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片的思想性由什麼指標體現
心的回歸與重生
這是一部以原諒為題材的影片,「原諒」作為一個獨特的視角和一條明確的線索貫穿於整個故事,導演試圖透過這個視角,立體地呈現出社會環境與人的價值理念的關系,同時,導演也力求通過這條明線,完成一次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生活方式的探索。
人性的回歸
影片挖掘出「原諒」本身所具有的強烈的矛盾性,在對「原諒」置疑的過程中表現出對人性深刻還原。片中的人物關系的設置和人物性格的表現是比較嚴謹細膩的,無論是多慧,池敏,池錫,還是翔宇姐姐,修女,神父等人物形象都具有很鮮明的象徵意義。
多慧以一個寬恕者的身份存在於整個人物關系網。幼時家庭的不合,讓她比別人更渴望理解和安定,讓她本能的畏懼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而習慣以一種妥協的方式去求得一份表面的和諧,在多慧的生命里,「主」不是她自己,是他人,是命運,是社會既定價值觀,在對這些的服從和接受中,她逐漸把自我的意識封閉在心深處。她對於肇事者的寬恕確實是在竭力逃避一種「不和」的狀態,她不願去了解肇事者的現狀,並想借被采訪者「高尚」的說辭來說服自己,這一切都是在把自己封鎖在一個看似安全的理想王國。但這並不能說明多慧的寬恕是一種怯懦,只是多慧願意相信的人性善面只是自己渴望的善面,而非她真實感受。多慧願意給予別人的溫暖也恰好是她企盼的溫暖,而不曾被她所擁有。多慧在怨恨與原諒中掙扎、成長的過程,也是她回歸自我的一段艱難旅程,她的成長在於勇敢揭開那層美好和平的表象,勇敢面對心中的那座冰山;她的善良在於面對現實之後選擇的依然不是一味怨恨,而是去尋找一種寬恕的本質,從而真正讓自己強大起來。
池敏顯然是片中的另一個核心人物,這是一個生活在法官父親絕對權威下的孩子,在與父親的長期對立中,她產生了一種極強的自衛心理,渴望溝通,渴望被愛,卻拒絕別人走進內心;希望自己能原諒父親,卻習慣性抗拒著固有的道德標准和倫理觀念,迴避著心底的那個善良的自己。她在多慧的相處中下才漸漸正視,正因為懷有一顆寬恕的心,她才會用極端的叛逆保護著心中那份脆弱的希望,她才會把對父親的怨恨都變成了對自己的傷害,其實就如多慧,把對兇手的怨恨都轉化為對自己的折磨。
多慧與池敏之間的對比性和想通性構成了本片的思想載體。兩個以不同方式在怨恨與原諒里迷失,卻同樣把傷害帶給了自己的人,在相互沖突中找到了另一個真實的自我,也在「寬恕」的路上彼此引導,為各自的心找到出口。
人權的質問
「主」在影片中是一種宗教力量,也象徵著一種普遍信仰的主流意識。原諒被「主」看作是一種高尚,這種意識逐漸在人們的思想里紮根,誰又會去反思高尚背後的種種的問題?當寬恕成為被寬恕者逃避責任的理由,當原諒成為一種可以被輕易索取的廉價幸福,那麼原諒的意義在哪裡,原諒究竟是對生命的尊重還是褻瀆?
