固定片酬屬於前期投資的一部分,利潤則歸投資方所有。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這些人員也參與投資,他們將會按照投資比例參與分成。

④ 電影院放映的影片和電影製作方、電影發行方有什麼聯系

現在中國電影市場採用的是票房分賬制度,簡單的解釋:
影片《##》在北京##影城上映周期內(從上映到下片)的票房收入是100萬,
那麼電影院留50萬,電影製作方、發行方拿另外50萬。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採用的是55分賬制。
這部影片的版權是屬於片方(製作方和發行方統稱)的,他們把影片拍攝好、拷貝製作好、市場宣傳做好(媒體、活動等宣傳)、跟全國各院線搞好關系以便讓他們多上幾個影院、跟全國各主要影院搞好關系以便讓他們多排些場次、把拷貝和宣傳品(海報立牌等)寄送到電影院。電影院就可以排他們的影片、放他們的電影了。最後票房出來了,大家分錢。
以前是製作方單獨把所有的費用承擔了,然後影院出錢一次性買下來,再放映,票房好壞自己承擔。對所有參與方都有風險,就不搞了。
差不多就這意思吧,以上僅為個人理解,讓專業人士見笑了。

⑤ 電影票房怎麼分賬

電影票房分賬規則涉及國產片、合拍片與進口片的不同操作流程。國產片和合拍片票房需計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指定系統,並扣除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3.3%的特別營業稅,剩餘為可分賬票房。發行代理費由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收取,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1%至3%的費用,以補償其在電影數字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及市場佔有率。電影發行市場活躍後,華影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第二家擁有進口影片全國發行權的機構,提供不同選擇。拷貝費用由中影數字收取,總額約為300元/部。發行代理費用則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3%、2%或1%的費用。在剩下的票房中,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投資方之間分賬則取決於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份額,由主投方和跟投方決定。除了票房收入,國產片和合拍片還有電視版權、網路版權、海外銷售、商務合作和政府補貼等非票房收入途徑。進口片分為分賬片和批片,前者根據票房分成,而後者則以固定價格購買放映權。北美電影票房分賬規則考慮時間因素,實行在按時間段分賬與保底約定中取較大者的方式。總體而言,無論中外,電影院對大片、明星或名導影片有更高的興趣,因為觀眾流量多、放映周期長,獲益多。票房分賬與會計學、稅務學、統計學最相關,需要電影主創補上數學這一短板。

閱讀全文

與我國電影市場採取什麼分賬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如何告白 瀏覽:868
長春拍的電影都有什麼 瀏覽:895
rain的動作電影有哪些 瀏覽:876
有哪些動畫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525
杭州imax電影多少錢 瀏覽:769
電影院空場座位什麼意思 瀏覽:295
好看的廉政公署電影 瀏覽:877
豬豬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68
時間較短好看的英語電影 瀏覽:143
我想看騰訊好看的電影 瀏覽:531
中最經典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電影30億應該交多少稅 瀏覽:14
馮德倫電影免費看 瀏覽:898
網上下下來的電影沒字幕怎麼辦 瀏覽:569
女子嘴巴變馬桶是什麼電影 瀏覽:506
我想看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508
什麼電影最後只有他和媽媽 瀏覽:333
外星球的電影那個好看嗎 瀏覽:620
二戰系列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
鄭州免費電影小鎮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