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香港電影的原聲都是粵語嗎
當然是粵語,但不是每個都是原聲,很多都是由配音演員進行配音。包括成龍很多電影都是配音演員進行配音的。近幾年由國內市場的開放,香港與大陸的電影人合作多了,也就出現一些電影以國語為主的電影,如《如果.愛》。
順帶說一句,邵氏時期的很多電影都是說國語。包括張徹在邵氏拍的一系列陽剛電影。
B. 早年的邵氏電影是國語的嗎
是的。
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國語片逐漸興盛,粵語片逐漸示弱。1972年,全香港出品了幾百部電影,沒有一部是粵語片。
1973年,楚原為邵氏拍了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並力壓李小龍,拿到了年度票房冠軍,之後粵語電影才慢慢復興。
真正繁榮是在80年代香港本土流行文化興起之後,粵語片才大行其道,成為香港電影主流。
C. 最傳奇華人影視大亨,活過百歲且小行星以他命名
邵逸夫先生創建了大名鼎鼎的邵氏影業和TVB(香港無線電視)。如果說TVB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一說香港無線,那大家都太熟悉了,香港無線一直以來都是華人最具影響力的大型電視機構,曾經拍過那麼多影響了不知多少人的電視劇,而且培養出眾多的藝人,像無線四大小生劉德華、梁朝偉等。邵氏影業也算是第一大的華人電影公司,曾經拍出一千多部電影。所以邵氏兄弟實際上曾經服務了華人娛樂八十年,從一開始的普通話到後來的廣東話,然後又回到普通話。
香港有那麼多傳奇的創業故事,一代船王包玉剛、大實業家李嘉誠……唯一靠做娛樂業起家的是邵逸夫,跟航運出身的、房地產出身的這些大亨並列在一起,成為香港最大的大富豪,我覺得這是我們文化娛樂業的光榮。在香港的大亨中間,邵逸夫應該算是排名第一的慈善家,大家看到邵逸夫的名字,最多的不是在影視劇中,而是他在全國各地大學捐建的逸夫樓、逸夫館,尤其是圖書館。我的母校清華大學圖書館也得到過邵逸夫先生的捐助。邵逸夫自己沒上過大學,就像所有香港大富豪一樣,李嘉誠、包玉剛、霍英東等都沒上過大學,但是他們都覺得我們這一代沒上過大學,那一定要讓下一代受好的教育,所以他們都大量地捐資於教育。邵逸夫總共捐了五千多個教育項目,有三十多億元。
邵逸夫出生於清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歷經了整個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直至今天改革開放,他已一百零六歲生日。在他百歲的時候,他賣掉了所有的產業,香港無線最後賣了八十多個億,他的七百六十部影片賣給了馬來西亞首富。
其實他總共拍過上千部電影,但裡面也有一些爛片,人家不要,最後邵氏影業的七百六十部電影一共賣了四億港幣。邵逸夫把自己大部分的錢都捐出來搞教育,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敬仰的。邵逸夫也獲得了至高的榮譽,英國女王曾授予邵逸夫「爵士」勛章,中國政府也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中科院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邵逸夫小行星。一個人活到百歲完全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所以我非常欽佩邵逸夫先生,他曾經創下華人最大的娛樂帝國,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摘自《魚羊野史·第6卷》,高曉松(著),中南博集天卷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D. 為什麼香港最早期的電影是普通話的
因為當年的香港電影還要顧及台灣市場,所以是以國語為主的。即使是後來粵語片興起以後,大多數也要製作國語版。
E.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們為何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以前香港邵氏電影大部分說的都是國語,注意這個國語和普通話還是有區別的,但都是一脈相承。
早期的香港電影是有鄙視鏈的,有錢有文化的看英語、有錢沒文化的看國語、臘歷沒錢沒文化的才看粵語。
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粵語片的質量最差、檔次也最低,所謂「粵語殘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粵語片,產量很多但質量好的屈指可數。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幾百部電影,裡面居然沒有一部粵語片,可見當時的粵語片有多慘淡。
不過萬事萬物觸底之後都會反彈,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積極爭取下邵氏拍攝了第一部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這部電影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並在當年力壓李小龍取得了年度票房冠軍。經此之後粵語片逐漸回暖,並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流行文化的興起逐漸成為主流,開創了輝煌的東方好萊塢時代。而邵氏公司因為一直堅輪答搜持不拍或少拍粵語片,票房逐年萎縮最終不得不關閉了製片業務。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以上,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電影里的香港演員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對這個提問存疑。但我還是先假設題主的設問成立,認為是以下幾個原因:
(1)能說普通話的香港演員大陸背景,一般來說其父母一輩是從大陸在解放前後一段時間來港,或者有在大陸「生長」的經歷,自然普通話比香港本土演員好。比如,秦沛姜大衛爾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場不大,票倉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場在台灣(尚未進入大陸)。這樣一來,很多香港演員都會練習普通話,包括一些香港歌星為了出國語唱片,都會苦練國語,比如張學友劉德華等人。
(3)香港演員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是題主的誤解,個人覺得那應該是國語配音,而且是台灣演員的配音。同時,在這里也糾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話表述不嚴謹,嚴格地說,那應該是叫台灣的所謂「國語」,不是普通話。
所以,個人覺得,香港演員能說流利普通話的只是少數。老一批演員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明星中,普通話講的不錯的上有洪金寶,下有謝霆鋒。歌星里頭,老一輩的張國榮的普通話講的相當不錯,可能是拍過《霸王別姬》的緣故,一些用詞用典都很內行。90年代走紅的這一批明星里,張學友的國語講的很好,到現在也還是很好。
這其中,有個奇葩,那就是劉德華:他在80年代的國語就講的很好,因為當時他們是跟著台灣的國語老師發音,講話很有台灣腔。但香港回歸後,他的咬字發音很想學好普通話,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後鼻音等等,結果,節奏有些亂了。舉差所以,你現在看劉德華講的普通話,聽起來還不錯,但其實並沒有80年代自然(很多視頻可查)。
香港邵氏電影中,老闆邵逸夫就是從大陸(浙江寧波鎮海)出去的,而且國語片當時也有一定的市場。這其中,古天樂、蔡少芬是兩個反面典型,進入內地拍戲這么多年了,普通話還是講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個內地老公,普通話仍是硬傷,最好別開口,開口你能哭……
配音
應該是配音!
為了錢啊。內地這么大的市場
有兩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員是從內地過去的,祖籍就是大陸的,所以會說普通話,還有一部分是後期配音,或者是有語言天賦,學的快的香港人[淚奔]
F. 為什麼以前的香港舊電影周星馳那個時代的電影粵語怎麼這么少了怎麼都是國語
邵氏電影時代說粵語被認為是不入流的,沒層次的,比如粵劇,都是窮苦人的戲曲,非常下里巴人。因之前電影工業的輝煌年代是舊上海時代,說的是國語京腔。
G. 關於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說普通話
香港電影一直是國語、粵語並存,而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以國語片為主。即使是後來粵語片得勢,為了海外華語市場,也會出國語配音版。