人們對於加害者的偏袒,實際上就是對這種主流意識的盲目肯定,卻不知在「主」的控制下,有多少個體的價值被無視。「主」給了我們標准,卻沒有給每一個生命平等的溫情。
池敏帶著滿心傷痕艱難地行走在嘈雜的夜色里,多慧停下自行車後的背影消融在繁華的都市中,導演採用這樣的構圖表現了生命在大千世界裡渺小與孤獨的狀態。那個獨自在空曠的土地上無助哭泣的身影,於俯拍下漸漸拉遠的鏡頭里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塵土,成為氣,恐怕也無人過問,多少人的離開和翔宇的死一樣沒有改變這世界的一絲一毫?而那尊仰拍鏡頭下慢慢推近的神像,卻成為至高無上的信仰,占據著人們思想的中心,這何嘗不是一種可悲的諷刺?在不曾真正讀懂每一個生靈的意義之前,談寬恕與被寬恕,談對生命的關懷,都是一種自私和對生命的輕視。
人生的尋思
寬恕不代表忘卻仇恨,更不是包容罪惡,強迫自己去容忍和逃避,只會把怨恨累積在自己心底,而更加沉陷於對生命的悲觀情緒。既然不能讓陰霾從心裡散去,那就試著讓陽光照內心,懂得感受和給予,美好的東西總會取代苦痛,成為生命的重心和活著的意義。
每一個今天認真去生活,今天是昨日逝去的人迫切渴望的明天,今天的每一刻也都可能改變明天的命運。如果她知道那是最後一次,她會微笑著對他說「我愛你」,可是,那一個今天不會重來,只會成為生命里永遠的遺憾,錯過了一班車,就可能錯失整個美好的人生。
這部影片到最後並沒有一個對於矛盾的和解,誰都沒有等到一句「對不起」,寬恕者的原諒在被寬恕者的眼裡也許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荒誕,有時候正視自己比原諒他人更艱難。對於每個人來說,讓心重生都需要經歷一段曲折的路,就如池敏離開時蜿蜒的軌跡,就如多慧逆風行駛中的迷茫……人生從來都不是一段平坦的旅程,誰都在不停迷路,不斷找方向……
㈡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一、拍攝前觀察環境
攝像前要先注意周邊的狀況,這樣在拍攝時就可以考慮哪些鏡頭可以選擇,哪些場面可以用什麼景色。另外,拍攝時可千萬不要大意。時刻不可忘記周邊或是身後的狀況,特別對背後的溝渠、馬路等要引起重視,不要腳踩空或來往車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二、拍攝清晰的搖鏡頭
搖鏡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畫面叫搖鏡頭。搖攝一般有上下搖攝和左右搖攝兩種方法。
三、拍攝清晰的移鏡頭
移攝是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移動攝像的方法拍攝的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移動拍攝可以使用畫面框架始終處於運動之中,畫面內的物體不論是處於運動狀態還是靜止狀態,都會呈現出位置不斷移動的態勢。移攝一般分為前後移動拍攝、左右移動拍攝、弧形移動拍攝以及上下移動拍攝等幾種方法。
移攝特別要注意一下三點:(1)選擇合適的移動設備。(2)移動速度要慢。(3)移拍時盡量使用廣角鏡頭。
四、拍攝清晰的跟鏡頭
跟攝是攝像機始終跟隨運動的被攝主體一起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這種方式拍攝的畫面稱為跟鏡頭。跟鏡頭大致可以分為前跟、後跟、側跟三種情況。
在跟攝時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的基本要求。通常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相對穩定,而且景別也保持不變。這就要求在拍攝者與主體人物運動速度基本一致,這樣才能夠保證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相對穩定,既不會使主體人物移出畫面,也不會出現景別的變化。不管畫面中人物運動如何上下起伏、跳躍變化,跟鏡頭畫面應基本上是或平行、或垂直的直線性運動。因為鏡頭大幅度和次數過頻的上下跳動極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而畫面的平穩運動是保證觀眾穩定觀看的先決條件。
五、拍攝清晰的變焦鏡頭
平時我們經常從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畫面,鏡頭對准一個廣闊和場景,漸漸地鏡頭推進,最後聚焦於某個細節,這種方法經常運用於花卉、燭光、小動物等細節的拍攝。
如果被攝物體或鏡頭運動變化很大,一次聚焦不能滿足要求,可採用跟點的方法完成鏡頭拍攝。保證鏡頭拍攝全過程畫面清晰。
運用變焦距鏡頭拍攝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對變焦距動點、動向和動速的控制。在運用變焦距拍攝時推拉的起動和落幅要果斷,猶豫和遲疑都會影響鏡頭運動的流暢甚至引起表現意圖的混亂。在整個拍攝過程當中應該注意攝像者要保持穩定,採用變焦拍攝的方法雖然看上去感覺比較簡單,不過只有通過經常反復地操作才能運用得熟悉,對於展示遠近變化的場景或者某種特定的氛圍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拍攝清晰的長焦鏡頭
一是要調准焦點。長焦距鏡頭的景深較小,特別是在物距較近,光圈口徑較大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在拍攝過程中焦點必須調准。這時您可以通過攝像機上的尋像器調整焦點的方法,將畫框中心對准被攝主體,用手調整焦點環,直至尋像器上形象最清晰時為止。如果焦點環上的數值與實際物距有誤差時,也以尋像器形象是否清晰為准。
二是要防止拍攝時的抖動。由於長焦距視場角窄,拍攝過程中攝像機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顫動都將會引起畫面的抖動。這種抖動不論是在固定鏡頭還是在運動鏡頭中都會干擾和影響觀眾對屏幕形象的觀看。我們在進行拍攝時,保持拍攝設備的穩定也是很必要的,這也是保持影像清晰的重要條件。畫面不穩定,令人的視線無法集中,往往覺得頭暈目眩。
㈢ 哪些電影很有思想性或者震撼性最好是禁的,但一定要能學到點思辨的東西的。謝謝。
張藝謀的《活著》,講的那段黑歷史;《人間師格》值得一看的心理片;《生死停留》仔細看,結尾很震撼;《無法觸碰》法國電影,激情四射。再有《楚門的世界》,都是我喜歡的類型,不知道你喜歡嗎
㈣ 電影娛樂性與思想性哪個更重要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思想性。好的電影不僅能影響人的心情。也會給與他一種舒心的感覺。讓人敞開心扉,也可以給予他們生活中的動力。
㈤ 這部電影的思想內容(修改病句)
這部電影的思想積極,內容豐富.
「思想」是指表達的主題
「內容」是指播放了什麼內容 這兩個混在一起 所以分開來說
㈥ 《哈爾的移動城堡》這部電影,的思想性,社會性,藝術性,表現在哪
你是省藝校的吧?語文老師要寫這個當考試吧 還是自己寫吧
㈦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的出現只是讓世界在你眼裡出現的更真實,沒有遮遮羞羞的蒙蔽與掩蓋,讓人的視角層面拓展的更加曠遠與寬闊,豐富觀影者的思維角度,使之與原生蘊存的思想、觀念得以多元交匯,收獲新生精神的啟蒙,世道艱深,誰看到的維度越多,世界在誰的眼中便越真實。
(7)電影的思想性是指在什麼擴展閱讀:
1、電影的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2、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了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就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這也就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㈧ 電影中的思想性
一般來說,每個電影都會有個自己的主題
要不,贊美或揚棄一些人的品德或行為
或者,揭示某個時代的境況及其社會問題
也可,直接講故事,贊美偉大的人性光輝~~
總之你看過電影後覺得什麼打動了你,或者感動了你,那麼這就是你認為此部影片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的感受都不會一樣的~
㈨ 電影觀賞性思想性傳播度建議
電影首先當然要有觀賞性了,這是電影的本;接著才是電影的題材、內容,帶出來的某些思想,某些意義。一部有觀賞度,又有思想性的文章往往是比較受歡迎的,傳播速度也很快。
㈩ 辯題:電影是思想性重要還是娛樂性重要
電影,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第七藝術」、「第十位繆斯女神」。作為一門藝術,必然要求電影具有深刻的豐富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
但是,電影所具有的一種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特性卻是在百年的電影理論中很少被涉及,甚至有意無意中被忽略的,這就是電影的娛樂性。
詩、散文、小說等藝術形式都是可以盡情地抒發自己心中的塊壘,可以「為自己而寫」的,而電影拍出來卻是必須要「拿給別人看的」。
沒有他人或早或晚地贊賞,一部電影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沒有廣大觀眾如痴如醉地沉迷於其中,一部電影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這是因為,電影是工業社會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自從在1895年的巴黎以賣門票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誕生之日起,電影就註定要被打上鮮明的深深的商業烙印。普通電影觀眾的一喜一怒、一哀一樂,對夢想的追求,對失業的悲痛,對社會不公的憤激,甚至是對感官刺激的趨之若騖,都必須也必然反映在電影當中。這種電影「為他人而拍」的娛樂性,正是中國電影理論家一直不願認真研究的。
總的來說,一部優秀影片應該是使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都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影片。
一個嚴酷的現實:評論界對《黃土地》等一批所謂「探索片」擊節贊賞,有人甚至認定它們代表著中國電影的未來;但上座率卻相當低,廣大觀眾抱怨「看不懂」,也不愛看。於是贊賞者責怪觀眾審美水平低,寧可拍出來給下個世紀的觀眾看。「看不懂」的反問:給下個世紀的觀眾看為什麼要這個世紀拍?——摘自《探索與民族鑒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